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司人才培养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LTE人才培养;SMART培养体系;全面培训评估
1 项目背景和意义
1.1 项目背景
网络优势历来是中国移动的最大优势之一,网络能力也始终是中国移动最为关注的核心能力。秉承着“质量是通信企业的生命线”理念,中国移动致力于提高网络能力,建成了一个覆盖广、质量高、业务多、服务好的移动通信网络,并领先于其他运营商,在国内率先开通TD-SCDMA第三代及TD-LTE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
自2004年中国移动大规模使用外包以来,许多专业技术领域逐步外包,人员在不十分了解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可能已被推上了技术管理的岗位,造成核心通信技术能力的下降。虽然移动公司每年也有投入大量培训经费用于技术课程培训,公司亦积极举办技术竞赛以选拔优秀技术人才,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但是由于缺乏工作实践的领悟,较难与工作实践绩效对接,也使员工的技能提升缺乏针对性。
1.2 项目意义
1.2.1 “基于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精确性、适用性和系统性
通过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可以实现学习需求的精确性、学习设计的适用性和学习评估的系统性,建立学习需求来源于工作指标,学习结果反馈于工作指标的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以工作促成长、以成长提效益”,充分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发挥学习对工作效益的促进作用。
1.2.2 “基于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有助于完善培训管理体系
通过SMART原则让培训的指标更为量化,可以为培训的选择、开展、评估提供量化参考和有力支撑,实现培训的精细化管理。
2 项目亮点
基于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搭建了ACT人才培养行动体系,实现了“五个一”培养模式。
东莞公司基于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可以概括为ACT人才培养行动体系。A是指以员工成长学习路径图作为员工培养的标准, C是指基于SMART原则的5个特性搭建人才培养体系,T是指实现业务匹配、精确培养、快速成长、绩效提升四个目标。
“五个一”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以一个LTE项目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试点项目开展探索,结合一体化SMART培养原则,固化了一套培养流程,按照一条员工成长学习路径图执行,坚持一心为能力成长和业务提升服务,最终实现技术人才成长与网络业绩提升向匹配的目标。
3 项目思路
LTE人才培养项目以员工成长学习路径图为出发点,从“理论学习、生产实践、报告总结”三个流程开展人才培养,结合能力认证成果,由各专业核心骨干员工率先学习并将课程内化,逐步覆盖网络线全体员工,形成知识的梯队传递和网络线人才的梯队建设。
工成长学习路径图为出发点,从“理论学习、生产实践、报告总结”三个流程开展人才培养,推动人才的阶梯化成长与发展][理论学习][生产实践][报告总结]
为了使培训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支撑公司全面建设及维护LTE网络的需要,LTE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将基于SMART原则来设计。
4 项目实施方案
Specific(明确性)、Measurable(可衡量性)、Attainable(可达成性)、Relevant(相关性)和Time-bound(时限性)等5个特性共同构成了LTE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基本原则,将通过培养需求挖掘、标准化方案设计、时间成本规划、多元化培训评估及后期宣传借力等措施加以实现。
4.1 明需求,定方向,挖掘明确范围
4.1.1 查阅公司战略规划报告
为了能使培训规划与公司战略规划想协同,先主动查阅公司相关的战略规划报告。主要分内外部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以内部为主,对公司战略报告及相关文档进行查阅、分析,了解公司的战略方向。第二阶段是以外部为主,查阅社会及相关通信企业的发展方向及规划,结合第一阶段的结果进行分析,吸收外部参考案例,形成调研分析报告初稿。
4.1.2 访谈专家了解一线情况
提前c网络各部门各专业不同专家详细了解今年4G对他们工作方方面面的影响,包括工作量、工作进度、工作内容、人员情况、维护模式、工作饱和度等。
4.1.3 访谈部门领导明确培养需求
由于部门领导访谈时间较紧,为能有效提升访谈效率,结合访谈前的分析和假设,针对LTE培养的内容、实现方式、时间安排、资源情况等多个角度对问题展开提问,形成无线、传输、交换/工程维护包含理论、实操需求的培训规划调研分析报告。
4.1.4 实到现场进行分析与评估
通过亲临现场对LTE培训规划调研报告进行分析、评估与优化,最终梳理出终版的培训规划调研报告。
4.2 简设计,多验证,设计可衡量方案
4.2.1 联合专家走访
由于技术专业的培训具有受场景影响大、受设备影响大、受技术理论及经验影响大、与网络建设规划密切相关等特点,因此为了摸清培训的重点及可能影响培训开展的环节,需要联合技术专家共同走访踩点,找出适合人才培养的方式及地点。
4.2.2 精细化设计
精细化设计由学习方式设计、培养项目设计、具体方案设计三个步骤构成。
首先是学习方式的确定,采用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匹配的方式,做到理论学习内容必须为实践服务,理论学习计划与实践学习计划要相互承接。
接下来进行培训项目确定。如下表所示。
最后一步是具体方案的设计。将实践项目细化到每一个具体步骤和场景,和理论学习知识点相关联并设定考评指标,形成指导具体实践的可衡量的方案。
4.2.3 交叉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正式实施培训方案前,按照方案的细节内容逐条在现场进行体验,亲身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4.3 精规划,细把控,成本时间可达成
4.3.1 成本彰显价值化
将成本花在刀刃上。在成本的支出上,将过去单纯的买知识、买理论,转变为买方法。将成本支出向资产转变。参训人员在培训和实践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LTE原理c随工实践》、《LTE规划及建设基础》,并将故障处理过程转化为应用案例,将难点问题和创新解决思路转化为课题和论文。让成本的支出转化为有型的知识资产,并通过公司的能力认证体系,由高认证层级向低认证层级进行普及,充分提升成本的使用效能,确保项目在低成本下可达成。
4.3.2 时间规划平滑化
在时间的规划上,充分考虑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在人员安排上,充分考虑协调员工工作与培养的最佳时机;在机制上,通过机制跟踪与保障进度的实施与变更可控;在资料上,将培训资料、实践工具、仪器等提前准备到位;方法上,充分运用甘特图、流程图等工具,清晰地呈现培训的总体计划安排;在环境时机上,抓紧工程LTE建设的黄金时间,为员工的生产实践培训提供环境支持。
4.4 多考虑,深评估,提升相关领域
充分运用多元化的培训评估体系,充分提升并检验培训工作对相关领域的影响。
在供应商层面,重点监控培训方案的设置是否能够针对员工的短板,是否能够实现培训的效果。在员工层面,重点考察员工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员工工作行为的改变,考察员工的专业知识技能是否得到有效提升。在公司层面,将网络绩效指标提升与员工培训达成紧密相关,让培训的效果与相关领域指标的提升紧密相联。
4.5 会借力,多传播,确保时限内完结
LTE技术人才培养是为未来的LTE网络建设、运维和优化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所以LTE技术人才培养的时限性要求极高,要求尽快提升技术专业人员的能力,因此需要借助于以下几项举措:
4.5.1 借力至上
充分发挥网络部及相关业务部门的专业能力,搭建实操场景,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管理跟进。
4.5.2 宣传造势
抢占大家的注意力,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
4.5.3 沟通为王
通过访谈、讨论、会议明确需求,通过课后分析总结、随工日志、月度总结通报随时随地播报项目进展。
【关键词】新进员工;职业生涯; 规划; 培养;研究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规划是从“自我评估,到制定目标计划,再到实施,修改目标,再实施”这样一个动态的、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企业和个人的努力,使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渐趋一致,并使员工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企业获得长足的人力资本,以顺利实现企业目标。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无论对新进员工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意义重大。
(一) 有利于提高新进员工自我定位的准确性,不断提升自我,增强职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新进员工应准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探索出如何在企业的平台上实现自身价值的路径。并且综合内外部环境设计出合理可行的发展方向,依托企业,寻找适合自己的培养模式,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帮助新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企业根据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把培训、管理等资源与手段聚焦在所需的岗位人才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帮助人才尽快成长,从而积累充分的人才资源库,冲破企业发展与人才稀缺的瓶颈,强化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新进员工作为企业的一员,其职业生涯规划只有依托在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企业培养模式的导向及企业发展方向的指引,才会最终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企业要使员工工作效率的最大化,一方面可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应建立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面培养、提升员工技能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客观分析发现影响员工工作效率最大化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员工的职业爱好与身体特质,而这两个因素恰恰就是影响和决定员工职业生涯的两大因素。
因此,新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常用方式,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托和平台,而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亦要建立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之上,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XZ公司新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培养模式探索的思路
(一)重视新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公司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一,人才管理目标化。对新进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建立系统规划的工作机制,把新进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同步规划,既确定一个长期目标,又提出明确的阶段性任务,同时建立人才队伍建设责任制。
第二,培养教育系统化。根据新进大学生不同的专业、岗位、培养方向和目标,分阶段、分步骤地设计培训计划,并且把继续教育、延续教育纳入计划,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学术潜能作为重点。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什么优势就强化培训什么”的原则,精选培训教育内容,便于学以致用。
第三,岗位锻炼制度化。在新进大学生工作的前两年,让他们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磨练、锻炼和考验,使他们在实践中磨练意志、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创新锻炼的方法形式,可以采取横向交流、纵向交流、异地交流等形式构建多平台的锻炼方式,着力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二)本企业新进大学生成长实施方案
XZ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吸取相似企业的工作经验的同时也设计了一套适合本公司的基于新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新进大学生成长实施方案。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对公司新进大学生进行管理。
根据新进大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划分为不同的专业小组;各专业小组配备3~5名优秀技术(管理)人员作为专业带培老师,负责制定各专业具体带培计划,是对新进大学生进行直接培养和管理者;人力资源部负责整体方案的策划及运行控制;由公司总经理及党委书记牵头的5名高层管理人员作为领导小组的成员,主要负责总体人员培养方向的确定及提出期望目标值。
2.确定成长实施计划实施周期。
新进大学生的成长计划总体按1年考虑,实施时间为:进入第一年8月~第二年7月。
3.培养目标及设定。
培养目标由阶段目标与总体目标构成。
(1)阶段目标
大学生成长计划按季度划分,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制定具体明确的培养目标;对阶段目标尽量做到具体化和量化。各阶段目标由各专业带培小组根据总体目标加以分解制定
(2)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由领导小组及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及人力资源规划方向共同协商确定。
4.培养方式。
各小组带培老师在制定本专业带培计划时,需综合采取导师带徒(签订合同)、大学生根据年度、季度培养目标制定个人自学计划并实施、参加公司举行的综合培训班及岗位交流锻炼等,并对各种培养模式进行效果评估,做好各阶段记录。
5.保证措施。
新进大学生跟带培老师共同制定具体带培成长计划,跟带培老师签订师徒合同;根据总体目标机阶段目标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在岗位操作实习期间做好工作日记,每周递交带培老师审核,每月进行工作总结。
各专业带培老师制定专业带培计划,并根据阶段性培养目标制定阶段性计划。监督、指导所带培学生做好工作日记和总结,每周对其工作日记进行审核,每月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总结。
人力资源部定期检查各小组的计划实施情况,予以评估。每月组织带培老师交流会,让带培老师自我检查,纠正偏差。另外,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新进大学生成长座谈会”, 为新进大学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及时辅导的平台。
6.绩效考核。
(1)日清―周评价―月总结―季汇报
日清:新进大学生提出提出“日清日毕”,每日写好工作日记,交带培老师审批;
周评价:带培老师每周对所带培学生的工作日记及上周绩效情况做出书面评价;
月总结:带培老师跟新进大学生一起月初签订当月绩效协议书,月底对当月绩效进行总结评价,对业绩不佳学员及时进行绩效面谈,并做好相关记录。对于新进大学生,严格实施绩效薪酬,即当月工资=月绩效得分/100×岗位工资±奖励(考核项)
季汇报:人力资源部组织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大学生成长座谈会” 为实学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及时辅导的平台。各带培小组应组织本专业学员对本组新进学院成长计划实施情况作出总结说明,并向领导小组汇报下季度实施计划。
(2)年度综合评估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14-02
培养方案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实施方案,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是参与高校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反映高校对“卓越计划”创新理念的理解和学校参与卓越计划的基础条件和准备情况,是参与高校接受卓越计划实施效果检查与评估的主要依据。武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认真总结并重点研究参与卓越计划专业在制订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
(一)人才培养定位准确
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制订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是各高校找到适合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市场的前提。武汉科技大学始终围绕钢铁冶金行业进行人才培养,为钢铁冶金行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学校“卓越计划”基于我校鲜明的冶金行业背景的优势与特色,选择部分具有良好基础的专业,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冶金机械)、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耐火材料)、自动化(冶金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煤化工)等进行先行试点。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实际,“卓越计划”培养的层次定位为本科层次。
(二)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充分发挥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武汉科技大学坚持把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及冶金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遵循“解放思想、创新模式,立足行业、注重实践,校企共赢、持续推进”的原则,深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冶金行业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构建以优势学科为主导、相关学科为支撑,理科、人文和经管学科配套完善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养和专业实践锻炼。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工程创新能力。
(三)行业企业参与度高
行业企业的参与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前提,是确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方向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到培养标准的重要保证。武汉科技大学注重与钢铁冶金行业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20多家钢铁冶金企业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几方面进行了全面合作,得到行业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方向、学生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上的直接指导和有力支持。
二、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思考
在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学校为了保证教学内容满足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做到让学生满意、社会满意、企业满意,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征求和认真听取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毕业校友和高年级学生四方的意见,扎扎实实做好各类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了解社会,也要让社会了解高校的教学。同时,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梳理,最终落实到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要系统、完整、成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要重点完成五个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一)加强工程人才的基础培养
工科学生的基础教育决定着将来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学校在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充分贯彻“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面向行业、突出特色,在低年级实施基础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突出工程能力训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厚实、知识结构合理、适应行业需求、富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
构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配合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我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工科、医学类专业实践学分应占总学分的30%以上,理科类专业实践学分应占总学分的25%以上,文管经法类专业实践学分应占总学分的15%以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技能规范的要求,遵循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组成一个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加强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
企业的参与是卓越计划成败的关键,是工程人才培养达到培养标准要求的保证。学校依托钢铁冶金行业校企合作优势,与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强化基于企业现场实践的本科生产实习,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研究,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以我校首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例,与武钢、湘钢、宝钢等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以及中钢集团耐火材料公司、河南濮耐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通达耐火技术有限公司、法国凯诺斯公司、奥地利奥镁公司、挪威埃肯公司、美国安迈铝业公司、美顿公司、英国摩根公司、日本派力固公司等耐火材料企业签订工程师培养协议,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定的工程实践教学合作关系。以校内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分层次设置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金工实习、企业认知实习、工程实训、企业实践等。
(四)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加强工程人才基础培养的前提下,专业培养方案还应要求学生学习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及其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同时,为了体现卓越计划的特点,实现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还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工程实践培养时间。因此,在学校规定的学分限额之内,对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学分进行合理配置的难度较大。所以,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学校加强了对专业课程的整合力度,优化了专业课程的课程结构。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将“大学英语听说”和“大学英语读写”合并为“大学综合英语”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设计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培养,在工程专业课学习后,增加了冶金机械课程设计,针对冶金企业生产中典型的机械装备工艺单元系统,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内容综合设计出系统合理的冶金机械装备工程单元系统,强化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进行工程计算、工程设计的能力。
(五)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实现卓越计划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不仅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要有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推进研究性教学作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举措,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尤其在专业课中应用研究性教学。鼓励教师及时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适当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增设课外研学和课堂研讨学时数,使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
三、结语
人才培养方案是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的集中体现,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凝练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培养方案仍然需要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前期基础
我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现有16个教学班,学生597人。建有经营与管理综合实验室、经营决策与战略沙盘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ERP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实验、实训场所面积满足教学需要,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基本满足教学需求。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与长沙通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10个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依托行业,突出应用,探索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考核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将教务、团学、招生就业等部门工作和毕业实习教学、毕业论文指导、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1、基本思路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机制。2、基本原则1)服务企业原则。学校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调研他们的人才需要、标准、技术需求等,想他们所想;一定要关心企业的发展,并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这是顺利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这也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2)校企互利原则。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企业有重点培养,优先选拔留用和淘汰的权利,这个是企业的利益。而学校的利表现为:学生就业率的相对提高、能够享受更的待遇以及企业提供的较好的实训质量等。因此,校企双方互利双赢,这是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基础。3)统一管理原则。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事实上,只要坚持高度统一,师徒教与学、理论知识与企业技术需要、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才能很好的实现。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1、校企合作环境建设
专业以行业或者企业群为背景,建立“生产中育人,在育人中生产”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来实现校企环境、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大学专业建设与企业人才培养的共生关系。构建校企合作的便捷通道,明确校企双方可提供的资源、空间;制定和完善管理体系,以及相关的激励政策和办法,形成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的制度和环境。
2、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行业专家与专业老师共同探讨,广泛求证,确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掌握扎实的管理、经济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及方法,具备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营销、经营管理等工商企业运营管理各环节的基本能力,拥有适应生产业发展的工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素质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肩负着重要使命,而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取决于“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推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适应改革发展和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为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热爱教育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了解社会需求、团结向上、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必备的。按照“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原则制定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一系列鼓励政策、措施:①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及经营丰富人员;②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和教研科研活动,每年制定并落实专业教师轮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进修,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和经验,及时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追踪学术前沿,掌握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工商管理经验;③鼓励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公司企业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鼓励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合作企业中参与决策;④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鼓励青年教师到相关大型企事业单位带薪挂职锻炼,以加强师资梯队的建设,保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⑤并积极聘请校外相关单位与企业的专家来校兼职授课,定期聘请企业高管给教师做讲座。⑥初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拓展教师队伍国际化视野。
4、实施“3C”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经营与管理各岗位人才从业技能的实际需求,逐渐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3C”是指学院、ERP顾问公司、顾问公司的客户公司。“ERP顾问公司是指为客户公司提供全方位的ERP的实施、企业管理问题分析诊断、管理能力提升等管理服务的公司;客户公司是本地制造企业。ERP顾问公司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管理实践素材,客户公司可以为师生提供实践教学环节,从而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理论知识运用到管理现场实现无缝对接。
5、积极开发一体化教学课程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保险人才;保险课程
1研究背景
不少高校的保险专业教育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保险人才,相比于学术型学府具有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这能有效调节人才的供需矛盾,也自然承担起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毫无疑问,我国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思路应当从实践出发,应当脱离书本,加大高校人才与行业的合作与联动,不仅要培养保险理论的专业知识,还应当重点指导职业操守、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思路
2.1科学制订保险人才培养计划
保险人才的培养应当制定一套长效性、科学性计划目标,要解决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错位问题。因此,我国高等院校保险专业的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应当紧密和行业现状结合,让教学内容充分吸收行业内的新发展和新动态,并且制订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动态机制,以应对保险行业的迅猛升级。以我校保险学院为例,2018年以来建立了互联网创意保险人才职业素养培育基地项目,通过企业招聘和课外活动的紧密集合,为学生提供了一套职业生涯的培养计划,由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学生能够从保险科创竞赛、职场体验营、企业观摩、实地调研中得到现代化培养,并通过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了解行业动态并改善教学大纲内容,建立了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2.2加强保险课程与行业的结合面
在教学内容上,应当在课程中设置行业前沿知识的教学,案例库也应当持续跟进市场发展动态,不能让教学内容滞后,才有助于保障学生的理论素养。鉴于社会成本,高等院校的保险人才培养更多还是以在校学习为主,所以任课老师应当承担起为学生开阔视野的重任,加大对行业现状案例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更多了解近年来发生的行业动态。同时,学院也应当组织学生前往保险公司实地参观,由保险公司的专业人员提供体验课程,提高学生获得课外教学的频率,参与体验保险公司的工作实践。另外,基于保险行业的复杂性,对跨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导致保险学专业的毕业生缺乏竞争优势,所以也应当在保险课程中增加其他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比如市场营销学、医学、法学、会计学、金融数学、编程等,努力培育复合型人才。以我校保险学院为例,在与中华财险的产学研合作中,定期邀请行业内专家人士来为学生开设有关保险业最新发展态势、前沿知识,通过讲座沙龙来为学生开拓视野。同时,针对低年级同学,举办了中华财险职场初体验观摩活动,让同学们初步了解校外实践基地项目的意义作用、保险公司运作,业务岗位情况等。另外,保险学院与中华联合财险上海市分公司共同召开“互联网创意保险人才职业素养培育基地”校内观摩和实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接触电销和理赔岗位的实践。
2.3促进保险人才的职业能力
保险行业对于人才沟通表达、实操能力与职场礼仪都有较高的要求,这都属于保险行业必备的职业能力,而这方面在校期间得不到有效培养,必须通过专项实践教学才能得以提升,能更快适应保险行业的实际工作。根据我校以往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如果学生的沟通表达、实操能力与职场礼仪更为突出,那在未来职场中的晋升速度也会更快。以我校保险学院为例,针对大四学生的暑期专业实习中,推出了“睿保菁英”中华财险职场体验营计划,在大三升大四的年级中安排一场40人规模的专项招聘,总共择优录取25人,分别分配带教老师亲自指导,在电销管理部、市场部、业务部、理赔部等岗位轮番实践,提前接触社会,培养了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2.4培育保险人才的创新能力
如今,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瞬息万变,人才的创新能力决定了职业发展高度,人才培养应当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自主创意设计的机会,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建设中,响应国家创新立国的号召。从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展业途径、路演方式来看,人才创新思维决定了项目成果,要彻底打破保险市场同质化竞争,消除人们对保险营销的负面印象。相比之下,大学生人才将是保险行业的中坚力量,培养保险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当下保险业的重要课题。以我校保险学院为例,2017年11月开始举办“信保杯”保险创新创意大赛,在比赛中邀请了专业教师与行业从业人员,通过严谨的初赛、复赛和决赛选拔,让参赛大学生对当今时代出现的新现象新事务设计保险方案,运用所学理论与创新思维,主题紧扣保险科技、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前沿热点,为展示创新才能提供了重要平台。
2.5推动校企合作研讨机制
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加大两方的参与合作,学院应当派专任教师前往企业进行学习,并且开展研讨会来共同思考人才培养方式,两者建立加强产学研合作协议,形成多方面的良性互动。对于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更便利的就业渠道,并且为学生导师提供行业挂职锻炼,建立起学生与企业的窗口,让更多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以我校保险学院为例,进一步围绕探索实践育人、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方面深化合作,基地建设中定期进行座谈研讨,为明年的培养机制提供经验借鉴与改善路径。
2.6建设开放立体的交流平台
高等院校总结保险专业的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经验,以人才为出发点,建设院校相互学习观摩的活动,就人才培育基地项目进行互动交流。依托于交流平台,不同院校能够取长补短,学习兄弟院校的长处,并加强不同院校的培养合作,共同分享国家和社会对保险人才需求的看法与经验,提高培养路径的丰富化和多样化,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可以深度开拓学院人脉,加强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协同共进和资源共享的促进作用。以我校保险学院为例,在2019年10月23日、12月6日,互联网创意保险人才职业素养培育基地项目建设组先后赴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校外实践基地观摩学习,找到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对提高学院基地建设管理水平,以及进一步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