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合作协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英语论文写作 教材编写 高原理论 知行结合通变律 母语正负迁移
引言
从2005年开始,各高校陆续进行了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使得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基本思路是在综合英语的基础上,增加文献阅读、英语文化与论文写作等课程,形成基础+文化+论文写作的课程设置模式。笔者从2012年开始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并从学院学报入手,分析非英语专业科技人员在论文写作方面的短板,从而明确学生需求和教学努力方向,于2013年完成了科技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并已在学院正式使用。
一、市售通用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简介
目前市售英语论文写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陆效用的《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戴福林的《英语论文写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上述写作教材针对所有研究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材料的选编上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由于传统教材一般将各项规则和常用语句罗列在文中,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疲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编教材,提高专业和语言水平的对应性,如俞炳丰的《科技英语论文实用写作指南》面对的就是本校制冷与空调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选用的示范及练习材料均为制冷与空调专业材料;而陈苏、黄彦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则针对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相关专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军校没有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用英语讲授的论文写作课,且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往往没有合适的市售教材,因此,相关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学校专业的设置,自行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英语论文写作教材。
二、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
(一)理论依据。
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高原现象。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和抽象的归纳能力成为语言水平的体现。在高级阶段,语言水平的进度明显放慢,此称为高原现象。心理学家将学习划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再次减慢并临近极限阶段。博士生英语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阶段,即高原阶段。到硕士阶段,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书面词汇,并以英语知识的形式保留在学生记忆中,但并没有固化为学生的语言技能。这些英语知识正是博士阶段英语论文写作中需要大量运用东西,如果在博士阶段没有及时、足够地应用,这些知识将很快遗忘。
2.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路德庆认为,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必须结合起来,将词汇和写作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最终将语言知识转变为真正的技能。写作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一个逐渐积累提高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母语规则,以避免对目标语的学习造成影响,此为母语负迁移;如果母语固有的语音、词法、句法与目标语相同,学生就可借助母语顺利进行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母语正迁移。
(二)实现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现象。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不再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条框罗列。本教材每一课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组成,通过这些task的练习,学生由被动方转为主动方,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在练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乐趣和教学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据写作教学规律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笔者根据知行结合通变律和写作活动的四个特点,在设计练习时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大量操练,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常用句型有了较深刻了解,可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
3.利用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博士生对汉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照英语论文范文进行语篇结构的构筑。范文材料全部选自权威期刊,语言简洁准确流畅,一些常用语句,如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叙述、研究结果的表述和结论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对应段落,对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结构和以上部分语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国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在题目翻译、摘要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学生推敲、评判和改进。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选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具有语言错误比较典型的特点,可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据以上理论所编教材的特点
(一)实用性。
本教材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写作规律理论,参照国家教委《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语言上符合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外语水平,适合课堂应用。
(二)专业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
本教材所选材料覆盖了本院博士生各专业,对于学生熟悉本专业论文结构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符合写作课程教学规律,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的特征设计练习。
本教材选材精细,学生可通过阅读范文较快掌握英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法,并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另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评判和改进,可让学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四)理论讲述和练习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导性、适应性和提高性练习克服了传统写作教材的沉闷枯燥,学生通过练习熟悉了写作理论,强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论文写作的兴趣。
结语
博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比较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内容上的选编,在编写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实际水平,又要避免课程内容的枯燥。按照高原理论、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和母语正负迁移规律编写的论文写作教材针对性强,趣味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浸润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语言材料中,有利于熟悉专业词汇和句法,避免中国式英语,写出符合国际规范的英语论文。
参考文献:
[1]胡庚申.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陆效用.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写作教学;结合;阅读教学
一、强化系统性阅读教学,奠定写作基础
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基础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应该先把握文章的脉络,能够用简短明了的语言论述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对文章内容进行精读,收集各种有用信息并进行筛选,把握文章的写作方式、写作方法、遣词用句、写作风格等内容,概括出每一段落的主要内容,进而能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大致掌握。在教学中注重“精读”和“泛读”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重要文章进行精读,精读要求掌握文章的细节内容、关键词句等,能够掌握文章的全部内容。而“泛读”则针对一般的文章,主要以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以及部分细节内容为主。通过在阅读中不断培育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掌握英语写作的基本结构以及句型句式,感受英语语言表达习惯,形成规范的英语写作思维方式。
二、以读促写,以写作巩固阅读
在阅读课结束后,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的文章进行复述,为了提升复述效果,可以从概括文章主题思想、闪光点入手,对于文章中的重要句式句型、词汇进行回顾。教师应该以阅读材料为蓝本,充分提取文章中的有用信息,并将其进行拓宽,为学生构建新的阅读环境。在阅读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模拟训练,仿照阅读材料的题材、结构、句式句型改变写作,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逐渐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将阅读材料转化为写作范本,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到的新词汇、新句型、新结构可以得到有效巩固练习,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三、顺学而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成,教师捕捉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积极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情景,引领学生智慧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实现对预设教学设计的超越。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收集以国外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为题材的英语材料,以欧美文化为教学载体,使学生能够理解英语教材中人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并对这些收集来的英语教学材料进行整合处理,使之能够适应实际教学活动。对收集的英语资料进行删减,保证采用的英语材料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和技巧性。在阅读完英语材料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写出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以达到顺学而引的教学目的。
一、 小组的划分和任务的设置
我曾经满怀好奇地观摩一位老师上课的过程,我看到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始终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老师在一节课中并没有从头讲到尾,只是把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学习小组,然后这些小组的同学们就在组长的组织和带领下逐项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走到同学们中间,俯下身子听同学们的发言,看同学们的表情,学生上课时的胆怯、害羞不见了,他们似乎没有注意到我的存在。对于每一个任务,同学们都认真参与,要么动手查阅资料,要么一起分析语法,要么互相检查彼此掌握知识的程度。他们是那么的自然,没有造作和扭捏,有的只是大胆的发言和自由的讨论,他们完全融入了知识的海洋中。
这些同学是怎么分组的?是按照学习兴趣还是按照学习基础呢?课后,我问了这位老师,他说每个小组里有一个成绩稍好的,还有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小组长,是同学们根据他们的兴趣点加入自己喜欢的小组的。怪不得同学们之间相处得那么融洽,情感上那么投入。对于任务的布置,这位老师介绍说是从最简单的着手,也就是降低预期,降低难度,首先要让同学们体验到成功,逐步找回自信心。所谓简单,就是小到一个单词、一个短语的发音,用一节课的时间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我看到这位老师给同学们布置的任务,有一项就是掌握元音音标的发音。要知道,这些可是高中学生啊。
小组的划分我认为除了按照上述分法,也可以不固定,就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组员的构成,让学得快学得好的同学走得更稳些,让学得慢的同学走得更远些,让学生之间彼此合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我认为小组合作是常规授课形式的一种补充,不必要每节课都按照这个模式走,只要能够让学生学得更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更为灵活的方法,也就不必拘泥某一种形式。任务设置要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也要实事求是,符合教学规律、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记忆规律。不能让“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什么就做什么”,看似课堂气氛热闹非常,而实际上学生学到的并不多,合作学习成了一种摆设,看不到学习的有效性。
二、 活动的设计和开展
小组活动的设计要有条理,目标要明确,要有可操作性,开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必须保证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得到锻炼。
活动的过程即是任务完成的过程,我们要设计任务完成所需要的步骤、环节,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注意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相结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读英语,还要教会学生运用英语,所以活动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让学生始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英语。任务型教学中,很多任务是通过Pairwork (两两合作)和Groupwork(小组协作)完成的。这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难以面对存在差异性的全体学生的不足,通过不同任务的设置,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活动的展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老师少说但不是不说,老师少做但不是不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当“导演”的角色。
三、 学习效果的检验
【关键词】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读写结合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说写结合的小组学习方式能让不现水平的学生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互相激励、互通有无,交流沟通,优势互补,并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理念中丰富了课堂,让“其善者”教“不善者”,实现教学相长,这样既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又优化了教学过程,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1、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
目前,我国大多初中的英语教学都是大班制教学,在英语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很少有机会来练习“说”英语的机会,只有少数较为活跃的学生会参与到英语的对话中来。由于英语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每个班级的学生太多,老师就只能对写作的要点以及要求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独自练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述问题,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英语实践机会。
2、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传统的英语教学,基本上只是英语成绩优异者的乐园,他们在英语课堂上可以得到大量的表现机会,而绝大部分的学生只是一群缄口不言的配角。小组合作学习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此类情况的发生,利用分层次分组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既可以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同时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养成积极发言、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与口语教学时相对独立的,写作教学仅限于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口语教学则只是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将这两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进行英语交流的过程中,既为英语写作提供了素材于思想,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交流能力。
4、强化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社会与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合作意识是人们在社会中得以立足的基本素质之一。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分享成果、讨论问题交流经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实施说写结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
1、设计小组活动
为了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表达以及锻炼英语的机会,老师在对小组活动进行安排前,务必要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学习锻炼英语的机会,以此来实现小组合作教学的目标。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活动的步骤、任务、目标进行详细的说明,使活动的任务具体化;
(2)活动的难度和内容一定要在初中生的能力范围类,不能设置难度过高的问题;
(3)活动的设置一定要有探究性以及趣味性,因为设置具有探究性、时尚性以及生活化的内容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式。
2、对所有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老师在对活动的内容以及任务进行确定后,就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对其进行分组。在英语教学的写作与口语教学分组的活动中,每个小组的人数为4到6人,分组过程中的细节情况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来决定分组的方式。具体的分组方式有:
(1)根据就近原则,对相邻的学生进行自然组合,这种组合的方式比较易于操作。不过这种方法的不能完全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这种分组的方法不能用在较为大型的活动中,例如写小短文、对话练习。
(2)学生之间的只有组合,这种分组方式是建立在较为牢固的友谊上面的,它可以为小组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氛围,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生的焦虑、紧张的心理。这种组合的坏处就是学生之间容易聊到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人问题。
(3)以学生的性格、能力、知识水平为依据来对其进行分组。在对学生实行这种分组方式时,一定要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来对其进行划分。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取长补短、互相竞争的学习氛围。
3、收集与查找活动有关的资料
在初中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写作以及口语的教学是影响教学成果的关键因素。为了让小组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效果更好,在进行活动前,小组长一定要对每个组员的性格、能力、知识水平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再分配相应的任务给每个组员,让他们分头行动,通过多方的资料收集最终形成自己的意见。
4、小组的讨论交流
小组成员在收集完资料后,大家可以集中在一起,对每个组员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交流、讨论,每个组员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其它组员的观点进行修正。最后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观点与写作提纲。
5、小组的写作和修改
在完成交流、讨论的环节后,各小组便可以进行分工写作。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后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交换阅读,并对他人的写作内容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
6、老师进行综合评定
小组写作完成后,老师就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定,其评定的内容主要有以下的两个方面。
1、对各个小组活动中的最终结果进行讲评;
一、宗教与社会工作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中国民间社会生活不过是近二十年以内的事。同时,悠久而广泛的宗教文化对民间社会生活的影响巨大。同西方社会一样,两者不可替代而将长期并存,共同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人类的一些永恒问题。不过,作为“新兴”事物的专业社会工作,需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即在漫长的没有社会工作的历史过程中,宗教是怎样有效地完成“助人”工作的;怎样植根于中国民间社会,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并在助人中实现价值,获得自身的发展。中国社会中的宗教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着“助人”的作用。在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具体形式与实现方式上两者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与一致性。在伦理价值观上的契合性表现在它们都强调爱人、助人、奉献、敬业、尊重、接纳、自救、自助的价值观;都遵循倾听的原则、理解、尊重、接纳等原则;在工作方法上,存在于民间社会的宗教也形成了很多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类似的助人技巧和经验。在服务对象上首先是弱势人士和群体,也面向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内容方面,两者都对有需要帮助的人群开展慈善性质的社会援助工作,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社会工作开始进入更为广泛的社会公共领域,帮助解决个人、家庭和社区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思考与启示
一是本土语言与本土人士。宗教在不的地方使用的是不同的语言,甚至用的是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版的宗教很快就抓住了当地人的心,从而使传播效果和社会服务效果大大增强;在长期的发展中,绝大多数寺院、教堂、道观的宗教职业人员都会本地化,个别留下来的外来宗教人员也会在行为和思想上本地化。所以本土的力量是社会工作在推进社会服务时应该特别值得记取的。
二是持续和直指心灵的心理慰籍。围绕丧葬的宗教活动以其特有的方式抚慰亲人死亡带给人的创伤,同时增强人们对死亡的知识和预期,以减轻对死亡的恐惧。许多宗教还介入婚礼、诞生等人生重大事件,相当于对当事人在重大历史时刻的心理援助。宗教的各种“仪式”无一例外的都是通过心理暗示,获得一种个人在命运中的稳定感、希望和平衡。真正的助人就是这种持续的直指心灵的心理慰籍。
三是诉说和倾听的模式。诉说既是人释放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一种民间自发的心理治疗模式。而宗教仪式或宗教场所,往往就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诉说的特定环境。中国民间寺庙一般没有专门的“忏悔室”,但每一座神像前都不乏诉说的善男信女。制度化的宗教有专门的宗教职业人员为求助者提供帮助,但通常他们采取倾听的方式,不打听,不妄言,不介入,特别是禁止干涉施主的个人生活,必要的时候从宗教大义出发加以点拨,期待个人自救。这样的“不作为”,既符合宗教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高明的心理咨询技术。
四是善于运用群体的力量。借用社会工作的术语,中国宗教既有个案工作方法(比如个别的交谈),也有团体社会工作方法。各种形式的集体性宗教活动,最突出的心理功能就是使个体获得了被群体接纳的感觉;个体的心理压力得到放松和解脱;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创伤得到修复。可以说,宗教活动的这种潜功能往往是许多精心组织的集体活动都没法达到的。
此外宗教禁止和干预自杀;宗教福利和救助制度的制度化的安排;宗教场所接近社区或家庭,让宗教在空间上贴近百姓,保证宗教和信众之间的及时互动,这是宗教能够在民间社会发挥社会工作作用的一个重要的现实因素。
根据以上,将宗教值得社会工作借鉴的地方归纳为七个方面:对服务对象真诚的同情;对助人事业的虔诚和敬业;运用本土的人员和本土的语言去完成助人的事业;运用集体的力量解决个人的心理和现实问题;持续和直指心灵的心理慰籍技术;把教内互助与社会慈善结合起来;使服务机构进社区。这给社会工作的启示是:专业社会工作,要想真正深入社会,服务大众,就应该走进社区,走进“田野”。应该借鉴宗教的办法,让自己首先在空间上近距离的接近普通民众,与人们建立起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