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增债券投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我部一九八七年九月二十一日的《关于发行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重点企业债券和其他债券有关财务处理的规定》,现对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规定如下:
一、会 计 科 目
(一)将“204国库券”科目改为“204有价证券”科目。
1.本科目核算企业认购并已付款的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重点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但不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2.企业认购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重点企业债券等,应于交款时,借(增)记本科目,贷(减)记“专项存款”科目。
3.企业收到归还的国库券本息,借(增)记“专项存款”科目,贷(减)记本科目(本金部分)和贷(增)记“专用基金”科目(有关明细科目)(利息部分)。
企业收到的债券本息,借(增)记“专项存款”科目,贷(减)记本科目(本金部分),贷(增)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利息收入中应纳税金部分)、“专用基金”科目(有关明细科目)(利息收入中应留给企业的部分)。利息收入中应纳税金部分应自“专项存款”科目转入“银行存款”科目(下同)。
4.企业将认购并已付款的债券转让给其他单位,应于收到款项时,借(增)记“专项存款”科目,贷(减)记本科目(本金部分),贷(增)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所得收入大于债券本金部分视同利息收入应纳的税金)和“专用基金”科目(有关明细科目)(所得收入大于债券本金的差额中应留给企业的部分)。企业实际收到的价款低于债券帐面价值时,应按实际收到的价款,借(增)记“专项存款”科目,将帐面价值与实际收到价款的差额,借(减)记“专用基金”科目,按帐面价值,贷(减)记本科目。
企业接受转让的债券,应于付款时,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借(增)记本科目,贷(减)记“专项存款”科目。
5.企业如先认购付款,后收到证券,以及以认购的债券作抵押时,均应在专设的备查簿中进行登记。
6.本科目应按“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重点企业债券”“其他债券”等有价证券种类设置明细科目。
(二)增设“542应付债券”科目。
1.本科目核算发行债券的企业应支付的债券本息。
2.企业按照规定发售债券收到的价款,借(增)记“专项存款”科目,贷(增)记本科目;支付受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手续费及印刷费,借(增)记“专项工程支出”科目,贷(减)记“专项存款”科目。债券投资建设项目工程完工结转固定资产时,手续费及印刷费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内。
3.应付债券的利息支出,按照不同的资金来源分别核算:
(1)应由企业的专用基金负担的利息,借(减)记“专用基金”科目,贷(增)记本科目。
(2)应由增加的利润归还的利息,借(增)记“专项工程支出”科目,贷(增)记本科目。
4.债券筹集的存款利息收入,借(增)记“专项存款”科目,贷(减)记“专项工程支出”科目;用存款利息收入归还债券本息,借(减)记“应付债券”科目,贷(减)记“专项存款”科目。
5.债券到期还本付息时,应区别不同情况处理:
属于用企业专用基金归还债券本息的,借(减)记本科目,贷(减)记“专项存款”科目。
属于按照国家规定,经批准用债券等集的资金进行投资建设的项目投产后新增利润归还债券本息的,借(减)记本科目,贷(减)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增)记“利润分配--归还重点企业债券的利润”科目,贷(减)记“专项工程支出”科目。
企业发行的以本企业产品等价清偿本息的债券,如属按照规定用新增利润归还的,借(减)记本科目,贷(减)记“应收销货款”科目,同时,借(增)记“利润分配--归还重点企业债券的利润”科目,贷(减)记“专项工程支出”科目;属于用企业专用基金归还的,借(减)记本科目,贷(减)记“应收销货款”科目,同时,借(增)记“银行存款”科目,贷(减)记“专项存款”科目。
6.企业核销委托发售债券手续费及印刷费等,属于用新增利润核销的,借(增)记“利润分配--归还重点企业债券的利润”科目,贷(减)记“专项工程支出”科目,同时,借(增)记“专项存款”科目,贷(减)记“银行存款”科目;属于用专用基金核销的,借(减)记“专用基金”科目,贷(减)记“专项工程支出”科目。
7.本科目按债券种类设置明细科目。
8.本科目月末贷(增)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偿还的债券本金数。
9.企业在准备发行债券时,应将待发行债券的票面额、债券票面利率、还本期限与方式、发行总额、发行日期和编号、委托代售部门等在备查簿上进行登记。
二、会 计 报 表
(一)将会工01表“资金平衡表”原48行“国库券”项目改为“有价证券”项目;在93行项目下增设“应付债券”(93-1行)项目。在“补充资料”(二)“12、固定资产原价本年增减数”的“本年增加数合计”中的“(10)融资租入”项目下增列“(11)债券资金购建”项目。
(二)在会工02表“利润表”(20-1)行项目下增设“归还重点企业债券的利润”(20-2行)项目。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就是让非常时期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并让信贷增长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增长水平。这就既要管理好流动性,又要以信贷促经济增长,以信贷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因此,要有效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要加快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及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通过有效的价格机制及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从而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及风险管理、弱化系统性风险的累积、保持金融体系稳定、挤出房地产的泡沫,并让物价水平回归到正常水平。
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政府实施了4万亿的救市政策,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变为“适度宽松”,银行存贷利率全面下调、信贷规模放松、按揭贷款利率大幅优惠等。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下,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12月的14个月里,仅银行信贷就增长近11万亿;在2010年的前10个月银行新增信贷69015亿元,两年银行贷款新增近18万亿元,接近1998―2007年信贷增长的总和(20.7万亿元)。2009年M2和M1分别增长27.7%和32.4%,为1998年以来的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
自2010年11月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后,央行连续9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由17%提高到21.5%,中小金融机构由13.5%提高到18%,累计冻结银行体系资金3.2万亿元;同时,央行还连续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由2.25%提高到3.5%,一年期贷款利率由5.31%提高到6.56%。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深化,自2011年2月起,央行又将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融资渠道纳入监控范围,对“社会融资规模”进行全面监测。
在一系列货币政策调控下,货币供应量增速快速回落,M2增速从2010年初最高的26.1%,下降到2011年8月的13.56%,已连续4个月低于央行设定的16%的同比增长目标;M1增速则从38.96%下降到11.85%,M0虽然有两次大的起伏,但也处于下滑态势,从21.98%下降到14.72%。银行信贷增速从2010年10月的132%下降到2011年8月的0.61%,其中2011年有5个月份处于负增长。
在稳健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信贷首先成为调控的目标,2011年前8个月信贷新增52212亿元,同比减少4744亿元。从月度信贷情况来看,有5个月的新增信贷少于上年同期,仅3个月的新增信贷高于上年同期,但累计新增远高于央行对常态货币政策下的信贷目标(年均2万亿元)。从建行信贷投放计划看,2009年、2010年全年分别新增公司类贷款6616亿元和6255亿元①,增速分别为24.59%和18.66%。2011年全年计划新增公司类贷款5500亿元,增速仅为10.38%②,新增额同比减少755亿元。信贷规模趋紧已是大势所趋,部分行在一定时期内甚至面临无信贷规模可用的局面。
根据权威机构调研报告,受信贷资金趋紧以及国外客户购买力下降等传导效应影响,企业原材料采购支付压力加大,产成品应收账款账期延长,资金压力明显加大,融资需求显著增强,而企业融资渠道匮乏之间的矛盾也更为凸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认为:宏观货币政策发生变化,在微观上、产业上给整体经济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坚持稳健货币政策会给企业融资造成困难。近年来以高利率为特征的地下金融、民间借贷盛行,正是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的体现。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发展趋势看,自2010年10月份开始,总体处于逐渐下降趋势(见图2),已从2010年11月的最高点55.2下降到2011年7月的50.7,制造业整体增长趋缓。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2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要求经济要以稳增长为主,将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控制在一个正常合理的水平。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可见,短期内货币政策仍难言放松。此外,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资本要求的提高,商业银行大规模扩张信贷投放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但商业银行促进经济增长的社会职能和增长盈利的企业职能并没有变,变的只是实现职能的方式,即如何在信贷这一间接融资方式外,借助直接融资市场,为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从而实现转变业务发展模式,培育、拓展新兴业务增长点,构筑未来业务发展、市场竞争的核心能力。
二、企业多元化融资方式的探讨
2011年2月,央行公布了“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并将逐步替代“货币供应量指标”成为监控资金充裕程度的主要指标。据央行统计,2010年我国社会融资总量14.27万亿元,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占比55.7%,较2002年下降36.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表外业务3.85万亿元,占比27%;证券、保险类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资金运用1.68万亿元,占比11.8%,较2002年增加2个百分点;企业债和非金融企业股票等直接融资1.78万亿元,占比12.5%,为2002年的2.67倍。直接融资及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拓展客户多元化融资渠道提供了机遇。
(一)积极推动债务融资,为客户借助债券市场谋发展
目前我国债券主要有三类,分别是证监会主管的公司债、发改委主管的企业债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主管的非金融企业债。发行债券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资金成本低,债券的利息可在税前列支,具有抵税作用。二是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债券的利息是固定的费用,债券持有人除获取利息外,不能参与公司净利润的分配。三是发行债券所筹集的资金一般属于长期资金,可供企业在1年以上的时间内使用,这为企业安排投资项目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债券筹资的范围广、金额大,债券筹资的对象十分广泛,它既可以向各类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筹资,也可以向其他法人单位、个人筹资,筹资比较容易并可筹集较大金额的资金。积极发展债券业务,应结合商业银行优势,分类别逐步推进:
1. 选择合适客户,推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展。在目前的债券中,商业银行仅具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承销商资格,即在银行间市场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为企业融资。许多银行也制定了明确的客户准入条件,在实际操作中,短期融资券的客户准入标准不应过高。在营销上,一是要高度关注政策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加强对净资产较高的未发债企业的营销,做好储备,争取新发。二是要加强对已发债企业的全面梳理,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化及债券到期日,争取增发或新发。
2. 关注创新类债券产品试点,及时跟进营销。目前交易商协会已开展了超短期融资券和私募债券的试点工作,在客户选择上还仅限于央企等总行重点客户。成熟以后,可把超短期融资券和私募债券的客户评级适度降低,拓宽客户范围。
3. 与外部券商合作,推动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虽然商业银行不具有企业债、公司债的承销资格,但可以发挥自身的客户优势,积极联合证券公司,为客户通过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或公司债实现筹集资金。在客户选择上,侧重于国有控股企业、符合发债条件的城司(不含房地产企业及全国排名20位之后的钢铁企业),外部主体信用评级不低于AA,发行额度(扣除已发短期融资券)不超过净资产的40%,发行金额不低于10亿元。
(二)借力股票市场,实现低成本股权融资
股票融资具有以下优势:一是筹措的资本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股票的转让只意味着公司股东的改变,并不减少公司资本。二是筹集的资本是公司最基本的资金来源,可作为其他方式筹资的基础,尤其可为债权人提供保障,增强公司的举债能力。三是发行普通股筹资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四是由于普通股的预期收益较高,可一定程度上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
目前企业可选择在主板(含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证监会对拟在主板上市的公司要求为:(1)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2)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3)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4)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扣除土地使用权、水面养殖权和采矿权等)占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20%。(5)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弥补亏损。对拟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要求为:(1)发行人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2)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3)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且不存在未弥补亏损。(4)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
在股票融资营销策略上,一是广泛筛选辖内大中型客户,根据上市要求协助客户拟定主板或创业板上市计划,联合合作券商积极争办企业上市承销工作,签订协议后着手开展清产核资、股权梳理及上市前辅导等工作。二是对已建立红筹架构的拟上市企业,可联合海外分支机构开展海外上市专项营销,深度挖掘企业需求,发挥海内外联动优势。三是对已在泛欧交易所或美国OTCCB及其他场外市场挂牌交易的企业,积极协助企业转赴亚洲市场,为企业寻找有利的市场环境,实现新发或配股融资。
(三)联动发展产业基金,拓展客户融资渠道
随着产业基金的推广,股权融资已成为中小企业尤其是创新型、高成长型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2011年前9个月,全国共有459家企业接受产业基金857亿元股权投资。据统计,2011年第三季度发生创业投资案例295起、投资总额23.14亿美元,案例数量及投资金额环比分别增长6.9%和1.0%,同比分别增长达24.5%和153.2%。
联动产业基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联合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通过与具有产业、行业投资、基金管理等优势的企业联合,募集设立专注于某些行业、领域的基金,并将符合条件的项目作为投资目标。
总之,在为客户融资过程中,既可以单独采用一种融资方式,也可以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综合运用多种融资方式,通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融资支持,实现银企双赢。
注:
【关键词】优序融资理论 动态调整理论 资本结构
一、前言
在资本结构研究历程中,从最初MM理论到各种放松条件MM理论,前人已经有很多研究。有关不对称信息与资本结构中的逆向选择部分,开山的研究是Myers(1984),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性和经理人最大化老股东的利益的假设提出了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有关其的实证研究的事前推断是:1.SEO将导致股价下跌;2.杠杆比例与盈利能力负相关。盈利能力越高,内源融资能力就越大,需要进行外部融资的额度也会减小;3.不对称信息越严重,优序融资的倾向越强烈。在小公司、成长性公司,无形资产较多的公司不对称信息相对较高,在融资时将会严格遵守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的顺序以确保大股东的利益;4.提高杠杆的公告的事件超额收益将大于0。投资者认为公司提高杠杆比例是因为股票价值被低估,公司更倾向于在披露盈利信息公告不久后SEO,以缓解股价的波动。
在中国,不少学者对PO进行了实证分析。盛明泉、李昊(2010)《优序融资理论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解释力》中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偏好性做出了解释;李延喜(2007)《权衡理论与优序融资理论的解释力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得出了资产规模与资产负债率呈显著正相关;短期负债比率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及股利支付率有更为显著的相关性,而长期负债比率则与企业规模及增长机会变量的相关性更为显著两方面的结论。张晖(2006)《从优序融资理论看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就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概况、优序“异象”的原因及模式的选择等进行了探讨。
二、数据筛选与模型的设定
我们猜想对于不同信用度的公司,负债的增量占资金需求量的比重可能会不同,这是因为,信用度高的公司的信息披露度高,所以投资者更愿意相信他们增发的股本不是被极大高估的股本,故股本发行后公司的价值不会下降很多。但这对信用度低的公司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因为几乎没有投资者不认为公司是因为股价被极度高估才增发股本的。
于是,在数据的分组选择上,用ROA作为分阶指标。将沪深A股中的银行板块,公共事业类型企业剔除,同时剔除ST或曾经是ST的股票,并且这些企业要在2006~2010年持续地经营。最终得到78只ROA较大的股票――A组,86只ROA较小的股票――B组,我们用它们分别进行有序融资模型的检验。
考虑到公司会对外部融资的资金缺口进行研究,通过增发债券或股票等等措施,得到新的资本结构,而需要外部融资的量取决于这5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净营运资金的变动、股息的发放和内源融资额的补充。
单单只考虑一个对负债增加量的影响未免有点牵强,因为如果只有的影响,对于信用度低的公司,它们会尽可能地进行债券融资,防止公司价值降低,对于信用度高的公司,股权和债券融资的权衡只落在两者的成本上。债务还能带来一定量的税盾。而债券融资也是有成本的,它不仅能带来直接间接的破产成本,还有一些债券的成本,而同样,权益的成本也是存在的。由于以上谈及到的几项决定债务水平的因素很难测定,这里就只在原模型中加上了税盾这一个影响因素,理想的模型中,应该是1,但是由于公司融资的速度和债务融资的成本,这个值将在0到1之间。另外,由于税盾是公司的价值增加,预估是一个正值。
三、模型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分别对A、B两组进行回归,得到A,B组的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来看,与我们的猜想相反:A组中,外部融资额对新增负债的影响比较大,值的意思是,外部融资需求额每增加1,公司就会增加2单位的负债,但是税盾对新增负债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且对于B组,税盾的影响也不显著。B组中,DEF对新增负债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且整个模型对新增负债的解释力很小。
对于A组,与推断相同,公司的外源融资与优序融资理论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公司在增发股票和增发债券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而与推断不同的是,对于B组,无论是发行债券还是股票都无法在模型中找到依据。特别是新增股本,远远超过公司外部融资的需求额。
四、总结
从全篇的研究看来,中国公司的融资并不遵循优序融资理论。由于中国的银行系统管理严格,债券市场发展缓慢,股票市场的迅速崛起使得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金融体系和现状相似性不大。总的来说,企业更愿意上市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因为债券市场的不完全和流动性较低,导致债券融资的成本较大。股权融资不但相比成本较低,而且还能给公司带来很大的知名度。而从前文的过度股权融资中,B类公司似乎是想要扩大知名度而过量地融资,盲目投资。这使得B类公司存在着很大的权益成本,特别是其中的Empire-building这一种成本。而这种盲目的、NPV小于0的投资使得公司的价值减少。所以过度的股权融资很有可能使这些企业泥足深陷。
注释
{1}数据来源:CSMAR数据服务中心(http://)。
参考文献
[1]Frank,M.Z.,Goyal,V.K..Testing the pecking order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7:217-248.
[2]Fama E,French K.Testing tradeoff and pecking order predictions about dividends and debt[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2,(15):1-37.
[3]Myers S.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Journal of Finance,1984,(39):575-592.
[4]Shyam-Sunder L,Myers S.Testing Static Tradeoff against Pecking Order Models of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9,(51):219-244.
[5]蒋殿春.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融资倾向[J].世界经济,2003,(7).
2011年以来,为应对通胀的上行,货币政策基调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同时调控当局也采取一系列的紧缩性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控,比如房地产限购、汽车限购等。在这些政策措施下,经济环比增长开始逐步放缓,通胀过快上行的势头也得到一定的遏制。但通胀上行的压力犹存,到目前的时点上,我们仍需要正确评估当前的宏观调控力度是否足够,紧缩政策是否需要继续延续,以及在目前的调控政策下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和通胀的走势。在回答这些问题前,我们希望通过历史比较得到一些借鉴。历史上,类似2011年的调控经历过多次,比如近年来我们就经历过2008年和2010年的两次宏观调控(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从大周期的范畴来看,2010年和2011年的调控同属于一个大的宏观调控周期,但从小周期的角度看,我们还是把它与2011年的调控区分开。下面我们从各个层面重点比较2011年的宏观调控与之前这两次宏观调控。
首先,从政策措施来看,2008年的宏观调控采用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信贷控制等政策,同时采取房地产调控以及物价管制措施。在政策效力上,我们认为加息以及货币信贷的控制对抑制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最有效果,因此我们重点比较货币信贷增速以及实际利率的水平。
比较以2008年1月、2010年1月以及2011年1月作为基点。首先,从广义货币M1和M2的环比增速(见图1和图2)来看,2011年的周期与2008年较为接近,而2010年年初的广义货币环比增速明显高于2011年年初。所以从货币信贷的角度来看,当前的调控力度与2008年接近,而比2010年年初要紧。从实际利率来看,当前的实际利率水平比2008年同期要高(见图3),而明显低于2010年的同期。综合来看,如果仅仅比较M1、M2以及实际利率,那么在总的货币政策调控力度上,2011年与2008年以及2010年的同期都较为接近。
其次,在政策比较的基础上,我们比较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在前两次调控中的不同反应。由于总的货币政策力度基本接近,因此如果单纯地比较内需,那么2011年一二季度的内需增长基本与2008年和2010年同期接近,这一点从GDP环比和工业增加值环比也可以明显看出来(见图4和图5)。当然,由于外需的增长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总的经济增速也会有一些差异。最明显的是,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外需增长大幅下滑,导致下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尽管2011年海外经济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欧美经济由于紧缩性货币和财政政策出现增长放缓,但只要不出现大的金融动荡,我国的外需增速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因此2011年的经济下滑程度及持续时间与2008年不可比。如果单纯看二季度的话,2011年的GDP环比增速可能与2008年及2010年同期有一定的可比性。
最后,在经济增长与前两轮调控相接近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的走势却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见图6)。2008年前5个月通胀的环比增速明显高于2011年前5个月,而2010年的通胀环比增速却低于2011年。我们认为通胀环比增速的差异可能来源于实际利率的差异,在实际利率较低的情况下,通胀预期也相对较强,从而推高实际通胀水平。另外,在供给面上也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即一些行业的产能受到制约,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此外,2011年农产品供给的冲击(比如猪肉)也对通胀的上行有一定的影响。
流动性:准备金率上调空间有限
从2010年年初到现在,央行已经连续12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幅度达到6个百分点,从2010年12月份起更是保持每个月调整1次的频率。目前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和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分别达到21.5%和19.5%的水平,均为历史最高点。随着准备金率的上行,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则不断下降。根据央行2011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的数据,截至3月末,金融机构超储率仅为1.5%,创2001年以来季度的最低。考虑到央行在二季度每个月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次,当前的超储率应明显低于3月底时的水平。
准备金率的多次上调也使得资金市场利率在2011年上半年多次出现大幅波动,市场资金面反复经历“宽松―紧张―……”的过程。2011年春节之前,因为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月末存贷比监管以及商业银行为春节长假提前准备资金,回购利率曾出现飙升,各个品种均创出2007年中国石油新股申购之后的新高;春节长假之后流动性有所好转,回购利率也有所回落,直至2月18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资金面再次紧张;之后3、4月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回购利率的冲击相对弱一些;5月份央行再次调整,加上央行分红、上缴所得税、上缴财政存款等因素,回购利率持续在高位震荡;6月中旬以来,受到央行超预期地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之季末效应,各类机构对于能够跨月资金需求旺盛,导致回购利率再次出现飙升。以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为例,2011年春节之前最高时曾超过8.6%,创出2007年中国石油新股申购之后的新高,6月中旬基本维持在6%以上的水平,但是其年内最低时也曾下降至2%以下。整体来看,若剔除春节因素,回购利率的月度均值基本呈上升走势,这也符合判断。
从货币当局(即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对存款准备金率继续上调的空间进行简单测算。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中,变化最大的是国外资产(或者更具体是外汇),我们用外汇占款作为其替代指标;负债部分中,变化较大的指标包括货币发行、其他存款公司存款(即存款准备金)、发行债券(即公开市场操作)和政府存款(用财政存款作为替代指标)。外汇占款方面,如果按照每个月新增3000亿~3500亿元测算的话,下半年外汇占款新增规模约为1.9万亿~2万亿元。货币发行方面,2010年央行新增货币发行7090.22亿元,同比增长17.1%,按此比例计算,2011年央行货币发行规模将达到约5.7万亿元,较去年增加8300多亿元;下半年央行需要继续发行货币约7000亿元。财政存款方面,从历史数据来看其在每年下半年都呈现负增长,即相当于可向市场净投放资金,我们预计下半年财政存款负增长4000亿~5000亿元。如果央行不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那么按照我们上面的测算,下半年央行至少可回收逾1.4万亿的准备金。截至目前,公开市场操作下半年的总到期规模不到1.1万亿元。综合以上这些项目,静态测算央行需要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对冲约1.4万亿~1.5万亿元资金。假设央行能够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4000亿~5000亿元的资金回笼(即仅对冲不足一半的到期资金),那么央行只需要通过准备金再对冲1万亿元资金即可,对应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3次。由此来看,下半年存款准备金率的理论上调空间并不是很大。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外汇占款增长超预期的话,比如达到每个月4000亿元以上,那么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次数可能也会超我们的预期。
2011年下半年债券市场供需分析:债券净发行规模预计为1.8万亿~2万亿元
我们按照利率产品和信用产品对债券进行分类,并分别对其新增规模进行测算。
从债券市场供给方面分析
国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中央财政赤字的计划为8500亿元,最终赤字规模为6500亿元,比计划少2000亿元。2010年国债发行规模为1.79万亿元,到期规模不到1.1万亿元,净发行约为7000亿元,略高于中央财政赤字规模。根据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比去年少1500亿元。参考往年的情况,我们预计2011年国债的净发行规模会与计划财政赤字的规模较为接近,也与2010年的净发行规模较为接近,即在7000亿元左右。考虑到后续可能发行的贴现国债,我们预计2011年国债的总到期规模在1.1万亿元左右,那么2011年国债的总发行额将在1.8万亿元左右,略低于2010年的水平。从关键期限点品种来看,2011年的总数与去年持平,均为31期。分期限来看,1年期和7年期品种分别发行5期和7期,与2010年相同;3年期和10年期分别发行5期和9期,均比2010年同期限品种多发行1期;5年期品种发行5期,比2010年少2期。由于10年期品种的增加,2011年关键期限品种所对应的加权平均期限为5.94年,连续第三年上升,并创2004年以来的新高。
截至2011年6月17日,2011年财政部已发行国债33期,规模总计7574.59亿元,其中包括附息国债19期(含续发,5756.3亿元)、贴现国债5期(含续发,646.9亿元)、凭证式国债3期(600亿元)和储蓄国债6期(571.39亿元)。再参考财政部所公布的2011二季度国债发行计划,2011年上半年国债的总发行规模将在8000亿元左右。由此来看,预计2011年下半年国债的发行规模将在1万亿元左右,发行速度会略快于上半年。即使考虑到可能在三季度发行的91天贴现国债,我们预计2011年下半年国债的总到期规模将小于6000亿元,即下半年国债的净发行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地方政府债券。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年财政部会继续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6月17日财政部公布2011年地方政府债券首次发行计划,发行254亿元5年期品种,而7月1日已发行250亿元的3年期品种。由此来看,下半年地方政府债券的总发行规模将为1746亿元。由于下半年无地方政府债券到期,所以这1746亿元均为净发行。
政策性银行金融债。按照2011年三家政策性银行的债券发行计划,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分别发行11500亿元、4000亿元和3600亿元的政策性金融债,前两家银行发债规模同比增速在40%~50%之间,中国进出口银行增速近90%。截至6月17日,三家银行已经分别发行政策性金融债6549.1亿元、2182.2亿元和1572.2亿元,前两家银行的发行规模已经超过2011年计划的一半,中国进出口银行也已超过40%。按照发债计划测算,下半年三家银行剩余的发债规模分别约为5000亿元、1800亿元和2030亿元,合计略小于9000亿元。到期方面,下半年到期的政策性金融债不到4700亿元,即下半年政策性金融债的净发行规模约为4000亿~4500亿元左右。
非政策性银行金融债。虽然2011年信贷增速较去年可能会有所下降,但是信贷增长的绝对规模有望与去年持平。为维持相应的资本充足率和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仍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在经历2010年大规模股权融资之后,我们判断发行次级债将成为2011年商业银行补充附属资本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2011年以来已经有农业银行(500亿元)、中国银行(320亿元)、民生银行(100亿元)等8家商业银行发行逾1100亿元的次级债或者混合资本债。6月中旬,建设银行公告将在2013年发行800亿元次级债以补充附属资本。我们预计下半年非政策银行金融债的净发行规模将在1000亿~1500亿元左右。
企业债。2011年上半年企业债发行规模与去年基本持平,但是发行数量较去年有明显上升。截至6月17日已发行企业债122期,规模合计1364.48亿元;而2010年同期仅发行71期,规模合计1392.50亿元。由于2011年上半年发行企业债的多为中小型企业和城司,往年的企业债大户(比如铁道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上半年均未发行,所以我们判断下半年企业债的发行规模将超过2010年同期。我们预计企业债下半年的发行规模有望接近3000亿元,扣除120多亿元的到期后,下半年的净发行规模将在2800亿元左右。
短期融资券(含超级短期融资券)。从2010年底开始交易商协会推出超级短期融资券,当时只有中石油集团发行2期,合计150亿元。今年以来该品种发行速度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已经发行15期,规模合计1210亿元,扣除已到期的50亿元,净发行规模为1160亿元。超级短融对部分超AAA企业对于短融的发行需求有所分流,虽然2011年上半年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较去年仍有所上升,但这更多是到期之后的续发,上年短融的净发行规模较去年有所下降。截至6月17日,2011年短融(含超级短融)的发行规模为4682.90亿元,扣除到期后净发行规模约为1500亿元,比2010年同期近1800亿元的净发行规模少近300亿元。我们预计下半年短期融资券和超级短期融资券的总净发行规模在800亿元左右。
中期票据。虽然2011年是2008年发行的第一批3年期中期票据的到期时间段,但是受制于“40%净资产”条款的限制,2011上半年中期票据虽然发行规模大于2010年同期,但是净发行规模明显少于2010年同期。截至6月17日,2011年已经发行中期票据194期(含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规模合计3172.95亿元,比2010年同期分别多80期和356.55亿元,但是净发行规模(2622.85亿元)同比要少近300亿元。我们预计2011下半年中期票据的净发行规模将与上半年持平,预计在2500亿元左右。
公司债。2011年上半年证监会对于净资产规模100亿元以上或资信评级AAA的发行人,采取“绿色通道”制度,审批时间从之前的数月缩短为目前的1~2周。比如上港集团公司债从递交材料到获得证监会发审委核准,合计仅用1周的时间。截至6月17日,2011年已累计发行25期公司债,发行规模合计514亿元,同比2010年同期(11期,344亿元)分别增长127%和49%。我们预计下半年公司债的发行将继续加速,净发行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元(2011年全年只有“08宁沪债”1只公司债到期,其规模仅11亿元,对净发行规模影响很小)。
从债券市场需求方面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最主要成员,商业银行(此处包含农信社)一直是债券市场中最大的资金提供者。截至2011年5月底,商业银行的债券托管规模在银行间市场中占比超过2/3。在计算商业银行可用于债券投资的资金规模时,不仅要在存款规模中减去贷款的总规模,还要去掉应该上缴的准备金规模。按照中信证券研究部银行组的测算和我们前面的判断,预计2011年全年的存款增速为18%,对应新增存款13万亿元。贷款方面,预计2011年新增规模在7.5万亿元左右。当前大型和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21.5%和19.5%,而两类机构的存款规模基本平分秋色(按照央行公布的数据,大型金融机构的占比相对高一些,达到57%),所以可以粗略地认为当前金融机构所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20.5%。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保持不变,那么年底时“存款-贷款-准备金”的数值将达到近12万亿元,相比于5月底增长1.3万亿元。再考虑到杠杆的放大作用(比如截至5月底,“存款-贷款-准备金”的数值约为10.6万亿元,而商业银行的债券托管规模合计超过14万亿元),我们预计下半年商业银行对于债券的需求将在1.5万亿元左右。
保险机构:在保险公司的各类投资中,债券一直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保监会和中国债券信息网统计的数据,保险机构债券托管规模除以其投资总规模的比值近几年一直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由于统计口径问题,该比值并不完全代表保险机构的债券投资比例)。2011年以来,商业银行为满足贷存比考核导致其对于存款的需求非常旺盛,而央行多次加息尤其是不对称加息(长端幅度大于短端),使得中长期限(比如5年期)存款利率已经超过5%,而保险机构协议存款的利率普遍都已经达到或超过6%,在收益方面明显好于购买债券。所以保险机构今年以来在债券方面的投资增速有明显下降,而存款规模与其投资规模之比较去年则出现明显上升。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若债券收益率不出现明显上行,很难引起保险机构的热情。我们预计下半年保险机构在债券方面的新增投资规模将非常有限,预计仅为1000亿元左右。2011年前5个月,保险机构债券托管规模仅正增长不到500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近1800亿元。
基金类机构:如不考虑特殊结算单位的话,基金(含公募基金、银行和券商的理财产品以及社保基金等)是债券市场中的第三大投资者,债券托管量占比在6.75%左右。2011年以来基金类机构在债券方面的投资增速较去年下半年有明显减小,绝对增长规模较去年同期也有明显下降。相比之下,公募基金因为股票市场走势低迷,所以在债券方面的投资有所增加。截至2011年一季度末,债券投资在公募基金资产总值中的比例由2010年年底的12.39%上升至14.86%。另外,目前新基金审批采取多条通道并行的方式,使得债券型、货币型和保本型基金的发行速度有明显提升。2011年前5个月,共发行债券型基金14只,货币型基金3只、保本型基金11只和封闭式债券型基金7只,合计发行份额分别为316.52亿份、96.3亿份、205.7亿份和112.8亿份。后续来看,我们认为公募基金的规模仍有扩大的趋势,这将有助于基金类机构扩大其在债券方面的总投资。再加上商业银行为吸收存款则继续大量发行理财产品,我们预计下半年基金类机构在债券投资将贡献2500亿~3000亿元的净增长规模。
特殊结算单位、证券公司等其他机构型投资者:一般情况在债券投资方面每年均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我们预计这些机构下半年可以贡献的债券需求量将在1000亿~1500亿元左右。
《财务管理》
一、大纲基本结构和主要变化
结合理财实践的需要,将原教材中投资与筹资的顺序对调,教材部分章节的内容适当删减和增加。
第一章财务管理总论。本章变化较小,主要是把原来四节内容调整为三节,将原教材中财务管理环节的内容合并到第一节,财务管理概述全面介绍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环节,由此搭建“干”字型课程体系。“干”字型字头是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纵向是财务管理环节,横向主干是财务活动。调整了第二节和第三节的顺序,先讲财务管理的目标,并强调在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不能忽视其他群体利益,然后再介绍财务管理的环境,并在法律环境中添加公司治理方面的内容。
第二章风险与收益分析,相当于把原来教材第二章的第二节的风险价值,和第五章投资概述的相关内容重新组合成一章。从内容上来讲删除了风险因素和风险类别的介绍,补充了风险偏好。
第三章资金时间价值与证券评价,这一章内容主要是将原教材中第二章第一节资金的时间价值,和原教材第七章第二节和第三节,即股票评价和债券评价重新组成一章新的内容,主要讲关于债券和股票价值估价和收益率计算的问题。在结构上也是做了调整,主要补充了“股票估价的三阶段模型”。
第四章项目投资,是原教材第六章内容。这章最大变化是计算投资项目现金流量公式,将原书中以“净利润”为基础调整为新教材以“息税前利润”为基础,等于将原来的“利润总额”调整为“息税前利润”,将原来“净利润”调整为“息前税后利润”,并在运营期现金净流量计算公式法的最后部分减掉“该年维持运营的投资”,这章变化较大,考生应引起注意。
第五章证券投资,相当于把原教材第五章第一节和第七章的有关内容重新进行整合。主要介绍股票、债券、基金投资的一些特点,基本不涉及计算,与此有关的计算指标在新教材第二章中掌握。另一个明显变化就是新增了第五节“衍生金融资产投资”,涉及到商品期货、金融期货、期权投资、认购股权证、优先认购权和可转让债券等,并在第二节股票投资里增加了“股票投资的基本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方法及其两者区别”方面的内容,所以本章新增内容比较多,考生也要特别关注。
第六章营运资金,是原教材第八章的内容。本章最大的变化就是第四节“存货的管理”将原来存货日常管理模式中的储存期控制方面内容删除,将ABC分析法调整到存货控制方法中,并增加了关于“再订货点、订货提前期、保险储备和及时生产的存货系统”等内容。
第七章筹资方式,是原教材第三章内容。本章主要做了以下调整:一是将原教材第三章第二节权益筹资中的“认股权证”和第三节负债筹资中的“可转换债券”抽出,单独组成了第四节“混合证券筹资”;二是把原来“负债筹资”进一步划分为长期负债筹资和短期负债筹资,分别用两节内容来介绍(其中在第五节中新增了“短期融资券、应收款项的转让”等一些短期筹资方式,并在第五节新增了关于“短期筹资与长期筹资的组合”策略);三是将原教材第四章第一节中关于“个别资金成本”计算的内容也调整到本章相应筹资方式下。
第八章综合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主要介绍原教材中第四章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的内容。所做的调整:一是将原第一节“个别资金成本的计算”内容调整到第七章;二是把原“资金结构”改为“资本结构”,主要介绍长期资本结构;三是在资本结构理论中原来七种理论减少为五种理论,删掉了“平衡理论”和“传统的折衷理论”。这章虽然变化较大,但没有增加新内容。
第九章收益分配,就是原教材第九章的利润分配。本章变化主要有:第一,在第三节“利润分配的程序”中取消了“提取法定公益金”,而是在“提取任意公积金”中描述;第二,将原书第一节三种股利理论(股利重要论、股利无关论、股利分配的税收效应理论)重新调整概括为四种理论(股利相关论、股利无关论、所得税差别理论和理论);第三,对股票回购的动机、股票回购的影响,新教材重新做了表述。
第十章财务预算,是原教材的第十章。这一章变化最小,只在个别文字和个别表述方面做了适当完善。
第十一章财务成本控制,这章也是原教材中的第十一章。这章变动最大的是新增了第三节“成本控制”,内容涉及到“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的种类以及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以及“成本控制的其他方法”。这一补充非常重要,应该重点关注。
第十二章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相当于原教材第十二章财务分析的内容。这章变化主要有:第一,在第三节“财务指标分析”中增加了一些指标,如长期偿债能力方面增加了“或有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营运能力增加了“其他资产质量指标”,发展能力中增加了“技术投入比率”等;第二,将原书第四节“财务综合分析”的内容调整到第三节;第三,增加“业绩评价”一节。
以上是根据新的考试大纲,就各章节一些主要变化给考生做的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其中提到需要特别注意的章节,将可能是今年考试的重点,大家在复习时一定要认真对待。
二、考试命题规律总结
针对今年的教材变化,考生在今后的复习当中哪些章节是要着重注意的?从历年考试的分值分布情况看,各章内容都会考到,但分值相差悬殊,一般考试的重点在决策章节和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几章。结合今年的具体变化,建议考生重点关注下面内容:第二章风险与收益分析;第三章资金时间价值与证券评价(尤其是其中股票估价的三阶段模型);第四章项目投资;第六章营运资金(尤其是其中存货管理);第八章,综合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第十一章,财务成本控制(尤其是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第十二章,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这几章是比较容易出计算题和综合题的地方。
三、学习方法及应试技巧
在学习这门课程中,考生普遍认为公式难记。实际那些公式是有群族特征的,考生一旦理解公式的根本,就能举一反三。
例如:(1)学会时间价值,清楚现金流量、具体发生时间点及折现率等因素,掌握终值和现值的概念,那么第三章中股票、债券的价值计算、收益率的确定和第四章项目投资的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等动态指标,包括在决策中应用到差额内部收益率、年等额净回收额法、计算期统一法等都是依据时间价值推的,掌握了时间价值这个“根”就掌握了一系列计算公式,所以考生切忌死记硬背;(2)营运资金管理一章所涉及到的公式多与计算利润的指标有关,但由于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和最佳存货批量等问题,追求成本最小化,而应收账款的管理则以利润最大为出发点,所以只要掌握了解决每一个问题的“相关成本”,这章的公式就迎刃而解了;(3)如果掌握了成本按习性划分的原
理,那么第六章中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第七章中用资金习性分析法确定现金需要量、第八章中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等一系列公式就因为成本习性这个“根”记住了;(4)第十章编制财务预算的公式的“根”是“期初余额+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期末余额”;(5)第十一章成本差异的计算以“连锁替代法”为公式的根,只要记住“量差”和“价差”两个公式就可以轻松应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6)第十二章财务指标分析中短期偿债能力的根是“流动负债”,只要将各种短期资产与流动负债相除,就可以得到各种短期偿债能力,而长期偿债能力的根是各种不同外延的“债务”,将其与有关资产(净资产)相比,就可以得到一系列评价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的根则是“营业收入(成本)”,将其分别除以不同外延的资产平均值,就可得到一系列不同资产的周转率指标;而盈利能力则是以“净利润(或息税前利润)”为根,除以占用的相应资源,就可以评价盈利水平;发展能力指标则是对2―3年收入(或利润)进行对比,计算跨期增长速度。因此,只要你搞清楚每一族公式的根和来龙去脉,然后再理解和运用这些公式就变得相对容易了,所以,建议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快速、准确地掌握重点和难点问题,大大地节约记忆的时间,提高考试成绩。
《中级经济法》
一、大纲基本结构和主要变化
今年中级经济法考试大纲由原来的十二章调整为九章,表面来看“章”变少了,但内容和篇幅非但没少,而且增加了。
第一章经济法总论,新增了第三节“法律行为和”,将去年考试大纲中的第三节“经济法的实施”调整为第四节。
第二章公司法律制度,由原来的七节增加至十二节,分别为第一节公司法律制度概述、第二节公司的登记管理、第三节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第四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第五节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第六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和转让、第七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第八节公司债券、第九节公司财务会计、第十节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第十一节公司解散和清算、第十二节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其中每~节在内容上都与去年相关内容不完全一样,变化相当大,望考生能加以注意。
第三章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删除了去年相关章节中的“企业的概念和分类”一节。调整为第一节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和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其中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根据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在内容上做了比较大的调整。
第五章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由原来的四节增加至十一节,并在内容上也做了很大调整。分别为第一节企业破产法律制度概述、第二节破产申请和受理、第三节破产管理人、第四节债务人财产、第五节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第六节债权申报、第七节债权人会议、第八节重整、第九节和解、第十节破产清算、第十一节违反破产法的法律责任。大家在学习这一章时,一定要结合一些案例学习,它们可以帮助你很好的理解相关的制度法规。
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共有证券法律制度概述、证券发行、证券交易、上市公司的收购、违反证券法的法律责任等五节内容,并且根据新修订的《证券法》在内容上做了较大调整。将原第六章票据证券法律制度分为两章,即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和第七章票据法律制度,在内容和篇幅上比去年增了两倍。
第七章票据法律制度,增加了“票据法律制度概述”这一节,使得这章的内容更加详细、具体。
第八章合同法律制度将第五节“合同的担保”内容细化,增加了有关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本章增加了第九节“具体合同”。
“第九章相关财政法律制度”为新增内容。包括第一节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第二节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第三节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法律制度。
把去年考试大纲中的第八章至第十二章所有关于税收及其征收管理的内容全部删除。根据修订的《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合伙企业法》等相关法律,中级经济法这四章考试大纲的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
2007年中级经济法考试大纲中有些章节的内容变化不是太大。如第一章经济法总论只是增加了第三节“法律行为和”,其他内容变化不大;第四章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几乎没有什么明显调整,其他章节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
二、复习时注意事项
首先,考生要树立信心,建立一次考过的决心,不要因为内容调整而有畏难情绪。《经济法》内容易变,今年内容调整较大,这并不能保证明年就不变了。应当在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经济法》,这样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迎接考试。
其次,去年没有考过的考生,要争取将去年的内容忘掉,不要带着旧内容的痕迹来准备今年的应考。因为今年考试大纲的内容调整太大,很多细节都变了。为此,千万不要用去年的教材和复习资料,以免产生误导。考生可以到北京安通学校的网站的查看最新的辅导班讲义和配套练习。
最后,注意经济法特性:一是需要记的内容较多,但决非“死记硬背”,比较相关内容记忆、做题是经济法的记忆诀窍;二是专业术语多,如不安抗辩权、连带责任、无限责任等,基本要求是弄懂含义,习惯使用,专用术语在答题中有重要意义;三是操作性强,案例题多,选择判断也出案例。
《中级会计实务》
一、大纲基本结构和主要变化
第一章总论,修订了六要素的定义及特征,新增了利得和损失的定义,新增了四个会计基本假设,对十三个会计处理原则作了重新分类,财务报表的体系发生了变化。
第二章存货,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减值计提的变化,商业企业的进货费用作了调整。
第三章固定资产,规定了弃置费的会计处理,取消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资本化条件参照资产确认条件,修正了“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的核算”和减值的会计处理。
第四章无形资产,修正了无形资产的定义,取消原准则第10条中的“但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规定。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修订,增加有关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会计处理规定,增加了分期付款购入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修正了减值的会计处理,引入了残值的界定,设置了“累计摊销”核算无形资产的摊销价值。
第五章投资性房地产,此章为今年新增内容,考生应该格外加强复习,应该作为考试的重点。
第六章金融资产,本章为新设的章节。涉及过去的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债券投资等,但现在不按过去的分类,而是称为金融资产。按金融资产持有目的不同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准备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应收款项及贷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现在教材中所讲的与原来所讲的不仅仅是分类标志不同,而是从内容本质上发生了变化。
第七章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发生改变,权益法下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变化,权益法下投资方应享有
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份额以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确认。
第八章非货币易,无补价非货币易的会计处理,有补价的非货币易中支付补价方的会计处理,有补价的非货币易中收补价方的会计处理和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易的会计处理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
第九章资产减值,本章为新设章节,其中包括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资产减值的确定方法、可收回价值的确认标准、资产组的减值认定。
第十章负债,本章新增了辞退福利的核算,对应付债券和可转换公司债券采用实际利率法核算。
第十一章债务重组,主要对以现金清偿债务会计处理原则、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会计处理原则、债转股方式的会计处理原则、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混合清偿的会计处理原则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其中涉及的会计处理原则比较多,考生在记时不要把它们弄混了。
第十三章收入,这一章主要修改了分期收款购入商品的会计核算方法。
第十四章借款费用,单独设置第十四章,与原来相比内容上虽没有过多的增加,但内容却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借款范围、借款费用的范围、资本化的范围及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核算都与原来的内容有本质的区别。
第十五章所得税,本章为新设章节。较以往取消了应付税款法,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其中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程序是考试的重点,考生在学到这时一定要认真理解教材的内容,可以在北京安通学校网上安通辅导班上的讲义做为参考资料,上面给大家做了详细的总结。
第十六章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及前期会计差错更正,这一章较去年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第十七章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较去年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第十八章外币业务,为新设章节。较以往修改了授受外币资本投入时的汇率选择标准。
第十九章财务报告,报表体系的内容发生了改变:(1)原来的“财务状况说明书”换成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即原来的利润分配表由附注转成了正式报告;(2)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作了调整、利润表的格式作了改变、现金流量表增加了两项。
第二十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新增了国库集中支付的核算。
二、复习建议与方法
今年会计职称的教材出版的非常晚,考生在未拿到新教材之前可以先对大纲中变化不大的章节进行提前复习,这些章节包括:(1)存货除后进先出法以外的内容;(2)固定资产除分期付款购入方式及期末计价的核算;(3)无形资产除分期付款购入方式及期末计价的核算;(4)应收及预付款项;(5)负债;(6)收人中除分期收款核算方式外的内容;(7)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8)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的核算;(9)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核算;(10)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今年是会计职称考试变化最大的一年,很多考生都通过参加辅导班的方式进入了提前复习阶段,尚未展开复习的考生一定要抓紧时间,等新教材下来可能就来不及了,大家也可以到北京安通学校网站上去查看最新的会计辅导资料。
今年特别需要关注的章节及内容主要有:(r)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2)财务报表的编制;(3)合并报表的编制;(4)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5)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核算;(6)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7)应付债券及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核算;(8)金融资产的核算;(9)会计政策变更、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10)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核算。这些章节出题的可能性比较大,请大家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