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与法治的培养目标

道德与法治的培养目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与法治的培养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道德与法治的培养目标

道德与法治的培养目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德与法律;情境;案例;实践

“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作为一线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在职业高中教学中,怎样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本课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课堂中,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现就如何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活动做一阐述。

一、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是中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该课的德育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不佳。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设置教学情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兴趣。

设置教学情景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就有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联系,巧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情景。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学习态度提供诱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可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情景,丰富学生的想象,深化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如在教学“塑造良好形象”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迪士尼影片《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他虽然是个弃儿,驼背、耳聋,长着四面体的脸、三角形的鼻子,相貌丑陋,但他却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以善治恶,受到大家的赞赏。这种形象生动的视频资料可以展示出直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出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如临其境,并引起他们的共鸣――心灵美才是永恒的美,教师再适时指导学生不应以貌取人,应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又如在教授“塑造良好形象,增添我们的魅力”这一内容时,由于见面打招呼的非正式和正式用语很多,也比较复杂,学生往往觉得缺乏新鲜感,对此没有兴趣。那么,教师可将一些影视剧作品中的场景综合为一段视频,并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这些在教材中显得繁琐枯燥的知识通过一段形象的视频展示出来,学生加以模仿,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对个人礼仪的感知、理解及应用。此外,学生课后可适当运用所学的表达方式与同学对话,不仅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练习,也进一步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还可以创设故事情景,加深认识。和教材内容相关的笑话、成语、寓言、传说等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小故事。

二、案例教学加深理解

教育部颁布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可见,在该课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设计案例教学,能够加深中职生理解所学知识。在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的课堂中,尽管学生有时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孤立的易遗忘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如在讲到《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一课时,给学生播放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华益慰的影像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爱岗敬业的含义和意义,再播放一段蓝领专家孔祥瑞和爱岗敬业模范许振超的事迹资料,有助于学生对“精业”的理解,启发学生做事情要精益求精,不能一知半解,要终身学习,不断创新。案例教学法还能培养中职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案例教学法还能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社会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亲自体验感受,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却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践间的距离。

道德与法治的培养目标范文第2篇

Abstract: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Law" is a required cour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iming at two problems in teaching at present, this paper gav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realizing train objective.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Law; mathematics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175-01

0引言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之一,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此课程有助于中职生掌握必要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本文就《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两大问题及对策做一些探讨。

1教师观念没改,教学方法单一

现阶段大多中职学校教材选取上都具有“先进性”、“适用性”,采用的都是最新适合中职学校特色的教材,但是,教师的观念并没有明显改变,大多数教师闭门造车现象严重,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侧重于课堂满堂灌,根本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讲的太多,与学生的互动少至又少甚至没有,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因此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整节课下来教者口干舌燥,听者麻木不仁,收效甚微。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比较差,从而离《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目的相差甚远。

本人认为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由德国最先确立,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与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项目引导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有以下特点:

1.1 注重学生个体的行动性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性”,即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行动来理解专业知识。这就在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沟通能力。在应用行动导向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也学到了方法,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

1.2 注重学习行动的合作性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由于行动导向的教学面向典型职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尤其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调合作式学习,强调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生生关系,有利于构建师生与生生之间新型的互动协调关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协作共事的能力。

1.3 注重教学评价的开放性行动导向教学的评价既有对所学技能与知识的定量分析,也有对学生所获得的能务的定性分析、所有的评价结果是开放性的、特别是在教学评价中,允许学生自己制定评价标准并检查自身的学习效果,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评价的“旁观者”成为评价的“主持人”评价标准的制定基础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拷贝,评价的宗旨是帮助学生改进自身的学习,帮助教师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

行动导向法是职业教育一个先进的教育观念,一种指导思想,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一种新的思潮,一个改革的代名词。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2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单一

专业课的考核方式倍受学校重视,因此多种多样,这样即能客观、真实地考察和评价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也能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属于公共课,造成中职学校不重视本学科的考核方式,一些老师认为成绩不必要求太严格,考试时出些题目就可以了,从而也就造成中职学生对此学科不重视。

本人认为如把专业课的考核方式运用到《职业道德与法律》考核方式当中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要客观、真实的考查和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需要建立一种多样性、综合性的考核机制。通过对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考察,才可能是一个公正而客观的评价。考核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途径,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和思考题,组织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围绕讨论题让学生写出讨论题论文,依据学生论文和作业评定评时成绩。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同时也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期末考试采取阅卷方式,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为主,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和感受到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的价值和意义,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适应中高端技能型就业市场的高素质人才,本人认为“以赛代考”的考核方式,同样可以运用到《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考核当中,在学校范围内开展公共科目竞赛,不仅是对各类基础知识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对教学成果的阶段性检测,同时也促使学生逐步养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基本素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赛代考”的考试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更是学生自信和成功的推动力量。从而彻底告别“纸上谈兵”的老一套。

总之,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研究和探索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设置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做更多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为国家培养诚实信用、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遵纪守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道德与法治的培养目标范文第3篇

一、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养形成的重要性

我国宪法规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治国方略。依法治国需要树立全民法制信仰,中职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职业学校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向社会输送具有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社会成员,这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专业能力和道德品质,更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以促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文化、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为建立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职业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在完成中等教育后接受的一种学校教育。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由于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应对升学压力,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都局限于课堂,在法律知识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并不多,更谈不上形成法律素养。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在完成职业教育后就要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职业劳动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前,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自身权益就变得十分迫切。在法治社会当中,法律是规范人的行为标准,一个职业劳动者不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就不能做到依法保护自身的权益。例如: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在工作岗位上有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如享受健康培训权――依法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权;享受拒绝违章作业权――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享受工伤社会保险权、赔偿权――对职业危害造成的健康损害有依法要求赔偿的权利等。当劳动者发现自己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受到侵害,应当拿起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这些权利保护意识的建立最直接来源于在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病防治法》学习过,从业后就会主动关切自身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而不是被侵权后再被动寻求法律救济。另一方面,中职学生毕业后的年龄较小,有些学生甚至未达到18周岁,具备基本的依法违权意识和法律素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此,在职业教育阶段加强相关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融入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养形成的迫切性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公布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中职学生招得越来越多,可是学生的素质却存在很大差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素质相对于高中学生普遍低一些,学生文化课成绩差,学习热情不高,甚至有不良的行为习惯。有些学生的纪律观念差,存在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中职校园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屡见不鲜。通过成因分析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原因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一些不良因素影响,法律素养较差,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比较消极。有些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来源于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由于价值观错位,社会上不良风气以及腐朽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为了达到享乐的目的,不惜以身试法。例如,对多起学生的盗窃行为分析发现,除了少数是因为经济窘迫所致外,绝大多数是因为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盲目攀比、跟风、贪图享乐造成的。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多处于青春发育期,心智都不太成熟,容易冲动,有些学生在内处环境的刺激下,容易产生怨恨、恼怒、激愤情绪,自身不能有效管控容易引起生物性、本能性的冲动,继而引发故意伤害等暴力性违法犯罪行为。如果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得不到正确引导,很容易产生极端的心理,个别学生甚至产生违法行为,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所以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越发显得十分紧迫,而单纯依靠法律课上的简单说教是不能有效改变现状的,必须通过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信仰,进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想状态,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培养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养的目的

职业学校应当将“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权利义务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办事等基本的法治观念,使法律成为指导自己辨别是非,确定自身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为目的,并通过法制教育,使广大中职学生成为具有现代法治观念的合格公民。

四、培养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要通过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更新整合教学内容、适度改革教学方法和营造校园法律文化氛围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养教育。

(一)确立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中心命题――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二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律的判决;三是法律信仰,即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学校在制订法制教学大纲和安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三个层次为参照,形成科学有效,循序渐进的培养体系和方法。对于法律知识层面,要将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最相关的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内容作为所有专业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而就具体的某个专业而言又要富于针对性,例如,对于会计专业,会计法、税法、证券法、银行法、票据法、合同法等专业指向性很强的部门法就应该成为该专业法律学习的重点。对于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层面,因其是?人类在法律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精神成果,包含着人类在认识法律现象方面的世界观、方法论、观念模式、思想情感等,所以它不是自发形成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所以就要求学校要通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探索多种教育途径,建设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并依照“依法治校”的原则,在开展各项工作与活动中依法进行,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学校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教育与法律熏陶,进而培养起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在法律信仰层面,学校教育要增强学生的权利意识,重视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和成为一名职业者的职业意识。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首先想到的是要用法律来维护。同时学校在综合各种教育资源的过程中要向学生渗透法律被全社会尊为至上的行为规则的思想,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综合运用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资源,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整合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和活动,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学当中。加强法制教育工作力量,学校主要领导要负责学校法制教育,要有专职校领导主抓学校法制建设和学生法制教育。要加强对校长和教师的法制教育培训,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制度。改进“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教师应该把法制教育融人到学生的整个学业的指导中,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及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颁布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推进教材建设,加大有关职业维权和自我保护方面的内容。学校以法律进校园为契机,把普法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做到教材、课时、师资、经费、考试全覆盖。

二是要丰富法制教育形式。学校在学生之间、教师职工之间建立纠纷化解调解机制,通过学法用法,在全校师生中形成牢固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各班级可设立专门的法治委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建立“依法治班”的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不挤占、减少法制教育课时和法制教育活动时间。加强网络等新媒体的应用。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提升学生参与法制教育的积极性。推进远程法制教育。

三是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机制。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法制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禁毒日等时间节点集中开展相关的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法律教育警示基地参观学习。会同学生实习单位有针对性地做好实习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道德与法治的培养目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对口贯通 分段培养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17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of "3+2" Sectional Train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Specialty

WANG Zongjiang, WANG Chengduan, LI Xiaobo

(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Weifang University, Weifang, Shandong 261061)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also an examp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cultivate talents, we must first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and design a 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This paper takes vocational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and undergraduate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 through "3+2" sub culture as an examp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verall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bsection" idea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structure scheme and curriculum system for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nterpart through; sectional training; course system

0 引言

高职与普通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机制,是通过高职院校招收的相关学生在完成了高职阶段3年的学习任务并考核合格后,通过对接的本科院校相应的入学考核机制,再接受2年的普通本科教育,达到毕业要求后获得普通本科院校的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的一种人才培养体制。

山东省为了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自2013年开始选择专业形同或相近的省内部分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对接,开展3年职业教育与2 年本科教育即“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教学改革试点,由对口的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结构。2013年首批批准了11所高职院校的12个专业与10所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进行试点,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扩大了试点范围,试点专业推广到了20所高职院校和15所普通本科高校的33个。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与潍坊学院软件工程专业“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即在第二批试点范围之内。

1 充分理解贯通分段培养的含义,建立院校间良好的合作服务机制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联合培养模式不是简单的高职对本科的升学教育,也不是高职、本科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单衔接,而是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扩展和突破,培养出更具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包含“贯通”和“分段培养”二个核心基本内涵。“贯通”要求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设计的一体化,必须把握好知识和能力的扩展与递进关系。“分段培养”要求教学的实施过程分别在高职和普通本科院校的不同的学校中进行。因此,要制定好合理的人才培B方案及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结构,要求分段贯通培养的学校必须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为贯通分段培养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1)成立对口贯通分段培养领导小组。为保障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潍坊学院和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校际联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政策的制定与总体协调。同时成立了由二校教学院部负责人、学生负责人、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和相关计算机软件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教学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学生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核心课程建设等工作。

(2)建立定期交流制度,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体化。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潍坊学院和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定期会晤制度,讨论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除高职院校进行入学教育外,还安排新生到潍坊学院现场参观教学条件,熟悉实验实训环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潍坊学院对高职阶段所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的内容及方法、考核方案的制定及实施等进行审核,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3)形成教学团队和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学校双方共同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共享教学资源。双方共同实施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共同实施专业专题讲座,介绍专业的发展历史、过程及前景;在高职学习阶段,本科院校向贯通分段培养的学生开放实验室和图书资源,开放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2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人才目标的制定

2.1 “3+2”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目标的定位

“3+2”软件技术专业对口贯通软件工程专业不是现有的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是高职教育过程的延伸,它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和普通本科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根本的不同。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使学生在系统掌握软件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获得与软件技术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技术能力。要实现上述目标,在制定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时,知识目标要更加注重对技术能力的支撑、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能力目标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工程环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思维创新等能力的培养;素质目标更加注重对人文素质修养、终身学习理念、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的工程型、高级应用型人才。

2.2 “3+2”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与本科、高职培养目标的区别

潍坊学院普通本科软件工程专业是以面向软件工程领域的前沿,引入国内外先进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直接与社会需求接轨,具有软件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能力的高级工程型应用人才,理论方面有所侧重。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因学生群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制年限的限制,其培养目标定位于侧重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即课程设置中对于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少讲或不讲,在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有所侧重。而软件技术专业对口贯通软件工程专业“3+2”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其教学主线的设计应突出实用性、应用性和技能创新性,强调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并在工程中灵活应用的能力,符合职业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要求。

2.3 “3+2”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目标

基于上述的分析,制定了3+2”软件技术专业对口贯通软件工程专业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软件行业及信息化管理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系统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熟悉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和开发技术,熟悉网络技术和数据库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能从事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维护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 课程体系结构

为了实现“3+2”软件技术专业对口贯通软件工程专业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科学地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结构。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本科高校课程体系是一种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而高职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则是一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根据“3+2”“贯通分阶段”培养的特点,其课程体系结构必须打破原有高职阶段软件技术和本科阶段软件工程的格局,将知识结构以及课程结构按照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合理科学的融合和贯通,依据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以及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地确定知识结构体系和课程体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既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又要为学生全面掌握软件工程学科体系全方位的知识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

3.1 课程设置原则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着“厚基础、重实践、强应用”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模块结构上构建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选修课+实践环节”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课程的教学进程、教学内容、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等各方面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兼顾学生专长发展和技术拓展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培养。

在课程模块安排上,剔除了本科阶段理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把马列、中国近现代史等通识课程,以及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基础课和语言类专业基础课放入前三年高职阶段实施;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等系统专业课以及能力拓展方向培养的专业选修课纳入后二年的本科阶段培养;专业技能课以Java程序设计系列课程为主线进行综合编程能力的培养;强化英语教学,前五学期英语教学不断线,整个课程体系融为一体。

3.2 课程设置模块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整个课程体系进行如下课程模块的设置: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与法治观念、基本英语阅读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基本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以打好软件技能课基础为原则,培养“软件技术+软件工程”的基本专业技能。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软件设计的基本理论,为后续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n综合考虑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学生的学习侧重点, 以Java平台为主线,开设相关系列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规范、软件开发设计能力和软件测试技术能力。专业技能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是培养软件设计和软件开发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开设的专业课程。

(4)专业选修课。根据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特点,将嵌入式技术、移动互联应用开发等课程纳入到专业选修课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专业教育课程资源,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5)通识教育课。通识教育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沟通与交流、职业道德等高级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综合素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课程报告、网上论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资源。

(6)实践(实训)课。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都开设实验课程、实训课程以及课程设计等相关课程,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工程项目实战和实践经验。实训课程引入企业项目资源,由企业教师担任授课任务。

(7)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第六学期按照考核方案对学生进行分流。经考核达到本科入学要求的学生在第六学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待进入本科阶段后二年的专业培养。在本科阶段的第十学期,进行本科阶段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3.3 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和灵魂。“3+2”软件技术专业对口贯通软件工程专业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加强软件技术和软件工程教育为主导,强调知识的广泛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加大通识教育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适当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系统化、模块化地设置选修课程方向,让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激发学生浓厚的职业兴趣;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有机结合,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综合考虑课程间的逻辑关系,所有课程科学地分布在十个学期中完成。前六个学期在高职教学中完成,后四个学期在本科教学中完成。其中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第十学期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知识点前后关联密切准确,课程安排合理。其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

4 结论

“3+2”软件技术专业对口贯通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从面向社会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出发,注重将软件技术、软件工程的理论基础和软件技能、软件工程的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了科学、合理的的课程体系。该方案实施三年来,学生学习氛围和兴趣浓厚,通过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证明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在软件分析、开发、设计和维护等综合应用问题的能力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5Z093)

参考文献

[1] 徐广舒.高职与本科土建类专业“3+2”分段培养方案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

[2] 孔庆新.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2(总第235期).

[3] 李小芬,段修军等.高本科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