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子档案管理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信息来源分散复杂
档案资料通常来源较为分散,难免出现各个相关单位或管理部门移交的档案文件出现重叠的情况,在同一主题下的资料整理出现大量无差异化的信息。因此,对于繁杂冗余的大量档案资料,进行科学的筛选、管理,合理的对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进行选择、发掘,就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通常情况下,囿于传统档案人工处理方式的效率限制,档案信息的筛选和挖掘过程繁琐、主观性强,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1.2 档案管理模式陈旧滞后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过去的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移交、文件信息汇集、资料报送等操作要求周期长、操作滞后,造成档案信息老化、价值缺失、资料不全甚至无据可查,难以保障当前对档案信息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办公进程,然而在部分档案管理部门,仍然沿用传统的手工档案管理模式。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不足,档案管理流程繁复,造成档案信息服务效率低下。
1.3 人员心态亟待转变
在大力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档案管理人员的心态亟待转变。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单位主动性较低,部分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差,工作缺乏热情和责任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无法真正积极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很多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怠于紧跟政策步伐、积极学习新的技能。一些档案管理人员甚至在工作中逃避责任、消极工作,难以很好的端正服务心态。这些思想上、专业技能上出现的心态问题,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2.1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当今形势的需要,也是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档案资料涉及的所需信息来源广泛、文件内容复杂、档案管理过程复杂繁琐,建设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传统的档案收集、整理以及信息服务,都需要人工方式进行处理。在繁杂冗余的档案文件中,重叠文件、重复资源、需更新信息等等,时刻需要耗费人力进行及时处理,不仅工作量巨大,还极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疏漏或问题。将档案资料转化为电子数据,引入自动化办公流程,建立电子档案管理机制,能够弥传统人工档案管理方式的缺陷。所有档案资料录入至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后,直接通过软件操作进行筛选、整理,档案管理工作完全可以依靠计算机进行操作,且归档清晰明确,整理方便快捷,大大的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及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2.2 简化操作环节,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升
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有助于简化传统档案信息服务的相关环节,为档案使用者提供便利,从而提升档案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传统的档案借阅管理操作复杂、过程繁琐,往往造成档案使用者的种种不便,影响档案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在信息化的档案管理背景下,档案使用者可以省却大量中间环节,无须各种手续、证明借阅所需电子档案,还可以通过网络档案管理系统对所需信息进行获取,极大的缩减了办事环节。
3 档案信息化管理方法
3.1 健全档案管理机制
档案管理工作机制的健全,是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决定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向。首先,要保障档案管理制度与实际工作运行条例的建立和健全。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在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同时,制定相应的电子管理制度,与其他信息化管理条例共同执行,保障档案管理各个环节的政策落实。同时,档案管理机构应加强各部门的组织配合,形成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积极应对电子档案管理的新形式,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对电子档案文件应制定新的政策细则,以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最后,有关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绩效评估机制应当予以加强,有意识的提高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占的绩效比例,以鼓励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推进。
3.2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意味着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思想水平要求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认清形势、摆正心态,夯实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信息化档案系统的建立,意味着需要管理人员具备对新设备、新技能掌握。档案人员应当积极学习相关的软硬件操作方式,熟练把握新的工作流程;深入钻研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各种操作和调试,为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改革和提高提出建议;对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的建立和改革有所了解,将工作细则落实到切实操作中。
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责任感和服务热情。?魍车牡蛋腹芾砉ぷ髦校?更加侧重于档案的保管而非档案信息的服务。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文件资料搜集、整理等工作量减轻,纸质档案资料的管理转变为电子档案资源的系统管理,档案信息的服务变得更加重要。档案管理人员应当转变传统的被动服务意识,加强自身思想水平的提高,培养主动热情的服务精神。
3.3 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
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建设是保障档案信息建设的基础。只有加快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程度,彩能够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所要求的档案资源共享和档案资料电子化。首先,应当提高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为具体工作的开展制定相应的计划方案,同时建立相关监督监管制度。其次,对纸质档案资料的有效录入和数据上传效率应有所提升,保障数字化建设进程。同时对相关电子管理系统予以升级优化,在后台管理和用户使用上使其更加友好便捷。将纸质档案的管理与电子档案管理并重,完善二者结合管理、相互保障的相关机制。最后,在资源共享上加大力度,各档案管理部分相互配合实施联动,在严格遵守国家相关制度的基础,共同建立数字化档案资源与管理系统,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1 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勇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发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有的作用。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1 模式陈旧,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网络信息化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了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极大的提高的工作效率与综合水平。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在人事档案管理中仍有部分人才中心依然沿用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分类归档简单固化、管理操作模式陈旧,难以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电子信息化节奏,造成了档案信息查找速度慢、效率低的问题。另外存在的信息分类方式不精细的问题,造成了信息查询繁琐缓慢,难以及时快速的提供信息服务。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仍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具体工作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例如硬件设备与资金的短缺,相关信息化软件的使用及操作培训不足,档案管理人员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有待加强,新形势下一些规划和制度有待改革完善,等等。这些因素制约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应当予以重视。
1.2 缺乏监管,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的信息资料繁多,工作内容复杂繁琐,容易在管理工作中出现操作疏漏、流程不规范等问题。一旦在工作环节中忽视规章制度,消极对待档案管理,就会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造成严重后果。
现有管理制度中,缺乏细致的监管细则,未能形成完善的监督系统,影响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监查,导致了具体档案管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的疏漏与懈怠。在管理制度中,应当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审核制度,以具体的规章细则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谨性。同时,现有管理制度中对新形式下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新问题,尚缺乏相应的规定和细则,制约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继续发展。
1.3 思想懈怠,管理人员专业性差
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部分管理人员思想觉悟不高,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热情,不能紧跟形势积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展。
少数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缺乏责任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工作内容枯燥机械,产生了消极懈怠的思想。在具体工作中就体现为工作态度不认真,工作中待人接物缺乏人性化,对待档案管理敷衍了事。一些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人事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不能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怠于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有些管理人员思想保守,不愿意学习新技能、了解新事物,对信息化建设推进中需要掌握的新的操作技能不重视,固守传统老化的手工操作方。这些情况造成了部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难以适应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影响档案归纳分类与信息服务的效率,弱化了档案文件和资料的服务功能。
2 新形势下人事档案管理的优化策略
2.1 创新模式,推进信息化建设
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切实需要。保障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行,能够保障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与档案信息的准确分类。
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发展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首先是管理人员的心态转变以及技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变为电子信息化管理,管理人员应当积极转变心态,掌握相应的软硬件操作技能,从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做起,推进自动化办公的进程。其次,将档案资料的电子信息录入至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应当制定规范的操作细则,保障电子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强化档案电子信息的安全管理,对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中存储的档案资源?M行规范化存储备份,保障信息安全性。
2.2 加强管理,鉴定、核查双管齐下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记载着个人经历及政治思想与各项成绩等重要信息,是人才录用和培养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抓好档案管理工作是关系着社会发展,企业进步,个人提升的重中之重。
为解决目前存在的由于档案工作疏失造成的档案丢失、档案损毁等现象,应当在管理中加强档案的定期修复以及定期核查工作。强化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对档案资料及时核对复查,防止资料窃取问题;对于有变动的相关档案信息要及时进行跟进和修正,保障档案信息的可信性和真实性。通过制度规范和思想教育,提高管理人员责任心,将政策落实到实处,时时对档案信息的分类管理进行核查,保障相关类别信息的规范化收纳整理,提高信息服务效率。
通过加强档案鉴定工作,促进档案信息的有效归纳管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时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复杂,工作内容繁琐,因此容易出现文件归类不清的疏漏,造成后期的档案调取、信息服务不便。通过档案鉴定对档案进行精细分类归纳,提高档案服务质量,满足新形势下人事档案管理需求。
2.3 规范管理,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制定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加强人员队伍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对人事档案的收纳、整理以及归类等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保障了这些工作的顺利完成。首先,档案管理应依据实施细则,精细化收集档案资料,时时补充缺少的信息,不断完善档案内容;其次不断更新人事档案资料,对已无效的档案信息及时处理,确保人事档案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是进一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环节。新形势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是档案管理工作方式转变为自动化办公操作,其次对于人事档案管理的新的供求结构形成,过去的被动服务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转变为主动服务。因此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应从思想教育入手,帮助管理人员树立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的工作意识;其次加强技能培训,通过授课学习、互助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档案管理;电子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办公条件日益自动化,使得档案管理电子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顾名思义,电子档案是指将人们所需要记录、保存的信息、内容,以文字、图表、数字、图形等方式记录在计算机上面,并将其制作成可供人们阅读、传输以及处理的电子文件。但是,电子档案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如果没有做好十足的安全措施,它将很容易丢失、被篡改。因此,这也意味着电子档案是不能够完全的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档案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电子档案给人们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便利性,却是传统纸质档案不能替代的。下面本文从档案管理电子化的现状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档案管理的电子化,从而对其进行研究,完善其缺陷,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一、档案管理电子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没有统一的档案管理系统
由于目前我国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建立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使得其在层次、规范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其开发性、服务性和共享性较差,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
(二)缺乏通用性,不能对其进行统一的信息管理
众所周知,我国档案管理电子化兴起的时间还比较短,因此,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缺乏通用性就是其存在的问题之一。同时,由于目前各公司和单位所使用的计算机型号、规格不统一,且档案管理的软件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各公司之间的资源不能实现共享。而且,目前也没有一个软件能够使其既能够应用于文件检索,又能够对所有文档进行统一的档案信息管理。由于这一缺陷,给档案的信息管理工作中的快速编辑带来了巨大的困挠,也使得我国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给其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缺乏标准、规范的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信息管理要想实现标准、规范的电子化,就要先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并使其标准化、规范化。但是由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不规范、档案质量不高,尤其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较差,因此,每个档案管理系统只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对其进行归纳,从而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二、相应的解决对策及路径
(一)建立统一、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未来能够更好地发展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一个统一、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将是目前的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为了建立统一、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规定一个统一的电子档案制作、收集及归纳的标准,让每一个需要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企业和单位都能够有标准可依,从而按照标准进行管理和工作;其次,要对所制作的电子档案进行整理、分类、归纳以及总结,使其能够方便人们的使用和查询;最后要安排专人对其进行保管,以防其因工作的调整、计算机的损坏、工作的交移过程等原因而造成的档案的丢失、遗漏、损坏、被篡改等问题,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
(二)建立电子档案的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统一、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使电子档案信息能够更好地被人们所利用,能够更好的进行资源的共享。因此,建立电子档案的资源共享平台就成了目前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可以在单位内部的局域网服务器上建立一个专门的区域,为电子档案的共享提供平台,并按部门或者档案的类型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并按分类的结果编写档案目录,把相关的档案放在相应的目录之下,并对不同等级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在为查询者提供便利、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够确保资源的安全性、准确性及可靠性。
(三)加强对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培养
对于当前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者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拥有专业计算机知识、技能的人才所担任的,另一种是企事业单位现有的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拥有专业计算机知识、技能的人才,一般需要单位从外部进行招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短期培训,使其了解本企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并很好的适应工作的需要;对于现有的电子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大培训的投入力度,让其能够掌握系统、全面的电子档案管理所需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知识等技能,从而解决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短缺的问题。
(四)做好硬件设施的维护、更新工作
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因此,对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所依赖的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也要紧随时代的脚步,才不至于落后被淘汰掉,因此,做好硬件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工作是相当重要的。
随着电子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电子化已成为未来办公的必然趋势,因为它不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还能大大的减少文献再次加工的时间的浪费,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因此,可以说档案的电子化对于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必须要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为我国的档案电子化带来益处。
参考文献:
[1]门伟丽.关于加强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0(08).
关键词:基层党校;教务档案;管理
党校教务档案是党校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校工作业绩的展示窗口,也是党校开展教学、科研,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科学管理的必备材料。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更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手段管理教务档案,则是新时期教务档案管理的重点课题。
一、当前教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收集、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教务档案的管理工作往往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也缺乏足够认识,各科室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档案材料收集不齐全、不规范,有些科室只重视纸质档案,而忽视其他介质档案。而且,随着学校的发展,教学不再限于课堂讲授,还广泛开展了公开课,论文研讨,下乡调研,教学互动尝试等活动,所形成的教学档案数量增多,载体也日益多样化。一些党校所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即组卷、立卷、拟定标题装订等等,工序多,操作难,工作量大。这种方式收集整理的档案,其查准率是可想而知的。
2.内容缺乏系统性
开办党校的最终目的是进行我党理论和工作的宣传以及对党员进行党性知识教育,党校教育的结果应该被记录在案并且形成系统,有助于党校进行教育总结。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有些班次的材料在办班结束后没有及时移交给档案管理人员或因种种原因不慎丢失;有些教师科研成果,只报送论文题目,没有按时把科研成果复印存档,导致工作衔接不到位,造成科研成果丢失;有些党员教育工作你开展得很好、效果也十分明显,但是这些教育总结资料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档案资料被保存下来。对档案资料整理的缺乏直接导致党校教务档案不完整,没有系统性,影响了教务档案的质量和利用价值。
3.信息缺乏共享性
保守秘密是档案管理人员的神圣职责,党校教务档案中包含了大量党校学员的个人信息,这些是必须加以保密的档案内容,但党校教务档案中也包含了很多可以被利用与其他党务工作中的资料,例如对学习班教学效果的总结、党校开办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等,这些资料如果能够被有效利用,则可以有效提高党校的办学效率。但是,在传统的保密观念影响下,党校教育档案工作存在重保轻用,利用不良的现象。对党校教务信息的共享缺乏导致些弊端:首先,大多数教务档案工作保密多,内需利用多,对外交流共享少,有些重要的、有价值的档案长期被束之高阁,变成一文不值的废纸,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作用被抹杀了;其次,党校教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处于原始、简单的数据整理状态,信息含量低、封闭,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也就无法与外校进行有效交流,致使党校教学本身的质量迟迟得不到提高。
4.重要档案没有专人管理
党校教务档案不仅包括参加党校学习的党员和部分群众的基本信息,还包括党校学习班的教学具体内容、教学实际过程和结果的总结,有些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深度反思则体现在参与党校学习人员的日常汇报和笔记中;教务工作人员的科研成果可能保存在各自的电脑上。因此,党校教务档案来源渠道很多,材料繁而杂,没有指定专人管理,很难做到分类明确,归档有序。另外,没有专人管理也使材料容易混杂,使得要找的材料不易找到。
5.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
档案管理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成为我国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时基于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文件处理能力和网络化信息处理能力。但是,党校教务档案管理人员多是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不高,较少参加业务培训,管理方面习惯于旧模式,以传统的手工方式管理教务档案,材料分类立卷装订,很少进行档案信息化处理,致使档案提取和调用的效率很低。此外,党校办公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软件缺少文档一体化功能模块,使档案信息化工作进展不顺畅,没有办法对教务档案实施彻底的现代化管理。
二、加强党校教务档案管理的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领导的档案意识
教务档案管理人员要抓住时机,加大宣传力度,从而提高有关人员特别是领导同志的档案意识,为做好档案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能够加强档案管理宣传力度的方式包括以下三点:第一,以提高档案服务管理意识为基础进行档案应用性宣传,从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作用出发提升档案管理意识;第二,去先进单位观察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好处;第三,进行档案管理服务改革。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则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与否,关键在领导,如我们市委党校,就专门配备了一名档案管理人员,还配备了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铁皮柜等。由于领导思想的重视,并从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使得该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非常规范。
2.建章立制,规范教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制度
进行党校教务档案信息化的第二个步骤,就是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制度建设,以健全的档案收集和整理制度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党校档案管理工作部门需要做的是,在《档案法》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档案局有关规定,结合新的管理方式,档案网络信息化的要求及学校当前实际,制定和完善教务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具体包括制定和完善教学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学员学籍档案、科研成果档案、基层党校活动档案以及其他档案管理实施细则,特别是要制定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管理的实施细则,并对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环节做出具体规定,使档案管理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轨道。
3.更新观念,努力实现教务档案管理信息化
随着电子政务在快速发展,各级立档单位所产生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正逐步取代传统载体的纸质档案,档案是否有能力接收和安全保管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等新型载体档案,已成为衡量档案事业发展阶段的新的标准,档案信息化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学校的档案工作者要更新理念,调整思路,切实领悟到教务档案信息化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作用、观察并了解到教务档案的应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从自身的档案工作观念更新出发,将将档案管理的实际操作从手工建档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以“件”为单位整理教务档案,利用计算机录入教务档案信息,建立教务档案信息数据库,实现网络化管理和利用。
4.明确重点,指定专人收集重要档案材料
要根据教务档案的特点,明确各科室收集档案材料的范围,指定专人收集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资料。如:①文件类:县委、县政府文件、上级文件以及学校制定的教学科研工作文件和实施方案等;②综合类:教学通知、各科室工作计划总结、教学工作会议材料等;③教学类:教学课程表、干部培训进程表、考试安排、考核办法等;④学籍类:各班次花名册、成绩单、结业证及毕业证书、学历证书电子数据等;⑤教师业务类:本校教师以及外聘教师基本情况材料、考核情况、进修情况、骨干教师的培养考核材料、教学评价、教学竞赛和教学奖励;⑥科研类:教学改革方案、下乡下企业调研资料、教学评估和反馈、校际之间的交流材料、情况材料等;⑦教材类:征订的教材、各类教学参考书、本校教师参与编写的教学材料等;⑧其他类:主要包括电子档案、照片档案、录音录像档案、多媒体材料等,只有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才能使材料归档做到完整准确、系统、规范。
5.严守秘密,处理好教务档案的开发利用与保密的关系
在教务档案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坚持档案工作的保密原则,完善保密制度。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所有权、隐私权的关系,档案的开发开放不能危害学校集体的安全和利益,不得侵犯教师和学员的合法权益,对教务档案中诸如有关教师基本情况,对教师的评价、奖惩情况,学员的基本情况等内容应加以保密。要公开上网的,要经过学校认真审核。但对于那些可以及时开放的档案信息,也要及时上网,避免造成信息利用价值的损失,从而使档案的利用向广泛、纵深发展,实现档案信息交流的最大流量和最佳服务,也使档案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6.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档案工作的任务、工作环境、服务对象、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是要提高思想素质,营造一种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具有强烈的档案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二要注重自身学习,主动参加岗位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教务档案的水平,做到依法治档。三要成为复合型人才,既有档案管理的专业能力,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擅长计算机的应用和网络信息管理的技术。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参加计算机等的考试,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技术管理电子档案,以便对电子档案管理和电子文件实行“前端控制”,争取做到及时接收电子文件。
7.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
一、会计电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流程和会计岗位设置尚未科学完善
传统手工记账方式下,凭证的填制、传递、保存等各个环节都要经过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会计账簿由会计人员逐笔登录,会计业务处理客观实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凭证及会计科目的运用由出纳人员在凭证填制过程一次性录入,会计人员在复核和记账后系统自动记账,记账凭证打印出来后由会计人员直接装订成册。这就与《规范》中关于“打印出的机制记帐凭证要加盖制单人员、审核人员、记帐人员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印章或者签字”相违背。传统手工记账方式下,财务岗位设置最少应有出纳、会计两个岗位,像资产管理、收入核算等岗位等可由会计兼任。实行会计电算化后,软件的安装、日常维护及数据库的管理等构成了电算化核算模式下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中懂财务知识又熟知计算机的财务人员比较少,有的学院由出纳员兼任系统管理员,有的未设此岗位,或委托其他院系人员维护,这对财务信息的安全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
(二)内部管理制度尚未建全
据调查当地五所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院校没有《规范》中要求的管理制度。有些院校甚至凭证录入人员、审核人员、记账人员的用户名和密码都由一个人管理,或者审核记账环节全由凭证录入人员用其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系统后代为审核、记账,这就失去了会计相互约束和监督的职能,势必造成违规事件发生。
(三)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存在漏洞
1、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后,许多院校未根据财务核算模式的变化及时制定或修订相关的电算化会计档案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制作、传递、查阅、保存等仍沿用以前手工记账时的制度。
2、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全面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高,制约着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发展。部分会计人员重纸质档案,轻电子档案。部分院校只将打印出的纸质档案予以存档,没有将会计电算化的数据资料做二次异体存储,一旦所用的计算机或服务器出现病毒或操作不当,将对财务数据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3、电算化会计档案载体存在问题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档案载体本身发生了巨大变化,它除了包括打印输出的记账凭证等纸制档案外,还包括财务数据库及相关文档资料。由于会计数据被记录在硬盘等存储介质上,在技术上对电子数据非法修改可做到不留痕迹,这种通过技术手段实施的信息篡改、修改等违法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发现难度非常大。
二、会计电算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学习,稳步推进会计电算化建设
1、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操作水平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以胜任实际工作的需要。可组织本单位会计人员分期分批进行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逐步使多数会计人员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具备条件的单位,使一部分会计人员能够负责会计软件的维护,并培养部分会计人员逐步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工作。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根据《规范》要求,各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可根据具体情况,循序渐进。例如:可先实现帐务处理、报表编制、往来帐款核算、工资核算等工作电算化,然后实现固定资产核算等工作电算化,再进一步实现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工作电算化;在技术上,可先采用微机单机运行,然后逐步实现网络化。也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先实现工作量大、重复劳动多、见效快项目的电算化,然后逐步向其它项目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会计核算流程,完善会计岗位设置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科学合理的设置会计岗位。在账务核算过程通常可设出纳、会计、系统管理员三个基本岗位,收入、票据、固定资产管理等岗位可根据会计相互牵制原则由上述人员兼任。系统管理员负责会计电算化的初始、财务数据及软件系统日常维护工作;出纳员负责凭证的录入、打印,现金及银行日记账的打印及日常保管工作;会计人员除由本人在财务软件系统中审核和记账并初步核实科目和金额的正确性外,还应将出纳员传递的记账凭证再次逐一审核,发现科目及内容错误要及时取消复核和记账,让出纳员予以修正。
(三)完善与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相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
1、制订单位自己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施细则》细则中应对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下的岗位设置、内部审计、财务数据库的维护、计算机硬件等使用要求等做出详细规定,并根据当地财政部门的要求和国家政策的变化不断修订,让财务人员在任何时期都能做到有规可依。
2、制定会计电算化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学院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的主要方式,制定电算化内部审计操作规范,审查电算化会计帐务处理是否正确;审查电子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对不妥或错误的的账务处理应及时调整并分析原因;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防止发生非法修改电子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四)加强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
1、完善和修订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在细则中将会计电算化电子档案及纸制档案保存时限、保存介质、存放环境、电子数据正确性和完整性的检验措施、电子档案移交方式给予详细规定。建立健全相关规定是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最好保障。
2、定期打印整理各类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纸制档案便于保存,对于温度、温度、存放地点等比电子数据要求低,是当前会计电算化档案信息的主要承载者。根据当地财政部门要求及实际工作需要,主要打印如下会计账簿: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日记账、收入明细账、支出明细账,往来款项明细账;会计报表根据需要主要有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收入明细表、资产负债表等。
3、定期整理备份系统数据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将计算机系统中的财务数据库完整备份存储到移动硬盘或光盘上,作双备份或三备份。系统管理员应将每次数据库管理过程以电子文档方式予以记录,并作为会计档案的一部分定期交会计档案管理员予以保存。以便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原有的系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