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就业计划书

教师就业计划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就业计划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就业计划书

教师就业计划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27-0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它的发展与就业市场状况密切相关,按劳动力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用市场运作的理念来经营职业学校,把握市场的要求,就抓住了办学的主动权。如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脱离了与市场,离开了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和帮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就脱离了生存的基础。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对人才需求合理预测的前提下,在行业和企业的参与下,经过反复认真地论证后,对专业设置作出理性决策。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特征

从世界各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1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相吻合

综观各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地方性教育,扎根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实际,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生存的基础。相反,如果没有就业市场,不能为当地服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托。

1.2专业设置直接面向特定职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把教育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无障碍地从事一个行业的工作,这就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性和实用性。把企业的培训提前到学校里,让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相关技能更加完备。

1.3学科交差类专业成为发展趋势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生产一线员工的教育,但是这些人才也可以升迁,升迁的方向是一线主管或者中层管理人员,他们的职责主要是执行公司的战略决策,这需要相关的技术技能保证公司战略的实施。而这些岗位需要的是复合交叉型人才,所以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形成新的专业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趋势,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相关技能的关键,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顾自身条件开设新专业,盲目攀比,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降低人才培养标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自身声誉;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稳定可靠的行业依托,导致部分院校急功近利,专业建设难以形成特色。因此,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时必须适时调整,按照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专业建设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在专业化设置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有足够的超前意识,主动适时地调整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具体来讲,专业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真正体现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和行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同一职业领域的人才规格、专业目标有特定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设置和开发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市场调查和实际论证来进行。

2.2培养目标为技术应用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在专业开发和设置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专业体系,突出以关键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3专业设置要体现前瞻性

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原有专业,以成熟专业作为基础,适时调整和修正,设置新专业;同时基于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未雨绸缪,增设新专业。

2.4条件成熟、设备兼容

学校在专业设置时,必须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同时要尽可能地与现有教学设备相兼容,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规模效应。

2.5传承优势和创新相结合

职业学校既要有稳定的优势专业,显示特色和实力,又要有适应社会急需的创新专业。专业创新是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对常规专业进行改造或者是根据高新技术发展,不断更新和调整原有专业的教育内涵,拓宽知识面,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及时设置新专业。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专业交叉整合来设置和建设专业学科。

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对策

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工艺型、执行型人才,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服务的,所以专业的合理配置显得比较重要。要达到专业的合理配置,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3.1专业定位要准确、合理

高职学校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才愿望,应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以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兼顾其他需要;要考虑当地的教育基础和受教育者的需要;要考虑学生就业能力、就业需求和就业趋向;也要考虑学校具备的办学层次,切不可盲目攀比,不顾自身条件而任意拔高或盲目赶潮流。

3.2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定向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无须追求专业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要的是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就是学生学习了这个专业,今后能够无障碍地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因此,要以职业岗位为依据设置专业。对于就业相对稳定、需求量大的岗位,每个行业岗位可以设置一个专业,而对于变动性较大,需求量不大的岗位,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

3.3专业设置要适度超前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特点,准确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科技发展走向,特别是现代支柱产业、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掌握人才需求变化规律,科学预测人才需求远景,做好专业的调整预测研究,确保新开设的专业具有适度的超前。适度超前设置的专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建设和完善,其成熟期可与人才需求的高峰期相一致。专业设置和建设适度超前,还容易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把握学校办学主动权,不断提升学校自身的声誉。

3.4冷、热专业相互搭配

热门专业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好。因此,要在主客观条件和软硬件设施比较完备的情况下,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设置热门专业,社会有需求就设置,不需要就及时调整,适应市场发展,满足企业需要;冷门专业条件比较艰苦,社会需求量不大,学生不愿选报。但今天的冷门,明天可能就是热门,这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专业设置时,不应当头脑发热,而是高瞻远瞩,合理配置冷热专业。

3.5突出特色品牌专业

特色就是我有他无、他有我优,而品牌是一个产品的文化内涵。专业建设应当建立在特色品牌这个高度上,没有特色不会被人记住,没有品牌就没有文化内涵和品位。要形成特色品牌专业,必须投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努力,积淀学校的校园文化,开发相关的技术,形成良好的教育工作氛围和学习习惯等。一个专业成了一个特色品牌,专业的建设才达到一个高度,专业的文化内涵才得以诠释。

3.6学历教育为主,兼顾在职培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不同专业具有一定的兼容性,满足岗位变化和从业人员的转岗及再就业要求。除设置学历教育专业外,还应积极开办短期培训专业,当然,这种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辅相成,是对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让学生在学历教育中,通过培训,学得一技之长。

3.7校企共同建设专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校企共同研究具体专业设置,共同参与教学工作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校开设社会急需、相对超前的新专业。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还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可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工作,掌握新工艺、新技术;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从企业聘请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合作还能增加学校的经费来源,改善办学条件。

参考文献:

[1]黄日强,德国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J],职业与成人教育,2006,(10):37-39

教师就业计划书范文第2篇

艺术设计专业是我国一门比较新的课程,该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很受欢迎,所以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在不断地扩大。但是该专业开设的时间过短,所以绘画基础课、教学模式在该专业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绘画基础课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其教学模式不够完善,使得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不理想,所以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绘画基础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必须的。

一、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模式的现状

传统的绘画基础课主要是要求学生对人像、事物等进行写生,但是在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之后,这种教学方式就已经不合适了。各高校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主要是对色彩与素描绘画进行一定的调整,将这两种分局予以打破。当前高校主要是把绘画基础课课程分解成空间、平面等综合的作用,也就是把传统的绘画基础课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分解,这就使得绘画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更受欢迎,学生们学习起来也就更容易些,学到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二、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一)造型设计训练。学生在学习艺术设计专业之前对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多少有一定的了解,所以高校在该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与修养进行深入的培养,进而导致改革的教学模式对对形体与画面方面的建设更为重视。改革后的绘画基础课对色彩的要求更广泛,不再限制颜色的使用,甚至有了“非写生”这方面的内容,这也就要求学生对色彩的运用要更加成熟,可以为学生对艺术的整体性运用奠定基础。造型训练时要求学生要运用色彩,突出整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创造、归纳的能力。另外,教师在训练写生能力时,要要求学生与形式美进行联系,在对点、线、面的处理上要比例均衡,和谐。在艺术设计中,美的法则是不同的,比如说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等,这些都是绘画基础课中要研究的东西,在设计中就是要突出这种和谐,来追求更高美的境地。

(二)使形体与空间从自然到抽象的转变。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中,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将形体与空间从自然性向抽象转变。在该转变阶段,教师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空间绘画、色彩、透视等方面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空间构建能力与感觉认知。同时,这也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材料、工具等的认知、分析的绘画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认知。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提醒学生对色彩原理在现代绘画中的作用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影响学生对画面构建的认识。

(三)实现写生从空间向平面的转换。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造型设计时就是希望可以给学生开发出一个“写实”的空间,使得学生在绘画时能够突破自身的限制,博学多识,实现空间向平面的转换。绘画基础课针对这种情况,教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对比合适的物体进行写生,从而实现黑白与彩色平面的转换,该种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学习能力。

(四)综合运用绘画材料。绘画基础课教学中,对材料的运用是涉及到对平面绘画材料的综合运用与学生对材料的敏锐度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涉及到平面向立体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材料运用的敏锐度。在该种教学模式中,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生动活泼,也更加富有创造能力,使得学生在绘画基础课的学习中更加轻松。综合的运用材料主要是希望学生可以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就业计划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教学改革;自动化专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工学专科教育应该遵循以就业为导向、对准市场设专业的思路。

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是电气工程学院的主体专业,也是校级重点建设专业。随着社会与科技发展,我校传统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电气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本文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制订不应当只是相关专业教研室的事情,专业教研室在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还应当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作为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毕业学生的追踪调查,切实了解企业对技术人才的专业需求和对本专业学生培养素质的评价,通过系统分析,合理确定学生培养的业务规格,指导教学改革。同时,还应当广泛征求用人单位、自动化专业专家顾问委员,以及在校学生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从而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我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直接面向四川省中小企业,为了更好地为我省相关行业提供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研了行业需求,对接企业所需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对照岗位群,培养学生相应的工作能力,要求学生毕业前获取CAD证、PROTEL证、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让其具备职业岗位操作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重构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要求,精心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构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后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含有:人文素养、基础能力、机械工程能力、电工技术能力、电子技术用能力、自动控制能力和电气控制能力这七大“能力模块”。

人文素养和基础能力模块以讲授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主。在以“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前提下,专注于加强大学英语、工程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的教学效果,并要求学生考取相应证书。这就形成了三年连续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的教学格局,夯实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使学生具有阅读和翻译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

将电工技术能力模块、电子技术应用能力模块和机械工程能力模块设置为自动化技术专业和相关专业群的公用模块。在满足课程应用性、先进性、前瞻性的前提下,以“够用”“适度”为原则,尝试适当地整合和优化一部分课程。

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依靠电气控制能力模块和自动控制能力模块培养。课程的安排要突出培养毕业生在生产第一线具备较强的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专业核心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和优化,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和更新。每门课程和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必须含有专业能力要素和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为达到七大能力模块要求,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进行项目化训练,要求学生“真题真做”,每个项目中要渗透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的要素。

三、开展校企合作,构建长效的“校企合作联动机制”

建立与企业,如富士康科技集团等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注重校企双向联动,把握行业需求,以行业反馈促进教学改革,同时为行业提供定制型培养服务。合作建设以企业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2014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富士康自动化人才培养“定向班”学习,学生就业率达到94.06%,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综上,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业教学改革,可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刘顺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大学教育,2013(16).

[2]许素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自动化专业控制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教师就业计划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应用化工技术 实训教学过程 创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177-02

实训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专业实训的主要过程、基本方法、技能,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训教学还可以帮助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创新进行研究。

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较差。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处于广西边远地区,受广西生源数量减少的影响,近年考入该学院应用化工专业的学生高考分数最低为一百多分,且有部分文科生高中化学知识不牢固,学生基础较差。

(二)实训教材陈旧。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目前使用的实训教材陈旧,大多是理论课本配套教材,如基础化学中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但这些课程在任课学期只有一周的实训课,而一周内最多能开设5~6个实训,每本实训课本只做几次实训,而且实训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针对性的实训,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效果。

(三)实训教学方式比较呆板。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大多是根据实训教材进行,而实训教材中实训目的、实训原理、使用材料仪器、操作步骤等都列得很清楚。教师在动手操作前先讲一遍实训原理,然后演示一遍,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学生对实训原理的理解较慢,在动手操作时也是依葫芦画瓢,得出的实训结果直接填入表格或直接代入公式计算,实训报告也是将教材中的实训目的、实训原理等全部照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缺乏对实训内容的思考和吸收,难以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实训操作意义理解不深刻,导致实训效果事倍功半。

(四)实训指导教师少,导致教学资源利用率较低。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化工相关专业包括应用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分析与检验、冶金技术,但所有专业的实训员只有一个,实训员负责准备实训药品、设备等材料,实训课还是该门课程理论课的任课教师去指导。这样就出现有时一个教师同时指导六七十个学生的情况,这不利于开展实训,也不利于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如果一次同时开多个实训,实训指导教师就得每个实训都讲解一次,有相当部分学生就必须在指导教师讲解其他实训的时候在实训室等待。实训教师的缺失影响了实训教学的完整性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五)考核方式单一,体系不完整。基于以上原因,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在整个实训过程全程跟踪所有学生的每一步操作过程,只能凭借部分操作内容或根据实训报告上的最后结果给出学生实训操作成绩,这样造成了对学生考核的主观性成分较多,不能进行更客观和更全面的评价,难以发现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影响教师对学生下一步实训考核内容的制定和实施。

二、针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现状的创新性研究

针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还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一)推行创新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都是首先由教师给学生讲授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之后学生按笔记或教材去操作,整个过程显得机械呆板,学生没有多少思考的空间,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导致实训原理难以经过思考而理解消化。因此,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推行项目式教学法。该法分两个步骤:首先,将实训的名称作为一个项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项目名称去寻找相关的实训资料,将不同的实训资料经过思考、整理、归纳综合写出实训步骤内容,并合成自己的产品,完成自己得到的项目,写出自己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写成实训报告上交;其次,教师将标准的实训内容讲解一遍,在讲解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再让学生将实训内容操作一遍,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办法、解决问题过程之后,专业实训技能得到提高。

(二)自编具备自身特色的实训教材。对于实训教材方面,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化工教师目前已自编一套适合该学院化工类高职生使用的专业实训教材。教材内容对与专业相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内容进行精简,删除重复性的验证性实验,增加能增强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训内容,并根据当地化工类行业的发展及学生生产实习,增加与之相对应的实训,实训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生产,这样就能使高职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例如,广西河池金兴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一种产品为2-甲基-5-硝基咪唑,而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常在该厂进行生产实习,那么在精细化工实训中可增加“2-甲基-5-硝基咪唑的合成”实训。首先在校内实训室中安排学生合成2-甲基-5-硝基咪唑,通过合成实验理解和掌握生产的基本原理,然后带学生到该厂实习,安排不同的操作岗位,让学生轮换岗位操作,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化工产品的合成原理,同时对化工实际生产过程特别是单元操作有感性的认识,也认识到实训室试验与化工生产的区别,提高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或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有些专业课程实训的教材,由于设备本身是根据尺寸订购的,故实训教材也应根据设备性能参数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如针对化工原理实训购买的指导书与实训室现有设备在参数、构造方面有一些出入,故对于此类实训指导书,应在购买指导书的基础上作相应修改,或根据现有设备自编校内实训指导书。

(三)采取“双考核”的实训考核方式。在过去的实训考核中,大多是实训任课教师依据学生所上交的实训报告结果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这样得出的成绩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难以对该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鉴定,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实训的考核不仅应涉及学生,也应涉及该门课程的指导教师。根据这一实训改革思想,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双考核”的考核方式。第一,对教师进行考核。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正在实施以抽查教师所教学生的技能的方式来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是否达标。具体形式是:每个班随机抽取20%的学生,若所抽取学生实训90%能够正确地完成整个实训操作,则该指导教师合格,否则不合格。这种考核方式可提高教师对实训教学的责任心,从而提高学生在实训操作方面的能力。第二,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对实训操作掌握与否,除根据实训报告的数据进行评定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考察及成果的鉴定。学生考核成绩分为操作考核(约占总成绩的50%)和产品考核(约占总成绩的50%)。操作考核是把实训项目分解为具体若干个操作步骤并设置评分标准,学生边熟悉操作内容边操作,反复进行直至操作考核合格;产品考核是指对学生实训操作得到的产品进行鉴定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不合格等级的学生需要重新进行考试至合格为止,最后由操作考核成绩和产品考核成绩综合计算得出学生实训总成绩。此外,学生的考核不一定得在课堂上进行,可以在课后或者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这样既有充足的考核时间,又对学生有一定的压力,使得他们在实训前能主动预习,在实训过程中能积极主动也请教教师,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考核能够真正全面反映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四)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训教学管理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水平。由于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采取让学生参与实训教学管理过程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实训开始前的设备及耗材的准备、实训操作指导等。例如,在进行实训操作分组时,将成绩较好的学生与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组,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在实训过程中,组长可以先为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指导并解决一些问题,组员共同协作完成实训项目。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鲜娇.加强实训室管理与建设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训素养[J].高教论坛,2008(1)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2012JGA403)

教师就业计划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的培养应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现有的培养模式在企业导师的选聘、考核,工程实践基地的管理与运行、企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建设等多方面已经无法实现职业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计算机技术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很多西方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美国是当今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最快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层次对应,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的55%以上。哈佛大学2001-2002年度授予硕士学位6791个,其中学术型学位2438个,占学位总数的36%,专业型学位4353个,占学位总数的64%。美国社会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看成进入行业、提升个人发展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程、工商和教育等领域[1]。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可拓展空间。我国教育界的一些著名的专家与学者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东南大学高教所的耿有权等人,对全国14所重点高校1400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模式运行情况的专题调研发现:理论课比重大于实践课,双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比例很低,以学术性课题研究代替社会实践者居多,配套环境建设急需加强[2]。明确指出未来,高校要突出实践性和特定职业性的特点,以完成横向实践课题研究和取得高级职业证书为目标,建立职业取向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培养对接体系;建立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制;增加前沿实践性、创新应用性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大幅增加研究生教育投入,加速改善专业型研究生学习条件、环境和氛围。两年来,不少调研报告论及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时研讨了学生接受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职业优势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专业型研究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但是学生和社会对专业型研究生的认同度不高。深刻反思目前的政策举措就会发现,一些政策包括缴费政策、奖学金政策等让人们“低看”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而一些现实问题也强化了这种认识,如缺少实习实践基地,缺乏高水平实践指导教师,未来就业前景并不令人乐观。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教育理念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培养对象设计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3]。它涵盖人格规格、质量的定位、人才培养的过程方式,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主要有三种类型:学科型,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型,技能、技艺应用型。目前我国学者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并部分地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但是在当前基于职业专业化视角下探讨这一问题的时间并不长。我国目前的专业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很大。正如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中国目前的落后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缺欠有关,中国在几千年文明进程中形成的讲人伦、重感情等传统,却也存在有碍于社会进步和人性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象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缺乏独立意识等,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不足正式西方文明的优势,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博采众长,以期后来居上。

在执行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有较为有效的措施保障其顺利实施。无庸质疑:建立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是检验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专业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如何建立这样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已引起业内认识的重视。国际不少有识之士认为,适用于产品和服务的全面质量管理(TQM)、ISO9000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族标准,完全可以移植运用于高等院校人才教育培养。世界著名的挪威船级社(DNV)根据STCW公约和ISO9001质量保证标准编制出海事院校三种船员教育培训类型的论证规则,并得到ISO的认可。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大连海事大学等院校已经把ISO9001用入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之中,并通过了DNV的认证。TQM的核心是全员参与,运用一切有效管理方法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TQM强调预防为主,认为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质量管理必须从质量的源头开始抓起。人才培养质量同样也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检查、答辩出来的。全员参与的基础是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的培植,它与有形的管理体制同等重要。质量保证是TQM思想在教育上的运用和发展,R.艾莉斯在《大学教学质量保证》(QualityAssuranceforUniversityTeaching)一书中广泛考察了质量保证这一术语后认为,包括大学教育在内的任何领域的质量保证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共同基本特征[4-6]。相比之下,我国目前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很少,大多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经验的总结等定性研究,没有上升到定量研究上。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养评估体系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国内外学者们的上述研究无疑加深了我们对高等教育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养的认识,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校对此的研究还处于探讨阶段,对许多基本问题还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和理解,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统一的、符合我校实际的研究理论。

二、计算机技术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企业导师的选聘

目前的现状是企业导师所发挥的“导”的作用并不大,企业导师多以完成项目为目标,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够。因此在企业导师的选聘方面,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完善的企业导师选聘机制:建立相应的企业指导队伍建设相关办法,明确企业教师任用标准,建立企业指导教师信息库,形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平企业教师指导团队。从研究所、企业等工程类单位选聘富有工程经验的专业人才担任企业导师,严格规定满足企业导师条件下,才有资格招收和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导师负责学生企业工程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并采用远程教学方式承担部分课程教学;②建立完善的企业导师工资待遇与考核制度:探索在校企合作机制中将企业导师从事的学生指导工作纳入其考核体系中,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工程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2、工程实践基地的管理与运行

①目前,计算机学院已有的省部级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满足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大部分教师仍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工作,使得这些已有的工程实践基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迫切需要改变已有的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管理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②除了已具备的校内工程实践基地,还应当充分发挥校办企业、科技园、产学研合作基地的优势。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迫切需要深入探索校企合作方式和途径不断创建新的校企工程实践基地,改革和完善人员配备,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在项目研发、学生培养等方面的长期投入。

3、企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建设

结合专业特色,结合科技发展和学科前沿、结合企业设备环境条件,对工程实习、课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等进行整体设计,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实践教学内容整合与建设,包括实习内容、课程实践内容和毕业设计内容。应与企业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确定,使学生能直接接触到企业的最新技术,确保企业实践内容不断更新,形成一批精品和特色的企业实践模块和内容;②配合企业实践内容建设相关学习资源。除了包括常规的企业实践教材、实习指导书外,还应建设学生企业实践学习的资源网站,提供实习指南、实习实践项目简介、相关学科和企业网站链接功能等,通过展示相应学科企业科技前沿内容等形成学科专业的研究性学习氛围,丰富学生学习、科学研究资源。

三、建立研究生工程实践管理系统的改革方案

1、系统目标设计

在研究生工程实践管理过程中,主要活动有:研究生进入信息管理界面,研究生登录、输入个人登录信息及提交,研究生进入选工程实践内容系统界面,研究生浏览显示的可选实践内容,研究生进行工程实践内容选择,研究生退选工程实践,研究生查看所选的工程实践,研究生修改自己的信息如登录密码并进行保存;企业导师进入信息管理界面,企业导师登录、输入个人登录信息及提交,导师发表工程实践内容,导师查看所选工程的研究生;管理员对研究生信息、导师信息、工程信息、实践教学资源进行管理(包括添加、修改、删除、账户管理)。如图1

2、总体设计

研究生工程管理系统具体分为三个模块:研究生管理、导师管理和系统管理员模块。

研究生进入信息管理界面,研究生登录、输入个人登录信息及提交,研究生进入选工程实践内容系统界面,研究生浏览显示的可选实践内容,研究生进行工程实践内容选择,研究生退选工程实践,研究生查看所选的工程实践,研究生修改自己的信息如登录密码并进行保存;如图2。

图1.研究生工程管理系统

图2研究生管理模块

企业导师登录、输入个人登录信息及提交,导师管理工程实践内容,导师查看所选工程的研究生;管理员管理系统的功能有:管理员登录,管理员对研究生的信息进行管理,管理员对导师的信息进行管理,管理员管理工程实践信息,管理员修改并保存数据库信息,管理员向研究生管理系统中添加研究生,管理员修改研究生信息,管理员删除研究生,管理员在导师管理系统中添加导师,管理员修改导师信息,管理员删除导师,管理员在工程实践管理中添加工程实践内容,管理员修改工程实践信息,管理员删除工程实践内容,管理员实践教学资源信息。

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运用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生工程实践管理系统的开发建立适应职业化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课题得到2012年西安邮电大学课程建设项目(KJA201205)和2013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

参考资料:

[1]曹思婷.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耿有权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