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组讨论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低。每次小组讨论时,只有一部分学生参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担当听众与观众的角色。
2.学生讨论不深入。“形式主义”、“走过场”是课堂讨论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有些学生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讨论任务,没有“真”讨论。
3.小组讨论的组织效率低。小组讨论时,学生往往是针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之后就无事可做了,缺少组内合作能力,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不会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补充,更不会把组内所有人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结论,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4.教师分组指导不到位。特别是分组讨论时,教师一般只是在各组中巡视,注重小组讨论的气氛较多,而对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是否有理解难度,是否有新的问题与发现等却关注不够。另外,因为教师注重几个优生的发言情况,而对部分学困生关注不够。
针对上述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参与率与有效性,使课堂小组讨论成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我觉得可采取以下策略开展数学课堂小组讨论。
一、巧设情境,营造小组讨论氛围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对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必须加以肯定,至于对与错,那是第二位的,课堂是允许学生争论的地方,是允许发表自己意见的地方。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创设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意义》时,创设了猴王分桃情境;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乐于讨论。
二、明确方向,把握讨论的层次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如果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如果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课堂讨论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机的选择。那么,何时进行课堂讨论才恰当呢?
1.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讨论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出现意见不统一,这时安排讨论,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他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讨论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讨论合作中成长了!
2.在知识疑难处讨论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如能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就能更容易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目标。如果在此时,能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则可以帮助学生在认知上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例如:一个案例“ 学校今年上半年前3个月平均每月节约用水43吨,后3个月平均每月节约用水47吨,学校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月节约用水多少吨?”提出:解这类题目只要把平均数加起来再除以2就可以了。教师这时既不作完全肯定,也不作一口否定,而是组织大家开展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在月份数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的方法时,教师再适时评价肯定他们的集体讨论合作探究的成果,这样就水到渠成了。
3.在解题策略上讨论
数学课堂解决问题时,如果在策略的应用上展开小组讨论,自由争辩,呈现出不同解题过程的策略方法,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的信息,又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迪,拓宽解题思路。
三、加强小组建设的指导
不论小组成员有几个,也是个集体组织。只有加强小组建设,才能使小组活动有序,发挥整体优势,提高学习实效。
1.选出小组长。小组长能组织好小组的讨论、操作、发言等活动,使小组活动有序进行。
2.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小组内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组员分工明确,如:组长、记录人、展示人等。每个组员分工合作,才能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中等水平的学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切实的帮助和提高。
3.讨论时间的调控。时间不足,往往只有少数尖子生才有发言的机会,而大多数学生则来不及思考。不少学生有这样一种心理,既然想不出或来不及想,不如不去想,干脆坐在那儿等待尖子生回答。
4.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汇报衡量,既要注意对学习讨论过程的评价,又要注意对结果的评价。
一、确定小组讨论的内容
确定小组讨论的内容应注一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讨论内容,使幼儿能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描述该事物、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并清楚表达地自己的思想感情。
2、选择幼儿不太了解却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使幼儿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和独到见解,促进幼儿互相了解和学习。
3、选择讨论目标明确的内容,使幼儿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明确的任务意识和责任心,使小组讨论能始终围绕主题进行,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目标。
4、选择有一定难度且层次不同的内容,使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讨论小组,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的过程。
二、确定小组讨论的时机
小组讨论适用于智力游戏中的开始(讨论激发幼儿游戏兴趣时)、中间(为达到同一个目标而互相学习、互相支持时)、结尾(学会分享、认同、吸纳他人的经验时)的任何一个环节。
三、确定小组讨论的形式
1、为了培养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学会倾听、吸纳别人的意见,可以让3—5个幼儿自由结组。
2、为了在智力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可由教师有意识安排不同性格、能力水平的幼儿组合在一起,4———5人为宜。
3、为了在智力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可按幼儿兴趣、能力选择讨论小组。
4、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邻近座位的几个小朋友可以组成小组,互相交流。
5、游戏内容简单时,邻近作为的2—3名幼儿可以编成一组;游戏内容比较复杂,需要广泛听取意见或实施操作后再得出结论时,可让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混合编组。
四、发挥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的作用
无论组织何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教师都是小组讨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教师要善于提供小组讨论的环境。小组讨论是促进幼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友好的气氛,切忌武断限制幼儿讨论的内容和进程。
2、教师要善于把握小组讨论的时间。要求幼儿迅速做出判断的问题,讨论时间要短;需要幼儿经过一定的思考做出判断的问题讨论时间要略长一些;需要幼儿经过讨论制定游戏计划和规则时,时间应更长一些。
3、教师要善于观察小组讨论的情况。由于讨论是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所以教师要时刻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方向和进程。当幼儿不愿意参与讨论的时候,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需要,不要强求。如果对讨论的问题不感兴趣,教师可以委以与讨论有关的任务,使其间接参与讨论;如果语言交流能力弱,教师可主动与其一起讨论,避免幼儿游离于小组以外。当幼儿讨论过程中发生争议时,教师要抓住提高幼儿能力的这一契机。多用一点时间引导幼儿进行有益的争论,帮助幼儿作出正确的判断。
五、表达小组讨论的结果
小组讨论注重的是讨论过程对幼儿心理与能力的挑战,给幼儿带来的成功体验与快乐。因此,应给幼儿表达小组讨论结果的机会。讨论旨在提供幼儿间交流的机会,不追求结果,可以让幼儿小组内轮流表达。讨论旨在体现集体的力量,可以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登台展示讨论的结果,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贡献感、和归属感。讨论旨在追求讨论结果,在小组讨论后要及时给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对于表达能力中等的幼儿,可让他们做小组讨论结果的主要表达者或是补充者;对能力强的幼儿可让他们做综合性问题小组讨论结果的表达者,以提高幼儿的综合概括能力;对于表达能力有困难的幼儿,可给他们提供范围较小、能运用智力强项的方式弥补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如借用图表,实物、绘画、符号表达讨论结果。
六、评价幼儿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1、评价对象有针对性。不能只泛泛地说“今天小朋友讨论的都很积极,都很聪明”,应针对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有突出表现或进步明显的幼儿进行评价,增强评价的正面鼓励效应。
2、评价内容有针对性。
如语言方面:是否大胆、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是否学会了倾听、吸纳别人的意见。社会性方面:是否主动积极参与了小组讨论过程,是否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否学会了用多种形式表现自我,与他人交流。
【摘 要】合作学习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小组讨论又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它能使师生、生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认为,重视开展小组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脑、语言表达、探究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
一、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重要保障
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具体来说,可从两方面来操作: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要培养组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讨论时分工一定要明确。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设立不同角色后,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等进行合理分工(也可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向学生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明确各自责任,明白“分工不分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保证活动顺利实施。每个小组应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及其他成员等。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如果讨论小组人数多还可配备协调员,监督员、资料员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等。每人担任不同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合作和公平竞争,增进互动的有效性。
2.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有利于学会人际交往,优势互补,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讨论习惯,则合作只是空谈。因此,教师应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切实做好对学生良好讨论习惯的培养。
(1)独立思考的习惯。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只有在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讨论前一定要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的习惯。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应在“主持人”的协调下,每位学生依次发表意见(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和提高。若经争论后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仅要肯听,更要会听,能听懂别人说的重难点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不要因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
(3)团结协作的习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和创业都离不开团队合作。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非自发形成的,需教师精心培育。
①培养小组集体,形成共同奋斗目标。在小组讨论时,要使小组学生结成利益共同体。要关注弱势群体,以其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只有在每个组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小组才能获得成功。这样,使组内学生都树立起与小组荣辱与共的意识,促使学生乐于合作。
②课堂评议突出合作意识的评价,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要求学生以小组名义汇报讨论成果,开头词一般应是:我们小组的意见是。教师评议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小组讨论成果的价值,突出对合作意识的评价,突出对小组成绩的肯定。教师通常可这样说:第几小组表现出色。比比,哪一小组的方法更多、更好。
二、合适的评价和奖励是支撑有效小组讨论的重要力量
每次小组活动后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观点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巩固和扩大讨论成果。允许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评比,看一看哪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
在小组讨论中,老师、同学正面激励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提高讨论效果。可经常性的评比“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交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有利于强化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讨论中,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其中, 让学困生得到教师最及时的帮助,让讨论中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得到最直接的肯定和评价。
参考文献
[1]宁德琮.谈谈北京市小语课本中“文词句”的编排意图[J].北京教育,1994年03期
[2]一九九三年小学语文毕业考试自行命题情况分析[J].北京教育,1994年05期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发现具有良好领导潜能者的群体讨论方法,它是指把数名被评价者集中起来组成小组,要求他们就某一问题开展自由讨论,并最终做出一致性意见的决策,评价者通过对被评价者在讨论中的综合表现来对他们作出评价的一种测评形式。
由于小组是临时拼凑的,并不指定谁是负责人,不指定发言的先后顺序,也不提出诸如积极主动、观点清晰、逻辑严密之类的其它要求,只是要求他们根据给定的背景材料,就某一主题进行自由讨论,要求小组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形成一致意见,最后汇报给评价者,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考察应试者的表现,尤其是看谁会从中脱颖而出,成为自发的领导者。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或者不给应试者指定特别的角色(不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或者只是给每个应试者指定一个彼此平等的角色(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但这两种类型都不指定谁是领导,也并不指定每个应试者应该坐在哪个位置,而是让所有受测者自行安排,自行组织,评价者只是通过安排应试者的讨论题目,观察每个应试者的表现,给应试者的各个被评价要素评分,从而对应试者的能力、素质水平做出判断。
无领导小组讨论主要是考察被评价者的领导才能,评价者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方面对被评价者的领导力进行打分评估: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可以考察被评价者的一些个性特征如:自信心、热情度、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甚至是个人魅力等。
下面结合为某外资公司大规模人才招聘的实例,详细介绍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大致程序,如下:
① 安排被评价者在一个安静的房间,自行就坐于会议圆桌边。
② 阅读讨论材料,作五分钟发言准备(如果材料较复杂,可以稍微延长一点时间)。我们采用了一个国外案例作为群体讨论的材料,实际上,这个讨论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不可能作出绝对正确选择的。
某天上午,你们坐飞机从某城到某城,就在经过一个没有人烟的雪野时,因大风雪飞机失事,跌到山林中。此时,气温低达-15度。该机是双引擎机,可坐10人,失事后机身多处撞伤,并引发大火。飞机驾驶员及一名乘客死亡,其他9人则无重大伤害。
飞机驾驶员还来不及告诉大家飞机的正确位置时就死亡了。但在飞机失事之前,你曾注意到飞机的高度显示:飞机是在3000M左右。失事地点正好在雪线下不远,地面崎岖不平,树林茂密,乘客们穿着秋装,但每人有一件大衣。
15 件物品:该地区的航空地图、大型手电筒、四条毛毯、一支手枪及十发子弹、一支雪橇、一小瓶白酒、一面化妆用小镜子、一把小刀、四副太阳镜、三盒火柴、一瓶军用水、急救箱、
十二小包花生米、一张塑料防水布、一支大蜡烛。问题:在飞机爆炸之前,这群乘客从飞机中抢救出15件物品,请你将这15件物品按照对生存的重要性,挑选出5件最重要的东西并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
③ 正式发言,畅谈见解;每人按顺序先作简单的自我介绍,接着再做正式发言。在做自我介绍时要求大家尽可能简短,基本上就是说出自己的姓名,再向大家作一简单问候即可。随后,各参与者正式发言,谈谈自己心目中认为最重要的5件东西,以及很简练地说出选择的原因,总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
④ 参与讨论,呈现自我,这是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最重要环节。在每个人按顺序发言完毕后,进行小组讨论阶段,会议组织者向各小组成员宣布在一个小时之内(视具体讨论材料复杂程度定),达成一个一致意见交给会议组织者,每人在讨论中的发言可以是对自己第一次发言的补充和修正,也可对他人的某一观点与方案进行分析或提出不同见解,更可在对大家提出的各种方案比较基础上,提出最有效、最可行的行动方案。之后,会议组织者放任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自由讨论。对小组成员的发言次数进行记录,并根据讨论评价表中的评价维度方面对各成员的关键发言进行打分评估。
数学课堂讨论中的主要问题有:
1.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低。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理以获取真理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手须。根据观察,大部分集体讨论的参与率一般仅在职0%或更低。在四人小组的讨论中,一般只有40%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而讨论热烈的小组也往往只有50%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更低,往往存在冷场的情况。
2.讨论不充分、不深入。“新式主义”、“走过场”是课堂讨论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讨论问题时学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问题不够深入。
3.小组讨论的组效率低。小组讨论时,有些好学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更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意识。而有些中等生的差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没有信息交流的思维碰撞,就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讨论达不到讨论的目的,反而浪费学习时间。
要提高课堂讲座的参与率,让学生充分、深入地参与讨论,要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明确讨论的目的。
在数学课中开展讨论,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交流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课堂讨论应着眼学生的发展,把讨论当作课堂教学形式上的一种点缀,或当作“改进”课堂教学的一张标签。
2.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不能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成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即使学生的意见和提出的问题错误,甚至荒谬,也决不能指责和嘲弄,而应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问,使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敢于表达不同意见和看法。
3.要重视讨论的组织的指导。要坚持不懈地教给学生小组讨论的方法,其中包括倾听别的人意见,如何把自己的意见讲清楚,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同时,注意分组的科学性,把性别、成绩、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编成一组,并选一名能力强的学生做组长,制定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促进全体的参与,使讨论有序有效地进行。由于学生空间表象不够丰富,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模型、图片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中进行讨论。对书上有提示性问题的地方,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看书,按要求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