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村支书入职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作推不开,干群关系处不好,挨日子混资历,有强烈的被抛弃感和失落感。当前,大学生村官群体到底在想什么盼什么?请看记者采自农村一线的调查报告――
寂寞地活 新鲜地活
“女孩子将来做公务员也不错,就暂且先到基层锻炼锻炼吧。”“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小型设计公司不招人了,就考虑先找到一份工作再说,别什么都没有。”或多或少的被逼无奈,成了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村官一职的共同理由。
然而,农村并非诗人、画家笔下的世外桃源。准备不足、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没有群众基础,懵懵懂懂撞入农村,会吃很大的苦头。首先是语言关难过。在江苏高淳县,当地农民说一种让外地人很难听懂的古方言,这让2009年刚刚到岗的80多名外地大学生村官备受煎熬。“村民说的话我几乎听不懂,而我说的普通话他们竟然也听不太懂。”来自江苏盐城的大学生村官朱玲说,“我到这里5个多月了,很多话还是只能靠猜。村民刚开始还尽量迁就我,但时间一长他们就不乐意了。”
“语言不通是我这个外来人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其次就是生活不习惯。”在北方某省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小龙告诉记者,“有些村没有村委会办公场所,我们去了就住在会计家或村干部家里,但也不能一直在人家里吃住,所以只能今天在这家讨一顿,明天去那家讨一顿。”
高淳团县委书记许强告诉记者:“来到农村后,大学生村干部的学生角色一时还难以转变。农民习惯早起干活,基层干部的作息时间也很早,但大学生刚来时,到了上午8点半还穿着大裤衩戴着耳机优哉游哉,好像还在校园里一样。”
离开了熟悉的校园热闹的城市,远离了昔日的朋友圈,很多大学生村官刚开始都会感到孤独、寂寞、无所适从。高淳县淳溪镇薛城村主任助理、南京市大学生村官联谊会2009级分会会长朱敏坦陈,很多大学生都有这些心态,有的在农村呆了不到一个月就消失了,“可能找到了新工作,更主要的是不适应农村环境,于是选择离开”。
当然,互联网的发达也为大学生村官们提供了新的“取暖”方式。高淳县桠溪镇新塘村主任助理孙霞牵头建立了一个网络群,把全县大学生村官网罗进来,没事的时候大家通过网络谈谈心,谁有工作生活上的烦恼,大家都帮着出主意想办法。
在农大读硕士,在农村读博士
朱敏刚到薛城村不久,碰上农田缺水,村民找上门来,朱敏不厌其烦地问了半天情况后却不知道采取行动,这下把村民惹火了。村支书赶到现场“救火”,联系水泵打水抗旱,事后告诉朱敏,种田是农民的大事,决不能拖延。朱敏于是把自己的网络签名改成“在农大读硕士,在农村读博士”。他说:“要当一名称职的村官,我才刚刚起步。”
记者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们想要尽快找到工作感觉,还需要穿越不少“雷区”。“农村情况很复杂,很多村子有宗族和派系,一去就想做事有很大困难,而要了解至少得半年。”大学生村官小龙说,他刚去农村时,就是做做辅工作,“我们对村里未来规划都不了解,提出的建议很多时候不切合村里实际”。
“有些村民反映我们长期住镇上不到村里。得承认,的确有些大学生村官不做实事,但多数人并非如此。”大学生村官小晶反映,“一些比较富裕的村不愿让你多知道事情,每次去他们都是说‘回去吧,有事儿我们再叫你来’,上面来检查就临时叫我们赶过去应付应付。”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有些地方的村干部不但无视大学生村官的存在,甚至还会制造难题为难他们驱赶他们。“有些村里领导怕你做得好影响他的选举,你表现太好了就有篡权夺位之嫌。”一位地方“十佳大学生村官”说。
与村两委融不到一起,是大学生村官们需要解决的又一个问题。记者采访发现,没有到农村之前,很多大学生认为村干部就是传说中的土霸王,因为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村官的种种劣迹。但与当地村干部接触一段时间后,一些人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村干部虽然学历不高,但是他们处理实际工作的能力确实是我们比不上的。有时候我都感觉很自卑,大学毕业踏入社会,我一下子又变成了‘小学生’。”朱玲说,“我很佩服我们村支书。村里在拆迁过程中,有部分村民的工作很难做。跟村支书上门做工作时,我虽然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看着拆迁户的表情由激动变为缓和,我就知道村支书的话管用了。”
既来之则安之,3年后怎么办
高淳县淳溪镇驼头村村主任助理吴易告诉记者,虽然当村干部并不是他的就业初衷,但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渐渐进入了角色。“村里要建一个污水处理厂,征求我的意见。因为我学的正是这个专业,我的修改意见最终被采纳了,当时蛮有成就感的。”吴易开心地说,“在农村,我们能接触到学校所接触不到的东西。既然来了,就要努力把工作做好。只要对社会有益,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研究生毕业后做过教师,但我不想一辈子做教师,还希望自己的未来有变数。现在做村官,就给我带来了希望。将来我可能还是村官,也可能考了公务员,还可能通过创业为自己打开了另一扇门。”高淳县淳溪镇南塘村村主任助理管文仙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但也有很多人不那么乐观。“第一次签合同签3年,到期后可以续签一年,再以后呢?我们将来的路到底在何方?”大学生村官小光说,“虽然我们县有400多名大学生村官,占全市大学生村官的半数以上,但在招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时,名额跟其他县区一样,很多人可能就搭不上这趟车了。”
在北方某省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大学生村官小李说,“双肩挑”肯定要忙得多,但享受的考试加分待遇却大家都一样,“村务和接待工作忙不完,有时考前一天都还有事,哪有时间复习?”小李有些伤感,“我们愿意在农村干,也愿意好好干,把青春都奉献了,但社会就这么现实,我们总得为今后留条后路吧?”
农村基层档案基本情况
锦屏县位于贵州省东南边缘,全县共212个行政村(居、社区)。截至2005年年底,已全面完成了村级建档任务,共整理村级档案4150卷,其中有198个行政村建立了档案室,13个行政村还将整理好的156卷档案送交县档案馆代管。
1. 村级档案的内容:村级档案中比较齐全的主要有以下11个方面:(1)村党支部、村民委等村级组织班子建设变化的材料;(2)“”、“合作化”、“四固定”、农(林)业承包到户的表册、合同、证件;(3)兴办林场或造林的合同,统计、登记表册;(4)土地、林场活立木有偿转让的合同、协议等;(5)村务工作报告,民事纠纷协议、调解书;(6)修公路、桥梁、学校、农田水利电力等工程的文件材料及合同;(7)农业统计年报;(8)公粮、农业税的征收、减免材料;(9)木材采伐、运输、买卖的申请、报告、协议、表册等;(10)大集体时期棉、布票发放登记册;(11)救灾救济名册等材料。
此外,有的村还较好地收集和保存有建国前和建国初的山林土地买卖契约和民事纠纷的调解材料。如启蒙镇者蒙村保存有一本清道光时期黎平府和龙里长官司调解今启蒙地区山林土地纠纷的材料汇集;新化乡映寨村保存有一份清乾隆时期黎平府调解今锦屏、黎平两县边界山林土地纠纷的裁决书;茅坪镇宰大溪村完整地保存有“”时期县政府(天柱县)颁发的土地房产证和山林田土登记底册。
2. 档案保管条件:现有村级档案室中,有10个村的档案室是砖木结构房屋,其余的都是木结构房屋。档案室中有的有木质档案柜,有的室、柜都没有,只好用木箱装好后放在村干部家。档案保管安全隐患大。
3. 档案数量:全县村级档案平均每村19.5卷,最多的村42卷,少的村1~2卷。
4. 村级档案管理:多数村的档案管理意识都比较强,如启蒙镇者蒙村的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从解放以来的村级档案都已完整地保存下来。个别村由于班子等各方面原因,此前所有的村级文件材料都没有留存下来。村级档案没有明确专门管理人员,有的是由村支书直接管理,有的是村民委主任管理,多数村则是由村文书管理。
5. 村级档案管理人员档案业务知识:几乎所有村干部都没有得到过档案管理的正规培训。
基层档案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对档案工作认识不到位。有相当部分乡镇干部和大多数村干部档案意识淡薄,对乡镇档案规范化管理和村级建档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不注重平时的收集与保管,任其流失;另一方面表现为视档案为宝贝,据为己有,不让归档保管。
2. 文件材料收集困难。由于村干部的档案意识偏差和保管条件的制约,村里的文件材料基本上都由村干部分散保管,他们卸任后,又多只向继任者移交公章,文件材料仍由原村干部保管,有的老村干部或其子女俨然将这些集体的文件材料视为己物,非至亲好友不让查阅。有的村干部不愿意把文件材料交出来,其原因是害怕暴露其底细。要将分散在多人手中的文件材料收集起来,难度颇大。在已开展建档工作的村(居)中,百分之九十的村(居)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3. 收集档案不齐全、类别少。在全县村级建档工作中,作为全县村级档案保管最为齐全完整的是启蒙镇者蒙村,共有42卷。其中有建国前的契约、建国后各时期形成的档案材料。多数村没有几卷档案,并且多为短期性质的普发性文件材料。大多数真正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档案资料却保管在某些原任村干部的手中。
4. 档案保管条件差。近年来,村级办公条件虽有所改善,但在档案装具方面还达不到基本要求,有的村就连基本的档案文柜都没有,更不用说要达到档案保管的 “八防”要求了。
5. 经费困难。由于村级建档所需的经费统一由乡镇自行负责,在乡镇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有的乡镇连购买档案卷皮的经费都无法解决,工作难以开展。
6. 没有明确专人保管档案。由于人员变动频繁,大部分村的文件材料是分别保管在支书、主任和文书的手中,没有专人保管,村级班子换届后,档案材料也随之分散、流失。
7. 村干部缺乏档案基本知识技能。目前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又都没有受过档案方面培训,纵使他们十分重视档案,也无从下手整理。
8. 没有相应的村级档案管理制度。由于以前没有重视到村级基层档案工作,档案部门也没有专门为此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9. 群众对农村基层档案真实性持怀疑态度。由于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村级档案基本上是保管在个人手中。特别是由于各自利益的不同,涂改、伪造档案的事不是没有发生,因此群众对村级基层档案的信任度下降。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1. 加强农村档案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基层的档案意识。要加强农村基层的档案法律法规、档案知识及档案实际效果的宣传教育。针对农村群众的实际,宣传教育方式要灵活多样、通俗易懂,多举一些档案效果的实例。此外每年要、张贴民间档案文献资料征集公告,还可通过为乡镇、村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农村的档案意识。
2. 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档案信息服务体系新机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考核目标和岗位职责。围绕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领域专门档案,以及农村农户档案和村民档案,不断构建农村基层档案信息新体系,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3.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对农村基层档案的管理。档案室要做到“三有”,即有安全的保管装具,有收集齐全、整理规范的档案实体,有专(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村级档案整理后,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村级基层档案的安全管理。此后由各乡镇每年定期对村级档案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促。鉴于多数村民委办公条件较差的实际和对村干部素质的顾虑,村级档案应集中乡镇,最好是移交条件较完备的档案馆统一保管。对于散存在原任老村干部手中的农村基层档案,要多做思想工作,请他们拿出来,以使村级档案达到齐全完整。
4. 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基层档案队伍素质。档案部门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乡村的档案干部进行业务知识培训。
大家好,现在由我来做述职报告!
20__年以来,做大学生村官以来,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村官如何给自己定位,在村子里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怎么样才能把工作做好呢?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在担任滕州市姜屯镇党村党支部副书记一职上默默地工作着,在日常琐碎、纷杂的工作中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我,在为党村村民服务的日子里感受着快乐。而如今,当我审视自己走过的每一个脚印,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在大学生村干部岗位上找到了角色和工作意义。下面我就把自20__年来在党村的工作情况及思想状况简单作一个小节汇报给组织及领导,请领导批评指正。
在思想和学习上,我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按照市委组织部和镇党委对大学生村干部的要求,坚持把学习放在首位,学习有关农村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紧密团结在以村委领导班子为中心的集体周围。积极参加市、镇两级针对大学生村干部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在市委组织部大学生村干部岗前培训班期间,认真聆听讲座并写出心得体会。利用业余时间,诵读党报党刊,领会其精神实质,尤其是通过认真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重大会议,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与政治素质,激发了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奉献基层,扎根农村的信心和勇气。
我坚持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等学习方法,努力使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在刚到党村工作的时候,我就深入到各家各户,走放到田间地头,与村民沟通了解学习,力求最短的时间掌握村情村况,以便开展工作。做好同事之间的交流,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搞好关系,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保持与其他大学生村干部的有效联系,及时交流工作体会和经验,借鉴工作技巧和方法。向村支书党同坤书记、村主任孙玲主任、会计党相根等同志学习有关处理基层工作,解决基层问题方式方法,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按照镇党委工作指示,及时做好基层调研报告和工作总结,完成了《关于党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农村三秋安全生产之我见》等调研材料,其《带着感情为群众工作》被组织推荐发表在《枣庄组工通讯》20__年第2期。同时我还通过报纸、杂志,远程教育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学习、掌握一些农村最需要、对村民致富有帮助的知识和技术,再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利用板报等形式传授给他们,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在工作上,我脚踏实地勤恳工作。在今年初党村争创枣庄绿化示范村工作中,村里抓住春本文季适宜栽植花草和树木的大好时机,广泛发动党员、群众积极投劳,参加植树绿化活动。我作为村中一员,积极投入到现场。在长达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与植树村民一起劳作,在村内中央大街两侧栽植广玉兰、百日红、樱花等花树800余株,巷道两侧种植花草20__0余颗,全村庭院移植核桃、石榴、葡萄等经济林木1000余株,村外通村公路、红菏路两旁补种速生杨700余苗,形成了家家户户有绿意,一路一景的景观绿化效果。同时在绿化工作的基础上,新平整道路6条,开挖排水沟1700余米,切实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
我作为村党支部一员,协助村支部书记,村两委做好各项村内事务,组织协调好两委班子关系,夯实基层组织建设。针对村务会议,负责资料整理记录,进行科学、合理归档,建议重要村务工作必须经村委集体讨论,实行民主表决化决策。帮助会计做好文教、财务等工作,确保财务公开及时透明,今年我村修建村文化活动广场,购买的每一袋水泥,每一块砖,绿化栽种的每一棵树苗,每一簇花草,我都辅助会计翔 实记录公布。认真担当远程教育操作员职责,保质保量按时组织村干部、党员、群众通过远程教育进行学习。积极参加“三夏”和“三秋”秸秆禁烧工作,书写、张贴禁烧标语,播放禁烧磁带,宣读秸秆禁烧公告,向村民做好禁烧宣传,不怕苦不怕累,采取蹲点守候和不定时巡逻等方式,严防火灾发生,真正确保了“三夏”和“三秋”我村无一起火灾事故发生。在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家电下乡等工作上,主动靠上去,要求加班加点做好登记监督工作,力求使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在刚刚结束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中,全力以赴做好动员、宣传工作,最终我村以百分百的成绩完成上级交代的工作任务。同时我还做好村、办事处、镇之间的沟通、联络工作,及时的将镇政府的工作安排传达到村,并以第一时间把村内工作完成情况回馈给办事处、镇党委。
关键词:信用报告:穆斯林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8)-0036-03
一、建立完善信用报告应用机制情况
(一)因地制宜,建立征信宣传长效机制。近年来,西北地区穆斯林聚居地区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开展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征信宣传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加强与清真寺等穆斯林宗教文化活动场所的沟通联系。如人民银行临夏州中心支行每年组织志愿者先后深入辖内42座清真寺开展了“遵教爱国,诚实守信”、“做人守信在前,日子越过越甜”等专题征信知识宣传教育,在其中有影响的9座清真寺设立了“金融服务站”,放置征信百姓手册、征信案例等宣传资料供信教群众阅读使用。二是加强与民族乡村干部的联系。一些地市中心支行每年对回族移民新村的村长、村支书、大学生村官进行征信知识专题培训;积极推动回族聚居行政村建立“征信宣传工作站”,制定了统一的《农户信用推荐书》,农户向农村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时,由征信宣传工作站出具信用推荐书。三是加强与穆斯林宗教上层人士的联系。一些穆斯林聚集地区的人民银行结合本地实际,将征信知识和伊斯兰教中的诚信思想结合,定期举办宗教人士征信知识讲座班,开展征信知识宣传教育。四是注重与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宣传讲解。部分中心支行成立了双语宣传队,印制了双语宣传资料,为穆斯林群众提供信息咨询和信用报告查询服务;一些中心支行在穆斯林聚居区建立联系点,聘请穆斯林青年信用户、青年致富能手为征信知识宣传联络员,切实发挥了穆斯林青年骨干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加强协调,建立信用报告在经济生活中应用常态化机制。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加大与当地宗教管理、劳动就业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力度,扩大信用报告在穆斯林群众社会生活中的使用范围。宗教事务部门开展的一些宗教人士培训班中邀请人民银行讲解征信知识,人民银行也向宗教事务部门探讨如何更好地在穆斯林群众中开展征信知识宣传活动,不断提升穆斯林群众信用意识。如临夏州中心支行积极加强与宗教局、伊斯兰教协会等职能部门的联系沟通,受邀为朝觐的460名穆斯林群众讲解了信用报告的应用价值和信用记录的维护,受到了朝觐穆斯林群众的认可和欢迎。通过和劳动就业局沟通合作,定期为辖内申请妇小贷妇女、外出打工的穆斯林农民工等开展征信知识专题讲座,讲解正确使用信用卡及如何避免使用信用卡出现不良记录,信用报告查询使用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增强了穆斯林群众对信用报告的认知度。
(三)畅通渠道,强化征信服务工作机制。西北地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多措并举强化征信服务,提高征信服务水平。一些地区的中心支行制作了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查询二维码,在清真寺和村委会张贴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查询二维码标示,供广大穆斯林群众扫描了解征信。针对朝觐期间信用报告查询群众多、时间集中等特点,当地人民银行主动延长工作时间,增加查询工作人员,积极做好查询服务,切实满足朝觐穆斯林群众的需求。邀请清真寺管委会成员加入征信微信群,使他们第一时间了解掌握重大征信政策。在穆斯林的重大节假日期间主动向清真寺管委会成员发送与征信有关的节日祝福,强化征信服务意识。公布人民银行征信部门的服务电话,随时受理业务和咨询。
二、信用报告应用成效
(一)信用报告在朝觐申请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信用报告在穆斯林朝觐申请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如在临夏州,穆斯林群众为提高朝觐申请成功率,主动将人民银行个人信用报告添加到申请资料中。据统计,2015年申请朝觐的人中,超过600人递交了信用报告,占朝觐申请总数的5.6%,较2014年提高3.2个百分点,信用报告正逐步成为信用优良者证明自己品德的“身份证”。
(二)信用报告在穆斯林民间借贷和商业活动中的应用。在穆斯林民间借贷中,信用报告有效发挥了奖惩机制。穆斯林群众在商业活动中通过信用报告了解交易对象的资信和守信情况。特别是在牛、羊活生畜交易期间,部分个体商贩为确保购买的牲畜质量,交易前使用了信用报告,此类交易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占交易笔数的30%。工商个体户在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如民族地毯、手工刺绣、民间乐器等领域交易期间逐渐开始查询信用报告,为交易商品的质量提供保障,此类交易查询信用报告占交易笔数的10%。
(三)信用报告应用于更多的宗教活动和宗教事务管理中。部分穆斯林意识到信用报告成为“经济身份证”后,将信用报告用于更多的宗教活动和场所中。2014年以来,临夏州等地区部分清真寺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寺管会拟推选人的个人信用状况,尝试让竞选者主动提供信用报告。约有40家清真寺的穆斯林群众通过信用报告了解清真寺管委会拟推举人员800余人的信用报告,其中92人因信用不良取消其竞选资格。一些清真寺开展慈善捐助时,通过参考信用报告,将一些信用优良者作为志愿者,负责募集、分发捐助资金。
(四)信用报告应用到婚姻缔结考核中。部分穆斯林群众在嫁娶儿女过程中,不仅依靠媒妁了解对方经济状况还要求通过对方提供信用报告全面了解家庭负债情况和不良记录情况,信用报告正逐步成为穆斯林群众经济活动和嫁娶儿女中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据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民银行调查显示,2014年约有300笔信用报告应用于婚姻缔结考核中。
三、几点启示
(一)信用报告在非金融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虽然人民银行在建立企业和个人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起初,个人信用报告最主要、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是金融机构的零售信贷业务。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信用报告及其增值产品在商业银行和其他机构用户中的应用愈加广泛,特别是在社会领域的应用远超预期,这个发展趋势从上述穆斯林群体的应用中可见一斑。目前我国的征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属早期发展阶段,未来的成长空间巨大。为此,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市场分析、产品研发和信息采集等众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发展规划,稳步推动我国征信事业向前发展。基层央行可继续加强宣传推广,不断挖掘信用报告应用价值,有效提升信用报告的利用率。
(二)信用体系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3月份,清华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征信系统每年产生的GDP贡献占我国GDP总量的3%。我们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从事商贸流通等行业的穆斯林群众对信用报告深有体会。以前了解生意对方时往往依靠道听途说,或者是委托他人打听等方法,实际上很难比较全面地把握其信用状况。可以说,信用报告在非金融领域的应用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对于这些有经商传统的穆斯林群体而言,利用信用报告将对方的信用状况一目了然,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其带来的便捷和时效性是别的渠道无法获取的,一纸信用报告不仅节约了成本,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信用报告信息的使用效率。因此,从这些微观经济活动中体现出的信用报告价值中可以明显看到,未来互联网社会中,生产力范畴也随之发生变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开展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征信宣传成效更加明显。近年来,基层央行征信管理将征信宣传作为重要工作之一,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们了解到,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银行,将征信知识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有效融合,以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进行表演,取得了成功。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少数民族地区,能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宣传方式是最受群众喜爱、最有影响力的方式。如在藏区的基层央行将征信宣传与藏族传统文化相结合,辅助于藏文宣传资料,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样,在穆斯林地区,基层央行将征信宣传与穆斯林传统文化“花儿”相结合,从信用报告使用领域的拓展足以说明取得的成效。
(四)征信宣传是提高基层央行社会公信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基层央行宏观调控手段有限、间接调控占比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人民银行会同地方相关部门开展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项业务。特别是在县支行,面对广大的农村、农户,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的喜闻乐见的征信宣传教育活动,不仅充分发挥了县支行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而且对提升县支行社会公信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对策建议
(一)探索开通更具灵活性的查询方式。在遵循信息保密的前提下,实现信用报告版式优化,满足信用报告使用的不同需求。一是要明确不同单位或部门可以查询的信用信息范围。二是要针对不同的信用信息范围,设计不同的用户拥有不同的信息查询范围。针对不同用户、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版式的信用报告,可以分为商业银行专业版、普通企业和个人查询版、政府和司法机关行政管理版等。在商业银行专业版中,可以使用专业术语,展示全部信息;不同企业和个人资讯信息展示要简单明了;政府和司法机关查询信用报告中,可以是汇总的信息让其判断做出定性。信用报告可以初步设计一种通用版式,系统根据用户的不同,信息查询模块的不同,在通用版式的基础上生成不同版本的信用报告。如临夏州部分清真寺建议开通委托一人查询多人信用报告的渠道。部分穆斯林群众反映,由于选举清真寺管理委员会成员时,竞选者一般有10-30人,需要全部查询。因此,部分清真寺建议由清真寺管理委员会出具便函,委托2-3人查询全部竞选者的信用报告。
局长闯非洲,华人“桃花源”里发现大商机
年过六旬的刘建军出生在河北景县农村,曾当过县长和保定市外贸局长。1998年,中国尚处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作为外贸局长,刘建军发现保定的外贸出口形势越发不妙。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他发现只有非洲似乎与这场金融灾难无关,他决定去非洲考察。
数月时间,刘建军跑了非洲10多个国家。同一样商品,他比较当地与中国的价格,结果发现:非洲虽然发展滞后,但当地富人及白人的消费能力很强,许多商品的售价要比我国高出许多倍。
刘建军有一位朋友在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工作,考察即将结束时,朋友找到他,希望他能帮个忙。对方说:“赞比西河北岸有一群保定人,他们的签证已经过期8个多月了还不肯走,这样滞留下去会惹麻烦的。你是保定的官,赶紧做做工作,让他们回去吧!”刘建军很不解:不是说非洲很贫苦吗?怎么还有老乡不愿意回国的?
他赶了好几个小时的路,终于在赞比西河畔见到了被当地人尊称为“中国专家”的老乡,他们大部分是保定吕家庄一带的农民,也有几个河南人和安徽人。两年前,他们跟随北京一个建设单位来援助莫桑比克兴修水坝。到非洲后,他们发现当地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种什么产量都很高,根本不用施肥。但当地人的种植观念和生活方式还很原始,比如:玉米成熟了不收割,吃多少掰多少;要继续种植,就从已经干枯的玉米秆上直接掰一个玉米棒,剥点玉米粒下来,然后用脚随便在老玉米秆旁边扒一个小坑种下,没有垄,种哪算哪。玉米秆越立越多,实在找不到空地的时候,他们就趁着刮风,从上风处用火烧。
时间一长,这帮中国人就和当地农民成了朋友,并将自己的耕种方法教给他们,当地黑人也乐意将自家多不胜数的土地给这些“农业专家”耕种一部分,连租金都不收。当地一斤白菜卖2美元,一斤黄瓜2.5美元,一根葱都要1美元!由于气候较暖,这里每年可以收获三季水稻。于是,援建工程结束后,他们就不愿意离开了。
当天,刘建军不但没能做通这些人的工作,老乡们还反过来央求他帮忙续签,而且他们还想把妻儿也接到非洲来团聚。
刘建军回国后费了不少劲帮河北同乡办妥了续签手续,并把他们的妻儿也护送到了非洲。但孩子们到了异国他乡,上学怎么办呢?抱着“帮人帮到底”的想法,刘建军又开始张罗着在河北寻找老师,但有着稳定工作的老师们都不愿去非洲。最后,一对教师夫妻勉强答应去一年,条件是保定这边的学校要给他们办停薪留职。
1999年5月,当刘建军再次来到这个赞比西河畔的小村庄时,眼前的景象把他惊呆了:一年内,有近百名中国北方农民到此谋生,这里俨然成了一个“华人村”。原本在国内当村长的人到了这里还是村长,会计仍当会计,男人种菜,女人种花,篱笆圈里,六畜兴旺。大家的生活都过得十分富裕,一年下来,人均收入竟高达三四万美元。
而之前来到这里的那对教师夫妻见到刘建军十分激动。原来,这对夫妇在当地开办的学校不仅解决了“华人村”孩子的学习问题,还吸纳了不少非洲本地人来学习汉语。他们还成了农场主,拥有草场、水井、磨坊、牛羊、池塘和森林。薄暮时分,倚着面包树欣赏美丽花田和头顶的彩云,吟几句惠特曼的《草叶集》……这对夫妻感慨道:“这哪里是贫穷落后的非洲,简直就是理想中的桃花源啊!”一年下来,两口子种植收入4万美元,学校收入3万多美元,一不小心就在非洲圆了富人梦。
乐当“摆渡人”,助中国同胞异乡当富翁
这些中国农民在非洲种地致富的经历深深触动了刘建军。他当过多年县长,知道国内耕地少,有些地方,农民平均也就一亩甚至几分田地。“我国一是劳动力过剩,二是资本流动性过剩。而非洲是地球上唯一一块没有被完全开发的富饶之地,说田地,到处是肥沃的黑土腐殖层;说宝藏,黄金、钻石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为什么不能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流转起来?为什么不把资本引出国门流动生利?”刘建军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兴奋,他有了在非洲建立“华人老板村”的最初构想。
这次回国后,刘建军印了很多宣传资料,见人就宣传“非洲是个好地方”。但宣传了3个月,却没有一个人找他报名。大家都不相信印象中贫瘠落后、疾病横行的非洲会是一个黄金遍地的创业乐园。刘建军不理会别人的怀疑,又在保定召开了“走进非洲”大会,并以自己在政界的影响请来各县的县长,作动员报告。他还请求各个县政府开通电视直播,让所有保定的农民都能在家收看。如此宣传,却还是没人响应。
就在刘建军心灰意冷的时候,两个在保定经商的温州人给他打来电话,说想去非洲。结果,保定人没招到,倒是有50多个温州人报了名。刘建军很快就帮他们办好了出国手续,并且不收取一分钱的“中介费”。
第一批温州人在异国他乡创业很艰辛。因为不通当地语言,他们到市场上买卖东西要用计算器来完成。你按出一个1000,顾客摇头;他按一个500,你要不同意,再按一个800,他点头就成交了。为了扫除语言障碍,这些温州人开始用汉语拼音把当地语言记下来,活学活用,急用先学。开始拿着本本说,时间长了就不用了。这种交易和学习的办法,后来也变成了“中国老板村”里通用的方式。
见精明的温州人都去了非洲并在短短几个月内赚了不少钱,保定人纷纷躁动起来。从1999年初开始,找刘建军报名去非洲“插队”的人突然多了起来,有农民,有老板,也有知识分子。商人李柱是其中一员,他在非洲的掘金经历极富传奇色彩。
李柱原本计划搞一个农场。巧的是,他租的那块地里有一座山,山间有一挂瀑布。有一天在瀑布边,一块石头吸住了他的公文包——他的公文包上有两块磁铁。李柱迅速请来专家进行勘察,勘察结果把他高兴坏了。这是一个含铁量在60%以上的富铁矿。继续勘察,专家还发现了金矿、钻石矿和蛭石矿!于是李柱改变计划搞起了矿业……如今,他已是大名鼎鼎的达菲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资产过亿。
李柱的成功带动了不少中国人在非洲买山,买矿石开采权。交通不方便的地方,价格便宜得离谱;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价格就贵一点。就算贵的,开采成本加运输费,也只相当于国内矿石价格的1/3左右,但矿石中的“宝贝”含量却十分诱人。刚果、几内亚、乌干达有些矿区,路面是用矿石铺的。由于含铜量高,路面都发绿。那里有的矿石含铜量高达40%,我国的矿石含铜量能达到6%就很不错了。
到2002年,每月找刘建军报名去非洲的多达四五百人。
传奇大酋长,在非洲打造50座“中国老板村”
在刘建军的倡导下,这些来非洲淘金的中国人,渐渐在异国他乡形成了一个个“保定村”,按照刘建军提出的“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产业拉动、避强就弱”方针,在国外投资落户。由于95%的“村民”都是富有的老板,当地人都称之为“中国老板村”。其实,那只是中国人在非洲驻扎地的一个统称,并非真是一个村落的概念。
每个“老板村”的规模不等,人数多的近400人,少的仅50多人,其中大都来自河北保定。每个村都有经过民主选举的村支书和村主任,负责和当地政府签订项目,组织和协调村民的工作,解决纠纷以及为村民统一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用刘建军的话说,“老板村”的模式就是为了避免以往中国人在国外单打独斗的状况,其战术原则是:变游击队为正规军、变出口产品为出口产业。
2003年从外贸局退休后,刘建军成为中非民间商会会长,他把所有精力都用于带动中国人到非洲致富。2004年年初,刘建军在南非创办了中国武校。随后,他又在保定为非洲42个国家开设青年培训班,教他们学习中文和中医,以及农业和商贸知识。2005年,他还创办了中英文刊物《非洲之窗》,供往返非洲的航班和在华的非洲朋友订阅。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以后,刘建军和他在非洲缔造的“中国老板村”火了,新华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全球著名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派团去“保定村”考察。
在“出名”的同时,刘建军也承受着不为人知的辛苦和艰险。
2007年4月,他在国外为“保定村”谈合同时被抢,还被歹徒用匕首划伤了手臂;2009年秋天在刚果,因勘察矿山建路又没有手机信号,刘建军和同伴在一棵树下过夜,天亮才发现身边的大树上一条大蟒蛇正窥视着他们的脑袋!比这些更令刘建军难以忍受的,是来自各方的攻击:西方一个自由撰稿人在加拿大写文章称他是“圈地屯粮的殖民主义分子”。
然而,非洲人民却因为刘建军让他们粮食大丰收、经济大繁荣,而加冕他为“西非六部联合名誉大酋长”,并赠送给他1000公顷良田。国内,刘建军先后被授予“全国百位公益事业楷模”“共和国经济建设功勋人物”“世界杰出华商代表”“国外创业领军人物”等荣誉。
14年间,经刘建军组织去非洲的中国人已达2.4万多名,他们在尼日利亚、肯尼亚、苏丹、赞比亚等32个非洲国家建立了50多个“中国老板村”。这些乡音缭绕的“村子”以惊人的速度在异国崛起,村民们大多以豪车代步,个个身家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