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造能力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能力;激发教学;实践教学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的学科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与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这种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创造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如果没有想象力的话就无法听懂音乐。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法丰富且多变,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丰富、变化、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音乐课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欣赏二胡曲《赛马》中好象是骑手们在摇鞭催马;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得连贯而均匀,犹如群马奔驰时的马蹄之声。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使人感到马群跑过了一批又一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第25至32小节的四分音符乐句运弓要宽阔,发音要饱满,表现了人群中粗犷的呐喊声,从这几小节来看形象思维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学会。经过听、唱之后,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对其深入一步的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如今每年的春节晚会,均有很多优秀的歌舞节目,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这些节目欣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如,在欣赏《运动员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军队进行曲时》时,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踏步,感受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引入,让学生听出“风笛”这件伴奏乐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从生活入手,寻找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先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作起点的教学方式。
三、在学科综合中,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关键词:幼儿教育 创造意识 心里氛围
1、激发幼儿兴趣,唤醒幼儿的创造意识。
(1)游戏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游戏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在教育方式上,要注重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开拓幼儿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既可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又可使幼儿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而且还可使幼儿在这种创造过程中形成和获得成就感。可以让幼儿做些角色、拟人化的游戏,戏剧性的游戏,还有插积木,娃娃家,猜谜语,玩泥沙,粘贴图画等建构性的游戏。我们要为孩子设计游戏的场所环境,提供游戏材料,在游戏时给予孩子帮助、启发。在游戏中让幼儿的创造性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刚开始幼儿的游戏都是简单模仿动作;以后发展到能将过去的经验再组织、概括,最后发展成为实际性的东西。幼儿的创造力培养更需要成人不断的启发、引导。只要意识到任何活动都有发展创造性的潜力,就能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为幼儿去挖掘、开拓,从而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2)“心灵则手巧”
俗话说:“心灵则手巧”对于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的幼儿来说,动作是他们思维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操作、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不失为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每个幼儿生来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质,就看你如何去发现、挖掘、保护,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关注的问题在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努力培养本世纪创造人才的今天,用创造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出更新、更好的路子,为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而努力。
(3)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创造潜能
所有的成人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创造力,但是怎么样才能培养起孩子的创造力呢?其实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是怎样保护孩子创造潜能,因为创造力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孩子天生具有的。孩子的创造潜能被保护了,就会自然地成长。如果我们的观点是培养创造力,其做法可能就是专门开发,让孩子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时的孩子如同初学游泳者被扔在大海中,既迷茫又紧张。他们会无所在地适从,为了把事情做下去,就会乱弄一通,无论结果是什么,我们都会大叫:看,多有创造力!这样的结果使孩子们无法发现什么才是真正的创造。孩子们不重视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创造结果,所以内心不会被创造成果愉悦,不会有动机去使用这样的创造能力。他创造能力不被创造者使用,就会丢失。所以,开发创造能力常常会破坏被开发者对自己创造力的欣赏。
由此看来,创造潜能的保护,首先是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创造潜能,并使他被自己创造的结果愉悦,这就需要成人给孩子提供一个平台,――母体。孩子利用母体作为材料进行改造,就会发现母体在改造后和改造前的不同。如果这时成人帮助他们评价被改造后的母体是了不起的,孩子就会通过比较发现自己创造的价值。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多年来,教师一直掌握环境创设的主动权,常常忽略幼儿的感受,剥夺了幼儿发现环境、享受环境和在环境中学习与成长的权利,这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对幼儿园来说,环境就是幼儿的活动空间,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因此创设适宜的环境,是幼儿创造能力发展的物质保证,也是当务之急。环境的利用和营建,把环境教育作为切入点,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2、鼓励幼儿创造心理氛围
(1)宽容理解幼儿
创造性的本质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总是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从不轻易指责孩子,让孩子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一次活动中,一个孩子做值日生负责收颜料,可好久也不见他出来。原来他躲在厕所里正用颜料在地砖上“挥洒作画”呢!他发现我时下意识的把手藏在背后,感到恐慌和不安。我敏锐的觉察到孩子的创造性,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请大家讨论并特意在阳台上辟出了一片可供幼儿挥洒的空间,形成了我班颇具特色的“瓷砖天天画”。孩子们在这片方寸空间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面对幼儿看似“出格”行为,我们应进行换位思考,宽容理解幼儿并通过帮助启发使幼儿敢想敢做,从而营造宽松自由的创造氛围。
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而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随着社会的变化,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性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表现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能力;激发教学;实践教学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的学科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与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这种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创造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如果没有想象力的话就无法听懂音乐。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法丰富且多变,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丰富、变化、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音乐课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欣赏二胡曲《赛马》中好象是骑手们在摇鞭催马;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得连贯而均匀,犹如群马奔驰时的马蹄之声。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使人感到马群跑过了一批又一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第25至32小节的四分音符乐句运弓要宽阔,发音要饱满,表现了人群中粗犷的呐喊声,从这几小节来看形象思维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学会。经过听、唱之后,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对其深入一步的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如今每年的春节晚会,均有很多优秀的歌舞节目,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这些节目欣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如,在欣赏《运动员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军队进行曲时》时,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踏步,感受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引入,让学生听出“风笛”这件伴奏乐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从生活入手,寻找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先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作起点的教学方式。
三、在学科综合中,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音乐教学的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它包含着唱歌、律动、欣赏、节奏、旋律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而节奏创作、旋律改编、即兴歌舞、创编歌词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感能动作用,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曾听说过这样一句广告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或许压抑了学生许多的创造灵感,他们也只能跟着老师的脚印一步一步走来,不敢有什么大胆的创新。所以导致我们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上远远不如国外的学生。教师要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中,不妨在老师的指引下,多让学生创造,多让他们参与,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创造的成功感与喜悦感。在音
乐课上,给学生创造动的机
编辑整理本文。
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身体运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让音乐与活动沟通起来,给予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拓展广阔的教学空间。
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
[2]《音乐能力心理学》[苏]b·m·捷普洛夫著孙晔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问题情境;交流情境;想象情境
霍列斯曼说过:“教师应设法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否则,教学只不过是在打冷铁。”可见,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一、创设质疑情境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今的中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思索、善于解疑。教师在导入新课中巧妙地设置疑问,引起悬念,使学生刚开始就产生“释疑”的欲望,积极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在新知识的海洋中最终“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要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1.批判性质疑
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式,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呈现异彩纷呈的语言现象,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考的天地。具体实例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评价、观点、意见或证据等,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决定。这样势必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
如,讲到practice doing sth. 的用法时,教师可以给出一道选择题:
He often practices ____ English.
A. speak B. spoke C. spoken D. speaking
试题一给出,大部分学生会立刻作出反应,认为D是正确答案。但如果打破思维定势,教师进一步暗示学生此题答案可能不唯一,引导他们对那三个被排除的答案提出批判性质疑,许多学生很快会发现答案C也完全正确。此时,如果再让学生朗读:“He's practicing speaking spoken English.”学生定会兴趣浓烈,愉快地掌握practice doing sth.和spoken English这两个表达式。这样做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品质,而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一旦形成,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时就会尽力避免固有的思维定势,谨慎思考,全面考虑。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教材里现成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例如SEFC Book 1B Lesson 61的Fire Notice中有这样一个句子:Consider every fire alarm to be a real fire.学生对掌握其字面意思并不难,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隐藏在句子中的弦外之音,使他们能透过问题的表面看到其本质联系。
二、创设交流情境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小组活动是开展课堂互动的一个有效手段。小组活动所产生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比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互动更有利于促进学习。在英语课上开展小组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两得。课堂活动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
1.课文与口语相结合
(1)对话(Dialogue)
例如下面内容是几个不同的“问路”提示:需乘车去看花展;去百货大楼买服装;去城东部探亲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任选其一与座位相邻或自由选择伙伴进行对话。
(2)角色扮演(Role play)
以SEFC Book 1B Unit 15 The Necklace和Book 2B Unit 19 The Merchant of Venice为例,这两篇文章分别是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和英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都以剧本为体裁,适合以短剧表演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展示出来。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复述能力,又可以挖掘学生的表演潜力。
(3)讨论(Discussion)
课文结束后就课文进行讨论。如在完成SEFC Book 2A Unit 1 Integrating Skills的阅读后,安排15分钟时间,请同学们讨论:How do you make a difference? 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at will you do from now on? 因为讨论涉及个人的未来,学生讨论积极,讨论结束后,让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学生们踊跃发言。
2.词汇与课堂活动
竞赛的方式对刺激学生参与课堂话动颇为有效。
三、创设想象情境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象,并对图象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我们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如果遇到居里夫人(Madam Currie)、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著名人物的传记文章,就要尽量引导学生去了解、概括主人公的个性和成功因素,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因素与伟人们在平凡工作和劳动中善于联想才有创造发明的关系,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没有这些发明创造,世界将会如何?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写出相关短文供学生讨论、评价。对于那些思想意义较深的课文,一定要设计一些讨论题,使学生在整体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语篇中不曾明显表达但又蕴涵其中的意义。例如,我们可以提出:
Why are we trying to make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 (SEFC BOOK 1B)
When Mathilde knew that Jeanne’s necklace was only worth five hundred francs, but she had ten years of hard work, what would she do? (SEFC BOOK 1B)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novel about American society of that time? (SEFC BOOK 2A)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从阅读中获得乐趣(Reading for pleasure and amusement)”的目的,又可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拓宽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多的有利条件。其一,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各种事物都感到好奇,比成年人更富于幻想,他们头脑中思维定式比较少,无框框制约,可塑性强。这种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正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其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趣味性和知识性较强,为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必要和可行的。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是凭借课文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找出“双基”与教育训练的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五种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策略
1、假设思考。假设思考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假设性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回答。如在《列宁和士兵》一课中设计假设问题:“假设列宁真的忘带通行证怎么办?”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联想,他们纷纷替列宁想办法。有的说:“可以拿报纸上的列宁像给士兵看。”有的说:“等一会儿,有认识列宁的领导来了就可以证明了。”还有的说:“可以叫士兵的队长来。”这样讲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场应变能力。
2、发散思考。发散思考是指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是产生创造设想的基础。有的课文给出了某种情境下一种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做法,教师可引导儿童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发散思考。如在讲《司马光》一课时,教师提问:“今天,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形,你还有什么方法救缸里的小朋友?”学生思考后积极发言,有的说:“把一根竹竿放在缸里,小朋友抓住杆子就爬上来了。”有的说:“找一台抽水机,把缸里的水抽干了,小朋友就得救了。”有的说:“几个小朋友一起推大缸,缸倒了,水流出来了,小朋友就得救了。”当然,学生想出来的方法可能不切实际,但老师要善于发现并肯定他们的新颖独特之处,鼓励他们异想天开。
3、合理想象。。
所谓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合理想象训练就是让学生对课文中未交待而又需要理解的地方展开想象,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例如:三年级《丰碑》一课,讲的是在过大雪山的路上,军需处长没有穿棉大衣,冻死在大雪山上。课文没有交待他为什么没有穿棉大衣,可以设问:军需处长是管发棉大衣的,为什么没有棉大衣穿?提问后学生沉思了。他们设身处地替军需处长想了许多原因:军需处长把棉大衣给伤员了;军需处长把棉大衣给新来的战士了;军需处长把棉大衣给又瘦又小的战士了。学生越说越对军需处长肃然起敬,也就更加突出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转贴于
4、续换结尾。为课文续换结尾,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故事情节,进行发散思维,编出新的结尾。例如,在《坐井观天》教学中,当学生明白了井底之蛙代表一些目光短浅、所见有限却自以为是的人,并知道不应该做这样的人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训练:安排一个小青蛙跳出井后的故事结尾,让青蛙进行第四次对话。学生们续编了小青蛙跳出井后看到了广阔的蓝天,向小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或到田间捉害虫等结尾。重塑了一个正视现实、勇于改错的小青蛙的形象。这一环节的安排并非画蛇添足,教者的用意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
5、解决问题。有的课文可以结合内容设计一些解决问题的活动。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可以设问:西沙群岛风景优美,但是生活用水十分缺乏。如果你来负责海岛开发,会提出怎样的开发计划?学生听到这个问题之后,特别感兴趣,有的说:“可以搞人造雨。”有的说:“可以改造海水变淡水。”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应该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