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素养的认识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音乐鉴赏;心理健康;关系;主动;大学生
一、问题提出
1.问题的缘起
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何有效开展,众说纷纭。其中,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已经被许多人关注。对于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在国内研究中有许多研究者用理论阐述的方式进行研究。周善美(2011)认为,音乐欣赏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提高审美能力和趣味,提升审美标准和情趣,使学生更好地正确认识自己;通过“游戏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性潜能;培养感情,调控情绪,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1]詹薇(2004)理论阐述了音乐欣赏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文化作用、教化作用、审美作用、心理作用,并指出了音乐欣赏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通过对表达各种情感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获到调节,心理得到和谐;通过音乐会的欣赏方式、以电声为传媒的欣赏方式等课外辅助式的多种欣赏途径进行调适。[2]柯锦泉(2002)从音乐欣赏的特点谈到其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音乐欣赏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手段。[3]还有徐威、郑玉香(2005)、王婷(2007)、符彦虹(2005)等人也进行了理论研究。他们在各自论文中都看到了音乐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有一些学者提到了在实践中运用音乐欣赏的有效方式与方法。但国内学者都是从理论探讨的方式来研究的。在国外研究中,JoelW.Krueger(2011)指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做事情,将有助于控制情绪[4];JaakkoErkkil等人(2008)从音乐治疗的角度探讨了音乐治疗对负性情绪的积极作用[5]。但目前国外研究中,并没有系统地直接研究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没有研究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以往研究只是从理论上探讨了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而没有采用实证研究(问卷、访谈等)的方式来研究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因此,这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
2.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研究主要通过定量研究(问卷测量、统计分析等)的方式结合深度访谈、文献查阅等定性研究的方法来揭示出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通过问卷、访谈、文献查阅、理论总结等方法研究出如何改善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行为,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将理论最有效地运用于实践。
3.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作为研究目标,是以往研究所未有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丰富了音乐的作用、心理健康塑造的途径等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优化了该研究领域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同时,本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可以更好地为改善高校通识课程设置、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及践行教育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并提出具体良策。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来揭示出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如何改善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行为,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有量表SCL-90(测量心理健康水平)和自编的《大学生音乐鉴赏行为的问卷》(测量音乐鉴赏行为)。SCL-90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成熟问卷,它的分值越高则心理健康程度越差。《大学生音乐鉴赏行为的问卷》共11题,其中测谎题为2题,经过专家评定,是有效问卷;整个问卷的Alpha系数为.743,分半信度为.769。因此,本问卷是基本符合要求的。
3.施测与数据处理
研究取样对象为130名大学生,取样时兼顾性别、年龄、专业等因素,均为随机取样。施测主要采用问卷法,由主试清晰地宣读指导语,并提醒注意事项。问卷做答完毕由主试收回。研究者将无效答卷剔除,再依据研究的具体问题,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采取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研究对象
实验组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了130名大学生(注:由于问卷是在3月份发放的,大四年级学生已经不集中上课了,故在被试样本中缺失大四年级学生)。由样本的基本人口资料统计表(见表1)可以看出,此次测量所取样本是比较合理的。
三、结果
1.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行为的相关性
如表2,通过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行为的相关分析,a7(音乐鉴赏主动)与心理健康程度的相关系数p值等于.015,p<.05,可得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主动正相关的关系具有显著性。如表3,进一步研究得出,抑郁、敌对、恐惧与音乐鉴赏主动的相关系数p值分别等于.038、.033、.041,p<.05,相关关系均呈显著性。
2.音乐鉴赏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预测情况
通过音乐鉴赏各种行为对心理健康程度的多元回归分析(采用Stepwise法),从表4中可知a7(音乐鉴赏主动)对心理健康程度的回归系数t检验所对应的p值为.015,p<.05。因此,音乐鉴赏主动可以预测心理健康程度。从表5可知,决定系数R2=.045,亦即a7(音乐鉴赏主动)能预测心理健康程度4.5%的变异量。
四、分析与讨论
1.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
前文得知,音乐鉴赏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揭示,音乐鉴赏主动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鉴赏音乐可以使人的情感强度、情感产生发展的时间延续得到调节平衡,使之身心愉快、精神协调、心境良好。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和声、丰富的音色可以使人兴奋与抑制得到调节,情感强度适中,时间延续适度,精神能量消耗减少,疲倦的身心恢复精力,不平衡的心理趋于平衡。[6]同时,个体通过对思想、精神境界较好的音乐作品的鉴赏,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情操。另外,音乐作品会表达出作者的自我意识,个体通过音乐鉴赏促进了对“自我”的探索,从而强化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并对自己的心理及行为进行调整,从而减少了心理问题产生的概率。故一个主动进行音乐鉴赏的人,心情抑郁时能更及时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高兴时能更适时地表达自己,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中的美,丰富自己的情感,有利于提高自我意识,净化自己的心灵,调控自己的行为,必然有助于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因此,音乐鉴赏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音乐鉴赏主动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前文进一步研究得出,抑郁、敌对、恐惧与音乐鉴赏主动的相关系数p值分别等于.038、.033、.041,p<.05,相关关系均呈显著性。这其实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越主动地鉴赏音乐,那么他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消除或缓解抑郁、敌对、恐惧等负面心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音乐鉴赏主动能预测个体心理健康4.5%的变异量,但毕竟是有限的。心理健康变量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这要求大学生应该通过多个方面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2.对策
既然音乐鉴赏主动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促进作用,那么大学生如何提高或完善自己的音乐鉴赏主动,以促进心理健康?根据问卷调查,特对大学生提出以下建议:(1)树立对音乐鉴赏正确的认识音乐鉴赏不仅可以娱乐消遣、打发时间、排解寂寞、孤独、悲伤等情绪,还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情趣,陶冶情操,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只有对此树立正确的认识,才能主动将音乐鉴赏行为落实在长期实践中,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2)主动、合理地进行音乐鉴赏,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第一,主动拓宽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欣赏的方法,努力提高音乐修养。我们音乐鉴赏时若不懂音乐基础知识,那么鉴赏音乐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听音乐的同时要学习一些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并把理性的知识融汇于感性的体验之中,这样才能使我们逐渐具备一双能听懂音乐的耳朵。[7]大学生可通过上课、上网、书本学习等渠道深入了解有关音乐基础知识。只有对音乐基础知识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的内涵,陶醉在其中。同时只有学习音乐鉴赏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改善对音乐的理解,陶冶人身心。可见,这些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养的提高。第二,多听音乐、专心地听。多看音乐鉴赏节目或视频,多听经典曲目;试着去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认真用心欣赏音乐,尤其是多听一些有文化背景的音乐,感受其内涵。这些均有助于培养自己良好的注意力和意志力。第三,与他人一起欣赏、交流,深化对作品的认识,培养自己宽容、豁达的心理。每个人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会有所不同,通过交流知己不足,知人之长,长期以往,可培养自己宽容、豁达的心理。第四,积极主动利用音乐的力量来改变自己。首先,多听一些有内涵的音乐、积极向上类型的音乐,塑造自己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胸怀;其次,加强对音乐的了解,结合自身的感情、经历,升华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和心理素养;最后,善于通过音乐来调节情绪。例如,当自己情绪低落时,可以通过一些情调欢乐、节奏明快、风格悠扬的音乐来提升情绪。这时,自己可欣赏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斗牛曲》、旋律呈螺旋式上升的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表现鸽子自由飞翔的手风琴曲《白兰鸽》。[8]第五,要长期坚持良好的音乐鉴赏行为。这种长期的良好音乐鉴赏行为可以使心理不断优化。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过音乐鉴赏行为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大学生要长期坚持良好的音乐鉴赏行为,要将之变成一种习惯。
五、结论
音乐鉴赏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音乐鉴赏主动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
参考文献:
[1]周善美.音乐欣赏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192-193.
[2]詹薇.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401-402.
[3]柯锦泉.浅谈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9):63-65.
[4]Krueger,W.Doingthingswithmusic[J].PhenomCognSci,2011,(10):1–22.
[5]Erkkil,J.Gold,C.etal.Theeffectofimprovisationalmusictherapyonthetreatmentofdepression:protocolfor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J].BMCPsychiatry,2008,(8):50.
[6]李华东.欣赏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塑造的正面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8):88-91.
[7]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1.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着重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作用,进而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和有关方法及对策,以进一步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把学生培养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社会竞争的激烈,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日益突出。为此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高等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如何用科学和有效的方法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的政治思想服务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应发挥特有的优势,拓宽自身的职能,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给学生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少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在学习竞争、择业竞争、经济条件限制、人际关系难处、家长期望值过高以及因社会变革加快而带来的多方面信息冲击下,造成了大学生心理负荷过重,致使相当部分的在校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其中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首要的原因,不良的家教、个体因素及学校的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法等也都是重要的原因。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工作尚未步入正轨,多数高校设立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在心理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图书馆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根据学生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探索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二、高校图书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1.营造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文化背景,都营造出汲取知识陶冶情操的氛围和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各种挑战。
2.馆藏文献资源的优势。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印刷体信息资源,近年来又补充不少多媒体信息资源。这为学生的成长准备了丰富的营养,他们徜徉在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中,不仅使他们的智育得到发展,也会使他们的德育成长包括心理素养和道德水平得到应有的提高。
3.图书馆是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独特场所。图书馆是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学生在图书馆通过查询书刊文献,与网络交流对话,在不触及个人隐私,不必进行心理咨询情况下,主动地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在平和的状态下释放压力。这种方式是易于学生接受的自我教育方式,可极大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工作人员的优势。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不仅担负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而且也担负着学生利用资料获取知识的指导工作。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为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助一臂之力。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1.充分利用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开展心理教育。图书馆应利用丰富的纸质资源的优势,有意识有计划地收集、整理、提供大量高质量、品位高的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信息资源,如优秀图书资料、书刊、专题文章等,供学生们阅读。
2.利用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电子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中日益增多,它是对纸质资源的扩充。电子资源多样、快速、易于获取,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高校图书馆应努力做好心理健康电子资源的征订工作,为学生提供免费阅读场所,充分发挥电子信息资源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从而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3.构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高校图书馆应利用网络积极主动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在网上与学生直接沟通,形成网络交流机制,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网络资源,扎实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空间,可最新心理研究动态,开设心理学知识、心理测试、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等。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让网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在相对宽松的网络世界自然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
4.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情况,设计宣传橱窗,举办心理健康咨询日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通过这些讲座,面对面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宣传,既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又拓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发掘潜能。从而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各个层面,达到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优化,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使之起到预防、疏导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5.把“以学生为本,从服务出发”的理念始终贯彻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图书馆不仅依靠其丰富的馆藏和强大的网络信息为广大师生服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更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学生读书指导,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图书馆人员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积极地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我教育。我们应热情周到地为学生服务,创造和谐舒适的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净化心灵,做一个积极向上、正直而热情的人。
6.强化馆员素质是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石。学生进入图书馆,除了接触图书资料外,就要接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因此,馆员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是活的教材,馆员治学的严谨态度,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热情帮助和指导,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馆员素质是图书馆的灵魂和心理教育的基础。因此,这对馆员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一,图书馆要重视对馆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健康的知识素养,为扎实扮演好学生“心理保健医生”这一重要角色打好基础。其二,馆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尽到编外政治辅导员的职责,以自己的情操、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染学生。其三,馆员要有意识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要努力学习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思考他们存在的问题及运用心理知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总之,需要馆员用心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大学生的心智与人格得到协调发展。
7.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资料库。从学生入学初、学习中、毕业前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出现的规律特点,采用不同的对策。做到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情况预估、指导。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丰富内容,使资料库不断丰富,成为图书馆的一份文献资料馆藏。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世纪的人才观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在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必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东辉,孙黎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1(5).
[2]杨玉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引导途径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主题式案例教学逐渐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青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要想用好主题式案例教学,必须把握好“五度”取向,即主题选定的适切度、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问题设置的开放度、师生互动的倾心度和教学活动的效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作用,有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式案例教学;“五度”取向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高校中的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为了更好地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主题式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青睐。主题式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编写以某一主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案例并作为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和研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1]主题式案例教学所具有的情境性和形象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愈加的生活化和实用化,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因此,主题式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要想充分发挥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作用,必须把握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五度”取向。
一、主题选定的适切度
(一)正视存在的问题,走出主题选定的误区
主题式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选定主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关于主题的选定一直存在着来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上而下的“自命题”式的误区。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来选定主题,有些教师高举“经验丰富”的大旗,全靠自己的所谓“主观经验”来选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甚至还有教师完全以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点来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完全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可想而知,通过这些完全来自教师的“自命题式”的主题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无法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应然目标。
(二)宏观上定方向,微观上选主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主题式案例教学要真正走出“自命题”式的误区,主题选定需要把握好适切度,即主题的选定既要适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特点,又要切实满足大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教师要真正做到主题的适切,可以通过心理普查、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众所周知,大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问题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选择。有选择就可能会有迷茫和困惑,如大一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大三或大四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且不管是适应问题还是择业问题,都只是宏观层面上的。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主题的选定只从宏观上泛泛而谈,不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微观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无法扎根到细处,落到实处,其结果最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和被“束之高阁”的境地。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微观指的是主题选定的内容上,而不是数量上,更不是大学生群体的人数上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既要在宏观上定准方向,更要在微观上选好主题。
二、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
(一)积极:案例选取的应然取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然而,纵观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选取案例的关键词往往是“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等消极词汇,甚至有教师在呈现教学案例时的引导语也已经高度模式化,脱口而出的就是“来看这样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多教师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心理问题呈现课”或“心理疾病诊断课”,也难怪有大学生抱怨“上完心理健康教育课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如果学生每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都被“问题”“障碍”“疾病”等消极词汇所包围和浸润,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消极”取向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当代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积极心理学矛头直指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2](P2)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积极”应为成为案例选取的主导词汇。
(二)积极案例:引领学生的积极发展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发展的无限潜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积极特质,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教师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就是要在课堂上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营造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氛围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发展的无限潜力。当然,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并不意味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就要完全抛弃对心理问题的阐释。大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依然很有必要了解个体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只是问题和困惑不应再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主旋律。如果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真得了解到自己可能存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的话,可以向校内或校外的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寻求帮助。
三、问题设置的开放度
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随案例呈现的是教师设置的一系列问题。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如果说科学选编案例是前提,那么恰当科学地设计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是主题式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不可或缺、不容忽视。[3]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要实现问题与主题式案例的无缝衔接和有效搭配,问题设置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使问题能真正的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参与。用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案例,用问题启迪学生思考案例,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实现对教学案例的总结和升华。
(一)通过开放的问题体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问题设置的开放度影响到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同一个案例,如果从不同角度分析,可能会带给人截然不同的信息。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教师预设的心理通道走进案例,帮助学生实现对案例的深入解读,完成对案例的剖析,领悟案例呈现的意义。如,在“情绪的调控”主题中,笔者曾设置过这样一个案例,案例的大意是一位女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诸多复杂的情绪和压力,面对自身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实现对自身情绪的调节与控制,凭借不屈的意志,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考入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在个人发展上由量变达到了一个新的质变。针对这一案例,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就其涉及到的心理活动来说,既有情绪也有意志。人的情绪和意志本身就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很有必要设置相应的问题来有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对案例进行解读。当然,问题也必须具有开放性才能真正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比如,针对这一案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案例中的学生都有哪些不同的情绪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出现?”“案例中的学生使用了哪些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谈谈你对这些情绪调控方法的认识。”“你还能想到哪些情绪调控的方法?”
(二)通过开放的问题实现对案例的高效使用
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为了使教学案例的作用最大化和最优化,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弄懂案例所阐释的显性价值的基础上,探究教学案例内在的隐性价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实现对案例的高效使用。同时,开放的问题也为学生课堂上的小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更好的现实条件。学生以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开放性问题为引导,通过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真正振荡心灵的共鸣,激发自身内在积极发展的动力,获得自主发展的力量。
四、师生互动的倾心度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的倾心度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倾心意味着用心,代表着真心。教师与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倾心互动,教师倾心去聆听,学生倾心去表达,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预期目标。
(一)教师倾心去聆听
聆听是一门技术,倾心聆听则是一门艺术。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当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走进案例去感悟、走出案例来阐述时,教师要学会倾心聆听,用心聆听学生的体会,真心聆听学生的心语。教师通过倾心聆听,鼓励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去表达;教师通过倾心聆听,更深入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通过倾心聆听,有效地反馈教学效果,不断地反思课堂、醒悟教学,实现教学相长。教师的倾心聆听不仅体现了对“人”尊重的价值取向,更是一种实践策略。只有通过倾听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才能知晓他们心底的真实呼声。[4]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只有倾心去聆听,也才能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同理心”,才能够站在学生角度去看待他们的困扰,体会他们的喜悦和悲伤,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准确敏锐地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和反映他们的情感状态。[5]
(二)学生倾心来参与
理想的师生互动,不仅要有教师的积极主动,更需要有学生的倾心参与。学生的倾心参与是指学生能够用心地走进课堂,真心地融入师生互动中,用心参与、真心表达。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生的倾心参与将有力地推动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为学生的心理积极健康发展而开设的,离开了学生,尤其是离开了学生的倾心参与,那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将成为摆设,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五、教学活动的效度
教学活动的效度即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也就是教学活动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活动的效度是衡量主题式案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活动的效度也应该成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价值追求。
(一)丰富学生体验是提高活动效度的关键
当前,主题式案例教学之花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悄然绽放,但不同的教师对其运用和掌握的水平却参差不齐,教师对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使用情况如何,关键看教学活动的效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效度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教师在充分准备专题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更多采取参与式的教学,授课的风格也尽量幽默、轻松,避免简单枯燥的讲授,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际体验进行学习。[6]
(二)提升教师水平是增强活动效度的根本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明确指出“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加强选拔、配备、培养和管理。”为响应政策号召,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从教资格审核,严把入口关,同时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后专业培训,并为教师职后专业培训配备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职后培训不断学习最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从而提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教学胜任力。
作者:王福臣 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团委
参考文献:
[1]张春燕.主题式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10).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
[3]严卫林.思想品德课主题式案例教学问题设计思路[J].教学与管理,2015,(9).
[4]薛春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特点及其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
【关键词】现代大学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92-01
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具备良好的知识与文化素养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此才能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大学教育中,除了专业教育之外,院校还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教师还需要根据具体实际,优选教学方法,如生活化教学法、讨论法等,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一、注重生活化教学法,联系实际,增强体验
在现代教育中,提倡生活回归。由生活大课堂看,本身蕴含丰富多样的教育因素,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增添无限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倘若教师巧妙的将心理教育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优选生活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则可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积极情感,增强学生心理体验,让学生主动融入教育活动,把握相关心理知识,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1.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心理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技巧,学会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纯理论式教学内容,而需结合学生实际,由社会生活方面优选教育内容,如情绪和情感困惑;生涯规划问题等等,并引入相关的生活案例,比如:①有关适应的案例:未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不知道怎样安排自习时间等;②情绪困惑案例,如遭遇失恋等;③生涯规划案例,如不知道怎样选择就业方向,是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是听从家长的安排;是先就业,还是选择继续考研等等,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从而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态度,正确认识生活,有效处理生活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来看,并不是理论式教育,而是融合了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还需要组织多种实践性活动,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自身体验。
如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既可拓宽教育空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教育。例如:为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教师可联合院校组织多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525我爱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次活动内容主要;“525我爱我”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我的心灵故事”征文评选;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板展示。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心随影动”心理电影展播和赏析活动。此外,还可邀请心理健康专家现场咨询或者组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从而让学生更主动的融入心理学习与实践活动,自然而然的接受心理教育。同时,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师生可协助合作,制作相关横幅、宣传板报、海报,甚至利用校网页、校广播站等进行宣传,营造和谐心理教育活动氛围。
再如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关于“互联网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内容,并结合自身心理发展需求而选取或提出相关课题,比如《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分析》等等。而后学生合理构建研究小组,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关于“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及应对”的教育,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通过调查问卷、采访、上网查阅等途径了解大学生挫折心理,并收集相关案例,归纳大学生受挫后的行为反应,总结归纳影响挫折感的因素,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应对挫折的策略,以实践报告、演示文稿、演讲稿等形式展现研究成果。
另外,还可利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做到知行合一;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们体会不同角色心理及其行为状态,从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意识与学习热情。或者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联系自身实际,进行自我评述,反思自己的行为与心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便于迁移应用,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此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学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有反馈互动作用。在新课程下,教师应注重生活化评价。既运用动态方法,将评价置于生活与学习环境下,如开展情境测验等;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自我反思,相互评价,感悟分享,记录成长;运用不同标准对每位学生加以评价,赏识教育,发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使其自觉形成良好行为,提高心理素质。
二、把握讨论教学法,畅所欲言,感悟升华
所谓讨论教学法,即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以找出解决方法并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教学方法中,展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问题性、体验性、独立性、主动性特点,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训练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由新课程标准看,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而讨论法符合上述要求,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并在教学中使用。同样,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也可以灵活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
比如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不少学生存在中度焦虑,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情,自由讨论,谈谈焦虑的形成原因,相互分析怎样消除焦虑,怎样需求帮助等等。再如讲授“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时,教师可引导学习爱情心理知识,并组织恋爱心理讨论,让学生学会处理爱情心理问题。如烟台大学生开展恋爱心理讨论。课堂上,郭老师通过故事形式呈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发同学们对恋爱心理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我最近总是梦到班里的那个女生,还幻想着与她在一起,我这是怎么了呢?”如此开头引起学生哄堂大笑。然后在快乐氛围中呈现更多的案例,诱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讲讲自己或身边的恋爱故事,这样,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也让学生踊跃参与,学习如何处理恋爱心理问题。
当然,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方法远不如上述所说,还有问卷调查法,以了解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组织教育活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有效解决自身发展中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探寻解决方式与途径,把握一定的咨询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实践操作,从而帮助他人走出各种心理困惑。
总之,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若要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让他们乐于接受知识与教育,教师需要优选方法。而选择方法时,教师需要思考如下方面,以营造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注重课堂动态生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营造开放、多元、互动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实践体验,唤起学生情感,丰富学生经验,打破空洞说教,尽显心理教育活动的魅力,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陶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 成功.教育. 2012(09)
一、着眼现实,明晰课程目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心理健康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心理问题调适方法的等相关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调适能力,进而达到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提升其整体素养。此外,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我们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教会学生正视理问题,学会疏导不良情绪及轻度心理问题,遇到心理问题时勇于求助。
二、结合实际,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的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应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与成才发展、 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人际沟通与交往、积极有效的情绪管理、恋爱与爱的能力培养、学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解生命珍爱人生等方面。概括讲也就是适应心理、学习心理、身心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恋爱心理、就业心理、心理危机问题、网络心理与行为等方面。
三、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即讲述心理学基本原理、心理调适方法、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技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手段过于传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感悟、体验与操作常被忽视。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生动教学内容,加强案例教学
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身,我们可以将厌学、适应不良、缺乏自信、情感焦虑、人际交往困哪、考前压力过大、就业困惑等常见心理问题编制成案例,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进行案例教学。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具体事件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而教师对实例的分析既可以学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帮他们指点迷津。特别是在进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时,身边发生的案例更具说服力,也更能够直击学生内心引起共鸣。
(二)改善教学方法,注重体验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注重学生参与以及个人情感体验的课程,因此我们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1)音频、视频等教学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可操作性等优势,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1]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德华大夫》、《美丽心灵》、《肖申克的救赎》等富含人生哲理的影片,然后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在讲解心理暗示、催眠以及进行放松训练的时候,音频和视频也可以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2)心理剧展演是一种基于原创、融入真情实感,寓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表演方式和疏导手段。我们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亲自诠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体验角色内在心理冲突的产生、发展、调整和解决的全过程,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自身成长经历,思考解决自身困惑的途径,增强其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智慧。(3)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地的创设的场景,激活学生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方法。[2]学生在设置情景中像演员一样表演,灵活地运用好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讲授就业心理时可以设置不同的面试场景,由学生扮演考官和面试者扮演面试,其它学生进行点评,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讲授人际交往时也可以设置不同的场合,让学生面对不同的人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而教师则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纠正。(4)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具有一定情境或内容的心理游戏,让学生游戏过程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并了解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训练其沟通和交流事物的能力;同时,在游戏中体验成功或失败,以训练其自我悦纳、灵活应变以及应对挫折等能力。[3]通过游戏可以营造出更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学生也可以通过切身参与唤起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突破传统模式,引入互助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个传授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一个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1)我们可以将现场咨询的形式引入课堂,即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后留出一定时间请同学们现场提出与当堂内容有关的心理困惑,由老师进行解答。或者有老师提出疑惑请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即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又可以将所讲内容形象化。(2)除了师生之间的互助教学,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借鉴朋辈咨询的形式引入学生之间的互助教学,即由年龄较接近的大学生们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 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4]朋辈互助在国外的发展已步入专业话和规范化的道路,但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助教学时应注意把握互助的方式与方法,避免发生偏离正常教学的现象,更应该注意对被助方个人隐私的保护。
四、注重实效,完善考核评价
(一)创新课程考核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考核模式不应局限于考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应注重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的自我调适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课程成绩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课堂表现及平时作业,占60%;二是考试,占40%。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通过出勤率、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以及随堂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考察;考试的形式可以脱离试卷变得更加灵活,如让学生策划心理活动方案、编写心理情景剧本、排演心理情景剧、撰写心理故事读后感等;也可以让学生叙述如何处理同学之间或者自己与同学之间矛盾纠纷,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收获,以及对于教授该课程的建议和意见等等。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又锻炼了学生的活动策划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单纯的知识点考察更有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