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1篇

救济、扶助、五保供养工作情况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社会群体。我国现有6000多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5%,其中80%生活在农村。他们当中有相当数量因自身残疾的影响以及外界环境的障碍,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和关心残疾人扶贫工作,民政部门把残疾人救济、扶助、五保供养始终当作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

一、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工作。目前已有2万多残疾人享受了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

二是不断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工作。全市共有敬老院73所,五保户6535户、6954人,其中360户、374人实现了敬老院集中供养,5308户、5614人实行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以敬老院为依托,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相结合的五保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较好地发挥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不断加大救灾投入,确保因灾致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每年投入救灾的资金都在1000万元以上,用于解决困难群众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和灾后倒房重建。同时,多渠道、多措施、多形式开展救灾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洁净的水喝、学生有学上、有病能医治”的救灾工作目标。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对临时困难对象及时进行生活救助,努力构筑由星光计划、老年公寓、康复医院、便民服务等组成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暧万家心”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完善弱势群体子女的奖学金计划、助学贷款计划,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真正使弱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二、农村贫困残疾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农村没有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缺乏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特困户救助和五保供养制度由于经费来源不足而难以覆盖全市所有的农村贫困残疾人。二是农村贫困残疾人救助标准偏低,覆盖面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执行的特困户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难以实现自我发展。目前,享受城市低保和农村特困救助的残疾人约有5.18万人。三是五保供养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农村老龄人口增多,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财力有限,难以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全市已有5614人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没有享受到五保供养政策。

三、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对策和建议

从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现状分析,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应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标本兼治。

1、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弱势群体的大环境。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弱势群体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爱农村弱势群体的氛围;要制定和落实扶持农村弱势群体的政策,使他们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关爱;要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与农村弱势群体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地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2、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降低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残疾人发展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和信息保障;要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的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的培训,提高非农收入在农村残疾人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农村残疾人向城镇转移;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债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的机遇,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道路、能源、教育、卫生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大力争取国债和上三级资金支持。同时,要确保地方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确保县区、乡镇两级财政用于支持农村发展资金的稳定增长,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制定农村弱势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要改单一的“输血”为帮助恢复“造血”功能,从治表转向治本。采取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像对待下岗职工一样,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谋职业的,要积极鼓励并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

5、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高农村残疾人的整体素质。据调查,有很多农村残疾人家庭支付不起子女上学所需学费,辍学现象比较严重。针对农村残疾人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残疾人的问题,加强农村残疾人的教育是关键。必须从其子女接受正规教育上着手,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子女与他人拥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要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知识扶贫的力度,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培训,使他们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2篇

1.1定义

因为患病的原因导致需要承担的医药费远远高于个人或家庭的净收入者,即是本文所指的医疗弱势群体,它涵盖了以下核心的要素:一是因为疾病的原因;二是考察的是经过医疗保险报销之后需要个人承担的医药费(即报销后个人需要承担的净额);三是与个人或家庭的净收入作比较,个人或家庭的净收入是指总收入扣除基本生活所需后的余额。

1.2类别

1.2.1低保户、重度残疾者

经过国家相关部门认定的低保户、重度残疾者,一般无收入或收入极低,国家所给予的救助金仅仅能够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一旦患病需要医治时,就无法应对,所以他们理应被列为医疗弱势群体。但是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对于这类人员应当实行动态认证管理,当他们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就需要把它们移除名册;同样的道理,当其他人的条件变坏而需要救济时,就需要在名册中加上他们的名字。

1.2.2年龄届满80岁及以上的老人

我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在老龄化社会中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的局面将会逐步增多,尽管老人或有不错的收入,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收入增长速度不会同步,子女也不可能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但是他们用于医药费的开支必将同步增加,为此,本着从关爱老人的角度出发,将届满80岁的老人列为医疗弱势群体就显得非常必要。

1.2.3辖区内常住人口中高额医疗费负担者

有一定的收入,但高额的医药费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具体包含在以下情形中:

(1)参加城镇职工医保者。

(2)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医保者。

(3)未参加医保者。

1.2.4外来务工者

一般的城镇中外来务工者占医疗弱势群体的比例最大,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农民工。他们按是否在户籍所在地参保的情形,可以分为两类:

(1)具有初始医保者。

(2)未参加医保者。

2入口问题的解决

进入医保系统就是进入了社会互助系统,个体困难就可以借助众人的力量得到解决,因此在构建医疗弱势群体医疗保障体系时,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实现全民参保,将其纳入统筹范围,共享国家发展的红利和众人互助的爱心。

2.1解决弱势群体医保的实质分析

构建医疗弱势群体的医保保障体系的实质就是凭借全社会的力量,帮助病患者,不同参保人员在不同的时间段使用统筹资金来达到医保基金的平衡运行(错时消费)。来源于个体的缴费标准是固定的、统筹的医保基金总额也就固定,基金在运行中一般不产生增值(非经营情况下),更多的是健康的年轻人让位于年老病患者先行进行医疗消费,如此一茬一茬地轮换,也就保证了医保基金的正常运行。医保基金运行的原则是:收支相抵、略有结余,所以随着公民健康需求的无限增长而带来支出增加的压力,我们就需要确保收入规模的同步增加,否则就会出现支付危机。

2.2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全民医保

本辖区内所存在的公民均在为辖区建设工作,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创造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

2.2.1本地常住人口,需要具备“两保”,即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其中无收入、低收入、重度残疾人员的参保费由国家或者所在单位承担,本人免交。鼓励有条件者购买商业保险:重疾、大病住院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可选。

2.2.2具有初始医保的外来务工者,实行二次参保,该二次医保纳入城镇居民医保管理,可在居民医保条目下单设一类外来务工临时居民医保,凡是在当地工作一年以上均可参保费用由个人和单位承担。

2.2.3无初始医保的外来务工者,明确要求其需要在户籍所在地参保,然后在务工地参加上述居民医保中的外来务工临时居民医保。

3报销待遇问题

建立多层次响应的互助、救助机制,把弱势群体的困难多层分解解决,就会变得容易、轻松和现实,实施起来就会很顺畅。

3.1正常待遇不变

凡是参加医保的各类人员均可按照当地的规定正常享受医保待遇,不再另外附加限制性规定,但是根据保险补偿性原则要求,二次参保的外来务工临时性居民医保必须首先在初始地报销,然后由现工作地报销差额。

3.2对于年龄届满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逐步给予全免费医疗待遇

首先在基本医疗中,提高报销率,经过基本医保和补充医保报销后剩余的余额,再用救助基金予以解决。

3.3高额医药费承担者的特别解决措施

这里所指的高额医药费是指经过基本医保和补充医保报销之后剩余的费用(一般是指住院费用以及视同住院的门诊费),即患者所需承担的医药费净额。

3.3.1单位福利费的贡献

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单位需要按照工资总额的14%提取职工福利费,为了充分保障职工的生命健康权益,建议国家允许对于高额医药费承担着动用这部分费用,比例可以规定在10%~30%,即视参保人员在享受基本医保和补充医保后需要个人承担的金额大小以及家庭的承担难度,按照10%~30%的标准给予补助。

3.3.2建立医保救助金机制

建立医保救助机制最为关键的是基金的来源,只有具备资金储备才能实施救助行为,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现:

(1)医保基金年度节余额的转入。

(2)国家财政拨款(中央和地方共担、以地方政府为主),启动时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

(3)年轻人捐献个人账户资金。年轻人具有年纪相对偏小、身体健康、患病几率较低等特点,他们动用个人门诊费账户资金的额度相对较小、节余资金额度相对较大,为了实现“以青养老”的目标,倡议年轻人捐献个人账户的剩余资金给医保救助基金,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鼓励、优惠性政策,比如连续捐献多少年或者多少金额,适度提高其住院报销率、适度降低起付线等等。

(4)适度提高单位的征收率,比如1%。社会企事业及行政单位,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了具有救助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因此,适度提高征收率而专设救助基金必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而且也不会给缴费单位带来大的负担,所以是较为容易实现的。

(5)社会捐赠、出售福利彩票利润的部分转入、经营医保基金所产生的利润、医保基金存款的利息收入等等。

(6)民政线上的救助资金的适度转入。目前很多救助(包含医药费的原因)是从民政那条线来的,为了更加专业和救助得当,建议根据救助的与医药费相关的数据将资金划转到医保救助基金实行专项管理。在筹得足够医保救助基金的情况下,就可以有序地展开救助行为。在第一层次由单位福利费补助之后,对于剩余的需要个人承担的医药费,可以按照下表所列出的条件及给定的报销比率给予救报销。

3.4救助行为延伸:相关机构的联动

为了构建有效的对城镇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体系,需要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实现,社会各单位及个人应当义无反顾地担当起这份社会责任,就医药费这块,还可以延伸到与此行为密切相关环节:医疗机构、药品流通企业、药品及药用材料、器械生产商等。可以考虑:医疗机构减免药品及材料的加成费、适度减免手术及治疗费;药品流通商可以按照进价销售;药品生产商可以按照厂价提供药品等等。于是就可以为弱势群体制发一张特别的医保卡,直接有权取得该医保卡的人员包括:常住人口中的低保户、重度残疾者;外来务工中初始在户籍地参加新农合医保、城镇居民医保以及无医保者;一旦本地常住人员中发生个人承担医药费净额超过当地上年年均工资者,其医保卡信息经医保中心修改后,享受同等权利。持有该医保卡可以享受到以下实时结算优惠:

(1)指定医院就医,费用减免15%~30%;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3篇

介绍了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的内容、模式、手段,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实践为例,阐述了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具体措施,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0[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4-0074-03

1 引 言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或个人原因造成的对于现实社会不适应,在经济上贫困、政治上影响力小、文化水平较低、占有社会资源少的人群共同体。作为社会公益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如何关注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拓宽信息渠道,提高自我生存能力,不仅是其服务内容之一,更是社会赋予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内容。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网络资源及信息专业人才,图书馆有针对性地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法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信息援助,让他们及时了解应该享受的政策和权利,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服务模式。在开展阵地服务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已有的条件,借助流动图书馆、汽车图书馆和网络及各种通讯手段使弱势群体不必亲临图书馆就可享受图书馆提供的各项延伸服务。3)服务手段。结合各种新兴技术和弱势群体特点,在技术层面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用户体验活动。通过建立网站,开展电子文献阅读、查询、咨询等服务,引导并指导弱势群体体验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专业服务。

2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实践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加大弱势群体服务力度,完善和改进服务方式,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延伸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功能。2006年,我馆开始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实行服务倾斜,为他们免费办理借书证。2009年,随着我馆陆续全面实行免费开放,采取了取消读者借书证工本费、年服务费、自修服务费,免费开放部分商业数据资源等一系列降低读者利用图书馆费用的措施;同时,加强与相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完善服务结构体系;积极参与国家对西部地区文化项目开展,承担起“文化共享工程”及“送书下乡”活动等。在为弱势群体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1 为残疾读者服务

据广西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广西现有各类残疾人300多万,南宁市约50万,占市区人口的7.23%,他们在学习、就业和生活各方面存在许多实际困难。我馆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残疾人读者服务向基层、社区延伸,使残疾读者最大限度地共享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成果。

首先,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推动残疾人阅读活动的开展。2011年我馆和广西残联共同成立了广西残疾人阅读指导委员会,以帮助残疾人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阅读指导委员会成立以来,面向广西残疾人推荐了多本反映广西情况以及广西残疾人事业的图书,开展了“知识共享,光明随行”系列读书活动,利用汽车图书馆为残疾人开展送书、送刊、送听书机等上门服务,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第二,健全服务设施及设备。为方便残疾读者利用图书馆,我馆对馆舍进行了全方位无障碍改造。馆外出入口大道设有轮椅通行坡道和带有凹凸条纹的盲道;室内设有电梯、残疾人专用卫生间等。建立了“广西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内设8台盲人专用电脑,助视器、点显器及盲人听书机38台,刻录用空白光盘一批以及服务用光笔等,为视障读者免费开展有声资料的借阅、刻录、录音等服务。第三,加强资源建设。购置了符合视障读者阅读需求的期刊,如盲文版《读者》《家庭》《故事会》等热门期刊,并在原有视听资源基础上,新增视听文献7 000多件。在实际工作中,我馆还提供一对一上门服务。如,当我馆了解到后天失明的南宁市四十二中盲人英语女教师廖燕的特殊情况后,为她送去了听书机,并专门为其下载了盲人作家李东辉文集及有关历史、地理类的图书。在2010年中国盲人协会举办的“我读书,我受益,我快乐”读书征文活动中,她的文章获得了大赛一等奖。 

2.2 为少儿弱势读者服务

近年来,我馆针对少儿弱势读者的不同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南宁市盲聋哑学校、南宁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明天学校(孤儿学校)及开明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等都是我馆长期重点服务的对象,除了在这些学校内建立汽车图书馆服务点,免费为他们送去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等阅读资料外,每年还不定期在这些学校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例如赠送图书和学习用品、帮扶“结对子”、游园联欢、为孤儿过生日等。虽然生理上的弱势难以改变,但是他们希望能够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各种活动,在心理、知识上逐渐变为强势,使自己的人生同样活得精彩。此外,我馆还积极开展为边远山区和留守儿童的服务工作,先后为贫困学生、农民工子弟、留守儿童捐赠了数千册书籍。同时,为了进一步增进城乡少儿学生相互间的交流与了解,还举办了城乡小朋友“手拉手”活动,邀请广西经济欠发达地区(如那坡县龙合乡忠合村小学、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大寨村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到南宁参观、交流和培训,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让这些弱势少儿感受到了社会给予他们的人文关怀。 

2.3 为老年读者服务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弱势群体学生;农村学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德育

目前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日渐城市化,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这些留守子女与其他先天残疾儿童、孤儿等孩子构成了农村学校一个特别的群体――弱势群体学生。这些孩子一般因家庭生活和教育、或自身的缺陷,无法与其他正常的同龄孩子相比,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他们具有与同龄人不同的共性:孤僻、自卑、沉默寡言、不善表达自己、与同伴交往少;脾气暴躁、骄横、霸道、易冲动、容易对同伴产生攻击行为;学习成绩平平,少数成绩下降;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较弱,比较任性、懒惰、缺乏责任感;缺少活泼天真,对父母有不满情绪,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很融洽等。

【个案】

个案1:学生A,男,12岁。如果不是爷爷的坚持也许他至今仍听不到,如果不是爷爷省吃俭用,他没有耳蜗至今会失语,可是即便带上了耳蜗,他也只能些许听到一点儿声音,言辞也很含糊不清。长期的与众不同滋养了他好斗的性格,本来就比同学高出一头的他可能见与别人沟通费劲,便索性拿起了另一样武器――拳头。个案2:学生B,男,11岁。幼年母亡,父亲常年在深圳打工,只在年末回家待上数天。他便常年靠着年迈的爷爷奶奶,可爷爷酗酒,经常无故打骂他和奶奶。他的卫生状况很糟糕,有一次头发间藏着一条类似于蛆的小虫带进来;他的学习情况也不理想,家庭作业几乎不做,家人从来不问;他的心理敏感而偏执,也许是经历的挫折太多了吧。个案3:学生C,女,12岁。典型的流动人口子女,家人偏爱男孩,几乎不管她,任她自由发展。二年级时她曾带着一个一年级小女孩离家出走,一路捡破烂从白塔流浪去金坛几天,最后还是派出所送她回的家。可是她的家人并不着急,反应很平静。后来类似情况到了三年级又发生了一次。因此,经过分析研究,心病还需心药医,一个心灵的缺失只有靠其他心灵的浇灌才能获得滋润。爱心是成功德育的动力源。这种爱是单纯的,不带丝毫功利之心的。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班主任、课任老师,身处学校教育的第一线,必须拥有最深厚的爱生之心,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关心每一位弱势群体学生,一视同仁,甚至加倍关爱,让爱拉近了与弱势群体学生的心距,让爱使弱势群体学生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引导、帮助弱势群体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

【对策分析】

一、循循善诱,因人而谈

个别面谈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而与弱势群体学生的沟通则尤为重要,所以要经常性地找其面谈,教导他们一些生活上的自理方法,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自己的内心需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业上的疑惑,尽可能的给他们爱的满足感,让他们感觉自己并没有被遗忘,从而产生对生活的渴望。在面谈上,方法很重要。如学生B,因为他的偏执,我与他谈心时首先要表现诚恳,因为得让他感觉你是在诚心的想帮助他,而不是指责他,这样就为他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他会减少许多对立情绪。其次,针对他敏感的心理特质,我多半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与他沟通。当他很邋遢时,我曾给他讲了《邋遢大王》、《小猪洗澡》、《妞妞剪指甲》、《狮子的长发》等一系列故事,让他在会心的笑中感悟到自己该这样干净起来。

二、严慈并济,相机而发

有时,面谈过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次,学生B居然由于我又给他讲故事了而在同学面前显摆。获悉此事后我很震惊,突然我意识到一味的“和风细雨”也不是长久之计呀,偶尔也要“暴风骤雨”一下才行。可“暴风骤雨”的时机却很关键,要把握好,错失良机不仅会影响孩子心理,也没有效果。一次,学生A用脚踢别人的肚子。看见后,我冷脸将其拎至一边站好,看我怎样检查受伤害的小男孩的肚皮,怎样安抚他止住疼痛止住哭泣。看着看着,他低下了头……我无法用很多言语有效的来教导他,但我可以抓住时机、依靠动作,让他仔细看我的举止来感化他。学生C原先学习吃力,对学习没兴趣。现在她学习仍然吃力,可偏偏在语文课堂上小手高高举起,还偶有惊人之语呢!这全源于一次我在课堂上对她的表扬。这更引证了卡内基的话:“当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他的心灵布满荒芜,他需要心灵的播种者来播种希望的种子。这时我们能给他带来什么?温暖的赞美,赞美能帮助别人走出困境!”

三、长善救失,一视同仁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5篇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因此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各种利益冲突也逐渐显现,人们原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日益复杂、且多样化的趋势。给基层社区法律服务带来了新的课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邻里关系形成社区小社会。然而,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乃在于是否建立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和一个融洽和谐的邻里关系。由于人们的价值观的不同,许多家庭问题和邻里关系问题亦变得日益复杂,给构建和谐社会造成很大困扰。因此基层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尤显重要。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怎样指导人们维护现代的婚姻家庭关系和促进邻里之间的亲善友好关系,对基层社区法律服务工作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现就基层社区法律服务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商榷。

一、注重法律搭台、心理疏导唱戏,挖掘纠纷的形成原因,化解社会矛盾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从事一些社会活动中,首先是由社会道德规范,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压力增大。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大。人们浮躁的情绪,往往会加剧婚姻家庭矛盾和邻里之间矛盾的发生。因此,在社区的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因琐事而导致家庭暴力,或因一点小事就引了邻里纠纷。例如同时上班的俩夫妻,由于女主人在单位工作中遇到了麻烦,心情很不好,因此就发泄在男主人做菜的咸淡上,由于男主人不解妻子情绪,反而感觉自己委屈窝火。因此就由一般的小拌嘴,继而演变成大纠纷导致家庭暴力发生;还有邻居孤独老人在家养狗,邻居走到门前狗就经常叫,适遇邻居下岗失业心烦焦虑,由于双方不能理解,因此由狗吠就发生了邻里纠纷等等。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却给当前建立和谐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为一件小事有可能会演变成大的矛盾纠纷事件。

在工作中许多当事人来咨询时都会带着很大的怨气,其咨询的目的,也是非常明确就是要看对方在这件事情上,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期盼利用简单的法律形式,来解决复杂的家庭矛盾和邻里之间的纠纷。而很少有人会抱着求助调解的心态来求助。因此,作为基层社区法律工作者来说,要把握法理与情理的融汇点。首先要耐心听取当事人的倾诉,给当事人发泄怨气的机会。正确分析和评估事件中矛盾纠纷的成因,对事件的矛盾进行全面综合分析。

在接访解答法律问题的同时,充分利用法律咨询这个平台,融入和运用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当事人疏导情绪。在掌握当事人心理状态的情况下,对当事人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疏导,引导当事人做换位思考。(比如对女主人的解说,要其体谅老公也上班,下班回来还要做饭的辛苦;对邻里纠纷当事人多讲解一下,邻居老人以狗为伴,是为了缓解孤独寂寞的心理需要,而狗会给孤独老人带来某些快乐等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消除当事人对对方的怨气,解开心结,增加理解对方的理由,改变当事人的一些消极的错误认知。激发当事人对对方行为的积极理解,做到法律搭台,心理疏导唱戏,从而化解社会矛盾。

二、基层法律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定位关注社区弱势群体的利益

作为一个基层社区法律工作者,在基层社区工作中,如何找准基层法律服务的定位十分关键。笔者认为,关注社区弱势贫困群体,如何做好弱势贫困群体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也历来是党和政府重要的工作内容。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对城乡特殊困难群体要给予更多的关怀……..”

基层社区工作的的各项职能,都得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点。也是基层社区各项工作的基本定位。关注弱势困难群体,做好弱势困难群体的工作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

基层司法所作为一个为社区群众法律服务的载体,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社区群众所认可,很多人依靠社区,信任基层司法所。因此作为基层法律工作者,应该利用这有利的条件,积极参与基层司法所与社区其他部门的联动。并且在具体的工作中发挥懂法的优势,配合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实践中作为基层社区法律工作者,首先应该对自己社区范畴内的弱势群体,包括部分残疾人群体、一些无劳动能力无收入者、孤寡老人、无竟争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及无劳动保障的农民工等情况,要做好细致的分类分项统计了解工作。有许多弱势群体所面临的维权,要比其他人群相对难度较大,也更加复杂。因此.,针对弱势困难群体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工作方式,在对其进行法律帮助的同时,尽量配合有关部门,帮助做一些扶贫解困方面的工作。包括在一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给予有效合理的指导性建议。通过基层社区法律服务,把党和政府及社会的温暖关爱,送给需要扶助的弱势人群。同时积极联系有扶贫意向的单位和个人,并向其推荐和介绍需要帮助贫困群体的个体情况。加强对社区贫困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

三、利用基层司法所的优势,建立纠纷档案,定期进行回访

司法所是最基层的司法行政组织,基层法律工作者,要利用基层司法所的各种硬件设施,充分发挥具有法律知识的优势,并融入社区的各项管理当中去。在日常接访过程中,留意当事人每一个细小的描述环节,对一些不理智和不健康的想法,要追根刨底。这样可以尽早发现小矛盾纠纷中的大隐患,从而在时空上留有足够的化解矛盾的余地,将有可能激化矛盾纠纷苗头扼杀在朦胧之中。

为此,基层法律工作者在日常的接访当中,要为社区求助人的法律咨询和矛盾纠纷的因由,建立相应的纠纷求助档案,由基层司法所统一管理。并对每一件矛盾纠纷进行认真的梳理,掌握产生纠纷矛盾的焦点。解答完后或矛盾纠纷处理完后,要将基层法律工作者的个人电话留给求助人或咨询

人,以便于在求助人或咨询人需要的时候能及时为其服务。另外还要建立回访制度,定期对求助人或咨询人进行回访,从而更好的发挥基层社区法律服务的职能作用。笔者认为,这对我国现行的基层社区法律工作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好处诸多:

1. 在回访的过程中,可向求助人或咨询人宣讲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从而能不断增强和提高求助人或咨询人的法律意识。

2. 能及时了解求助人或咨询人的思想和心理变化,以及所求助解决的矛盾纠纷的现行情况。

3. 能了解求助人或咨询人的一些实际生活等方面的困难需求,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及时帮助解决。从而增加基层法律工作者在群众中的亲和力和群众的信任度。

4. 能及时了解和发现新的矛盾点并及早介入。针对新出现的矛盾纠纷问题,认真归纳总结原方案中的某些不适应,果断调整或改进工作思路。

5 . 能及时获取求助人或咨询人,对基层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期盼和要求,并根据群众的需求,不断改变或调整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方向。

建立基层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回访制度,是基层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它能随时掌握求助人或咨询人的矛盾纠纷的现状,因此对及时化解纠纷矛盾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将法律知识传授给社区群众,同时还能将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带给社区群众。

回访制度,根据情况可分为:电话回访和上门走访两部分,可由基层法律工作者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回访的方式。笔者认为,正常情况一般电话回访半月为宜,上门走访一月或一季度为宜,但要根据具体矛盾纠纷的轻重情况而定(特殊情况要频繁电话回访或上门走访)

四、加强对基层法律工作者的管理,提高业务和政治素质,树立创新意识

每个单位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假如没有任何约束,每个人都我行我素,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因此要突出基层司法所对法律工作者的管理,基层法律工作者要接受本所和司法所的双重领导。基层社区法律工作者的行为,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本领,是基层法律工作者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基层法律工作者作为法律、法规、政策在基层的执行者和解答者,首先是自己对法律和法规的理解十分重要。对许多问题的解答,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基层法律工作者要努力刻苦的学习法律业务知识和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只有加强学习,提高法律素养,才能有能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才能增强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层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会遇到许多新的法律实践问题,解答好这些问题需要具备广泛而深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包括政策、法律、经济、甚至科技、心理学等方面的广泛知识,因此对基层法律工作者要加强教育管理,具体建议如下:

1、除加强政治思想和法律业务的学习以外,还应该进行一些心理学等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基层法律工作者综合素质,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2、基层司法所对基层法律服工作者负责解答和处理的纠纷要行使监督管理权。

3、基层法律工作者应在司法所的领导下,服从大局听指挥,行使开展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制宣传、依法治理、法律服务、安置帮教、法律援助等职能。

4、充分发挥适应新要求的职能作用,工作中要敢于创新,追求创新。努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

5、基层法律工作者在回答问题时,要明确问题的重点,掌握分寸和范围幅度,防止答非所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道理和法律法规解释透彻

6、勇于创新服务方式,解答好每一个法律咨询。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开展普法宣传、解开群众心中的法律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