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范文第1篇

科学发展观这一丰富的内涵如果充分运用到农村合作金融的具体实践中,将会更好地促进农村合作金融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永州实际,可从以下七方面下功夫: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现代金融企业要求培育高素质人才。

首先,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的建设,深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选人用人、人才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实施人才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工程,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全市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其次,要积极开展金融职业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快培训各类金融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要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级管理人才。再次,要继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继续推进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实施市场化方式用工。全面推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此外,要切实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促进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是理顺产权关系,发挥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机制优势。

体制机制问题是困扰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重大瓶颈,当前农村信用社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制度创新的突破口来抓。要以督促理事会、监事会设立办事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认真履行决策、监督职能为突破口,逐步推进解决理事会、监事会与经营层职能重叠交叉的问题。要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大胆进行管理创新,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提升核心竞争力,如实行扁平化管理创新和绩效管理创新等。

三是鼓励探索创新,提升农村合作金融市场竞争能力。

首先,要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要按照《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继续完善小额信用款和联保贷款,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信贷品牌。要积极研发和引入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创新担保机制,拓宽服务领域,积极支持现代农业,逐步将在城市开发、开办的保险、、租赁、保管、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新产品推广到广大农村。创新利率定价机制,推行差别定价和风险定价政策,通过风险利率覆盖风险,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其次,要创新业务合作,实现金融服务有效供给。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下,要正确认识形势,更新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革新业务流程,细化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地缘、人缘和网络优势开展竞争。

四是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农村合作金融实现稳健运行。

首先,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要加大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和处置力度,建立不良贷款清收和处置责任制,切实将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并严格实行目标考核和奖惩机制,努力提高新增贷款质量,确保新增贷款不良率控制在2%以内,抓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全面真实地反映贷款质量,缩小分类偏离度,严格控制大额授信,切实防止贷款集中风险,继续推行大额贷款台账制度,加强大额贷款风险管理。其次,要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加强对同业拆借、存放同业、票据业务、债券投资业务的管理,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提高盈利能力。再次,要加强对单体高风险机构管理。

五是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后劲。

要高度重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多关心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并针对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努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把农村信用社早日办成资本充足、产权明晰、治理完善、内控严密、财务良好、服务高效,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方性现代金融企业和现代银行机构。

六是增强服务观念,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质,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支农服务工作放到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支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增强做好支农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加大支农信贷投入,改进服务方式和水平,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完善信贷、资金、结算及为客户提供信息技术和保障等服务功能,提高支农水平。

七是改善金融生态,为农村合作金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要积极改善金融法治环境,加快金融立法,健全民商事法律制度,加大对银行业犯罪打击力度,从严打击逃废债行为。要大力培育诚信环境,加快信用村、镇制度建设,推动打造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农户,尽快建立包括覆盖所有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征信体系。要积极推进信用文化建设,引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培育优质企业文化,不断凝聚员工向心力。此外,还要加强与工商、税务、司法和地方政府的协调沟通,共同推进金融机构经营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关于规范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入股的若干意见[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4,(06)

[2]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4,(02)

[3]全国省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理(董)事长联席会议召开[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08)

[4]臧景范.关于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监管与发展问题[J].中国金融,2006,(20)

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服务业;创新;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107-03

1 “十一五”期间山西农村服务业的主要成就

1.1 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整体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省以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主导产业、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为基本出发点,制定《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推广先进技术成果,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省、市、县、乡四级科技推广队伍相对稳定,发挥了明显作用。2009年,我省共培育科技示范户5.9万人,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18万人。在整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的基础上,我省在115个农业县区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首批20个县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示范县建设顺利完成,80个县的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站改革与建设正积极推进。同时每个示范县每年挑选100名左右基层农技人员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开展集中培训,逐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形成了农科教结合、科技与产业衔接的新机制,创造了首席专家负责、农技人员包村、科技示范户带动、辐射其他农户发展优势产业的新模式。

1.2 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

建立了综合性的农村科技信息范围平台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以山西农业信息网、山西农村经济信息网为龙头,11个市级网络为骨干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2007年启动“农科110”服务工程,2008年在全国首创三农科技手机群报,拓宽农业信息渠道,逐渐形成了由“农科110”、三农手机报群、《今日农业》报、“科普惠农网”、《科普大篷车》电视节目等多媒体平台构成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体系。

组建高素质的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大力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制定信息员岗位职责,建立健全信息员档案,深入开展信息员培训。2008年山西移动开始实施“农信通”信息员培训计划,截至2009年,实现我省1596个信息化推进示范乡镇有信息员,5098个以上推进示范村有信息员。实施“百万农民电脑科普培训工程”,完成全省11个市的113个县、市、区的106万农民的培训,直接提高农民信息化水平。

推动建立长效机制。2005年村通电话工程正式启动,截至2008年,光缆总长度达到21.4万公里,这是我省农村信息化的第一步。同年,开始着手建设农党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将其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号工程。2006年建设“山西省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逐步把这个用于党员教育的专网变成具有教育、培训、科技信息查询、娱乐等各类信息的农村综合信息网,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在2007年、2008年、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山西省政府都为把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先后提出要努力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全省2.8万个行政村实施开通移动电话、农村网络文化站和有线电视三项信息化工程;整合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2006年忻州市静乐县成为三网融合的第一个试点,随后朔州应县、长治、晋中等市的部分县市也开始实施三网融合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1.3 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全面推进

“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强农村流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实施“三大工程”,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首先,启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将其与建设改造新农村连锁便利店有机结合起来。2006年,省商务厅下发《山西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规划》。2007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十一五”期间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意见》(晋政办发(2007)69号)。2009年,省商务厅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的配送中心和农家店建设。截至2009年底,全省2万个农家店实现销售额72亿元,新建和改造农家店7000家,基本形成辐射全省60%的行政村的农家店经营网络。其次,启动实施“双三十”农产品市场工程,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2009年在全省范围内选定山西省粮油批发市场、太原市河西农产品有限公司、太原田和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3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双三十”工程的农产品承办市场;选定山西糖酒副食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等30个农产品流通企业为“双三十”工程的承办企业。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支持这3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30个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升级改造,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带动就业2.8万人,受益农户40万户。第三,启动“家电下乡”工程,激活农民购买力,有效拉动经济增长。2009年,作为第三批获批省份,我省启动实施了“家电下乡”工程,截至2009年,全省共核准备案4781个销售网点,销售额实现12.21亿元。同时,大力推动“农超对接”,依托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蔬产业区、东西两山优质杂粮干果产业区三大优势农业经济区,建设十大优势农产品直采基地,培育农产品品牌。组织大型批发市场、零售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产品直采基地建立产销衔接机制。

流通组织不断涌现,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进一步发展。目前,全省有农民经纪人60万左右。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成为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主体,并且发展势头迅猛,实力不断壮大,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4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农村信用社不断发展,积极贯彻国家和我省金融支农的扶持政策。2005年,我省成功组建省联社,截至2007年底,全省农村信用社现有1191家法人机构。2007年,在全省农村信用社实施“双千双百惠农工程”,累计投放支农贷款1000亿元,为300万农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支持1000个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扶持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08年实施“三千三百惠农工程”, 累计投放支农贷款 2316.15亿元。重点支持4411个农副产品加工转化企业,229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646个省级信用村和777个信用市场,有341.76万农户得到了信贷服务,占到全省农户总数的57.47%。

进一步扩大了融资渠道。2005年,我省在平遥进行全国首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目前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31家,注册资本金71亿元,贷款金额35.24亿元,并成立了2家村镇银行,95家统一法人社,1家农村合作银行,努力拓宽了民间资本回流农村渠道。同时,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到138家,注册资本金达到45.8亿元。民间资本流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008年9月底我省能源型产业民间资本融资占民间资本总额的64.58%,非能源型产业占35.37%;2009年2月,投入能源产业的民间资本占民间资本总额的52.87%;投入非能源产业的占47.13%。随着我省从2009年开始大力整治煤矿业,9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将面临整改被大型煤矿兼并的命运,总额高达上千亿的补偿金将给民间资本带来巨大增幅。

1.5 农村服务业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十一五”期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改革力度,为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极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和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2008年,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对农村交通、电力、医疗、教育等生活服务行业做了详细规定。同时,针对农村服务业的各个领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保障农村服务业的长足发展。

2 山西农村服务业“十一五”期间存在问题

2.1 农村服务业的体制机制仍面临诸多障碍

由于农村服务业涉及财税、金融、工商、交通、邮政、通信等多个部门,而且大多实行部门分属管理,造成部门利益和权益作用影响交叉。这给农村服务业发展带来一定障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理应是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农村服务业也不例外。但我省的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多是政府主导,虽然政府意识到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但从具体的运作来看,还是没有很好的从宏观上对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进行导向,从管理逐渐向服务转化的意识还不够,市场竞争很不充分,如果不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必将受到严重的制约。

2.2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虽然目前我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高速发展并出具规模,而技术应用、产品与服务普及、环境建设相对滞后,表现为各自为政,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基础设施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缺乏信息化应用基础人员,难以有效的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特别是不能彻底解决农业信息化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得信息化带动农业化的成效不明显,信息化对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潜力和辐射力尚未充分体现。

2.3 金融服务严重不足

近年来山西省国有银行推行市场化改革和集约化经营,将大量的无盈利或微利的基层分支机构撤出农村地区,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空白。目前国家对金融支农的扶持政策仅限于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导致金融机构支农动力不足。农村金融机构不足,资金来源缺乏保障。虽然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对于全省13.5万家中小企业和工商户来说,得到贷款支持的不到5%。同时农村资金大规模地涌向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金融资源的“马太效应”。目前尚未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和保证基金的试点工作,农村保险业支农功能不健全,风险补偿机制缺失。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农村金融中介环境较差,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能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机构。特别是大部分县市还没有建立起贷款担保公司或中心,以农户出资为主的农户担保中心尚未出现。

2.4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从目前农村服务业人才队伍状况看,其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比如农村科技服务业,虽然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对主要从业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使其具备了一定科学技术方面的背景和知识,但农村科技服务是一种立足农村,同时又要和市场打交道的经济组织,需要掌握市场运行的规律,在这方面许多从业人员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同时,由于人员的原有知识结构的差距,虽然都进行了培训,但接受程度的不同,导致了整个队伍良莠不齐,不少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不高。同时,在销售、运输、信息、金融等领域也都急需大量的人才来推动发展。

3 “十二五”时期农村服务业发展重点

3.1 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分层构筑农村新型商贸流通体系。着眼城乡一体化,以城市市场带动农村市场,构筑城乡一体的商贸网络,达到平等、无障碍的市场体系。以中心城区、中心镇区、中心村为主线,构建适应不同消费群体、消费水平、消费偏好的新型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农村商贸的重点在农村,要形成以城镇委平台,向农村辐射的网络体系。中心城区要逐步完善大中型超市、百货商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各种业态在内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中心镇区要以连锁商业的终端建设为主,发展中小型连锁超市,以连锁商业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农村市场的商品与服务质量。中心村要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产品的农超对接,大力扶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龙头配送企业、大力扶持农超对接的合作社,切实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健全和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继续加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等农产品营销主体和中介组织。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就地转化,通过订单农业和产销见面会等形式,提高农产品市场组织化程度。继续举办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实现农民、企业与市场对接,促进农副产品销售。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积极采用电子商务等先进交易方式,降低农产品运营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3.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基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工程,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农技推广网络体系。以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保护设施,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战略重点来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加强检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动植物保护体系;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大力引进实用性强的农业技术成果,加强科技成果和技术的推广。扎实做好科技培训和科技进村入户工作,在培养农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兼具科技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农民主动采用新技术,并提高农民获取和接受新技术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利用农机下乡的契机,加大对农业新机具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3.3 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开发与服务水平。建立农业信息主体市场,重点是加强县、乡一级信息市场建设,核心是突破乡村农业信息瓶颈。要加强信息资源开发,针对农业、农村、农民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实际,抓好有效的信息采集、分类整理、分析加工工作。加强重点农业数据库的建设,突出建设农业综合数据库,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农业多媒体专家系统。要建立“傻瓜型”信息使用系统,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卫星传输系统等信息传播媒体,及时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提高农业信息的有效利用率。

进一步推进“三网合一”工程。加强对涉农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建设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统一平台使信息网络的终端最终通到农村,为“三农”提供持续的服务。建设农村通信网、信息网、运营商提供的营销服务网,构建一体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农村当地资源将宽带光纤通过遍布村镇的每个信息化站点,各个信息化站点再利用无线通信网连接到每一个农户,保证农民的信息需求有随需可行的畅通通道。在农村运营渠道建设上,要以电信运营商为纽带,

3.4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培育多元化农村金融主体。巩固和稳定在县域的分支机构,赋予县域支行更大的经营自。农业银行要加大对“三农”资金的投入比例,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优势,合理布点。农业发展银行要在继续做好粮棉油收购融资基础上,用中长期信贷扶持农业基础设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等建设。农村信用社要尽快理顺省信用社同县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完善其管理和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邮政金融机构要建立符合“三农”需求特点的零售业务体系,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促进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积极稳妥做好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试点工作,大力培育适合“三农”特点的村镇银行,统一法人社、农村合作银行。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引导民间金融,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进一步完善银社团贷款制度。

建立主体多元化的信用担保体系。大力推广和发展农村各类“联保”模式。建立企业联保机制,推行小企业联保,生产经营户联保、农户多户联保以及“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联保形式,为县域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提供担保。成立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行业担保机构,提高担保机构对“三农”的融资担保能力,鼓励建立民间出资的商业化担保公司和会员出资的会员制担保公司,发展壮大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农业保险体系。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并根据业务品种给予保费补贴。鼓励建立由农民、农村经济单位自愿出资形成的非盈利性的农村合作保险组织。

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以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信用档案建设为重点,不断健全诚信系统,建立政府主导,企业、金融机构、评级机构参加的信用评价体系,扎实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加大对依法维护债权工作的支持力度,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另外,要合理运用信用评价结果,对有信用的农户实行优先放贷,利率优惠的政策。引导和强化农民诚信意识,不断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信用意识。

此外,要积极推进农村水利、交通、邮政、电信、电力、广播影视、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教育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各方面建设;对电话、邮政、广播电视、公路等“村通工程”,给予财政、税收、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多方面支持和保障;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及村容村貌管理,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2009年山西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吕晓燕,浅谈现阶段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西林业;产业一体化;职业教育

一、广西林业产业一体化基本情况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林业战略布局是:“东扩、西治、南用、北治”。“南用”,就是要在南方集体林区,在积极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域和机制的优势,加速推进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和经济林等商品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纸一体、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林业产业,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广西正是“南用”的重要地区,全区也紧跟着中央的战略布局。“十五”期间,广西林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全区累计完成造林2000万亩,人工造林面积和经济林面积均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森林覆盖率达41.33%,居全国各省(区)第六位。该期间,是广西速丰林发展历史上速度最快、质量最优、效益最佳的时期,全区新增速丰林42.92万公顷(平均每年增长8.58万公顷),新增蓄积量2354万立方米。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广西“十五”期间的林产加工业也快速发展,全区有各种林产企业1.3万多家,形成了以竹木加工、林产化工、木浆造纸、林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林产工业框架体系。特别是人造板生产,"十五"期间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中纤维板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三。八角、玉桂、桐油、松香等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茴油、桂油产量占全国90%以上,分别占世界贸易量的80%和30%以上。

根据地理环境优势,国家把广西列为重点发展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区域。自治区也把发展林浆纸产业作为富民兴桂新跨越的一项重要举措。《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广西要走“林浆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一批国际纸业巨头看好广西发展林浆纸一体化产业的优势,纷纷抢滩广西,缔造自己在中国的产业链条。全球纸业排名第十的印尼金光集团APP(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2004年开始在广西钦州打造一个种树六十万公顷、造纸三百多万吨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总投资达五百亿元人民币;世界第二大林浆纸生产巨头,芬兰斯道拉恩索公司把在中国投资的大部分投向了广西。该公司2005年底与广西高峰集团签署协议,在北海市合资建设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总投资220亿元人民币,营造速生丰产林三十三万公顷,建设制浆100万吨、造纸100万吨的纸浆厂。还有国发林业造纸有限责任公司、柳江造纸厂、昭平县林纸浆一体化项目、梧州市220万吨林纸浆、300万亩速丰林的一体化项目等也纷纷上马。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2004年还做出决定:在现有原料林的基础上,再在全自治区七个市三十八个县营造速生丰产林九十三点三万多公顷,把广西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林浆纸一体化的基地。业内专家统计,跨国纸业巨头已经或者协议投资广西的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达到一千亿元人民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脂松香生产大国,近几年来中国的松香年产量一直保持在60多万吨的水平,占了世界松香产量的50%以上。广西是中国最大的松香主产区,松香年产量近30万吨,林产化工已成为广西的经济支持产业之一。为了保证松脂原料的供应,林脂一体化的产业形式也在广西建立,如在贺州、梧州、玉林等地相继建立林脂一体化项目。

广西的人造板产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人造板生产能力达450万立方米,形成以南宁为中心的木材、林产品加工产业群;以柳州为中心的细木工板、家具制造业集群;以贵港市为中心的旋切单板、桉木胶合板加工产业集群;以容县为中心的成型胶合板产业集群。其中纤维板达到260万立方米,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三;尤其是实行林板一体化后,以高峰林场为龙头,大面积营造原料林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产工业。2005年,仅高峰林场人造板就突破了41万立方米,速丰林造林累积超过70万亩,实现经济收入6.39亿元,利润1700万元,实现了传统林业的飞跃。

二、适应广西林产一体化形势,应加强建设的专业分析

广西林产一体化已是突飞猛进的趋势,要配合这样的形势,人才是个关键。需要大量中高级技术人才,特别需要大量一线的熟练技能人才。根据现时我区林产一体化相关专业开设情况与人才需求情况,认为以下专业近期应加强建设。

(一)林业专业

在历经十多年林业资源衰减,林业生产人员一段时间相对剩余,各林业部门实行改制裁员情况下,林业职业教育不断萎缩,至2006年全区招林业或相近专业只有柳州生态职业学院的林业技术84人。随着林产一体化发展,大量需要速丰林造林、育林技术员。据落户北海的总投资220亿元人民币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估算:建成后需林业人员和辅助工10000人,按照广西林产一体化计划发展的93.3万公顷规模推算,速丰林生产的林业人员和辅助工需求量达3万之多。广西林业主管部门已看到这方面的不足,对林业专业技能人才也相当重视,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强林业人才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构建科教培训体系和林业从业人员终身教育体系,重点抓好三项培训:林业管理队伍的培训,科技队伍的培训,林农队伍的培训。加强科学技术普及,不断提高广大林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二)林纸浆专业

在未来,林纸浆工业将发展为广西林产业主要支柱。广西林业在“十一五”规划中已决定:力把广西打造成我国林纸浆一体化项目的重要基地。有这样的区域支柱产业为依托,未来对林纸浆专业的技能人才需求量必定大增。单是投资220亿人民币的北海林纸浆项目,预计建成后工厂增加员工1000多人,按广西未来总投资1000亿人民币的发展量估算,在林纸浆生产企业中,技术人员需求达4000人之多。现我区纸浆造纸的职业教育非常薄弱,只有一两间学校设置有该专业,而且招生人数又少。为适应我区产业战略性调整,服务区域经济,加强林纸浆造纸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特别是一线熟练技术人才培养已是逼在眉睫。这些林纸浆项目建成后,这么大的支柱产业每年亦有几百人流动补充。因此,该专业应是适应广西林产一体化重点发展的专业。

(三)木材加工专业

以南宁为中心的木材、林产品加工、物流产业集群,企业达2425家,从业人员1.5万人;以柳州为中心的细木工板、家具制造集群中以细木工加工企业达38家;以贵港市为中心的旋切单板、桉木胶合板加工产业群,共有200家旋切单板厂,30多家桉木胶合板厂,就业人数达2.5万人;以容县为中心的成型胶合板产业集群,有成型胶合板厂42家,从业人员约6000人;以兴安为中心的竹材加工产业群,有竹制品厂103家,有近3000人从业竹制品加工。按此估算,广西人造板及其他木材加工从业人员在6万人以上。

近十多年来,许多企业引进了国外较先进的生产线,而驾驭这些先进设备的人员素质却与之不相适应,多数企业的操作人员没有经过严格正规的职业教育。广西人造板及其他木材加工从业非专业人员多,专业学校毕业的占少数,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也较少。许多企业的管理和操作人员只是在上岗前经过了短期培训,因此,一线生产和技术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使现代化生产线达不到现代化生产水平。

林板企业急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及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充实生产一线。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术培养工作,已经作为提高木材加工业产品质量,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四)林化专业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的奋斗目标中指出:松脂加工业是我区的一大优势,要加强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研发,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竞争能力强的大型林产化工企业,建设六大原料生产基地和相应的产品加工基地,开发10大系列44个品种的精深加工产品。根据这样的发展趋势,培养适应现代林业化工专业一线技能型人才也是广西林业职教重点工作。

三、适应广西林业产业一体化和现代职教的要求,一体化相应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一)以“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建设好一体化相应专业

以上分析的专业是适应广西林产一体化发展主要专业,林业职业学校应迎合《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意见》精神,把这几个专业以“林业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进行建设,通过各方面努力把这几个专业也建设成全国示范性专业,创建1~2所示范性林业职业学校。

转贴于

(二)广西林业职业教育要采取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教育相结合方式进行

根据广西对速丰林生产、林纸浆生产和其它林产品生产需要的一线技术人才预测,预计“十一五”期间将有10万人之多需求。要实现广西林业跨越性发展,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单靠院校毕业生是远远不能满足,而且又不实际,原有企业从业人员、新招企业人员、林农是不可能进行完整的学历职业教育才能继续工作的。这一批人员生产技术素质的提高,必须有针对性地大规模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适应广西林业技术推广的紧迫要求,应进行速生丰产林生产技术培训、生态防护林管理业务技术培训、林业信息技术培训、林果生产技术培训、林业站管理培训、林业工人岗位技能培训、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林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林农实用技术培训等短期培训。

(三)坚持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突出技能培养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用技能和基础职业素质培养”是《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意见》中对办学思想的要求。中职生就业能力主要应包括: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技术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要求:知道自我尊重,也知道尊重他人,有处理上下级、同事关系能力,有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条理清晰,有系统观念;表达能力要求能用文字或语言把想说事清晰表达清楚;学习能力要求:能快速地熟悉并掌握新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达一到多个工种的中级工技能等级以上的专业技能水平。在执行教育过程中,既要避免技能教育不到家,有要克服单纯强调技术技能教育,而忽略德育培养。

(四)加强产教结合的职教模式实现,走校企联合办学道路

1.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作好校企合作的组织引导工作。

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最有效途径,从政府到林业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大力宣传校企合作积极作用,协调企业,让企业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好处。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林业主管部门,应积极发挥政策协调和管理作用,整体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2.企业应提高认识,把校企合作认识到:是提高劳动技能、提高产量、增强企业活力的有效措施。

3.学校应主动出击,联系企业,实现校企联合办学。

4.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创办校办企业。

(五)林农的林业生产技术培训应送教上门。

在宽阔的生态工程林、集体林区中,林农是主力军,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林农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已把林农的教育和培训高度认识到:对加快林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林农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农培训应遵循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根据林农工作、生活的特点,采取送教上门到村场、林间是较实际的途径,是能提高效率、强化实际技能培训最有效途径。

(六)建立终身教育机制

美国研究了几十年,任何教学改革都解决不了教育与现代生产脱节问题,最后找到的答案是:终身学习。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追求教育终身化和学习终身化,重视社区参与教育活动,进而创建学习社会,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规定,“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在《全国林业教育培训工作“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到2020年要建立起林业终身教育体系。广西林业产业一体化走在全国前面,为使林业从业人员素质跟得上现代林业发展需要,应有意识促成企业实现终身教育机制,建立学习型行业。

终身教育机制应得到企业重视,应高度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建立终身教育机制是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只有林业企业高度重视,林业工作人员终身教育培训机制才能顺利进行。

(七)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应不断进行老师的新技术、新工艺知识培训,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教师的培训提高应采取多种形式,到企业跟班、聘请专家或工程师到校任教、到高一级院校深造。其中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最有效的保证。

(八)应加强实验室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

林业职业学校应根据现代林业发展趋势,根据现代林业技术要求,高标准配置实验实训设备。建设实验实训基地需要大量资金,应以多种方式快速建立起适应时代的实训基地。

1.学校凭自身能力投入实训基地建设是有限的,根据《全国林业教育培训工作“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加强西部地区及边远地区林业教育培训工作”精神。应以项目资金形式建立适应广西林产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2.林业主管部门出面协调组织,促成本区林业企业、林业协会与林业职业学校积极合作,共建适应现代林业需求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

3.林业职业院校还应多种方式筹资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如以股份形式、项目贷款形式引进资金。

(九)应大量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林业生产过程较长,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不可能看到全部生产过程和结果;由于林业产业某些流程不能直接把技术搬到课堂;由于林业实用技术培训是需要采用一些直观的、科学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影音教学光盘,使学习者通过光盘学习就基本把技术要领掌握;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本区林业生产技术学习网站,通过这些现代化手段,直接、简便、广泛地开展林业生产技术教育培训。

(十)教材建设

适应现代林业生产技术发展要求,教材必须跟上发展要求,不断进行更新。林业培训教材应简单、通俗、实用。为使教材跟得上技术发展要求,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编写某门教材的组织,应包含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专家、行业协会人员、同专业高校老师、一线职教专业带头人。

2.职业学校应建立起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委员也应来自企业、协会、学校等各方面专家。通过委员会的研究,精选教材或编写校本教材。

3.对重要专业教材编写机构应建立相应专业的教育论坛,提供一个林业教育工作者相互沟通、相互提高、用后反馈的平台。

(十一)认真执行劳动准入制度,全面提高林业劳动者素质

劳动准入制度是企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把关门,要使广西林业一体化企业人员素质提高,必须按劳动准入制度录用,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规定。在原来基础上,完善林业行业特有职业(工种)的职业标准体系,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证工作,保证劳动准入制度的执行。 【参考文献】

[1]李胜.广西中北部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西林业,2006,(1).

[2]金大刚,覃洪亮.广西外资林业企业概况[J].广西林业,2006,(5).

[3]陈立桥.林业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机遇和发展对策[J].中国林业培训,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