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县直各学校、各乡镇中心学校
二、报送材料内容
1.××(单位全称)巡察反馈问题整改领导小组名单
要求:组长:XX 成员:XX、XX加盖公章
2.××(单位全称)关于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
格式如下:
××(单位全称)关于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
×××××××××××××××××××××××××××××××××××××××××××××××××××××××××××××××××××××××××××××。(正文与标题空一行,加一个简单开头)
一、存在问题(一级标题,三号黑体,不加粗)
在县委对县教体局巡察中,教育系统各单位存在意识形态工作还需加强。在抽查的 131 所学校中,存在未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未建立意识形态相关制度;安排思政课较少甚至未安排思政课程,农村学校思政课缺少专职教师等问题;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重视不足,未制定专门教学内容对学生从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了解到的错误思想和错误言论进行引导和遏制。(各单位针对以上问题,制定整改方案,逐一分析,写出整改报告,有整改事项、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整改措施、整改成效,整改成效包括成效照片、记录等。
整改时限:3月20日前,长期坚持
整改责任人:XX XX
二、整改措施
(一)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二)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三)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三、整改成效
(一)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二)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三)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2021年3月18日(时期与正文空两行,后空四字,加盖公章)
三、支撑材料
1.××单位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领导组名单
2.××(单位全称)关于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报告里措施要根据问题制定,措施要具体,成效要根据措施进行说明,提供资料。
3.××单位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问题整改会议照片、记录。会议记录要有反馈问题,制定措施,明确责任人等情况。会议记录要有专门的会议记录本,不能用笔记本、教案本等代替。会议记录复印件首页要盖章,但不能每页都盖。发现有的单位报材料,每页都盖章,这是不对的,盖章要盖到日期落款处,不能标题和每页都盖。
4.××单位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不需要太多,排版美观。提醒注意的是意识形态工作每季度研究一次,个别单位制定的制度是每学期一次,是错误的。
5.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材料: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材料、国旗下讲话、教师上思政课照片,所有照片有文字说明。思政课课程表。以上材料,有几个就行,不一定都开展。
6.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材料。提供列入教学内容的教案,宣讲材料、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活动的照片等。
7.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研判材料。2021年第一季度开展意识形态研判会议照片、记录,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报告。报告题目:××(单位全称)2021年度第一季度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报告
四、有党建存在问题的单项整改任务的学校,依照上面内容。提供整改方案、整改报告、整改会议记录、照片,及必要的支撑材料。
五、排版要求
1.标题字号要求:二号宋体加粗,居中排,
2.正文,三号仿宋
3.一级标题,三号黑体,不加粗,序号用一、二、三、;二级标题三号楷体,不加粗,序号用(一)(二)(三);三级标题三号仿宋,可加粗,用序号1.2.3.。
4.章不能盖在标题上,必须盖在落款正中,距离正文3mm
六、报送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教育;路径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研究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主流价值取向对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和价值意识,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一)凝聚社会共同意识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理念的集合体,是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刘云山同志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任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举措。在文化多元背景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有利于引导广大师生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有利于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
(二)巩固主流社会思潮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以及价值观领域的渗透,高校作为巩固意识形态的文化阵地,必须把握好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以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足功夫,及时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价值观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此,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巩固主流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三)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需求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然而,少数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容易忽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造成有些大学生思想品德不高,政治意识淡化甚至异化,核心价值观“缺位”。因此,基于高校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双重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更加“主流”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路径。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研判
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传承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的主要场所,担负着向广大青年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但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面临诸如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的挑战。
(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既包含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积极因素,也包含逐利、拜金等消极因素。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青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识产生的分化,给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干扰。大部分大学生能辩证看待问题,能准确定位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部分大学生还不能熟练的进行政治判断,难以抵御新奇有趣的新事物新思潮,从而出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持中立态度、少数持冷漠态度的现状。另外,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断向纵深拓展,各种文化思潮涌人我国,客观上也为多元价值取向的滋生提供了思想土壤。文化价值观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和淡化。
(二)网络新媒体的影响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进步,新兴传媒手段不断涌现,网络新媒体以其自由、快捷、交互、开放等特点,成为社会发展的新时空。借助新媒体,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获得了技术支持、传播渠道和言论空间,有助于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然而,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及时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严峻考验着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控制力。特别是大学生富有激情、接受新事物快,很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所诱导,模糊了自我认知,弱化了是非观念,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传统教育观的束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阶级阶层的变化和利益的分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成员更多地把维系和维护所属社会群体的利益,关注和重视个人的利益和感受,作为价值评判尺度。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缺乏适应期和缓冲期,特别是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育渠道相对狭窄、教学资源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针对当前的学生价值选择和评价多元化、双重性的现状,如何做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与职业理想相互融合,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思考的课题。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分析
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高校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融入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全校上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深化宣传教育,坚守认同自信
有自信才会有自觉,有自信才会有清醒,有自信才会有定力。增强价值观自信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关键因素。“价值观自信”从何而来?这份自信来源于党的坚实领导,来源于党员干部的坚定认同,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因此,高校要把加强教育引导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重要环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宣传、党校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谋划,各司其责,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组织生活、党校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使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师评教的重要标准,主动挖掘各个工作岗位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采取哲学研修、课程培训、教学竞赛等方法,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资队伍,要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特别是要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融入教师职前准入、入职培训、职后管理的全过程,融入学生全面发展的全过程,细化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促进人人知晓、人人践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师生的灵魂和血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常修道德修养,磨砺嘉善言行,让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实践者、发扬者。
(二)强化笃行实践,坚守行动自觉
实践是检验价值的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脚点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扎根实践,使之成为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高校要要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在履行高等教育四大职能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守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生活、扎根师生、融入实践,让师生员工在日常学习、工作实践中获得价值目标和文化储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价值自信和行动自觉。要发挥人才聚集和知识创新的优势,鼓励广大师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发挥智库作用。要发挥学科优势和技术力量,鼓励师生参与科技转化,帮助形成产业优势、增加经济增长点,在科技服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实践锻炼和志愿服务的全过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社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积极巩固和扩大实践成果,形成理性共识,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应用到日常管理和学习生活,促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
【关键词】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实施;身心健康;重要性
一、思政教育课程背景
1.1 思政教育课程的意义
当前,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大潮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因此,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意义重大。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直接关系着学生正确的政治信念、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1.2 思政教育课程的地位
学生思想政治课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学生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或课程在教育职能上大有区别,它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通过向青少年灌输国民意志,把握舆论导向,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因此显得尤为突出。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政治价值,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重视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并切实搞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
二、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
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均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而目前学生思想政治课仍然存在着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因此,应认清学生思想政治课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和原则,使其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坚持"以人为本"。
学生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教育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建立以学生思想政治课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体系,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共同努力,通过课教育与实践活动,传播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意识,弘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好公民。
三、新形式下思政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性不断加强,乡土社会固守家乡的观念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学生中的大部分从农村来到城市,疏离感、陌生感和不信任感不断增强,加之网络时代信息更新快于一个人的现实接受能力,各种新旧观念参杂在一起产生矛盾冲突,内心困惑感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凭能力获得认可的评判标准使很多人暴露在高压状态下,总之客观外在环境的改变给学生在新形势下带来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人际问题
学生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习性和爱好各有不同,这些差异性使刚进入学校的新生感到陌生和不适,特别是有些学生不会独立生活,不知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技巧与原则等,校园中偶尔出现的打架斗殴现象也体现出了部分学生不懂如何文明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就会衍生出严重事故,案例之一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其产生与马从小自卑、自闭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心胸狭窄,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斤斤计较、报复心强,与同学关系处理不当遂经常遭冷落,所以心生恨意酿成如此严重后果。
3.2 认知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的思想与生活方式给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而且部分学校唯学习分数论,不重视思政方面的教育。因此学校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现在的学生思想非常活跃,独立意识很强,接收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很容易接受,但对于事物好坏善恶的标准还不能客观的把握。往往因此形成一个错误的认知形态,无法辨别是非甚至有的学生因此触犯了法律。由此可见,纠正其错误的认知,建立一个健康正确的思想意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3.3 情感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信息无孔不入,从而导致中学生早恋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产生了许许多多感情困扰。这些因情感而产生的困扰,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会造成持续的心理伤痛,严重者会伤及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是由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健全甚至错误而引起的,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只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收效甚微。在客观环境没有优化的条件下,只有加大其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才能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自我,增强其抵抗风险和挫折的能力,在激烈的学习中健康发展。
四、总结
长期以来中国学生以追求高分为最终目标,但从近些年来从网络上报道的一些消息显示,众多我们眼中的"精英"最终成为违法犯罪的群体,究其原因,除了道德因素外,与个人的心理健康以及意识形态有很大关系。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客观环境和要求。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主体性格、人格养成过程中所需要的指引。思政教育能为学生的坚强意志、健康人格和良好性格和情绪的养成提供调节器。其次,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客观环境和主观个体的变化,其教育内容和手段也需要不断充实,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把有些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归于心理健康问题,从学生的内心寻找原因,这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独特的因人而异的方式。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要以人才的健康心理为前提,而且也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晨.浅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J].东京文学,2010,(3)
3月6日,重庆市教育系统2017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召开。市纪委副书记王勇,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赵为粮出席会议并讲话。
赵为粮主任安排部署了2017年工作任务。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认真扎实地抓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加强党内监督。二是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加强管党治党各项工作。提高责任意识,细化落实措施,强化责任追究。三是深化作风建设,坚持步步深入久久为功。注重发挥表率作用,强化监督检查,严查“”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四是坚持无、全覆盖、零容忍,全力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深入践行“四种形态”,严查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紧权力的制度笼子。五是加大对纪检部门的支持,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教育纪检队伍。
王勇副书记强调,一是厘清形势,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夯实管党治党责任,牢牢掌握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紧紧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二是严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肩负起“四种形态”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坚守担当,善用“四种形态”对干部队伍中间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坚持抓早抓小,真正用纪律管住大多怠H是抓细抓深抓长,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的落实。各级党委党组要坚决打好作风建设的攻坚战和持久战,各级纪检检察机关要加大监督执纪力度,看住教师节、开学毕业季等重要节点,严查顶风违纪行为。四是完善制度机制,加强教育系统廉政风险防控。五是聚焦主业,巩固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六是抓好对巡视问题的整改。聚焦巡视反馈问题,以钉钉子的精神,逐条逐项整改到位。
《重庆市教育督导条例》实施一年来情况良好
教育督导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成立重庆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分管教育副市长担任主任,21个区县成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教育监测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17个区县成立教育督导评估中心。教育督导研究机构不断健全,设立教育督导研究所,教育督导研究走在全国前列。督导队伍不断充实,26个区县为教育督导机构配备3名以上专职人员。教育督导经费不断增长,2015―2016年,市本级落实工作经费202.8万元,各区县落实5195.5万元,保障了教育督导工作扎实开展。
来源:重庆市政府网站
《重庆市智慧校园建设基本指南(试行)》
作者简介:张晓芹(1982.3-),女,湖南醴陵人,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湖南中医药大学讲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社科部近现代史教研室讲师,湖南长沙含浦科教园湖南中医药大学社科部,张银华(1979.3-), 女,湖南醴陵人,博士在读,湖南中医药大学讲师。
【摘要】当前大学教育中对危机意识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青年学生的危机意识普遍不强。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视角剖析进行青年大学生危机意识培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进行危机意识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危机意识;思想政治教育
著名社会学家罗森塔尔在1989年曾提出,“所谓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1]青年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独立性弱、生活环境相对单一、交际圈相对单纯,因此危机意识松懈,甚至根本没有树立健全的危机意识。
1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危机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危机意识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时代进步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社会发展的客观环境决定了危机意识培养势在必行。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有道理的,所以危机教育应该是全民的。以高校大学生为切入点,更加具有代表性。因为,就目前整个中国的教育状况来说,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越来越多的公民将接受高等教育。在高校中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将成为培养社会公民危机意识传播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借助大学生的影响力来普及社会危机教育是可行的。全民危机意识的培养,将提高一个民族的应急能力、创造力、创新能力。在充满挑战的国际竞争中,没有预知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国家是很难立足的。同样,一个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能力,是发展不起来的。因此培养公民危机意识,是促进社会各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要求。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危机意识培养迫在眉睫。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这一代人特殊的成长环境。由于物质条件优越,使得这一代学生对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认识不足;独生子女的特别身份使得他们成为家庭的核心,倍受宠爱,生活独立能力相对较弱;网络讯息的高度发达使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而性格成型期的大学生对信息的好坏甄别能力并不高,受不良信息影响的风险随之提高。这一代人的权利意识强于义务感和责任感。加之市场经济的客观环境,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钱权交易现象严重、公平正义受到挑战、人情大于法理、就业压力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凸显。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不深,自身认知能力也有限,造成对社会现实的认同片面化,进而使其行为走向极端化。所以,危机教育对成长在物质富足年代的年轻人来说十分重要,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对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又可以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为自己的人生未雨绸缪,从而激发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大学教育是大部分人跨入社会所接受的的最后学校教育,因此大学教育不仅仅应该停留在教授学生知识,也应该教授学生、生活的本领,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危机教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积极有效的危机教育将有助于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
2 大学生危机意识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的看来,大学生危机意识培养与之存在一定的有机联系。
危机意识教育是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的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内容,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危机意识的培养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教育,将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从理论体系上讲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危机意识的内容也包括国情危机,公共危机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危机教育就是提高学生预测、应对、解决国家和个人危机的能力。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理性认识危机的客观存在,懂得危机的来源、掌握一定应对危机的方法。也就是说培养大学生正视危机和抗击挫折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危机意识教育有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目前全国高校课程的设置中普遍可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是这一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出于政治需要,是一种“洗脑”教育,是一门空谈理论、与现实脱节的学科,与将来自身发展和就业没有太大关联,因而学生主动性不够,学习热情不高。但是,事实上,关于危机意识的培养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因为危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这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因此,这是一项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与学生的个人学习、生活乃至以后的事业都息息相关。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特点看来,危机意识培养也与此密切相关。
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以专业为划分标准。还未设置危机意识教育的相关专业和专门的课程。从性质上看,危机意识教育实际上是普遍能力的要求,相当于常识的普及,强调的是对危机意识培养的普遍性,所以从学科设置上看,开设相关的专业也是不合理的。而在大学中有这样一类课程是面对全体学生的,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十分符合危机意识培养具有普遍性这一特点,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它符合我国高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
3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危机意识培养的方法
(1)重视专门性的理论教育,建议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增设专门的危机意识教育的课程。
意识形态的教育非常重要,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了,学生才能在行动上体现出来。目前,我过高校对危机意识培养没有作出量化的规定,所以很多高校往往只注重校园的安全稳定,却缺乏安全文化教育,大多数高校的危机意识教育流于表层,往往是发生事故造成损失后才进行亡羊补牢式的教育。现有的高校危机教育也比较片面,一般以水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逃生自救为主要内容[2],缺乏政治、社会和心理危机的内容。因此,开辟专门的危机意识教育课程非常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从体制上保障危机教育的开展。专门课程的设置,需要配备专门的教材、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教材内容不仅要介绍各种危机类型及其表现形式,危害结果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辨别危机的类型,同时要建立健全的预警系统,更重要的是把危机应对措施放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位置。教材不仅要不断完善,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编撰。师资至关重要,学校应培养专门的进行危机教育的理论教育教师和危机应对技能教育的教师。只有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两手抓,才能达到危机教育的效果。
(2)加强渐进性的教育方法,建议危机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并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家庭呵护到独立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也是个人价值观的成型阶段。应根据不同时期,大学生对客观世界本质认识的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大一的学生,刚刚离开家庭,社会阅历不深,交际圈相对狭窄,他们的危机意识尚浅处于萌芽阶段,对他们可以进行危机意识的普及及简单的防范知识教育。大二、大三的学生应加强危机应对技能的训练。毕业班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一方面马上步入社会,社会责任加大,对公共安全、政治安全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面临恋爱、就业等的压力相对较大。因此这个阶段的危机意识教育应是全面广泛的,也是最高级别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认知危机,还要有危机预警能力、并熟练掌握危机处置技巧。
(3)建立实效性的教育基地。危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应对危机,因此纸上谈兵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必须建立具有实践功能的危机教育基地。 基地建设必须能够还原危机发生的模拟场景。通过情景演习、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面临危机、真正感受危机,并且在基地中组织必要的训练和演习,锻炼青年学生应对危机事件的策略和意志力的磨练。基地教育是,教授可行性危机应对方式的良好手段,它能使应对危机的方式不能拘泥于理论,结合实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4)不忽视特殊个体教育的针对性。除了进行普遍教学外,危机教育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尤其是要注重对特殊个体的教育。特殊个体通常包括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譬如残障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甚至是贫困家庭或贫困地区学生等。危机事件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弱势群体要尤其关注、单独辅导。如自然灾害来临是,残障人士的抗灾能力可能比正常人弱些,因此要教会适合个体的特殊抗灾手段。这是一个细致的工作,但也是我们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危机意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