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教育与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继续医学教育是继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医学教育。目前,继续医学教育已经成为医疗卫生单位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卫生技术人员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项目举办概况
中心自2002年以来,每年举办项目达10余项,2002~2009年共举办147项,其中国家级60项,省级87项,共培训来自各级医疗单位、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2000余人次。项目内容涉及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的各个方面,如应急处置技术、检验检测技术、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等。培训形式以面授培训为主,同时也进行理论培训、操作演示和实践以及案例讨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项目培训结束后学员评估意见统计,综合满意度较高,每年均在90%以上,学员反馈通过培训收获较大。
二、项目管理实践
1.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中心将项目举办情况纳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并实施考核,同时制订并不断修订完善了《培训班管理办法》以及培训项目实施程序,明确由中心科教管理部门总体负责项目管理,项目具体实施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每年总结项目开展情况,并编制《教育培训文件汇编》,使项目负责人和举办科室明确项目执行的规范要求。同时积极鼓励申报项目,对申报成功并举办项目的科室实行争先创优加分奖励。这些措施的实施,确保了项目的有序开展。
2.项目实施全程管理
在开展项目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能够举办项目是提高中心学术水平和地位的具体体现,也是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提高项目质量,我们从项目申报、执行、核销三个环节实施全程管理,努力使项目按要求实施。
(1)项目申报
根据《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浙江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以及省继教委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要求,中心科教管理部门积极动员并组织中心各业务科室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项目,要求针对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工作特点以及实际工作需求,认真选题,内容体现“四新”,并突出特色。为保证申报项目的质量,首先进行形式审查,审查合格后进入专家评审程序,邀请中心学委会专家对申报项目开展评审,根据专家意见进行筛选并组织修订,进一步完善后进行申报。
(2)项目执行
按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施要求,开展项目执行过程管理。首先由项目负责人按照申报计划组织做好教材编印、课程和师资安排、场地选定以及培训通知拟定等前期准备工作,在项目实施前中心科教管理部门再次核查课程安排和培训内容等,符合要求后方组织实施。项目实施时重点加强考试、学分发放管理,抽查部分学员核对身份,发现非本人参加学习或考试一律不予发放学分证。学分证的发放由科教管理部门负责,经仔细核对参加培训人员考核合格名单后予以发放。同时积极听取学员对培训项目的反馈意见,培训结束后开展学员意见评估,并将统计结果及时反馈项目负责人,以便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每年年底在中心内网对全部项目学员反馈评估意见进行公布,对效果不佳、参加人员少的项目次年不予备案,以此努力提高项目质量。
(3)项目核销
项目结束后,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核销工作。我们编制了项目资料验收表,对项目需归档资料进行逐一核对,同时认真核查资料的准确性,由资料整理人员和管理人员双方签字确认后统一归档,以便日后查询。最后按照规定办理相关的项目核销手续。
三、项目管理体会
1.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是提高项目质量的保障
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制定项目管理的制度程序、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明确管理部门、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等,并切实按照规定实施,平时管理部门多与项目负责人沟通,做好全程服务,同时加强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做好全方位的管理,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
2.做好项目申报工作是确保项目质量的基础
在项目申报时选题十分关键,要多开展培训需求调查,了解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把内容新颖、技术方法先进、实用的项目进行整合申报,这样的项目更能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项目申报时,要结合申报要求,规范填报各项内容,审查时务必认真仔细,这样可进一步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
3.加强项目执行管理是保证项目质量的关键
目前,有少部分学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存在为学分而学习的情况,参加的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我们认为应从项目设计方面和重点环节监督方面双管齐下实施管理,设计内容新颖、实践性强、互动多、师资力量强的项目更能吸引学员,进一步提高学员出勤率;在执行时开展项目实施前的核查和身份验证抽查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也是确保项目符合规范要求的保证。
4.做好项目资料整理是验证项目实施的依据
项目资料既是项目实施情况的见证,又是开展项目评估的依据。只有在平时执行过程中及时收集才能确保最终归档资料的完整。通过项目资料验收表进行验收既促使管理人员和资料收集人员提高责任心,亦保证项目资料的完整准确。
5.加强学习是进一步做好项目管理的有效途径
培训工作本身是一门学科,培训管理人员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修学习,及时了解国内外继续医学教育进展,学习先进的培训管理工作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实践,从而不断提高项目质量,提升项目培训效益。
参考文献:
[1]孟群.开拓创新的发展历程 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09,1(1):4-11.
中图分类号: G420;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5-0971-02
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国家教委列入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 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学习《 预防医学 》是以人群-环境-健康为模式的、必需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门必修课程。笔者针对非 预 防医学专业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培养模式进 行了探索与研究。
1 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教育前期工作基础
本教研室从二十世纪70年代起组织学生开展了“现场测定粉尘和噪声”、“两管五改” 、“现场采 集水样和监测”等实践教学。改革开放时期,本教研室更加注重医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 方 法的改革,但仍适应不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不了21世纪的医学科学发展对医学人才 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着重强调实用型医学人才创新能 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加大力度[2,3]。本校先后创 建了14个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具体做法如下:
1.1 领导重视,严格规范化管理
由现任学院副院长出任组长,教务处处长和二级学院副院 长出任副组长,由主管实习的教务处副处长和预防医学教研室主任等具体负责,统一安排和 规范化管理,为实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在组织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1.2 制定教学基地实纲
从制度上有纲可查、有纲可依,明确各实习基地带教老师的岗位责任制,要 求带教老师在学生下点实习前认真阅读实纲,通过教学基地实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 固预防医学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初步应用预防医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分析与环境和 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掌握疾病的预防原则和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技能。
1.3 制定教学基地实习的实施方案
以市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保健科、市疾病预防与控 制中心及市卫生监督所作为预防医学教学实习基地,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担任带教,与预 防医学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作为基地实习内容。
2 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从树立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群体观念、 环境观念、预防观念”着眼,学生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把书本知识 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在临床医疗中第一级预防和第二级预防的应用原则,提高和强化 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临床医疗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 思维能力,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创新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预防医学实践相结 合,预防医学基础与社区和现场相结合,传统实验与现代技术成果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 教育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注重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早日接触社 会以适应新的医疗形势发展,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开出临床处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开出 预防大处方的能力。本着以人为本,树立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教学理念:①加强心理训练,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团结合作精神、锻炼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 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②加强创新教育,以社区健康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与组织能力, 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责任心。③增加大学生在社会基层单位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提高就 业率打下基础。
3 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主要内容
3.1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诊断、健康教育和慢性病调查
参加由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社 区问题为中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专题讲座,参与社区门诊患者的初诊登记、病案登记,了解诊 断方法及治疗情况和健康维护,进行社区健康诊断和社区慢性病调查。
3.2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参加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以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患者的初诊 、病案登记,了解诊断方法及规范的治疗方案。
3.3 开展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参加由市卫生监督所以社区“卫生法规的实施与卫生监督的作 用” 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预防性或经常性卫生监督等内容的实习。
3.4 免疫预防和妇幼保健
参加由各医院保健科以社区“免疫预防”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 与日常性免疫程序工作等内容的实习。
4 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效果评价
4.1 学生学习效果
4.1.1 提高了学生撰写论文水平 学生通过教学基地实践,在带教老师的指 导下,掌握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撰写实习论文有的已刊登于相关 杂志和学院学生论文集。
4.1.2 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以学生为主导,以社区为导向 ,以问题为中心 的教学,如讨论式、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发现问题、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学生能积极开展查阅资料、社会调研、独立思维和 科学实践等。
4.1.3 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以社区为 导向的教学基地 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接受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建立 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4.2 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改成果
4.2.1 指导教师思想更加活跃 带教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不 断 增加教学内容的新进展;教学改革有创意,构建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论课、实验 课和教学基地实习等多方面有机结合的现代教学体系。本教研室分别荣获校级重点学科和重 点课程、 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自治区重点建设实验室等;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学习素质为宗 旨的教学方法转变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改革。
4.2.2 教研室教学研究氛围活跃 目前承担的校级以上教学研究 项目主要有:①面向21世纪 预防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②性道德教育在青年预防艾滋病作用的研究;③预防医 学教学实习基地创建的研究;④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⑤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课 程教学改革探索;⑥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教学实习模式研究。
4.2.3 教研室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发表相关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主 要有:①《浅论预防医学教 学实习基地的创建与体会》。②《预防医学试题库建设初探》。③《从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地 位和作用谈教学改革》。④《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⑤《面向21世纪预防医学教育综 合改革研究与实践》。⑥《改革统计学实习方式,提高临床医学生科研素质》。⑦《提高临 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⑧《卫生统计学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⑨《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等近20篇。
5 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性培养
5.1 教育理念上的创新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 育相统一、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5.2 培养方案的创新
以社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课程体系,使预防医学与临 床医学交叉,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更 加适应防治结合的工作需要。
5.3 运行机制的创新
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基地实习教学档案;实行教研室、教学秘书 负责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解决基地实习,确保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5.4 教育效果的创新
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基地实习方案、大纲和教学基地实习鉴定,规范了教学基 地实习论文撰写过程,提高实习论文质量,同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 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医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随着形势而发展。然而,达到学以致用的 目的又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照搬的框架。因此,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应 从 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4]。笔者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体会到: ①以社 区为导向 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②有利于转变学生观念,是加强医德教育的良好机会。③有利于增强对群体社会的责任感,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④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的探索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对以往 的经验、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在实践中转变观念,不断总结、调整 ,才能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改革模式,并不断优化、完善[5]。⑤要学习和 借鉴兄弟 院校的经验,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才有助于培养更多的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少燕,杨棉华,何萍,等.高素质医学人才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6):589-592.
[2] 张凯,王学春,陈廷.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06-1007,1011.
[3] 吴建军,吕嘉春,雷毅雄.浅谈顺应时势,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 学与实践[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5):1219-1220.
[4] 张海英,杨莉.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应从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J ].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S1):44-45.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 实践 探索 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33-01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又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层次,它兼具两者的性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各行各业基层直接参与组织、实施、保障生产(流通或服务等),为社会直接提供物质产品或各种服务;并“承担具有高度技术性和负责性工作”(引自《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由此可以看出,不仅要学生掌握良好的知识,还要学生能掌握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讲,学生跟着做,导致学生完全的被动学习,只会单纯的模仿。不能很好的掌握实验操作的原理、程序和要点,也就不能真正掌握该实验及用于以后工作中。开放性实验改变了原来被动学习状况,为学生创造了新的学习条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我院在开放性试验教学方面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为更好推行开放性实验教学积累经验,我于2012年9月至12月,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开放性试验的实践与探索。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从2012级高职护理1―6班中随机选取3个班(132人)作为试验组,其余的3个班(135人)作为对照组。
2.研究方法
实验项目由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选定。对照组3个班,每班分4组,按传统方式进行实验课教学,即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后,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最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试验组3个班,每班分4组,采用开放性实验教学,实验项目同对照组。在开学初,任课教师对试验组学生进行实验文献查找、方案设计、实验准备等相关内容进行培训。把实验项目和时间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收集样品、准备试剂、器材,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书写试验报告。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师按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书写情况给出每次实验成绩。学期末进行实验和理论知识考试并给出考核成绩。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1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表1 两组实验和理论成绩(x±s)情况对比
由表1所见:第一次试验成绩两组没有显著区别(P>0.01)以后的五次实验和理论平均成绩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三、讨论
实验一的成绩两组无显著区别,主要原因是试验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心理准备不够[1]。他们习惯了被动接受学习,缺乏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知识结构也没有达到实验所需要求。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准备有一定难度,能有如此成绩,可以看出学生还是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以后的四次实验成绩试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学生有了第一次独立完成实验的经验,增强了信心,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的方案设计、操作、总结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由于试验组的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对相关理论知识、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熟练掌握。而对照组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操作,按部就班的完成各项实验操作。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原理、注意事项等问题。在最后的实验考核中试验组实验成绩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四、开放性实验教学成果
1.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
开放性实验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3]。学生主动进行实验研究,了解实验设计思路和原理。使学生从实验中发现自己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不足,根据实验需要主动查阅资料进行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进行探索,把学习重点转向理论知识的应用。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4],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试验中遇到款困难时,教师只是给予指导,要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2.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开放性试验对指导教师提出更高要求[5]。应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实验的热情,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协调团队合作等[6]。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有较强的操作能力。
3.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开放性实验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智慧潜能,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了综合实践技能,有助于提高将来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开放性试验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实验方案等多方面内容,个人无法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需要团体合作。遇到问题要相互交流共同解决。提高了团体协作能力。
总之通过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践,证实了这种实验教学的的合理性。开放性实验教学能够打破传统性实验教学的局限性,较大限度地向学生提供自由发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以后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7]。开放性实验教学成为高校实验改革必然趋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罗晶,刘志勇,胡丹丹,等.医学院校开放性实验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166-168.
[2]李玉瑭,杜婷婷,王伟,等.基础医学大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的建立及管理[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0)932-933.
[3]任平,蔡飞,吴丹.药学专业药物毒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32(11):212-214.
[4]王小刚,方进波,鄢佳,等.分子生药学开放性试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3):383-386.
[5]乔青芳,张彦聪.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开放性实验效果[J].实验室科学,2012,15(5):149-153.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法;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a)-0141-02
随着我国医学领域与国际接轨的快速进行,现代医学教育和科研对于国外最新医学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目前,在国际医学领域,权威科研期刊、著作和论文大多使用英文出版和发表,学生必须具备通过英语收集专业文献、获取专业信息、拓展专业知识、从事学术交流的能力[1-2]。因此,培养具有一定专业英语水准的“双语”医学人才已成为目前我国医学专业培训的迫切任务[3]。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各医学院校纷纷开设了医学英语课程,但目前的总体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1 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建议
首先,我国虽然大多数医学院校开展了医学英语教学活动,但从事医学英语教学的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往往是由缺乏医学知识的公共英语教师进行授课,教学效果较差。其次,作为医学知识及英语知识的结合体,医学英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各医学院校将主要的师资力量都投入到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教学中而无暇顾及医学英语教学,医学英语往往被设为选修课,且安排的课时量非常少[3]。另外,当今的医学英语教学主要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性被忽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忽略和抑制[4],加上医学英语专业词汇多并且文章内容枯燥,学习效果较差。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医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学英语的教学质量[5]。根据目前专业医学英语教师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加大培养和引进医学英语专业教师的力度。(2)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3)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入医学英语教学。改变医学英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入医学英语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
2 将互动式教学法引入医学英语教学
所谓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的教学局面,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法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不再局限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样的关系,而是将其延伸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互动由先前的单一的线性关系拓展成为多面的全方位的立体关系[6],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双方进行交互式的探讨与交流,彼此交替,双向输入,共同学习。医学英语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立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在英语背景下运用医学知识的能力。
齐齐哈尔医学院于2010年开始在临床专业实验班开展医学英语教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在英语背景下综合运用医学知识能力的提高,笔者将互动式教学法引入齐齐哈尔医学院的医学英语教学。互动式教学法主要的课堂教学形式有:(1)基于提问形式的师生互动。经常通过师生间的提问互动,可以使学生形成运用英语思维方式思考和组织语言表达医学知识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为学生日后工作中运用英语阐述医学知识打下基础。(2)基于小组形式的生生互动。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教师事先设定的问题或病例,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利用图书馆以及网络多媒体等资源搜集资料并进行组内讨论和总结,课上通过各小组间的讨论和评价,达到解决问题并掌握知识的目的。临床工作往往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通过这种互动能够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和个人的团队领导能力,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3)其他形式的互动。例如课前小报告、角色扮演等。
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英语互动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如下:(1)课前准备。每次新课开始前,教师综合考虑该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作和完善互动式多媒体课件,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设计问题和情景病例并提前告知学生。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问题或病例进行预习,查阅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并进行讨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精神,所设置的问题和病例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难易一定要适中,同时兼顾趣味性和探索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2)课外小组讨论与总结。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组10人左右并指派一名小组长。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围绕着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进行预习,查阅资料并进行组内讨论和总结。小组成员达成初步共识后,将本组的总结以PPT的形式记录下来,存在的分歧和疑问可留待课堂上与其他小组共同讨论解决或由教师解答。(3)课堂实施与总结。课堂上每组小组长结合本组的PPT,表明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各组做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解答,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深刻理解。整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始终围绕着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讨论结束后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概括,对各组学生进行评价,指出每组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最后,教师一定要对本章节的重、难点内容和各组存在的难以解决的分歧进行详细地讲解,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本章节的知识点。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通过教师的设计、组织和控制,搭建一个多方互动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辅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媒介获取信息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法实施后,问卷调查显示79.2%的同学很愿意参与到医学英语互动式教学活动中,73.6%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医学英语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67.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医学学习效率有所提高。说明互动式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医学英语的教学质量。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同学表示对医学英语没有兴趣,他们对医学英语学习感觉压力较大,这可能是由于第一次参加互动式教学,需要自己独立去查阅资料,独立解决问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接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部分学生对于互动式教学法不是很适应,没有了老师的命令反而不知道该做什么,教师要耐心引导,使学生逐步建立起信心,学会自主学习,尽快适应互动式教学法。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要多种教学方法联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推动医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不断进步。
3 互动式教学法应用于医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通过互动式教学,学生在互动学习中不但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而且强化了自身的医学知识,通过运用英语分析和解决医学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英语背景下灵活运用医学知识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满堂课都在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无暇解答,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些知识点而不能完全消化理解,这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利于分析、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7]。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提问,敢于发言,通过不断的互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围绕老师所布置的内容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而且要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主人,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4 结语
在医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能有效地促进医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在英语背景下灵活运用医学知识的能力,实现了互动式教学法在医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丰富了国内关于医学院教学的理论研究,为一线医学英语教师教学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莉,孙宏,曲景秀. 医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60-62.
[2] 吴让科. 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J].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118,128.
[3] 刘彤,陶英,李培璟,等. 医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 中国病案,2012, 13(4):78-79.
[4] 赵雪丽. 交互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教育,2012, 31(1):48-49.
[5] 张乾. 论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J]. 甘肃科技,2010,26(23):181-182.
教育模式是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它规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包括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核评价等[1]。因历史或体制等原因,世界各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不尽相同。本文拟从毕业后第一学位(或证书)授予情况角度对国外的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其可资借鉴之处,并结合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1国外医学教育模式分类与借鉴
高等医学教育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大学专业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国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教育层次和形式有所变化,或强调学历,或注重资格,或突出学位,各不相同。以目前情况看,按毕业后的第一学位或证书的授予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1博士学位授予型
以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医学院指南》(2000年及截至于2003年6月30日的补充资料)为依据统计,全球有近半数(49.36%)的国家和地区为医学毕业生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有的国家授予内科学博士或外科学博士学位)[2]。其中美国和加拿大是此类型的代表。美国和加拿大的高等医学教育是在4年本科教育获得学士学位后进行的。医学院校的招生对象为已取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通过入学考试进入医学院再攻读4年医学课程,毕业授予医学博士(MD)学位。它们的医学教育制度中有三个可值借鉴之处:设置入学考试。世界各国高校的入学制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考试制度”,一种是“证书制度”。考试作为一种标准,被用于决定学生是否能升入高校,而证书制度是学生凭中学毕业证书或其他证书就有进入大学的资格[3]。美国的本科毕业生在申请进入医学院前必须通过美国医学院入学考试(MedicalCollegeAdmissionTest,MCAT),加拿大的学生入医学院前也要通过文、理和面试三方面的考试[4]。医学院特设的入学考试,保证了医学生的水平和质量,也保证了医学教育的精英特性。在学期间参加国家统一考试。美国医师考试委员会组织的美国医学执照考试(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共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时必须通过第一阶段的考试(USMLEStepⅠ),在第四学年结束时必须通过第二阶段的考试(USMLEStepⅡ),否则他们将不能进入临床实习(Clerkship),不能毕业,也不能成为住院医师。实际上,参加并通过国家统一考试,使学生获得实习期间和日后行医所必须具备的合法资格,也是避免引发医疗争议和医疗纠纷的重要手段。加拿大的医学生在毕业时也要通过一次标准化考试,以标志其知识和技术达到了一定水平,否则不能从事医疗工作。毕业后区分全科和专科医师的岗位。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生毕业后,需申请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成培训后,其身份还只是全科医师,若想成为专科医师则需再经过几年时间的专科培训以获得资格。这样一来,由全科医师负责社区居民的普通疾病诊治和专科疾病转诊,不仅提高了医疗保健系统的运作效率,而且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
1.2学士学位授予型
据统计,授予医学学士类学位的国家占总数的21.79%,其中以授予内科学学士学位或外科学学士学位的占绝大多数[2]。此类国家主要以英国、瑞典、新加坡等为代表。高中或大学预科毕业生进入医学院校学习5-6年,完成规定的课程和临床实习后,即可获得医学学士学位。作为5或6年的本科医学教育,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大体上与我国现行5年制的医学本科教育相似。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尽管医学也属于普通本科教育形式,但由于有一整套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以及对医学院校每年的招生严格控制,因此在其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医学教育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精英教育水准;医学生毕业后,区分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就业岗位。严格限制招生名额与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比如,英国高校的招生对象为获得高中会考毕业证书的人,但其医学系、牙医系、药学系等专业由于名额有限,一般都采取筛选淘汰制招收大学新生[3]。瑞典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对象只为自然科学班级毕业且成绩达到4.8分以上的高中毕业生[5]。新加坡医学院每年招生不足300人,本科教育采取“严进严出”的方式,入学后还要通过每年的年考,由于最后一年的学位考试要求很高,评分极为严格,因此通过率较低,而未通过全数考试就不能被授予学士学位[6]。从另一项措施来说,英国、瑞典、美国等国家都已建立起一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强调标准的严格性、统一性,把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扩展到大众化高等教育中[7]。毕业后区分全科和专科医师的岗位。据调查统计,英国的医学毕业生中,除10%改行或不能毕业外,大约有30%的人倾向于选择继续深造成为专科医师,30%选择成为全科医师(Gen-eralPractitioner,GP),其余30%不详[8]。全科医师的培训是从注册前住院医师(JHO)训练开始,由皇家全科医学学院来管理,为期3年。而专科医师的培养是由诸如皇家内科学院、皇家外科学院等各专科性皇家学院承担,从高中毕业进入医学院学习直到完成专科医师训练期共计需要12-14年时间,周期非常长[8]。瑞典医学院5年半的学习只是成为注册医师之前的训练过程,要想成为注册医师,要通过考试获得医师执照,还要做18个月的助理医师。之后,如果要选择从事专科工作,要继续接受4-6年的专科训练,方能成为专科医师[5]。在新加坡,其第一医学学位为内科学或外科学学士学位,学士学位是行医的必需资格。学生获得学士学位后可以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而硕士学位是成为专科医师的必需资格之一。也就是说它将学位培养与专科医师培养适当地衔接,区分了全科和专科医师的培养途径[6]。实际上,上述几个国家都建立了相当完善的国家公费医疗保障制度,如英国的全民医疗服务系统(NationalHealthServicesystem)、瑞典的全民医疗保险政策和新加坡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为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成效并有效降低国家财政在卫生保健领域的浪费,通过设置全科医师作为初级保健服务系统的“守门员”,使绝大多数居民对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可入性大大提高,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明智之举[9]。
1.3医师证书授予型
高等医学教育只注重资格、资历或实际能力的训练,而不将学位问题放在第一位,医学生毕业后,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或毕业后通过国家医学考试成为注册医师。这种类型的高等医学教育形式在全球约占18.59%[2],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德国大学的医学专业实行定额报名,高中毕业生要参加医学生入学考试(TMS)。医学院学制为6年,期间分为4个教学阶段,并参加4次全国统考。毕业后能否成为临床医师,不在乎是否获得学位,而必须通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拿到结业证书;之后必须进行2年临床培训,获实习证明书者可申请开业许可证,成为正式合格医生[10]。对部分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而且答辩合格者,授予医学博士学位[11]。法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分学校理论学习6年和临床住院医生实践2-5年,没有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之分。6年理论学习结束后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根据成绩按比例分流为两个培养方向,未通过者转入2年的全科住院医生临床训练,通过者(1995年通过率为50%)继续攻读专科医学文凭,需要4-5年。“专科医学文凭”为法国临床医学的最高学历[10,12]。可见,德国、法国的医学生主要以获得证书或文凭的形式毕业,虽然也设医学博士学位,但这并非是从事医师职业所必需的。德国、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特别设置的入学考试。德国的医学生入学考试,采用定额形式,其竞争十分激烈,这样能保证生源的质量,也确立了高等医学教育继续保持精英性的品质地位。多次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在德国,医学生在校6年的理论学习期间,每个学习阶段都要通过国家统考,毕业后还要通过国家医师考试,才能获得资格进入临床训练[10]。法国医学院的学生在6年的理论学习结束后也要参加国家统一考试[13]。在校期间参加国家设立的医学考试,从而获得一定的行医资格,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必需过程,这可以让实习医师合法地接触病人而不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区分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就业岗位性质。法国医学生毕业后,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按比例分流成培养全科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两个渠道[13],有趣的是,博士学位不是成为专科医师的必需资格,恰恰相反,特别注重技能训练的专科医学文凭,才是医学教育的最高身份证明。另外,其按比例的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分流方式,是国家确保有足够卫生人力资源在基层服务的重要手段。#p#分页标题#e#
2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分析
2.1基本情况
相对而言,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其过程比较复杂,但结果十分简单。学位类型。目前我国的医学学位为三级:学士、硕士和博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又分为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科研学术型和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的专业技能型两种。学习年限。主要有3年制医学专科教育(毕业时不授予学位)、5年制(部分学校是6年制)医学本科教育(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7年制本硕连读医学教育(前5年为医学本科教育,完成者可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两年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毕业授予医学硕士学位)和8年制本博连读医学教育(毕业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纯粹的研究生教育(硕士或博士)学习年限为2-4年。获得学位的途径。在我国,高中毕业生根据高考成绩和填报的志愿可能就读三年制高职专科,也可能就读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或八年制本博连读。大专文凭的学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学习2-3年后获得学士学位。学士学位获得者和硕士学位获得者也可以继续深造,通过考取上一级学位的医学研究生,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实际上,学位的攻读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例如,专科毕业生可以采用同等学力的形式攻读硕士学位,本科毕业生也可以采用同等学力的形式攻读博士学位。另外,在我国,并不严格限制非医学专业人员报考医学研究生,有些在职人员也可通过申请在职学习获得相应的医学学位。临床实习资格问题。现行的医学教育制度中,临床医学的专科生和本科生最后一学年进入临床实习,七年制本硕连读或八年制本博连读的学生最后三个学年均在临床实习,此外,大部分临床专业的研究生也至少有1年时间在临床工作。这些学生在进入医院之前均缺乏必要的合法身份,因为他们一般在毕业第一年后方有资格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在读期间没有设立国家统一考试,使临床实习生从事诊疗活动的合法性受到质疑。毕业后的身份。在我国,不论医学学位的有无,无论学习年限长短,也无论学习方式如何,任何一个医学毕业生,都是当然的专科医师。这就是我国医学教育制度唯一最简单的地方。
2.2存在的问题
入学门槛太低造成医师培养质量的鱼龙混杂。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许多医学院校将临床医学等精英性质的专业,也进行无限制的规模扩大。如此一来,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只要参加高考,达到相应层次的录取分数线,都有可能成为医学生。此外,入学门槛低还体现在专升本考试中,专业戒的跳转并无限制;医学研究生的报考也不受其原先专业的限制,甚至也可以通过同等学力的方式跨越学位。培养层次过杂形成医学教育的唯学位错误倾向。我国目前医学专业的学习年限长短差异过大。毫无疑问,短学制由于时间有限,理科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等素质类课程偏少,即使是医学基础课程也是“短平快”,因此其发展后劲有限,即使通过专升本或考研,也无法根本性地改变起点学历的水平。另一方面,从专科到专升本再到本科、研究生,为了追求学历和学位,许多医学生不断地应付入学考试、不停地重复学习相同的医学课程,也造成学生时间和精力、学校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临床实习合法性缺乏引发医疗纠纷事件增加。我国医学生在校期间,未安排任何涉及医疗合法性的国家统一考试,亦即在临床实习前并未获得作为实习医师的基本资格。实习生因为缺乏合法身份,连了解患者的病情都属于侵犯患者隐私权,更不用提实际的医疗操作了。毕业后从业岗位相同导致社会不公现象加剧。应该说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培养要求有较大差别,掌握知识的偏重不同,而我国医师培养的出口单一,没有明确的岗位分流。这将带来多个方面的不公平性问题:①无论学习年限、受教育层次的差别,都是当然的专科医师,教育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②所有专科医师都只愿意留在高等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得不到也留不住专科医师,实际上也不需要专科医师,导致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平衡;③决策者主观上希望大专层次的医学毕业生去缓解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但卫生保健服务属于公共产品,农村居民没有理由只能享受低水平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