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专业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护理专业被列入紧缺人才专业,予以重点扶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护工作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给高职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带来很大的机会,但同时对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机遇的同时又面临挑战。
高职院校重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在实际面临就业时,仅仅拥有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是不够的,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其中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1.思想政治素质
目前学生大部分是“90后”,由于互联网、手机网络的普及,他们接受的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信息比较杂乱,学生又缺乏辨别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表现为思想活跃,但不求甚解,好奇心强,但是对于学习知识不感兴趣。生活缺乏目标,脱离了高考的压力,就失去了求学的动力。他们大多“自我”意识强烈,凡事从“利我”的角度出发,缺乏责任感,缺乏奉献精神。尤其是学护理专业,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具有“真心”“爱心”“责任心”的合格护理工作者,但多数学生尚不能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有此认识。在生理上,18岁应该被认为是成年人,但目前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显示在心理上她们距离“成年人”尚有差距。因此,在高职这个阶段,还要继续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当然应该考虑采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以期取得良好效果,最终帮助学生树立好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人文素质
在以往的护理专业教学安排中,从学校到学生甚至部分专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文学文化方面的教育,笔者学院也是在经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之后才提出对于学生文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据用人单位反映,学生在工作中,经常出现书写错别字、读错药名等比较低级的问题。在与领导、同事、病人及家属沟通时,也经常出现不会说话、用词不当,激化矛盾的现象。普遍表现出文化水平较低,文化修养不够。
以笔者学院为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只有十周共计十次的应用文写作课,讲授例如简历、策划书之类的应用文体写作,学生对课程安排并不感兴趣。有同学认为,简历的书写在网上都有现成的格式,类似这种应用文体,用到再查也未为不可。提高文学文化素质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生一旦走入工作岗位,繁重的工作之余,很难静下心来欣赏文学,提高素养。倒是在学校期间可以安排类似文学欣赏之类的课程,使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方能终身受益。
就现实而言,考入高职,多少意味着学生本身通过9年义务制教育,基本的知识积累有所欠缺。这欠缺表现在方方面面,学生的语文成绩大概一直都是保持在65~75分左右,所以才会在书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出现问题。不但知识上有欠缺,在学习习惯方面也存在问题。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较差,不预习、不复习,专业书籍不看,课外书籍更是较少阅读。普遍对学习知识缺乏兴趣,课堂听讲效果较差,不会总结知识重点,只关注背记类的内容,目的是应付考试。由于考入了高职院校,学生就只重视专业课程,对于其他文化知识都采取忽视的态度。最终导致常识欠缺,文化底蕴差。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这类只有技术却欠缺素质的单纯技能型人才,最终还是要面临“被选择”“被淘汰”的命运。
3.心理素质
学生家长通常打电话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您别把我们孩子当成年人,她心理脆弱着呢。”确实,高职辅导员们也经常有同样的感受。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与年龄发展不相符合。表现为应变突发事件能力较差,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差,但是同时又不善于融入集体,缺少团队合作的能力。他们极为敏感,非常重视周围人的评价;又因为不善于表达自己,人际沟通水平较低,往往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导致情绪低落、不稳定,自我认同感较低。
护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必然要求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要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但学生在校期间在这方面得不到提高,种种情绪带到工作岗位上,面临目前比较严重的医患矛盾、医患纠纷,学生的这种状态也极易引发矛盾或激化矛盾。
加强素质教育途径
1.加快护理专业学科教学改革
加快专业学科的教学改革,包括书本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学有所用,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更替那些陈旧、过时的内容,定期邀请临床一线的护理专家来校指导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尽量缩小与临床的距离,增加实验、实训、见习课程;购置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实训基地;与实习单位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加人文课程设置,例如,护理伦理、护士礼仪、文学欣赏、音乐、美术欣赏、舞蹈、形体等课程。培养学生特长,使学生各方面得到雕琢、得到打磨,最终成为内外兼修的高级护理人才。
2.用志愿服务促进学生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支持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能力,在实际的人与人的交往中,锻炼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观察发现,那些乐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学生,在毕业求职的时候往往胸有成竹,而且很多学生就是在志愿服务中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获得就业机会的。学院也应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在志愿服务中,学生能够增长见识、获得认同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并且得以成长。走出校门真正去理解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及时调整自己,以应对就业压力。
3.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研讨、参观等,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鼓励学生参加院校级别、市级、国家级别的操作技能竞赛,增长见识,磨炼专业技能。
小结
关键词:护理;介入护理专业能力;规范化培训
护理工作是医院的重要部分,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而高质量的护理需要质量过硬、素质过关的护理人员。同时介入护理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我科从2012年开始对全科护理人员展开规范化培训,以规范行为为重点,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有床位60张,在岗护士23名,其中病房护士18名,均为女性,年龄在20~45岁。中专学历的9名,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14名,助理人员3名,初级护理人员14名,高级护理人员5名。2年以下的护龄的是9名,占到39.1%。在施行专业培训之前,我科进行过一次摸底考试,合格率仅有34.7%,我科目前主要情况是:一线护士少,难以满足日益增加患者的需要,护理人员压力大,造成护理人员流失,护士配置紧张;护士整体素质较低,护理人员不能及时掌握,加大了护理风险。
1.2方法
1.2.1界定专业内容培训 以提高介入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为目标,培训后要求护理人员可以明确介入护理的概念及工作范围,熟悉介入手术的流程及术后护理规范,能将理论应用于临床中,为患者提供高品质护理。
1.2.2培训周期及考核方法 培训周期为6个月,巩固期为1年。培训后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保证理论知识合格率达到100%,实践操作规范达到95%以上。
2 培训方式及方法
2.1基础培训 由每科主任在每周一下午进行培训,培训对象主要为新职工和低护理护士,对不同岗位开展针对性训练,并找到共同关注点,现场进行交流。
2.2分阶段培训 第一阶段为中专学历护士及毕业后不满3年的,定期参加"三基"考试,要求熟练掌握护理基础理论,及护理专业知识。鼓励自学提高学历。第二阶段为大专及本科学历护士,培训内容为运用护理常规进行护操作,组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参与护理实践,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整体护理,必要时进入急诊室、ICU,掌握急症、重症抢救及护理[1]。
2.3规范化护理培训及三级管理 一级质控:由病区讲解护士长带领本区护士按应测评内容每日进行护理查房,检查并规范其操作。二级质控:由教育组成员进行抽查护士工作和技术操作,并参照标准进行打分,1~2次/w。对于不达标者,由护士长监督训练直至操作规范达标为止。三级质控:选拔资质深、素质高的护士长组成护理工作考核小组进行抽查,以《护理常规》和《临床护理指导》为参照,对护理操作进行衡量,每月抽查1~2次[2]。三级质控与二级质控区别在于三级质控将考核分数纳入最后总分,并于奖惩相联系。
2.4加强超声介入专科护士的培养学期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学习的方向主要包括环境消毒监测,无菌物品存储管理,病情观察记录,入室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严格把关从而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而保证介入治疗的安全和质量。
3 考核方法及内容
3.1将每年3月定为我科护理操作练兵月,4月定为护理技能操作评比月,护理人员人人参与,互相学习,逐步规范自身操作,有效提高护理水平[3]。并发现护理不过关护士,进行分析,相关人员提出改进建议,做好跟踪,使考核落到实处。
3.2理论考核由科主任出题,以试卷形式进行考察,考核内容为培训所有内容。技能操作由护士长组织进行,采取上级对下级负责的制度,由护士长负责监督高级护理人员。有差异的进行考核,助理人员每月进行考核,初级人员每季考核一次,高级护理人员可以6个月进行一次。
3.3将考试成绩为65~75分设为合格,76~89分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保证理论考试成绩全部在良好及其以上,技能考核全部合格,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
4 结果
我科23名在岗护理人员经过培训后,理论合格率由原来的87.4%提高到了100%,且能应用于日常临床护理中,技能操作由培训前的71.5%提高到98.7%。患者满意度也由原来的93.7%提高到培训后的99.2%,护理质量明显提升。见表1。
5 讨论
通过对我院护理人员进行介入护理专业能力的规范化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1提高了护理队伍的素质及护理质量 在规范化培训中,注重培训对象护理知识及技能的提高。通过此次培训,护士、护士长积极配合,广泛参与评比等各项活动,护理部通力合作,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操作流程规范,提高了工作效率。
5.2培训后护士从电话来访、接待患者以及交接班等方面更加注重礼仪,在培训过程中,强化"护理一个患者,交上一位朋友"的服务理念,从而转变了传统护理模式,增强主动护理意识,真正为患者所想。有利于解决医患纠纷,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5.3经过坚持不懈地进行规范化培训和考核,护理发生差错的概率逐年下降,提供了安全的护理环境,保障了患者生命安全,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
6 小结
只有加强介入护理专业能力规范化培训才可以进行规范化操作,规范化操作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惠成.护理人员介入护理专业能力规范化培训实践[J].海南医学,2012,23(2):155-156.
1.1对象
采用Delphi法的样本估计方法,即样本含量为护理专家20~50人为宜,考虑到样本回收中的遗失和无效问卷及专家分布平衡性,于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和临床医疗4个领域各选取12人,即共选取专家48人。专家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咨询。入选标准:护理教育专家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硕士生导师,从事护理硕士教育3年以上;护理管理专家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并担任科护士长及以上职务,从事护理管理工作5年以上;临床护理专家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科护士,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0年以上,临床带教5年以上;临床医疗专家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硕士生导师,副高以上职称,于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10年以上,从事硕士教育3年以上。
1.2方法
1.2.1专家咨询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包括护理教育专家、护理管理专家各1人,临床护理专家及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各2人。课题研究小组共同总结、分析,初步构建我国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框架;并根据该框架设计出包括9项一级条目及28项二级条目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专家咨询问卷。为保证问卷各条目表述清晰、合理,选取护理教育专家、管理专家及临床护理专家各2名对该问卷进行预试验,并根据专家意见增加、删除、合并部分条目,修改部分条目表述方式,最终形成包括8项一级条目、27项二级条目、70项三级条目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专家咨询问卷。本次咨询问卷共分为3个模块,第1部分为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第2部分为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咨询表,第3部分为专家对本次研究内容的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调查表。问卷采用结构式问卷,条目内容的重要程度用Likert5级评分法描述,具体分为“5=很重要,4=重要,3=一般,2=不重要,1=很不重要”5个等级。采用发送电子邮件、现场发放的方法发放和回收咨询问卷,问卷回收后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在发放下一轮问卷时反馈上一轮情况,以便专家作出准确的判断。每个条目只能选择一个分值,并根据条目内容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1.2.2统计学方法
数据由双人平行录入Epida-ta3.1,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各指标评价结果的均数、标准差、权重系数、变异系数,以及咨询专家的积极程度、专家权威系数、专家协调系数。专家积极程度由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权威系数(Cr)由专家对问题的判断依据(Ca)、专家对问卷内容的熟悉程度(Cs)共同决定,Cr=(Ca+Cs)/2;专家协调系数由肯德尔和谐系数表示。
2结果
2.1专家积极系数
本研究共发放两轮问卷,第1轮发放问卷48份,第2轮45份,分别回收45、43份,两轮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75%和95.56%。
2.2专家权威程度
本研究第1轮专家咨询中Ca=0.80,Cs=0.83,Cr=0.82;第2轮专家咨询中Ca=0.90,Cs=0.83,Cr=0.87,两轮专家权威程度均较高。
2.3专家协调程度
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8、0.21(均P<0.01),专家意见协调性好,结果可取。
2.4咨询结果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为包含8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的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讨论
3.1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
在德尔菲专家咨询过程中,研究者使用调查问卷对特定主题进行两轮咨询以征求专家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正,直至专家组成员意见逐渐趋于一致。专家的选择是利用Delphi法进行研究成败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选择的专家包括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和临床医疗4个领域,既有来自于培养单位的专家,又有来自用人单位的专家,所有专家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大部分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包含了在培养护理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所有领域,说明专家不仅具有良好的学科代表性,且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次两轮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75%和95.56%,且每轮均有多名专家对各条目提出建设性意见,说明专家对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一般认为权威系数≥0.70为可接受;权威系数>0.80则说明专家对咨询内容具有较高把握。本研究两轮专家咨询中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2及0.87,表明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各指标评价结果的变异系数、肯德尔系数(Kendall′s,W)表示。变异系数越小说明专家的意见越趋于一致;肯德尔系数介于0~1,肯德尔系数越大,表示专家一致性程度越高,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若P<0.05,则可认为协调系数经检验后有显著性,说明专家对指标的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结果可取。本研究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8、0.21(均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专家对指标体系的认同程度已趋于一致,且结果可信。
3.2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护理专业的持续性发展与时代要求
临床实践能力在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平均期望值及权重值在一级指标中均位于最高,这一结果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致。同时,美国学者Hamrice等认为高级实践护士应具备直接提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伦理决策能力、专家指导能力、临床科研能力、提供咨询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7种核心能力,且反复强调“临床护理实践能力”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在荷兰,临床护理能力亦是护理高级实践者的首要核心能力。随着医学分科的细化和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全球临床护理呈护理专科化发展趋势,对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要求同时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作为护理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级护理实践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要胜任护理岗位,临床实践能力是其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这亦是其他能力的基础。此外,护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践是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临床实践能力是保证护理教学、科研和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不断出现各种护理新技术和新知识,护理科研者、护理教育者、护理管理者都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以保证护理科研、教学、管理不与临床脱节。由此可见,无论是“科研型”或是“专业型”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均为其首要能力,这不仅是专业本身的要求,更是进一步进行护理科研、管理、教育的前提条件。本研究中评判性思维能力权重值仅次于临床实践能力。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评判性思维能力在护理教育、临床实践及护理科研中的意义更加凸显,其不仅是临床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亦是护理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近年来国内外护理教育专家非常重视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而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临床护理、护理科研、教育、管理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渠道,对现代护理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本研究中专家对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符合实际情况。本研究结果中护理科研能力位居第三,与国内以往研究有所不同。早在1990年,美国护理学院协会(AACN)指出,科研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护理协会(ANA)在1994年亦提出,护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应能够起到临床护理专家的作用,能够协助科研工作者完成科研项目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工作。国外学者认为科研能力应是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尤其对于“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护理科研能力应是其必备的第一核心能力。在我国以往研究中,护理科研能力并未得足够的重视。
2011年护理学被列入国务院学位办新修订学科目录,成为一级学科,使护理学在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等方面迎来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护理学学科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护理科研是推动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不断地进行护理科研,并将护理科研成果应用推广于临床实践中,护理学才能进一步发展。而护理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级护理人才有必要亦有责任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带领护理同仁进行护理科研,并将所得出的结果应用、推广于临床实践中。因此,专家均认为临床科研能力是护理硕士研究生必备的核心能力,并对其做出了更高要求。另外,与以往不同的是,专家认为“获取信息能力”及“科研选题能力”更为重要,信息的准确获取是进行临床科研的基础,而科学的科研选题则是整个科研探索的起点,选题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目的,更决定了科学研究的结果和价值。本研究中护理管理能力的期望值及权重值在一级指标中均位于最低。这一研究结果与部分国内学者研究结果以及国外对护理高级实践者的核心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现代管理理论认为领导者需要经过努力学习、工作锻炼、专业培训而逐步成长,管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本人身心机能条件和社会实践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需要管理者经过一定管理实践的锻炼而形成的特有基本素质。因此,为了培养护理管理领域人才,国外较早开展了护理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其已经发展为成熟的教育体系和培训方式。但国内护理管理能力的培训暂未形成体系,存在培训内容不统一、培训机构层次不一等问题。且护理管理培训对象多为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两个层次,未见针对培养或提高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管理能力的培训。而护理硕士研究生大多临床经验欠缺,管理经验相对不足,对护理硕士研究生或是刚毕业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来说其主要职能仍旧为临床实践者,同时肩负着临床科研、教育咨询的任务,故对其管理能力要求较低。因此,二级指标中“领导能力”的平均期望值亦较低。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护理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护理人才,计划、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亦将成为其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护理管理能力是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之一,但相较于其他核心能力其权重较低。
4小结
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12亿万人,占总人口的15.5%,全国人口净增长约1000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破2亿的国家。按照专家预测,大约再过20年左右,中国老年人口就将突破3.5亿,此后一直到2100年都不会再低于这个数字。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社会负担加重;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跟不上老年人的需要;家庭养老功能减弱;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生活服务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高职护理院校作为我国医护类教育事业的一份子,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应用型老年护理人才的任务,因此为了积极营造健康老龄化的条件和环境,我们高职院校要扩大护理教育规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加强老年护理教育,加快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缓解护理人力资源紧张的状况,适应老年护理市场的需求。
一、老年护理专业能力培养
老年护理强调如何维持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促进老年人自我护理的能力,同时提供优质的护理措施,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最直接的援助和支持。因此我们还需要培养以老年专科护理技能为首的12项专业能力:老年专科护理技能,应对老年人急性突发事件的能力,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预见潜在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获取新知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老年人健康评估能力,自我防护能力,针对病人、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及电话咨询的能力,应用计算机建立健康档案的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调研与科研能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仁爱之心,热爱护理事业,遵守法律法规,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要,能按照现代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运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老年保健等护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
二、老年护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在护理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护理专业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和专业培养目标,在引进国际护理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高职生源特点,经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我院校构建与国际护理理念接轨、体现护理特色的“三线并进、三能合一”的课程体系。
1、“三线”的平台为职业道德、人文知识和护理礼仪与人际沟能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公共基础课程;2、纵向并进的“三线”:(1)职业知识线:按学生认知规律与后续发展,设置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或专业特色、专业拓展等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技术、成人护理一、成人护理二、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等。(2)职业能力线:遵循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技能训练由单项到综合、从校内仿真实训到医院实习,形成“通用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和综合护理能力”逐渐递进,最终达成护理职业综合能力,实现“三能合一”。(3)职业素质线:通过课内加强护理人文课程比重、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医院文化熏陶、职业认知、5.12护士节系列活动、社区服务、社团活动、自愿者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将护理人文精神、职业素质的养成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评价与实施
基于院校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以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护理人才为目标,确立了“重人文素质、厚专业知识、强职业能力、精技能应用”的人才培养观,构建了“德能并进”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创新了“院校融通、做学教一体、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护理系2013年开始招收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本专业的学生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三线三能”课程体系基础上,以对接临床老年护理工作程序为导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实施“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明确了老年护理专业能力要求,达到了“通用护理能力、老年护理能力和综合护理能力”的逐渐递进,最终使学生达成护理职业综合能力和老年护理能力,实现“三能合一”。
四、前景展望
[关键词]:职业能力;现状;对策;
随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不断深入和医院对护理新职工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评价由学校的单方评价扩展到学校和医院双方进行,教学评价内容更追求实用性、实践性、技术性与人文教育结合[1]。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职业能力现状和评价该层次护理毕业生质量,作者对我市6所医院近3年录用的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为相关职业院校和医院实习管理与岗前培训提供帮助。
1.调查概述
调查的对象为我市内2家三甲医院、2家二甲医院、2家三级专科医院近三年录用的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本次跟踪调查主要采取走访用人单位护理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我们设计了9个方面的问题的调查问卷: 学习能力、敬业精神、基本操作、文化知识、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意识、职业道德、身心健康。我们共发出问卷220份, 回收209份, 其中有效问卷198份。
2.调查分析
2.1 现有优势。医院普遍反映该层次的学生政治素养高, 团队意识能力强, 工作中能够吃苦耐劳,上进心强,入职适应期也较短,进入工作岗位后很容易上手,能够胜任目前所从事的工作。90%以上的调查者认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在敬业精神、文化知识、身心健康、职业道德这几个方面表现让人满意。75% 以上的毕业生在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都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认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业务过硬,基本操作、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2.2 存在不足。10% 的调查者表示目前五年制高职护理毕业生吃苦耐劳精神有所欠缺,眼高手低,怕苦怕累,对工作岗位很挑剔,不愿意接受平凡而琐碎的工作。有27%的调查者对这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欠缺,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沟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有待提高。在与用人单位交流过程中,用人单位希望学校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
3.工作对策和建议
3.1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方法指导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场所[2]。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它能促使学生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老师教授课程,学生学习思考的目标。所以教师必须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师生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3.2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的培养 学校积极发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知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所学专业岗位必须具备那些素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加强管理,重视专业认知、集中见习和毕业实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自身差距,认识自身的不足,以便其调整心态, 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提高自身修养, 这将为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需要, 发挥积极作用。实践活动中,加强学校与社会有关行业、单位、部门有效管理与沟通, 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3.3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学校应增强学生沟通能力、企业文化知识等方面教育及训练力度,邀请优秀毕业生以及医院处管理人员来校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自己的企业文化,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能更快更好适应就业工作环境。学校要针对性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积极搭建形式新颖、主题鲜明、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通过校园文化创建和熏陶,增长学生职业知识,培养其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3.4 创新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 职业教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不断更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方法,增强校企结合,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平台[3]。这就要求学校将推向校企合作深入,将实习和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在实习学生前,学校将具有一定实习带教能力并提供对口就业岗位长期协作单位邀请到学校,与学生进行实习“双向选择”,让学生在进入实习岗位前,就对实习单位充分了解,并愿意到该实习单位就业,学校利用实习以强化学生关键技术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为抓手,使学生在生产一线得到磨练和培训,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学习的无缝对接,既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习目标,又保障实习单位优秀人才的选拔,保证实习质量的同时保证学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晓敏. 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