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教师培训

中小教师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教师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教师培训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能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5能力与水平。本文对如何开展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出了一些建议。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指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运用计算机于学科教学能力的培训,是把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能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笔者针对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制订有效的培训措施,以及如何将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提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引人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片、电视、录象、投影以及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然而,这些教学设备在中小学校里处于闲置或使用率不高的状态。究其实,笔者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最大的因素是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对使用这些教学设备没有信心,甚至需要电教人员充当教学助手。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1.缺乏正确的意识与态度

很多中小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大部分教师仍然习惯并推崇传统的教育模式,靠一块黑板一只粉笔授课。大部分教师具有在上公开课时候才使用教育技术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他们主要认为教育技术装备在课堂体现“信息化”和“现代化”,教师们往往是为了体现使用设备而去使用设备。没有正确的应用意识和态度,教育技术装备在教学中很难体现出其在教学方面的优越性。不仅如此,甚至一些教师认为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无益于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甚至反过来限制教师的授课方法以及授课内容,同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部分教师还认为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授课是一种“花哨”、“爱出风头”的表现。

2.知识与技能欠缺

很多中小学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知识层面上,缺乏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以及它们的相辅相成统一关系的认知;在技能层面上,很多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辅助设备,在制作课件方面也遇到很大的技术困难,很多人只会做最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没有注意到课件的颜色、声音、转换、互动等重要因素的搭配以及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这只是表面现象,在更深层次,则是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美术学、声乐学等基本认知以及它们对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影响。一般而言,目前多数中小学教师成员都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这部分教师是学校里的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都比较高,但这些教师之前很少系统地接受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比较薄弱,接受新教育媒体能力比较差。这些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操作薄弱的主要人员。但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这两方面特点,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中的广泛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可以说是挑战。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

目前,由于地理区域的差别、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个学校领导者重视程度的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发展不均衡。很多教师,包括有些学校主管部门、培训机构等,认为教育技术培训就是等同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有的教师虽然观念上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意义,但又缺乏必须的设备使用技术,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时总提心吊胆或力不从心,更无从谈起课件制作。目前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普遍存在许多问题:

1.培训目标失衡

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在对中小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仅仅限于计算机操作以及课件制作等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指导传授,而完全忽视了现代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教育,包括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美术学、音乐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殊不知,这些理论知识才是教育技术最根本、最重要的基础和内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就完全成为了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这是舍本逐末的行为,使得教育技术培训成为了没有基础、没有基石的“空中楼阁”。教师会使用计算机,并不意味着就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没有理论的指导,教育技术必定不能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甚至反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也是当前部分教师不制作课件、不使用多媒体等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2.培训内容脱离实际

目前有关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培训内容都是由培训单位确定的,而培训单位并不十分了解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薄弱环节,并不十分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的最迫切的需要,理论脱离了实践。培训的结果,往往专家在台上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台下认真听的教师并没有多少。因为这些培训内容根本就不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的。培训机构不能根据教师的层次来制定培训的计划和内容,有些培训内容对于受训者而言太过于高深,用处不大。而有些培训内容跟受训者读大学时候的专业课程严重重复,没有达到培训的效果。

3.培训单位单一,受训对象范围小

当前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一般都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并在某个单位统一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活动规模比较小,培训的时间也比较短,培训的内容也比较少。因此,由于学校经费以及教学工作等问题,能够前往接受培训的教师人数有限,往往都是学校里的一些电教人员参加培训。同时,由于培训时间过短,基本上不可能传授太多的知识和技术。这样的培训方式影响力很小,同时也不适应中小学教师的需要。更需要培训的,恰恰是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是中小学教育技术使用和推广的主力,是使用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人。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措施构想

从以上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办的现状以及培训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非常薄弱,而培训方式方法却又存在很多不足。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形式应该走理论培训和技术培训、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道路

组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让教师真正从自己需要的角度进行学习。培训部门在举办培训之前制定好培训计划,让教师在参与理论培训或技术培训上做选择,让理论培训和技术培训在教师培训道路上相得益彰,并且将这种培训形式常态化,让教师们既可以把培训当作一种工作交流.也可以当作职后学习提高的一种形式。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集中培训时间有限,后续的学习主要依据网络培训学习平台对接受培训教师进行培训。网络学习可以让受训教师们灵活地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较好地解决教师工作和学习两者不能兼顾的矛盾。当前的培训存在许多弊端,某一个理论或技术的培训只进行半天或一天的集中培训,培训效果当然没有得到保证。只有走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的道路,培训效果才真正得到保证。

2.加强监督,制定考核机制,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部门制定好培训计划后,除了严格按照计划对受训教师进行培训外,还需要对培训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监督,向受训教师明确本次考核机制。目前我们参加的培训,培训部门只要求受训教师签到,但实际受训教师是否参与了培训过程却没有任何监督,缺乏培训考核机制。考核机制的制定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比如理论培训的考核可以考虑让受训教师除了参加集体培训外,还需在网络上完成一定的网络作业(比如可以通过网络监督受训教师阅读文章数)并通过培训部门的考核才给以合格证明。

3.强化培训效果,促进学科整合

中小教师培训范文第2篇

一、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马太效应”:政策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忽视心理学中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关注得少,从政策到培训实际,从理论层面到操作层面,往往是忽视了对民办学校教师的培训,以至于民办中小学及其教师也逐渐漠视中小学教师培训,于是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敝帚自珍效应”:民办中小学对骨干教师的保护之策我们知道,敝帚自珍就是认为自家的破扫帚也比别人家的新扫帚更有价值,在经济学上引申为“禀赋效应”(endowmenteffect)是指同样一件商品,一旦人们拥有它,相对于还没有拥有这件商品的人而言,将会对此商品估计一个更高的价格。在民办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过程中,民办中小学往往出于自己学校的考虑,一方面,担心学校的一些骨干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有些教学工作就完不成或者需要其他教师来完成,这样就会出现学校教学计划的混乱,也会出现学校财政开支的增加,于是民办学校领导往往不会组织骨干教师参与培训。另一方面,民办学校的领导出于担心其学校教师参与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提高其素质,会导致这些参与培训的教师出现“离岗”或者“跳槽”,从而损害学校的利益,于是就反对学校的骨干教师参与教师培训。

(三)“破罐子破摔”:民办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放弃“破罐子破摔”,往往形容那些已经弄坏了的事情就干脆不顾了,于是任其发展下去和不求上进。在民办中小学教师看来,参与这些教师培训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以至于有些教师认为“培训不过是走走过场,到头来还是需要回到学校”,而且“培训的内容并不适合民办学校”,有些教师认为“是学校派我来参与培训的,不是我自己要来的”,还有些教师认为“民办学校的教师没有必要参与什么培训”等等,在如此前提下,民办学校的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来自民办学校,自以为“低人一等”,自以为“底气不足”等等,因此,在中小学教师培训面前,显得自卑和不自信,有些教师甚至放弃去培训的资格和名额,于是就出现培训热情不高以及培训中的负面情绪。

(四)“不值得定律”:民办中小学教师认为参与培训不值当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不值得定律主要是指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去做好。“不值得定律”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就是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个自己认为不值得去做的工作,常常会保持冷嘲热讽和敷衍了事的态度。这样一来,不仅成功概率较小,而且即便成功,也没有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在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就是这样,民办中小学教师往往持有一种心态,认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对其教学价值不高,对其工资增长意义不大,对其提升也没有多大作用,因此,民办中小学教师往往认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对其来说与其说是一种“荣耀”,不如说是一种“负担”。于是,民办中小学教师对培训显得积极性不高,甚至采取抵制的态度。

二、解决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的对策

(一)价值观层面:重新审视民办教师培训的价值观第一,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核心价值观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指出,“国培计划”的国家公共价值性在于公共性与权威性,其社会价值在于提高整个教师队伍和教育质量,其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在于促进教师行为和能力等方面的教师专业化发展。[1]那么,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特别是在进行中小学教师培训顶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民办学校的教师进行周全的考虑,需要重视和关注民办学校的教师参与培训。第二,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价值观的重新认识。民办学校参与培训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民办学校教师参与培训不仅是某一个学校的利害关系所在,更是整个民办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步骤,因此,需要看到民办教师参与培训的整体价值,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三,形成民办中小学教师对培训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民办中小学教师在参与培训过程中,往往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培训的价值,没有进一步厘清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认识,因而他们没有热情去参与其中,因此,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需要民办中小学教师对培训的价值观进行界定和认知。

(二)政策层面:政策上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倾斜和关照第一,从法律上给予民办学校教师公平的培训待遇,以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尽管我国已有法律对民办学校教师的待遇和权益进行了规定,但是,在法律法规的实际操作中,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漏洞和问题。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为民办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提供法律保障。第二,政策上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支持和倾斜。在“国培计划”中,我们需要对民办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在政策上给予优先考虑和特殊关照,从而使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获得更大的政策上的支持。

(三)学校层面:民办中小学给予教师以支持第一,民办学校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应采取支持态度。根据研究表明,“我国民办学校的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做得越好,教师个人成就动机越高,教师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2]因此,在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支持,通过学校领导鼓励教师参与到培训中去,从而使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顺利进行。第二,民办学校为教师的培训创造条件。民办学校对自己学校的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应该给予物力、财力、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并为其创造条件,解决参与培训教师的“后顾之忧”,从而使其更加安心于中小学教师培训。

(四)专家层面:培训专家更多关注民办中小学教师第一,重视和关注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一方面,培训专家需要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加强研究,以便寻找到更好的培训方案。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和关注,寻找到应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的策略。第二,提供个性化和差异性的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3]那么,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专家需要进一步思考个性化和差异性的培训目标,去做到“直面问题”和“求真务实的准确定位”,特别是针对民办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要研制适合其特点和差异的培训方案。第三,提供更加适合民办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的不合适,培训缺乏针对性已经备受质疑,以六省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内容调查为例:8.6%的教师认为“全部是我需要的”,52.4%的认为“大部分是我需要的”,21.4%的认为“绝大部分课程都学过需要深入”,17.6%的“认为绝大部分课程对自己没有什么用”。[4]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培训课程与参与培训教师的期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特别是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做到“按需施训”,而不是罔顾受训教师的需求而盲目地进行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设计,从而使民办中小学教师获得真正所需要的教师培训,而不是“被培训”,以提高民办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五)教师层面:参训民办中小学教师自我心理调适和积极面对第一,参与培训的民办中小学教师需要进行心理调适。对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民办中小学教师需要采取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一方面,需要积极地把握好机会去参与其中,并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学习和培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而不是去“埋怨”和“怨天尤人”,不是消极地被培训,而是主动去学习。另一方面,民办中小学教师需要表现好自己,争取更多地参与培训的机会,因为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让每一个民办中小学的教师都参与培训,因此,教师需要积极争取机会,而不是主动放弃机会。第二,积极面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只有让民办中小学教师“打心眼儿里喜欢,心甘情愿接受培训”,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才能够得到保证。当然,也只有让民办中小学教师在“感到培训切合自身的需求,能够促进自身发展”这样的情境下,民办中小学教师才会发自内心地接受培训和喜爱培训,并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培训过程中去。[5]因此,参与培训的民办中小学教师自我心理调适和积极面对是促进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步骤。

中小教师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影响因素

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建立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持农村教育,鼓励支持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讲学。”并提出“逐步完善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探索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新机制。”这说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采取倾斜政策,切实增强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显然,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实施农村教师培训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完善教师培训体制,是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首先从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

一、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研究是一个繁杂的过程,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与考察,1.关注培训的目标、内容、形式等内部影响因素,2.关注培训的政策、制度、经费等外部保障因素,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缺失,都会直接影响教师培训的效果。因此,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研究需要全方位的考虑与分析。

(一)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效性的内在因素

1教师培训目标缺乏对受训者的定位

农村教师培训目标是农村教师培训的方向,农村教师培训的目标就是使农村教师通过培训获得知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改善教育教学行为。农村教师的培训目标应确立“以人为本、提高素质”的培训思路,强调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目前我国农村学校人力资源配置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地域分布不合理,教师结构不均衡,还有一些民办转公立的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另外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等都不均衡。针对这些情况,培训部门就要设立一定的培训目标。培训中,教育培训部门应考虑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状况的农村教师培训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素质水平的教师的培训需求也是不同的。

在256份有效问卷中,对“您是否清楚每次培训的目标”中回答“不太清楚”和“完全不清楚”的人数有166人,居然占到全部人数的64.8%;在“您认为以往培训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您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回答“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人数更多,有174人,占到全部人数的68%,对于培训目标老师们心里也不清楚。

2.教师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培训的内容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同时培训要顾及培训对象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满足各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另外培训也应考虑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情况的不同,分别对待。农村教师培训确实应该关照农村教育文化的多样性,培训只关照教学计划而不关心农村教师教育生活实际,很难达到好的培训效果。事实上由于排斥了教育质量中的生活因素与乡土因素、更多的注重了教育主体的外在工作性质而完全忽视了其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实质上是降低了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远离了他们土生土长的生活环境,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造成了一种善意的摧残。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培训内容多数与农村教育教学实际脱离。强化了农村教师专业和技能的培训,却缺少对农村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训,师德教育得不到重视,淡化对农村教师专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的要求,农村教师研究方法和技能严重缺失,培训者没有能够填补农村教师实然状况中的这一空白,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在调查问卷中,关于“您认为以下专业能力中,哪些是难以自修的(可多选)”,回答“科研能力”的有156人,回答“课程资源开发”的有200人,分别占60.9%和78.1%。可见农村教师急需教育科研和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培训,农村教师培训的培训内容严重脱离农村实际,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3.教师培训方式缺乏互动和交流

在“在以往的培训中,您认为针对农村教师最有效的培训模式是(可多选)”选择“案例教学”的有130人,占总人数的50.8%,回答“优秀教师送课指导”占133人,占总人数的52%,回答“参与式培训”的有89人,占总人数的34.8%,而选择“专题讲座”的只有26人,占总人数的10.2%,且多数为任教不足三年的新手教师。我们知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素质水平的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也并不相同,农村教师培训缺乏个性化的培训,培训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这样的培训忽视了农村教师原有的经验基础,忽视了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和个别差异,影响了教师多方面能力,尤其是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样的培训势必是低效的,难以发挥其作用。培训中受训者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主观愿望,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培训者缺乏与受训者之间的互动,灌输依然是主要的受训模式,忽视了受训教师的特点,忽视了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忽视了受训者现有的经验和知识结构这一很好的教育资源,这种培训层次低、渠道少、形式单一,培训效果难以提高。

(二)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效性的外在因素

1.培训过程缺乏制度保障

农村教师培训缺乏科学的评价、监督和保障机制,缺乏适合农村教师的长期稳定的教师培训评估和监测体系,对培训者的从业资格、培训机构的合法性、培训的形式与内容、被培训者的实际收效等方面缺乏全程全员监督和评估,没有将监督机制落实到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农村教师身上。农村教师培训结束后没有由基层学校的领导、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对受训教师进行真实而有效的考核,导致农村教师培训流于应付和走形式,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培训监督机制的作用,真正把教师培训工作做到实处。

2.参训农村教师无力负担高额参训经费

在“您参加培训,是否有困难”一题中,有228人回答“有”,占总人数的89%。在“如果有,您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可多选)”,有192人选择“需要自己交费”,占总人数的75%。可见目前农村教师培训仍需教师自己交费。我国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提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分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专项列支。”但是,我们知道,县财政收入对于农村教师培训经费难以承担,甚至根本发放不到农村学校。农村中小学自己创收的部分并不多,所以多数时候,谁去参加培训,培训经费由农村教师自己承担,因此由于培训费用问题,许多农村教师想参加培训提高自己,但无力承担高额的培训费用而作罢。培训费用影响了农村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影响培训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方.教师培训研究与评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中小教师培训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立足本校、立足教师、立足课程,牢固树立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训理念,以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教师为重点,以有[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学校的潜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扎扎实实开展培训和研究,切实做到教师全员参与,人人有提高,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体发展和谐统一。

二、培训原则

坚持以校为本原则,因校制宜原则,校长责任原则及教师需求原则。

三、培训目标

校本培训的目标是为了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通过开展校本培训,使广大教师在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实施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显著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建设学习型学校;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在培训过程中着重提高教师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1、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即清晰、准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以及实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有效发展的能力。

2、自学能力。即在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生动的教育情景中吸收营养并总结升华的能力以及学会读书的能力,特别是通过网络捕捉信息并对有关信息进行重组、分析、综合的能力。

3、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能力。即通过多种途径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掌握新课程教学规律和要求,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能力。

四、主要内容

1、师德修养的内容。

2、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最新的基础理论和教改信息及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等。

3、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确定的内容。

五、培训模式及方法

1、课题研究式。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来实施培训,要求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自修反思式。教师立足岗位,在自我进修、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反思。可以是自我诊断,也可以是与他人共同诊断,通过诊断、反思,促进发展。

3、课堂观摩式。通过观摩课堂教学实况,让教师亲临现场观看、学习、交流、借鉴,以开阔教师的境界,使之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

4、专题讲座式。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教师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直接传授培训。

5、案例分析式。引导教师对一个具体的教学情景进行研讨,以解决特别问题为目的的一种参与式培训。

6、校际(联片)合作式。学校与学校之间开展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一种互访互助的教师培训活动。

7、师徒结对式。教师间一帮一的培训模式。

8、网络交流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运用电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卫星传导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教师教育系统、卫星电视网与计算机互联网(天网、地网、人网)相融通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平台,以虚拟学校、虚拟教室进行学习和交流的一种现代培训方式。

9、沙龙研讨式。由培训者与教师或教师之间围绕某一问题而汇聚在一起自由讨论,以解决其难点和疑点,形成共识的一种参与式的培训。

各校确定培训模式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

1、教育专家、县内外优秀教师来校讲学,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工作、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

2、组织同一学科或同一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交流,相互切磋教育教学技艺,共同研讨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计划及教学方法,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发挥本校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4、通过组织教师听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和相互听课、评课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5、组织专门的研讨会、交流会、教学沙龙、教学信息会为教师相互切磋教学技艺提供平台。

六、组织与管理

1、建立教师校本培训基地。县直学校、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以校为单位,小学以乡镇中心小学为单位分别建立校本培训基地。各基地校长为基地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非基地学校校长为本校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

2、县教育局是校本培训的行政主管部门,各县直学校、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为校本培训的责任人,对学校校本培训基地的培训质量负领导与管理责任。

3、县教师进修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全县教师校本培训

规划,为校本培训基地推荐培训者,提供业务指导及学分的审验等工作。七、实施步骤

校本培训工作具体分以下三个步骤:

1、规划准备。成立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各学校应根据本实施意见和学校自身发展和教师个人实际,及时制定教师校本培训总体规划。并分年度制定具体的年度校本培训计划,计划应翔实、周密、科学,具有可操作性,包括培训的目标、时间、内容、培训模式与方法、培训者、主要措施等,其年度培训计划于年初开学第二周报县教师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处备案。

2、组织实施。根据学期培训计划,采用灵活、务实、高效的培训模式对教师实施培训。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做好有关记载,教师应注重积累原始资料,如培训课、示范课(公开课)教案、(论文获奖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自学笔记等,以备学分登记时审验。

3、考核评价。校本培训以学校自评为主,主管部门评价为辅。一是对本培训学校的工作情况进行自评,二是根据教师个人参与培训和完成培训任务的情况,具体确定每个教师的校本培训(非集中培训)学时学分,连同学校年度师资培训工作总结报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处。然后由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对各校的培训工作和教师的培训情况进行复评复审,在全面检查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核查教师学习过程资料的基础上,核定教师的校本培训学时学分。

各校在认定教师的学时学分时,应考查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态度和培训后的物化成果,并纵向比较教师参与培训后的进步情况,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评定结果,并将评定的等次记入《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的成绩栏中。

八、学时学分的认定

根据《安远县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意见》有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学时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应完成校本培训高中每学期不少于18学时,初中每学期不少于24学时,小学每学期不少于30学时。各学校在认定教师校本培训的学时学分时,应统一标准,严格考核,凡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完成了学校计划规定的培训任务且学校考核在合格以上等次者,按省发标准填写登记学时学分。

九、具体要求

1、各校要加强校内的培训基地建设,努力完善培训设施,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必要的条件。

2、各培训学校应结合本校(学区)实际,周密部署、科学安排每学期的培训工作。原则上每学期应安排1—2项全员性培训,同时因人制宜地开展分层施训,使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均有提高,体现校本培训的“校本”本质。

3、建立健全校本培训规章制度。各校应将教师参与校本培训情况列入年度考核范畴,将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结果作为评先、晋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定的重要依据。

中小教师培训范文第5篇

通过开展校本培训,我逐渐树立了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努力优化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努力使自己朝着成为师德高尚、素质精良、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实验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的方向而努力。

我认为,做一名现代化不落伍的老师,应当积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同时,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终身学习,不断进步,这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为人教师的重要内容.

以前我的认识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的工作的确需要奉献。通过这学年的校本培训后,我又认为新课程中有爱心,有创意,能够扩展教学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产生影响的具有注重人文关怀的教师。如关于真才实学的老师。也许“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的说法已经有些过时,但若将自己拥有的那桶水变成不断更新的“活水”,又有何不可?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以学生为友,甚至以学生为师都是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勤学善思。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和谐地与学生相处,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首先,对学生胸怀要博大,情感的体验要细微,“没有理由要求每个学生喜欢我,但我必须喜欢每个学生”。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便会主动亲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使师生心灵沟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性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长远的,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学生,把机会交给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原因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精彩 纷呈的学习活动,还不习惯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学生的需要没有真正地被关注。当教师把这一机会交给学生后,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学生都比较能干,会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寻知识的真谛。虽然在此过程中还是有一部分学困生感到无所事事,但长期这样影响,他们也会逐渐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