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教育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重视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是发达国家的一大特色,在这方面国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至今还在因循其他教育经验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审视我国中职教师继续教育走过的历程,借鉴国外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教训,加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探索,对促进新时期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终身思想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根据
1965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科教文组织成人教育局的负责人法国人郎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
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其标志是郎格郎1970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它从现代人面临的各种挑战入手,分析了促使教育变革的种种因素,特别分析总结了成人教育的经验,批判了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对终身教育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等问题作了理论分析,可谓是系统地阐述终身教育理论的第一本著作。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该报告特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的概念与关系,指出终身教育的思想是学习社会的基石,无论终身学习论还是学习社会论,都是着力于更明确地、更本质地表达终身教育的理念,把终身教
育从理论到实践具体化了。
进入21世纪,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再次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建议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并把它看作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大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力和行动的过程,对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直接影响了教师教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统一起来的趋势。
197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5届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教育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于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的影响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教师培养与进修相统一的必要性。终身教育的思想确立了教师教育的一系列新原则,它也是国内已付诸实施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原则。
譬如,连续性原则,把教师教育的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要打破职前、在职教育各自为政,互相割裂的局面,通盘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教师一生都能连贯的一致的教育;一体化原则,终身教育要求把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各种教育机构相互联系起来,对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进行全程规划,教师各个阶段相互衔接及各有侧重的一体化体系;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继续教育具有自觉、综合的更新能力,教师教育要把教师态度、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专业发展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知识、技能、情感一体化教育,并使教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社会期望原则,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提出各种期望,继续教育要根据对教师的期望确定相应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教师通过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或接近社会期望值。这些原则的提出,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
职业生涯发展,是指为达到职业生涯计划所列出的各种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活动。其中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内容包括自我洞察、判断机会、认识限制因素、做出选择、思虑后果、确定职业生涯。
代表性的是费斯勒 ( Fessl er , R. )提出的教师职业周期动态模式。该研究把教师职业周期放在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之中来考察,将教师职业周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职前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特定角色的准备期,是在师范学院或大学初始培养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与发现自己的才干、知识与能力,接受教育和培训,并开发与学习教师职业所需要的习惯与技能。第二阶段是入职阶段,是教师工作的最初几年。在这期间,教师要实现教师角色的社会化, 要适应学校的运作系统,并学会做教学日常工作。第三阶段是能力建立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综合能力,并积极寻找新材料、新方法和策略,渴望参加各种交流和培训活动,学习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调整态度和价值观。第四阶段是热心和成长阶段,处于热心和成长阶段的教师,对所任教的科目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料,不仅能愉快地胜任教学,而且能准确地认识与分析学生,班级管理也比较自如。第五阶段是职业退缩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教师教学的高期望遭受挫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热情明显下降。第六阶段是更新阶段,此阶段教师发现自己已有退缩阶段的征兆,于是设法采取积极的反应方式。虽然他们不追求特别的优秀,但也不只是满足做到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某些方法可能进行新的尝试,许多专家型教师就是在此阶段实现的。第七个阶段是生涯低落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离开教学岗位前的状态,一部分教师对自己有过辉煌的成就而自豪,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离开教学岗位有失落感。第八个阶段是退休阶段,这是教师退出教学岗位之后的时期。
诸如此类的研究还很多,如休伯曼 ( Huber m an , M. )等人提出的教师职业周期主题模式、利思伍德 ( Le ith w ood , K. )提出的职业周期、心理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多维模式等等。从以上这些研究可明显地看到了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每一个教师成长所经历的时间, 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阶段之间的关联性,各阶段对下一个阶段的影响。
从继续教育培训理论来说,职业生涯发展是人才成长理论中的一种新的观念,在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职业生涯发展对人的成长举足轻重。职业生涯的普遍规律,对于教师的成长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对理性地分析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阶段性,尤其是对中职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结语
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建构和探索,是教师教育中一项研究专题,并成为一个发展蓬勃的研究领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变的事实,这就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教育思想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根据,教师终身学习比其他人群更为重要。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积累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 是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育理论 实践培训
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出台了制度规定,倡导教师积极履责,鼓励教师在职责上做努力,引导教师明确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投入教学,提高自身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各高校积极响应号召,采取行动,切实把号召落到实处,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认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根本办法是加强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落实。本文就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意义、必要性及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建议。
一、加强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意义和必要性
首先,明确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对教育的重大意义。只有明确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重要性,提高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认识,才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的要求上来,才能把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去。高校应始终围绕“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根本性问题,求是、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过去、研究现在、规划未来,着力把握高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定位,切实贯彻落实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以提高高校教师综合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出现了重科研、重名利的风气,甚至还有很多高校教师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忙于“副业”,热衷赚钱,在本职工作中明显投入不足,懈备课、怠科研,轻教学,重逐利,个人利益至上,从追求精神价值向追求实惠价值转变,渴望名利双收,甚至忘记教师的根本职责,把教育理论素养、教学艺术研究和教学水平提高排斥在外,以致很少与学生接触,对学生态度冷漠,忽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塑造,故而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明确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的必要性。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需要“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思想品德和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知识、高尚品格,而且要具有能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能力。高校教师大多受过良好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学历高、科研强,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理论、技能技巧,势必影响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能够提升其教育观念及思想政治素质,以培养其教育热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促进整体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能够帮助教师树立竞争和开放的观念,使其能积极主动投入到教学改革和科研活动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其“迈向”双师型高校教师。
随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随着世界范围知识经济兴起,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对人才需求的加大,促使对教育需求不断加大。这一背景下,教育改革显现出重要性和紧迫性,传统教育模式对教育制约性越来越显现,我们应对传统教育模式不合理性进行反思,对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进行彻底改革。教育改革和创新,教师是主体。专业人士提出,为了把教育教学做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改革,在创新改革中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好“人才”准备。
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对教师队伍整体素养提高极具意义,无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课程改革、考试改革、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教学方法手段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教师都应对现代教育观念的接受、对热点趋势的了解进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运用,都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二、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大多存在投入大、效果微的现象。现就存在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大部分高校没能形成一套长期稳定且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运行机制。大多数培训都缺乏相应政策支持与措施保障。其次,高效管理者容易忽视教育技术的培训。部分参加培训的教师存在着思想被动的消极情绪,认为教育培训是一项强迫的要我学的活动,没有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做到我要学。最后,绝大部分高校教育培训步入了技术化误区,忽视了教师教育理念的培训和转变,缺乏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培养,培训中存在“重专业技术,轻教育理论”现象,培训效果不佳,导致很多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只注重硬件技术运用,不懂得如何运用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工具以及信息,去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三、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几点建议
为切实加强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营造良好的氛围,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是关键。领导应积极组织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活动,激发教师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研究,加深教师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热爱。如:举行竞赛,如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为内容的基本功竞赛、研讨会等,通过活动切实提高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素质。通过相互学习品评、认真听取同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不断相互提高对理论与实践的掌握能力,促进自己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能力的提升。2.体制机制是保障。建立健全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体制机制,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不断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激发大家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阳奉阴违”的消极懈怠心理。严格把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甚至增加其在绩效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构建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长效机制。3.齐抓共管促落实。为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得以落实,必须形成多方联动机制,使齐抓共管有理有据有机制。要形成齐抓共管,杜绝因大家抓导致大家都不抓、大家管导致大家都不管的尴尬局面,必须形成有效的部门联动机制,各司其职,杜绝部门间相互扯皮推诿,在针对高校教师制定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考核制度时必须制定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分解任务,同时必须制定针对部门任务完成情况的监督考核机制并将其纳入部门年终考核,形成相互约束、相互激励的体制机制。在具体贯彻落实工作中肃清消极懈怠局面的出现,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落到实处,教师才能最终回归到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有用人才的正确轨道上来。
结语
我们坚信,在我国政府机构、相关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在高校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在相关配套措施的有力保障下,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必将起航,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淑梅,焦道利.论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的任务驱动[J].甘肃科技,2005,21(05): 187-188.
[2]姜素兰.充分发挥师德建设在创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88-91.
[3]雷济菁.论高校师资培训模式的创新发展[J].高等教育,2010(4):38.
[4]华健,吴伟蔚,张驰云.教师是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主体[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5(02):4-6.
[5]梁玉兰,张字宁,教.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培训情况调查问卷分析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02):227-236.
【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无定时 因材施教
在幼儿园里孩子一般被分成小班、中班、大班三个阶段,因年龄及发展阶段的不同他们各具特点,小班,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依赖父母,交往能力发展不全面,语言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等等,实践中问题一堆接一堆,看起来简单其实学问门道很多。大班呢,面临着升入小学,教学上也应有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法。中班是从简单的儿歌到握笔写字过度阶段,桥宽桥窄全取决于设计师的手笔。各有各的特点,个有个的不同,因材施教是一种因性格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同教育手段的教育方式。凡为教育者皆知“教无定法”,教育学生不能搞翻版,要因人而异。我在幼儿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除要因材施教外,还应符合幼儿教育特点,做到“教无定时”。幼儿的生活即课堂,学习、玩耍无明显界线,学也是玩,玩也是学。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应针对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时间。
对幼儿的教育应做到作无定时。“3岁方案”强调幼儿要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学知识学本领。因此,对幼儿来说没有绝对的作业时间,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控制。记得有一次组织幼儿进行:“兔宝贝真能干”的游戏,时间是十五分钟。当时幼儿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并强烈地表现出来,对继续进行游戏的欲望非常强。但由于我考虑到不能过分超时,还要布置作业,便温柔地将幼儿的欲望给扼杀了,使一些幼儿表现出失落和不满的情绪,作业都做得不好。后来受到专家提醒,我才恍然大悟。
幼儿的活动是多姿多彩的,多元的,幼儿的兴趣是丰富广泛的,幼儿的好奇心是永无止境的。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应随时随地进行,而不受时间限制。只要幼儿感兴趣,就应及时利用他们的求知欲、注意力,让其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组织幼儿户外散步时,我经常引导幼儿注意周围所见事物,进行认知教育,如树木、竹子、花草、路牌、商店等,能说出它们的名称;遇到年长者,让幼儿说:“爷爷好!”、“奶奶好!”,进行礼貌教育;有时组织幼儿进行实践感知活动,有些东西可以让幼儿摸一摸,闻一闻,加深感性认识。随机应变地进行补充、扩大教学内容,多渠道,多方位地进行教育。
其次,为什么有些孩子胆子很小,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呢,我们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生活是否快乐。孩子缺乏自信心,应该怎么样帮助他建立自信,老师如何倾听孩子的表达,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导致孩子情绪化行为应如何解决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找到了一些理论知识的支持和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儿童的表现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当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推动孩子信心百倍地去学习新东西,探索新问题,获得新的提高。儿童有否表现欲从另一角度来讲是与他们的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不妨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幼儿的自我评价特点,年龄小的孩子在自我评价方面基本处于“镜像自我”阶段,就是说他们总是依赖于他人的评价,还是处于“客观化”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到5-6岁,评价能力将有较大的提高。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果忽视对部分偏内向型性格的幼儿表现欲的培养,随着年龄增长势必造成该部分孩子对自我的一个消极评价。
家长们在孩子小班期间常认为由于孩子年龄小,所以总认为:“孩子太小了,胆子太小了。”进入中班后,家长们开始通过横向比较发现了自己孩子在表现力方面的差距时,又显得相当焦急:“老师你对他严格一点,上课多请他回答问题。”“老师,孩子不举手,你可以叫他名字。”…….从教来,我曾经多次碰到这类情况,我也是常凭经验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效果不显著,反而增加了该部分幼儿的心理压力。从心理学上讲,儿童的表现欲确与性格特点有关,性格外向的儿童胆子大,表现外显;性格内向的儿童胆子小,表现内隐。因此,幼儿的表现力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孩子见到了美好的事物,他会兴奋的告诉老师,这时,你要认真地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倾听;当孩子讲了一个幼稚的故事,你也要耐心地听完,哪怕他已经向你讲过好几遍,同时鼓励孩子更出色地讲述,让他感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你不要不耐烦,要让他说完,让他宣泄,让他感到老师重视他。
倾听,能使孩子觉得得更精彩。老师要强化倾听意识,养成倾听的习惯,提高倾听的技能,在倾听中促进幼儿的口语发展,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己很重要;倾听,能让孩子更愿意说;倾听,能帮助孩子说 。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教师教育 理论案例教学 理论型案例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8.022
The Difficulties and Outlet to Theory Case Teach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Take Education Psychology Course for example
ZHOU Panpan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256600)
Abstract Case teaching is gradually used in the field of pedagogy.The research analyses the difficulties to theory case teach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n puts forward thre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heoretical cases: simulation and authenticity, highly fit with theory and heuristic. The researcher tries to explore a teaching model for theory case teaching to achieve for a double win between university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and norm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teacher education; theory case teaching; theoretical cases
实践出真知,教育理论的提出来源于对教育实践问题的探索,其目的是在于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然而当前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的“照本宣科”现象导致不少学生形成一种消极认识,将“教育理论学习”与“枯燥空洞”相挂钩,这恰恰背离了教育理论的真实初衷。为改变这一现状,不少研究者聚焦于案例教学,期望通过在理论教学中采用真实、具体的案例缩小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1 教师教育课程案例教学的独特性
案例教学发端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最早应用在商业、法律和医学领域的相关培训教学。目前国内关于案例教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管理类专业教育、应用型较强的中等职业教育、会计审计等、法学、信息技术、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教师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许立新教授认为,案例教学为学生(即师范生或接受在职教育的教师)提供了真实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让学生分析与思考,为学生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是一种极具价值、值得借鉴的教师教育的新模式。①
笔者认为,教师教育课程的案例教学与其它专业领域相比有其独特性。第一,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的自我求学生涯即独特的案例资源。师范生在求学生涯中经历过真实的教育实践,也体验过很多教育问题,师范生对案例教学中呈现的教育事实具有较高的熟悉度,这一点是商业、法律等其它领域案例教学所没有的。第二,师范生培养中均有实习安排,师范生通过实习再次进入学前教育或基础教育现场,以独特的参与方式体验或观察自然发生的教育事实,在实习中师范生会不自觉地将体验或观察到的教育事实与自我求学生涯中的教育事实进行比较分析,这都是丰富而又独特的案例原型素材。
2 教师教育课程案例教学的类型与特点
索桂芳教授在《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教育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根据案例作用的不同,将案例分为教育理论案例和教育实务案例,前者主要是教育理论的运载工具,用于例证和阐明教育理论,后者主要是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工具。②笔者认为案例的类型可以根据运用案例讲授的内容特点来分类。教育理论案例主要是指在讲授经典理论时所采用的案例,教育实务案例则是在讲授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教学与学习的原则策略等内容时所采用的案例。经典理论一般具有明确的代表人物、清晰的基本理念和完整的体系结构,结构性相对良好,但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如教育实务。而教无定法,因此教育实务往往表现出“百家争鸣”的现象。基于此,笔者认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务在结构性、指导性和操作性上存在差异,相应的教育理论案例和教育实务案例的选择要求就会有差异。教育理论案例的选取要匹配所教理论良好的结构性,教育实务案例要匹配所教实务的强指导性和操作性。索桂芳教授分析案例选择策略时也提出类似观点,如果案例教学的目标以掌握基本原理为主,则应选择与所学理论有密切联系、隐含着所要学习的教育原理的理论型案例,案例要与所学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③以教师教育课程之一的教育心理学为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很多经典理论,如何选择设计与理论高度契合的理论型案例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
3 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案例教学的困境
案例教学强调案例的真实性,案例读起来像生动有趣的故事,但故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杜撰出来的故事即使再有趣,也不能称之为案例。④许立新在其硕士论文《教师教育的案例教学研究》中提出,所谓案例就是叙述发生在一个真实教育情境中的、蕴含一定的教育道理、能启发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教育故事。⑤具体到理论案例教学,笔者认为理论型案例要基于真实教育情境、同时匹配理论的理念和结构进行设计,即案例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笔者在教育心理学理论案例教学中遵循真实性和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进行案例选择和设计,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却遭遇了两大困境。
第一,案例的真实性和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之间存在冲突,主要体现在案例和理论的结构化水平以及两者所涉及的教育事实范围上存在差异。其一,真实的教育实践情境是问题式的,结构性较差;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理论是经过概括化和系统化的思维结果,体系结构相对良好。其二,案例与理论所涉及的教育事实范围有别。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基于对诸多教育事实的探索而提出的,范围较广;而理论案例教学中,无论案例的载体是文本资料还是视频录像,其展示的教育事实范围相对有限。
第二,师范生实际理论基础与理论案例教学对师范生理论应用能力的高要求之间存在冲突。案例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能够优化理论案例教学的效果,但另一方面也对师范生的理论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原有理论水平相对薄弱,虽然可以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但是通过案例讨论进行理论升华时会出现理论表述专业性不强、理论知识相对零散、理论体系建构受限等问题。理论型案例如何设计才能兼顾案例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和师范生的实际理论基础,这一问题促使笔者在教学中展开探索尝试。
4 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案例教学的模式探索
4.1 理论案例教学之理论型案例的基本要求
优秀的理论型案例创编是理论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优秀的理论型案例应突出三个基本要求:第一,案例具有模真性。索桂芳在研究中提出,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引人的优秀的案例,往往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根据,并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案例教学模式重视案例,但不止于案例,还要通过“直观”引出对本质结构的洞察。⑥对教育本质结构的洞察并非只能通过“直观”的教育实践中自然发生的事实才能实现。曹正文在《把握案例教学的几个关键点》一文中提出案例的模真性特点,由于教学时限的制约,案例作者往往按照自己意图基于自然发生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编,使得案例最终呈现为一个被简化或者优化了的客观实际。也正是这种真实性和模拟性相结合所营造出的教学环境能极大地凸显教学的实践性的特点。⑦笔者认为案例的模真性是创造性改编理论型案例的前提,其中真实性要求教师在改编案例时需要以自然发生的教育事实为依据,而模拟性则是教师改编案例时创造性的真正体现。
第二,案例与理论保持高度契合性。理论的形成基于对诸多教育事实的探索研究,因此理论教学应该着眼于对更多或一类教育事实的分析,而不应局限于单一教育事实。基于此,笔者认为理论案例教学的案例创造性改编应该保持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教师不能仅仅按照教材提供的理论框架进行教学,应该在深度研究所教理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把握理论的基本理念和整体结构,据此对诸多或一类教育事实进行概括化和模拟化设计,通过创造性改编呈现简化或优化的教育事实,原教育事实只是案例的原型素材。
第三,案例具有启发性。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学习者透过教育现象洞察教育本质。理论型案例需要在保证模真性和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基础上,启发师范生透过案例情境中的角色、行为和事件“反观”自我和真实的教育情境。如笔者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执教过程中基于“小马过河”进行创造性改编讲授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学生透过小马的经历能够反观自己的成长以及当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2 理论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理论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和设计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需要结合模真性、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和启发性三个基本要求创造性改编案例。笔者结合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案例教学说明理论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表1 理论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第一步,领会所教理论的基本理念,确定理论型案例选择的基本方向。
班杜拉认为“效能是一种生成的能力”,⑧自我效能的生成性这一特点突出了个体自我效能感培养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这一基本理念。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每个人(包括老师和学生)都会有“小马过河”中“小马”的经历,当我们接受某种学习任务后,自身之前的成败经验、他人的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小马接受“磨面”这一任务后,其自我效能感发生了阶段性变化:首先是遇到从来没有渡过的河流时产生的自我设问“我是否有能力成功过河”;其次是在老黄牛的言语鼓励下产生的自我设想“我可能成功过河”;再次是在小松鼠的言语劝说下产生的自我否定“我没有能力成功过河”;然后是在妈妈的言语鼓励下产生的自我期待“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并在实践中尝试过河;最后是成功过河后产生的自我肯定“我有能力成功过河”。可以说小马的自我效能感是在诸多因素影响下逐渐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与所教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理念高度契合。
第二步,建构所教理论的整体结构,对案例中模真性的教育事实合理设疑,并进一步“反观”真实的教育问题。
首先,笔者从妈妈布置磨面任务前对小马目前所拥有能力的评估进行设疑。从“小马妈妈为什么鼓励小马独立完成磨面的任务”。讨论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学生汇报提炼如下:(1)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合理评估后给予适当的任务。小马妈妈自己有过“过河”的经历,所以通过对小马过河的能力进行合理评估后,给予适当的任务,充分信任,并鼓励其独立尝试,增加小马的实践锻炼机会,丰富其自身经验。从教学效果来看,师范生可以就教师的设疑进行案例分析,学生做出的总结与理论的基本理念和整体结构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其次,笔者针对老黄牛、小松鼠和妈妈在小马过河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设计问题请学生展开讨论“小马对自己能否成功过河的判断有什么变化,分别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时笔者根据班杜拉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生成时的影响因素对案例故事进行改编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挖掘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1)如果在小松鼠之后,另外一匹跟小马个头差不多的小马顺利地从河的对面走过来,小马会有什么改变?(2)如果这是一场竞赛,鼓号声、啦啦队的加油欢呼声此起彼伏,小马作为参赛代表会有什么改变?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总结出的影响因素有言语的积极鼓励、言语的消极暗示、过程中的困难挫折、个体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榜样作用、外界环境、个人的性格等,与班杜拉的理论体系高度契合。
再次,引导学生“反观”当下家庭教育热点问题并进行讨论“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低估孩子的能力,不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某些任务,束缚孩子的发展空间,剥夺孩子自主探究和发现学习的机会。高估学生能力的家长和教师常常表现为对孩子抱有过高期望,给予难度过大的任务,使得学生失败经验不断累积,如果得不到积极的引导,就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无效能感”,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在教育教学中总会遇到像小马一样的学生,作为教师如何培养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鼓励学生自主提炼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原则与策略。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够提炼出合理评估学生能力后给予适当的任务、对榜样和自我进行合理的比较评估、正确评估言语劝说的性质和作用、恰当利用外界环境,调控和维持积极的情绪情感等培养原则,表明学生对所教理论具备了初步的应用能力。
笔者认为,理论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所教理论的后续发展,对案例进行延伸设疑。班杜拉在自我效能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提出“集体效能”的概念。基于此,笔者将案例进行了延伸性改编设疑:马群马拉松比赛现场,刚开始小马们都是热血沸腾的,跑着跑着,参加比赛的小马中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太远了吧,你看我都喘不过气了,我坚持不下来了”,于是有小马停了下来;“算了算了不跑了,我不行的”,又有一些小马停下来……小马们陆陆续续地退出了比赛,只有一匹小马坚持到了终点。当人们为它欢呼庆祝时,才发现原来这匹小马又聋又瞎,它根本听不到同伴们说了什么,也看不到同伴们退出比赛。同学们有什么启发?学生能够结合自我成长经历进行分析,反观真实的教育实践中“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与“我们能行”的集体效能感之间的双向激活以及“我不行”的自我无效能感与“我们不行”的集体无效能感之间的恶性影响。基于此,笔者认为理论案例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疑不仅要关注具体理论的体系,还应全面了解所教理论的后续发展,回归实践进行延伸性设疑,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教育事实。
第三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经历过的教育事实或实习中观察到的教育事实,结合所学理论进行分析。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案例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师范生这一丰富独特的案例资源。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理论,因此,理论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应该回归真实具体的教育事实,可以是单一的教育事实,也可以是某一类型的教育事实,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5 结语
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案例教学可以促进高校教师和师范生的共赢发展。从教师的角度看,理论案例教学可以促使高校教师兼顾教学和科研两项基本工作。一方面理论型案例的模真性要求教师广泛搜集教育事实,并充分发挥教学创造性对教育事实进行改编,呈现出简化、优化的教育事实案例的过程可以促使高校教师不断丰富自身一线教育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案例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和启发性要求教师深度研究所教理论完整的发展过程,准确把握其基本理念和整体结构,对案例中的教育事实进行合理设疑,引导师范生“反观”真实的教育实践,促进高校教师不断培养自己的理论研究意识和能力。从师范生的角度看,一方面通过挖掘自我求学生涯中的教育事实这一独特的案例资源,可以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和研究能力;另一方面理论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分析教育实践中存在问题的专业理论视角。因此,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案例教学作为兼顾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质量提升和师范生专业发展的教学模式应该受到重视并推广应用。
注释
① 许立新.案例教学:当代中国教师教育模式的新视野[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17.
②⑥索桂芳.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教育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7(7):72.
③ 索桂芳.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教育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7(7):73.
④ 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36.
⑤ 许立新.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2.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育质量教学管理
一、前言
幼儿园教师一直都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是直接执行者也是经验积累着,但是在当前各地区幼儿园工作中,却明显的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学水平进步慢等一系列问题,为幼儿园工作造成了严重阻力。本文针对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进行探讨,以期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发展做出启示,寻找到解决困境的方式,推进幼儿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当前幼儿教师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幼儿教师定位的模糊。不同职业在社会中都会有一个定位,但是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定位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首先,同样是作为教师,明显的幼儿教师与其它中小学等教师还是有着区别的,不仅晋升空间小、福利待遇弱,在各个环节的发展中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是随着民营幼儿园的增加,各地准入标准的不同,幼儿教师的选择空间也相对较大,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误解。在许多家长以及社会舆论下,幼儿教师可能会被片面的理解为“看孩子的”,明显的整体尊重程度不足,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幼儿教师自身的压力。社会定位的模糊,使很多作为幼儿教师的人对自身的职业也产生了一定的怀疑,不能很好地正视自己的职业,缺乏职业信心等。2.幼儿教师的晋升空间小。作为幼儿教师,还存在着一个现实的困境问题就是福利待遇小,晋升空间小。与中小学教师相比,虽然都是教师,但是在工作中,幼儿园教师的晋升空间十分有限,甚至一些民营幼儿园连基本的福利都不能保障。这对于很多年轻幼儿教师而言,是不愿意继续下去的,缺乏动力。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幼儿园之间,这种差距也比较明显,因此师资流动比较大,不能很好地成长。而且还明显的存在着幼儿教师在入职之后的培训力不足,很难继续实现发展,这些都会导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困惑。3.幼儿教师性别比例不协调。在当前幼儿教师发展中,还存在教师男女比例不协调的问题。由于女性一直被认为比较心细,会照顾孩子等,在幼儿教师中以女性居多,而男性少之又少。在当前教学过程中,这种性别比例的失调,对于孩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许在短期内看不出来,但是女孩儿越来越汉子,男孩儿反而会有阴柔的成分,于此也有一定关系。笔者曾经见到过一个比较尴尬的场面,就是在一个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班级中,只有一名男生,开学一个月左右,这名男生因为受不了那种氛围而选择退学复读,这一问题的存在,是需要整个幼儿教育工作进行反思的。
三、提高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的管理策略
1.尊重幼儿教师。现在要重申尊重幼儿教师这一话题,其目的就在于提醒大家对幼儿教师群体的认知的重建。无论是任何职业,在入职之后,就意味着已经进入到一定的社会角色中,要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然而这种价值的实现也是需要外界的鼓励与肯定的。作为幼儿教师,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而且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幼儿教育工作已经逐渐受到重视,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了,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需要得到足够的尊重,需要得到与其它教师一样的社会地位。由教育部门牵头,宣传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由教育部门牵头,共同推进幼儿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都是当前教育部门需要完成的[1]。2.加强幼儿教师入职后培训。任何一个职业,都存在着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现阶段,幼儿教育工作面临着时代提出的新的挑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教育工作的发展,作为教师,要适应这种发展,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学目标。在当前幼儿教师教学工作中,要加强培训,作为幼儿园要积极为教师寻找培训渠道,帮助教师不断取得进步。适当的考核制度的建设,推进教师自主的发展与完善,积极寻找途径拓宽自身的发展路径。在当前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吸收新的教育理念、方法,也要学习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内容,不断进行提高[2]。3.人文与制度并存的管理。想要提高幼儿教师在教育中的积极性,就要注重管理过程中的人文性与制度性并存。首先需要有明确的制度建设,帮助幼儿教师成长,促使幼儿教师成长,能够快速提高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其次,是要在对幼儿教师的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到幼儿教师的成长,关注到幼儿教师的需求,体现管理中的人文性,才能使幼儿教师在舒适的环境下发展与工作[3]。
幼儿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承担着,是教学实践的第一梯队。在当前幼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突破发展。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实现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师的成长。
作者:赵敏 单位: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王卫红.创新幼儿园教育管理,提高保教工作质量[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9,18(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