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教育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可以从培养创造动机,质疑问难,鼓励发现问题;扩散思维,培养想象能力等方面去展开。创造性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扩散性思维训练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扩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部分。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呢?我们应该充分发掘教材中可利用的信息,依托课文找到创造性思维与想象之间的契合点,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一、抓住训练点进行扩散性思维训练,加深理解课文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以现实为基础,又脱离现实跨越时空的思维,它是结合以往的知识,形成新的形象,把头脑中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性思维顺利开展。通过想象,学生可以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这个 空间想到另一个空间。
如在教完李绅的《悯农》后,进行想象练习。从诗中,我们看到了农民伯伯夏天锄草松土的辛苦,那么春天的播种,秋天的收割呢?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启发想象:春天,农民伯伯忙着……秋天,农民伯伯又忙着……就是这些一年忙到头的农民伯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为我们送来了必不可少的粮食,我们吃的米饭、面条、馒头、面包、蛋糕等都离不开他们默默的耕耘。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通过想象练习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热爱劳动人民。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教材进行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想象与理解有机结合起来。这种训练使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仅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锻炼,而且对文章的内容也理解得更透彻了。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很多。如:学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续说:“第二次乌鸦又叼了一块肉站在树枝上,狐狸看见了会怎么做,乌鸦又会怎么做呢……”让学生懂得不能光听别人的花言巧语;学完《蚂蚁和蝈蝈》想象说话:第二年的夏天很快又到了,蚂蚁又在搬粮食了,几只蝈蝈看到了……让学生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这个道理。
二、抓住训练点进行扩散性思维训练,体会人物的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材中可训练的篇章设计问题,让学生设想出相当多的可能性以供判断选择来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如:教学《司马光》时,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后,提问:“要救出小朋友,除了砸缸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异想天开。学生经过积极思考,想出许多办法,如可以打110报警;可以拿根竹竿让孩子拉住爬上来;可以把缸推倒;可以用大吊车把孩子吊上来等等。然后把这些方法与“司马光砸缸”的方法进行比较得出:这些方法有的在当时不切实际,有的会延误时间等,比较的结果是:司马光的方法既快捷又简便,是当时的最好方法,司马光具有聪明、勇敢的品质。这样既能体会人物的品质,又能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如教学《最后的姿势》时可提问:地震来临时,如果谭老师选择躲到桌子底下,结果会怎样?如果和其他学生一起离开,结果会怎样?而谭老师却选择了张开双臂,用身体护住学生,由此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学生的那种无私大爱,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深刻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三、抓住训练点进行扩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变通的思维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日益深化,教师教学技能减退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体育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减退意味着改革动力打了折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体育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应该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保证体育课程标准改革顺利进行,提高学生从事任教的能力。笔者借鉴教学技能的相关理论,参考大量相关文献,认为体操的教学能力可以以不同类型的教学技能来体现,能力实体化为技能,望从教学技能方面去寻求更完善的提高体操教学能力的方法,找出适合体操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的途径。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福建师范大学体操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技能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整理并分析体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途径、模式的相关书籍资料,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理论依据。
观察分析法:观察福建师范大学体操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技能,分析体操教学技能的运用情况。
访谈法:就文章涉及到的新观点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体操专业方向的专家和体操教师进行访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教学能力与教学技能的重新认识
体操作为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操教学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高校体操受竞技体操为核心的教学机构体系影响和传统教学指导思想的束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过程较多注重体育的专业性,忽视其师范性。即注重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忽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必要的考核,考核主要都是通过技术评定,造成大部分学生虽然考试达到标准,但实际教学能力距离做合格教师的要求相差太大,存在“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现象。为此,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的课题中的重要部分。
体操教学能力,是指教师按照体操教学的规律,运用体操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和健身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体操教学能力是体操教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前人所做文章都以评价体操教师的教学能力来反映教学的有效性,但是教学能力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概念,很难有具体的方法、手段和措施对教学体操教学能力的评价给予准确数字评定。
关于教学技能,中外学者均有不同的表述形式,目前尚没有统一权威性的定义。莫里逊认为:教学技能是“为了达到教学上规定的某些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极为常见的、一般认为是有效果的教学活动方式。”斯诺(R.F.Snow)认为:“教学技能是由与行为及认知有关的事项的结构系列组成。”在国家教委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教学研究五类技能。笔者认为:体操教学技能是指体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和自身的实践,通过练习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系统。特点是具有可观察性、可描述性、可操作性。教学能力的强弱可以从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技能中反映出来,更全面、形象、直观地展现体操教师教学水平。
(二)体操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技能
借鉴王鲁克的《体育教学技能》中教学技能的具体内容,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具体教学手段和措施,在与体操教学专业方向专家,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院长张涵劲教授的访谈学习中,概括出体操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八类技能:口令,导入,讲解,示范,保护帮助,组织管理,诊断纠错,肢体语言。
口令技能是教师在进行队形队列的调动,徒手操以及广播体操、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口令。导入技能是指体操教师在进行新内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体操教师在讲授基本知识,对技术动作的重难点的剖析上,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说明等都需进行讲解。体操教学过程中的讲解技能主要可以分为四类:描述性讲解、解释性讲解、概括性讲解、对比性讲解。解释性讲解可以用于向学生说明体操的专有名词概念,练习方法的说明讲解等。在做单杠支撑后回环,体操教师往往将该动作概括成,“贴,猛倒,背”形象将该动作的技术要点加以概括,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清晰明了动作要领。对比性讲解是把相应两个动作加以对比,指出正误、优劣、差异等区别,通过对比讲解,不仅生动形象、感觉鲜明,加深理解,而且印象深刻,有较高的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四大讲解技能互相渗透,互相交叉运用。示范技能是体操教师最直接迅速的直观教学方法,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利于模仿和掌握技术动作,体操教学过程的示范尤为要注意体操的示范位置,示范方向和示范与讲解的结合。组织与管理技能运用的好坏直接反应的是课堂纪律,间接反应学生的练习负荷,是体育教师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保护与帮助技能是体操教学中一种极为有效的重要技能,是体操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该技能的合理运用,能够克服紧张心理,消除恐惧情绪,增强练习者的学习信心,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肢体语言技能也是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感情,传递教学信息的技能,为教师所不能忽视。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职业能力
当代社会人才大致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类,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分工不同,普通高等教育重点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而技术型人才(包括一部分高智能的技能型人才)则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
一、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需求
目前中小学英语教育(尤其在边远地区学校)师资短缺,教法陈旧,对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性不强。而用人单位选用英语教师时除了关注其英语专业能力外,尤其注重其作为师范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高职英语教育专业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英语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外,还应通过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来培养英语师范生基本的职业能力。
二、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1.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理论源自北美,意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这里所说的“能力”包括完成一定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CBE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学校首先聘请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需要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然后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并组织教学内容,最后在人才培养期满时考核学员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2.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概括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并进一步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新课标在体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目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2012)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指出,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总体状况还没有达到新课标提出的专业要求,英语课程改革对中小学英语教师自身多方面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社会及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将明显提高,在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首先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小学教育教学一线需要的‘用得着、上手快、下得去、留得住’,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教学能力,具有实用的组织课外英语语言活动的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并进一步确立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英语知识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学、心理学及英语教学法流派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力以及职业素质、语言应用、计算机应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
三、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以及突出师范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是突破过去人才培养单一型、理论型的局限,转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关键。
1.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的原则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
为适应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并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应结合实际,以培养学生学科教学能力为导向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英语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更要多方面培养学生胜任基础教育英语学科教学的能力。
(2)系统性原则
英语教育专业是英语语言学与教育学专业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课程设置既要保证学生广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娴熟的英语语言运用技能,又要同时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除了系统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及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等学科外,还应开设突出英语教育特色的技能训练科目,如,英文书法及板书设计、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英语课件制作、简笔画、英文歌曲与歌谣创编等,以增强高职英语教育的师范特色和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的系统性。
(3)实操性原则
实践教学内容无论在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上,还是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上,都应遵循实操性原则,要调整好英语专业基础类课程群(精读、泛读、听力、口语、语法、写作等)教学中教师语言知识讲解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实践操作的比例,也要调整好教学法课程群(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技能、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等)教学中教师外语教学理论讲解与学生实际教学技能实践操作的比例。总而言之,英语教育专业授课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让学生在“做中学”的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语言专业和教育教学领域都能把所学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自身的语言学习和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自操作来锻炼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英语教学职业能力。
(4)分阶段培养的原则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依据英语专业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语言程度分步骤实施,各阶段分别对不同的技能有侧重地训练。具体讲,初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语音语调、英文书法等基本能力,然后逐步向高级阅读、高级写作等语言技能和简笔画、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英文歌曲与歌谣创编等教学能力培养过渡,最后着重强化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论、英语教学法、教学设计等基本职业能力。
2.具有鲜明师范特色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构建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因而具有鲜明的师范特色,而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英语专业技能和学科教学技能两部分,具体来讲:
(1)英语专业技能培养内容
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专业学生在初级阶段应以强化语言基本功为主要目标,而中级和高级阶段则以英语知识拓展和能力提高为主。根据分层培养的原则,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实践教学的内容各有侧重:在初级阶段(一、二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听、说、读、写等方面专业技能扎实的基本功,具体内容包括美文背诵、单词听写、听力训练、阅读训练、语音语调训练、口语表达训练、书面表达训练、学唱英文歌曲、讲述英语故事等;在中、高级阶段(二、三年级)继续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写作和口/笔译训练的同时,加强英语美文赏析、英文电影片段配音、话剧编排表演、英文报纸编辑、英语辩论、中西方文化介绍等知识拓展和能力提高类的技能训练指导。
(2)学科教学技能培养内容
学科教学技能培养主要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培养,以期实现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为此,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还应注重全程不间断、分层培养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科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从一年级开始逐步分期开设与教师职业技能相关的英文书法、简笔画、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板书设计、教学设计、英文歌谣创编、教案编写、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能力职前培训科目,切实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教学技能。
3.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办法
保证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创设和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为此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中推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措施是:学业考核成绩=形成性评价(70%)+终结性评价(30%);形成性评价=平时表现(10%)+作业完成情况(30%)+平时测试(30%),平时成绩根据考勤、课堂参与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学习态度等综合评定,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单元预习复习、作业练习的完成和个人英语能力展示综合评定,平时测试成绩由单元测试和期中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而成;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成绩,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科目任课教师在学期末设计的客观题型和主观题型各占50%的期末考试之后由教师评卷打分确定成绩。
通过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各项培训科目在整个学期内动态地跟踪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并对其进行整体性评价。灵活多样的形成性评价机制能有效反映学生对各项实践教学内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加强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也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点。近年来,我校英语教育专业在教学改革与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以实践教学内容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为了保证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有效实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和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所需的基本职业能力。笔者提出如下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1.发挥英语专业课授课教师的示范作用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应充分利用教师自身在语言课堂上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现代外语教学理念、方法及基本职业技能。
2.创造实践教学条件,设计或购置专用学具
除了英语专业日常语言教学常用的数字化多功能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英语学习网络平台等基本教学设施外,英语教育专业还应设计或购置专用学具来保障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质量,如,设计硬笔书写专用纸张或临摹字帖、购置板书设计和书写技能训练的小黑板等,以规范学生英文书写和板书技能训练;设计或购置英语教具制作的卡纸、彩笔等文具,以规范学生教具制作技能训练等等。此外,微格教学这种广泛运用于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模拟教学活动,是培训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技巧的一种有效方法,则需构建以现代视听技术为手段的微格教室及相应设备。
3.推行“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
为了实现在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全员育人”的总体目标,努力实现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英语专业学习和教学能力提高上“生生有管理,处处有指导”的教育任务,应积极推行“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为此,系部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任课老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在英语专业知识技能如语音、语法、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英语教学基本技能如教学设计、教案撰写等方面为各自“承包”的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4.通过课外活动有效延伸课堂教学,课内外训练同步,提升职业能力
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教学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将课堂内外的训练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英语基本功大赛(如语音语调大赛、英文故事讲述比赛、英语戏剧大赛、英文诗歌朗诵比赛等)和英语教师技能比赛(如英文书法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英语微格教学大赛等),对学生加强课外学习进行知识储备、语言技能提高、教学技能训练等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将课内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的规范要求辐射延伸到课外学习和训练上来,持之以恒地坚持课内外同步训练,以有效地提升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能力。
5.组建和优化“双师型”教学团队
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应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标推广实施的新形势,组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聘请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或教研员专家任教,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授与英语教学技能相关的课程,同时也要定期培训英语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使其成为既精通英语本专业,又熟悉基础教育,并善于研究基础教育、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双师型”人才。
结合社会发展对中小学英语教育人才的实际需求,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应将师范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构建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努力探索保证其有效实施的策略,以达到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02.
[2]申鑫.以小学教师培养为导向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改革[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3]汪先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教育学院2012年度院级课题(重点项目)“新疆教育学院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XJJY201207)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申鑫(1970-),女,新疆教育学院外国语教育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教师教育。
关键词 电子工艺 工艺文件 6S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47
0 引言
“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实训课程对培养工科类学生电子工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一定的电子工艺知识及相关技能是工科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不断更新才能与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相吻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从而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①
1 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课程实训内容
为了使学生能接触电子制造行业中的主流技术、先进设备,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我校电子工艺实训室增加了贴片机、自动印膏机、手动印膏机、回流焊等用于贴片元件装配的设备,以及进行PCB制板的一整套设备,实践教学内容在保留原先手工焊接训练、电子元器件检测、电子产品装配的基础上, 增加了PCB制板、贴片元件装配工艺训练,极大地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
1.1 基础实践训练
基础实践训练包括手工焊接训练、拆焊训练、几种小型电子产品安装、焊接及调试几部分,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掌握手工焊接技能,学会常用元器件检测方法,了解小型电子产品安装、调试的基本方法及流程。
1.2 表面贴装工艺训练
收音机作为经典的实践教学载体,在保留其分立元件插接装配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贴片元件、插接元件混合的装配方式,实训中学生通过动手印刷锡膏、贴片、回流焊接,掌握贴片元件手工装配过程。首先,学生利用手印台印刷锡膏,要求学生刷膏时用力均匀,锡膏厚度合适;其次,学生进行手动贴片,因为贴片元件体积小,不同型号及规格的元件外型几乎一样,为避免错贴、漏贴,采用工位装配方式,每个工位放置若干种盘状纸编带封装的贴片元件及用于取放元件的真空吸笔和镊子,工位上附有元器件安装的PCB板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完成贴片元件的装配,贴装完毕后,学生要检查元器件的贴装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工艺要求,特别是有极性元件,更不能装错,比如,收音机低放部分贴片二极管正负极装错,会造成电路电流的不正常。最后,将装配好的PCB板送入回流焊机中完成焊接,焊接后的还要用万用表检查是否有虚焊、连焊的地方,因为放置贴片元件时元器件移动可能会造成锡膏桥接。
1.3 印制电路板制作训练
电子工艺实习所做的电子产品通常都是使用常规的配套器件和设计好的线路板,实训过程中学生基本上只需要机械地插件、焊接、调试,缺乏对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②在印制电路板制作过程中,学生独立完成原理图绘制、PCB图绘制、Geber文件输出、裁板、贴膜、曝光、显影、腐蚀、清洗等一系列制板过程,然后进行元件检测、成形、镀锡、安装、焊接、测试等,完成循环彩灯的整个制作过程。在印制板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研究、设计、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该实训环节,学生基本掌握了PCB制板的一般流程,为今后的电子科创活动打下基础。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PCB制板,所以选用的实践载体不能过于复杂,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会极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选择相对简单的循环彩灯作为实训载体。
2 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实训内容③
通过购置新的电子工艺实训设备,开发新的实践项目,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将对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的优化。
2.1 重视课程的综述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今信息化社会,电子工艺发展迅速,在综述环节通过大量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手段介绍当今电子工艺发展状况,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教学中,为学生们打开一扇了解电子工艺发展现状的窗口,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明确实践课程的学习目的,阐明学生通过本课程所能解的知识及应掌握的技能,以及本课程在学生工程素质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2 编写电子实践工艺文件,加强学生工艺技能的训练
原来实训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采用的是,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后,根据教学要求完成实训内容,往往由于学生记忆不全或有误造成操作e误,甚至产生安全隐患,现在,学生进行工艺训练及电子产品装配前,首先要求学生编写工艺文件,然后学生严格按照工艺文件要求进行训练以及产品的安装与调试,避免了盲目性,降低了出错的几率,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提高了安全性。工艺文件作为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反映了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装配准备、装联、调试、检验、包装入库等各道工序的工艺流程及规范,在实践课程中,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制造中所需要的技术文件的种类及其作用,懂得工艺文件对指导生产的重要性,掌握实训产品工艺文件的编写方法,在实训中严格按照工艺文件进行,保证了实训产品装配质量。
2.3 引入6S管理观念,培养学生责任、安全、节约意识
6S管理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规范和方法,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 6S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整理”主要是指工作中区分出需要和不需要的事与物,再将现场不需要的物品清理出现场;“整顿”是指,将物料、器材、工具、文件的位置固定下来,明确数量并进行标识,以便在需要时能迅速找到;“清扫”主要是指将实训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并注重细微之处;“清洁”是指,整理、整顿、清扫之后的状态能维持下去,并进行标准化;“素养”是指,培养员工遵守规章制度和积极向上的工作习惯,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团队精神;“安全”主要是指,清除事故隐患,排除险情,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生产的正常进行。④在电子工艺实训中,根据企业广泛应用的6S管理方法,结合电子工艺训练课程的特点和实训条件,制定学生实训中的行为和评价标准,在锻炼学生的电子工艺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树立责任、安全、效率、节约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具体如下:
(1)严格要求学生不能将与实训无关的物品放在工作台上,个人生活用品要放在工作台下面的柜子里。(2)将与实训有关的工具、材料、元器件依规定位置摆放整齐,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手工焊接烙铁要按要求摆放在右上侧,工具包放在左上侧。(3)课后清理、清扫自己的工位及周围,保持清洁,最后将剩余的材料及元件上交,培养节约意识。(4)保持、维护自己工位所有实训物品清洁、整齐、有序,实训期间要求学生统一穿工作服。(5)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6)学生要严格按照电子产品装配工艺文件操作规程作业,减少人身伤害,保证设备安全使用。
在实训过程中,要按照以上标准评价学生行为规范,并将学生的表现计入课程考核中。
3 建立更加合理的考核标准
原课程考核为三部分: 电子制作、实践报告和平时到课率。为了更加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将考核分为四部分,包括考勤及行为规范、操作技能、考核件、报告四部分。考勤及行为规范考查学生实践训练过程中是否遵守规章制度,是否具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帮助学生建立安全、尊章守纪、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规范;操作技能考核学生工艺文件编制及具体操作是否正确、符合要求;考核件考查学生做出产品的质量情况;报告考核学生对产品工作原理的理解以及对产品安装、调试等内容的掌握情况,改进后的考核标准更能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训情况。
4 结束语
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教学发展,不能仅满足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制作的过程,完成一些模仿式的焊接训练,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实际工作需要的关键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⑤根据企业电子产品的生产、装配和调试的工艺流程,不断优化实训教学内容,通过引入新的电子工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学生掌握工艺文件的编制,避免了工作盲目性,降低了出错的几率,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标准,更能全面地考核学生能力,反映学生实践训练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工程素|的培养。
注释
① 王晓红,李欣.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进[J].高教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10):120-121.
② 奕庆磊,刘宏宇.电子工艺实习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5):125-127.
③ 李丽秀,张存芳等.“卓越计划” 背景下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发展[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4):129-132.
关键词:水上自救救助;高校;体育专业;中小学
一、研究目的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既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示范技能,能很好地适应中学体育教育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教授体育和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这些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为广大的中、小学生和社会群体服务的。作为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最主要的最直接的传播者,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要求较高。
自救技能是指在突然发生的威胁到生命的意外情况下,采用正确的方法避免人身伤害的技能。水上自救技能就是指在水上活动或者突然落水时,在威胁到生命的意外情况下采用正确的水上自救方法避免人身伤害的技能。例如:在意外落水的情况下,可采用坠水自救法。初学游泳者不慎坠(误)入深水处(水没过头顶)时,千万不可惊慌失措,要先屏住呼吸,迅速屈膝、下蹲,上体稍前倾,然后两脚用力平蹬水(池)底,即可蹿出水面。头出水后,立即睁眼呼救,同时深吸一口气。倘若再次下沉,可重复上述动作,以便得到救援。坠水者如知道方向且能辨别深浅,可向浅处游动或跳移,进行自救。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温州大学、台州学院、宁波大学、丽水学院等高校,温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游泳培训机构、游泳教练员等。
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长期以来各高校体育专业游泳课设置内容均以学习某种或几种泳姿为主。主要体现为:
1.教学内容过于固定化、程式化,以蛙泳为主要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校、社会有所偏离,缺乏针对性。(自救、救助的基本方法、技能)
3.教学内容不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除四种泳姿以外的实用性游泳方法,如潜泳、踩水等)
4.几所高校的游泳课程均设置了一定比例的救生教学内容,但所有学校都没有设置关于自救及救助的教学内容。
5.温州大学和宁波大学均为特定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每年培训并考核的游泳社会指导员和水上救生员多达百人。通过考核取得从业资格的学生利用暑假在各游泳培训机构兼职做教练员或救生员,但培训内容并不包括针对中、小学生进行水上自救救助的教学。
6.参与调查的162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均毕业于普通高校或体育学院的体育专业,学习过游泳。其中,有16名教师参加过救生员培训并取得了救生员证书,占调查总数的9.87%;有19名教师学习过水中自救及救助技能,占调查总数的11.72%。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游泳普及率还是很高的,但是获得救生员资格及掌握水上自救技能的教师所占的比例就很低了,这说明具有这方面知识的教师严重缺乏。
7.针对游泳培训班78名教练员的调查数据显示,62.8%的教练员具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说明他们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各培训班在教练员的选择上也会优先考虑老教练。但是85.9%的教练员是兼职的,也就是说只在暑假期间做教练,在上岗前基本没有进行什么培训和技术交流,他们的教学方法一直是多年来沿袭下来的,没有及时更新。虽然很多教练员热爱此项工作,但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扩展。
大部分教练员都认为有义务教授学生水上自救技能,但是没有一个教练员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过水上自救的内容,也没有意识到要增加。在与部分教练员进行交流时了解到,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不出事故是大家的主要目标。虽然对学生学习自救技能的必要性教练员都很认同,但领导不安排其他的教学内容,教练员也不会意识到要去增加。教练员是直接教授学生游泳技术的,在教学思想上不应过于保守,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突出游泳的实用性。
8.中、小学生学习游泳的途径主要是在学校学习和在培训班学习。而根据调查,中、小学和社会游泳培训机构在游泳教学中均未设自救与救助的教学内容,因此,中、小学生缺乏学习水上自救技能的途径。
四、结论与建议
溺水死亡一直占据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原因之首。据2004年教育部、公安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等单位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平均每天有超过15人死于溺水,全年达5 700多人。溺死人群中超过一半为15岁以下的儿童。我国城市44%的儿童伤害死亡是由溺水造成的,农村的比例为58%。有关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对于溺水事故要做到“以防为主”,必须从发生事故的源头抓起,加强水上安全及水上自救技能的宣传,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水上安全意识,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因此,培养具有水上自救救助技能的体育教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突出。
1.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缺乏学习水上自救技能的途径,无论是中、小学还是社会游泳培训机构都缺乏相应的师资。因此,培养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掌握这方面的教学技能,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技能,增加就业几率,更重要的是能在中、小学生中推广、普及自救及救助技能,从而尽可能地避免和降低儿童溺水事故的发生。
2.通过分析,高校现有的游泳课教学方式无法将游泳的实用性渗入到教学中,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就业中无法显现出自身的专业特长优势,因而教学内容要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增设教学内容,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就对体育专业游泳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1)增加水上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以理论为主,加强对自然水域及周边环境的了解,如海浪、潮汐、暗流等;介绍生活常识,如水库、河流的水很凉,进去游泳容易腿抽筋、心脏受刺激,表面很平静的水底可能有险情等。而求生和救生技能则以实践为主,主要教学生对于突发事故的处理方法,包括自己溺水怎么求救,别人溺水怎么施救,心脏复苏术怎么做,人工呼吸怎么施展等,让即使不会游泳的学生也可以掌握自救和救助的本领。
(2)增加自救、救助技能教学内容提纲。学会和掌握了以上教学内容,能够使游泳课程的教学更好地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能使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突出其教学能力,从而扩大受益人群,并为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自身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昕.温州市中小学生水上自救技能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期刊网.
[2]李萍.日本人怎样教孩子自救.山东消防,1997(9).
[3]水中自救与救生.家庭科技,2005(7).
[4]方千华,梅雪雄.国外水上救生的发展与启示.体育科学研究,2005(3).
[5]魏四成.游泳救生工作浅析[J].湖北体育科技,1997.
[6]张宏梅.救生全民需要重视[J].游泳,1999.
[7]李红兵.浅谈国际国内救生活动现状与我国救生事业发展的对策,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