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责任意识

教师责任意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责任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责任意识

教师责任意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责任意识 高校体育教师 教学实践

1.前言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如何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若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责任意识是重中之重,因为体育教师责任意识既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体现,又是教师强化自身素质的动力,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2.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的必要性的认识

2.1当代大学生体质下降

进入21世纪以来,青少年人群体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质的状况也日渐堪忧,造成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在高中阶段迫于高考升学的压力,学校和学生个体往往把精力全部都投入到文化课的教育及学习中,从而忽视了体育锻炼;高中的体育课少之甚少,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的机会很少。

2.2当代大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的关怀与指导

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情感上缺少主动、刻苦的精神,由于受家庭、社会以及在 “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都以考上大学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一旦目标达到,往往会出现“大功告成”、“松一口气”的思想,迟迟适应不了大学生涯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其学习及成长。

2.3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要求必须重视责任意识

体育课的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相比较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体育课的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到运动锻炼的前提下开展的,是以动作技能的教授为主要目的学科。因此在体育教学的实践环节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确保学生身体安全,这不仅考验体育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

3.提高教师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3.1注重教学大纲制定,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意识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大纲,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大一新生的授课内容应以加强组织纪律与集体主义教育为主,使学生逐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锻炼环境,打好体质基础,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大二学生应以提高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意识为主,培养其“终身体育”的理念。

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制定教学大纲,选编教材时注意发展学生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学习到社会知识,懂得如何融入团体、融入社会。

3.2注重完善备课环节,做到四个明确,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意识

明确教学内容。首先要明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掌握本次课的中心思想。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若干种恰当的教学方法作为备选内容,并充分结合前期教学中所出现过的案例对练习内容做好预案。

明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通过学情分析,掌握男女比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上课心理,根据不同单元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练习方法上要采用由简到难的练习顺序,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练习,这样既满足了能力强的学生对运动知识的渴望,同时也能使能力偏低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向。

明确场地设施情况。上课前教师要对场地器材进行充分了解,观察场地是否有小区域的积水、是否影响事先准备的练习方法、场地器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能否满足本次课的教学需要、如何进行调配等,这些信息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提前了解和掌握,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如不能解决,则要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

明确天气情况。室外课教师在上课前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对教学进度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室外课安排了耐力素质练习,但遇上高温天气情况,教师必须及时做出调整,避免学生在炎热天气中出现中暑等情况。

3.3注重教学实践环节,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意识

由于体育教学课堂的开放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面对突发的教学情景,教师需即刻调整既定的教学程序、对突况进行有效地控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维持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确保教学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体育课所安排的教学内容的负荷强度虽不及正式体育比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这在篮球、足球等有较多身体对抗的项目中尤为突出,加之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将安全意识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同时还要具备运动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相关知识,能够处理运动损伤,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学生。

3.4注重学生反馈,提高教师责任意识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准确及时的对学生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使体育教师可以对其整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准确的调控,对各个层面的学生的身体、心里状态的变化、技能掌握状况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知,并可以此为依据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师可以主动、合理、科学的对整个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控制及调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从教学大纲制定、课前备课环节、课中教学实践、课后自我总结和反思和学生教学反馈等方面充分提高责任意识,以促进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教师责任意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责任意识;培养

在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影响下,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培养已经不单单是历史内容的记忆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让学生认识到自身需要担负的责任,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和自强意识。通过历史事件的了解和深刻剖析,感知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其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课堂灌输方式,通过多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成效性。

一、激发历史学习热情,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高中历史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许多学生觉得历史课程比较枯燥无趣,学起来没有动力,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学习和记忆,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掌握和理解,了解历史内容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样的学习方式无法达到历史教学的有效教育目的。因此,教师首先就是要采用有效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产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主动的去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深入历史、掌握历史,才能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快乐,体味到历史故事中发人深省的道理,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多媒体的运用、联系生活的讲解、实地的参观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增强其情感体验,引发其深入思考,培养其产生责任意识。例如:在学习《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时,刚开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林则徐会见魏源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到先进的中国人已经开始认识到解放思想、学习西方的重要性了。那么如何向西方进行学习呢?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程中进行积极的探讨和发现。并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其责任感及自强意识。

二、注重课堂情感教育,促进责任意识提升

教师在历史课程讲述过程中,可以运用丰富的情感方式,将带有情感的语言、动作、表情传达给学生,使历史知识能够更加活灵活现、历史人物更加充盈丰满的表现出来。教师融入情感的表达,也将使学生带有情感的去接受和学习历史知识,产生更加丰富的想象还原历史场景,体味历史人物的思想过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历史学习中不断的增强责任意识。例如:在讲解《》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教学资料,用激昂的语言将全民族的抗日决心和抗日精神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情感表达感受到祖国人民的战争勇气,想象出团结抗战的场景,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之情。通过情感上的体验与共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其民族责任意识和自强意识。

三、教学内容深入讲解,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需要教师对历史知识讲解的更加深入及全面,做到深度挖掘,引导学生积极探寻,通过历史事件发现历史问题,找寻答案,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组织学生探讨思考。通过优质问题的提出,即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历史,开拓其思维,促进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与此同时又能达到其责任意识培养的需求,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在学习《》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段历史,深切感受到祖国受到的侵略,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增强学生与时俱进、为祖国繁荣富强努力学习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有效的设计一系列深入启发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导致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它的不平等体现在什么地方?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以分组对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讨论,进行思维碰撞,感悟和体验历史,认识列强侵略中国的巨大影响,在此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责任意识,保家卫国。

四、开展历史实践教学,加强责任意识培养

历史知识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传授教学外,教师还应注重历史实践活动的开展。定期地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活动课,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其历史知识的了解,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亲自感受历史中的文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革命胜地或者历史遗址,感悟历史文化;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话剧表演,再现历史场景,增强其历史体验感;开展历史问题竞赛或者历史辩论大赛,促进其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多样化的历史活动开展,即让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又在不断的实践学习过程中达到培养其责任意识的目的。总之,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响应时展需求,采用多种有效方法进行历史教学,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引导其主动探究历史;注重课堂情感教育,促进其情感共鸣;深入讲解教学内容,强化其责任意识;开展历史实践教学,达到责任意识培养的目的。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高中历史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教师责任意识范文第3篇

(黑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黑龙江黑河164300)

摘要:责任意识是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时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社会责任感确立的时期。大学生只有具备完善的责任人格,懂得承担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懂得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性,才能真正地成人、成才。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和教育时应注重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责任能力,培养责任实现的内在机制,建立健全责任实现的外在机制,使大学生学会负责,在现实生活中将内在责任意识自觉转化为对责任的践履。

关键词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机制;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25—02

本文受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度规划项目《五四精神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2E007)资助。

收稿日期:2013—11—12

作者简介:马丽丹(1983— ),女,黑龙江黑河人。黑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基本原理。

一、教育环节的规范

高校责任意识教育由几个环节构成,包括课堂教学环节,师德感化环节,学校管理、服务影响环节,实践感染环节。要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机制,首先要优化和规范教育环节,将零散的责任意识教育过程有机地整合起来。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意识教育教学活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责任意识教育,规范教育的内容,因材施教地鼓励学生发展责任品格,以避免责任意识教育内容和过程的随意性。

(二)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规范全体教师的言行,用教师的责任意识去感染和推动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养成。高校应建立相应规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以此影响、引导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确立。

(三)规范学校管理和服务部门的工作,使管理和服务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要利用赏罚机制强化负责任的言行,抑制不负责任的言行。同时,应将学校各部门责任意识教育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各部门及教职工考核的内容之一,以激发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从而在全校营造责任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规范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党团组织、学生会的工作,要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目标和内容之一,并将责任意识教育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其工作表现的重要指标,以保障责任意识教育取得实效。

二、评价系统的引导

责任意识教育的评价系统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途径及奖惩措施。“由于责任教育的主体性强,责任教育的整体成效和自我责任提升的效果如何,责任主体无法正确地给予自我评价,而没有对比和参照就会缺乏有效的反思和改进,也就无法对责任教育的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因此,无论从个体的角度而言还是从责任教育的整体效果而言,都需要建立系统的责任教育评估机制,这既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责任主体自我评估的需要”。[1]在高校建立责任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责任观,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还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

通过完善责任评价系统,引导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制定统一的责任评价标准。各高校应在充分调研、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责任评价标准,使大学生明确责任目标和要求。当然,根据各高校具体现实条件可作适当调整。第二,组织多元化的责任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自我评价、集体互相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双重效果,提高学生主动接受责任教育的自觉性。第三,采取多样化的评价途径。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行为与学生的先、优、模评选、奖贷助学金、推荐就业、研究生保送等相结合,形成公开、公正、民主基础上的弘扬先进、学习先进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得到实际利益的同时,激发责任意识。第四,制定一系列奖惩措施。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以及合理论证,制定一系列奖惩措施,形成对负责任行为的正强化和对不负责任行为负强化的作用。责任评价系统应与责任意识教育内容、方式有效结合,为责任意识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三、规章制度的制约

规章制度是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如校规、班规、图书馆管理条例、教师管理规定、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行为守则等等。学校的规章制度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并具有规范性、长期性和稳固性的特点,应给与必要的重视。

发挥规章制度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制约作用应该做到:首先,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责任品格的培养,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依据民主、开放、人本、科学、公正、可操作的原则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校共同体中具有独立人格的一员,使学生在尊重和信任中生成自己对于学校共同体的认同感,进而激发出富有活力和热情的责任感、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其次,规章制度的学习、贯彻和执行,应接受学生的监督,鼓励学生发现并举报违反规章的行为。

总之,责任意识教育的过程就是制定、学习和贯彻制度规范的过程,体现着制度规范的约束作用。高校责任意识教育应紧密结合学校各项规章管理制度的制定,使教育渗透、贯穿于制度规范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以适当的、带有强制性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并发挥学生在规章制度执行中的监督作用。学校把责任意识教育与规章制度约束有机统一起来,将负责和问责紧密结合,有助于巩固校园的良性责任导向,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社会舆论的监督

社会舆论在这里是指集中许多人的意见而形成的正确的、与高校责任意识教育有关的社会舆论。其形式和途径多样,包括校内外网络媒介,如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学校社团组织等。正确的社会舆论能纠正不正确的思想行为,为大学生指明思想行为的正确方向。在高校营造“负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校园舆论氛围,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又一有效机制。

高校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效果,需要做到:首先,加强高校的舆论监督。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舆论监督活动,有力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言行,着力宣传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主义、爱他人的表现高尚责任品质的人和事,以引导学生的责任情感、责任选择,形成独特的社会力量,使不负责任的言行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使负责任的言行得到社会舆论的赞赏和鼓励,并对大学生产生熏陶感染作用。

其次,社会舆论监督从实际出发。高校的责任舆论监督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能以高层次的责任品质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尤其是社会舆论方面,应正视责任行为与人们的实际利益的关系,从而正确引导责任行为。在当代大学生的责任行为中,利益因素对于其履行责任的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激励他们责任意识的前提是保障个体的合理利益,责任的抉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利益的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利益观,使其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做出正确的责任选择,产生正确的责任行为。

建立健全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机制,切实将教育环节的规范、评价系统的引导、规章制度的约束、社会舆论的监督结合在一起,共同融入到学生的教育之中,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责任意识教育内容的实现,责任教育目的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夏春雨.试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2008(10).

[2]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王剑.大学生责任观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思考[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2).

教师责任意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生 责任意识 现状

1 当前高职生责任意识现状

1.1 自我责任意识淡化

自我责任意识就是要求个人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负责,对自己的现在、将来负责。目前,大部分的高职生的自我责任意识还是令人满意的,但有些高职生的自我责任意识趋于淡化、甚至缺失,表现在:一是对自己的学业、未来不负责,凡事很被动,缺乏明确学习目标。部分高职生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整天怨天尤人,学习无动力,上下课都“踩铃”,上课睡觉、下课精神十足,上网通宵打游戏等。二是怕承担责任,遇到问题推卸责任。有些高职生遇到问题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想方设法找理由来推卸责任。

1.2 家庭责任意识不强

目前在校高职生基本都是90后的青年,在家都是“小皇帝”,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一部分学生平时跟同学、女(男)朋友“煲电话粥”一打就是几个小时,却很少主动给父母必要的关心和问候,只有在缺钱的时才给父母打电话。在毕业前期的顶岗实习期间,有的高职生怕苦怕脏怕累,不愿意去实习;有的高职生觉得工作待遇太低,不愿意去实习。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导致部分高职生根本不考虑自己即将毕业成为一名社会人,须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反而认为反正还没毕业,父母给自己生活费是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当上“啃老族”。

1.3 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社会责任意识要求个体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关系,自觉维护他人利益,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意识。现阶段部分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薄弱,重个人利益,轻社会集体利益,思想行为较实际,责任感呈现出较强的功利性。比如每年到了评选助学金时,平时那些穿名牌、用名牌的学生也会创造条件去争取各种补助机会(其中不乏弄虚作假提供假证明者),来分那些确实贫困学生的补助金,可当学校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时部分同学就找借口推脱,不参加。恶意拖欠学费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一些平时开支比较阔绰的学生拿着家里给的学费故意找理由拖欠,从不考虑这样乱用学费会给家庭、学校带来什么后果。

1.4 集体责任意识亟待提升

随着个性的张扬,高职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正逐渐消退,在他们的意识中,责任意识就是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无利的事绝对不做,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班级、院系、学院等开展的集体活动反应冷淡,一部分学生只关注对自己有利的活动,对自己眼前无利的其他活动绝不参与,如每年运动会时,没有比赛项目的同学好像与自己无关,在赛场玩玩手机看看热闹;更有少数同学在大学期间从未参加过任何集体活动。

2 高职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自身因素

高职生是入学分数相对较低的群体,自卑感较强,自我意识也不高,大部分高职生的经历几乎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社会的认识与正确理解,认为真实的社会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承担责任的关系,从而弱化了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以至于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进而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2.2 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下转第135页)(上接第91页)的作用。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只讲奉献不求回报,大多数父母在“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下,在教育子女方面始终坚持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其他都是次要的,这种状况使责任意识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也随之被忽视了,从而对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养成造成严重冲击,使得他们总是站在“别人能为我做什么”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很少站在“我该为他人、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的立场去思考,权利意识强于责任意识。

2.3 社会负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在给我国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问题不断显露,高职生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经历了社会转型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与调整,大多数高职学生只能从感性认识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缺乏正确判断能力的他们更容易看到一些阴暗面,听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促使他们以为现实社会就是只关注自己利益的社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淡漠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弃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

3 高职生责任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3.1 强化自身修养训练,提高高职生的自我认识水平

高职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固然离不开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引导,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这些都是外因,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归根结底还得依赖于其自身作用的发挥。因此,高职生应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一是要加强学习,大量阅读书籍,认真学习他人优点,加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以强烈的责任感承担起责任;二是加强自身责任意识的践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让他们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自我管理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管理中不断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只有通过内在的修养,才能把外在的责任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责任意识。

3.2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形成高职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合力

教师责任意识范文第5篇

一、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责任意识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理解,也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体现。首先,它可以表现为忧患意识,这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立足的根本。忧患意识之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心,主要源于其对于人的使命感的激发。历史上的这种范例非常多。比如,中国古代文人便普遍具有忧患意识,他们担忧国家的社稷,担忧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患来源于他们的民族责任心,在于他们对于这个国家内心存有的期待与寄托。教师在针对这类史实的教学时要充分挖掘与分析这些素材,要让学生受到积极正面的感染,激发学生内心的使命感。这样,才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心,进而将这种责任意识转换为自身的行为,让学生意识到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自己要肩负起这种使命,刻苦学习,充实自己,成为民族栋梁之材。课本中能够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素材有很多,如儒家文明的内容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局势动荡不安,政局矛盾尖锐,但是仁人志士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的看法,希望政权统治者可以从调整国家政策、每个人都加强自我的修养和规范整个社会的行为道德准则三方面来共同协调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矛盾,这些言论正是使命感与责任感生动而真实的写照。对于这些很有价值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剖析,既要让学生受到积极的感染,也要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责任意识在学生心底根植。

二、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

在我国的近现代史上有太多让人不堪回首的过往,近百年来我们的民族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然而,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期,很多人也在坚持抵抗,在捍卫自己的权益,正是这种自强意识让我们的民族从那段惨痛的经历中走出来,慢慢恢复、慢慢疗伤,然后再出发,进而慢慢有了今天的进步和成就。由此可见,自强意识一直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性格中,而这一性格同样是责任意识的一种体现。教师在针对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的教学时,要多从这个角度出发给予学生启示,让学生意识到正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伴随我们的民族走过那段灰暗的历史,也是内在的责任意识让我们痛定思痛,不断做出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史实的激励效用,让学生受到积极正面的感染,并且让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留存在学生心里。在中国近代史里,《》、《》、《》等都是屈辱的,但是在中国近百年的抗争史里到处都有体现当年民族自强不息的事件,比如、、,等等。历史会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当我们站在纪念馆里,有比激愤更震撼人心的东西,那便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虽说我们的民族经历了那些让人难以承受的屈辱,我们曾经失去很多,但是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却从来没有遗失。正是这种顽强的毅力和仍然存在的民族责任心伴随我们走过那段灰暗沉重的过往,让我们一点点恢复过来。教师在针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要加强对于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以这种方式来让民族责任意识留存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