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团队培养与管理

团队培养与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团队培养与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团队培养与管理

团队培养与管理范文第1篇

一、工商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众多高校均设有工商管理专业,作为老牌专业,总给人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印象,想改革,想突破,非常困难。工商管理专业属于商科,需紧跟社会商业变更,这恰巧是困难之处。大学生需要更多实践机会,而企业又求才若渴,可企业需求与学生能力不匹配。企业需要马上就能用的人才,可学生却空有理论,没有实践能力。作为象牙塔的大学,如何与社会接轨,如何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成为每个高校,尤其高职院校积极思考的问题。

二、培养小微企业家技能型应用人才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过去,工商管理专业一直以培养管理型人才为目标,范围相对空泛。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是经营和管理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理论适度、技能优先”的教学理念,针对大学生的情况,主要以培养小微企业家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小微企业概念是由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的,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

小微企业家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即是根据珠三角地区小微企业家的素质要求,对其需掌握的素质培养、资本运作、经营运作、创新创业、法律运用技能进行分类,由此形成五大技能模块,依据不同学科进行分类设置相应的课程,采用不同教材和实训方案,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小微企业家复合型技能的养成,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技能同步提升。

三、教育团队责任制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建立以系主任为首,各专业教研室负责人及综合团队负责人参加的领导机构,组建以专业群教师为主体,包含基础课和公共课教师,辅导员以及行政人员组成,负责同专业的一个或多个教学班。完成包括思想政治、知识体系、素质能力、人格情感等有关成长、成才的全面教育。重点是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工匠精神、工匠技能,做出工匠作品。

在实施教育团队责任制期间,教育团队根据自身条件,融入“准现代学徒制”、“高端学生导师”、“困难学生关爱”、“订单班培養”、“校企协同育人”等方式,进行培养模式改革。针对不同生源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特别是针对有特点、有偏才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安排专业导师和关爱导师进行个性化指导。体现优才优教、特才特教、偏才偏教和困难帮教,提高学生的成才比例。

四、教育团队责任制下,构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明确以培养小微企业家为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目标暗含了“学”与“教”两个方面的新思路。它充分肯定与推动实训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确定学生实训学习的主体地位,确定教师的辅导、服务功能;

在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工商管理专业分解为四大技能目标,通过课程设置,步步深入,培养学生素质培养、资本运作、经营运作、创新创业、法律运用五大技能。整个教学过程里,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起辅导服务作用。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半理论,一半实践。根据高职学生“理论适度,技能优先”的培养模式,对理论课程进行大规模压缩,把重复的,多余的,现实意义不大的全部删减。针对重要的,有实践意义的理论内容重点展述,并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设置丰富多样的实训内容,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学以致用。

在保持原方案思政课和通识通用课不变的前提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学期为单位将总目标分解为阶段核心目标,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将专业课按照原计划的50%纳入理论课表,理论内容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简化,删除重复部分,将各门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另外的50%由教学团队自主安排和设计实训内容与方案,作为对理论内容的巩固加深。

50%的实践教学方案,教育团队要根据各阶段的核心技能目标,统一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课程和跨课程的实训项目。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设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技能训练中心,学生可以就自己兴趣和能力,选择技能的训练模块,包括讲师模块,erp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等。并在实训中引入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计划,信息系统实训计划,创业与融资实训计划等模拟真实商业运作,让学生全方位锻炼自身能力,提高就业水平。

讲师模块,让学生就特定内容准备讲稿和PPT,在各班级轮流进行“路演”,即在一堂课的时间里充当小老师,面对大家进行演讲。同学们和老师再予以点评。如此多次,演讲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掌握该技能的学生,以后主要从事培训,人事专员,教师等岗位。

ERP模块,通过系统模拟企业的商业运作,工商管理专业每个学生均安排进行此实训,并就此成立ERP协会,训练人才,代表学校参加ERP竞赛。

创新创业模块,主要训练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并负责创新创业技能比赛的相关事宜。

ERP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训练的学生,以后主要从事自主创业。

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计划,信息系统实训计划,创业与融资实训计划,安排在专业课50%的实践课上进行,实现在教中练,在练中教。

所谓赛马不相马,纸上谈兵难显真本领。专业课50%的理论和50%的实践围绕各实训方案展开,并最终化为比赛方案,先通过班内比赛,到校内比赛,再力争校际竞赛,以此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生的考评方式不再“一试定高低”,学生分阶段的实训考核,鼓励采取省技能竞赛的形式,通过试卷、研究(分析)论文、方案设计、产品设计、项目技能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索以赛代考。

除了在校内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学生实战能力外,探索校外资源的引入。创建校企合作一条街,以优惠的租金和相关利好政策,吸引企业进驻。企业可以招聘学生做兼职,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双赢。

五、结语

团队培养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 创新团队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地区乃至企业间的差异日益体现在知识创新能力的差异,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则成为这一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和体系进行探索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应有之义,在诸多探索中,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和形式广泛受到认可。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现状考量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意义已毋庸赘言,当下也涌现出一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面的优秀案例,譬如华中科技大学的3个大学生课外科技团队冰岩作坊,dian团队、联创团队,以及2014年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委托团中央学校部启动遴选出的100支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这些团队在学术研究、科技竞赛、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显示较大潜力,也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成功典型。然而考量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现状,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意愿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学生数量多,可提供的教育资源少。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育人实践方面成效的彰显,以及高校相关政策制度引导、舆论宣传等方式的作用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上的意义越来越为学生认可,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很大提高。然而,当前很多高校所能提供支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团队的教育资源还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这种教育资源的不足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的不足,主要是科技创新团队的指导教师、管理人员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实验室场地、仪器设备等硬件资源的不足,这两方面的资源不足限定了参与科技创新团队的学生人数。

(二)应赛型团队多,持续性研究型团队少。

当前很多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是基于参加某项科技竞赛活动,这种组团模式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在团队运作上有很强的突击性。往往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段进行短期集训然后参赛,一旦比赛结束,团队也就解体了。这种模式难以形成稳定长期的团队,因此研究多为个别化的研究,难以有长远发展,所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是有限的。

(三)低水平团队多,高水平团队少。

由于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当前很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还停留在验证性的水平上,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含量低。另外,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导致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功率低,成果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和制约了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综合上述科技创新团队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本在于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缺乏明晰的团队发展的路径规划,并缺乏保障科技创新团队运作的相应制度规范。因此影响现有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难以形成高水平的团队。这种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参与科技创新团的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持续培养。二是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刚具雏形,就因竞赛、项目的结束,或者团队成员毕业等因素的离开戛然而止,难以形成高水平的团队。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

笔者所在的高校是一所具有行业特色的工科院校。笔者担任二级学院分团委书记已有几年时间,作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管理者,承担学院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和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也作为学生科技协会社团、竞赛团队的指导教师,亲自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活动。在实践中,通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现状分析,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培育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学院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周培源力学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成绩,另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学院人才培养方面也发挥了突出作用。

团队的成熟运作不可能旦夕可成,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会一蹴而就,根据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规律及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模式中将团队构建划分为三个递进发展的阶段,即协会/社团、任务型团队、创业团队。下面将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发展三阶段对比表》,从驱动类型、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培养途径、教师角色、保障平台等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模式进行解读。

(一)组织架构设计

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三个阶段的组织架构看是呈金字塔形的,塔座是参与人数最多科技协会、科技社团。其定位于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满足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这一阶段基本对学生不设专业门槛,不设能力门槛,只要有意愿均可以参加。参与这类协会、社团的学生主要是以兴趣为驱动,他们或是以个体,或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参加到科技协会、社团中,此阶段只是团队的雏形,还不能称之为团队。任务型团队介于金字塔底座和塔尖之间,是科技创新团队承上启下的部分。该阶段是基于某项具体的任务而组建团队的,它是在众多参与协会、社团的学生中通过竞争性选拔产生的。团队的组建有具体的目标,是为完成某项课题研究,或者参加某项科技竞赛活动。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也是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已有创新科技成果方面有天然优势,因此可以加以引导促成发展成为创型的团队。创业型团队是在优秀任务型团队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引导任务型团队将自身的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或者在市场调查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选定团队科技创新项目。

在管理模式上,协会社团实施的是松散型的管理,是在扶持其发展的前提下,给予管理空间,虽然在管理中呈现松散的状态,但是通过共同的兴趣“黏合”,从而提高组织效率,使组织“松而不乱”。松散型的管理在学校常规管理和保持协会社团的活力上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既对协会社团的发展做到宏观把控,又保持其作为学生组织的原生态、自发性。任务型团队主要实施项目化管理,项目化管理以具体的项目带动人力、物力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其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复杂活动中取得良好管理效果。在任务型的科技创新团队中,实施项目化管理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目标,对课题项目和竞赛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宏观把握,注重过程控制,通过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项目验收和评价等程序,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现项目目标。在创业型的团队中以自我管理为主,这一阶段团队发展已趋于成熟,且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开展自我管理对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它既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由创业型团队的团队类型决定的。

(二)培养体系建设

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培育模式,在团队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培养体系建设上各有侧重,主要从培育方式、教师在团队建设中所承担的角色进行顶层设计。

1.协会/社团阶段的培养体系建设。在培育方式方面,协会/社团阶段主要科技知识竞赛、论坛、讲座等活动,有意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为其后续参加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基础。这类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参与人数众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同时也能保证为后面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提供足量的可选队员。在实践中注重建设与专业相关的协会、社团,利用协会、社团的搭建的平台,组织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兴趣。例如笔者所在学院目前三个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能源工程专业、工程力学专业,根据三个专业的专业特色成立的相应的协会、社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电子设计协会、程序协会;能源工程专业的节能减排协会及流体力学专业的力学协会。这些与专业相结合的科技社团、协会的成立,保障了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协会活动、学科竞赛。如电子协会的小车竞赛;节能减排协会的节能寝室大比拼、力学协会开展的“乒乓球投篮”、“鸡蛋大冒险”、“筷子承重大PK”等极具专业特色的活动,这些活动逐渐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品牌。通过活动的开展,协会和社团为学生加创新活动、展示个性和培养能力搭建平台,并通过各种竞赛活动传、帮、带、促,培养和发现一批具有潜质的人才,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人才库。

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以协会社团指导教师、管理教师的角色出现,也就是这一阶段参与的教师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以学科教师为主,为学生提供创新知识指导的专业教师,他们主要承担学生协会社团的学术讲座,创新知识和基本的创新技能的传授。另一类是以学工线教师为主的管理教师,他们主要负责协会社团的基本章程制定、日常管理等工作。

2.任务型团队的培养体系建设。“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依靠知识的获得,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大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参加各类项目或重大比赛就是他们获得这种直接经验的重要渠道”[1]。任务型团队主要以实际的项目锻炼为主,这一阶段的团队是基于某一项目或者某一科技竞赛活动而组建起来的,既可以由学生自发组团,又可以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协会、社团里的表现筛选组建。他们研究的项目或者是由教师的科研项目分解出来的小项目,或者是目标明确的参与某项科技竞赛活动,例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节能减排竞赛、周培源力学竞赛等。基于项目或者课外科技竞赛而组建的团队往往具有短时效应显著、针对性强、培训集中等特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务型团队主体是学生,但项目导师的作用举足轻重,特别是在团队选题立项方面,受制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创新团队的科研活动的选题还需要项目导师在研究的前景、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把关指导。此外,由于在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中,团队的构建还未成气候,学习更多的是由教师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信息,因此在任务型的团队中,项目导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介绍相关的知识与提出研究的问题、给出分析的切入点与研究路径的提示,通过互动使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得到解答。在指导过程中,项目导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业团队的培养体系建设。当前绝大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因为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有效认知及资金支持,做出的创新成果往往只是一种“概念”,难以转化为产品。要将科研创新团队继续培育形成创业团队,就需要借助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将团队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助推团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团队的成员进行创业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并且帮助学生了解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教师的支持系统中除了需要学科教师的技术支持外,还要为创业团队配备创业导师,对重点的创业项目进行跟进式的帮扶指导,根据项目的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协调校内的资源。当优秀的创业型团队成长成企业公司后,反过来可以通过吸纳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提供资金、仪器设备等方式反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形成双赢的局面。

(三)保障平台建设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更离不开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激励机制对团队的发展提供良好运作的环境。因此除了做好团队组织架构的顶层设计、完善团队的培养体系的构建外,还要对根据团队发展的规律对保障平台进行系统构建。

1.制度规范建设。制度规范建设是激发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团队科技创新活动规范有序运行的保障。在制度建设上,一要有保障协会、社团、创新团队运作的规章制度,比如对科技协会社团自身定位、活动形式、参与条件、退出机制进行规范的协会社团自身的章程,学校对协会社团进行管理的协会社团管理办法;二要有对学生个人、团队科研课题、项目申报、立项、过程管理、经费报销、课题项目验收的相应制度;三要有激发学生、教师参与科技创新团队活动的相应制度,比如对教师参与科技创新团队活动的工作量计算制度、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学分认定制度、师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获奖的奖励办法等。

2.实践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实践平台的建设极重要。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是保障科技创新团队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基地作用,为科技团队提供基础训练平台。通过近年来的建设,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教育开展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与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高校本科实验教学建设进入一个全面建设阶段,作为综合性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载体的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以我校工程训练中心为例,中心现有建筑面积8500m2,设备总资产1485万元,设备台套数1547余台(套),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33台(套)。拥有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线切割、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激光雕刻机、电子贴片、线路板雕刻等机械和电子先进制造设备。可面向全校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医(药)学多学科门类30余个专业学生开展机械制造实训、电子实习、工程综合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训练、学生课外科技能力的培养、技能培训。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特别是对还在协会、社团阶段的学生而言,应充分发挥工程训练中心的设备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根据科技创新团队科研项目、课题的研究需要,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充分利用院、系的实验室师资、场地、设备等现有教育教学资源,为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可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组建学生教学创新基地。笔者所在的学院就充分整合资源,成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园,开辟专门的场地,并根据学生创新活动需要,协调各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设备的借用。创新园除了承载各协会社团、科技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活动外,还建立科技活动交流制度,开展科技小报告、科技作品展等活动,并创办自己的刊物《计测学院创新学报》,通过这些举措使学生能获得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需的知识、信息、技能和示范经验,并形成相互交流的机制。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人才培养有效途径,而以团队形式开展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符合当代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在学生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培养方面更有其特殊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科技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上,根据实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模式,着重厘清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发展的不同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在管理、培育方式、教师支持等方面进行梳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的三个阶段仅仅是团队发展三个不同阶段的存在形态,其人员的流动是动态的。它为参与科技创新团队的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平台、载体,并明确了培养的侧重点,同时也为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确立了明晰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侯文军.当代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途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教育文化社会科学版.

[2]梁延德.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VOL30(6).

[3]凤启龙.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VOL30(3).

[4]丁三青,王希鹏,陈斌.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VOL30(1).

团队培养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团队管理模式护理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326-02

团队是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小组,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在医院的医疗工作中,参与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是一个自然团队。如何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减少工作失误、医疗事故,如何使护理工作高效、良好运转,加强团队管理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优秀的工作团队,应该具有强大凝聚力,团队成员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本文以实际的案例为基础,对护理管理中的团队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1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医院护理人员共有12人,其中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3人,其他8人正在进行大专教育。

1.1强化护理团队建设理念,增强护理团队的吸引力。首先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与团队管理有关的理论知识。在护理管理中采用团队管理模式之前,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团队管理的有关知识,明确护理人员加入护理团队的好处:完成护理任务,加强团队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成员之间达成共识,加强护士对护理团队的信任程度和依赖程度。其次,要提高团队管理者的个人魅力。护士长是护理团队的直接管理者,护士长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护理团队的吸引力。因此,护士长不仅要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力,还要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得到护理人员的尊敬,以此来形成一种吸引力,吸引护士加入护理团队。最后,团队还要有适当的激励体制。护理科室都有一套完善、公平的奖励机制,护士长可以根据团队成员的个人表现给予适当的奖励,可以是精神鼓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还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个体发展所需要的学习机会等。这些奖励措施,可以极大地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护理工作更有效率。[1]

1.2关心团队成员的学习生活状况。首先,团队的管理者护士长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帮助团队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护士长对团队成员的工作状况、思想状况、是非理念等方面要及时、经常掌握,对团队成员的成绩要进行肯定,对团队成员的错误,要及时指正,帮助她们分析错误并找出解决办法,要鼓励团队成员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提高团队成员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护士长还要注意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养工作,要吸收年轻护士加入团队,使护理团队保持朝气。由于个人特点、工作能力的差异,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时的状况是不尽相同的。团队管理者要了解每个团队成员的个性特点和工作能力,在分配护理工作时,要使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得心应手的进行护理工作。同时,护士长还要重视对年轻护士的培养,护士在结婚之前工作热情高,而且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因而,护士长要对处于这一阶段的年轻护士适当的加以引导和培养,除了让她们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之外,适度的对她们委以重任,加快年轻护士的成长过程。同时要根据年轻护士的不同个性特征,帮助年轻护士寻找适合她们个性发展的方向。[2]

2制定合理的团队目标

首先团队目标要明确。只有有了合适的目标,团队成员才会有努力地方向,因而护士长必须对护理工作有一个长期的设想和目标。护士长可以指定诸如“零失误、零差错”的护理质量目标,“优秀工作单位”的科室奋斗目标等等。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团队成员也就找准了奋斗的方向。其次,制定合适的目标是护理团队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愿。护理团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团队成员的利益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只有大家朝一个目标奋斗,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实现目标,大家才能有利益可言。目标关系着团队成员的切实利益,因而制定团队目标时,要让每个团队成员都要参与其中。团队目标不仅要让每位成员都了解,还要得到团队成员的认同,要认真分析目标的可行性和完成目标所要克服的各种困难。最好,要向团队成员描绘目标的美好远景。团队目标是团队发展的方向,团队管理者要采取有效措施向团队成员展现目标的美好前景,鼓舞团队人员的士气,激发团队成员的斗志。[3]

3加强团队纪律与文化建设

首先要重视加强团队的纪律建设和文化建设。护理团队要有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团队成员,明确团队成员可以干什么,禁止干什么。同时还要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增强护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团队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团队人际关系,提高团队成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塑造护理团队的整体形象,加强团队成员对护理团队的认同感,塑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其次,要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合作,强化团队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是一个团队的灵魂,是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目标而进行的互相合作。只有具有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一个团队的成员才会与团队互相依存,具有团队荣誉感和团队归属感,才能尽心尽力的进行团队成员的本职工作。要想更好的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就要求团队成员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通过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把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互补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更高效、更有质量的开展护理工作。

4成效

通过在护理工作中开展团队管理工作,护理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且,护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也得到明显的提高,还为医院培养了出色的护理人才,还获得了相关的荣誉和表彰,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5结语

综上所述,团队管理模式同样适用于护理管理工作中。与未开展团队工作时的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进行对比,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在护理管理工作中采用团队管理模式后,护理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很明显的提高。而且,采用团队管理模式,还可以加强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确立团队荣誉感,对开展护理工作很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杨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团队建设中的作用[J].科研管理研究,2009(9)

团队培养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团队视角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F249 文献标识码:A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连接知识和经济价值的载体,在组织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人才已经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人才选拔、培养、配置和留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却并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因为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今天,单靠个人的力量已很难在市场中立足,团队协作成为大势所趋,团队精神获得企业的重视。因此,要以团队精神为出发点,构建团队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需求。

一、团队精神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团队精神指引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专业分工的精细化,单纯的个人主义已经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团队协作。因此,企业为了在白热化竞争的市场中立足并得到发展,纷纷把团队协作纳入企业的文化建设之中,大力提倡团队精神。实际上,企业必须要有团队精神,才能将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进行协调,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而去实现团体利益,使个人与团体共同成长。由此可以看出,团队精神是企业战略层面的文化要求,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团队精神,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和实施人力资源策略时要以团队精神为指向标,团队精神指引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

(二)人力资源管理能有效促进团队精神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人才选拔、培养、留用的重要方法,能有效促进团队精神的发展。首先,在人力资源招聘中,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对人员进行选拔和筛选,在招聘中重点对团队精神进行考察,选拔出具有团队精神的员工。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多开展团队精神相关的培训,这对于提高员工的团队精神是大有裨益的。最后,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团队意识的灌输,对员工的团队精神予以鼓励和认可,能有效促进员工团队意识的养成和团队精神的发展。

(三)团队精神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作用、共同促进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视团队精神,将团队精神融入管理之中,则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忽略团队精神,则会造成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低下,管理与企业文化相背离,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盲目的现象,企业的发展也因此受阻,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而团队精神的培养若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只能成为一纸空谈。因此,团队精神和人力资源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

二、团队视角下人力资源模式的构建策略

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一方面,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把员工考核、档案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而现代企业往往是由一些具有专业技能、彼此能互补完成工作目标的团队组成,以人为本的团队管理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企业必须转变思路,构建出基于团队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本文主要从变革领导模式、加强绩效管理、加强员工培训和加强岗位管理这四个方面来阐述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变革领导模式,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领导模式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效益。每个企业的领导模式都是有所不同的,主要体现在领导风格和领导方式的差异上。而要构建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首先要变革领导模式,以便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实际上,企业的变革往往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在旧的模式向新的模式变革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上层领导和员工之间的不理解和摩擦,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领导者要积极进行领导模式的变革,多与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创造出和谐的工作环境,减少人力资源模式变革中的摩擦,为团队视角下人力资源模式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员工的团队精神和信任度能大幅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企业领导要加大授权,让员工能参与到决策事务中去,扩大员工的参与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促进以团队精神为基础的人力资源模式的构建。

(二)加强绩效管理,凸显团队精神的价值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必须进行绩效管理,把工作的绩效与成本进行比较。而要建立团队视角下的人力资源模式,就必须要加强绩效管理,并凸显出团队精神的价值。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团队的绩效评估,通过团队的产出与投入进行对比,看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通常来讲,现代化企业绩效评估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企业利益的评估,二是通过评估发现团队协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因此,对团队进行绩效评估时,既要重视日常工作中的评估,也要将团队工作能力、未来发展潜力等预期加入评估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企业往往在人力资源规划阶段就已经提出了规划的目标,企业要在经营过程中主动地向员工说明规划的方向、目标和标准,特别是人力资源规划中涉及员工自身利益和发展的信息,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并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工作目标,自身也在团队协作中获得发展。因此,要构建团队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团队绩效考评指标,在指标中要凸显出团队精神的价值,对表现出团队精神的行为予以鼓励,对表现出的个人主义予以批评,通过绩效考评来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杜绝个人主义。而在实现方式上,要采用现代化企业的绩效考核目标,采用由上至下、层层分解的方式来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员工培训,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团队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同样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发展市场经济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在发展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产业结构也不合理,因此很多企业都招聘不到数量足够、综合素质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而与此同时,从外部招聘的人才的价值观念与企业文化的契合度可能并不高,甚至出现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悖的情形,对企业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企业要打造出完善的培训体系,加强员工培训,立足长远,培养出与企业文化高度契合并且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加强岗位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要构建以团队精神为基础的人力资源模式,必须加强岗位管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团队内部人员技能、性格等方面的互补,实现团队的目标。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充分了解每个员工的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和兴趣爱好,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岗位人员的配置,在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其次,要根据员工的特点和兴趣开发出具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争取每个员工都在至少一个方面是专业人才。实际上,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员工的知识结构老化速度也在加快,仅靠培训是无法培养出专业人才的,这就需要管理者要引导员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岗位的要求。最后,企业要大力倡导员工在工作和专业领域的坦诚沟通、互相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员工专业技能的掌握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团队内部员工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促进团队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获取优势,必须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通过员工的不断创新来帮助企业获得发展,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员工不断发挥自身潜能和进行创新的保证。在团队协作成为趋势的今天,构建团队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得以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要构建出团队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必须变革领导模式,加强绩效管理,加强员工培训和岗位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帮助企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红卫.高绩效工作系统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人才,2009(04):31- 35.

[2] 孙少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效能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2.

团队培养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学团队;教师队伍

基金项目:本文为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地方高校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0JGW0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以及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如何加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为此,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并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是加强学校学科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地方高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改变松散的教师教学管理模式的需要。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教师管理模式一般是:每个教师承担1~2门课程,都是独立地自由授课,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这种分散的格局没有条件也谈不上去思索、去研究课程体系的改革,最多是考虑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不可能很好地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将从事教学任务的教师组织起来,建设一批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教学团队。

2、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需要。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强调的是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配合与协作。从效率的角度看,团队可以通过内部的整合在成员之间实现人才培养技巧与经验的互补,这为分层次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教学团队由于吸收了青年教师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为团队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教师相互配合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到底是教师的差距。教师的质量离不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而教师的专业能力又源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意义上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不断获得经验与反思而获得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尽管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教学团队建设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有利于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有利于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平台。

4、突出学校特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构建教学团队,其成员结构合理、素质技能互补、协同奋斗,有利于突出学校特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教学团队一方面关注专业兴趣,探讨教学和学术问题,同时对彼此间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教学效果和人品行为比较熟悉,这为彼此协同默契,合作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教学团队是思维敏捷、自由程度较高的教师群体。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传、帮、带”;老教师也需要在与青年教师资源共享中更新知识和观念,形成一种拥有和谐宽松、共同学习、取长补短、信息共享的氛围,形成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的和谐环境,将团队建设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形成团队特色。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有特色的团队才能有水平,有特色的团队才有生命力,在培养团队的特色中形成和强化优势,提升教学团队核心竞争力。

二、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1、优化资源整合的原则。教学团队通过教师的智力资源有效整合,用教师间的协作及学术资源共享,满足学科综合化需求,形成团队学术特色,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同时鼓励跨学科、跨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开展多种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

2、形成教学梯队的原则。认真落实教学团队的教师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教学团队成员应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上保持一定的合理性。

3、突出能力培养的原则。结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立足知识多元化、综合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4、尊重学术自主的原则。教学团队是由一群掌握着高深学术的知识分子组成的工作群体,教师在团队中要学术资源共享,学校要赋予教学团队学术自,实现教学领域的学术权力回归。

三、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

1、选拔与培养团队带头人。本科团队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专科生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

2、加强团队队伍建设。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形成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教学技能、教学经验和教研能力方面要有一定的梯队差别,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3、提出团队目标和培育团队精神。提出作为团队成员共同愿景的团队建设目标是教学团队的“顶层设计”。要贯彻“质量工程”的理念,把提高所承担课程教学质量作为核心目标。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共同建设目标、共同利益而相互协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共同负起责任,它是优秀教学团队的灵魂与特质,是其成功的基础。

4、建立健全教学团队内部管理机制。一是要保证教学团队的学术自及团队负责人在教学改革、工作目标、实施计划、内部调控等方面的自,学校管理层不应对教学团队指手画脚,应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并为教学团队的组建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学校要制定教学团队指导意见,明确建队目标及具体步骤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合理组建教学团队,同时建立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制度,规范引导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三是要健全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制度,形成制度化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一项对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为教学质量提供人才保障的系统工程。因此,对教学团队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和规范教学团队的运行,保持教学团队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建立开放式的考核、激励机制。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评估和考核无非是职称评定、年度业绩考核、教学科研奖励、教学科研奖励津贴。但就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政策来说,在这几项评估和考核上往往都只认第一责任人,无视其他合作者即使是骨干力量的贡献。这种评价体系非但不鼓励教师间的合作,而且会起到相反的导向作用。要鼓励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探索有利于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的评估和考核机制。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

四、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以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教学团队为例

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教学团队自2006年被确定为校级教学团队以来,该团队成员锐意进取,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不断探索培养高素质管理科学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邵阳学院管理科学教学团队被确定为湖南省级教学团队。

1、管理科学教学团队设置。教学团队是一支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注重素质、能力和教育理念,能够勇挑重担的团队。目前,该团队共有24名教师,在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搭配合理,优势明显,发展态势好。一是学历层次高。目前教学团队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达到8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学位的教师13人。并且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市优秀社科专家4人;二是职称结构合理。教学团队中有教授6人,占总数的25%;副教授8人,占总数的33%;讲师8人,占总数的33%,其中还有助教2人;三是年龄结构优化。教学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体现了老、中、青结合,有在高校从教30多年的专家、教授,有从教年限短、年龄只有27岁的新生力量,其中45岁(含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8人,占教师总数的82%,呈现出明显的年龄跨度和接续性,有利于继承与开拓教学团队的改革创新理念,实现在教学和科研中突出传、帮、带的优势和特色;四是知识结构相称。教学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有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统计学等,分别从事区域经济、系统工程、企业管理、质量控制、标准化设计、商务设计、生产运作等专业方向的研究,并且均多年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多数教师有编写教材、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项目的经验,教学和科研成果多;五是学缘结构理想。教学团队成员中,既有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十余年的教师,也有从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学历层次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并且,团队成员分别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因此,该教学团队始终充满活力,朝气蓬勃。(表1)

2、邵阳学院管理科学教学团队建设原则。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教学团队建设将以专业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深化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为动力,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质量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二是落实教师培养制度、提升团队整体水平的原则。落实教学团队的教师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并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三是注重师德建设、优化教学素养的原则。团队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四是团队建设与科研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当与科研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紧密结合,选派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高的优秀教师,利用学术专长和教学优势,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发挥传、帮、带作用,使学生接受不同风格的学术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邵阳学院管理科学教学团队建设思路。一是突出能力培养、改进教学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按照“H”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按照“基础巩固、能力拓展、素质提高”的思路重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团队的实际教学效果;二是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完善教师结构。全面启动以本科专业责任教授和课程责任教师领衔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建设工程,加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近三年来重点培养和引进了2名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了3~5名年龄在45岁以下、有明显学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扶持、名师培育,初步建成一支教师结构合理、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三是实行联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定期轮训制度。实行“校校、校企、校所”联合培养机制。选派教师到著名的高等院校做访问学者或短期进修,选送教师到国内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支持教师到大中型企业及行业协会进行工作实践,顶岗锻炼;鼓励教师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接受培训和合作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人才战略。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管理咨询师、质量工程师、质量体系认证审核员的培训和考试,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聘请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教师的职能结构;四是加强师德建设,优化教学素养;五是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教材基金和教改立项制度,鼓励团队成员积极承担本专业教材建设与教改项目。

4、加强学术交流与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每年派遣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并与美国肯塔基州卫斯理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近3年来,先后选送了3位教师分赴辽宁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选送一名教师赴美国肯塔州卫斯理学院访学。加强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培养团队人才优势。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贾焕军.地方高校创建教学团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