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摘要:会计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经验和方法总结出一套具有文化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就是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不仅是一种价值标准和文化方式,也是进行会计管理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会计文化不仅是对原有的会计学知识进行了充分的体现,还对在会计中体现出文化学和哲学等相关学科的渗透,其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凸显出会计工作的实践性。建设会计文化对于会计实践活动是一种充分的体现,也能为今后的会计工作形成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 :会计文化;建设;必要性;路径

一、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发展会计文化对于我国文化是一种有力的推动,可以在今后的会计管理工作中更好地促进管理职能的发挥。会计工作人员通过长久的工作时间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定的会计文化,这是精神文明的一种,与会计管理共组有着密切的联系。会计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分支,具有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特点。首先,根据会计实践的经验来说,会计实务中的报表、账簿以及凭证等属于物态的文化,也是会计文化的载体。法律层面的种种规定及章程等属于制度文化,对于管理活动进行制度上的规范和约束。与人员活动相关的会计实践则是行为文化,主要包括有监督核算等会计活动。会计人员在会计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变化、思维习惯以及行为方式等则属于心态文化,这种心态文化既可以是群体的内心活动又可以是个人的内心活动。

第二,会计文化对于我国的会计管理等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会计文化受到我国的经济以及政策影响都非常大,并且在会计管理活动中融会贯通,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人员有着务实谨慎的工作作风,对于会计政策以及规章制度等的制定也能看出这需要会计人员有着公正谨慎的态度。如果会计人员没有受到会计文化的熏陶,没有独有的文化气息和底蕴以及价值观,就不能对企业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更加不能处理好企业与财务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发展会计文化建设,可以保证各项管理更为科学,同时能够保证企业文化的管理从被动变为主动。

第三,会计文化在会计监督以及会计核算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会计文化是个人会计与企业会计相融合的体现,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水平,也体现出别的国家对我国会计经济的印象,因此国家必须重视会计文化的建设。第四,加强会计文化的建设必须从个人文化建设着手,个人文化建设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基础,没有个人文化的建设会计文化的建设就是空谈。在进行个人文化建设时,个人的知识体系必须全面完整,对于会计知识必须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认识,指导何为会计,怎样做会计等等,成为会计行业的专才。当前社会中,在会计实践工作中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有一定的人格,能够经受住各种诱惑,同时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责任感,在会计工作中能够有职业操守并且积极发挥其创新性和自主性。

二、建设会计文化的路径探究

1.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会计教学的水准

提高教学水准首先要求有优质的教学方法为指导,高校在进行会计教学时,要结合各种实例,进行讲座或者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学模式,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或者陈旧的教学方式上,而是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角色的演练或者辩论会等形式进行锻炼,保证会计文化能够充分渗透进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深处,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触动,在教学环节就提高学生对会计文化的认识。另外,对于会计教学中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决定会计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的思想品德以及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学生将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地用严谨、诚实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再者,高校应当跟政府财税或者律师事务所等产生直接的联系,请专业的资深人士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会计专业人员到学校兼课,增强学生对该行业的了解与认识。除此之外,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会计文化氛围的形成至关重要,也能为学生的文化学习提供必要的土壤。高等学校在开展这方面教学时,必须采用多途径和多模式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的成长,从而引导学生会计文化的形成,为其更为优秀的会计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企业通过建立企业文化,创造价值观念来教育和引导员工,摈弃落后的观念并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企业的成长离不开企业文化的促进和带动,只有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长久影响力,会计人员才能更为高效的完成好会计工作。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以及会计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人员所必须遵守的职业规范。作为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职业道德对于会计人员会产生着无形的约束力。当前的实际状况显示,我国的会计人员在其职业道德水平上还有很大一段路要走,必须引起相应的重视。加强会计文化的建设就应当以提高会计职业道德为主,并且借鉴先进的会计工作管理经验,完善法律建设的力度,促成会计企业更好地建设与发展。

3.引导并培育会计人员建立先进的会计观念

人的行为是其生物特性决定的,更大程度上是由其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决定的。广大会计人员通过长久的实践形成一定的会计价值观念,这是财会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能体现会计人员的个人才能与文化素质。因此必须培养会计人员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培养会计人员要有相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一种凝聚力,培养其数理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行为规范的会计人才。不断增强会计机构的活力,培养起先进的思想,促使整个会计机构能够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保障会计机构能够平稳运转。

4.锻炼会计人员养成先进的会计精神

会计精神在会计文化建设中属于上层建筑,也体现出会计文化深厚的底蕴。这是会计人员思想认知以及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的体现。会计精神的形成对于企业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帮助会计人员形成完整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在会计人员身上形成极大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会计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将会被有效推动,并对会计人员形成一种有效的约束,对维护会计人员形象都将产生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会计精神帮助会计人员提高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成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现实意义重大。

结束语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会计工作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建设会计文化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引导,同时还要求从业人员有专业的会计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这对于会计行业的正常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进行会计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于我国会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经济问题要采取必要手段进行解决,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加以深化,带动我国会计工作的新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乔焕莹.关于当代中国特色会计文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会计,2013(22):147-149.

[2]何雪霏.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谈中国会计文化建设[J].新会计,2013(23):246.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品牌形象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043-02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营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要比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雄厚的资金更为重要,更能创造出惊人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企业的失败首先表现为企业文化的失败。

一、企业文化理论概述

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由此对美国的冲击。美国的学者在反省和对比中发现,理性的科学管理缺乏灵活性,柔性的人本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对企业业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美国人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在《追求卓越》一书中,研究了美国80家成功企业后得出结论,特有的企业文化是通用、IBM、3M等著名企业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进而把企业文化视为企业的精神和灵魂。根据国内外的文献来看,企业文化主要的功能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导向功能、教化功能、辐射和渗透功能等。

1.企业文化的含义

关于企业文化的含义,权威专家爱德加・沙因认为它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迈克尔・茨威尔将企业文化定义为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得到体现和传播,并被传递至下一代员工的组织运作方式,其中包括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一整套信念、行为方式、价值观、目标、技术和实践。我国的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清华大学教授魏杰称,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中国社科院学者刘光明指出,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

从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来看,他们的侧重点和着眼点均有所不同,但是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均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一种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以这种价值观为核心形成系列管理行为和活动。分歧仅仅表现在外延上,由此,我们可以将企业文化做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

2.企业文化的结构

关于企业文化的结构,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观念,因此其观点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国外学者认为构成企业文化有五个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和仪式、文化网络;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企业形象基本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产品形象、经营形象、管理形象、环境形象、发展形象、员工形象和精神风貌;也有学者从CIS战略即企业识别系统的角度看,认为其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S)、行为识别系统(BIS)、视觉识别系统(VlS)。但从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出发,一般认为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的物质文化、企业的行为文化和企业的精神文化构成的一个同心圆。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企业文化,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企业器物和企业标示等;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职工在生产经营、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以人的行为为形态的中层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目标、企业制度、企业民主、企业文化活动和人际关系等;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一种企业意识和文化观念,它是一种以意识为形态的深层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企业道德等。在企业文化的有机结构中,精神文化是核心,行为文化是桥梁,物质文化是基础。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比较多,不同的国家制度、不同的民族特点、不同的经济政治环境、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等都会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为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人本化原则

日本著名企业家盛田昭夫曾经说过,日本公司的成功之道并无任何秘诀和不可与外人言传的公式。不是理论,不是计划,也不是政府政策,而是人,只有人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由此可见,人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发动企业员工的广泛参与,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真正的设计者、推动者和受益者。要把员工是否理解和认同作为判断企业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而出于领导者意志,强迫员工执行和遵守的文化只能算是领导文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2.个性化原则

企业文化是个性文化、内生文化,“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所谓个性化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在物质环境、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管理制度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表现出自身的特色。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竞争日益激烈,消费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容易丧失且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差异化必将是大多数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终极选择,而作为差异化的根本,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则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溜不掉”的。成功的企业文化经验证明,只有塑造出真正个性化的企业文化,才能成为本企业名副其实的无形的管理财富。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的文化具有明显的技术导向,特别强调技术的开拓创新,而松下公司的文化则突显其大众情怀,特别强调顾客利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而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则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

3.动态化原则

所谓动态化原则就是要求企业文化与时俱进,企业的价值理念应随着企业经营体制、组织体系、面临形势和战略重点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完善和调整、创新和突破。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化发展的过程,静止的文化是没有出路的。当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内部人财物及组织规模、制度产生了巨大变化,原有文化对企业发展已经产生阻碍作用的情况下,就必须进行企业文化的变革。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策略,其中提高企业家和员工素质是根本,树立价值观是核心,塑造企业形象是载体。

1.提高企业家和员工素质

在企业文化的培育实践中,往往存在诸多的认识误区,如有的把企业文化理解为企业的识别系统,请人设计了企业标识、产品包装等就算好了;有的把企业文化看做用文化包装企业的方法,一些企业盲目地认为企业文化是一副灵丹妙药,企业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靠企业文化建设来解决;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却因为企业文化的无形性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虚幻、无用的东西。凡此种种,归根究底在于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认识的不足。领导者在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一个倡导、推动、支持、配合、倾听的作用,提高领导者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作为当代企业家,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丰富自己的内涵;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创新意识、人才意识、诚信意识、责任观念以及永续经营的经营思想。单单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不够的,因为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只有通过员工的积极推行才能发挥出来。因此,还要求企业坚持人本管理的思想,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以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全面素质。

2.树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以提高员工积极性为目的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管理思想。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企业内部,它们是没有时限的引领企业进行一切经营活动的指导性原则。企业价值观的培育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培育适应市场要求的经营理念。其二是培育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一种好的经营理念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是树立企业形象的推进器,也是企业创造好的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而企业精神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员工的价值所求,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理念是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中的指导性观念,它来自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存在意义、社会使命、发展方向和目标的认定,常见的企业经营理念有产品质量型、市场经营型、先进技术型、顾客服务型和抽象目标型五种。企业精神是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企业所有员工的意志和利益,反映企业理念、宗旨、目标、价值观的总体精神,其主要内容包括主人翁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竞争精神、创新精神、服务精神等。

3.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它是企业内在的各种文化要素所形成的凝聚力、创造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综合的集中体现。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可以得到公众的信任,而且能激励员工士气,形成良好的工作气氛。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有利于企业招募人才,保留人才,而且有利于企业带动起精益求精,奋发向上,追求效率的企业精神。另外,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能增强投资者的好感和信心,容易筹集资金,而且它还能扩大企业知名度。优质的产品形象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根本任务,产品形象是企业形象的综合体现和缩影,企业要坚持本着“质量就是生命”的经营宗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而系统地塑造品牌形象,通过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深化顾客与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持久的顾客与品牌的关系,最终构建起强烈的品牌文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 潘萍,刘艳红.以优秀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J].当代经济,2005,(9).

[2] 林坚,章志平.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J].当代财经,2005,(9).

[3] 于风雨.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J].商业经济,2006,(1).

[4] 孙慧阳.构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J].商业经济,2006,(2).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国际化 校园文化 外事志愿服务

一、国内外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比较

1.高校开展志愿服务现状。

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引领下,志愿服务事业在我国已取得了巨大进步,内容也逐渐丰富,从单一的服务弱势群体逐渐涵盖到改善生态建设[1]。特别是高校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人才培育的效果。目前高校志愿者服务工作已经形成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团组织领导――志愿者组织――基地建设――志愿者服务的良性循环,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志愿服务理念的倡导,对大学文化建设和教育进步起到了积极和补充的作用。目前,各高校的志愿者服务已形成了相应的组织架构、运转模式、考核评价等体系,为志愿者工作开展,服务保障,后期管理奠定了基础。

2.国内外开展志愿服务的差异。

从中外志愿者工作的发展来看,西方志愿服务多由宗教团体和民间组织引导开展,活动范围因为较强的民间性而得以扩大;我国则主要依靠青年群体的兴趣和责任感,由共青团引领组织。从参与的比例来看,国外志愿者服务人数平均达到总人口的20%~30%,在美国甚至高达60%,国内相对主要集中在青年。从志愿服务的内容来看,国外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较为广泛,包括社会福利活动、社会保障、人文与环境等,国内主要集中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活动范围较小。从志愿服务体系来看,国外有相应的志愿服务法律,经济保障,长期运转,志愿服务时间集中,而国内志愿服务多为分散,体系有待健全。

3.高校志愿服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环境中,师生创造的以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群体文化,其核心是提高人文氛围和主体素质。志愿服务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使大学生道德情操得以熏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实现灵魂的升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志愿服务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使大学生坚定服务意识,获得人生经验,拓宽文化视野,掌握专业技能,掌握业务能力,培养沟通、交往、处事能力,切实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志愿服务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提高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大学生对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参与度,同时志愿精神具有调节和凝聚功能,调适人的心理,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实现校园和谐。

二、高校国际化背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高校国际化发展及人才培养的趋势。

随着国内高校逐渐与世界高校接轨,以逐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学术代表力,高学术水平和高人才储备的国际高校为目标的发展宗旨,高校国际化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文化开放,技术引进,高校教育国际化,学术交流,科研氛围的形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人才交流与互通,培养更多国际化背景的人才已成为高校国际化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2]。国际化人才应该具有国际化意识和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熟知国际准则和运行规律,具有很强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在国际竞争中能主动抓住时机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科技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之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将成为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担负国家命运的大学便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沃土。

2.高校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高校国际化建设,除了加大中外高校合作与学术交流、引进高水平中外学术带头人,加大国际化教育以外,在校园文化中增加国际化因素,扩大学生国际视野,增加学生国际化交流,提高学生国际化水平成为有效的途径。目前很多高校均通过增加国际交流报告,引进留学生促进国际化培养,开展具有国际特色的国际文化节、国际交流节、中外学生联谊会等学生活动,中外学生会等学生组织来扩大中外文化交流及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依托国际教育环境开展外事志愿服务培育和建设校园文化

1.我校国际教育环境的分析。

国际教育学院融合中外合作办学、在华留学生教育、语言及技能培训等相关工作,有较强的国际化氛围和办学优势,有较多的国际资源,为作为活跃学校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的主力军开展相关工作。由于加大国际教育环境的建设力度,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外事筹备和服务工作,同时开展外事服务有一定的紧迫性。国际教育学院有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国别、不同教育层次的在华留学生,他们的培养和教育除了日常的服务以外,应加大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外事志愿服务也包括对于留学生在华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同时在华留学生表示了相关志愿公益服务的愿望。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来说,参加中美合作办学学习的学生家境较为优越,他们性格多开朗、活跃,喜欢与人交流,眼界开阔,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够快速利用多媒体学习与交流,注重朋友之间的关系,不喜欢被孤立。通过志愿精神及志愿服务教育,能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从而树立良好的三观。

2.外事志愿服务的重要性。

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因此外事志愿服务需求增加。外事志愿服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国际视野,扩大学生与高水平科研人员与组织的交流和学习范围;有利于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提升国际化交流水平。

3.有效开展外事志愿服务,加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

北京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建立外事志愿服务中心,开展相应的外事志愿服务活动,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与在华留学生日常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外事志愿服务中心以国际化特色的志愿活动为平台(包括校内外各种学术互动交流服务,国际型会议、赛事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与在华留学生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宗旨,以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分别从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国际能力、留学生在华服务培育、外教课程小助教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学术交流主要从国内外学术报告、学术访问、科技竞赛等方面开展相应的志愿服务,志愿者既可以是中国学生,又可以是留学生,加强学生与高水平人员及组织的交流互通,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习主动性;文化交流主要为校内外举办的国际文化节及各种赛事提供志愿服务,以中外文化和中外交流为主,增强中外学生沟通互动,加大中华文化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国际能力主要以提高中外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包括语言、礼仪、文化方面的培训与指导为基础,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为在华留学生服务是以留学生为服务对象,中国学生为志愿者,帮助在华留学生适应环境,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留学生在校归属感,提高留学生在华学习能力。外教课程小助教主要是针对学院外教课程招募志愿者的活动,帮助外教老师完成日常教学活动,帮助同学们与外教老师更好地沟通,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提高同学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外事志愿服务分为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短期项目针对短期的学术交流和访问及外事交流活动为主,面对中国学生和在华留学生招募志愿者;而长期项目包括志愿服务基地、留学生在华志愿服务等,以招募阶段性志愿者为主。

外事志愿服务中心立足于国际教育学院的学院文化特色,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及留学生资源平台,整合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国际能力、留学生在华服务培育、外教课程助教五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在提高我校学生外事志愿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拓宽了我校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我校学生奉献和公益意识,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打好了基础。外事志愿服务中心的建立,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平台和沃土,让更多元的文化借助外事志愿服务中心更为规范化和系统化,让中外学生能够借助平台互帮互助。对于在华留学生来说,可以帮助自己适应中国文化及学校的学习环境,利于在华学习;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扩大国际交往的基础上能够提升自身语言水平和多元文化整合的能力。外事志愿服务中心的建立为大型国际活动,例如国际文化节和国际青年创新论坛等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外事志愿服务中心向外方课程提供教学支持和帮助,保证外方课程适应我校学生的需要,提高课程质量和学生学术能力。

外事志愿服务对于校园文化氛围的培育和建设起到了丰富和延伸的作用,将中国学生与留学生资源整合,满足了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提高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一、选择班级文化特色

中职学生入学后,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班主任的优势等,师生讨论,确定本班文化特色。如有的班级以农村学生为主,班级的文化特色就要体现农村学生的特征,突出“朴实、勤劳、立志成才”这一品质;有的班级以城镇学生为主,以“多动、活跃、任性”为特色,要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为主体,就要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奋斗为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同时,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选择的活动要便于操作。

二、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一个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我班学生构成以城镇学生为主,“多动、任性、自私”的特征明显,于是,我把“提升和完善中学生的风度气质”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制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入校第一年强调“检点行为的尺度”,第二年突出“温文谦让的量度和不怕挫折的气度”,第三年着重“彬彬有礼的风度”。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为班级活动的主线,着重培养了学生尊重人、关心人、与人为伴、和睦共处的优秀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酝酿,精心设计团体活动。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中不断显现特定的文化价值,使班级成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染,才能促使其在认识、情感和行动上逐渐趋同于班级文化的预定文化价值,从而达到形成稳定的团体文化的目标。因此在设计班级文化团体活动时要注意全员性和活泼性,即全体同学都乐于参加,勤于参加。两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了‘理想是否可有可无?’、‘中职生谈恋爱是利还是弊?’、‘网络的利与弊’等大型辩论会,既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地推动了班级品质的形成。

四、动员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建设

①布置教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群策群力,立足于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着眼于突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②设计班级标志。包括:班徽、班歌、班训、班级公约等。这类活动要尽量动员全班同学参与,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形成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标志。

③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养成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

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必然需要有相应的班纪班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班级规章制度。一个班级科学管理的前提是规章制度的规范化。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章制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参与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事务的行为标准。新学年一开学,我就选择了得力的班干部,制定了卫生轮流责任制度、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制度、评优制度及批评惩罚制度和学习上的互助制度,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搭好了平台。

其次,落实好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评比工作。一个制度定出来,其正确性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被认同后就要强化落实情况。通过定期检查评比,营造出鼓励学生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氛围,既可以强化制度的落实,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对于学校检查的各项常规,我们先自行检查,大力表扬和鼓励先进,积极改造落后的思想,惩戒不当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落实,促成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④营造心理氛围。要营造一个具有高尚价值观念的集体氛围,并使个体受其感染而自觉认同,以此端正自己的言行,这是一个渐进的甚至会出现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集体活动仍然是最好的形式。为了矫正学生中的不文明行为,我们举行了“培育中学生的风度”为主题的班级活动。通过演讲、看专题片、调查采访社会相关的人士,了解他们是如何对待风度的,然后写成调查报告进行交流,用小品演出的形式演绎什么才是真正的风度等等。学生自己设计、体验,无形之中,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体氛围逐渐形成。

五、反馈、评价与深化。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自然因素;城市文化;高层建筑设计;自然环境

0 引言

重视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和文化的结合,能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同时也削弱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不利影响,积极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人文景观。并从自然因素、城市因素的综合分析为出发点,寻找城市环境与文化和高层建筑结合的平衡点。

尽管目前高层建筑可节约城市用地,缩短公用设施和市政管网的开发周期,还可减少市政投资,加快城市建设;但与此同时,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何使高层建筑的设计与城市环境文化完美融合是当下建筑界人士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1 高层建筑的负面影响

大量高层住宅过多过密地发展,必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1)大幅增加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对人流车流的疏导十分不利;2)使得高层中居住的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的平台,容易产生一种生活在“钢筋水泥城市森林”的感觉,对人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3)同时在有些地区的高层会形成“热岛效应”,影响城市的物理环境;4)阳光被遮挡、天空被蚕食,使得人们抬头看看蓝天,享受日光浴已变得特别困难和昂贵。

2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因素

高层建筑体积庞大,对城市空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当从对城市整体性的影响为切入点,充分分析后,再进行设计。

2.1 风格的统一性

统一的高层建筑密集区的建筑风格,可以达到优化城市整体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目的。例如大连星海广场附近的大连明珠,建筑立面采用新古典主义的现代欧式风格,呈现出古典而简约的新式建筑;沿星海广场和规划路排列,全部南北朝向;各建筑屋顶的塔楼形态各异而又相互协调,丰富了城市天际线。

2.2 城市环境的协调性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的尤为重要。在选址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轴线及主次关系;在设计时,应当以合理的形态,与城市整体环境相协调。

2.3 开放空间的缓解作用

高层建筑因其体量的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沉重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自由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封闭区域,所以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规划设计时不仅要对其进行日照、道路退进以及城市绿化带等建筑后退处理,并在退出的用地上采用设计广场空间(包含景观园林、公园休闲场所等等),为整体环境起到缓冲的作用;另外由于高层建筑出入口的车流、人流密度都相对较大,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比如日本建筑大师叽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中心的下沉式广场,广场与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静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

2.4 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

每个城市乃至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建筑师在设计时,应当结合当地文化,从传统的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比如具有中国传统风格上海金茂大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现代高新科技相融合的特点,既是中国古老塔式建筑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海派建筑风格在浦东的再现,是上海迈向21世纪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3 高层建筑设计与自然因素

由于高层建筑的特殊环境因素,使得建筑内部空气流通性较差,使人感觉不舒适;另外相对封闭的空间,也造成室内环境单调,给人以压抑感。为使建筑与自然因素完美融合,可采取以下措施:

3.1 合理设计,减少对空调设备的依赖

在高层建筑内部,通常都是依靠空调设备创造相对独立舒适的环境,但是这样不仅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同时也使得内部空气交互不畅,所以在设计时,应当减少对空调设备的依赖,采取适当的手法,增强内外空气交互,创造真正意义上既环保、自然又可循环发展的舒适空间环境。

比如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米那亚大厦,因处于亚热带地区,在设计时采用曲面玻璃墙在南北两面为建筑调整日辐射的热量,构造细部使浅绿色的玻璃成为通风滤过器,从而使室内不至于完全被封闭;每层办公室都设有外阳台和通高的推拉玻璃门以便控制自然通风的程度;所有楼、电梯和卫生间都是自然采光和通风。通过这些手法,塑造了一个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3.2 引入自然景观

3.2.1 设计中庭空间

在中庭中引入自然景观,能有效缓解建筑内部人员的压抑感。比如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悬挂结构,将建筑物的垂直交通布置在两侧而不是中心,从而为中间部分争取了开放无阻隔的、空前灵活的空间;每块楼板都可拆卸移动,而不会影响整个结构,因而可“舍弃”某些楼板,形成小尺度的中庭,布置自动扶梯解决局部垂直交通;不时从庭院平台上悬垂的绿叶则表现着自然的意趣,人文自然的气息于无声处浅浅滋润着原本有些刚硬的外部线条。

3.2.2 底层架空

底层架空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可以获得一些设计所需要达到的功能,另外架空层犹如一张白纸,可描画最新最美的风景,景观设计也可以从室外引入室内更舒畅悦目。比如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连通香港邮政总局和城市行人天桥系统,增加了城市空间的层次。

3.2.3 建筑立面与屋顶绿化

建筑外立面与屋顶绿化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日趋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空间;改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削弱建筑体量感;开拓人类绿化空间,建造田园城市,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对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效应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 结束语

随着城市用地的日益紧缺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高层建筑快速增多。高层建筑在节约空间的同时,却给城市的环境文化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比如:对日照、空气流通等的阻碍,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对城市物理环境的影响等等。而21世纪的现代化城市应当是一个既能使社会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能被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能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能得到充分发挥,身处其中居民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城市。所以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城市因素和自然因素,要统一建筑风格,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使之与城市环境自然结合、相互协调;给拥挤的城市带来一定的缓解空间;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另外还要合理设计,尽量控制对空调设备的依赖,并将自然景观引入到建筑的中庭、底层、立面及屋顶当中,给身处其中的居民一个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通过以上手法,努力使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文化共同发展,打造一个和谐的生态化城市。

参考文献

[1]郭兴华,陈谦,毕晓莉,等.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影响[J].中国建材科技.2011,2(11):1889-1892

[2]邹经宇等主编. 永续?和谐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住宅与人居环境建设 第六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7

[3]苏敏静高层建筑布局中城市生态环境因素浅析:以太原市为例[J].太原大学学报.2011,10(19):1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