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酒店业作是服务业的重要产业,是消费市场的重要分支。进入20世纪以来,餐饮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这使得酒店市场需求旺盛。近几年,我国酒店业发展异常迅猛,并呈现出高速增长、繁荣兴旺的态势。2013年8日,中国旅游研究院《2013 中国酒店展望报告》指出,2000 年到 2013 年间,中国星级酒店总量以 20%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其中,五星级酒店复合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 10%。即相比 2000 年,五星级酒店的数量翻了两倍。
会计类专业是传统的管理学学科,遍布于全国各个高等院校内。可以这么说:每一所高等院校,上至清华北大,下至高职高专,都设置了会计专业。据统计2013 年全国会计类本科毕业生40多万人,但会计就业门槛低,加上自学,大中专会计毕业生何止百万计!多数会计类毕业生与竞争者相比无专业优势,面临着改行的尴尬局面。
综上所述,一个新会计类学习方向酒店会计应运而生。它不仅迎合了中国酒店业的市场人才需要,而且与同类竞争者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定位。
二、酒店会计在国内院校建设现状研究
(一)国内开设酒店会计专业的院校分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是国内第一所开设酒店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开设专业名称为酒店财务管理。该院校根据中国酒店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在教学教法和课程设置上引进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全球酒店管理专业排名第一)的先进模式,着重培养高级酒店的中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从中瑞酒店管理学院走出来的毕业生,能够胜任酒店、会所、旅游、餐饮、物流、文化娱乐等服务性行业的会计审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多种职位,且具备从事酒店业财务、审计、咨询、投融资工作的从业素质和能力。
(二)开设酒店会计专业院校毕业生职业发展分析
通过对中瑞酒店管理学院酒店财务毕业生跟踪分析,我们看到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高端酒店相接轨,以国际知名酒店的市场人才需求去定位和培养人才,从而奠定酒店会计专业学生国际化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此外,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平衡和统一,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分批次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进入酒店工作后经过短暂的磨合期即可走上管理岗位。
三、酒店会计方向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教师去大型酒店进行顶岗培训,熟悉酒店财务状况和经营流程,熟知当今酒店的发展趋势和市场人才需求,时刻保持先进理念,把理论和实践进更好的相结合,以便更好的把握酒店专业和财会专业的联系。
(2)聘用企业里的高级财务人员为兼职教师,利用选修课或周末学习班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授课,把企业里实实在在的一些财务处理方法和经验带给学生,进一步拔高学生的酒店会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3)引进酒店会计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一批酒店会计的学术骨干和后备力量。鼓励教师向酒店双师型人才的转变,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酒店会计学习培训。使师资队伍结构逐渐合理化。
(二)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建设
(1)订单式合作
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例如开设如家班国际酒店班,专业化、定向化的培养人才。学校根据合作酒店的需要开设实习课程,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
(2)工学交替
即学习顶岗在学习模式。酒店会计专业的学生首先在学校内学习2年左右的专业知识,使其基本达到酒店财务人员的标准,然后利用 1个学期的时间以准员工身份进入酒店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然后再回到学校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
关键词 :会计人才;国际化;复合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会计准则更深入的趋同,会计人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我们培养的会计人才的质量能否适应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如何定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培养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会计人才,是会计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经济的全球化与资本市场国际化,高水平、高素质的国际化会计人才日益为会计服务市场所青睐。新形势下如何定位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培养造就出高素质的会计专业学生,以适应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变化的要求。刘永泽(2009)认为我们应该将“塑造国际化、高素质、应用性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作为总体目标。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0)编写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中指出:“可将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专门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够从事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及相关领域工作,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应该具有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性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实质是打破学科或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是具有经营管理的专业背景,同时掌握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并能有效融合,综合运用的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也就是说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掌握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性的特点。
二、会计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1.在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专业性
通过对国内外课程类型设置比例进行对比发现,国内高校取得专业学位要求的学分明显高于国外高校,国外高校“学科基础课(非会计类)”学分所占学分比重、“任意选修课”模块比重要高于国内同类高校,“专业方向课程(会计类)”学分所占总学分比重低于国内同类高校。过分注重专业课忽视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则会导致学生对会计领域不具有宏观层面的把握。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能够从错综复杂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中找到联系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有效监督企业的经济运行并解决各类财务问题。目前,我们的课程设置中,金融学方面的课程内容设置的还不够充分。会计和金融是有密切联系的,增加相关金融学方面课程内容,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我们很多会计本科和会计硕士毕业之后,也进入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一个会计技能扎实的人,从事金融行业中的很多工作一样是可以胜任的。因此,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更合理的知识结构。
2.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一些高校教学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没有能够启发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反而会制约和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的灵活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并没有在教师的日常授课中得以体现,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后自主探索和研究的动力更是不足。在授课内容上,也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而不是理论知识与实务知识并重,案例教学、实验课程所占比重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会计实践环节效果不佳
国际会计人才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术文献都提到当今会计教育应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会计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学生实习环节效果不佳,以致学生实践能力十分薄弱。高校会计专业也会开设一两门实验操作类课程,但课程多注重考核账务处理的规范性和正确性,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与真实会计实务操作往往有较大差距。实习也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但部分高校虽然将实习计入学分对学生进行考核,但因为学校通常不统一安排学生的实习单位,有的学生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与本专业相关性不是很密切,这样很难保证实习质量,部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锻炼。
三、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一)课程设置方面
1.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既有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也有对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要求。会计国际化人才要求其具有高素质,除了业务素质还有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受经济环境的影响,会计国际化意味着更复杂的经济环境,之前跨国企业出现的重大舞弊现象也说明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2.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增加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课程内容。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学生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商学类基础课程重视不够,很难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从而难以将会计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应对更为复杂的职业需求。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这就意味着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学习相关管理学或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应涉猎国际经济、企业金融学、财务风险分析、衍生物市场等方面内容。
3.增加双语课程教学量。中国越来越需要既懂国内会计体系,又熟悉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人才。会计人员在处理国际会计问题上对英语能力要求很高。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掌握专业、精准的财务英语以及熟练的英语沟通技巧,才能够从容面对国际化竞争。我们需要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国际化改革。鉴于ACCA的课程和考试体系比较贴近市场需求,且在国际上享有权威地位,可以参考ACCA 全球专业资格考试课程体系,设置本科一些双语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式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教学方式上应该注重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性,将学生摆在主置,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创新能力要求要以学生为中心,这就打破了传统上将老师作为中心,老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局面。2.运用媒体,让学生习惯于关注国际学术前沿动态。
国际化会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国际专业视野,熟知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国外市场运作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最新行业知识,始终站在专业、行业的前沿。媒体可以实时跟踪,感受最新专业发展动态。
3.教学方法上应强化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可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择案例时,案例的选材应是灵活多样的。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增加课程论文的比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评价信息、表达观点的能力。这项能力的预先培养会使学生不论是在未来的学习中,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都极具竞争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各项专业技能。会计学专业实验课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重视会计专业实验课。实验课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传统式的手工做账、账户系统和会计流程,也要学生掌握目前我国和国际上主流财务会计软件实务操作流程,以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更好的实践技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既有会计技能又通晓国际准则惯例的高级复合人才。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寻找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实习,在校外实习,感知现实经济环境,将会计理论运用于会计实务。学校安排好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课程的衔接,在理论学习中注重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摄取,在实验课和校外实习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进一步从实践中升华理论知识。
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是一个必然趋势,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会计教育担负着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会计专门人才的重担。这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应该在探索中不断调整和完善,除了各高校应该设置培养方案外,学生个人也应该以成为复合型会计人才为目标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基金项目:
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z9992012);广东千百十工程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J].会计研究,2007.[2]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现状及政策[J].会计研究, 2004(2).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加快和该区域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对适应中国-东盟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新的有益的探索。
一、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4-2006年连续3年在中国广西南宁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到2006年末,中国-东盟经济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呈现区域加快发展的好势头。据专家测算,到2010年,中国-东盟贸易区贸易额将从目前的1万亿美元,大幅提升到接近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水平,并使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提高1个和0.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随着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会计行业面临着融入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轨道,并发挥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推动国际贸易和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宽厚的、全新的会计理论和实务技能
为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需不断更新和提高。不能沿用过去的思维方式设想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而是要学习和掌握与国际接轨的宽厚、全新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会计实务技能。一是必须掌握和熟悉会计的基本原理,包括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基本原理;二是掌握和熟练运用会计应用理论,主要包括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财务通则、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三是掌握与熟悉会计本质与属性、会计职能与地位、会计对象与任务等基本原理。特别需要掌握运用会计理论对某一特定时期不同国家(地区)的会计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到比较系统的会计知识,才能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会工作的运行规律,提高财务分析能力。
(二)业务精湛,及时进行职业判断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加大了会计处理的难度和灵活性。新的经济业务、规定、处理方法不断出现,会计制度在不断完善之中;国际市场和区域经济贸易中的利率、汇率、股票价格以及政治经济环境的风险在不断变化等等情况,要求会计人员业务精湛,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在多种方法中快速选择最佳的会计核算方法,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核算,降低风险和成本。
(三)开拓创新,实施高效、综合控制
国际通行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决定了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高目标。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高度重视对经营活动的控制。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会记账、算账、报账,还要能进行成本控制、成本预算、风险控制、业绩考核与评价等工作,在国际贸易和区域贸易中,还要能够进行跨国投资决策与跨国营运资本管理等工作。
(四)知识结构多元化,成为经营理财的行家
随着跨国经济贸易形成的国际结算业务增加,在中国-东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趋于多样化和高级化,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懂得网络、软件等IT系列新的技术和知识,还要了解和熟悉经济贸易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同时要能够运用外语(英语、东盟国家语言)进行交流,不断增强与东盟国家企业的沟通联系,扩大企业的业务范围,提高企业经济贸易竞争力。
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目前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会计教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客观情况,导致“两难”现象:一方面,会计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很多,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等素质的会计人才奇缺。随着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这“两难”现象更加突出,更应该引起重视和反思。
(一)学科结构单一,会计人才知识面窄
一个严重的缺陷是过分注重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忽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导致培养的会计人才知识面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设计上,基本上沿袭《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以及《成本会计》等课程框架,缺乏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技术所必需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如:经济管理、金融证券、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和综合技能。近年来,部分高校虽然通过拓宽专业面、实施学分制、开设选修课、推行第二学位制、主修辅修制等措施,但这些改革措施尚未完全到位,培养的会计人才知识面窄的问题,还没有取得根本性改变。
(二)本科教学力量薄弱,会计人才业务功底不牢
高校的会计本科、专科教育,既要进行会计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会计应用和研究水平。要有相当数量的具有丰富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的骨干老师在教学第一线,大胆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传授会计基础知识、业务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然而,我国高校的知名教师、骨干教师偏少,且这部分名师、骨干的主要工作是指导研究生或从事科研工作,致使会计本、专科教学力量薄弱。另外,在目前追求高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师生比严重不足,班级人数过多,教室过于拥挤,导致教师指导不力,严重影响了会计本、专科学生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培养的人才业务功底不牢。
(三)培养模式单一,会计人才能力不强
由于种种原因,在高校会计教育中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把本来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人才苗子,用整齐划一的培养规格和模式,压成了千人一面的所谓“合格人才”,遏制了人才在成长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会计人才能力不强。
(四)不注重培养职业意识,培养的会计人才职业道德修养差
会计是一种职业性质很强的工作,有比较健全的职业规范。毋庸讳言,我国高校在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导致部分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会计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能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关系,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做假账较为普遍,甚至发生人格扭曲的现象。
三、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的对策措施
总体思路是:以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作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原则,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教育市场、两种教育资源为培养方式,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为培养目标,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有效优化和配置国内外教育、企业和人才资源等,探索形成“不求整体教育水平一流,但求办学特色”的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
(一)发挥优势,加快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和创新
1.转变教学观念,倡导探索性、开放式的教学改革
探索性、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在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基础上,主动寻求知识,知道怎么做和知道谁有能力去做,学会从丰富的知识系统中捕捉、提炼自己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并运用到会计实践中去。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探索性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强化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
2.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其内容包括:精通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熟悉国际特别是东盟国家会计准则和惯例,具备国内会计师执业水准和基本具有国际会计特别是东盟国家会计师执业水平,能熟练运用英语与计算机,具有全面综合素质与适应能力,能在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国际或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实务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规格,主要包括:(1)熟练掌握和运用会计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中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熟悉国际会计特别是东盟国家会计准则和惯例;(2)具备良好的管理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法学、统计学、计算机应用等相关知识和能力;(3)具备良好的英语或东盟国家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达到与东盟人士无障碍交流水平;(4)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5)掌握良好的科研方法,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研究能力,了解会计学发展前沿,把握会计学发展动态;(6)具有遵纪守法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品质和情操。
3.优化课程体系,突出重外语、厚基础、宽知识、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色
(1)重外语(英语、东盟国家语言),是指强化学生外语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因此,大学外语学习课程调整为巩固和加强学习英语的基础上,增设东盟国家语言(小语种)课程,无论是英语还是东盟国家小语种,强化口语、听力、阅读、写作与翻译等综合训练,要求学生大学二年级和四年级分别通过国家四级、六级英语考试,熟练掌握和运用至少一个东盟国家语言进行交流。
(2)厚基础,是指具有较雄厚的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会计报表分析、国际会计、投资、国际贸易、国际税收、国际商法、中外会计准则与惯例比较等课程。
(3)宽知识,是指具有较宽的会计专业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投资学、市场营销、货币银行学、法学基础知识、经济法与税法等课程为必修课程,并要求学生选修管理类、经济类、人文科学类等2-5门课程。
(4)强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习训练。采取“四段式三类实习”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分两段深入企业进行实习,熟悉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或审计的过程和要求;建立手工会计学原理和财务会计实验室;建立电算化会计实验室和电算化审计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
4.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优化会计专业课程。突出国际会计特别是东盟国家的会计准则与惯例,并能熟练运用专业英语,鼓励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和注册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学生既能熟练掌握中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如用友、金碟等财务软件),又能熟练应用国外财务软件。
(2)在教学方法上,大胆进行改革,采用案例分析法、自学与讨论法、试验与实践相结合法、多形式作业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和研究型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5.改革教学管理
全面修订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明确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和保障措施。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包括主辅修制、选修制、弹性学制,为学生塑造自我、发展个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认真搞好教学管理,做好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和教学评估工作,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按照新的教学计划,抓好教材、教学大纲、题库建设,规范教学行为;完善院校、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的双重评教制度。
(二)加强同东盟国家高校的教育合作
1.大力借鉴和引进东盟国家会计学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借鉴新加坡的双语教学、外部远程教育、海外办学和马来西亚的“双联课程”等;引进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课程和外语版教材,部分课程直接用外语授课。
2.建立与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办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联合办学方向上,可以同东盟高校在会计人才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层次进行交流和联合培养,包括开展联合办学的学位课程和双学位课程;在联合办学内容上,引进东盟的先进教育资源,学习的优秀办学理念和方法,借助东盟国家高校的管理经验;在办学方式上,可以互派访问学者、交流教师、交流学生到对方国家高校学习,互通学习课程;在学分机制上,扩大在教育质量监督和认证领域的合作,寻求建立中国―东盟之间互认学分、学位和文凭的互相认证制度。
3.大力推进中国-东盟国家高等院校互招会计学留学生工作,促进双方高等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与发展。中国-东盟国家高等院校互招会计学留学生,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带动高等教育升级,推动高等教育的优化。通过招收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增进对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的了解,增加我国高校学生同东盟国家学生互相接触、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促进与东盟国家留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共同进步。
(三)校企联合,创新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同东盟国家企业集团的联合办学,提高会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我国高校同东盟国家企业集团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应该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实现校企强强联手的培养模式。一是实行东盟国家企业给我国高等院校注资的方式联合办学,校企实行董事会方式进行管理,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会计人才;二是东盟国家企业给予适当资金赞助我国高校,企业委托培养所需的会计人才;三是东盟国家的企业作为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海外实习基地,每年选派中国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可以在优秀的学生中挑选适合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大部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基地,而目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是人才质量上达不到企业的实际要求,数量上也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
1.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仍然在传统的财务会计
人才的培养上,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与培养的认识普遍不足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校的财务专业开设的课程都倾向于财务会计课程,实训类课程基本上都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在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上基本上没有区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二者之间是实质区别。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很少有设置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实训课程,即使是开设了此类实训课程,实训过程和结果也未达到应有的效果。此外,在课时安排上,财务会计专业课程课时明显多于比管理会计课程的课时,由于课时较少,因此在管理会计的教学时,教学内容只能简单粗略的讲解、甚至较难的地方不讲,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不能系统的掌握管理会计的方法,也不了解管理会计最前沿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误导了教师和学生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的认识,在思想中也没有真正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甚至是轻视管理会计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掌握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和最新发展趋势。
2.教学内容单一、学生缺乏整体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与训练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指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因此,管理会计人才需要以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同时要求从事该专业的人才具有良好自学能力、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以创新拓展的思维方式,应对市场变化,要求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决策具有前瞻性,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管理会计在教学上是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并与之交叉的一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有很多相互重复和交叉的内容。所以很多院校选择不开设管理会计课程,要或者即使开设管理会计课程,所讲内容也与其他课程重复,这样做既浪费了有限的课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3.教学方法没有突破、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相应的实训环节,教学上创新力不足
现阶段,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既“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各高校普遍使用多媒体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但实质没有大的突破,甚至有些多媒体就是黑板的替代品。虽然教学改革不断,涌现出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微课、慕课等,但对于管理会计这种综合性较强课程,真正应用到教学中的较少。教师基本上按照预定教材内容讲解,主主要强调基础理论的讲授,基本上课模式是基础理论——例题演示分析——习题作业的方式来进行。而对于该课程的相应实践教学环节几乎没有,学生接受不到利用所学的财务知识和管理知识进行系统、综合的应用训练。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缺少应用性,学生死记硬背公式理论,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更不用说用这些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实训环节的不足和对实训过程的忽略,无法给学生创造独立或团队完成的机会,学生也不能充分体验管理会计的工作内涵,当然也区分不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到底有着怎样的实质区别,学生内在的能力和潜力也就无法挖掘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当然满足不了实际企业的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建议
针对目前社会度我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这就需要从教学理念与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因此,对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建议。
1.在教学理念与教学体系上首先进行改革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首先要准确。既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就要知道企业到底需要的是怎样的管理会计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具有哪些知识和能力,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而进行培养计划和方案。如果高校所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无法完成企业管理会计的工作,那么,人才的培养就是去了意义。管理会计的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论教学上,更要进一步开展实践教学,真正认识到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应用性的、综合性的、实践性的。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管理会计教学理念的革新,明确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从理念上区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教学上不同地位和二者之间的差别,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此为方向指导教学工作的变革。其次整合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与之相互交叉的课程进行完善整合,形成管理会计独特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同时多种多样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存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综合能力。
2.明确和丰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避免课程交叉重复
一方面,根据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学科在教学内容上有部分重叠和交叉的情况,统计重复的内容和交叉的内容,应根据相关学科的立足定、侧重点重新进行整合,依据各课程内容的交叉程度,对课时进行相应的安排和调整。规范管理会计教学上应有内容,既要避免每个课程都讲内容重复,也要避免每个课程都不讲,学生掌握不到相关知识点。同时突出管理会计的重点和难点,既要体现其特色,又要避免重复的讲授相同的内容。经过整合后,各课程内容互不交叉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以此节约的课时开设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另一方面,精选国内外典型的管理会计实际案例,这下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对学生有启发性的教学案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分析及思考能力,增强学科学习的兴趣。
3.教学方法的改革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定位上的应用性,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的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采用多种模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将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引入时下学生比较喜爱微课,可以把把企业真实的案例采用微课的形式转化为与教学相关联的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使学生感受到管理会计在真实企业中的作用与意义,积极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形成与学生的良好好互动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强化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结语
管理会计是目前经济社会企业紧缺的人才之一,作为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应用型性本科院校,我们应顺其发展与需求,并积极推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上的教育教学改革,从管理会计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进行改革,并将对其教学改革成果逐步应用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才能培养能够适应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数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其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在会计人才供给方面,从数量上看,我国各大高校所提供的毕业生的数量是足够的,但从质量上看,现有会计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前,以记账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传统会计人才己经相对过剩,而市场所需要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却相当缺乏。复合创新型人才一方面需要具有广泛的会计理论和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而另一方面在知识结构和学科能力上又各有侧重。这意味着高校会计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此,如何针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培养更具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新型会计人才己成为我国各大高校会计学专业所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现有培养模式的缺陷
在我国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考评体系方面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培养目标过于短视。目前,大部分高校仍将会计人才定位于以记账为主的专才型人才。在这种定位下,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就成为了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这种目标将会诱导学生以通过期末考试并最终顺利毕业为学习目标。而相应的教学课程在设置上就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能力尤其是现有环境下所必须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目标定位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许考试成绩很好,但在面对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时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缺乏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2)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从教学内容看,我国高校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专才型人才,教学内容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进行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理论课程体系,另一类是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实践课程体系。但无论哪类课程,都仍未摆脱传统知识体系的制约,教学框架被局限在一个较狭窄的领域内,限制了学生知识面与视野的拓展。其次,部分专业课程缺乏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内容,甚至存在当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发生变化后所采用的教科书却未及时更新的现象,这就会导致学生毕业后发现所学知识与实务工作脱节。此外,在实践操作方面,虽然很多高校设置了相关课程,但课程内容往往只是对实务的简单模拟,且在授课过程中只是简单介绍各操作步骤,而并未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何要这样操作,以及如果具体情况发生变化后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不仅会导致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视野狭窄,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也有所欠缺。(3)教学模式单调呆板。目前,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教师单方面灌输专业知识而学生被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对于学生来说,记忆教师所灌输的内容成为主要学习目标,而对知识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却往往会被忽视。由于会计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师的教学方式又较单一,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的会计专业都顺应教育部要求实施课程改革,增加了实验教学或实务模拟等课程,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仍显单调、呆板,很少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讨论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由于受到本科生专业水平与会计专业特点的限制,大部分会计专业本科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就是简化的会计业务题,仅要求做出相应业务的分录或者进行简单的计算,而很少对相关业务的合理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多种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这种简化的案例由于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缺乏讨论与拓展空间,因此难以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兴趣。(4)考评体系落后。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被定位在学习与掌握专业知识,所以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考核仍然使用期末笔试的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虽然最终的总评成绩会纳入平时作业、小组讨论等的评分,但在总评成绩中占的比重较小。这种考评体系往往会诱导学生甚至是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而非运用与思考上,从而忽视了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目前,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会计行业也在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往往需要会计人员不但具有深厚的会计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还能根据行业需求不断自我更新现有知识并将新知识与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能适应社会及行业发展的变化,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本行业及相关领域。在此环境下,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从知识传授型转为能力培养型。
1.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在新经济环境中,我国高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目标应当充分考虑经济环境和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随着经济环境和会计行业的不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将会成为市场的主要需求对象。因此,必须创新高校的教育模式,加大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当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因为:首先,会计是为经济服务的,会计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调整,即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并记忆了大量会计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但随着会计准则的调整,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工作中的需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根据新环境、新业务来选择、寻找、并自学新知识的能力;其次,由于现实中的业务情况千变万化,而准则难以详细地全面覆盖各种具体业务情况,因此会计人员需要具有能扩展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只有当会计人员具备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才能不断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更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2.充实培养内容。首先,应该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面向的用人单位开展深入调查,分析各类用人单位中各岗位类型的主要工作职责与任务,分析完成各项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根据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创新和转变教学模式。其次,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充实人才培养内容。第三,根据调整后的培养计划,汇总出会计工作中典型的工作任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工作过程为框架,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材。第四,及时对知识体系进行更新,在教学中及时根据经济业务的变化引入新知识,在讲解会计操作时,应结合新的业务进行介绍并增加一些新的经济情况,使教学内容更适应时代的发展,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
3.创新教学模式。由于会计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了适应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应该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应该将以理论灌输为核心的传统会计人才教学模式改为以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此外,当学生己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后,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导向,以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案例分析以及实务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这将有助于学生自学、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教师为主体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充分应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思考与探索去获取新知识并与原有知识体系相融合,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此外,高校应通过建设会计模拟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会计业务,还可以建立校外的会计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有机会了解接触真实的会计业务,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其对会计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4.改良考评体系。首先,改变现有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考评体系,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传统的考评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考前临时突击背书,而考试后忘得一干二净,这种考评模式下,学生不注重平时课后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在下一堂课讲授新知识时无法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掌握。如果能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会促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平时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其次,可以采用除传统笔试以外多种不同的期末考试形式,例如大型的案例讨论与分析、课程论文等形式,这有助于促使学生改变传统模式下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加强从实务角度对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