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教师学历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教学做”一体化概念的提出。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孩子们求知,而且要培养思想道德,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将原来的课程同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课题组合成教学模块,一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模块组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边教边做、边学边做,这样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学会怎么操作了,这就是现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这种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将课堂教学和真实工作岗位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提倡教学情境和工作岗位直接对接,对于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有极大的好处。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一)教学模式的变革。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训并重的教学模式,它是以一定项目为载体,创设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实现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方法,从而打破了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训操作融于一体。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活动为辅,教师靠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工作,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造成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烧笔记的教学方法,这种填鸭子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教师能力要求的变化。作为从事一体化教学的教师不仅要能系统的讲授理论知识,而且又要能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训练,既要能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又要能管理实训所需设备、工具、材料等,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从事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理论授课、技能操作指导、教学组织三方面的能力,才能胜任。
1.理论授课能力。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技能操作的效果,上好理论课是每一位从事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在一体化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进行专业理论教学时,除了对本专业理论知识能熟练讲解外,还要能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创造性应用教材。在教法上打破传统的填鸭子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依据教学大纲及技能鉴定标准,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学以致用、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
2.操作技能指导能力。操作技能指导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对本专业的设备不仅会操作,还应能指导学生练习,解决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成为熟练的操作者。另外,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还应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自已先分析,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从解决问题中学习到知识。
3.教学组织能力。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的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
一体化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职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能够使理论学习的内容及时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又及时在理论上找到答案。一体化教学的特点突出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原则。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理论授课、技能操作指导、教学组织三方面的能力,才能达到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三、对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分析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开发应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不能简单地适应技术的发展及职业工作任务一时的要求,必须关注工作、技术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 围绕社会需要的各类“岗位人才”的职业能力需要,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内化。当职业岗位发生剧烈变化且已有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面临失效时,从业者应该能够依靠自身内化的职业能力在变动的职业生涯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一是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二是注重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独立地计划、实施和评估的能力;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高职教师胜任能力的要求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一线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高职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师应具有理论授课能力、实训指导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教学设施的管理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综合能力。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尤其强调高职院校教师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实施能力、基于实际工作需要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
(一)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人才需求规划是指对实现企业战略所需人才的数量、质量的规划,并结合企业当前的人才现状明确未来一段时间所面临的人才缺口。对于企业未来人才需求的调研时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工作,调研的目的是获得系统客观的信息和研究数据,为决策做准备。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未来市场对于本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标准、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所开发的新专业才有生命力。
(二)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职业岗位群,是指职业岗位群体所包括职业岗位互相联系的一个职业系统。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就业要从职业岗位群体出发,如果只针对某一岗位的话,学生毕业后不仅就业较难,更为突出的是创业与发展更难,这样就很容易被淘汰。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注意其职业的热门,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直接对接,还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创业与发展的需要,这样的课程设计才符合职业发展的需要。
(三)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实施能力。工作任务分析是依据岗位的工作描述、工作说明书等,确定员工达到要求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和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尤其强调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微企业;高职营销人才;需求;调研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10-02
一、调研的目的与对象
(一)调研目的
为了解目前社会岗位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深入改革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办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特色,进一步拓宽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二)调研对象
选取了陕西、广东、北京等省市自治区的10家典型小微企业,其中民营企业4家,合资企业两家,其他类型4家。
二、调研的方法与内容
(一)调研方法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主要通^实地参观与岗位考察,亲自与小微企业主管、营销经理展开面谈,并辅之以调研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
(二)调研内容
一是今后三年单位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二是近三年录用市场营销人员的学历要求;三是企业引进人才的方式;四是应届毕业生求职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五是企业聘用人才时最关注的因素;六是企业目前最需要哪些岗位的人才;七是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能力有哪些要求;八是在学校开设的专业教学模块中,企业认为哪些课程对公司业务的开展有帮助;九是企业愿意通过哪些方式与学校进行合作。
三、调研的组织安排
学校利用暑假时间,安排专业教师,奔赴各个学生就业的企业,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市场营销调研活动。
四、企业对高职营销人才的需求调研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与专业人才需求
1.区域行业发展状况。按照区域行业发展的状况分析,我国的东部地区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新技术与新产业,努力争取在扩大国际合作和出口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我国的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研发转化、新兴业态培育和城镇化建设资等方面;在我国的西部地区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不断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向西开放,从而拉动经济增长。陕西地处我国西部,加快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是迫在眉睫的现实任务。
2.区域人才需求分析。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营销已经渗入到各种各样的企业里,企业对于营销的观念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该方面的人才需求也会不断地扩大。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资料,全国人才市场的招聘职位数和求职人数排名前10位的专业情况统计数据中,营销专业的人才供求排行第一。调研资料表明,复合企业需要的营销管理人才严重供不应求,营销的高级管理人才已经被人事部列入国家紧缺人才库。(1)人才需求数量分析。从调研数据看到,企业对未来三年营销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是60%以上小微企业对营销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每家企业需求量在10名以上。(2)企业对营销、策划人员的学历要求。近三年,小微企业录用的营销、策划人员的学历要求不是太高,其中,大中专学历占80%,本科学历占20%。(3)单位引进人才的方式。90%的小微企业采用的是社会公开招聘方式,80%的企业采用上门求职的方式,进高校招聘也是比较常用的方式。
3.区域内人才培养现状。陕西作为教育大省,所有本科及高职院校均开设有市场营销专业,但是由于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掌握营销与策划综合技能的高职学生尤其受到企业的欢迎。与此同时,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学生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又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快速适应岗位的能力。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市场环境、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以及消费行为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高校的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模式尚未适应这种变化,难以满足不同企业多种营销岗位的要求,即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营销人才。
(二)专业培养规格分析
1.实际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情况分析。目前,小微企业销售岗位、市场开发等岗位的人才需求占60%以上,其次是营销策划、市场调研等市场研究岗位的人才需求占20%左右,还有行政与管理储备生岗位人才需求比例超过20%。通过调研我们还了解到,单位目前最急需的营销岗位中,销售人员岗位占比例最高,为80%;策划人员和广告设计师所占比例也比较高,分别为50%和30%,较往年有所上升。
2.市场营销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岗位要求分析。(1)综合素质要求。企业主要针对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绝大多数企业还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经历、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求员工要具备职业道德(占样本的100%),其次就是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各占样本总数的80%。(2)毕业生学历与工作经验的要求。企业对于毕业生在学历方面要求为本科或专科,对于工作经验要求大多为一年左右。陕西省内诸多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学历要求为专科和本科,研究生学历不多。企业最为重视的能力有:营销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推销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管理能力、法律知识、贸易知识、财务知识。
(三)专业定位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应满足企业与社会当前与未来的需求,同时也要贴近高职教育的特点。社会与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而从高职教育的定位与特点来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正是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定位的基本方向,为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满足个性化需求,应适当开设某些符合中级能力要求的课程。
1.专业服务区域和行业面向情况。市场营销专业是需求较大的专业,各类小微企业均需要,就业前景很广阔。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商品化发展和商品房信贷业务的日益红火,购买商品房已成为绝大多数国人的首选投资,房产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中最有效的促销手段就是聘用房产推销员,所以,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会增大,这些就业职位与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十分吻合。对于以技术为背景的行业里面,以及在非技术领域里,销售职位一直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职位类别之一。
2.专业职业(群)发展分析。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四大类:市场类、销售类、客服类、其他专业类。市场类岗位群包括策划专员、市场调查员、市场拓展员、市场促销员、市场督导等(级别由助理、主管、经理);销售类岗位群包括销售员、置业顾问、营业员等(级别由代表、助理、主管、经理);客服类岗位群包括客户专员、售后服务员、客户代表、业务咨询员等(级别包括助理、主管、经理);其他专业类岗位群包括网络营销员、销售物流员、销售培训专员等(级别有专员、主管、经理)。
3.专业工作岗位需求分析。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主要是能够独担重任、愿意从基层做到中高层岗位、市场一线需要的营销人员。市场营销需要的人才很多,营销岗位千差万别,既有营销总监、大区经理、区域经理、销售经理等中高层人员,也有业务员、导购员、促销员、维护员、客服等基层营销人员,还有广告设计、网络营销、销售物流等专业营销人员,这些岗位能力要求相差万千。
4.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岗位群所要求的核心能力外,还应该具有心理承受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给人信任度以及在商谈中营造舒适氛围的能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从来不缺人,唯独缺的就是技艺高超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五、调研结论
(一)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高技术人才”,学生必须要掌握市场营销第一线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高技术”的培养目标定位是由市场需求结构决定的,这也是高职教学资源条件决定的,同时也是职业技术教育自身培养目标决定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市场营销职业技能人才。
(二)专业建设方面的改进措施
1.培养动手能力,突出校内实训。市场营销专业的校内实训环节是营销岗位能力培养的重要第一步,因此,借用学院实训室和校内店铺作为校内实训基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从而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为营销学生走出校外实训,掌握岗位能力做好前提准备。
2.加强校企合作,完善校外实训。借用校企合作模式,完善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掌握,真正做到市场营销课程内容设置对应企业对营销岗位能力要求的实训练习操作。同时,邀请或聘请所在实习企业的营销管理人员担当市场营销实训学生的指导教师。
3.专职教师下企业锻炼。为更好地适应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下到企业挂职锻炼,从而丰富、更新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也真正掌握了企业对营销岗位能力的实际要求,更好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4.抓好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更好地完成岗位和课程对接的要求,确保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的高质量实施,市场营销专业需要组建教学团队,并借助企业资源优势,邀请行业各层次营销主管,管理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兼职教师达到优势互补,将企业用人要求引入课程改革,在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
5.提高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根据调研数据,学生在进入企业投入实际工作后,普遍反映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中,要更多地加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企业兼职教师授课、进入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I销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6.增设专业核心课程,扩大专业平台课程。根据调研发现,现代的市场营销模式在逐渐发生变化,出现网络营销系列的相关专业能力,如“图像处理技术”“互联网交易”等。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应逐步地增设与互联网相关的操作能力的课程开发,扩大专业平台课程的设置,如“网络技术基础操作”等,为今后增设更新更好的实用型营销课程铺设道路。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澳大利亚;高职教师;准入制度
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其职业教育规模庞大,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发展,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又称VET)已较为成熟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关键的变革时期,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解决师资问题,因此,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成功范例具有重要意义。澳大利亚VET的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规定了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和能力框架,本文拟就其内容及特点进行分析,为我国高职教师准入制度的构建和实施提供借鉴。
一、澳大利亚高职教师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在“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简称TAFE学院)”进行。TAFE学院是澳大利亚公立的职业教育学院,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承担着全国80%左右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任务。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专职教师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直接招聘高等院校教育学院或职业教育学院培养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毕业生;二是从社会各领域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然后定期派往高校的教育学院或职业教育学院接受继续教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教师大部分是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少量教师是从本科院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兼职教师主要由社会各领域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此外TAFE学院也积极邀请各行业专家到校作专题技术讲座。澳大利亚这种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充分体现了理论性、实用性、技能性和专业性的高职教育目标,极大提高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澳大利亚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标准
澳大利亚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是从高职教师的角色特征着手的。作为高职教师,既要懂理论又要有技能,既要懂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懂教育理论知识,既具备教学能力又具备技能鉴定能力。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因此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必须保障招聘的教师能够满足这些角色要求。
澳大利亚是实行教育分权制的国家,虽然每个州都有独立的职业教育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但其对所招聘教师的学历、资格证书、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培训等方面的要求大致相同。
第一,学历要求。在澳大利亚,进入TAFE学院工作的最低要求是大学本科毕业,并具有申请讲授学科的学士学位。
第二,资格证书要求。首先,必须受过大学教育专业和相关专业培训,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其次,获得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中的“培训与鉴定(即TAA,Training and Assessment)”四级资格证书。
第三,实践经验。应聘TAFE教师一般应有3-5年专业工作经历。此外,有些TAFE学院还规定,招聘来的教师要先做兼职教师,5年以后,经过评估,符合学院要求的教师才能转为专职教师。
第四,培训。TAFE学院的新教师必须参加为期1年的岗前培训,学习理论课程,并深入工厂、企业等进行实习。培训结束时新手教师必须接受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评估考核,不合格者不能颁发教师资格证书。
三、澳大利亚高职教师能力框架
澳大利亚特别重视职业教育教师的各种能力,所以,在澳大利亚,要成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要符合以上的任职资格标准以外,还要具备“培训与鉴定”培训包所规定的各种能力要求。
“培训与鉴定”培训包有“教学环境的协调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授课与促进学习能力、考评(或鉴定)能力、培训咨询服务能力、教学质量管理能力、语言和数理表达能力、其他通用能力”8个能力模块,共55个能力单元。进入职业院校任教需要具备“培训与鉴定”培训包四级资格证书,它规定了合格者的能力构成:第一,必修能力单元:“教学环境的协调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授课与促进学习能力、考评(或鉴定)能力”4个模块中规定的12个核心能力单元;第二,选修能力单元:“课堂授课与促进学习能力、培训咨询服务能力、语言和数理表达能力、其他通用能力”4个模块中规定的10个选修单元,申请者一般只选择其中2个单元即可。
澳大利亚“培训与鉴定”培训包是澳大利亚高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标准,它规定了从事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和技能鉴定的工作要求,其核心是使未来的和在职的职业教育教师遵循“学习者中心”职业教育理念,促使职教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培训与鉴定”培训包的能力框架非常全面,澳大利亚各职业院校也可以对能力标准单元进行灵活组合,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师招聘标准和能力要求。 转贴于
四、澳大利亚高职教师准入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状况不容乐观: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少;教师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过低;教师整体学历层次低,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教师来源单一,绝大部分教师是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他们在校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更没有接触过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内容,缺乏在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工作经历,实践能力不强,进入高职院校后,普遍出现 “教学方法死板、教学实践指导低效”的现象。
鉴于此,学习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改革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构建高职教师准入制度,创新职教教师培养模式,强化职教教师实践能力,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改革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西方国家,教师资格证书是一种职业准入制度,它明确规定了申请者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而且必须在求职前获得。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一样,都是在入职后接受岗前培训,然后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可见我国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没有发挥职业准入的作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格证书”;而且我国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只能证明持有者在教学能力方面合格,至于高职教师是否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该类资格考试尚未做任何检视。
因此,我国应改革高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使其成为规范和引导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工具。规定欲从事高职教育的人员应持有两类资格证书——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以证明申请者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获得两类资格证书后,申请者方才有资格向高职院校提出求职申请。
第二,构建规范的高职教师准入制度。与澳大利亚TAFE学院对高职教师准入的严格规定不同,我国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引进标准偏低,一般申请者具有本科或硕士学位即可,而对申请者的实践经历、专业资格证书则没有明确规定。
因此,我国应构建规范的高职教师准入制度,未来的高职教师应:①具备与申请讲授的学科相同或相关的本科及以上学历;②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③具备1~3年的行业工作经历。
第三,创新职教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教师职前培养主要是通过大学的系统教育实现的,国外(如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有专门的职教教师培养机构,一般是由大学的职业教育学院或教育学院的职业教育系来提供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课程。因此,我国职教师资应实行规范化的培养制度。
首先,成立专门的职教教师培养机构。成立独立建制的高等职业师范院校,或在综合大学或高等师范院校设立职业教育学院,提供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课程,欲从事职业教育者,必须学习规定课程,进行教育实习,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同时需有1~3年的专业实践经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问题;解决措施
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大部分直接来源于普通高校,职业技能缺乏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从学校到学校,并且直接担任教学岗位,缺乏“双师”素质,教学能力缺乏。另外由于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与高职教育体系和教育目标有较大差异,导致了这部分师资普遍缺乏职业教育理论知识、职业技能、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更主要的是由于缺少系统的培训,使得该类教师的成长处于封闭的“自我成长”状态,基本上是根据所教授的课程进行“自我学习”,依葫芦画瓢,可能自己都没有掌握透彻直接传授给学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
笔者对2011年教育部信息中心公布的高职教育专任教师职称、学历、年龄结构等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职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多,中老年教师少,35岁以下的教师占53.25%,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而学历结构中,学士学位多,硕士、博士少。学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8.43%,硕士学位的占10.52%,具有博士学位的不到1%,这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学历要求相差甚远。职称结构中,中低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其中讲师和助教占66.78%。这种现象说明我国高职教师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30至40岁年龄段的教师比例少,这种现状不利于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另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校难以招收到高质量的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的高职院校很难师资严重不足。
3.师资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流失较快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比较不稳定,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人才引进相当困难,甚至出现教师队伍负增长的局面。一些是热门专业,如:会计专业,当教师成熟后,或者读博后,一大部分选择了跳槽,往往导致流失的比引进的还要多的尴尬局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担心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社会认同度不高;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工作条件、科研条件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等。
4.兼职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在校外聘请一些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主要原因有:第一,真正的企业行业专家不愿意到企业上课;第二,兼职教师基本上都是学历层次低,没有正式工作的人员;第三,一部分兼职教师是退休的工作人员,知识陈旧,难以跟上时代步伐;第四,兼职教师基本上上完课走人,责任心不强,甚至有部分兼职教师敷衍了事;第五,兼职教师变动频繁,队伍难以稳定等。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双师型”是高职教师应具备的首要素质
高职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不仅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技能。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懂得一定的相关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缺乏实践经验的“讲师”,难以培养出掌握职业技能的学生,高职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上岗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相反,缺乏系统理论的“一线工程师”,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知识。因此,高职教师应具有“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才能更好地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活动。
2.“高教型”是高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职教师属于高等教育教师范畴,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水平应达到高等教育教师应具有的水平。具体表现在:学历方面,高职教师应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历;在知识水平方面,高职教师要具有从事其专业教学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并接受过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法的培训。
3.“职业型”是高职教师应具备的必要素质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针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掌握高级技术的专门人才,所以高职毕业生应掌握对应职业的技能,并能较为顺利地从事相应职业。这就要求高职教师首先要树立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教育的观念;其次,高职教师要具有相关职业的经历背景,具有职业意识,从事过相关职业的实践活动,具有职业技能,或具有相关职业的技师级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较好地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工作。
三、解决高职师资队伍存在问题的对策
1.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
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高职师资队伍教育培训机构,这与我国大力提高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的现状极为不协调,也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建立专门的高职师资培训机构,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高职教师的具体需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培训,才能提高高职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高职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甚至可充分利用现有重点大学的资源和优势,根据社会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对高职师资的需求分别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类重点大学成立高职师资培养学院。这些高职师资培养学院可根据自身的优势和高职教育特点,针对高职专业设置高职师资培养专业,以培养“双师型”高职教师,满足高职教育对师资的需求。
2.加强高职师资的有效管理
建立高职师资队伍管理机制是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达到预期目标的必要措施。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准入机制、培养机制和考核机制。准入机制是指对预成为高职教师实行资格准入,准入条件由管理部门、行业和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机制是指对高职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岗培训,建立教师的实践锻炼、理论培训等继续教育制度,以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适应社会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考核机制是指上岗资格考核、业务与技能考核、绩效考核等一系列考核措施。另外,师资队伍管理要发挥整体效能。师资的使用要打破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战的格局,适当打破教师所在学院的界限,充分利用教师的资源,使校内教学资源获得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高办学效益。
3.对高职师资进行系统培训
师资培训是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加强教育理论的培训。高职教师队伍的主体来源于非师范院校,所以应加强教育原理、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使之熟悉教学规律,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基本理论和教育教学法的学习,成为能够熟练运用教学艺术的合格教师。②提高学历层次。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的逐渐到来,对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高职教育一线教师的高职教师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应制订教师学历提高计划,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③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这是高职教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需要。这类培训工作,可以通过短期培训来实施。④工程实践锻炼。工程实践锻炼是高职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唯一途径。工程实践锻炼主要有三条方式:一是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设计;二是在校内实习基地直接参与生产和教学指导;三是与企业共建搞项目开发,参与生产工艺的设计。把教师直接派到企业是一条便捷的途径,但客观条件受限,企业不一定积极配合,教师本人也难免有临时观念,较难深入实际,学校对教师的管理难以控制,教师往往不能在实际岗位上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在校内基地实习,学校容易管理,也可以直接安排生产。但是,受生产任务的限制,接触面较窄。与企业合作搞项目开发,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总之,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训对象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实效。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兼职教师是伴随着高校的诞生而出现的,最早的痕迹可见于欧美等高等教育发展较早的国家,在我国也有多年历史。对高职教育机构来说,聘请兼职教师既可以弥补专职教师数量的不足,又可以弥补专职教师在知识、技能和视野以及对新技术应用方面的不足。兼职教师主要包括实习实训课教师和与情感课程有关的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企业高级技师和高级管理者、教育主管部门有关领导以及社会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高职教育机构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实际需要,加大对兼职教师的聘任力度,制定必要可行的聘任兼职教师制度。
5.创建学习型学校,提倡教师建立终身学习理念
所谓“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学校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学校。这种学校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已成为个人、组织以至社会的迫切需要。学习型学校的核心理念也正是创新和成长,即知识创新、学习方法创新,组织成长和员工成长。因此,创建学习型学校已经不是一般地强调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而是要能够不断地主动学习,持续创造,真正与时俱进;已经不是一般地强调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建立一般的学习制度,而是要形成一套推动全体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机制,促使从管理者到教师员工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反思、反馈、共享、互动的、有活力、有效益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米兰,等.高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方案及其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
[2]吴俊梅.示范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思考与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改课题(编号:JXJG-10-33-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准。文章从外在条件、高职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两个方面构建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标准。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标准
[作者简介]刘德强(1977-),男,湖北孝感人,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组织人事处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管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舒国宋(1979-),男,江西赣州人,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组织人事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教育学。(上海200093)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4-005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肩负着培养面
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采
用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高职
教育的性质、特点、任务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等决定了
必须建立体现高职特色的高职院校教师准入制度和任职标准,
并根据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不断提高任职标准,研究什么样的
人或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才能胜任高职院
校教师,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
一、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标准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和改革发展,要求建立高职教师
任职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其本质“是一
种与学术教育相对应的专门教育,其根存在于工作体系”,它以
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行业培养高
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特征,又
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质。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既要具备普通高校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又要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标准和行业背景
等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不
仅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和社会服务能力,具有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经验或潜力。
高职教育改革和示范建设要求高职院校建立一支“专兼结
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
“逐步建立
‘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
标准和准入制度。”经过近几年的高职教育改革和示范建设,绝
大部分高职院校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专职与兼职相结
合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要求师资队伍在总体结构
“双师结构”
上既有专业理论教师又有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在教师个体身
上具备“双师”素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在数量上基本达
到了“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要求,但质量情况仍不容乐观,
必须在高职院校教师准入机制上严格把关,制定任职标准。
(二)教师准入机制和高职师资队伍现状为建立高职教师任
职标准提供现实基础
我国实施教师资格制度,通过法律法规规定教师任职资格
要求和教师资格考试内容科目。但是,我国教师资格的任职条
件是针对全国中小学和普通高等学校制定的,对高职教师的任
职条件没有提出特殊要求。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
等教育的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均是执行同一标准:担任高职院
校教师,至少应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要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无论
是刚走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还是从企业进入高职院校的工程
师、技师,都必须参加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这种同一标准没有对
高等职业教育作出特别规定,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实用性和技能性。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认
证制度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同时,高职教育经过近几年的改革
发展,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已经非常清晰,现在提出和制定高职
院校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具备了较好的实践基础,主要依据
如下:
1.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正在逐步提高。经过近几年的
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社会输
送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我国高
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较
好的认可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2.政府和教育部门大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2005
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教育部
和财政部联手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劳动保障部发文要求
大力推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培训教师上岗证书制度;各
地政府也将高职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积极倡导校企合
作办学。
3.有相关的法律政策做保障。《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
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
代性。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完善的资格制度,推动教师职前和在
职教育,促进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4.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在逐步提高。我国高职院
校教师来源渠道多样化,有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有从普通高校
转入的教师,还有来自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等。这
些教师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经过入职和在
职培训,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很快就可以胜任高职教育教学等
工作。
二、构建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标准
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标准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
现实需要,也是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任职条件
1.学历学位要求。《教师法》“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规定:
应当具备研究生或大学本科学历。”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学位要
求,各国或地区各不一样,但多数都要求硕士及以上学位。德国
和法国的一些高职院校规定要有博士学位,美国社区学院规定
专职教师必须要有硕士以上文凭,兼职教师原则上也要有硕士
学位,我国台湾地区也规定要有硕士学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
走向大众化,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越来越多。笔者认为对高职
院校教师的学历要求,无论专、兼职教师,40岁以下一律要求硕
士及以上学位,40岁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或丰富企业工作经历和
行业背景的,可以适当降低标准,但最低应具有大学本科学历。
2.取得教师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国外要取得教师和职业资
格证书必须要具有一定时间的实践工作经验,并且通过教育部
门和学校举行的考试考核。如在德国,大学生申请成为高等职
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在有工作经验的前提下,再经过两年半的培
训,并且参加国家考试取得资格证书。笔者认为,要成为我国高
职院校的教师,首先要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具备成为一名高
校教师的资格,而且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试科目和内容,要包
括高等职业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以及职业教育领域的
专业教学论和专业教学法,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特殊性;其
次,累计参加
3个月以上的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并对新任教师的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进行鉴定测试。
3.具有行业、企业实际工作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
性,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和职教能力。澳大
利亚要求高职教师必须有
3~5年从事本行业、企业工作的实践
经历。教师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具有“双师”素质的教
师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高技能、应用
型人才。因此,把具有企业实际工作能力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一
个重要任职条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当务之急。
(二)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
1.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每一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对高职办学特色的凸显和教育教学质量
的提升有着直接影响,更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运行
与实施的关键。高职教育的改革促进教学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
更新:培养目标从技工训练到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从学科
本位到能力本位;教学方法从被动灌输到主动生成;教学组织形
式从班级授课制到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教学环境从封闭的教室
到开放的课堂。这些必然要求高职教师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
力:面对学生学习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强,教师如何把握课堂
教学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如何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理
论课教学,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如何开展课程
改革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等都需要教师
有更高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掌握教
学的艺术和技巧,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把职业
工作过程和方法与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
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实践,成为一位既懂理论又有较
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实践能力。技术实践能力是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教育
教学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机整合,是“双师”素质的基本
构成之一。“双师”素质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深
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师提出的特殊要求,包括较高的
理论素质和实践与技术应用能力。由于高职教育活动从本质上
尤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对学生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
养,所以教师的技术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教师
应具备的主要实践能力包括:(1)较强的实践动机或意识。高职
院校教师深刻理解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教师和学生必须具备的
能力,通过开展实习、实训,深入企业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和学生
的实践能力。(2)专项的实践能力。熟练掌握本行业、领域的操
作维护保养技能,并不断跟踪前沿技术。(3)情境实践和迁移能
力。在不同的情境和实践环境中能灵活运用所学技能,做到举
一反三、触类旁通。
3.社会服务能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
基本职能。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对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具有极其
重要的意义。加强社会服务,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办学,解
决教育与经济社会脱节的矛盾,使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为社会经
济发展所需;在服务过程中了解、跟踪行业、产业发展动态,不断
更新教学内容,把行业动态和企业所需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
量;教师和学生在生产服务中学习,开展“做中学,学中做,教学
做一体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为
企业技术开发和生产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服务,为
行业、企业和社会提供培训服务等能力。通过社会服务提高学
校的影响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因
此,需要根据专业教师的需求状况,把现有教师按来源、经历、专
业性质、职称类别等划分成不同类型和层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分
类培训:凡是从高校刚毕业的教师或从其他普通高校转入的教
师,开展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要求教师深入企业、行业,了
解行业前沿动态和最新技术,弥补自身不足,提高实践能力、技
术应用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对从行业、企业聘请或引进的专兼
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培训,开展学科理论知识和高等职业教育
学、心理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
教学的能力,使来自企业的教师掌握教学方法、艺术,使职业工
作过程转化为教育教学过程,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学”的过
程与该职业的工作过程一体化。总之,研究高职院校教师任职
标准,对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
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Z].200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