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家庭对策
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从目前的农村现状来看,农村生产力底,人均收入少,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夫妻双方不得不进城务工来缓解家庭压力,但是由于特殊原因,大部分的子女都不能随父母进城,就只能留守在家乡,成为留守学生,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而据有关资料显示,留守学生在农村学校都占据一定的比例,有的甚至超过40%。所以,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迫在眉睫。以下就从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家庭教育角度出发,来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以便为广大的留守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农村留守学生在教育上所存在的问题
1.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学习监督
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在外务工,导致留守学生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在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监督,导致他们没有心思学习或者产生厌学的现象,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人给他们灌输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受益终身的理念,这些留守学生父母一般都不能直接监督他们,而是由他们的祖辈等人监督,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落后,存在着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现象,导致留守学生学习观念淡薄学习意志薄弱,自律能力差更谈不上会自主学习,另外,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的学习情绪,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而又不愿意与人沟通,就会使他们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的思想,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都较差。
2.留守学生缺乏父母的身心关怀
父母外出务工后,都是交给60岁左右的老人来监护,由于他们的监护能力有限,精力不足或忙于生产、生活,很难将留守学生照顾周全,严重的还可能造成人身安全方面的伤害,如生大病得不到及时医治,父母又不在身边,造成丢失生命,再次由于大多数的留守学生年龄偏小,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学生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学生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另外,由于父母常年在外,与父母接触时间少,亲情淡薄,孩子缺少情感和心理上的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孩子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二、解决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家庭对策
家庭教育可以说是每个孩子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观念、学习情绪和学习意志,而“留守学生”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父母不能生而不养,这不利于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父母应该懂得“生之养之育之”的责任。
1.父母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人老师,言行举止影响着孩子的一举一动,首先外出务工的父母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动机,父母要秉承让孩子尽量受到良好的教育的态度,经常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多与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尽量满足孩子正确、合理的要求,肩负起教育好孩子的责任。
2.确保家庭教育的完整
一般情况下,父母外出务工都是双方一起,为了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外出务工父母应该改变外出方式,尽量留一方在家,以确保孩子能感受到家庭教育的存在,担负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多关心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主的学习精神。
3.改变传统的沟通方式,增强家庭教育的作用
外出父母在改变外出方式的同时,还需要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平时要定期和子女保持联系,现代交流工具多样化,打电话,发短信,QQ聊天,视频联系都可以。在关心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要关系他们的精神生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他们心灵上有慰藉,从而减少因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并经常与孩子的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到挣钱、教育两不误。
三、结语
总之,当下农村留守学生问题日益凸显,留守学生的受教育问题,人身安全受到伤害等问题严重,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通过社会各方的努力为留守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慧玲.试析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及家庭对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单亲家庭;问题学生成因;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05-01
当今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导致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大批出现。在这部分学生中,差生比例往往高于完整家庭。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种:一是因为这些学生生活在非正常的家庭环境中。二是由于家庭失去管教,孩子流向社会,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三是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失误。
在这些客观原因的影响下,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行为习惯较差,甚至染上一些恶习,此外还容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按其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散漫类:行为表现为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缺乏上进心,对集体漠不关心,学习成绩较差。第二、忧郁类:由于自卑,感到抬不起头,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同学交往,少言寡语,胆小怕事,整天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第三、霸道类:由祖辈哺养,或溺爱,或缺乏监管、教育能力,择友不良且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的单亲家庭学生容易属于这一类型。第四、多疑类:由于多疑,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常为一些小事和同学争吵,个别的甚至大打出手。学习凭兴趣,成绩时好时坏,对老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缺乏集体荣誉感。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由于缺少管教,从小养成骄横的习气,事事处理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老师、同学,法纪观念淡薄。个别的由于择友不良,沾染不良习气,容易走上违法乱纪的道理。这些单亲家庭的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也使他们更容易成为问题学生。
如何关心教育单亲家庭的学生,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等职业学校因其入学门槛低等原因,单亲家庭的学生比例高于普通高中。此外,此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和逆反心理增强,也增加了教育引导的难度。怎样结合年龄特点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档案,了解和掌握各班单亲子女人数,并熟悉掌握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等。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细记载。
二、多给与一份关爱和尊重
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安排班主任、科任老师和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结对子,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他们的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打消其自卑的心理,孤独心理。交往中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表扬鼓励。此外,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进入青春期,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良好的伙伴关系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从而把集体温暖、同学之谊、师生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
三、耐心细致与严格要求并济
部分单亲家庭学生产生不思进取、破罐破摔心理,导致自由散慢、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多做、善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首先帮助单亲家庭学生正确对待家庭变化,认识到父母离婚是迫不得已的事,要学会包容、原谅父母,消除逆反、报复心理。更关键的是要激发单亲家庭学生的自尊心,磨炼其坚强的意志,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教育时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这类学生有了心理、行为方面的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的法码。同时,也一定要严格地教育和要求,对原则问题不能迁就。要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有了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把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理相结合,引导他们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
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
【关键词】农村初中;责任意识;缺失
中国的富强靠的是中学生的创造力以及责任意识。但现在大多数初中学生比较缺乏责任意识,尤其是缺少家庭教育的农村初中学生。
一、农村初中学生责任意识现状
为了了解农村初中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对横县百合镇第一初级中学与横县那阳镇第一初级中学两所学校的部分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有些数据值得我们深思。比如:有关班集体责任意识方面,有49.6%的学生虽然愿意当班干,但怕影响学习成绩,有30.6%的学生不关心班级事务,也不愿意担当班级干部;有关家庭责任心方面,有46.8%的学生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假期在家,父母上班或出外办事时,有38.7%的学生等父母回来煮饭炒菜或去餐馆一个人吃;有关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如果在路上看到有老人摔倒时,有23.1%的学生表示会上前扶老人,有53.5%的学生表示不会扶,怕被讹。从调查和了解中不难看出,农村初中学生责任意识弱化问题普遍存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当前的农村初中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甚至是缺失呢?
二、农村初中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农村初中学生缺少阅历,见识相对较少,不喜欢读书。特别是农村留守学生较多,他们大多缺少父母的引导,经历了某种变故后不能够自己排泄情绪,解决问题,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变得自我封闭、冷漠,不爱劳动。同时,农村初中学生心智比城里学生较不成熟,特别是对待新事物上没有相对的镇定心,容易沉迷其中,易走上歧途。还有部分学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影响,缺少判断力,很容易随从别人干出不当之事。我在调查中发现我校七年级的莫某,女,成绩中等,平时作业完成还是比较及时,完成的质量也好。可这个学期她的表现十分反常,作业完成质量差。和她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她总是心不在焉,所有的回答都是用一个“哦”来应付我,而且她经常“无端”地哭泣,问她又不肯说明原因,班上的同学也不知道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抽空到她家进行家访,发现她的父母去了广东打工,并把她交给她的爷爷奶奶管教。一下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她自己又无法面对现实,所以她便变得孤独、自闭,产生了焦虑不安的情绪。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对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家庭教育对其责任意识的缺失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农村大部分的中学生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因此他们内心孤独,便不耐烦理会他人。还有家庭的种种教育、行为等都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责任意识。比如:我任教的1205班中学生闭某某,在他的家庭中,父母整天打打闹闹,动不动就闹离婚,使他对结婚大事的重要性产生疑问,并轻视它,造成他对很多的事情缺乏责任心,如他的作业经常不认真完成,不爱和同学相处,对班级的活动不理睬。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农村初中学生大部分都是寄宿学生,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然而学校教育的不恰当便会使学生的责任意识缺失。而我认为农村初中学生责任意识的缺乏在学校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是在农村学校,教育设施与教师资源跟不上,不能够全面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因此造成了学生不热爱学习,对自己不负责。第二是教师表现得比较威严,使有问题的学生不敢提问,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成绩便下降,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那么学生便会不再理会自己的成绩,不负责任。第三是部分教师施行“宠物政策”。就是单独宠爱几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冷漠地对待其他学习困难的学生,使那些想提高学习成绩的学生望而却步。第四是学校安全问题,在学校中有小霸王的情况,拉拢和欺压其他的学生,并且学校有时管理不到位,造成部分学生责任意识缺失。
三、解决的对策
(一)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入手,促使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农村初中学生具有年龄不算大,但可塑性强的优势,他们的各种习惯还可以培养也容易改变,如果坚持反复不断地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今后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应抓住这个好时机,逐步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我就利用班会课上一节《做习惯的主人》的主题班会课,在这节课中向学生介绍了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就要坚持21天的习惯养成法,班会课后,为了培养学生午饭后能上教室完成课后作业的良好习惯,在21天里我就坚持每天按时到教室里督促学生,这样学生就养成了课后自觉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二)班主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促使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
我都知道岳飞将军,并且也知道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岳家军,但你可知道他们为何令敌人闻风丧胆。那主要原因就是岳飞以身作则,绝不乱收百姓的一针一线等。而在战场上,岳飞第一个冲锋陷阵,激起士兵斗志。在教育战线上的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就好比将领,不仅教同学们打仗,还要教同学们如何“不乱收百姓东西”。这“不乱收百姓东西”那就是如何做一个具有责任意识的学生。那么,班主任就应该慎重许诺,履行诺言,勇当过错,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
(三)通过家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家,是每个人的内心归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最有用的地方莫过于家。然而对于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题。因为大部分的学生为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为了能够让孩子具有责任意识,那么,家长应该做到:第一,多在家,与孩子多交流,告诉他们一些做人处世之道;第二,父母也要做到以身作则,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父母,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观念;第三,抓住孩子的喜好,努力让他们与父母在一起时有共同语言,孩子的责任意识由内而生;第四,多与孩子谈人生与理想,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同时父母要给孩子一个稳重的形象,这样就容易使孩子具有责任心。
总之,对于扭转农村初中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现状,我们必须拿出坚定的决心,像对待贫困一样,坚决不留后路。也不允许像解决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一样,只解决几个案例,我们必须做到斩草除根。只有让每个初中生具有责任意识,那么共同富裕的中国梦就在眼前。
【参考文献】
[1]杨志成.责任心比能力更重要[J].政工学刊,2006(03):46.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12-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而人们对此在认识和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和狭隘化倾向,这已严重影响了初中学生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因此,重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根本上搞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其狭隘化倾向的现状。
一、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一是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一听说测验考试等,心里就紧张;二是偏执。偏于固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三是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打人冲动;四是人际关系敏感。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五是抑郁。精神苦闷、低落,闷闷不乐。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无精打采;六是焦虑。心理烦躁,总觉得有什么事;七是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八是适应不良。对学校的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九是情绪不稳定,忽高忽低;十是心理不平衡性。他人比自己强或是他人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心里就感到不平衡。其中,学习上带来的压力感,是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教育界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一现状有所改观,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一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职能的重要作用,还不能把日益增多的初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不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第二,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我国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还有的甚至在考试前发烧头痛,最后不得不中断考试。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特别是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中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了变态心理。
第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不正确的家教构成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第二个直接原因。正确的家教应该是民主的、温暖的。而据调查,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或者对子女过分保护溺爱,或者对子女过分干涉。“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
第四,传统教育观念作怪,一些教师教学方式不当。现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念依然在一些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一些教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对学生严格,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话,才能压住课堂。因此,对犯错误或学习不好的学生动辄进行指责和呵斥。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形成对立面,出现抵触情绪。
三、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转变只重分数,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同时,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社会教育功能。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积极营造社会、学校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可以通过聘请心理医生来校开辅导课或是请公安干警来上法制课等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之,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真正把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才能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2.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错位 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还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及思想理念形成的重要阶段。而学习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最佳场地,应通过多种路径引导学生构建健康、正确的心理,同时要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本文重点剖析初中学生心理错位的原因,探讨针对性解决对策。
1健康的心理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一方面,健康心理是初中生保持积极追求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具备健康心理,才可保持主动接受教育、积极改进和完善自我心理状态,进而为接受学科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初中教师应不断深入学习心理学知识,认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并遵循一定心理规律开展学科教育。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能更全面的认识学生,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并要给予学生信任;此外,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激发学生日常学习的高层次需求,并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自我人格完善,让学生更好的健全人格,进而保持良好的神追求,建立正确、健康的价值理念。
另一方面,健康心理是初中学生保持良好求知欲的基础。初中学生年龄基本在15岁左右,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在心理上热情而有抱负,理想主义鲜明,对客观现实了解不深;因内心的抱负、理想,往往会想入非非,而现实往往会给予他们截然相反的认识,以致于忧心忡忡、情绪反复,在行为上多变。而健康心理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让学生自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其学习知识的欲望,提升个人知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引起学生心理错位的主要因素
2.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而父母则是第一个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身心、人格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性格、文化素养、道德水平、行为准则等,都会基于言行或者家庭教育对孩子产生影响,重知识教育,而轻社会道德、心理培养是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通常学生常会受到这两个不当教育方式的影响,(1)溺爱性教育;(2)专制性教育。其中,前者都以孩子为中心,事事顺其,娇养放纵,以致于孩子出现自恋性、缺乏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意识;而后则对孩子实施“高压”教育,父母在工作、生活上如不顺心,就不顾孩子的兴趣喜好或学习能力,强制为其设计学习和发展轨道,期望能考出好成绩,满足家长的私愿,一旦不如意就会责骂、埋怨,甚至不闻不问。这些都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而引发心理错位。此外,家庭破损、不和睦,子女难以得到父母关怀和教育,再加上家庭感情淡漠,给孩子心灵带来很大伤害而逐步出现心理问题。
2.2人为生活接触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诸多外来价值理念对中学生的思想理念和价值意识产生消极影响。在价值意识上,趋向功利化,使得学生难以建立正确理想,而单单追求实际利益不思进取,甚至有些学生为图享受而作出违法违规的行为。当前,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的发展,某些不良风气、文化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腐蚀、毒害。比如:网络暴力游戏、等。此外,社会不良人士的诱导和教唆,使一些青少年逐步形成恶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
2.3学校教育中引导的缺失
学校在学生健康心理构建上有着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但因有些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影响到学生建立心理的构建。当前,有些中学仍以中考升学率为教学的重点,对德育、心理教育未能给予重视,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在影响到学生正确品德形成。有些教师对师德修养不够重视,未能做到为人师表。此外,还有些教师未能及时转变教学挂念,仍以自我为教学主导,未能尊重学生个性,在对待学生心态上不正确,对于学习良好的学生存在偏袒,而对学习不佳或有错误的学生,则冷漠歧视,甚至体罚,这些都给学生心灵带来极大损害。还有的在处理实际问题上,感情用事,易挫伤学生自尊,不但不能让学生得到有效教育,反而使其出现逆反心理。
3如何构建W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针对当前初中学生心理错位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应从这几方面着手为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
(1)构建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应强化家校合作,多和学生家长联系沟通,一同研究,在教育学生方式和对策要达成一致。可通过定期开展家长会议给予家长指导,在家访中班主任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及时和家长沟通,引导家长说理教育为主,让其建立健康教育环境观念,并学会一些中学生心理教育知识,渗透到家庭教育。
(2)强化教师的师德培养。中学领导应重视师德培养,通过培训、集体会议等方式开展师德教育,关键还是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增强师德水平,转变教学理念,主动关爱学生,保护学生心灵,平等对待学生,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4总结
总之,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应充分重视初中学生心理错位的问题,了解学生心理产生错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主要从家庭环境建设、教师师德培养及学科心理教育渗透等方面进行,进而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自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55-257.
[2] 刘辉.浅谈对初中生心理偏差的引导[J].现代阅读,2013(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