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锻炼孩子专注力的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什么是孩子的感统失调?
感统失调的定义,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地度娘了一下,度娘文库里有详细的介绍,全是专业术语,老长的文字,想知道的同学们可以搜下。其实在我理解,“感统”就是感觉系统,失调,无非就是孩子的各种感觉比如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对外界的反应不能很好地传达到大脑,于是大脑也不能很好地协调孩子各肢体的活动。
有时听妈妈们埋怨孩子不听话,好动,写字读书全是三分钟热度,我就想,是不是感统方面不能十分协调地合作呢?感统失调,最主要就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看书会串行,算数会看错)、爱做小动作(边说话边晃动,手上不能没东西)、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碰撞)、情绪不稳定(爱生气、胆怯、不合群)。
小泥也有类似的问题,但是不严重,有时写字会写反,做事会拖拉,我没感觉对她的生活等有啥障碍,慢慢引导,进步也挺大。但是严重的感统失调,会严重地影响孩子长大以后的社交与学习生活。
关于感统失调的原因各有各的说法,我觉得说些虚的没用,就是孩子运动量与运动花式不足。
以前农村摔摔打打的不挺健康?现在哪舍得让孩子这么干,打个滚你怕不安全,大苹果小苹果一个个玩游戏,动画长片一集集盯着看。我们自己都知道不能这么干,但人人都这么干,我们自己也这么干,那还能有什么办法防止孩子迷上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前段时间我就想,现在的孩子爬行的时间能有多长?冬天地上凉,夏天穿尿裤几个长辈抱着四处走,等大了抱不动了,孩子已到了走路说话的阶段。但是极少爬行的孩子,他的平衡能力会比一般孩子差得多。
其实这是不少家庭都存在的问题,但是我相信他们有不少现在还没有发现这些问题,等孩子的进步比一般孩子缓慢才来哭诉。幸好小泥是个好动的孩子,她的一些不协调,在各种游戏与引导中慢慢纠正了。
关于“感统”,如果你预防得了,很好,预防不了,产生这些问题了,在日常的生活中,长辈就得费多一些心神去培养。有计划地刺激各个感官,强化训练孩子的本体觉、前庭觉、触觉,培养以及提高专注力、分辨力、记忆力、联想力。
我所想到的有效的办法,无非有以下几个:
孩子小的时候,多给宝贝做按摩,强化皮肤触觉;
孩子多爬行,多运动,可以有效地增强以后行走的平衡感;
孩子能笑能玩了,让他拍皮球,投篮,走独木桥,找错处,这些都能有效地提高专注力;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你成长所以我成长
还记得9年前的今天,我正式成为一名幼儿教师。
在我的脑海中幼儿教师应该是这样的:像妈妈一样带着一群孩子唱呀、跳呀,孩子们在我的身边高兴的跑着、跳着、笑着……就带着这样的憧憬我走进幼儿园,渐渐的这样的憧憬被繁多、锁碎的工作所代替,我被孩子们各种各样的表现弄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怎么办啊?我不止一次的在心里问自己:“我该怎么办?我怎么对待这群小不点儿?”
今天的我,成长了,不再无助,不再徬徨。感谢幼儿园的同事给我的一句句指点,一次次点拔;感谢园长亲切的关心、载培与锻炼。现在,孩子在我的眼中已成为鲜活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每个孩子都象一座宝藏等待着我发现、发掘。我喜欢走到孩子中间,看着他们天真的笑脸,听着他们快乐的声音,捕捉他们内心需求获得满足时的闪亮眼神。
为了让孩子的成长,我必须不断的准备自己,改变自己。
我发现我可以去观察孩子了。一个老师要成为孩子的引导者,首先要学习读懂孩子。意大利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应该认识孩子的认识,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呀孩子的惊呀,好奇孩子的好奇。”记得在小班,有个小朋友叫李昊,一天保育老师告诉我李昊总是浪费卫生纸,没事儿就把纸撕着玩。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会直接找到他给他讲不要浪费纸的道理了。,我平静下来,开始仔细的观察他,发现他在卫生间把纸拿出来撕成小小的纸片,撕得很慢很专注……为什么卫生纸回让他如此的专注呢?……原来他是在用撕的方式去获得卫生纸的经验,也想用小手做撕的动作。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撕的练习提供给他,他很喜欢的接受了。之后我发现原来不想用剪刀的他开始停止撕的动作主动尝试用剪刀了。他的手准备好了……
我学会期待,相信孩子。孩子就像一块有着巨大能量和吸收空间的海绵。有自由的活动,用自己的双手与环境互动时,他们的能力就会向前发展。我学会了在孩子专注时不作繁琐的干预,克制自己原本因有的“你不会老师就教你”的冲动。2岁半的宋承睿在做插座圆柱游戏时,有两个圆柱体总是不能找到对应的洞穴去,当我看到他试了一次、两次、三次还没成功时,心里替他着急起来。我一次又一次提醒自己孩子不是靠老师去帮他做而成长的,相信他,17分钟后,睿睿终于把柱体对应插好了,他的眼神中的快乐感和满足感让我欣喜万分。我庆幸,我相信了孩子。
我也学着对孩子说“不知道”,不再当“万能的老师”。老师,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的“好的先生不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5岁的李涵睿看到但程小朋友动手做了一个风筝,也跟着一起做风筝,他拿着一张画纸来到我面前“罗老师请你帮我画一个直升飞机吧!我要做个直升机风筝,我不会画。”我可以为他画,可我说:“对不起,老师不会画怎么办呢?”看着他转身,在活动室边转悠一边说:“有谁会画直升机?有谁会画直升机?”一会儿宓瑞杰小朋友就来到他身边对他说:我会画,我教你。看着这一幕我再一次被孩子感动了。我的拒绝让他开始寻求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我们难道不为他的成长而感到骄傲快乐吗?
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生命力的环境,我不断学习,设计新的操作材料。常常我会因为要选一样形
象符合孩子需求的材料而跑遍每个大小商场、书店……多少次带着满身的疲惫回家,躺在沙发一动也不想动。当我把教具投放在操作柜上,看到它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帮助了孩子的发展时,我的内心又充满了满足感,我也为自己成功的找到孩子的需求而高兴。还记得孩子们在小班时我为他们设计穿彩珠的工作,中班时他们开始做穿线板的工作,大班时他们用毛线针在泡沫盘上做缝工,端午节时我们又设计了缝香包的工作,孩子们用针缝香包,填香料高高兴兴地戴着自己缝制的香包回家……
什么是好的教育?陈忻博士带着对东西方成熟家教理念更深刻的理解和已为人母的切身体会开办了专栏,与我们分享了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细节和技巧,让我们有幸看到教育的内在本质与更多的可能性……
毋庸置疑,将来的社会是全球竞争的社会,我们当然要让孩子做好准备。但是,怎么让孩子做好准备?很多父母认为,从小培养好胜心,鼓励孩子追求完美,追求第一,才是培养孩子的竞争力。
每个小朋友都能拿第一?
有个妈妈跟我说,她有办法让小朋友都能拿第一,可以有各种理由。比如:男孩的第一,女孩的第一,6岁的第一,4岁的第一,先喝汤后吃饭的第一,先吃饭后喝汤的第一……这样,小朋友慢慢就明白了各有各的好,人人都很好。
殊不知,孩子接受的信息可能并非是“各人有各人的好”,而是“我每次都应该是第一”。总有一天,她会找不到这样的理由或者借口,那孩子会怎么样呢?事实上,找各种理由让孩子认为自己是第一的做法,让孩子失去了在面对各种情况,包括成功和失败的时候,锻炼他们评估自己,疏导自己情绪的机会,这样的做法不过是在粉饰现实。这样的孩子,往往过于重视结果,在乎输赢,在没有拿第一的时候往往接受不了。
强化比较,还是淡化比较?
很多人认为美国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出乎我们的想象。他们鼓励儿童的合作和分享,很少引导孩子去“比”。即便孩子互相“比”,父母和老师也会对孩子进行行为和情绪上的引导,淡化不必要的比。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幼儿园里,每个学期都有介绍各个国家或者文化的活动。小朋友从小接受的观念是,每个人都不一样。观念是,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不同的人有黑头发、金头发、棕头发,没有哪种颜色更好,只是个体差异,是自己的特点。所以孩子们比较容易接受:“我和别人不一样,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我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是每一样都必须和别人去比较好还是不好。”这样就化解了孩子眼中的“好”和“差”,引导他去尊重每个人的特点。
做每件事,达到目的是最重要的
孩子有时候自己会不由自主地和别人比:“我比你快,今天站在第一个当排头啊。”老师不鼓励这种没有必要的“ 竞 赛 ”,相 反 ,会 去 有 意 淡 化 孩 子 之 间“ 比 ”。在 幼 儿 园 ,有时候孩子吃饭比快慢,老师会说:“你们的胃就好像一个小口袋,每个人的口袋大小不一样。吃饭不是比赛,吃饭让你们得到足够、均衡的营养。你们如果觉得自己的小口袋
装满了,有足够的能量帮你们长大,就可以离开桌子了。不要比谁吃得快吃得慢。”小朋友整理东西有时候也比快慢,老师会说:“整理东西不是比赛,整理东西让我们的教室显得整洁,让我们来看看,我们把东西放整齐了没有。”通常在下午,孩子们有独立学习的20分钟时间,用来复习这一天所学习的内容。这个独立学习时间由老师事先安排,比如,小宝,你先复习单词,接下来做数学游戏,然后去图书馆借书,最后写日记等。在这个时间段,孩子要自己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行为。有些孩子去图书馆,担心超时,他们会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说,麻烦你给我定时,我需要10分钟。计时器响了,工作人员就提醒他们回教室。
当家长或老师把事情真正的目的告知孩子,让孩子专注于做事,注重做事的过程,就能化解很大一部分他们“互相比”或者不必要的“比”等等现象。这样孩子就不会把眼光经常放在别人身上,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当比较被淡化时
更能清楚自己的目的,专注于要做的事情
淡化不必要的比较是想让孩子明白,生活、学习、人生不是比赛,吃饭的目的是为了生长;整理东西的目的是让房间整洁。我们是为了这些目的在做事,而不是和别人比赛。当家长或老师把事情真正的目的告知孩子,让孩子专注于做事,注重做事的过程,就能化解很大一部分他们“互相比”或者不必要的“比”等等现象。这样孩子就不会把眼光经常放在别人身上,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更好地认识自己,激发内在动力
孩子通常不能准确地自我评估,他们对自我的认识相当一部分来自外部评价,比如父母,老师,以及他们周围的人。老师和父母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会影响到孩子以后怎么学会评价自我。当父母和老师经常用“你和别人比是什么样子”来对孩子进行评估,那孩子很可能会以别人的成绩和能力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绩和能力。如果比别人好,可能会觉得很成功;如果没有别人好,可能会觉得很失败,甚至会嫉妒别人。这样的“比”,不仅父母没有认清孩子的特点和潜力,也让孩子自己迷茫,认不清自己,无法学会正确评估自己。
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把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也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关键是如何保持自己的长处,如何让自己的短处通过努力或练习而提高。逐步让孩子认识自己,基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去努力,关注和思考自身可发展的部分,而不是盲目地和别人去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才会有持续的主动的进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比较
比较做事情的良好态度和行为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完全不能比较,但是要注意表达的方式和指向。我们来看看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乐乐这次做作业非常整齐,大家都要像他学习。第二种说法:乐乐,你的这次作业相当整齐,我想你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很为你自豪。这两种说法中,第一种说法,对人不对事,让大家学乐乐,把乐乐当标准。第二种说法,对事不对人,指出乐乐付出了努力,
强调做事的过程。我们建议父母和老师用第二种方式来鼓励孩子。因为这种表达方式指出了我们要学习的榜样不是某个人,而是某种行为或态度。
比赛不再只关乎输赢
妈妈也带我去医院,配各种药,可是没有什么改善。我该怎么办呢?
一个不想被嘲笑的男孩
首先,姐姐要告诉你――你长大了,要进入“青春期”了,也就是要从一个小男孩长成男子汉了。那些痘痘正是我们长大中的副产品,俗称“青春痘”,估计爸爸妈妈或者医生已经告诉你了。姐姐当年的同学中,也有很多长痘痘的。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长痘痘,这和体质、营养、睡眠、情绪等都有关系。姐姐了解的是,如果痘痘长在额头上,那就是因为太焦虑,压力过大。要了解其他更多的知识,姐姐建议你,可以买本相关的书,说不定,一不小心,就成了“战痘英雄”,可以帮助同样有痘痘烦恼的人,并因此爱上了医学呢。
另外,“长胖”也和发育有关。姐姐看到过一张表格,是关于人体每天需要多少克蛋白质的。其中,像你这样的年龄,每天需要的蛋白质和生完宝宝需要哺乳的妈妈很接近。这就说明,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大量能量,所以吸收力超强,很容易“横向发展”。但如果有适度的锻炼(比如跳绳、打篮球、游泳、跑步等),注意饮食和睡眠,则将会是一个很棒的“塑型”阶段,让自己长出理想体形。
其次,怎么“对付”那些嘲笑你的同学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活得更好,让嘲笑变成羡慕嫉妒恨。记得我以前也有过一段时间很苦恼,因为我觉得自己长不高,看着同学们都噌噌噌往上长,可是我就是原地踏步。想了很多办法,还是不见效。后来,我就想,我可以用聪明的脑袋弥补身高的不足。装进我脑子里的知识是最可靠的,属于我自己,我也可以随时帮助同学解决他们解不出的题。这可以成为我的优势。于是,我专注于学习,专注于阅读,在书海徜徉,过得非常充实而快乐。
我猜,嘲笑你的同学里面,一种是“小弟弟小妹妹”,也就是还没有进入青春期的同学,还不知道什么叫长大,所以才觉得你奇怪。从这一点上而言,你就是“大哥大”,你快了他们一步,只当他们是“小弟小妹”就好,没什么好理会的。
还有第二种就是“好事者”,喜欢热闹、惹事、挑衅、寻事的无聊者,将嘲笑当成主业,无事生非罢了。不嘲笑你,也会嘲笑别人,他们的乐趣就在发现别人的“不同”上,这样的人还需要在意吗?
我女儿快5岁了,今天带她去上跆拳道课,是第一次试上。女儿因为东张西望被教练提醒,第二次被提醒时,教练说:“如果你再不认真听讲,我就要打你屁股了。”过了一会儿,她举手说要上厕所,一来到我跟前就开始抹眼泪。我带她到厕所时,她说不想上了。我说:“上跆拳道课是你自己要求的,当然要坚持。”回到训练场,她怎么也不肯进去,后来是另一位教练把她抱进去的。过了一会儿,她平静下来了,就跟着一起训练了。上完这次课后,她还是愿意接着学习的,但回到家里,她就说不喜欢批评她的教练,喜欢那个抱她的教练。
平时,要是别人夸奖她,她就会很高兴;要是谁说她什么缺点,她就很不高兴,还大声地说别人,甚至举起拳头要打人。
我女儿个性很强,这样的孩子怎么引导她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与意见呢?
你女儿的这种反应属正常心理,孩子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往往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比成年人敏感,我倒觉得,她这种个性并没有不良的后果。
谦虚是人类的美德,但谦虚精神最好在孩子上小学后、开始懂事了再教,那样最好,到时候告诉他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幼儿时期这种谦虚教育达不到目的,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他们自信、自豪,在潜意识里认定自己是好棒的。“我什么都能干,我最棒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阶段有错误也不用批评,该批评时就要批评,甚至不乏严厉的批评,但这种批评必须建立在“孩子仍然是一个优秀的孩子”的前提下,显然,第一个教练的批评方法欠妥,不应怪你的女儿。
问题2: 孩子“左撇子”,要不要纠正?
我的儿子3岁了,不知是否遗传于他爸爸,也是左撇子,而且连握笔也是用左手。如果刻意纠正他用右手握笔,他也知道该用右手,但很快还是会换用左手。现在家里人对此分持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该纠正,要不然上学没法写字,而且容易跟同桌“打架”;一种认为不应该刻意纠正,用左手写字能开发右脑,会更聪明,长大后再随他自己的意志纠正,很多名人都是左撇子呢!我个人倾向于“应该纠正”,但在实际玩耍游戏的过程中,每次的刻意纠正往往不欢而散,令他反感甚至哭闹。为了不中断他玩耍游戏的兴趣和连续性,我现在不得不在游戏过程中只提醒1次,之后就漠视,或主要纠正他错误的握笔姿势。请问杨主任,我该不该纠正他左撇子的习惯?
左撇子不应纠正,左撇子对外界的反应速度比惯用右手者快0.07秒,左撇子好得很。
左撇子的优势除了反应快,还有就是可以利用他的这一特点,来进行“左右开弓”的训练:左手能握笔,右手也学学;左手会拿筷子,右手也锻炼锻炼;左脚踢球,右脚也试试看。多多进行“左右开弓”的训练,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哦!
人的大脑有两个半球,左脑和右脑,中间由两三亿根“并骶体”联结,过去有人认为左脑是优势脑,我的孩子今后要当爱因斯坦,就训练左脑行了,但殊不知单纯左脑发达的人通常是有问题的,说不定还会住进精神病院。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界掀起了一场“右脑风暴”、“右脑革命”,注意,叫“风暴”,叫“革命”无非是呼吁大家:右脑开发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婴幼儿时期。
受大脑司令部管辖的人的各个部位,正好是交叉接受大脑两半球的指挥的,左右开弓能使大脑发育呈现高效应发展。打个比方,我站在一面镜子面前,我只看到一个我,当我的前后各放一面镜子时,镜子里就有无数个我。
左右开弓的训练,就好比两面镜子的作用,是锻炼大脑的最好的“体操”。
因此,科学的训练大脑应该以“全脑教育”为口号,左右脑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再说一遍,请不要纠正孩子“左撇子”的习惯,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由于父母强制性地让他们改用右手而导致紧张焦虑,甚至出现口吃。
问题3: 怎样才能培养一个乐观、豁达的小男子汉?
我家儿子今年4岁半,上中班,刚过4岁生日时,他突然特别爱写字,经常拿着字宝宝对我说:“妈妈,我要画字宝宝。”他写得还真像那回事,那段时间他就像着了魔一样,放学路上、看电视时,只要看见想写的字,他都会写,拦都拦不住。这段时间,他的热情不太大了,也许因为我们都忙,孩子也没几个同伴一起玩耍,所以他性格有点内向,在外面有点胆小,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不太自信,自尊心又特别强。大家一起玩游戏,如果他输了,别的小朋友笑一下,他会哭,甚至一整天不高兴。他也不爱运动,跳绳、拍皮球,一做不好就不碰,光窝在屋里玩。他就是怕困难,我也尝试改变他,但效果不大。请问老师我该怎样才能培养一个乐观、豁达的小男子汉呢?另外,我还想问问,他这个年龄学书法合适吗?像他这种性格,应该给他报个什么兴趣班?
4岁半的孩子不宜过早学写书法,理由是目前他手部的小肌肉群尚未发育成熟,一定要让他学,只会事倍功半。像你说的他突然特别喜欢写字,那我们也不要破坏他的积极性,作为一种游戏,写写画画当然有好处,但练习书法则有更高的要求。
另外一点,人的性格有内向型、外向型,本无所谓褒贬,但在幼儿时期,总还应提倡活泼好动一点,这样有利于他见多识广,学习人际交往。现在看来,你的儿子有“退缩行为”,还有一点社交焦虑,这种退缩和焦虑,明显会妨碍他的成长。
首先要有耐心,可能由于“过保护”的环境造成他内向,家长只要稍稍给他创造机会,就能帮助他建立自信。如果过于着急,说一些刺激的话,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他在群体中退缩,这种现象叫“场面缄默”,因此,家长要多和邻居及孩子同班同学的家长接触,由大人进行“榜样诱导”,同时也能使你的孩子更熟悉他人的家庭。
以下几点希望做到:
让孩子在伙伴面前干一件自己拿手的事情或表演一个拿手的节目。
让孩子在家人面前唱歌,记得你们要表扬他哦。
对于幼儿园的活动,可以让他提前预习,等到正式开始时,他已有八成把握。
经常带他出去,与同龄孩子一起玩。
安排孩子做一两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上街买一瓶酱油等。
不断赞美孩子:“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
问题4: 如何让孩子更加专注?
我女儿上小学一年级,刚上学时很好,可渐渐地,她喜欢上课说话。老师很头疼,我们知道后也很焦急,想了各种办法都没用。以前老师说她几句,还能起效几天,可最近老师批评她也不见效。我女儿上幼儿园时,前半段老师都夸她,可大了些,就爱说话了。每天我都要跟她说无数遍这个话题。她每次都说改,可就是改不了。杨教授,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首先,与老师建立联系,在可能的情况下,把孩子的座位调到靠近老师的位置,请老师多向她提问,她说话时,请老师多提醒她。
上课爱讲话,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可是用磨破嘴皮子的方法去纠正,不见得有什么效果,还是要用行为来纠正。
在家里,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来锻炼孩子的注意力,例如“抽签问答”――家长自制一些题签,由孩子按签上的题目来回答,答对了可以给个小奖品,答错了可要罚唱歌或跳舞。
还可让他做一些专门性的练习,例如挑一小段课文,让孩子朗读后,把你要他找的一些字词划出来;也可以由家长编写一段十几句话的短文,每句话里有一两个错误,如漏字、错字、别字、词义不搭等,让孩子去默读、朗读、找错、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