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的创新精神

教师的创新精神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的创新精神

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观点,迎接时代的挑战,要求教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赋予学生学习的主人角色,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善于创新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转变,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我们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跟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否则,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改革将要面临失败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教师如果跟不上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尽快适应课程改革的标准,肯定将会被无情的淘汰。

因此,教师应自觉地转变观念,提升自己的素质,切实地把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很好地贯彻这一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育名家有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动、唤醒和鼓舞”。不能想象,“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法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激动,从而能自觉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去。我们现在一直在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又何尝不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应该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是一种新的教学观,以教学的创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我们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会是一句空话。我们教师一定要投身到课改的实践中去,要有接受时代挑战和与进俱进的勇气。因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何其的重要。笔者认为,这种观念的转变应该是一种观念的创新,必须要打破“教师中心”的陈旧教学观念,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必须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学习。试问:若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积极地探究,你教师的一切劳动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吗?肯定不能。

如笔者在讲授初三《思想政治》第九课第五框“发扬创业精神,投身创业实践”的内容之前,预先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去调查我们当地的一个全国著名的专门生产儿童用品的民营企业“好孩子集团”,去了解为什么“好孩子集团”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校办企业发展到现在拥有几千名员工、固定资产几个亿、年销售收入几十个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它迅速成长的内在动力是什么?通过调查,“好孩子成长十几年,国家专利几千件”、“全员追求卓越”、“自己打倒自己”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笔者认为这样的一种教学活动,既是一种教学观念的创新,又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这种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将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而这肯定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企及的。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富于创新、积累、总结和提高。做不到这一点,就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不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就不利于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书本知识只是一种定论,是一种思维结果,它不体现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书本知识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作为教师,一定要站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对于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从而增强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这一思想,正是主体参与性的教育思想,它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曾几何时,学生那双渴望知识的眼睛给我们带上了厚厚的墨镜,那对展翅欲飞的翅膀给我们带上了重重的桎梏,想要自己去畅游知识的海洋是多么地艰难啊,他们完全成了教师教鞭指挥下的一个个木偶,他们还是学习的主人吗?不是。该是到了还学生主人地位的时候了!“把课堂 还给学生”的呼声,是多么地振聋发聩。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绝不允许教师独霸和主宰课堂。

我们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人,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地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更多自己学习、体会、交流和评价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去创新。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部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将来学生自己能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当然,教师大胆放手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求教师应有更高超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点。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励,把课堂当成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这个过程,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思想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如果没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将会扼杀学生的灵感,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何谈课堂效益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思维精神;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67-01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是对既成事实在不同时期,从不同阶级、不同立场、不同理念和不同角度出发的重新审视。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学科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而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不能一味依据教材结构和教材已吸纳的观点,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解,因为这样做能把鲜活的历史知识在教学的磨堂里磨碎,根本无法实现新的消化吸收。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的批判性,使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被思维定势所困惑,而是要突破陈规,对已有的知识、材料进行充分发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任重道远。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历史教师的自身水平亟待提高

首先,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应该说,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尽管如此,中学历史教师也应该知难而上,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中,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低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

其次,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推广,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应该体现在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结论进行重新的审视,创造出全新的情境,从而把握历史真正的内涵,使之变得鲜活。

二、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精神的具体培养,我想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第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在这里,教师不仅要具备批判精神,更要有批判能力,要对现行教材已吸纳的观点,用与时俱进的观念认真审视。甚至要批判性地分析和探究,以便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思维而活跃,培养学生更敏锐的思想理念。我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

(1)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知识能够批判性的理解并接受。

批判性应用于课堂当中,既可合理利用已有知识和材料,又可合理分析已有结论。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思维,也能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领略历史学科真正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开拓创新思维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充实课堂,让学生得到课本知识的同时,再得到一些学科能力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发展奠基。

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 阅读教学

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无疑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和创造思维的基本途径,因此,打破以往教育教学常规,以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手段取代传统教学中的种种陈规陋习,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有创新意识,要在阅读教学中注入新的元素,给学生以新的活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

《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地向我们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紧紧围绕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来展开,不可脱离文本的阅读来分析、感悟,不能架空了阅读材料。新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阅读是一种心智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智力技能的体现,所以还要求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阅读技巧的掌握。因此,要有效的阅读,就必须对阅读者阅读的速度、方法,选择、筛选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在阅读中需要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综合能力都提出相当高的要求。这是所有语文老师一个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一)树立创新理念

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本人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理论,树立创新理念。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只停留在的被动的接受上,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尽管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呼声震耳欲聋,但教学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欲步不前,在传统与现代中无从取舍;在教学方式上无所适从,干脆隔岸观火。显然,这种教研教改并不是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这种土壤里也不可能得到正常的萌芽与成长。

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要从封闭沉闷的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在阅读教学上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各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

(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教育观点的改变,阅读教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并敢于放弃、勇于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求教师具有科学思维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具有灵活机智的组织和驾驭能力来组织好课堂,避免教学过于集中或者过于分散。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提高,真正做好学生的“导”师。

二、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创新能力

传统阅读教学是“组织教学——复习旧知——传授新知——巩固练习”这一阅读教学模式。在这课堂教学模式的这四个环节中,“传授新知”是中心环节,教师要讲深讲透,字词句段篇要面面俱到,“组织教学”和“复习旧知”也为这一环节做准备,“巩固练习”即让生作业,巩固掌握所学的新知。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代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指出:“传统教学设计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一)鼓励质疑

“学问学问,要学要问”。自古人们就把学习称为学问。在阅读课上,学生能提出疑问,老师就会引着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若不断质疑,问题就会引导学生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彼岸。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读有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质疑,敢于向教材,标新立异,而且还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富有创意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训练,变单一定向的僵化思维为逆向或多向的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认识事物,创造性地发现、想像事物的未知领域,想像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趋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以前我们比较注重教师的提问设计,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当今社会需要创新,这种需要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求教师对的学生的培养目标指向从“学”到“问”到“做”,要做到这一点,唯一可行的便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自觉走下教坛,与学生一起成长,师生间平等地探讨科学知识。如果我们能营造一种新的阅读课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它需要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上的再创造。因此我们就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在头脑中逐渐形成“问题意识”,教师要不断诱发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鼓励其问得深、问得妙。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本。尤其是对那些初二、初三的学生,他们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技巧,这种方法对他们来说非常适用。

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中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在关于“把能力还给学生”的问题上特别强调:我国基础教育确实有自己的传统和优势,这就是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但是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不够。从国际范围内来看,我们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确实不高。而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也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1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及其分析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 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上,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多弊端,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弊端一:乱用权威,缺少交流

新课程改革后,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但在平时的课改活动中,我们也看到有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怕课堂出“乱”,就制订了烦琐的课堂规范,课堂组织按照教师的指令,井然有序的进行,这样就使整个课堂处于教师的严密控制之下。

1.2 弊端二:无所适从,放任自流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不再是老师唱主角,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这势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部分教师面对课堂变化,一时束手无策,不知该怎样去管理。他们不敢再用“规矩”去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担心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正因为在课堂教学管理上存在着认识误区,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缺少了以往的力度,或者教学管理不到位、不得法,无所适从。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一旦缺乏了有效的管理,势必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在课堂上学生想说就说,胡乱插嘴,旁若无人;或者人声鼎沸,高谈阔论,游离主题;或者想动就动,东张西望,自由离开座位。这样课堂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势必成了一句空话。

2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所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都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有什么伟大的发明,只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老师,不死记硬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思维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地掌握所学知识,即是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不懈的、多渠道、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家陈景润因为爱好数学而发明“哥德巴赫猜想”;瓦特小的时候观察到壶里的水沸腾后壶盖会跳动而深受启发,长大后发明了蒸气机。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情感场。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特别注重教室的布置、板报的设计、墙上悬挂条幅的选择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学生会在不自觉中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3 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捕捉那些善于质疑,敢于发问,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并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克服老师主宰课堂,只有教师提问学生,不准学生向教师质疑的弊端,要把学生提问、讲座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的封闭的圈子里解放出来。

2.4 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

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拘泥课本,不依常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

2.5 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

新课标教材中很多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的教材,而且各知识点都是彼此的联系,按一定逻辑顺序组成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大胆创新。

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思路,创新精神,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纪,它对人们的素质能力要求会更高,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能与人合作共事和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新型人才。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导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其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可以用创新能力来概括。这就需要教育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在高中时期更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能够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行性

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操作过程来看生物实验与其他实验相比有着独特的性质:生物实验方法多种多样且操作过程比较繁复,变量多等等。

科学源于实践,生物源于实验。生物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实验的发展,实验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分析生物现象,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对实验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验证性试验能使学生对验证的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更加深刻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创新性实验能使学生由已知原理去探索未知结果,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能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及创新探索精神,从系统论和文化视角出发,剖析和开发生物创新实验教学的文化资源使生物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总体思路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以实验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

1、培养创新意识

创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营造创新种子生长的‘气候’和‘土壤’。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消除胆怯和失败的心理,积极动手,大胆假设,大胆尝试,从而为创新开阔广阔的天地。

2、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动力产生的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或者感觉不到问题就不会深入探究学习,也就不会有新的想法更不会有创新。所以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种子。是创新精神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如何使用问题是教学中重中之重。

3、模仿中建立创新思维

制定制度或者奖励对于完成实验优秀的同学加以奖励,以此激励同学们开发发散思维的积极性,不要过度注意结果。只要学生能够以自己思维方式完成实验,即使相差甚远也应予以鼓励。完成实验最低标准应以课本给出步骤为基本。在实验之前,应对实验有一定了解,之后安排相关变量控制,建立模型,设计实验等难度较大的开放性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方法

1、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①形成问题感.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能合理判断问题性质,能够恰当描述实验步骤和实验目标。这些虽然在课本上已经给出,但不一定成为学生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可以先将与实验相关的事物,仪器及有趣的问题先提出来,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相关知识和经验,从而产生问题感激起学生探究新事物,自主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并解决。创新其实就是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使学生形成问题感应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对待。

②选择实验材料。首先要告诉学生,选择实验材料一定要符合三个标准: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其中效果明显最为重要。例如,高中所学的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所用是洋葱根尖,但是能不能用其他材料代替洋葱根尖呢?答案是只要符合上述三个标准都可以,学生自然就会想到用蒜的根尖或是用萝卜的表皮作为实验材料。这样学生就不会受到课本的限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选择实验材料,是学生思维多元化,提高了创新能力。

③学会改进试验方法。一方面要求学生按课本要求去做实验,不随意改变实验操作流程。目前国内义务教材中有许多启发性试验,并且教学效果也很好,在创新实验教学的初试阶段可以按照创新性实验教学的要求来改装实验已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告诉学生在每一步骤的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如何适当的改进。因为书上所讲并不是唯一方法。

④学会改进实验器具。实验仪器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实验仪器的制作和选用对实验的成败特别关键。例如在使用毛细吸管时,一定要注意毛细吸管的粗细长短,只有选对毛细吸管才可以把线画的又细又齐。引导学生学会改变实验器具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⑤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到:以适当的形式描述自己的实验方案。具体的讲,在形成问题感、假设、猜想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原理和技术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对关键步骤和结果进行估计,同时要求学生填表。列出仪器,步骤,注意事项,以及推测结果。有时学生会对原有的实验方案产生新的想法,这是教师应该予以鼓励和重视。试验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新审查实验过程。并列出一份完整的实验方案。此外,还可以通过典型题的分析如,高考题的分析,来训练学生创新分析的能力,构建学生思维图示。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中之重。

⑥学会分析实验结果。上实验课时要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在学生失败时,不要一味的要求学生重做,要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会从实验过程中自我分析失败原因所在,从材料,方法,记录等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⑦学会观察,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的能力。观察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中,我们必须重点培养观察能力,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并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记录和整理选用适当的形式以书面文字或图形表达出来。有一个好的开始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结果,学会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的能力就是要我们把握临门一脚的机会。

⑧学会写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适当结论,这也是实验教学的目标之一。一般来说,由于教材内容只要求学生验证假设为真,而且教师在学生实验前后已经做了明确而认同的解释,所以只要学生只要操作规范就会出现同一结果。但教师应注意,在学生出现与课本上不同意见时,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并通过适当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实验成功以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写实验报告,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所做实验,不止自己知道实验中如何操作,如何避免容易出现的问题。还应该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人。

2、教师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注意的准备

①教师在创新实验教学中应做的思想转变准备

A.实验教学目标:从只重视实验结果向转向更看重实验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经验的同时也使同学的态度,意识,能力得到培养学生靠自己获得“为什么”,比直接接受“是什么”更有意义。通过生物学实验除了巩固知识技能外,更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态度,意识的养成。

B.实验教学方法的转变:从单向的向学生传输知识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去,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搜集实验原材料,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制作实验记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学生思维发散,有更多的创新。

C.实验教学管理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应由监管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师不应该过多干涉学生实验,使学生在一个自主的环境中完成实验,随时掌握学生信息,思考如何下一步指导学生学习。不应该还是以前那种家长式的教育。对于学生要适当放养。

②教师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技能准备

A.开放性实验的技能: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只要完全按照实验手册所写的去操作就会得到预期的结果,但是在创新实验教学中,要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从自主选材,自主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方法到最后自己做实验总结。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准备实验方法不止一种。一定要从多种角度去感受实验,能够在学生提出新问题时较好的解答。

B.营造创新性实验情景的技能: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造一个接纳,宽松的气氛,是学生敢于提出新思想,乐于提出新的想法,要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占有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同学们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并且由教师控制节奏,使这种热情有序的持续下去。掌握节奏的快慢对于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节奏过快容易使学生有浑沦吞枣的感觉,过慢则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四、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该注意的问题

1、民主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能够促使学生自主,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不畏惧探索问题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设想充分利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发散思维,激活灵感。教师应参与到实验中,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实验,不能简单地否定或用书本上的设计按部就班的自己操作。对于实验结果或分析应允许有不同意见提出,对于那些实验结果明显不足的应注意循循善诱,热心帮助学生查出问题所在,避免伤学生自尊心。

2、开放性和学生自行组织相结合

开放就是想学生参与教学的可能性开放,向学生主动探索开放,向师生共同合作探索创新开放。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实物教学或演示实验都无法与发现式的实验相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学生自行组织自行结合,自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选材,自主选择实验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3、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并不是任由学生发挥想象力,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教师引导,提出主题有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实验的过程,因此就是一定要把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结合起来,不能只顾其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未来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主动探索问题等方面都将起到一定的影响,培养高中生生物实验创新精神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项工作,希望这项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入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希望教学行政管理人员认真督促好中学阶段生物学实验的落实情况,不要使中学的创新性实验成为空白。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维苗.浅谈生物学实验中的探究性学习[J].宁波大学学报,2004,7(2):41-42.

[2] 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19.

[3] 徐勇、龚孝华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组篇).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