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药市场营销计划

农药市场营销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药市场营销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药市场营销计划

农药市场营销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药;出口问题;对策。

1.中药走向世界的必然性。

1。1西方替代医学的兴起为中药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

在美国,替代医学被定义为:尚未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正统医学的一部分医学实践。它们没有在医学院校被广泛地教授,但它的声望却如日中天。美国人平均每年在替代医学上的花费为270亿美元,尤其是草药,这是个真正增长的领域。在欧洲,诸如草药等诸多的替代医学产品已得到广泛承认。在德国,超过80%的医生处方用到草药产品,而且有40%的草药处方能够获得国家医疗保险报销;而有些替代医学,如草药疗法等,已顺理成章成为医学院校的必修 课 程。 由 此 可 见,作 为 替 代 医 学 的 组 成 部分———中药产品必然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1]。

1。2化学药物研发的高成本使其转向中药产品。

新药研发历来是美国财团最热衷的投资项目之一。由于化学药物的研制难度越来越大,从化学合成物中发现新药的命中率明显降低(从1/900到1/10 000),创制成本越来越高(现已经达到每个药约3~5亿美元左右),研制周期越来越长(每个药约需10年时间)。所有这些巨额费用最终都要由政府和消费者去买单。在另一方面,随着世界老年人口增多,各国政府均感到医疗保健费用的巨额开支压力,试图降低国家补助的医疗保健费用,将药品费用由公共支出转向私人支出。[2]而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应用有效的中药,较通过西药普遍筛选的研制方法,具有开发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的特点,其研发费用仅以百万人民币计算。从中药等天然资源中寻找新药在美国引起重视,一些制药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大陆购取单味药材的提取物进行分离提取及筛选,以期发现新药或先导化合物。

1。3西药自身的缺陷使人们目光投向无毒副作用的中药。

西药是纯而又纯的单体,结构清楚,作用靶点单一。由于作用单一,局部对抗,毒副作用明显,很多西药因为毒副作用的影响而被淘汰,巨额前期成本无法收回。西药的毒副作用是其不可克服的一大弱点,正所谓“食至精则有害,药至精则有毒”。而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药方讲究配伍得当,大大降低了药物的毒性。

耐药性问题是西药在治疗疾病同时所产生的,部分西药因此而日益迅速地被淘汰,只有加快开发新药品;而新药产生耐药性的周期越来越短,成本越来越高,形成恶性循环。青霉素从发明到今天的80多年已发展到第四代产品,而且使用量逐年在增加,可说是个典型例子。相比较,中药应用了五千年,却没有因耐药性而被淘汰,关键在于其整体治疗思想和方药配伍的灵活性。

2中药出口存在的问题中药出口前景虽好,但出口存在诸多问题。

2。1中药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中药出口商品低附加值中药材占出口比例过重,不利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国内不少中药生产企业为缩短周期,降低成本,减少中药提取次数或缩短提取时间,致使所丢掉的药渣中还留有很多有效成分。如“金银花露”仅利用了其中的挥发成分,不具挥发成分的绿原酸等则被丢弃,而后者是制备双黄连、银黄等制剂的主要有效成分。据估计,全国生产这三种中成药的企业有近200家,一年所造成的金银花浪费高达两万吨。

2。2中药质量存在问题。

世界很多国家对中成药部分产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反应强烈。中药材种植商为提高预测产量,大量使用农药,致使药材农药残留量出现严重超标。

中药商品包装材料选择不当,致使中药在海外运输过程中发生霉变、药品失效等质量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中成药在国际市场的声誉,直接或间接地限制了中国中成药的出口。[3]/.

2。3中成药在西方国家难以正名限制了其出口量。

在西方很多国家,中医药没有合法地位。在美国市场,中药多是以保健食品和饮料身份进入,不能标明主治功效,不能在药店出售。由于对部分中药毒性和副作用缺乏充分的介绍,而产生消费者因大剂量服用而造成中毒甚至死亡事件,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和限制了中药的对外出口量。

3针对中药出口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3。1借鉴成功经验。

从源头控制中药产品的质量韩国和日本的中药产品远销世界各国,而他们的中药材原材料有50%以上从中国进口,但他们对中药产品经营和销售水平在很多方面远高于中国的中药企业。

韩国中药材出口,以拳头产品、名牌战略取胜。韩国一直把高丽参当作拳头产品,实现定点生产、加工,种植人参在指定的区域,并在规定生产年限采挖,有专门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由政府指定的唯一加工点按标准加工再出售。在销售方面,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量供货,并向国际著名的医药专家赠送研究样品,以高规格邀请他们参加 “国际人参学术研讨会”,并颁发论文集等。这种学术广告,大大抬高了高丽参的价格,增加了其海外销量。中国的中药材经营也应向韩国学习,注重药材规范化种植,保证药材的质量,出口采取高价战略,而不是仅仅作为其他国家中药产品的原料输出国。同时重视对中药材资源合理地开采和利用,不要造成浪费。中药材质量是决定中药饮品和中成药质量的关键因素,中药企业采购时要严把关,因为药材质量的好坏最终直接影响中药产品的疗效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4]日本汉方药剂型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如固液分离技术、冻结干燥工艺、真空包装技术、洗净灭菌技术等,质量控制上都符合GMP要求。在剂型研究上独树一帜。例如标准汤剂,工艺要求十分严格,从对生药选择,粉碎细度、升温速度、提取次数、离心时间、浓缩方式、干燥方法等都有详细规定。日本汉方制剂质控及剂型上的重大改革,符合了现代人对医疗服务高效优质的要求,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加强中成药剂型改革,迎合现在生活节奏要求,这既是我国中药企业需要借鉴的地方,同时也是提高中药商品附加值的一个关键点。

3。2对中药产品进行品牌管理。

打出自己的中医药品牌特色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要求更多的自我决定权,由于西医学的困境,很多西方人尝试着使用替代医学,这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医药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医药在亚洲大多数国家都有合法的地位,并与西医药并存;在欧美医药市场仍未取得合法的地位,但是其销售渠道是广泛的;在国外,可以从很多地方买到中药产品。中药在西方医药市场取得合法席位,只是个时间问题。[5]针对中药产品出口渠道混乱,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问题,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商业化的营销运营模式。

国家应整合我国零散的中药企业,使其做大做强,形成如国外制药企业般的垄断实力。对药品进行品牌管理,无论是从药品的命名、生产,还是销售模式都需要仔细推敲和运作,打出自己独特的品牌。虎标万金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品牌管理案例。它在8个国家生产,其销售遍布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虽然它充分利用了亚洲的传统,但是它已经成功突破了文化的界限,而成为真正的国际品牌。[6]我们中药企业缺失的是对中药产品的品牌管理,中药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商品,它应该有自己的品牌。中医药文化赋予了中药产品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正是中药产品的品牌价值体现。国内很多百年老字号的中药产品都没有被好好地重视和开发,作为商品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它的文化内涵,如何传承和发扬这些百年老字号品牌的价值,是我们应深思的问题。做好了这点,中药产品一定可以立足于世界医药市场。

参考文献。

[1]王广平,张竞之.基于知识传播途径的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09,11(3):3-6。

[2]王广平,孙东川,张竞之.

基于知识管理的中医药发展的理论与方法[J].

科技管理研究,2009(6):

316-318。

[3]广东省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

广东省中医振兴计划(2005~2010)[S]。2005。

[4]王魁林,市场营销[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

农药市场营销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药材种植;发展;现状;前景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扶持、鼓励中药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中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人类对中草药认识的逐步深入,现行医药市场逐步走向由化学合成药逐步转向天然药;由单纯治疗型转向营养保健型;由化学药与天然药的分离转向相互结合。采用传统药与现代药相互渗透,采用中药材保健治病,已成为新的时代潮流。因此,大力发展中草药材产业是适应时展的潮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

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供应,主要依靠的是野生资源。自20世纪中叶,我国大力发展中药材的栽培和养殖,虽然目前仍有70%左右的中药材品种来自野生资源,但30%来自栽培和养殖的药材品种,其生产量占到了中药材供应量的70%以上。截至2012年,全国药材种植总面积约140万公顷(不含林下种植面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药材品种达616个,种植养殖品种近在300个,其中生产供应以栽培(养殖)为主的近200种,占常规使用品种的40%以上,基本满足了中医药临床用药、中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发展困境

①盲目种植、管理粗放、种植规模小。由于缺乏政府引导和受小市场环境的影响,多数药农(中药材种植农民的简称,以下相同)在中药材种植中各吹各打,没有统一的计划和规划,栽培品种混杂,产量低质量差。无市场观念,盲目种植。把中药材种植当成常规粮食作物种植,未进行精栽细管,管理粗放。每家每户在房前屋后小面积种植,种植规模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②资金和人工投入不足。由于药农对中药材种植发展前景认识及中药材产品价格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导致药农对品种、种苗、肥料、农药、人力等投入少,粗放管理,任其自然生长。加之,中药材种植前期资金投入大,成本高,所需肥料、劳动力多,种子价格高,种植年限长,药农资金有限,投入少。③深加工产品开发水平低,产业链短。一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差,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二是产业链短,缺乏强势龙头企业的带动,中药材企业投融资渠道单一,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④市场体系不配套,市场营销能力弱。一是中药材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二是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三是品牌培育滞后,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的知名品牌稀缺,靠品牌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够,延伸中药材终端产品,实现走出国门的竞争力不强。

三、我国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建议

①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中药材质量。通过加大科技的投入,大力支持中药材的育种,积极推广优良品种,由政府财政部门安排专门的优良品种,进而推广补助经费,鼓励基地、药农示范优良品种;运用重大项目平台,将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注重培养能够承担中药材种植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国家重大项目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中药相关学科体系建设,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对药农开展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培训,让药农根据中药材生理需要和土壤状况进行施肥。②提升产业重视层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层面提高重视程度,从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富民角度出发,制定关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可以正确引导产业发展,解决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发展盲目性大的问题;二是根据当地关于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相关指导意见,结合实际,能够出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使中药材产业在融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撑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③提高种植效益。通过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提高药农的经济收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增加药材的种植效益,必须攥紧科技这把金钥匙。要把科学技术运用到中药材生产中去,严把选种、育苗、移栽、管理、加工、收藏等关口,提高药材科技含量,依靠科技增加种植效益。④强化科技支撑,打造品牌,延长产业链。一是通过建立研发中心和专家服务团,开展以大田规范化种植、林药间作、良种繁育、资源修复保护及药用花卉栽培技术为重点的科技培训。二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制定中药材技术操作规程与质量标准。三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成果转化,以打造品牌为根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四是引进、发展、壮大一批道地中药材加工、营销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发展。

总之,在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回归自然的潮流中,绿色中药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天然药物的种植将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因此,各地区应积极组织和行动起来,加快科技兴药,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使中药材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切实提高药农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邢振杰.中药材种植业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05):53-55.

[2]周飞跃,卢凤君,张佑林.中药种植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15(02):76-79.

[3]刘刚,曹方,方伟,王志扬,陈垣.甘肃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开发研究,2002,(1).

[4]黄璐琦,姚乃礼.如何促进西部的中药产业发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S1).

农药市场营销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甘肃 中药产业集群 发展战略 制约因素 政策取向

当前,中药产业所具有的巨大开发潜力和产业发展前景,已成为世界新药开发和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发展优势和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并在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进入了产业体系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随着传统中药产业向现代中药产业的转型发展,中药产业集聚发展不仅成为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经验,而且已成为中药产业区域专业化的一种现实组织形式,更是提高中药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中药产业是甘肃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产业发展政策,并制定了甘肃省“十二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目前,甘肃已基本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中药产业带,中药产业的区域化空间布局初步显现。然而,从产业层次看,甘肃中药产业尚处于中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十二五”时期,甘肃中药产业不仅面临加速发展、政策扶持、合资合作的重要产业发展机遇,也面临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竞争压力,甘肃中药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为此,从甘肃中药产业发展的区域空间布局出发,以发展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为导向,探索多元化的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或道路,推进甘肃中药产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与生态化发展格局,促进中药产业链的拓展升级与中药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竞争力的提高,是甘肃实施中药产业发展战略和创造竞争优势的紧迫课题,也是甘肃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与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省的必然内容。

一、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实施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一)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促进中药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动因

目前,中药产业已成为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并将成为我国未来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特别是2007年以来,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大力推动,我国中药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从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看,遵循产业结构演化的内在规律,促进中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传统中药产业的现代化,是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必然途径;而中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必将推动中药产业的高度分化与集成化,这正是现代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而且高度分化与集成化的结果必然推进中药产业链的延伸、重组与整合,并使中药产业链各节点主体之间形成分工与协作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关系,从而通过聚集促进中药产业结构优化,并获得规模经济和集群经济优势,实现传统中药产业的转型发展,而这正是中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力。

(二)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高中药产业整体效率的组织方式

产业集群的本质在于其高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一个产业整体的运行效率是内部企业运行效率与企业之间协作运行效率的集合。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模式,中药产业集群不仅可以促进中药研发技术创新和共享程度的提高,使集群内各关联企业能够迅速获得互补技术,从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技术转化效率,并分散技术与市场创新风险。而且,由于产业链不断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推动产业链各环节资源的不断整合,不仅使集群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提高整个产业链各环节、各主体的协同收益,而且推动整个产业链的不断增值与竞争力的提高,体现了产业集群的增值、加速、集聚与辐射效应,从而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

(三)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高中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产业集群竞争力,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集群相对于非集群企业在整个产业内竞争地位与能力优势而言的。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集群效应,而这种集群效应既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源泉,也是产业集群存在的合理性基础。相对于传统中药产业的粗放式与低附加值,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政产学研建立有效的联结机制,而且可以促进外部技术、信息与知识的内部化,并在中药产业链高度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延伸、拓展中药产业链各环节资源从而集约化发展,既可以降低整个产业链生产和交易成本,又可以提高整体中药产业的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与集群整体盈利能力,是持续提高中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 由于中药产业集群本身具有中药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效应,中药产业集群的集聚与从众效应以及模范作用,使区域中药产业集群本身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形象。

(四)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形成区域中药产品品牌的重要载体

中药产业集群具有典型的区域地理集聚特征, 作为一种空间聚集的中药产业群,不仅能为群内关联企业带来基础设施共享的外部规模经济,也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以及信息流的传播,从而具有降低交易费用、增加效益以及提高竞争力的内在比较优势。同时,中药产业集群本身是一种区域地理标志品牌, 不仅中药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以及市场占有率是中药产品地理标志形成的基础,而且中药产品地理标志的市场影响力与作用发挥,又依赖于中药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中药产业集群作为中药产品地理标志的有形主体,是保护和发展中药产品地理标志的重要载体,也是中药产品区域品牌的有力象征。

(五)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平台

循环经济模式不仅要求企业生产与企业间交流过程要建立生态联系,而且要求企业与自然、社会间物质能量转化要循环,从而既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要降低环境污染,而中药产业的区域集聚有利于循环经济效益的实现与提高。以中药产业集群为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优化中药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改变中药产业单向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为循环利用模式,也有利于改变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集群生态效益及企业生态效益的现象;同时,由于中药关联产业的区域聚集,既降低了运输等交易过程环境污染与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又由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促进了信息流、知识流等的顺利传播,既有利于促进废料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及原材料减量化技术等的发明与使用,又有利于强化资源投入减少及生产废弃物降低的全过程综合管理评价体系的实施。因此,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中药产业集群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二、甘肃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中药农业经营制度局限

分工与协作关系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农户(药农)分散小规模生产经营的背景下,中药材生产具有传统农业生产性质,整个生产过程既具有连续性与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劳动过程的间断性,从而种植业组织化程度低,分工协作有限,限制了中药产业链的延伸,使中药产业化局限于生产链之外的关联性支持产业的发展。同时,农户(药农)基本上独立地从事中药材生产,中药材产品的绝大多数既可直接进入消费市场,也可以经过粗加工后进入市场;既可以自销,也可以通过营销机构销售,从而使农户(药农)与关联企业间的市场约束与利益分配机制难以建立,分工与协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并成为中药产业内交易成本高、难以形成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中药产业内商业生态环境脆弱

产品的差异化是产业集群的显著特征,也是市场细分的基础。目前,甘肃中药产业的区域化空间布局虽然初步显现,然而,一些县市仅仅规划发展的中药产品品种和范围,没有突出优势中药资源的区域化布局,造成同一区域或区域间的中药产品具有明显的同质性,而且上市时间相对集中,不仅难以推进差异化的市场营销战略,也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区域化生产比较优势不明显,还往往造成产品选择与市场需求脱节等现象,使农户(药农)间竞争加剧。同时,中药产品生产极强的时效性、季节性以及易腐易烂、难贮运等特点,使农户(药农)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不平等地位。这种不充分竞争和过度竞争并存的状况,使农户(药农)与关联企业之间协同意识与机制严重扭曲,抑制了产业信息与先进技术的交流,使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竞争与创新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的整体壮大。

(三)中药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甘肃省域尤其县域中药产业化组织少、规模小,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产业集中度低;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发展中,众多中小企业处于分散竞争、粗放型发展状态;各地追求地方经济利益,各自规划发展,从而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并存,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同时,缺乏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龙头企业,而既已形成的龙头企业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市场竞争力和带动效应有限,而且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制约,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在中药企业开始聚集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地区发展的中药产业集群未能充分突出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而且聚集区内主导产业不突出,产品、产业模式和定位同化明显,使大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产业链条关系,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网络没有形成,不完全竞争和过度竞争并存,使中药产业以及组织协同层次低;另一方面,中药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产业链多为中药材生产及销售两个环节或中药材生产、粗加工及销售三个环节,精深加工比例不高,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限制了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

(四)中药支持性产业发展滞后

在中药产业规划区,中药关联产业发育不充分,不仅专门从事中药产品营销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而且中药支持性产业如中药材加工、中药商业、农资供应、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中医药服务等发展滞后,并存在垄断性经营现象。这不仅使中药产业的发展基本处于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阶段,从而中药产业链条不完整,中药资源大省难以成为中药产业大省,而且中药产业链各价值环节发展不平衡,中药工业显著薄弱,中药制剂等终端产品的开发以及中医药服务业等价值链关键环节发展滞后。同时,中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明显,对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淡薄,从而整个中药产业链呈现发展不协调的基本产业态势,不利于中药产业集群的转型发展与竞争力的提高。

(五)资金与人才等经济资源稀缺

甘肃省域尤其县域中药企业大都是新兴企业,不仅新技术、新设备引进的资金需求量大,而且与农业相关的企业性质又决定了中药企业的投资回收周期长,并要求资金来源持续而稳定。目前,甘肃省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融资难为特征的金融困境,限制了中药企业多形式的融资途径,等于限制了中药企业扩大再生产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推广与企业发展。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企业家以及复合型中药人才的稀缺,又限制了中药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推广应用。而在发达地区经济要素及市场挤压背景下,资金、人才等稀缺经济资源外流严重,限制了中药产业集群对外拓展的空间,这已成为制约甘肃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六)中药产业技术创新层次低

目前,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平台的前提下,中药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滞后,科技创新力和应用推广不足,使传统中药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科技资源配置看,不仅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未能体现中药产业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发展的支撑要求,也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和资源配置机制,从而中药产学研创新机制尚未形成。从创新主体看,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往往扮演着创新主体的角色,各部门不仅缺少有效的联系与协作,只关注中药材优势资源的开发,不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也不重视整合培育拳头产品、龙头企业;而中药企业也尚没有成为创新主体,科技贡献率以及成果推广应用率相对较低。从产业链来看, 整个产业链各环节处于分散状态,产业链信息流不畅,且产业创新与市场脱节,从而使整个中药产业集聚创新能力低,而且企业与农户及关联企业间非紧密联系,也制约了集群经济效应的形成与有效发挥。

(七)中药产业公共支持体系不完善

基础设施等公共支持体系是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多年来,地方政府偏重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中药产业服务体系等软环境建设。目前,甘肃主要中药产业区生产性公共产品落后且供给不足,尤其水利排灌、交通通讯、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农业科技、能源供给设施等普遍较落后,从而与区域中药主导产业发展不配套。特别是随着中药产业发展,对公共贮藏、信息网络、基地(园区)建设等基础设施以及产业规划、市场规则、社会信用、融资服务、技术服务与环保体系等的要求日益加强,而地方政府对中药产业发展的规律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不仅缺乏对中药产业的引导、支持与服务配套等扶持政策和制度保障,而且存在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短期化行为与非可持续发展问题。

(八)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中药产业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生产对象,耕地、水资源、草地、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甘肃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差,又是全国少有的生态恶化区之一,随着中药产业的规模化、区域化发展,中药产业集群的资源利用短期化行为与可持续发展即生态化问题日益凸显。当前,一些地区盲目追求区域中药产业发展的速度与数量,过度开发利用本地区的中药动植物资源,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同时,许多中药材种植、加工及关联企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学制剂、废弃物乱投放等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不仅影响了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中药产品的安全性也受到质疑,影响了区域中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声誉,而地方政府又缺乏促进中药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从而制约了中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三、甘肃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取向

在甘肃乃至西部,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地方对“集群”的认识也只停留在名词的认知上,对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更缺乏发展模式的探索。同时,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没有最佳模式,即便是同一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发展思路。从区位优势与发展战略出发,以发展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为导向,通过规划指导与制度体系创新,引导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产业体系区域聚集,率先推进陇西文峰镇、首阳镇、岷县城郊和兰州黄河市场四大传统中药材“集散地”向中药产业“集群地”发展,从而引领并构建甘肃省域现代中药产业专业化分工格局与区域竞争优势,是甘肃实施中药产业发展战略,实现大资源、大工业、大品牌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突出区域品牌建设,优化区域基地(园区)布局

中药产业园区是中药产业化的助推器。目前,甘肃已基本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当归、党参、红(黄)芪、杜仲、天麻、甘草、麻黄草等中药产业带。一方面,要按照道地、绿色原则不断优化省域特色中药产业带,尤其要围绕以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等10多个道地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重点,加快建设以定西、陇南两市为主的,特色明显、规模突出、市场广阔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与示范种植园,指导示范并支持地方、企业采取多种产业化运作模式开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要从中药产业发展战略出发,优化甘肃中药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不仅要加快筹建省级医药科技产业园,指导推动并与地方性工业园区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格局,而且要以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来建设园区并开展招商引资,引导科研机构、企业进驻、集群与结网;不仅要以园区的标准化管理,再造区域中药品牌,而且要实现园区内中药材GAP标准种植、GMP标准生产、GSP标准流通等一系列环节的规范化;要根据地方中药资源优势和企业现状,通过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催生多品种、多档次中药企业大群体,并要重点培育并集聚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企业,更要以培育集药材种植、药物研发、药品制造、中间物提取、市场营销与服务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打造集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业与中药服务业等为一体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从而充分发挥园区产业聚集、成果孵化和示范带动效应。

(二)推进中药工业发展,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

目前,甘肃医药工业的发展与中药资源优势极不匹配,处于典型的“大资源、小工业”发展阶段;只有大力扶持具有中药资源优势与地方特色的工业企业,才能培育起完整的产业链,进而带动整个主导产业的发展。为此,要高度重视中药工业的率先发展,重点发展以中药为原材料的中药制剂、保健食品、提取物、保健品、化妆品、中药添加剂、中药农药与中药服务等,以及制药机械装备、药用辅料及药包材制造等关联产业发展,进一步延伸中药产业链;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通过组建大型中药企业(集团),推进中药产业的整合与重组,从而优化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乃至中药品种等产业资源配置,改变中药工业弱、散、小的局面。同时,要以甘肃省政府扶持陇药项目建设等政策性投入为契机,以现有省域知名医药企业为依托,将重点培育和战略引进相结合,加快扶正药业、新兰药、佛慈制药、独一味、奇正藏药等医药工业企业技术提升改造力度,推动中药龙头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并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中药产区集中,通过集中扶持并培育全国性品牌产品,以大品牌带动大企业的形成,以大企业的培育推进中药产业发展;需要强调的是,通过政策制度创新,扶持并改变药企的小、散、乱状态,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优”的方向发展,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从而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中药产业格局的基本条件。

(三)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完善集群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的集群创新支撑体系是发展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基础。中药产业集群创新支撑体系包括中药资源开发、中药产品、制造和生产技术、工艺、市场体制机制,以及组织管理创新等。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系统,而集群中的企业尤其是中药龙头企业,更应当是集群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为此,构建中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环境,需要通过基础设施、中药人才集聚、政府职能转变、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等政策体系建设,特别是通过重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新体系。目前,在以中小中药企业为主的产业背景下,不仅要高度重视金融与中介组织对主体创新的支持与辅助功能,更要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实际上,模仿与合作创新是实现企业快速创新,并缩小与大型中药企业差距的一种有效途径与现实选择。中药产业化基地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载体,而中药产业园区是其主要的载体形式;所以,要以甘肃省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专业药物研发机构、药物检测中心为依托,通过完善园区经营机制与政策体系,重点建设中药现代化关键性技术、中药复方工程技术、中药产业化工程、中药标准、中药临床疗效评价、中药质量安全监测以及科研信息网络中心等,构建以中药产业园区建设为支撑,以中药国家地理标志品种为重点,以中药科技项目为载体的政研校企合作与产业创新模式,使中药产业园区成为开展技术创新与强化的孵化器。

(四)完善市场环境,推进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良好的市场服务体系是发展中药产业集群的基本前提。产业集群是市场发育程度的基本标志,其发展离不开商业环境的支撑服务,,而市场中介组织与物流体系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方面,要规划设立政府主导的中药产业中介服务性机构与布局,如新技术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产业技术咨询中心等,积极引导、扶持民间发展中药产业行业协会,如中药材种植协会、中药材加工企业协会、中药商业协会、进出口商会、投融资中介、法律和财务咨询、GMP达标辅导等市场中介组织的建立发展;另一方面,以中药产业科技中介组织的建设为重点,通过培育并发展中药产业科技中介机构与服务门类,提升中药产业集群科技支撑平台水平,是加速中药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与创新能力提高的必然要求;同时,由于中药产业集群基本上围绕中药产业集聚区,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或配送中心,特别是加快构建以兰州为枢纽的现代中药物流基地,通过打造物流大基地、营销大网络为集群发展提供仓储、装卸、运输、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多功能、一体化综合性物流服务,是甘肃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实要求。

(五)合理定位政府职能,完善政府支持体系

完善的政策环境是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托。要合理定位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应主要体现在政策引导、市场监管与公共服务方面。对于甘肃而言,由于要素市场发展不完善,构建一个高层次政府协调发展机制,来发挥产业导向职能是现实需要。通过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推进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政府要开展中药产业集群布局规划,并通过制定中药产业集群生成计划与集群区项目选择导向,主导中药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集群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环境;特别是在具有一定区位因素和集聚效应,但尚不足以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政府要主导采取扶持政策,如财税政策、市场开发支持、技术支持、土地经营、品牌扶持等, 引导和促进企业集聚,从而推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要强化体制环境建设,建立健全市场竞争规则和制度,构建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从而营造有利于企业积聚和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是政府的应尽职能。另外,在目前中药企业普遍融资困难的情况下,充分落实和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中药产业开发投融资体系,可设立甘肃中药产业发展资金,以财政扶持资金为引导,探索建立风险资金和担保资金,重点扶持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中药龙头企业,并不断拓展中医药国际市场化进程。

(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中医药文化环境

中医药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资源。具有民族性或地域性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医药文化与人文环境的精髓,对中药产业集群化即根植性具有重要影响,甚至是重要标志。甘肃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应用历史悠久。结合甘肃建设我国首个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示范省项目,着眼思路、政策、机制创新和实践总结,一方面,要统筹政策措施,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保护,加快开展中医药文化相关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普查与整理,加快民间中医经、验、方以及祖传秘方等的搜集整理,加快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记录整理,以推进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进一步提升甘肃中医药学术水平与影响力;同时,要着力实施中医药人才战略,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引进模式,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加快构建中医药发展专业人才支撑体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与消费市场,从而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发展的中医药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弘.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与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

2009.

[2]耿帅.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共享性资源观[J].经济地理 2006(26).

[3]张庆.论中药产业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跨越[J].软科

学,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