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设计市场调查

工业设计市场调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设计市场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业设计市场调查

工业设计市场调查范文第1篇

作为制造业的终级竞争力,工业设计是一种资本而非成本。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按设计费用为工程造价的0.5%~3%来算,设计利润为80~480亿元,可是这其中很大比例为国外设计。中国市场不应该是国外设计师的试验田,是否也该思考借力工业设计,抢占国内市场,进攻国际市场?

狭义的工业设计概念与教育的正确深度引导密切相关。但是我国工业设计的教师大多由美术专业和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改行而来,在教学的立足点上没有转过方向,将学生过多地引导到纯艺术、纯外观造型的轨道上,影响了对工业设计的正确认知和顺利发展。

目前大多数的专业工业设计公司自身还存在着组织构架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着创新意识的发展以及灵感的实现。我国多数工业设计公司人员分配上有业务、ID、设计、结构设计等人员组成,他们关注更多的是造型设计,而非工业设计。另一方面设计工作室没有专业的市场分析人员进行电子科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调研工作。建材家居下一阶段的大方向,如整体家居、智能家居这一系列的转变,均尚未有成熟的市场,若是单凭企业领导指示而忽视终端消费者,产品设计出来很难保证有明确的市场。

工业设计师抱怨“建材老板根本不懂工业设计,国外的设计不比国内好到哪里去”,而建材商又理直气壮地反驳“国内没有几个像样的工业设计师”。在一些工业设计师看来,中国的“设计土壤”,有太多的OEM企业存在,他们对于工业设计更是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工业设计与其无关。

九比一的尴尬

OEM生产,即代工生产,也称为定点生产,俗称代工。基本含义为品牌生产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委托同类产品的其他厂家生产。之后将所订产品低价买断,并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朱焘提到,我国出口工业产品中90%是贴牌生产,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一个比例太大,一个比例太小,这都跟不重视工业设计有关。朱焘认为,一些企业还没有弄清设计创新与技术创新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关系。很多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或者“研发中心”中没有负责设计创新的人员。事实上,设计是新产品的第一道工序,而且它的投入一般只占新产品开发的10%到20%,却决定了整个投入的成败。

国外品牌企业之所以选择中国作为代加工基地,无非三个原因:低廉的劳动力、低廉的采购成本、低廉的场地租金。这才促使中国成为众多的OEM聚集地。但是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飞速增强,劳动力以及其他相关支出都大幅上涨;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汇率持续波动,大品牌订单日益减少,很多外销型企业走向破产或是倒闭。OEM正逐步撤离中国转向东南亚一带,这对于代加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失去长久赖以生存的支撑力量,OEM企业一下子心力衰竭,无法应对。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一直在讲OEM存在的弊端和OEM本身的缺陷,但是忽视了他们背后的品牌企业。从很多案例研究中发现,东菱、格兰仕等这些大型知名OEM企业。在与OEM交易的过程中,国际大买家对其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质量、交货、可靠性、生态、环境、安全以及劳动保障等标准。从另一角度来看“大东家”规范和流程要求越严格,对中国企业工艺和产品升级的压力和动力越大;东家也会提供各种支持工艺和产品升级的资源,如劳动力和管理的培训、技术服务、国际市场知识等。对中国的供应商来说,这是一个“胡萝卜加大棒”的双重复合产物,推动了中国企业的进步,并且促进了这些企业快速改进工艺和产品。

在如今OEM 已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甚至面临破产风险的情况下,是痛苦转型发展自有品牌,还是安于现状、坚决力挺做著名品牌光环下的“幕后英雄”?事实上,已经有很多OEM企业开始动摇,决定要做自有品牌,但是如何转型、转型之后又该如何做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的许多本土企业都希望先用贴牌生产扩大产量,有了规模后企业再发展自有品牌,拥有自主品牌特别是国际著名品牌是每个贴牌生产企业共同的远大目标,因为他们知道,自主品牌是企业的生命力。关键是,这条道路现在还走不走得通?而此时,工业设计理念的提出给迷雾中的企业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工业设计即将带来的附加值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比之其他自主创业型企业,OEM拥有超强的技术与设备等硬件设施,而对于大多数企业尚未涉足的工业设计领域,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看来,OEM企业所占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握好这个转型的机遇,争取借力工业设计从OEM转向ODM,找国外公司来为自己品牌做贴牌。

工业设计市场调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铁站;工业设计;垃圾桶

1?问题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中的地铁建设被摆在城市规划的重要位置,目前国内已有地铁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台北、香港 、南京,在建中的有成都、郑州、武汉、大连、长春、哈尔滨、鞍山、佛山、杭州、乌鲁木齐、苏州、西安、兰州、昆明。在某种程度上,地铁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地铁站内设施产品的设计成为工业设计从业者所关注的问题。

在城市建设始终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垃圾的收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同时也是垃圾的受害者,垃圾吞噬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后果不仅要由我们自己、还要由我们的子孙来承受。科学合理的垃圾桶设计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卫生和便利,还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和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在垃圾桶设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也不利于资源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

文章从工业设计角度,针对地铁站这一特定环境,对现有产品进行分析,结合工业设计理论对现有产品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2?垃圾桶设计要素

公共垃圾桶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场所环境中被人们丢弃的垃圾,便于人们对垃圾进行清理工作,从而起到提高城市卫生质量、美化环境和促进生态和谐的作用。

垃圾桶主要被设置在步行街道、休息区、候车区等场所,可单独存在实现功能,也可与其它设施一起构成合理的设施结构整体完成其使用功能。在地铁站内垃圾桶应根据人流量大小来分布垃圾桶的位置,使其满足使用需要。

室内垃圾桶与室外垃圾桶因使用环境不同,在材质与开口、顶盖结构等细节会有区别。比如,室内型垃圾桶底部通常设有脚圈,防止刮花地面;室外型垃圾桶常配底座与锁具,便于垃圾桶与地面连接,防盗安全。

垃圾桶的材质在以往用陶瓷较多,随着现代新工艺生产的新材质出现,比较常用的有玻璃钢、钢木、钢制、塑料等,造型美观且经久耐用。市场拥有量最多的是玻璃钢,具有防腐、防盗、不生锈的特点。

普通垃圾桶一般高为60-80cm,宽为50-60cm。垃圾桶的形态多种多样,从设置的方式来说,可分为固定式、活动式、依托式3大类。

公共垃圾桶,包括室内与室外垃圾桶,都应在设计时注意容易投放垃圾,容易清除垃圾,防止有液体流出,室外的垃圾桶还应有防晒措施防止日晒雨淋时垃圾变质散发臭味,影响环境。在地铁站这一特定环境中,是交通节点、人流量较大,垃圾多为飘游性的,如空罐、果皮、纸袋、塑料杯等废弃物,加之清洁工人经常地打扫,因此,设计时可以小巧些,开口朝上,开口尽量大,方便过往行人顺手投入垃圾。

从垃圾桶的主要功能而言,公共垃圾桶不属于景观装饰,而是人们生活的必备品。设计时一般不刻意强调它的形态、色彩,而是力求简洁实用。

4?地铁站内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现有地铁站内垃圾桶基本上都可以满足使用功能,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存在若干问题。笔者在论文撰写期间在北京、南京、上海的地铁站发放问卷做市场调查,归纳若干问题。

在做市场调查时所发现的最大问题是垃圾桶的数量和摆放位置。很多人都表示在地铁站等地铁时经常会因找不到垃圾桶而不得不把垃圾拿很久,或是没有耐心的随手丢掉。地铁站是相对拥挤的环境,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表现的更为明显,如果垃圾桶数量过少,摆放的距离过远,乘客会因周围人太多,而没有耐心走相对长的路去丢弃垃圾。所以,增加地铁站内公共垃圾桶摆放的密度,并形成垃圾桶摆放的规律性有利于人们很快处理掉废弃物,从而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比如,每个入口地道、每边的售票机组的附近、出入闸机附近、每边的站台都应有适当数量的垃圾桶。

外观问题。市场调查中,有部分民众反映在地铁站找不到垃圾桶的原因因为垃圾桶数量太少,而是因为垃圾桶的外观“不像垃圾桶”。所以,在地铁站内垃圾桶外观设计时,应避免造型过于奇特,或是看起来像邮箱、报箱等其它物品,而影响其被使用。在产品设计中,加入文化元素等艺术风格是好的,但应当使用恰当合理,并符合人们的认知,有明显的标识方便使用者找到。

关于使用安全的问题是很多产品都共同存在的。地铁站是一个人流量相对较大的环境,且使用者范围相当广泛,所以地铁站内的设施产品都应在尺寸、材质、导角方面考虑到受众范围与安全问题。另一问题是近年来由于国外一些地铁站内的垃圾桶成了放置炸弹的选择,国内外一些城市一度在重要会议或活动举行时,把地铁站内所有的垃圾桶都撤掉防止被利用。这一点可以把封闭式垃圾桶换成敞开式垃圾桶。比如上海的地铁站在这一点上采取的措施是用不锈钢做一个顶部和底部构成的架子,支撑着一个敞开式的塑料袋,这种做法节约成本、环保、方便清理,又能起到安全防范的作用,可供其它城市借鉴。

5?结论

地铁不仅仅是一个使用工具,设计优秀的地铁站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地标式建筑,地铁站内的公共设施是地铁站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工业设计从业者,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工业设计市场调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教学、工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校企合作其实就是企业获得人才的一种较好的途径,这样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与反馈,按照市场导向对设计学生进行专业的培养,注重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不仅企业受益,学生也不用因所学不贴切企业需求而苦恼。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双赢”模式。教育本就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结合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的接班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本质上是教育业经济的关系。校企合作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具体途径和实现形式。

(一)校企合作带给企业和学校的广阔前景

职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不仅应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以及经济社会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而且要结合企业与经济市场,在产学研各个创新体系中充分发挥推进作用。从现代企业发展的特征来看,企业的竞争更多地转化为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与学校合作,为现代化建设寻求强有力得到、高水平的科技与人才、技术以及资金等方面各有优势。学校除了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基地,还是传播新思想、培养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拥有多学科专家人才和综合资源,非常适合开展具有目标导向的应用研究。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最贴近市场,能够把科技要素、人才要素、资金要素、市场要素直接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传统的校园招工模式很难满足企业对工业设计师的需求,工业设计学生也是难以符合企业的高要求,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企业先期介入学校,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确定,参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制订,参与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这样就可以保证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各个企业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场地,组织学生开展“岗位实习”采取联合培养、订单培养、集中培训或委托培训等方式,企业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得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企业还可以依托高校资源,在开展员工培训、项目开发等方面获得收益。从学校角度来看,为适应教育大众化阶段对人才培养培养质量的要求,可以借助校企合作,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通过校企合作给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机会,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了解企业发展的动向,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培养适应行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有利于了解企业现实与发展的动态,有针对地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

(二)校企合作模式对工业设计系的重要性

作为与社会潮流发展最密切的专业来说,校企合作把职校工业设计的学生拉进更广阔的空间中。职业院校的工业设计学生相比其他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并不是智力较低,他们的差异在于学习方式不同。书本传授的抽象思维对于职业院校的工业设计学生来说应该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他们更习惯与生动的实践与教学结合。因此,职业教育的根本就是让学生在学与做的时候获得最大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对学习树立信心,从而愉快地完成学业。就工业设计的专业课室建设而言,需要按照生产的要求和职业实践的过程来创设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真实的企业工作感觉中学习,同时,在空间的照明、色彩、陈列上应当按照企业设计工作室的场景设计,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中做设计。

校企模式是工业设计学生工作经验的一种来源,每次学生一参加招聘会就会很无奈,很多的招工单位都是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不过也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招到的员工能短时间内进入工作状态。这让刚走出院校的学生如何怎么面对?非常的不切实际!但是校企合作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读期间就有机会在企业进行工作实习,这种实际的工作学习也是一定的工作经验。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作两不误。

(三)工业设计系的校企合作模式

工业设计教学主要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实现的。实施项目教学方法的关键是参与企业的实际研发项目,当学校与企业制定了一个项目的时候,例如一项工业产品设计项目,产品设计的学生就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实施任务:(1)制定设计任务计划表。不管是新产品的开发还是原有产品的改造,一旦确定项目,学校将与企业签订设计合同,学校开始制作计划表:明确项目内容、目标、完成期限等(2)尝试制定设计大纲。在教师简单演示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实施项目的计划,在教与学中辅助学生完成任务。(3)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对市场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并学会分析调查结果。(4)设计初步整理与构思。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设计理念与方法,发散与收敛思维,利用头脑风暴法、635法、记录草图等设计方法实践获得设计的构思。(5)方案实施阶段。在确定了设计方向之后,教师教与学生进行三维草图与建模方法,使学生在项目中掌握产品设计的各个方案展示方法。(6)设计评价。通过集体的评价情况,可以使学生明白设计不是个体的活动,而是大众的需求。有效的设计评价可以减少设计中的盲目性、筛选出各方面性能都满足目标要求的最佳方案并且有效地检核设计方案,发现设计上的不足之处,为设计改进提出依据。(7)学校与企业进行方案汇报与交接。最终完成此项目的操作。

严格依照核心能力课程设计实践,这些课程构成体系坚持工学结合的原则,并非按照企业的流程直搬硬套进课堂,而是将企业过程转换为教育过程。通过项目引领式实践教学,在教学与设计实践中培养学生据哟偶独特的设计理念、二维三维的沟通与执行能力、模型表现能力等综合型应用型设计人才。 这种教学模式将设计第一线的流程作为课堂教学的流程,使理论教学以实际设计过程为载体进行融合释放,强化了课程学习与企业设计真实环境的联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学成果和市场需求的脱节。

虽然职校中工业设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还不完全成熟,还面临着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政策和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但是为了继续探讨工业设计与企业合作的课程体系发展的进步,这必然是个巨大的挑战。即使困难再大,也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 王慧.国际比较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前景.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2)

工业设计市场调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工业设计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66-02

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对设计目标的品质要求将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这就对工业设计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上,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充分了解当今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发展要求的新趋势,及时进行知识、能力方面的充实与更新,能动地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是需要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试以就业为导向,探讨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以求教于方家。

一、离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要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由于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未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因而很多毕业生无法完全适应企业要求。同时,由于许多企业不了解、不重视工业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很多学生难以在企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设计课所占比例较少,工业设计课程的次数普遍低于国外院校的工业设计课次数。理论课程的知识涵盖面较狭窄,主要集中在技术类课程和人机工程学课程上。以介绍设计方法和训练设计思维为目的的课程太少,大多数院校还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只有少数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

第二,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在校的专业教师很多是从美术等其他专业转型而来,他们自身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不足,更缺乏第一手的经验与认知。而许多新成立的工业设计专业更是严重缺乏工业设计教师,尤其是富有工业产品设计经验的教师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加之扩招使得大量学生涌入课堂。师资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补充,一些院校招聘的刚毕业的研究生,在自身缺乏设计实践的情况下就开始执照上岗,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第三,教材与硬件设备滞后。相比其他设计专业,工业设计相对不确定性较强,因此,教材和专业硬件设备应与时代保持一致,甚至要有超前意识。然而,目前工业设计专业教材建设方面不尽如人意,硬件设备上也还处于低层次徘徊阶段,当学校还在使用低端的Pc机教学时,一些大企业已经引入了工作站。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难以尽快融入工作岗位,难以第一时间与时代同步,就更不用说创新了。

与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相对应的,是我国工业设计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最近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工业设计的市场已经在逐渐形成。其中,表示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非常需要”的单位占52%,表示“需要”的单位占40%,表示“不需要”的单位占80%。这一调查结果让我们看到工业产品设计的市场远没有饱和。我国工业设计就业前景目前正处在上升阶段,我国要"实现从“工业制造”向“工业创造”的转变,就要求技术上的创新,对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应紧贴市场需求,快速主动地适应区域、行业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根据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各自的特色,有针对性地对本专业的师资、设备、课程教学等各方面作出调整与改革。

二、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

针对目前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现状,要实现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就应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建立特色课程体系

办学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工业设计的本质特点决定工业设计教育是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完整统一体。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应注重课程间的相互链接,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并及时更新教学课程内容,以提高教学课程的综合水平。应让学生着重学习工程技术类的课程,使学生掌握机械产品的工作原理、产品结构设计、制造加工工艺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具备一定的机械结构设计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可组织设计骨干外出考察,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设计和管理经验,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教师的综合设计能力。同时。可组织教师到其他知名度较高的学校学习进修,不断优化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可加强专业团队的交流合作,定期举行科研活动,加强工科类教师和其他艺术类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可邀请国内外设计师和企业家前来讲学或举办学术报告会,同时可聘请校外专家或专业人员及有实践经验的工业设计师到本校做兼职教师,以不断开拓学生及教师的视野。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模型室、计算机设计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可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采取融教学、科研、生产、开发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增加校外实训机会,让学生多到企业去参加实训,全面了解企业在市场调查、消费需求、目标人群、设计开发、生产技术、加工制造、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竞争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设计比赛

各种设计比赛是创造力的竞技场,也是业界动态和发展方向的晴雨表,更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大舞台。高职院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的设计竞赛,以缩短教学与实践间的距离,让教师和学生对行业动态和设计界最新的价值导向有所了解,从而有效开辟实践性教学的新空间。

(五)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专业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与特长,了解真正的工业设计是“工程+艺术+市场”三方面的结合,而真正好的工业设计等于创新。应引导学生,让他们重视专业资料和各类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善于在模仿中学习提高;不断提高审美能力,树立自我的审美观;培养自己对事物的敏感性,以增加工业设计创作灵感;加强现代意识,增强时尚感,使得工业设计作品更具流行性,更受市场欢迎;主动为自己创造实践的机会;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和合作,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使之成为一种工作习惯。

工业设计市场调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制造业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46-01

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设计业已逐渐成为一个商业价值很大的产业,设计力的竟争本质上就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重视设计与创新的国度必然是工业兴旺发达的国度。我国要成为新世纪的经济强国,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

一、工业设计在制造业的定位

制造型企业导入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通过创新设计发展具有企业自身文化特色的设计风格,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为生产制造服务

处于原配件生产模式阶段的中小型制造企业一般侧重于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原创较少,主要靠承接国内外大型企业的订单生存。企业导入工业设计主要是为委托方提供生产制造相关的设计支持服务,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产制造。其中少部分企业依靠工业设计,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型。

(2)塑造专业的品牌形象

经营专业领域工业产品的制造企业,一般拥有垄断某一种核心技术的能力,功能和技术的领先是其决胜市场的关键。在产品同质化的市场中,企业为了获得专业用户的认可和忠诚度,通过工业设计手段,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为产品塑造专业的品牌形象。

(3)创新战略工具

消费类产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在技术同质化的情况下,终端用户需求成为市场产异化竞争的关键因素。消费类制造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导入工业设计,帮助企业设计出更具竞争力的

二、工业设计在制造业发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产品创新设计与市场的衔接程度不高

企业由于缺乏对市场时机的准确把握和对消费者意见的快速响应,产品创新设计落后于市场发展速度与需求,从而无法保证产品设计的成功率。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缺乏知识产权意识的企业,仿造或改进市场上的成功产品,从而降低产品开发成本和市场风险。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设计团队的成长,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设计的发展。

(2)企业领导层对工业设计的陌生

企业领导层对工业设计理念的接触和了解非常少。即使有一些了解,也可能是不全面的,甚至是误解,更不可能把工业设计作为一种企业核心价值加以开发利用。工业设计在企业中,其价值仅仅存在于对产品“形”的改善,其地位仍然处在“美化”的辅助服务阶段,或是结构设计的补充阶段,而不是一种战略性的竞争手段。

(3)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设计人才

设计师的知识技能水平直接制约着企业的产品创新设计水平。企业由于缺乏高素质的设计师,导致产品开发过程中产品定位不准,设计思路不明确,很难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三、工业设计创新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实施

(1)实施原创设计

原创是知识经济时代特有的属性,产品所反应的自主知识产权,描述了在产品身后的人的劳动状况。其中,原创设计就是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主体组成,凝聚在产品上的设计外观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等,就是具有法律性质的产品知识产权。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原创设计与自主产品设计知识产权的呼声在我国已十分强大。原创设计是产品生命力的核心,原创设计也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标志。

(2)使时代主题与特色设计化

这里的时代主题,主要是指社会发展各时期市场出现的各种主流需求和需求趋向等。紧跟主题,就是要求产品设计师在设计创新和设计作品中要认真烤炉时代因素。假如产品设计师对市场流行需求没有很好的研究,对结构、材料没有很好的研究,对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的主流特征把握不住,对人们关心的节能、生态、防污染不敏感,那这个设计作品即使再有创意也难以得到时代的认可,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人性化与情感需求是当今消费世界的主体,创新设计将其物化于产品中,时代因设计而在物化中得到辉映。

(3)差异化设计创新

技术同质时代,稍不注意你就制造了与别人相似的产品。消费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品质相近、毫无特色的同类产品。由此形成的产品同质化将导致价格竞争,利润逐渐下滑,仅以品牌符号区别产品身份,品牌经营风险随之加大。要想摆脱这种困境,走差异化的道路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阴。而最容易实现产异化的途径之一就是创新设计,正如索尼公司前总裁所言:“我们相信今后的竞争对手将会和我们拥有基本相同的技术、类似的产品性能,乃至市场价格,而唯有设计才能区别于我们的竞争对手。”

(4)基于文化实施创新设计

设计是文化额外化、物质化符号,产品设计必须与现代文化融合。一直以来,世界主流文化、时尚、美学多以西方为评价标准。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东方文化也慢慢崛起,并开始影响到产品设计领域,产生具有东方文化影响力的国际创新设计。

产品设计脱离不了文化,有文化底蕴的设计往往才是最具生命力的设计。国际产品在中国市场必须基于中国文化进行创新设计,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增大和中国消费市场的扩大,现在很多跨国企业把它们的设计中心搬到中国,目的就是为了设计出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的作品,并以此占领一部分市场。

四、因设计创新推动的创新

将创新设计作为创新战略工具,不仅以创新设计领导产品链,由于设计的源头作用,创新设计必然引起企业更广泛的创新链展开。

(1)产品创新设计带来品牌创新

对于制造业的品牌而言,产品是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产品以物质形式活跃于市场流通领域与消费领域,品牌的理念、形象、价值等传载于产品上而又在广大消费者日常生活工作中,产品的创新必须与品牌的创新协同才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创新。尽管产品创新与品牌创新一一对应,但产品创新在先,其带动和领导作用成为事实。

(2)产品创新设计催生市场营销创新

产品设计历来是要面对使用者的,信息经济时代,由于供过于求,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营销体系与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成为当今企业的主要模式。由创新设计形成的新产品,其设计定位来源于消费研究与市场调查分析,新产品在理念、特性、竞争点、价值点等方面必须与营销匹配,对应的具有创新内涵的市场营销规划、策略、方式、形象、管理等顺应了新产品的推出,两者的创新同时以新产品的产量销售而定位。

(3)产品创新设计触动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设计的范围较多,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营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品质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物流与信息流管理等。对产品制造型企业,产品链必然涉及企业不少的部门、人员、管理环节等,由创新设计形成的产品创新链,影响到上述各类人、事与物管理的方方面面,这一企业内部的运作与流程有序地展开、延伸,系统和谐运转,这就印证了产品设计创新的实施必然触动企业相关方面的管理的创新,自然就是企业的整体创新。

结语

总之,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创新作为制造业的先导行业,对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各个方面给予相关的扶持、资助和保护,才能实现设计产业的良性发展,从而才能推动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玲江.企业竞争中的产品设计差异化[M].长沙:湖南大学,2007:45-47

[2]周俊压.正泰电工工业设计发展规划与管理研究[M].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卜一丁(1980―),男,满族,硕士,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工业设计方面研究。

张娜(1984―),女,汉族,硕士,沈阳化工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工业设计方面研究。

卜立言(1973―)男,满族,硕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工业设计方面研究。

本文通讯作者: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