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

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

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范文第1篇

在团委老师的指导下,社团联合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全体负责人的共同努力下,人事部有了进一步长足发展,人事部从基础性的机构发展到创新性活动,都有了由量到质的飞跃。下面,将人事部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1、人事部的招新。本学期的社团联合会人事部的招新工作依旧是面向全学校进行的。招新于九月份全面展开,分别从前期宣传、过程跟踪、以及干事统计等方面来进行。全校各个系都有我们的干事,让我们充分看到了人事部发展的潜力。

2、人事部的活动。在九月份,为了进一步贯彻学院党委关于“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工作”,学院团委开展了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工作,组织我们学习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在报告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十七大精神和“蓝天”精神,树立学生自立、自强意识,落实推进“自立、自强、创业、创新”主题教育工作。学会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团学干部所应有的素质“学习力,领导力,亲和力”、“进取之心,敬畏之心,平常之心,赤诚之心”。为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提高社团干部服务意识,落实“责任”教育。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也为社团工作和社团活动指明了方向,全院社团联合会干部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学院团委的亲切指导下。学院社团联合会不仅认真组织社联干部和各学生社团负责人召开了学习郑书记十七大报告座谈会,而且还精心策划了学生社团“团课知识竞赛”。通过考察党的十七大有关知识、简单的党团知识和《学生社团工作手册》的主要内容。让社团干部树立起为广大社团会员服务的意识的同时提升自我管理和服务水平及综合素质,强化自身责任意识。让社团活动成为构建和谐平安蓝天,创建一流品牌高校的重要力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推进学院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工作,通过开展积极向上,绚丽多彩的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推进大学生素质扩展。为构建和谐平安蓝天,把我们打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一流品牌而努力奋斗。经社团联合会筹备、策划,院团委讨论研究,决定在11月22日至12月26日期间开展我院第五届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活动。在这期间为了充分体现“自立自强,创业创新”是我们的“蓝天”精神。我们开展了自强者之家承办“展自强风采,铸自强人生”第二届十佳团员自强之星事迹报告会,英语协会举办第三周年活动启动剪彩仪式和“我爱蓝天、爱学习、爱英语,抓好专业、学好技能”大型签名活动,学子创业社举办了于校长亲笔题名的“创业社杯”第二届创业计划书大赛,职业指导协会举办“完美求职简历”设计大赛和建筑协会举办建筑模型设计大赛。也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落实开展“爱心”主题教育活动。我们组织了“我奉献、我快乐,青春闪光蓝天”爱心募捐活动,此次活动共持续七天,每日中午、傍晚的人流量大的时候,我们就将宣传板、桌子和募捐箱放于宿6栋的对面,并分发宣传单,让广大同学能进一步了解此次募捐活动的起因和意义。同时,我们还准备了留言纸,同学们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祝愿话语,虽然每位同学只有那短短的几行字,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了他们最诚挚、最美好的祝福与愿望。由心连心协会组织的“你心,我心,大家心连心”由心连心协会组织的赴阳门村小学爱心义演及义务助教活动。“弘扬敬老美德,关爱老人促和谐”在企业管理协会的带领下赴麻丘敬老院献爱心活动。我们组织并安排了志愿者每月不定期去看望那里的爷爷奶奶们。陪他们聊天,帮他们做家务。用我们的奉献温暖她们晚年的心,让她们体会到人间温情。我院学生社团已不仅仅是一个个组织,而是代表着一种文化,已经成为孕育每一代蓝天人生命的乐章,蓝天学子也一直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风采。学生社团辩论赛正是优秀蓝天学子展现自己才华的亮丽舞台。在这次唇枪舌战中旭日文学社获得了分区决赛的第一名。为了弘扬“蓝天精神”,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和发掘文艺新秀,促进学院学生社团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社团联合会与各学生社团间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战斗力,加强广大社团会员对社团的了解和热爱,展示新时代、新蓝天社团人的风采。为此社团联合会特举办了江西蓝天学院首届“社团之家”主题活动演讲比赛。在最后京东校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苏浩同学以他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赢得了评委的亲睐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新晨:

3、社团的纳新。在今年我们人事部主要负责学生社团各个会长及团总支人事考查和任命以及对各个协会指导老师和指导单位的确认。目前我院共有学术科技、兴趣爱好、理论学习、社会公益四大类近70个学生社团。今年我校瑶糊校区13000名新生中,就有近3000名学生加入了我院社团大家庭。也就是说,每4名大一新生中就有一名是我们社团的会员。在这期间的第五届社团文化艺术节我们人事部服从社团联合会的安排积极协助其他部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文化节作出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模块结构化;软件职业技术;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107-02

1前言

郑州大学软件技术学院经过多年改革实践与探索,建立了较为有效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总结了这个过程中的实践经验。

2人才培养模式的模块结构化

学院采用“基础+方向 (包括职业认证) + 素质”三模块结构的培养模式,来构建教育教学培养体系。以全院必修的课程为基础,同时结合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认证,嵌入相应的资格认证考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结合业界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经验,根据模块结构化的培养模式,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具体做法主要表现在:

1) 坚持“淡化理论,强化能力,体现创新,灵活多用”的教学方式,以强化能力为出发点,对每一门课程进行认真研究,摆脱本科教育模式,重组技能型课程模式。以培养和锻炼能力为前提,针对各种能力的培养,制定不同的活动和培养方案。

2) 专业技术课程体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将目前以学科为主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增设与岗位联系、与认证结合的专业模块,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机制,融入企业文化。

3) 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作为主线来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溶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广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还以竞赛促兴趣,规定每一门专业课程必须采用案例式教学并组织一次竞赛活动。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企业模式和文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打造学生的个性和技术人格。

4) 多维和多层次的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教材外,更多的是教学网站和论坛。在教学层次上,在课堂教学、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中,要根据学生情况制定不同的标准,比如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体现课程主要内容;第二个层次略为扩充,体现一定的技巧和算法;第三个层次就是要求学生的设计无论从界面、风格、完整型还是算法、技巧、易用性等方面接近专业程序员的习惯和水平,要求每一个层次的同学都要达到最低的标准并向高一级标准努力。

5) 课程考试采用形成性考核模式,考核的内容除知识点外,还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个方面。实训采取答辩形式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上。

3强力构建实训平台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培养,是学院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根本保证。同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在技术、设备、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多渠道争取国内外软件企业和专业认证机构的支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与软件公司合作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等,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项目带进校园,使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直接融合,给教师和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和实训环境。

4实践与探索成效

经过近三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院三模块结构化培养模式使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主要成效表现在:

1) 在“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河南省第四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河南省青年软件创新大赛等竞赛中屡屡获奖。

2) 2006年首届近800人毕业生培育质量得到社会IT企业认可,就业率95%以上。推荐专升本学生100%被录取进入其他高校进一步深造学习。2007年即将有近百名毕业生进入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5结语

软件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是发展我国软件产业的迫切需要,实践经验证明三模块结构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可较灵活的构建社会IT业界所需的专业课程体系,我们相信它必将对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知. 教育部教高 [2003] 7号文.

[2]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 [2006] 14号文.

[3]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

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

在环境艺术教育及其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相关教育的信念、价值及教育活动规范会形成基本的认知与思想,这些针对环境艺术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主张与意识就是环境艺术的教育观念。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特别是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扬弃与现实教育改革实践的总结,提炼出了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环境艺术教育观念。这些新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具有内在的特色与规律,既是当下现实教育改革的需要,也代表着未来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与实践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其特色观念的研究与总结具有重要的学科发展指导意义。

一、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

从教育理论层面看,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另一个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现代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过程正是由这两个主要内容互相作用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其中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是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最终目标,而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方法。没有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方法就不能保障目标的实现,方法为目标服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实质就是实现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从教育实践层面看,要实现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需要着重做好两个教育环节。首要环节是改变受教育对象一贯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课程的教与学之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真正的自我表现与发展。只有这样环境艺术的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获得自己需要的、向往的、思索探求的,使受教育者在环境艺术的学习中获得归属感,在学习及运用环境艺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的学习之中并形成独特的个性思维呢?这就需要做好另外一个实践环节,形成系统而形式多样的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积极接受环境艺术教育教学。在实际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程式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与教学形式,使得很多学生只对环境艺术课程中具有实用性、操作性等的感性实践类课程保持兴趣,而排斥理论、思维等抽象理论课程。由此证明在实践教学中,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个性发展的保障。因此如何使受教育者不断自觉地加强提升自身理论文化与综合修养是环境艺术特色教育实践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民族文化观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里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精神特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尊崇的最高生活准则,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首先应将受教育者的基本精神生活规范涵盖在本民族精神特色之下。环境艺术教育应当承担弘扬极具个性精神化的民族特色教育责任,注重环境艺术设计本土民族化的引导。特别是在我国需要建立一套适应中华民族特性,适应本国国情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以本民族独特的面貌培养本土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不同的民族与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把从传统中汲取的营养与时代需求相融合就会孕育产生符合民族与国家时代精神的新的极具个性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形态。经过历史检验与完善的这种艺术设计形态,终将发展成为这个国家与民族未来的传统成分。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也将在这种循环中变化发展。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传统设计风格的继承发扬,应融汇于当今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之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与厚重传统文化的国家,绵延发展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烙上了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需要保持足够的民族特色,从而培养出蕴含中国文化特质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我国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要实现教育的本土民族化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求。一是注重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成分。教育学生学习与环境艺术学科有密切关系的文、史、哲等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人文学科内容,以保持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二是要对立统一地看待环境艺术教育中民族化与国际化发展的关系。如今文化信息全球化,环境艺术教育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辅相成的结合发展,才能获得教育体系中本学科独特的地位与特色。具体来讲,在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以往只注重环境艺术专业技能教授而轻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态度倾向。比如,可以通过逐年提高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入学文化分数线的方式来提高入学生源的文化素养水平;在教育教学模块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比重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选修或第二专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学科交叉学习能力;增强外语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增强新技术新材料的获取与运用能力等。其次,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中增加具有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课程。比如,让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回归到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工艺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统设计符号表达,在设计中自发继承传统设计精神理念,培养对民族优秀传统的自豪情感。最后,努力转变现有环境艺术教育中“重技巧轻理论”的教学态度。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不断丰富的理论素养才能使得设计之路走得更远,因此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规划体系中需要强化相关设计理论课程的教育。这些理论课程包括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密切相关的设计史类、方法论类、工程管理类、法律法规类等丰富内容。

三、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地域差异观

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正视环境教育的地域性差异,保留并培养各地区不同的环境艺术教育特点。比如,我们国家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环境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各地区的环境艺术教育立足本地实际,保留各地方性传统文化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体现,尊重强调各民族文化传统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继承发展。同时还要正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所要求的各个地区学校环境艺术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教育真正做到立足本地为地方服务,实事求是地为本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专业培养作出努力。环境艺术教育的地域差异特色还体现在合理布局各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类型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建设上。实事求是地分析本地环境艺术人才市场需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准确定位本地本学校的层次与类型,按照各自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扎根地区实际,挖掘区域特点,明确层次教育,专注自己的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才能让自己的环境艺术毕业生被市场认可,才能教育出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四、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校园文化观

谈教育就离不开学校,学校不同的教育环境会影响受教育者不同的个性发展。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注重营造自己独特的学校教育环境,抓好学科优势突出环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特点,这也就是如今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中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学校对各专业办学理念的尊重与支持,它直接影响着各专业在学校中的办学发展方向与方式,制约着学科的整体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即可成为学校特有的文化风范。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与特色学风的形成。由于环境艺术教育的独特性,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在建立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时,应针对环境艺术教与学的特征支持帮助环艺院系建立独立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方法体系,营造具有环境艺术教育独特氛围的院系文化。这些都将融合涵盖在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之内,以实现各系科各专业文化既独立又互相交融影响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丰富环境艺术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的公共阅览图书量;设立专门的环境艺术图书媒体资料室;定期举办环境艺术学术交流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规模的环境艺术设计比赛与作品展;积极主动联合环境艺术设计市场企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实践;建设具有专业文化特点的教学与生活环境等,以此来营造浓厚的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氛围,突显学校特色教育的文化特征。综上所述,形成环境艺术教育个性化的过程就是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各个国家与区域的环境艺术教育要承担继承和创新本民族与地域文化的社会功能责任,就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种层次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满足设计市场需要,也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个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要保障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样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艺术教育中弥足珍贵的就是保持艺术本身的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秉承特色教育观念,实践特色培养教育方式是环境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外许多著名的设计大师们正是在学校或自我多种方式的特色教育理念下,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设计实践,才创造出了那么多举世经典的设计作品。相信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指导下的中国环境艺术教育,必将不断培养出更多世界级的设计大师。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太明.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王受之.扫描与透析——世界著名美术院校教育丛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恽代英;公育教育思想;学前教育普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44-02

一、恽代英公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儿童公育的重要性。恽代英认为:“无论从人类的改良、社会的改造还是个人今后的教育和发展来看,儿童教育都至关重要[1]。”与现代的教育家一样都认为早期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1)从教育、发展儿童看儿童公育的重要性。恽代英指出,儿童初生时,“无所谓性善性恶”,如能正确引导其本能向有益于个人和社会方面发展,便为善;反之,便为恶。因此当儿童“本能初萌芽的时候要适当的引导,不难相信他们都可以成为善人[2]。”从恽代英的观点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社会有益还是有害与儿童的早期教育有无适当的引导至关重要。(2)从儿童与国家关系,社会发展看儿童公育的重要性。恽代英在《理想之儿童团俱乐部》一文中指出:“儿童乃国家将来寄托命运之人,……即将来国家社会必无可托命之人,如此,吾国之前途又较今日更悲惨无望之,一口爱国家和社会者,故不可大发大心立大志愿以就此一般儿童乎[3]。”从中可以看出在恽代英的眼中儿童是否受到教育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兴衰,社会的进步。

2.实行儿童公育的原因。(1)父母不是适当的教育者。“人类的生活,一天天越是分工越需要互助的方面,家庭不是儿童生活的适宜场所,父母不是适当的教育者[4]。”恽代英认为儿童的父母脑中封建腐朽思想根深蒂固具有奴性,则会对幼儿教育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例如减少孩子对外国侵略的反抗,减少对封建腐朽思想的抵制,这就需要国家来养育幼儿。(2)家庭不适宜儿童的教育。从儿童未来社会生活需要看,儿童自小就在社会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化能力,儿童公育显然优于家庭教育[5]。儿童不应该被圈养在家中,家庭也不适宜于儿童的教育。(3)儿童公育有利于学前教育的普及。儿童公育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推行能创造合宜的场所、合宜的教育者和合宜的教育训练,使教育不分阶级种族地普及全民、不分年龄地普及于全人生[6]。可以看出儿童公育是需要社会的公共养育和教育,这样可以不分种族、性别、年龄、家庭贫富地使儿童受到应得的教育,这对于封建思想的君臣之礼、大多数人不可以读书,贵族,书香门第可以读书给予一定的抨击,使更多的儿童受益。

3.如何实行儿童公育。恽代英主张实行儿童公育,设立专门的机构,使儿童一生下来就受到全面正规的教育。他主张设立的专门机构为人本院、育婴院、幼稚园[7]。人本院即胎教院,刚刚怀孕的妇女就要住进来,以正人之本,厚人道之源,在里面设优雅的环境,要求妇女注意自己的形象外表,走路姿势等等。他认为育婴院和人本院大体一致,相当于一处。而幼稚园时国家设置的专门教育三到六岁的幼儿进入此院,在里面要求幼儿主要学习学习体、智、德、美等方面,主要强调德育的发展,从而使幼儿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为建设国家而努力。

二、恽代英公育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普及的启示

1.国家支持,强化国家职能。(1)完善机构,提供法律支持。恽代英儿童公育思想只有通过国家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但其具体内容结构仍不完善,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国家经济的投入和国家其他各方面的支持。(2)加强国家所设置机构的交流。恽代英只要求创办幼稚园,但是缺少对其经验的总结和交流,政府应该在主导学前教育的同时,给学前教育予以导向的作用,对于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更多应该集中在质量上的提高,为不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使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2.社会方面的支持。(1)加强社会方面的宣传。恽代英的儿童公育思想中有设立平民日刊、平民图书馆的要求,强调利用社会上的力量对教育进行宣传,使孩子的父母具有更科学的育儿知识。我们应加强学前教育的宣传工作,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一切现代传媒方式宣传学前教育的科学普及知识,使学前教育普及的知识让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了解学前教育普及的好处。学前教育普及的宣传应针对儿童父母、亲友,社区进行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学前教育普及带来的有益之处。(2)学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质量都要“硬抓”。恽代英思想中没有重视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培养教育、保育人员向全体的家庭和广大群众方面普及,同时提高各个社区,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教师保育员对学前儿童发展的认识,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相关各个部门的密切合作。恽代英思想中有少量的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儿童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把社会力量与国家的相关部门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学前教育应与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满足儿童适应社会能力的要求,也只有发挥社区、家庭、学校的组合力量才能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4)家庭教育的投入。恽代英公育思想完全摒弃家庭的力量,这是不合理的,家庭教育关系到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与儿童人格的健康健全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家庭的教育力量,重视家庭教育的投入,不仅有家庭教育资金的投入,还包括家庭教育的情感投入,习惯等的培养。

3.教学资源的整和。(1)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恽代英思想中虽要求设立具体的机构来公育儿童,但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缺少教学资源,家庭贫富悬殊很大,公育儿童难以实现。当前学前教育的普及仍需要对教学资源有效整合:第一,国家应该对一些小的、不完全符合国家条件的幼儿园进行合并,对于一些大的,有条件的幼儿园进行“强强联合”,提高教师素质,挖掘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第二,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更新积极改善信息资源的建设条件,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于条件差的地区,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因地制宜。(2)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恽代英思想中有设置幼稚园来加强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却忽视了学前教育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要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第一,应明确幼儿教师的身份,给予幼儿教师地位上的确定,从专业的角度看待幼儿教师,需要在宣传过程中使大多数人了解幼儿教师的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给予其更高的地位。第二,国家可以减免学前教育一部分学费,提高学前教育从教人员待遇等一系列措施来吸引人才,为学前教育的普及做出贡献。第三,不仅要求幼儿教师学习系统完整的幼教理论,进行岗前培训,还应该幼儿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参考文献:

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生态道德观;道德教育。

引言。

生态道德观(生态伦理或生态和谐理论)是一门从道德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和生态关系的新兴伦理学科。几十年来,生态伦理学在西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既有理论上的突破,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成果,人们的生态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保护环境,关注生态,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但是,我国目前在生态道德方面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还没能形成体系,在德育教学中重视不够,在实践运用方面也落后于西方。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培养生态道德观,必须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大德育的范围之内,使其成为新德育的一部分。故此,本文就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的培养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生态道德观的由来。

生态道德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时代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一方面是人类对于自身征服自然能力的认可与满足,另一方面又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身行为反思的结晶。反观人类与自然的交往史不难看出,一方面,人们习惯于把自然环境看作是人类活动的空间或满足人类目的的手段,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类完全可以不顾一切,不断地根据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对待自然、改变自然。另一方面,人类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能力的限制,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状态下。农业对于自然环境的依存度唤醒了全体民众、乃至统治者,不得不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把自然当做高高在上的神灵顶礼膜拜。在没有现代工业支撑下的小农经济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是微乎其微的。也正是这样,我们才有了绿色和清洁的环境。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总和。但是,它在为人类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就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对人类的自身生存提出了挑战。一些西方的先哲们开始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生态道德(或称作“生态伦理”)这一全新的概念。其中有法国思想家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为生态伦理学的完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那么何为生态道德观?生态道德观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人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二、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必要性。

1.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要求必须培养生态道德观。

在我国环境的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着对环境现实认识有误、观念滞后等情况。建国后,国家生产全面恢复,基于政治、经济的需要,带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受错误生态观的指导,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和低效率的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如三江源的原始森林的消失,洞庭湖的水面积锐减等,这也没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经济快速的增长。但是落后的粗放的发展和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水土流失、污水横溢、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森林的快速消失等,都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现状让生态道德观的培养变得势在必行。

2.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要求必须培养生态道德观。

我国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具体表现在:

首先,理论研究滞后,思想上重视不够,学科体系不健全。有关生态知识的教材缺乏,严重影响了生态伦理的教学;各种教材中有关生态的知识太少,且不系统;各种考试中有关生态知识的,少之甚少;德育对象仅限于学校里,忽视了社会教育的作用;公民生态知识得不到普及,从主观上制约生态道德观的养成,难以用生态道德观自律。其次,从教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生态知识的缺乏,学校的德育师资也显得薄弱,受教育者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缺失,生态道德观的养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让生态道德观的培养变得迫在眉睫。

(二)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生态环境虽然不容乐观,但一直居于次要的地位。结果导致了思想道德教育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忽视。因此,必须认识到培养生态道德观的重要性。

1.培养生态道德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他们必须具备契合时展要求的道德理念和道德素养。将生态伦理纳入德育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生态道德信念、培养生态道德情感、确立生态道德原则,从而帮助他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自觉维护自然界的权益,并通过自己的表率行为带动公民生态道德的养成。

2.培养生态道德观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生态道德教育丰富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学生通过接受生态道德教育,必须懂得人类应该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权利,自觉维护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要形成对后代以及其他生命形式承担责任的道德价值观。不仅要让学生在行为上有所提升,还要在价值观念上有更新的认识,在道德情感上有更好的体验,在道德意志上更加坚定,从而促进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3.培养生态道德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高素质人才不仅仅是对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方面的要求,还是对个人道德素质的要求。首先,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越多的人,越需要以生态道德自律。其次,具有生态道德的高水平人才能影响公民道德的建设。高素质人才必须把生态道德行为从以前的仅仅是避免一些生态伤害提升到促进万物和谐发展的自主行为。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象,只有比普通市民具备更高的道德素养,才符合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目标。

三、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策略。

要培养生态道德观,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拓宽德育的教育范围,把全民纳入德育教育对象之列德育是全社会的工作,教育对象应该包括全体民众,不仅限于在校学生。生态道德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必须把全体公民纳入教育对象的范畴。不仅要重视法律建设,同时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积极地开展生态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提升公民的生态道德素养,树立生态道德的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全民关心环境、全民保护环境的效果。

(二)注重理论研究,完善学校的德育教育教学体系。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必须牢牢地抓住,不可懈怠。

我国目前生态道德观教育现状应该侧重两方面:一方面,就是要加强生态道德观理论的研究,建立生态道德观的学科体系以及相关的配套的措施,建立和完善适用于各类学校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道德观教育的教材及相关的生态知识的科普读本,这是提高全民生态道德观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一支乐于生态道德教育、精于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这是实现生态道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生态道德观培养要从教育对象的知情意行入手。

要培养生态道德观,就要把科学发展观教育、生态道德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丰富教育对象的生态环境知识,培养教育对象对自然的敬畏情感,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入手,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协调、规范作用。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教育对象的生态道德意识。

一直以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中心主义占据着指导地位,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使人凌驾于整个自然之上。而人在对自然的挑战中取得的暂时和表面上胜利,则被当作人的独一无二性及地位高贵的明证。而整个自然环境,包括在这一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其他物种,根本就不具备与人平等相处的道德主体地位。因此,人类在与自然的交往中,除了毫无止境地索取,根本不必恪守任务道德义务。正是在这种自私的、缺乏长远眼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导下,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毫无道德观念的束缚,为谋求暂时的利益而无所顾忌地破坏自然环境,结果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困境。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建立和倡导一种新的、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推卸的时代任务。

思想道德教育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引导教育对象树立人、自然及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自然观,热爱和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树立全新的环境价值观,从而引导教育对象从强调天人对抗,转而关注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

2.培养教育对象维护生态环境的自律能力。

思想道德教育要通过科普讲座、组织讨论会、开展科学知识竞赛等活动,使教育对象明白,地球上多样的生命形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地球现有状态既是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也需要生命活动的调节、控制来维系。要引导教育对象科学地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人的包容。要使教育对象意识到,对地球上飞禽走兽、自然景观的珍视、爱护不仅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更体现了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要使教育对象树立起生态道德善恶感、良知感、正义感和义务感,把保护生态环境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

思想道德教育要达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目的,就必须确立和完善一套教育对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体系,来约束教育对象的行为,使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成为教育对象自觉的道德行为。要改变人类中心化的传统观念,同自然友好相处,同其他各种生命形态友好相处,要在思想和行为上体现出对其他生命形式应有的尊重。在与自然的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负责,要积极参与美化自然的活动,促进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同时,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广泛宣传科学的生态道德规范,使之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付文杰。论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J]。教育探索,2005,(12):95~98.

[2]贾义保。论生态道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6,(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