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业投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电网企业的普遍采用项目投资效益评价来决策项目的投资安排,但在评价指标及方法的应用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评价指标中涉及较多的主观易变因素。二是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多为模糊判断打分,需要相关评分人员对照评价标准进行人为判断,繁琐易出错。三是评价指标多大部分是反映供电区域的需求类指标,与项目自身投资效益有密切关系的价值量指标过少。四是评价方法得出的项目评分区分度低,导致作为最终的评分结果无法体现项目个体间的差异。
本文在常规的层次分析法基础上,引入评价输入指标化、评价对象聚类细分等创新解决方案,并在权重求解方法上进行优化,方便实际评价工作的开展。
一、研究现状
针对效益分析理论和项目投资评价方法,国内外都有深入的研究与应用,在不确定性和风险理论方面,Tversky和Fox在1995年发表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权重》以及Fox和Tversky在1998年发表的《一种观点――基于不确定因素下的决策》提出了一个两阶段模型来解释决策权重的确定过程:首先,决策者分析判断事件发生的概率,然后运用适合风险分析的概率权重函数将此概率转换获得最终的决策权重。Dale Cooper和Chris Chapman在1987年发表《大型项目的风险分析――模型、方法与案例》一书,通过模型及案例研究探讨了风险和不确定的概念,表明没有适用于所有情况的通用模型。风险分析可以分为定性风险分析和定量风险分析,定性风险分析方法一般不需要对风险进行量化,定量风险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学方法或建立分析模型来实现对风险大小的测量和估计 [1]。
具体评价方法上,不少专家学者对电网投资效益评价的数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析,并通过指标的归一化处理和权重计算,得出了一般电网投资效益评价的综合数学模型;同时,将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有无对比法、优选组合预测、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有机融合,以建立由多方法组成的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亦成为当前和今后的主要方向。
其中层次分析法(AHP)因具有系统、易用的特点,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由匹兹堡大学Saaty教授于70年代中期提出,于80年代初由Saaty的学生介绍到我国。
目前该方法已经有成熟的商业软件可以使用,但不论是软件还是直接应用,通常只是借助层次分析法对特定的问题进行分解,最终方案层仍然需要借助判断矩阵进行重要性排序,若一次性需要定性判断的因素太多则偏离了层次分析法的问题分解初衷。
因此,在针对方案数量较多的问题决策时,仅仅使用层次分析法便不能胜任了,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地解决多方案决策时的定量排序,而这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
二、技术方法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我们构建了微观项目评价与宏观战略调整相结合的模型框架,设计了符合专家实际决策关注点的评价指标,使用业务事实数据作映射及统计归一化量化评分,并基于Excel软件实现评分表单电子化。
(一)技术方案
1、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的主网基建项目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统计数学改进主网基建项目投资效益量化测算评分方法。
2、依据项目投资综合效益最优的总目标,使用层次分析法从电网安全、供电能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四个维度进行层次分解,选取各维度与项目投资相关的关注指标。其中,电网安全维度反映电网企业主网基建项目投资的安全防控要求,供电能力维度预测现状电网供电需求和电网建设投资效果,经济效益体现项目投资的财务收益,社会效益兼顾电网企业社会责任。
3、模型指标体系的选定采用德尔菲法组织业务专家进行提名投票,指标体系应既能反映电网建设需求的强弱、投资贡献效果的优差,也能预测管理要求执行情况的好坏、财务收益的高低,能普遍体现电网企业主网基建项目投资决策的关注点。
4、模型根据业务特点进行聚类细分,设置输变电工程和线路工程两类子模型,子模型的指标依据项目群的业务特点设置不同的加权权重;其中线路工程子模型不考虑容载比及平均负载率指标。
5、基于上述构建的主网基建投资效益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将投资效益综合最优目标、评价维度和评价指标项称作递阶层次因素,采用成对比较法构建各因素对上层因素的判断矩阵,通过德尔菲法将同上层因素的因素间的相对重要程度标定为1/9、1/8、…1/2、1、2、…、8、9的17个等级。(如表1)
(1)记A=(αij)nxn,其中αij为因素Si与Sj的相对重要程度,n为一次比较的指标个数,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权向量ωi=(ω1,ω2,…,ωn)T即为因素对上层因素的单层排序向量,运用“方根法”求近似解:
其中,γ为加权系数,优先保障类γ取1.1,严格控制类γ取0.8。
(二)求解实现
模型使用电子表单进行模型测算,并为整个评价过程设计开发了自动化测算表单,可在模型说明指导下自行完成量化评价模型的更新及修正,有效解决了同类评价优选模型应用困难、修改复杂的问题。
1、判断矩阵的近似求解优化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应用中,成对比较法构建的判断矩阵的排序向量求解需要使用MATLAB、SPSS等专业软件进行数学编程计算,当一致性判断指标不符要求或模型递阶层次指标比较数据有变化时,还需重新进行计算,费时费力且操作要求高。
理论研究提供了近似求解计算方法[2,3],对于指标权重测算,实际验证发现,使用和法或根法计算3阶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向量时,偏差在2‰左右,符合权重测算应用要求[4]。
其中,求解几何平均值使用GEOMEAN函数,并使用IFERROR函数消除表格为空时的除0错误;矩阵运算使用MMULT函数,具体用法可参见软件帮助。G2∶G5、H2∶H5、I1单元格使用数组公式,在选择区域后使用Ctrl+Shift+Enter来完成确认,EXCEL会根据区域进行对应计算。
2、判断矩阵权向量自动汇总
在单独的Sheet页中按维度与二级指标的层级结构准备好权向量汇总表格,并设置公式引用各个判断矩阵的权向量测算结果,如图 3所示。依次设置将各个判断矩阵的权向量汇总到同一表格中,维度权重与二级指标权重的乘积即指标的最终权重。
这里使用常用的 EXCEL软件自带的VBA编程,设计并编写5个处理模块,实现了层次分析法使用过程的自动化辅助支撑,相关功能点如表2所示。
三、案例分析
下面结合某电网企业地市供电局的实际项目评价工作,阐述主网基建投资效益化量化评价模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地市供电局需要决策的主网基建类项目主要包括220kV、110kV电压等级的输变电工程及线路工程的新建项目和续建项目,主网基建项目金额大、数量少、工程影响范围大,项目对电网的安全性要求较为突出,在安全风险和电网运行方面的评价机制较为复杂。
因此不宜划分过多细分类别,以免增加评价优选复杂度,因此,将主网基建细分为输变电工程和线路工程两个子类。
该模型针对该地市局的主网基建业务特点与项目建设性质,根据项目管理需求和项目的投资目的,在借鉴行业先进企业成熟的研究成果,参考上级单位历年各专业投资计划准入指标的基础上,再结合业务专家的意见,设计评价维度:电网安全、供电能力、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针对各维度,通过调研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确定其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对投资效益的贡献大小,选取与投资效益强相关的业务指标,具体指标信息如表3表4所示。
其中,电网安全支撑指标反映电网企业主网基建项目投资的安全防控要求;供电能力支撑指标预测现状电网供电需求和电网建设投资效果;经济效益支撑指标体现项目投资的财务收益;社会效益支撑指标兼顾电网企业社会责任。具体指标的设计原由如表4所示。
以投资效益最优总目标的四个子维度为例,构建判断矩阵,并对每两个元素对上层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比较,某专家评判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模型设计的矩阵近似求解方法,计算出该专家的给出的维度间相对重要度即权向量为Wi= {0.1089,0.1887,0.3512,0.3512}T,其一致性检验指标为0.0039,符合近似性要求。类似的,将多个专家的评判结果取平均值作为各维度最终的权重。
依次测算出各维度二级指标对上层维度的相对重要权重,两者相乘,即为二级指标对投资效益最优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重,结果如表6所示。
针对具体的二级指标,根据主网基建V项目的业务特点,引入双曲线函数变换对负载率和容载比进行处理,使指标输入分值在规定范围内时评分值变化减弱、在规定范围外时评分值变化增强,以“上年供电区域平均负载率”为例,根据公式(3),其标准区间最大值Smax为50,区间半径R为40,经过定点值的拟合测算,得出具体变换函数为:
公式9:
以该供电局2015年投资计划实际申报主网基建项目数据为例,分别输入输变电工程与线路工程基础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公式(4)至公式(7)的归一化计算,模型得出的项目客观量化评价结果如附图2所示。
根据对项目设置的宏观分层策略,根据2014年度颁布的投资策略,制定2015年度投资项目优选决策宏观分层标准如下:
1、必须解决(充分条件)。承接公司西电东送配套工程;解决一级以上电力事故风险相关工程;解决主网结构性限电或窝电相关工程;解决大用户等重大基础设施的配套送电工程。
2、优先保障。上级公司策略性倾向的工程;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相关工程,例如解决一级电力事件风险相关工程;省级重点产业园区配套供电工程;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相关工程;新建变电站配套出线以满足周边负荷发展需求的工程。
3、合理安排。解决完善网架结构相关工程;提升电能质量相关工程;解决特殊保供电需要相关工程。
4、严格控制。市政建设配套迁改电网工程;其它供电局重点审查项目。
最后,使用公式(8)对模型的客观量化评价结果进行调整,模型评价结果如表7、表 8所示:
根据上述项目方案相关的指标数据模型测算结果,输变电工程项目方案建议排序为“A输变电工程”、“B输变电工程”、“C输变电工程”、“D输变电工程”和“E输变电工程”;输出的线路工程项目方案建议排序为“H线路工程”、“I线路工程”和“J线路工程”。
线路工程中,“H线路工程”项目为政府重点推进项目,其优先级应较高,评分结果符合预期。
输变电工程中,“E输变电工程”项目为临时紧急立项,其评分较低也在意料之中;其它项目的模型评分排序经比对,与专家组的实际评审决策排序相符,说明该模型的排序结果基本符合专家决策预期,即模型量化评价结果通过验证。
四、结论
主网基建量化评价模型从电网项目建设需求出发,综合考虑电网安全、供电能力、经济评价、社会效益等多个维度,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学统计理论实现量化测算,使用业务指标数据作为测算基础。
使用投资项目供电区域及项目本身的风险解决情况、负载率和容载比等客观业务指标,契合业务决策要求。
直接使用业务数据作统计归一化,项目评分客观且区分度高,有效减少了评价者主观判断的干扰。
引入宏观调整机制,隔离年度投资策略等外界因素,模型客观且稳定,避免了同类评价优选模型需要频繁测算权重的问题。
首先,允许我代表欢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对某某领导一行来我局调研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当前,严峻的经济环境对我区建筑业的发展造成巨大挑战,银根紧缩、资金链紧绷更直接成为我区建筑业发展的“难中之难”。因此,如何破解困难,应对挑战,化危为机,转型发展是我们当下无法回避和急需同心协力解决的“重中之重”。下面针对我区建筑业发展形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我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我区建筑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我区建筑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富民强区的优势产业,在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建筑业企业施工总产值、上缴国家税收大幅度提升。×-20__年全区建筑、市政施工企业完成建筑业施工总产值×.× 亿元,其中外省施工产值×.×亿元,创税利×.×亿元。
其次,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三年来,创省钱江杯优质工程 ×项,市瓯江杯优质工程×项。
第三,企业资质不断提升。目前,我区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共有×家,其中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家,一级企业× 家,二级企业×家,三级企业×家;市政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家,二级企业×家,三级企×家;专业承包及劳务分包企业总计×家;监理企业×家。
可以自豪地说,我区建筑业企业的数量、资质等级以及每年所创的施工产值、上缴的财政税收在全市都名列前茅。
二、目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仍然不大,竞争力弱,外向度发展不高。我区建筑企业年施工产值×亿元以上的有 ×家,×亿元的有× 家,×亿元左右的有× 家,房屋建筑和市政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企业占了×%。钢结构、建筑防水、防腐、环保、机电设备安装等企业资质偏低。由于我区建筑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劳务组织化程度不高,使得我区建筑业市外、省外市场份额不大,建筑劳务输出量少,且工程小、分包多,总承包、大体量的项目少,市场占有率低。而在拓展海外、境外市场方面还未起步。与我省上虞、金华等建筑业强区的情况相比,差距还较大。
二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链不够完整。我区建筑业企业大多数是一业为主,缺少一批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难以在大环境经济状况发生变故时应对困难,容易造成企业经济滑坡,也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不符。从我区建筑业行业来看,绝大多数是房屋土建和安装企业,而象设计、监理、咨询等知识型人才密集型企业欠缺。本区房地产和施工承包企业之间合作项目偏少,本区产业结构链尚未成熟。
三是资金短缺现象普遍,造成企业内在发展动力不足。目前建筑业原材料、劳动力工资以及融资成本持续提升,而建筑市场垫资、压价、拖欠、不及时决算、偏离工程造价规律的低价竞标,已使许多建筑企业利润空间狭小。另一方面建筑企业从银行贷款困难。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我区建筑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由于企业资金不足,企业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不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专有技术和技术专利。造成了一些企业重外延扩张和产值规模,轻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以至内在发展动力不足。企业的盈利水平与长期产业升级的投入需求形成巨大矛盾。
四是所有制结构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到目前为止,构成我区建筑业发展主要力量的集体企业还有×家,企业改制步伐缓慢。由于集体企业产权单一,机制不活,人员包袱重,人才缺乏,效率低,造成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竞争力不足,在当前建筑市场激烈竞争中已处于明显劣势,加快建筑业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已势在必行。而在民营企业中,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没有真正形成。
三、我区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在当前多变的经济环境下,要进一步发挥政府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提升服务职能,整合资源、同心协力,营造我区特色的建筑业发展环境,实现我区建筑业的转型发展。
1、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我区已经出台鼓励建筑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我们应该进一步落实好政策,并建议积极调整优惠政策内容,适应形势发展,加大扶持力度。
2、多部门联合,多渠道筹措,解决企业资金难题。建议由区政府牵头,联合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重点解决建筑企业融资渠道少、信用担保难的问题。
3、加大治理拖欠工程款力度。对于政府投资项目,政府应带头执行有关规定,带头还欠。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应制定相应措施督促开发商不拖欠,真正使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全球对建筑业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希望建筑业产品的成本逐步降低,建筑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建筑产品和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不断降低。与此同时,投资方希望简化建筑产品购买的组织,而又不损害其利益,并希望建筑业能提供范围更宽的服务,由此必须对不适应要求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2改革的方向
改革现行建筑业管理体制,加速与国际惯例接轨,加紧构造适应国际建筑市场发展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是当务之急。今后的改革中应该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1)实行工程保险制度,建立强有力的风险约束机制。遇有国家投资的项目,由一个与投资无关而与建筑企业有关的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管理招标投标,难免产生“掏国家的钱,请自己的客”,使投资效益受到损害。当投资不力、资金无法回收时,经济赔偿也成为空谈。而保险的最大作用就是充分发挥经济赔偿的功能。工程保证担保与工程保险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是很常见的一个规避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特别是在工程建设领域得到了极为普遍的应用。美国、拉丁美洲对公共投资项目实行强制性保证担保,保函由经批准从事担保业务的保险公司和专业担保公司出具;在日本和韩国,传统上实行的是替补承包商保证担保制度,它的特征是由竞争者来提供担保。我国目前虽然有北京、上海和深圳作为全国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改革试点城市,但我国的工程保证担保与工程保险业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建立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是我国建筑勘察设计行业同国际惯例接轨以迎接“人世”的迫切需要。
(2)完善监理行业协会体系,确保监理单位“秉公执法”。现阶段监理费用一般是从甲方手中得来,监理单位自然在许多地方都要迁就甲方,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监理单位的中立地位,使监理单位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可以考虑让甲方将监理费用交给第三方———监理行业协会,再由监理行业协会对工程的监理情况考铰后,将监理费用转交给监理单位。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完善配套的监理行业体系,包括国家监理法规、管理制度、机构设置、工程程序等,即在监理行业的系统化、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等几个重要方面与国外监理相差甚远。如监理市场,缺乏公开、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愉悦环境,存在着地区保护、违规交易、行政干预等不良因素,监理深度远未到位,当前现场监理普遍还在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这一低水平阶段徘徊,不早日突破这一步,我们的监理业就很难适应建筑业国际化的需要。
(3)精简不必要的机构,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如工程项目的三控制,本应是监理单位的职能,却又有建设项目经理的管理班子参与其中,这种“越俎代庖”行为不仅阻碍了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而且增加了多余的管理机构,势必在工程成本中多出一部分管理费用。建议这部分多余的管理班子应予撤除。
(4)健全建筑法规体系,成立建筑法院以及建筑执法队伍。我国的建筑业必须关注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需求变化的动向,逐步引进新的建设模式。与此同时,为适应项目管理模式的变化,需要尽快制订我国自己的冈FIDIC条软和NEC条款,建立健全我国的建筑法规体系,以规范建筑市场,促进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与此同时,建筑法院及专门的建筑执法队伍也应尽早成立和组织起来,这支队伍必须是建筑业的专业人员,由于建筑业的特殊性,非专业人员是很难做到高效、正确执法的。
3工程项目管理新模式的提出
结合以上已述及思想,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对现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提出了改进与创新。这种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工程建设项目的相关主体有所变动这种模式取消了建设项目经理班子,增加了监理行业协会和保险公司。投资方不必通过项目法人,而是直接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监理单位负责对工程设计、施工过程进行监管。这样,各主体在更大程度上以经济手段来相互约束,减少了行政化色彩。在施工现场,只有施工方与监理方负责进行工程管理,改变了多头指挥的现状,并节约了工程成本。(承包单位包括设计承包单位与施工承包单位等,监理行业协会则是为促进整个中国的监理事业而组成的行业性社会机构)。
(2)监理费用的获得方式有所改进。投资方先将监理费用交给监理行业协会,监理单位的费用由监理行业协会处获得。行业协会的监理费中转作用消除了投资方与监,理单位之间的明显的雇佣关系,相对于现阶段管理模式而言,监理单位较容易保持中立,有利于“秉公执法”,确保工程项目的正常实施。
关键词:金融资本;经济增长;产业链;乘数效应;配置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5-0084-07
一、引言
金融资本的形成规律最早是由马克思通过揭示货币经营资本的产生而间接地揭示出来的,其指出G-W-GM就是货币资本在流通领域所表现出来的运行规律。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深入研究金融资本到底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由于金融资本的概念较为宏观,鲜有学者对其进行直接研究。米建国、王广谦等借用金融资本的概念来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却没有指出当代金融资本的确切含义。王定祥将金融资本定义为金融部门的营运资金,但只从金融总量和三次产业的宏观视角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在部分学者的启发下将金融资本界定为金融部门有效投放的信贷货币,即对应于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状况下的以银行存款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财富。根据投资乘数效应,金融资本进入国民经济各领域(即以产业体系为主体,相关基础设施为支撑平台的综合体系),在国民经济不同领域中产生综合效应,即货币资本配置的绩效。但不同领域货币资本配置的绩效是有差异的,依据产业链理论,这种差异又是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撑的。为了体系的均衡和体系的总体效率,而非为了单个行业产出绩效最大化,区域金融对应政策安排就要做出必要的应对。
无论是早期的研究者如Gurley and Shaw、Pat-rick、Goldsmith、McKinnon、Shaw,还是晚近的一些学者Levine和King等,一致认为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金融体系内部结构的演变及其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和机理。以范方志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金融通过影响产业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林毅夫从金融结构在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的角度,证明一国的金融结构必须要和产业结构相匹配。李卓然、郑悦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产业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量测算研究。这些成果对研究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进行了推进,但都是基于金融体系中不同类型的融资方式以及狭义的三次产业结构进行研究的,得出的结论较为宏观。也有一些学者针对某一具体产业的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主要采用的实证方法是建立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这些研究针对某一产业进行了因果关系或贡献度的测量,却没有对国民经济各主导产业部门进行总体的研究,并且由于所取样本和方法的不同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
陈志嵋提出,从广义的角度讲,产业结构应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比例关系。范德成、刘宇、闫永涛等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我国产业投资对其他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已有的投入产出表公布的数据,而目前为止我国只编制了5张基本表和3张延长表,并且统计口径存在一定差异。最近的研究一般是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进行的,而这些研究只是在此基础上测算了每个产业的前后向关联系数及拉动效应和推动效应,没有进行产业链的构建与投资乘数效应路径的具体分析。
综上所述,现有的关于金融资本通过产业体系影响经济发展的研究中,一方面是以广义的金融结构为切入点,以狭义的三次产业结构为支撑的宏观研究。其学术意义重大,但作为现阶段政策制定的依据略显无力;另一方面是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的产业关联分析,强调了产业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中间产品的关系,对前后向关联系数进行了测算,却没有对乘数效应和产业链传导路径进行具体分析。
二、初步统计分析
为了直观地了解现阶段我国金融资本的投资结构,本文首先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图1-1是2003年到2010年我国八个主要产业部门投资额的趋势图。
其中消费零售业包括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两个行业,能源基础产业包括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和采矿业,综合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包括铁路运输、道路运输、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及航空运输。从投资分布来看,工业投资远远高于其他产业投资,其次是房地产投资,其他行业投资额相对较低,尤其是消费零售业、金融业和建筑业。从投资趋势来看,各产业投资都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工业投资增长率最大,并有逐年上升趋势;房地产投资以略低的增长率稳定上升;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能源基础产业投资在更低的起点上呈较为平滑的增长趋势;建筑业和金融业投资基数较小,增幅并不明显。
图1-2显示的是2004-2009年我国主要行业产值占GDP的平均比重。其中制造业占到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工业产值比重为41%。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占GDP总产值的6%。第三产业中消费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和6%。整体来看第二产业占GDP的47.12%,第三产业占GDP的41.7%。比较图1-1和1-2可以看出,各行业投资分布与产值比重并不成正比,尤其是建筑业、消费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
各行业由于其行业特性不同,自身规模存在差异性,因此其年投资总额不一定具有可比性。为了探索各行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接下来以各行业投资为自变量,以GDP为因变量分别进行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回归系数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回归系数都在0.9-1.0之间,其中工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消费零售和基础产业,金融业投资贡献率最低。如果是简单的依据单个行业对经济贡献率高就加大投资力度的原理,图1-1的投资额与表一的回归系数显然不相匹配,尤其是消费零售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据此,本文有两个大胆推断,一是我国现阶段各行业的投资标准不是在单个产业对GDP贡献率的基础上制定的,应该考虑了产业间的关联性和投资乘数效应。二是目前我国产业投资结构可能存在不合理现象。为了进一步探究我国金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接下来本文借鉴路径分析测算各行业投资的乘数效应及总效应。
三、研究假设及模型建立
(一)研究假设
产业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一一从最初的自然资源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生产链条。对某产业进行投资,会直接影响该产业的生产规模,进而影响其产值。而对总产值增长贡献而言,各产业的产值变化对其影响不尽相同,这与各产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有关。1995年我国33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表(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1995年度中国投入产出表》,第14、15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显示,除了交通能源之外影响力系数排在前列的就是制造业和工业,其次就是建筑业,饮食业的影响力系数排在29位,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力系数排在最后一位。刘宇根据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测算的前后向关联指数显示,金融业有很大的后向关联指数(1.11275),较小的前向关联指数(0.67384)。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均体现出房地产行业的带动作用是非常弱的。
前人的研究表明,交通能源工业和建筑业的感应系数较强,而仓储邮政、消费零售、金融和房地产业的感应系数依次减弱。(影响力系数强,前向关联指数大,推动作用强。感应力系数强,后向关联指数大,带动性强。)本文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在上述文献研究的支撑下,构建产业链条:交通能源-工业-建筑业-仓储邮政-消费零售-金融-房地产-GDP。假设产业链上某一部门产值的变化不仅受其自身投资的影响,还受到其产业链上游各部门投资和产值的影响(即将产业波及效应和投资乘数效应结合起来考虑),并最终传导至GDP。据此构建金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链条(路径)。
为了合理测算产业链的波及效应和各行业投资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本文针对假设的产业链条分别构建九个结构方程模型。图3中的模型用于测量产业链波及效应,当某一个产业部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沿着假定的产业链,引起与它相关的下游产业部门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相关的其他下游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影响力逐渐减弱。其余八个模型分别对综合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能源基础产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消费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投资效应进行测算。按照假定,每一个产业部门的投资都会引起其下游产业增加值的变化(鉴于模型所限,我们只测量产业的推动效应,暂不考虑产业链下游对上游的反作用)。每个部门的投资会直接引起GDP的变化,即直接效应;同时会引起下游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会通过产业波及效应模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GDP,这就是投资带来的间接效应,即乘数效应。(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将八个投资乘数效应模型图一一列出。)
(三)研究设计
考虑到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最近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48个样本,剔除缺失数据后作为分析数据。鉴于投资效应的滞后性,选取2003-2010年各产业分地区生产总值(来自国家统计年鉴(2004-2011年)),相应的2002-2009年各地区全社会按主要行业分的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各产业部门的投资额(来自中国固定资产统计年鉴(2003-2010年))。其中消费零售业包括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两个行业,能源产业包括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和采矿业,综合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包括铁路运输、道路运输、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及航空运输。
为消除不同指标数据之间量纲的影响,首先对样本数据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Xi(k)=[Yi(k)-min(Yi)]/[max(Yi-min(Yi)]。其中Yi(k)表示第k个样本的第i个指标的值,Xi(k)是标准化之后的值。为保证样本数据更好地符合SEM的正态化要求,本文通过1964年Box和Cox提出的基于极大似然法的幂转换模型(变换公式为:λ≠0:Yλ=(Yλ-1)/λ;λ=0:Yλ=1nY)进行正态化,使样本数据对SEM分析更具合理性。
根据产业波及效应模型,用AMOS7.0得到产业链上游对下游行业增加值的波及效应如表2。这里的波及效应包含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各传导路径的直接效应显著性都非常好,且表3的模型拟合度显示该模型拟合达标。
从表2中可以看出,建筑业对消费零售业,消费零售业对房地产业增加值没有显著影响,在模型修正过程中将此路径删除。从传导路径来看,第一个链条显示,工业增加值对建筑业有很强的直接效应,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消费零售业的直接效应依次减弱。第二个链条显示,建筑业产值对下游产业的直接影响较小,对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影响为负,表明建筑业的发展是以过度消耗其他产业为基础的,其发展效率不高。从各产业对国民GDP的影响系数来看,工业增加值对GDP的直接影响系数为-1.283,但其通过影响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一层层波及国民GDP的间接效应为2.273,所以其对国民GDP的总效应为0.990。同样,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对国民GDP的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1.891,而对国民GDP的总效应却为0.067。直接效应为负,说明这些产业的增加值本身并没有对GDP的直接拉动效应,却对其相关联的下游产业有足够的推动作用。消费零售业产值对国民GDP的直接影响效应为3.023,而最终影响效应却只有0.267,表明消费零售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自身产值的拉动,却因其对相关产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最终对经济的贡献度不高。建筑业增加值对国民GDP直接效应仅为0.033,而总效应却为0.127,说明建筑业作为产业链上游的产业其波及效应不可忽视。从金融业所受的影响可以看出,工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对金融业有很大的负的直接效应,建筑业对金融业的直接效应也为负值。说明这些行业的发展对金融业造成较大的直接阻碍,同时说明金融业对这些产业的支持效率不高。但消费零售业却对金融业产值有很大的直接效应,说明现阶段的消费零售业发展能较好地带动金融业,同时金融业对消费零售业有较高的支持效率。
从总效应来看,工业增加值对国民GDP的总效应明显高于其他产业部门,但产业链其他部门对国民GDP的效应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说明纯粹的产业链条的放大效应只能说明链条上游的产业部门会对下游部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却因各部门对链条末端部门(国民GDP)的直接效应不同而导致总效应没有明显趋势。接下来,本文分析加入金融资本的投入后,产业链上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二)投资乘数效应分析
根据投资乘数效应的八个模型进行各行业投资的效应测算,模型的拟合优度列于表3中。可以看出,模型大部分指标拟合尚好,只有工业投资、建筑业投资、金融业投资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模型的RMSEA值略微高了一些,但参照Nearden,Sharma和Teel(1982)的研究,对于面板数据来说会存在一定的高估现象,所以本文认为各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都通过了结构方程的检验。各模型的路径系数及对GDP的效应列于表4中,下面分别对各影响路径的测算结果进行分析。
1 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投资乘数效应分析
交通类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从表4的第二行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交通类基础设施投资对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消费零售业有很强的直接效应,其次是房地产,最弱的是金融业。说明交通类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发展工业、建筑业的基础,更是交通运仓储和邮政业与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的基本保障。通过对观察变量贡献度的测试,道路运输投资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系数为2.364,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投资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系数为1.257,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投资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系数都在1左右。能源产业投资对GDP的直接效应为0.932,总效应为2.396。说明能源类的产业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直接推动作用和间接乘数效应。从表4第三行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能源产业投资对工业、建筑业、消费零售业的产值有很强的直接推动作用,而对金融和房地产业的影响却略显薄弱。说明能源类的基础产业对第二产业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而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则略微逊色。通过对观测变量贡献度的测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对基础产业的影响系数最大,为0.687,其对GDP的总效应为1.646。
2 工业及建筑业投资乘数效应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工业投资对GDP有很强的直接推动作用和间接乘数效应。从表4第四行数据可以看出,工业投资对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消费零售业的直接效应都基本接近1。对金融业及房地产业产值的直接推动效应则相对较小,分别为0.841和0.866。说明工业是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性产业,对各行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潜在变量制造业投资对工业投资的影响系数为0.853,对GDP的总效应为2.178。建筑业投资对GDP的直接效应为0.609,总效应为0.981,对建筑业产值的直接效应也仅为0.611。表4第五行相关数据显示,建筑业投资对各行业的推动作用不是很大,基本在0.6-0.8之间,对金融业的直接效应仅为0.399。说明目前我国的建筑业投资效率不高,没有充分发挥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
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消费零售业投资乘数效应分析
表4第六行数据显示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产业链下游各行业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上游产业,有效地带动了消费零售、金融和房地产的发展。消费零售业的投资对其自身产值有着较高的影响,系数为1.125,可以看出消费零售业是一种投资敏感型的行业。其对GDP的直接效应为0.965,总效应为1.397,对GDP的带动效应主要是靠自身产值的拉动。
4 金融业及房地产投资乘数效应分析表4的第八行显示,金融业对GDP的直接效应为0.391,总效应为0.451,其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处于较弱的位置,说明金融业投资对经济贡献度和其他产业的带动性不大,目前我国金融业投资的效率相对较低。表4第九行显示,房地产投资对其自身产值的效应为0.689,对GDP的直接效应为0.733,间接效应为0.014。说明处于产业链下游的房地产业对GDP有相对较强的直接效应。
五、结论及建议
从产业投资对GDP的总效应来看,基础设施、工业和基础产业具有很高的总投资效应,均为2.5左右。消费零售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具有较高的投资效应,在1.3左右。建筑业和房地产的总投资效应相对较低,而金融业是最低的,只有0.451。这些结果和我们之前做的一元回归分析是有很大差异的,表明考虑产业链的波及效应和投资的乘数效应来测算金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说明我国金融资本的投放不应按单个行业的投资效应进行安排,也不能单纯依据产业比重及产业波及效应进行安排,应综合考虑产业特性、产业关联及投资的乘数效应。
首先,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直接制约着经济各领域资源配置的效率水平。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基础设施供给的普及性和质量直接决定了私人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益;从微观的角度来讲,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能够降低生产的成本,并对经济中供给和需求的结构产生影响。建议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尤其是道路基础设施投资、铁路运输和公共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服务性行业,担负着连接国民经济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运转的重任。它在整个第三产业中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最大,有相对较强的间接带动作用。但相对于其产值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目前其投资额已经不低,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提高投资效率,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加值规模加以扩大。
其次,建筑业与产业结构升级有着密切联系,为基础设施建设、商用及住宅建造的发展提供扩展空间。但实证结果表明其对GDP的间接效应不是很强,建议通过政府干预和调控行为,进一步推进技术进步和提高建筑业全要素生产效率,为今后建筑业的良好发展提供基础。工业投资总额和对国民GDP的总效应都比较高,工业产值也占据整个国民经济很大比重,但工业产值对GDP的直接效应为负,说明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限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建议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以更好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营改增;行业改革;挑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4-0036-05
自2014年1月1日起,我国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改增”,其范围进一步扩大。为确保改革取得预期效果,下一阶段需要抓好电信业、建筑业、金融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部门等重点与难点行业的“营改增”改革设计,确保其顺利推进。同时,加快推进政府间财税关系改革,解决“营改增”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一、“营改增”的进程
从总体上看,“营改增”全过程大体可分为部分行业地区试点、部分行业全国试点和全行业全国推行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部分行业部分地区进行试点。2012年1月1日,上海率先开展营改增试点工作,拉开了“营改增”的序幕。2012年9月至12月,营改增地区试点扩大至北京、天津等八个省、直辖市和三个计划单列市。第二阶段,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2013年8月1日,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适当扩大部分现代服务业范围。自2014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改增”。第三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营改增”,使营业税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从当前的改革进度来看,下一步改革的基本思路应是在分析、总结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全国推进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各行业推进方案,做好相关政策设计,分行业在全国逐步推行“营改增”。同时,由于“营改增”产生部分地区财政支出压力增大、中央与地方的利益调整、税收征管风险以及部分行业和企业出现税负增加等问题,需要加快相关制度改革,深入研究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地方税体系建设、税收征管体系改革等问题,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协调性,确保改革平稳顺利推进。
二、下一阶段部分行业“营改增”面临的难点、挑战及改革建议
下一步改革将以分行业全国推行为主,在今后两年需要抓好电信业、建筑业、金融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部门等重点与难点行业的改革设计。由于这些行业在“营改增”中面临一些难点与挑战,为此,需要做好相关制度设计,以确保“营改增”顺利推进。
(一)电信业
电信业实行“营改增”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例如,在电信产业链上主体日益增多、利润分配日益复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服务内容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给电信业增值税税制设计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对于既包含服务内容又包含货物的营销模式,如何做好业务划分和增值额的确定,并以此设计合理的增值税制度是一个难题;如何做好新老税制衔接以及税负平衡问题,防止对电信业形成较大冲击;受生产和消费时空分离等影响,对于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的电信业务,其增值税纳税地点确定则较为复杂和困难。
为应对这些困难与挑战,电信业实行“营改增”首先要清晰界定电信业务的具体内容,可将电信基础业务设计单独的增值税制度,而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增值服务相应归至相关行业,适用相关行业的增值税制度。其次,为保证国内电信运营商之间以及国内与国际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公平竞争,对于国内业务,应按照生产地原则征税,即电信服务提供商和用户均在境内,则在服务提供地纳税,而对于跨境业务,应实施消费地原则,即在用户所在地纳税。此外,应按照“税负持平或略有下降”的原则,设计好电信业增值税税率。
(二)建筑业
由于建筑业本身业务的复杂性以及改革涉及的因素较多,建筑业实行“营改增”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存在着更为突出的问题与挑战。具体而言:一是总分机构问题。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着总分机构的问题,许多建筑施工项目都是以分公司或项目名义与供货方或租赁方签订合同,由分公司或项目部自行采购工程物资和小型设备以及租赁施工机械等,增加了增值税征收与管理的难度。二是纳税地点问题。建筑业流动性比较大,跨地区经营的现象非常普遍,纳税地点的确定,将对地区间税收利益分配产生重大影响。三是进项抵扣及税负变化问题。建筑施工项目一般具有施工工期长、流动性大、施工地域广、材料品种多等特点,面临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复杂而不规范,其进项抵扣及税负变化等问题较为突出。
为解决这些问题,鉴于建筑业营业税造成的增值税链条断裂及重复征税问题,未来应将建筑业全部改为征收增值税。在我国境内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其提供建筑劳务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缴纳增值税,并有权抵扣建筑劳务过程中发生的进项税额。在纳税地点上,建议将其确定为机构所在地。但是考虑到建筑业异地施工行为的普遍性,为了保证地区间财政收入分配的平衡以及便利税源管理,建议对异地建筑工程按其结算工程款以一定的征收率在建筑劳务发生地预征增值税,到竣工或者年度结算时,向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进行汇算清缴。
(三)金融业
从金融服务的业务范围来看,金融服务主要由金融中介服务、直接收费的金融服务和间接收费的金融服务等三种组成。由于金融服务的特殊性,在理论上对金融服务按标准税率全面征收增值税显得比较困难。从增值税的征收原理和征收实践来看,直接收费的金融服务的增值税很容易核算,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也很容易确定,因此可以很容易地纳入通行的发票抵扣法增值税征管机制,而不会增加纳税人的遵从成本和税务机关的征收成本。而对于金融中介服务和间接收费的金融服务,实行“营改增”则面临两个难点:其一,难以确定增值额。从理论上区分金融服务收入的性质,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准确计算出增值额困难较大。其二,难以在不同服务接受方中分解增值额。在一笔完整的业务中银行往往对应着两个服务接受方,增值额如何在两个服务接受方之间进行分割很难合理确定。
对金融保险业整体实行免税,放弃这部分税收收入,显然超出了财政的承受能力。而如果对金融服务采取变通征税的办法,则会带来一定的征管困难,对我国现阶段的征管能力是一大挑战。为此,未来的金融服务增值税可采用如下的处理方法:
一是对核心金融业务和间接收费的金融服务,如银行贷款业务、投资收入、担保收入、证券管理收入及投资收入、证券承销业务收入等,适用3%征收率的简易征税办法。同时,允许金融机构选择成为一般纳税人,使用正常的征管方式。与现行营业税制相比,这一做法既有利于减轻金融服务的税负,减少重复征税的程度,又有利于保持灵活性,降低征管成本和遵从成本,而且对财政收入的冲击也相对较小。
二是对直接收费的金融服务,如安全保管、投资咨询等业务,应作为增值税的应税收入,纳入正常的增值税征收机制中。出口的金融服务则适用零税率。
三是为了降低征管成本和遵从成本,建议对金融机构因出口业务发生的进项税额进行单独核算,允许直接抵扣或退还,对国内业务发生的进项税额,则不再在应税业务和实行简易征税的业务之间进行分摊,而是按照一个统一的比例进行抵扣。
四是在保险业的增值税处理上,可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对人寿保险以免税为主,这也延续了我国现行的营业税免税的做法。对财产保险,则比照银行业的做法。
(四)不动产交易服务业
由于不动产具有长期资产的特殊性,该资产涉及当前消费以及未来的持续消费,这种特性使得如何对不动产征收增值税成了一个国际性的难题。不动产交易服务业实行营改增,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例如,对于业主自住的房产,虽然在理论上可以按估算租金价值征收增值税,但在实践中计算估算租金价值非常困难,相应地增值税征收也无法实现,但如果对自住的估算租金免税,却依然对市场出租行为征收增值税,则会造成对不动产租赁行为的歧视;一个合意的消费型增值税应该做到只对房地产的消费价值征税,而将其投资价值排除在税基之外,但在实践中无法明确区分开一个房地产价值中的消费性利益和投资性利益;如何辨别不动产的真正用途,确保纳税主体能够得到抵扣,并只对消费课税,在实践中有较大的难度。
对不动产交易的增值税处理非常复杂,“营改增”需要综合考虑对房地产市场发展、民众生活、财政收入以及税务机关征管成本和纳税人遵从成本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时机推进。具体建议:
一是对新建不动产,按照标准税率征收增值税。由于销售新建不动产的卖方一般是房地产开发商,对其征收增值税在制度上和征管上不存在困难。
二是对不动产的租赁和再次销售,区分商业用不动产和居住用不动产适用不同的增值税处理办法。对商业用不动产的租赁和再次销售,建议按正常制度征收增值税,同时纳税人有权抵扣购进不动产时支付的进项税额和翻新、维修等活动发生的相应进项税额。对居住用不动产的租赁再次销售,考虑到交易双方一般都是个人,将其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将会导致巨大的征管成本和遵从成本,以我国目前的征管条件很难实现,因此建议免征增值税。
三是“营改增”后,适当考虑合并土地增值税、契税等税种,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降低房地产流转环节的税负。对房地产的静态保有与增值,则通过开征房产税和加强所得税征管的做法加以调节。
(五)特殊部门
由于政府部门、非盈利组织以及慈善机构(Public body,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Charity organization,简称PNC部门),在增值税处理往往比较复杂,也比较特殊,因此,本研究报告将这些部门通称为特殊部门。这些部门大都属于提供(准)公共商品和服务的部门,因而在增值税处理上较为特殊。从国际上来看,PNC部门的增值税处理方法大体分为完整纳税、零税率和免税三种。基于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特殊性,这些部门的增值税需要区别对待和设计。
依据我国实际情况,PNC部门实行营改增,从短期来看,采取免税政策较为适宜。由于营改增在设计时,通常保留原有税收优惠政策,为保证改革的稳步推进,应对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等PNC部门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这也符合我国目前的征管制度和征管能力要求。如果对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适用完整纳税机制,则意味着政府部门的票据均需要纳入增值税专用发票系统,这无疑会大大增加征管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也对政府部门的资金核算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势必会增加改革难度。但是,对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实施免税为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应逐步向零税率或完整纳税方向迈进,这也既可以保证增值税抵扣链条完整性,又可以促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购买,提高其供给质量。
三、加快推进相关改革,解决“营改增”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营改增”将对政府间财政关系、地方税体系和税收征管等产生影响,为此,必须根据其所造成的各方面影响,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地方税体系,以及国地税税收征管机构之间的关系。
(一)继续推进分税制改革
根据现行“营改增”规定,原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营业税,在改为增值税后收入仍然归属于地方,尽管短期内这将不会影响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划分,但仍属于一种试点改革中的过渡性政策。若要根本解决问题,需要完善分税制体制,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收支划分。总体而言,有五种方案可解决“营改增”引发的财政体制问题。这五种改革方案的具有各自优缺点,其改革的难易程度与效果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