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无痛病房; 骨折; 机体疼痛; 满意度; 护理管理

Application of Painless War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in Patients with Fracture and Its Effect on Pain and Satisfaction/OUYANG Lang,YANG Yue-ying,OUYANG Li-yi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6):078-081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ainless ward management mode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Method:79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outine group,and the patients received general nursing mode;painless ward was set up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May 2016,improved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79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The nursing satisfaction,evaluation score of life quality,pain degree and comfort level of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patients in research group was 96.20%,which was higher than 77.22%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ainless ward; Fracture; Body pain; Satisfaction; Nursing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in Qingxin District of Qingyuan City,Qingyuan 5118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6.021

骨科主要收治的疾病类型包括骨折、风湿性关节炎等,对于此类患者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固定骨折部位、手法复位、用药治疗等,但治疗期间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机体疼痛感,影响患者身心舒适度[1-2]。而骨科医护工作者应积极改进科室传统护理模式,以患者机体感受为护理目标,为其提供舒适护理服务,住院期间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关怀护理、饮食指导及心理护理等措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于2015年3月-2016年5月在本院科室设置无痛病房,科室护士长联合医院领导层制定全面的无痛病房护理管理计划,明确具体的护理计划、服务流程、及操作标准过程等,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以将其机体疼痛作为护理目标,开展护理服务[3-4]。本文研究在骨科建立无痛病房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14年2月-2016年5月骨科科室实施两种护理管理模式,将不同时间段收治的患者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79例骨科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X线片检查、手法触诊等确诊为骨折;患者主诉骨折部位疼痛,影响日常活动[5]。排除标准:交流障碍患者;合并严重并发疾病的患者;不能较好配合研究患者。常规组包括男47例,女32例,年龄25~75岁,平均(46.2±9.6)岁;疾病类型:车祸导致多处骨折伤21例、跌倒导致股骨颈骨折20例、风湿性关节炎30例、踝骨骨折8例;平均住院时间(30.2±5.6)d。研究组包括男45例,女34例,年龄26~73岁,平均(47.9±10.2)岁;疾病类型:车祸导致多处骨折伤20例、跌倒导致股骨颈骨折21例、风湿性关节炎31例、踝骨骨折7例;平均住院时间(31.5±6.0)d。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组 常规组接受一般护理模式,包括为入院患者积极评估疾病现状、为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检查工作、疾病确诊后及时告知患者病情、进行知识宣教、了解患者内心想法及主诉,提供较好治疗环境,对于需要手术治疗患者及时告知手术具体过程,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加强护患沟通,术后及时观察患者疼痛表现,监测体征变化,为其加强干预。及时遵医嘱为患者使用镇痛药物,做好护理、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早期行健康指导,强调术后家庭疗养要点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加强术后随访干预[6-7]。

1.2.2 研究组 骨科建立无痛病房,(1)首先成立无痛小组,组员包括护士长、骨科医师及护师等,所有成员均需接受专业培训、内容包括疼痛评估、干预、药物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心理关怀、舒适护理服务等,定期组织接受培训;护士长应及时为组员组织讲座授课、邀请兄弟医院的著名骨科医师来院进行经验交流,护士的主要任务包括对入院患者积极评估疼痛情况、掌握疼痛药物干预的指征,制定护理诊断,积极落实止痛措施[8-9]。(2)患者入院后及时提供健康指导,包括为其加强疾病知识宣教,为患者发放健康指导,让患者了解疼痛知识,为患者讲述无痛病房概念,包括常用的镇痛药物,加强护患交流,及时评估患者对于疼痛知识的理解程度,嘱咐患者准确描述自身疼痛表现与性质,护士应及时在术后了解患者疼痛情况,如患者24 h内主诉疼痛次数超过2次即符合用药标准。(3)患者入院当天,应及时了解疼痛情况以及镇痛需求,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嘱咐患者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告知无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痛,而是最大程度上降低疼痛感。患者入院后次日,护士应及时评估患者机体健康状况,了解患者骨折表现、机体疼痛程度、手术时间及创伤情况,提前制定患者术后镇痛方案。(4)手术结束后及时护送患者返回病房,评估患者健康状况,术中体征变化及术后体征变化,为患者加强术后镇痛模式,按照疼痛评分采取疼痛措施,疼痛早期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进行镇痛,医师下达长期医嘱,根据患者表现而选择用药。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表现,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2)采用疼痛测评表(VAS)观察患者干预后机体疼痛情况[10],采用10分制,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对患者日常活动影响较小,无需用药干预;中度:4~6分,患者感到疼痛,可使用药物缓解;重度:7~10分,疼痛感觉较重,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患者不能忍受,需及时采用措施干预。疼痛缓解度=(无痛例数+轻度疼痛例数)/例数×100%。(3)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评估[11],主要指标包括日常活动、户外活动、社会融入度及心理情绪等,总分为100分,单项指标为25分,得分较高者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较好。了解患者住院期间机体舒适度表现[12],主要指标包括:机体舒适、内心情绪波动、环境舒适等,总分为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 研究组患者对于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6.20%,高于常规组的7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5.630,P=0.000),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表现比较 研究组患者经护理管理干预后,疼痛缓解度为84.81%,高于常规组的4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5.860,P=0.000),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常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指标评分均低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机体舒适度表现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无痛病房的建立主要由护士、医师等共同组成,其中护士是与患者联系的直接途径,护士应在患者住院期间积极评估疼痛表现、实施具体止痛措施、了解患者疼痛程度、鼓励安抚其不良情绪、提供舒适缓解护理、进行健康指导工作。大部分患者表示对于临床护理服务工作感到满意;且科室通过建立无痛病房,通过围手术期全面病情监测、加强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服务等;疼痛是骨科患者主要存在的护理诊断之一,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除了为患者做好治疗及用药措施,此外,还需重点监测并改善疼痛情况,提高患者身心舒适度[13-14]。

文献[15-16]研究表明,对于骨科患者机体疼痛度缓解程度与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环境、镇痛用药、操作技能及沟通等均存在较大联系,而骨折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导致患者入院后机体已经存在较大的疼痛表现,因此护士应早期评估、及时控制、建立镇痛计划、并在住院期间积极进行疼痛管理[17-18]。而本次研究中,建立骨科无痛病房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疼痛表现,通过全程干预,有效将患者疼痛感受控制在可承受范围,提高患者机体舒适度。无痛病房中由专业接受过培训的医护人员作为实施主体,为患者提供综合护理服务,科室建立责任管理制度、实施分工制,普及人性化及舒适护理服务理念,及时满足患者身心需求,提高其身心舒适度[19-20]。

综上所述,疼痛是影响骨科患者身心舒适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且持续性疼痛发作对于患者心理情绪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患者睡眠障碍、影响预后结果,而本次研究中在骨科建立无痛病房护理管理模式,包括科室以护士长为首成立护理管理小组,重点针对研究对象进行入院时疼痛评估,医师建立长期用药镇痛计划,护士应及时观察患者疼痛表现并加强干预、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为患者宣教疼痛及疾病知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机体疼痛,树立疾病治疗信心,采取适宜镇痛措施,建立无痛病房责任管理制,提高了患者对于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且干预后患者的机体舒适度评分降低,生活质量评分较高,机体疼痛缓解度较好。

参考文献

[1]凌红.OEC模式在骨科无痛病房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22):24-26.

[2]程金焱,沈洁.创建骨科无痛病房的初步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140-141.

[3]李俊豪,张帅,黄其志,等.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应用于骨折患者疼痛控制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6):3719.

[4]王志红,乐汉娥,刘文杰,等.疼痛护理在骨科护士分层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J].骨科,2015,6(1):45-48,52.

[5]韦永鲜,陆晓生.骨科阶段性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4):109-111.

[6]张莉,梁爱华.骨科无痛病房优质护理工作模式的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2):386-387.

[7]刘丽梅,杨元娇,古玉燕,等.骨科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0):2220-2221.

[8]任爱红,马秀琴,张海霞,等.循证护理用于髋、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早期无痛康复的护理[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4):164-168.

[9]袁青,黄蓉,赵龙桃,等.无痛病房的开展现状及展望[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9):1114-1116.

[10]蔡小花,林琼,梁玲欢,等.个案追踪法在骨科老年住院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5):365-367.

[11]鲁雪梅.手术室皮肤管理小组在预防骨科患者压疮中的作用分析[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4,9(4):83-84.

[12]单月霞,耿云艳.骨科术后疼痛评估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2):93-95.

[13] Wootton C I,Elliott I A,Sengdetkha D,et al.Melioidosis:an unusual cause of recurrent buttock abscesses[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2013,38(4):427-428.

[14] Unbeck M,Sterner E,Elg M,et al.Design, application and impact of quality improvement 'theme months' in orthopaedic nursing:a mixed method case study on pressure ulcer preven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13,50(4):527-535.

[15] Rodts M F,Glanzman R,Gray A,et al.Measuring outcomes in orthopaedics implementation of an outcomes program in an outpatient orthopaedic practice[J].Orthopaedic Nursing,2014,33(6):331-339.

[16] Otto C,Shemenski R,Scott J M,et al.Evaluation of tele-ultrasound as a tool in remote diagnosi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at the 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 and the McMurdo research station[J].Telemedicine and E-health: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elemedicine Association,2013,19(3):186-191.

[17]章莲.无痛病房管理在骨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3):58-60.

[18]董晓彤.骨折患者术后无痛护理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10):914-915.

[19]梁君.疼痛规范化管理在骨关节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7-28.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护理对策

骨科是医院重要的科室之一,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使用骨科手术治疗骨科病的患者越来越多,骨科手术的成功与否与手术操作本身、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处理等环节均有密切联系[1]。临床护理工作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主要分析引起切口感染的可能因素,并探讨预防性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①对照组:(2010)年(6)月—(2013)年(1)月该院进行的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共(253)例,均为植入内固定物手术;其中手术切口感染(32)例,所有切口感染病例以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作为诊断标准,且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可供分析探讨;②观察组:(2010)年(6)月—(2013)年(1)月收治(168)例骨科手术患者。

1.2调查及分析内容

观察(30)例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与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分析。分析切口感染率与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不同手术切口类型、实施手术的时间长短、不同手术部位等。

1.3预防性护理方案

根据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手术室和骨科病室安排专职控感人员、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给予观察组患者预防性护理。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许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患者及医院手术管理两方面,包括手术操作本身、患者低下的抵抗力及术后日常护理不到位等[2]。基于此,控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重点在于提高患者的免疫机能,同时加大临床医护工作的管理力度。通过分析探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性护理对策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出现切口感染症状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尽早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护士给病人翻身、叩背及更换敷料时,应注意固定好引流管,尽量保持肢体于切口处较低的可利于引流。营养支持可加强老年体弱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术后应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及营养支持。合理选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的手在接触病人身体及医疗器械前应彻底消毒,医务人员手卫生是最简单、最重要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3]。空气污染是手术中外源性细菌的主要来源,层流手术室可提高空气洁净度,同时应该加强手术室人员管理并严格控制手术参观人数。护理人员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与骨科手术医生的手术配合默契,根据骨科手术医生的个人习惯,增配特殊手术器械,避免因手术台上器械准备不齐而延长手术时间。

2 骨科手术切口相关因素

2.1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老年患者、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时间>3h、手术部位在腰髋部及以下部位、术中有参观人员的感染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

相关因素 手术例数(n=1784) 感染例数(n=30) 感染率(%) χ2值 P值

年龄 18~60岁 1072 9 0.84 11.5196 0.0006887

>60岁 712 21 2.95

手术切口类型 Ⅰ类 1032 10 0.97 15.9495 0.0003440

Ⅱ类 485 8 1.65

Ⅲ类 267 12 4.49

手术时间

1.5h~3h 1119 15 1.34

>3h 189 10 5.29

手术部位 颈肩上肢 807 7 0.87 5.9085 0.01507

腰髋部及以下部位 977 23 2.35

术中参观人员 有 1232 27 2.19 6.2625 0.01233

无 552 3 0.54

2.2切口感染率分析

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为1.68%(30/1784),对照组为无切口感染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7967,P=0.028826)。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

3 骨科手术感染护理措施

3.1术前患者状况术前患者存在的感染病灶,应积极治疗,如毛囊炎、褥疮等。术前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应积极控制高血糖,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尚不完善,而老年人器官组织功能退行改变,免疫功能减退,需积极调整到最佳状态。

3.2术前的术区皮肤护理择期手术前皮肤准备使用含抗生素的肥皂洗澡。手术前1d备皮刀剃除毛发可使皮肤上皮损伤导致微生物繁殖,增加术后感染的概率,建议术前30min在手术室进行备皮,并于备皮前后均涂抹一层碘伏。关节置换术患者,分别于术前1d晚和术晨进行术区皮肤清洁消毒(用3%碘酒消毒并用无菌巾包裹)。

3.3术中注意各个环节无菌操作术者的衣服若有小的破损应及时更换或用无菌贴膜覆盖破口。手套容易被骨碎片、克氏针、缝针等利器损伤,有研究报道手套如有一针孔大小的破损,20min内可逸出18960个金黄色葡萄球菌。建议术者戴双层手套,术中手套一旦破损应及时再刷手更换手套。急诊手术要对开放性的创口进行严格的清创处理,清创完毕后要立即更换污染的手套和器械,并重新铺无菌单再进行手术。切皮前最好使用皮肤粘贴膜,防止附近毛发、皮脂腺分泌物污染切口。手术时间超过4h的,应重新消毒切口并更换无菌巾,以减少感染机会。手术操作和切口暴露时间长,创面细菌感染的机会增多,且由于手术牵拉肌肉造成切口及组织损伤加重,局部抵抗力下降,同时长时间的操作,出血量增多,麻醉时间延长,也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机会增多,故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结束手术,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的熟练配合。术中透视时应及时更换有可能被污染的无菌巾,并密切注意C臂机的移动会不会接触到无菌台。缝合前以生理盐水大量冲洗切口,保证冲洗量在1500ml以上,观察肌肉颜色,必须彻底清除失活组织。缝合皮下脂肪层前用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将已脱落、坏死脂肪组织冲洗掉,缝合时应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3]。术前30min内静脉滴注小剂量液体溶解足量抗生素,使手术过程中手术切口及周围组织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对手术持续2h以上者,术中追加一个剂量。

3.4做好术后观察和护理由于骨科手术的特殊性,术后易出现血肿。因此术后充分引流是非常必要的,术后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不待湿透及时更换,注意防止大小便污染伤口敷料。对伤口留有负压吸引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引流管的畅通,避免造成深部积血,引起伤口感染。术后切口覆盖的敷料不宜太厚密,尤其在夏天,否则会造成汗液蒸发困难,而温暖、潮湿的皮肤会成为细菌繁殖的良好条件。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3结束语

骨科手术多为外伤急诊手术,一般为开放性伤口,污染较严重,极易发生感染[4]。手术切口感染为骨科无菌手术并不少见的并发症,往往使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临床护理工作对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具有关键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巍.浅谈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与预防[J].中外医疗,2011(4):183.

[2] 李妙芳,魏润玲.14274例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中医正骨,2009,7(21):22-24.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下肢。吕厚山等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47.1%[1]。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疗效,给其带来痛苦,甚至会发生致命的肺栓塞,是导致成人骨科手术后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发生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其实行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发生DVT的风险,而且可以降低医疗费用。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对105例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5例,男58例,女47例,年龄55~87岁。全髋关节置换37例,全膝关节置换45例髋部周围骨折23例。其中合并糖尿病27例,高血压32例。随访3~6个月。本组术后24小时出现局部血肿胀疼3例经四肢血管彩超诊断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经积极治疗和护理1周内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预防性护理干预

术前预防:术前常规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宣教,使其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详细讲解功能锻炼的方法和要点使其能独自完成。术前注意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控制血糖和血脂,戒烟戒酒。指导患者深呼吸,鼓励患者多饮水,避免脱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选择清爽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术中预防: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规范使用止血带。

术后预防和护理:术后早期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麻醉作用消失后主动或被动进行踝关节背伸趾屈活动内外翻及环转练习。方法:①双足背屈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②踝关节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③双足环转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④双下肢按摩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鼓励患者做健侧下肢抬高和双下肢肌肉收缩训练,定时翻身。指导患者锻炼时不能操之过急,强度不宜过大。以不影响休息为宜。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水平周径,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物理预防措施:除早期活动外,应配合机械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2次/日,每次30~60分钟。双下肢交替进行。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改善静脉瓣功能。注意事项:选择适宜尺寸的腿套,以可伸进2个手指为宜。

药物预防措施: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术后尽早用药。遵医嘱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通常用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1次/日。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24小时。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对实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推荐药物预防时间最短10天,可延长至11~35天[2]。

讨论

1856年法国科学家Virchow指出血流缓慢、血管损伤及血液成分改变即出现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3]。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之一。①血管损伤:手术操作和的压迫,关节手术骨水泥的热效应及大腿止血带的应用,都可能引起血管损伤,静脉穿刺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小板发生黏膜和聚集反应,形成红色栓子。②高凝状态:手术创伤出血后,机体将自动动员凝血机制阻止出血,手术时破坏的组织和渗出液是促凝活性很强的组织凝血活酶,它进入血液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③静脉血流缓慢:术前长期卧床,术中长期静止不动,以及术后长期制动都是静脉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因此,在救治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加强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分析每个患者的危险因素,评估风险程度,采用早期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干预。在精细的护理工作和严密的护理观察下能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患者疼痛,受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156.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1.1专科护理知识相对缺乏,对存在或潜在的临床护理问题缺乏预见性导致的不安全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在遇到创伤(复合伤以及多发伤等)严重的患者入院时,由于对专科知识以及判定能力相对缺乏;对急诊救治程序未明确掌握;对医嘱采取机械方式来执行;对隐藏较深的创伤不能及时发现;对长骨干骨折,特别是整个身体的多处骨折及患者在受伤后72h出现脂肪栓塞综合征了解不足等。

1.2未严格执行临床护理制度造成的安全隐患在夜间未按照相关临床护理制度(分级)进行巡视;骨折伴有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等。在交接时未严格按照相关交接制度进行交接;未及时帮助瘫痪患者翻身,导致其出现压疮的发生率提高。

1.3病区环境未得到有效管理造成的安全隐患大部分骨科患者在行走时较为不便,病区地面潮湿时易出现滑到现象,导致患者骨折。因此,应使用拐杖进行辅助行走。

1.4临床护理在操作不规范时造成的安全隐患临床护理人员在抬起患者或为其更换时,未对受伤部位和头部进行有效保护以及大力牵拉,均会使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并对脊髓神经造成一定损伤。对于出现暴躁、焦虑以及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未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1.5临床药物管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在骨科中通常采用β-七叶皂苷钠进行治疗,因其可使受伤组织水肿得到明显改善,但在使用过程中易忽视其相关过敏反应,严重者还会导致患者肾衰竭等相关不良反应。在骨科治疗也会用盐酸克林霉素,因其属于抗菌素药物,对普通细菌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但该药物在骨骼中浓度相对较高,通常易忽视其肾脏毒副作用。

1.6临床护理病历管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临床护理病历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中包括医疗和法律文件,在一些骨科护理中,经常会发生临床护理记录和医疗记录存在差异,时间记录存在误差,严重者还会出现病历丢失等。

1.7临床护理人员沟通能力较差造成的安全隐患在骨科中由于未进行良好地沟通导致的意外事件相对较多,例如患者及家属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尚不清楚;部分患者在入院时要立即进行手术,且对相关术前准备工作不理解;还有部分患者必须在生命体征平稳后采取手术等,若此时护理人员未进行耐心细致地沟通讲解,均易发生护患纠纷。

2安全隐患应对措施

2.1增强相关专科知识教育,对临床护理人员的预见性护理思维能力给以重点培养对骨科不同疾病类型患者在急救时要进行充分评估,这样不但使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危险性进行科学、合理评估,同时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相关并发症给予全面评估,进而采取相对应的临床护理措施,最终使临床护士预见性的思维能力以及观察力明显提高。

2.2增强临床护理安全教育以及安全管理在临床护理安全方面,要从法律以及思维教育来进行,使每一名临床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同时严格遵守相关规则制度,且在临床护理操作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进行。采取弹性排班制度,保证临床护理的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同时根据患者病情以及工作量等对每天的上班时间、护理人员人数进行适当调整,使临床护理安全得到保障。

2.3加强病区环境安全管理从患者进入医院的第1天起,就要对患者及其亲属详细介绍入院须知和病区的安全设施,同时要保证病区的走廊以及卫生间的灯具完善,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此外,增加巡视病房的次数,对于病情较重、老年人以及儿童在其病床上要加防护栏,并对其进行密切观察,以免发生意外情况。

2.4增强沟通技巧临床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沟通技巧,以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由于患者的生活环境、背景以及治疗方法等存在差异,因此,要不断学习相关临床护理知识,并掌握最新的沟通技巧,使提高骨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而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2.5加强安全用药管理临床护理人员要对常规药物的使用方法以及不良反应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使用药物期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尿液颜色以及尿液量等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立即停止用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6加强临床护理记录书写规范性临床护理记录应保证与医疗记录相同,由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临床护理人员来作为质量检查员,对相关临床护理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将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并有效整改,以增强对病历的质量保证。

3讨论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疗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形成的血栓脱落后可导致重要脏器栓塞,影响术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近年来随着关节置换等逐年升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导致的死亡率有所上升,为降低死亡率,除围手术期做好相应的治疗外,护理的有效干预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骨科术后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7月~2011年9月15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6例:年龄41~82岁,平均57.94岁;手术时间38~146 min,平均60.6 min;关节置换术32例,脊柱手术21例,创伤骨折23例。观察组76例:年龄40~83岁,平均58.04岁;手术时间36~145 min,平均60.8 min;关节置换术33例,脊柱手术20例,创伤骨折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常规,术中补充血容量、维持好呼吸、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及时更正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的平衡;术后予以常规护理,指导家属如何护理宣教有关术后血栓的预防情况等护理。要求患者禁止吸烟,多饮水,饮食尽可能是富含粗纤维食物以促进肠蠕动,降低腹压。

    观察组予以以下护理措施:①加强观察,及时解决。对患者出现下肢肿胀,肤温异常,浅静脉充盈程度加重的患者要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若确认的话则予以绝对卧床休息,抗凝药物对症支持,溶栓等治疗;②早期活动。一般术后开始的是采用被动的功能锻炼,尽可能的锻炼促使红细胞的聚集功能破坏,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活动的一般以被动活动为主,主动活动为次,由于解剖的差异,左侧髋静脉受到腹主动脉分叉和左侧髂动脉及腹股沟韧带的压迫。所以护理中尤其要加强对左侧的被动活动。而活动时嘱下肢抬高6°左右,活动双下肢包括运动膝关节和踝关节,1周后进行主动环转运动。这些活动均在患者可耐受的范围内进行,尽可能让患者早期下地行走;③下肢穿弹力袜。一般弹力绷带的捆扎范围从足背至大腿根部。这可有效的防止静脉的回流,防止末端腓肠静脉血栓形成;④用抗凝药物。遵医嘱从术后24 h后开始运用低分子肝素40 mg,1次/d皮下注射。连续用1周。虽然这可能增加出血的可能性,所以,在临床上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情况;⑤使用足底静脉泵加速血液的循环。

1.3  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术后10 d内下肢肿胀、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结果护理后从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例数分别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术后发生率,对照组的总发生率为19.7%,观察组的总发生率为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护理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例)

组别

例数

下肢肿胀及疼痛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总发生率(%)

观察组

76

5

1

7.9

对照组

76

9

5

1

19.7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产科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轻者形成下肢血栓,重者导致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的栓塞,容易并发死亡[1]。但是,目前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和治疗尤为困难。目前的观点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的高凝状态、静脉壁的损伤、血液回流减慢的综合结果。所以,针对形成的机制予以加强观察,防止出现后难以挽回,穿弹丝袜,降低血流的速度,使用抗凝药物加上早期活动,促进血液的循环等预防性护理,就可大大降低DVT的形成[2]。

    另外,下肢的关节置换手术,老年人,既往有血栓形成史的患者以及长期的卧床休息等均是DVT的高危因素,所以,在临床的护理过程中,需要对DVT的高危因素进行密切的观察,尽可能的采取各种方法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总之,本研究认为重视对骨科手术后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工作,术前做好相关的基础护理。术后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积极进行前瞻性的干预措施,早期进行床上活动锻炼,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行走,有效指导患者应对血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有积极作用。

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