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廉洁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廉洁教育;内容;形式;创新
高校廉洁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我国廉洁政治建设的构成要素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开展高校廉洁教育,必须禀着“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态度进行,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努力在廉洁教育的内容、形式方面实现不断创新,让高校廉洁教育始终保持强烈的前沿感、持久的吸引力、明确的针对性、切实的时效性。
一、高校廉洁教育创新需坚持的原则
高校廉洁教育的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首先把握好三个原则: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原则,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原则,引导为先、全面渗透原则。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而合理的创新。
(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原则
高校是智慧的集散地和知识的创造地,追求真理,立足实际,善于创新。在高校开展廉洁教育,首要原则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高校廉洁教育,必须立足于学校实际,立足于学生需求,立足于现实条件,立足于内外因素,实事求是的开展工作。不能仅看上级文件,仅听领导要求,仅做形象工作,打造出百无一用的“空中楼阁”。在踏实开展高校廉洁教育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时展趋势和特点,根据廉洁教育目标、对象、条件等因素的变化,适时进行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使高校廉洁教育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保持新颖度、吸引力、时效性,既与现实传统密切结合,也与时展密切结合。
(二)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原则
高校廉洁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是大学人文情怀的彰显和延伸。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应当坚持和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随着时展,“以人为本”理念得到越来越高的认可度,广泛运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是高等教育办学过程中一贯坚持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高校廉洁教育,必须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始终,改变教师主导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将大学生作为廉洁教育的核心主体,根据其现实需求和认知特点采取科学可行的形式、方法。同时,要鼓励包括高校教师、领导干部、普通工作员工在内的全体教职工参与高校廉洁教育,形成面向全校师生员工的全员参与格局。
(三)引导为先、全面渗透原则
廉洁教育是一项“灵魂工程”,重在引导、渗透。在高校开展和创新廉洁教育,必须以先进思想文化引领为先导,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全面渗透。坚持引导为先,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核心内容为指导,二是要以学校中心工作、三风建设为支撑,三是要以正面引导、典型树立为原则,四是要注重心理疏导、教学相导的方法。注重全面渗透,需要将廉洁教育渗透于各种教育载体、内容和环节之中,渗透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渗透于高校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渗透于高校日常管理的各个部门、环节之中,夯实高校廉洁教育的基础,提高高校廉洁教育的整体效应。
二、新形势下高校廉洁教育内容的创新
(一)紧随时展,充实教育内容
时展总会带来新的变化、新的元素,体现新的特征、新的要求,高校廉洁教育要结合这些新变化、新元素、新特征、新要求来充实教育的内容。传统的高校廉洁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意识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当今80后、90后、00后大学生在认知、行为方面呈现出的新特征、新需求,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就业教育、情商教育等内容充实到高校廉洁教育的内容体系之中。高校廉洁教育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充实,以满足时展需求。
(二)结合地域特征,完善教育内容
中国地域辽阔,域内自然、人文环境千差万别。开展高校廉洁教育,要在坚持一般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注意结合高校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因地制宜的开展廉洁教育。通常而言,要结合高校所在省份、城市的历史文化、现实格调、发展战略等,完善廉洁教育的内容。例如,云南师范大学所在的云南省,近年来实施了“两强一堡”发展战略,积极弘扬以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为内容的“云南精神”,云南师范大学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云南精神”,弘扬廉洁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根据对象变化,优化教育内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成人教育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当前高校的学生群体已经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90后、00后大学生内部群体差异显著,成人大学生增多,外国留学生增多,给高校廉洁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局面下,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结合其数量、特点和需求,进一步优化高校廉洁教育的内容。一方面,要考虑将成人大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纳入高校廉洁教育体系中,开发和完善相应的教育内容、教学材料。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涵盖全体师生员工并具有针对性的高校廉洁教育教材体系。
三、新形势下高校廉洁教育形式的创新
(一)坚持和完善既有的传统教育形式
高校廉洁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逐步建立起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当前高校中,开展廉洁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两个方面,部分高校(如云南师范大学等)开展了针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公共选修课。第二课堂即校园文化活动,这是当前高校廉洁教育中开展的最为丰富多彩的部分,具体包括主题报告会、座谈交流会、读书活动、观影活动、主题团日(或班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深受同学喜爱,具有较为显著而持久的效果。新形势下高校廉洁教育形式的创新,既要注重和发展课堂教育,也要拓展和完善第二课堂,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实践,实现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有机结合。
(二)运用新媒体技术,重视虚拟空间的利用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涌现,吸引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大批青年人广泛关注和使用,对当今高校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对高校廉洁教育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高校廉洁教育有一些新的空白需要填补;机遇在于,高校廉洁教育有一些新的形式可以运用。新形势下,以大学生在主体对象的高校廉洁教育,必须紧紧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习惯,主动了解和利用以QQ、BBS、微博、微信、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触摸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拓展教育途径,优化教育形式,深入青年学生群体中,及时、有效地开展廉洁教育。让新媒体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能以自己最熟习、最擅长、最易于接受的形式,学习廉洁知识,培养廉洁品质。
(三)鼓励全员参与,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高校廉洁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高校廉洁文化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高校廉洁教育形式的创新,要着重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改变以往单纯以专业教师为教育主体的单一形式,而要积极鼓励和引导除专业教师外的高校领导干部、其他任课教师、普通工作人员参与到高校廉洁教育之中,结合自身岗位特点,运用合理的方法、形式为高校廉洁教育和廉政建设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必须改变以往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形式,而要着重强调大学生开展廉洁文化自我教育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自主开展理论学习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进而达到学以致用、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高校廉洁教育内容与形式创新中应处理好的四组关系
当前,发展和创新高校廉洁教育,主要包括理论创新、理念渗透、主体强化、方法优化、途径拓展、机制保障、环境支撑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围绕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创新,需着力处理好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一)主体与对象的关系
高校廉洁教育的主体与对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在身份上具有一定的可互换性。具体来看,主要包括大学生、高校教师、高校领导干部、普通工作人员四个群体。其中,大学生、高校教师和高校领导干部是实施高校廉洁教育的三大主体对象。大学生以接受教育为主,但也具有自我教育功能,并能反作用于高校教师和领导干部;高校教师是教育的主要施为者,也是高校廉洁教育的中心过渡环节,对大学生影响巨大,对领导干部具有监督职责;高校领导干部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对高校廉政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教师和大学生。
(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高校廉洁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是高校廉洁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创新的内容与形式之间,本身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高校廉洁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定的内容需要一定的形式去体现,一定的形式也需要一定的内容去支撑,必须在高校廉洁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做到合理匹配、科学组合。另一方面,内容与形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矛盾,这时就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现实条件,合理运用多种手段促进高校廉洁教育的形式尽量满足内容需求,并结合既有形式对教育内容做出必要的修正和改善,最终达成高校廉洁教育的目标。
(三)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高校廉洁教育的创新,必须把握好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时空组合。人们对廉洁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是有过程的,因此高校廉洁教育的时序性至关重要。必须结合不同年级阶段大学生的学习阶段特征,开展循序渐进、科学有序的廉洁知识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也要结合大学生的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来进行,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揠苗助长。此外,在高校开展廉洁教育,应注意空间场合。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要选取合适的教育内容和可取的教育形式。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活泼、张扬,而在户外活动中过于保守、内敛,则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消极影响,降低其积极性。
(四)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创新高校廉洁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既有的优秀经验和做法,也要在现有基础上结合时展进行不断创新。继承与发展,是新形势下高校廉洁教育创新发展必须处理好的一组关系。继承优秀经验和做法,要在注重实效、注重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对高校廉洁教育的理论、理念、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机制、支撑等方面做出合理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优秀经验和做法的总结上要注重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推广性。实现创新发展,既要以继承优秀经验和做法为前提,也要以现实条件和需求为基础,更要以时展趋势和特征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进行高校廉洁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谢晓虹,宋广宁. 新时期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02).
[2]肖凌云. 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经验与探索[J]. 思想教育研究,2011,(08).
[3]吴安辉. 新时期大学生廉洁教育创新研究[J]. 职业时空,2011,(11).
视唱练耳是通过视唱练习和听音训练等途径和手段,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音乐记忆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包括提高音乐感知力和音乐鉴赏力。音乐感知力即培养学生的音高感、节奏感、音强感、音色感、调性感和音乐表现力等能力。音乐鉴赏力即培养学生掌握音乐形式和体裁、风格和审美 情趣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视唱和音乐听记来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发展音乐思维能力,培养音乐感受力,积累音乐的感性体验,能够准确地阅读乐谱和理解乐谱的内涵,运用内在听觉展现音乐形象,从而具有表现音乐的能力。声乐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是专业性很强实践性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声乐演唱及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教学都注重基础训练
大学一年级视唱练耳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因不善于科学用嗓,而导致一节视唱课结束觉得嗓子很累,嗓音条件较好的学生完成视唱曲目的能力相对较强,而嗓音条件较差的学生完成相对较弱。但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这种差距逐渐缩小或甚至消失,这不仅源于视唱练耳课程的训练,还源于声乐中的基础训练让学生在唱准音高的同时注重运用好的发声方法,巩固和拓宽了学生的音域而唱出平时用真声难以发出的高音或低音,使学生完成视唱曲目的能力得到提高。
根据视唱练耳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视唱练耳基础训练有节奏与节拍训练、调式与调性训练、力度训练、旋律训练和听音记谱训练等。这与声乐的基础训练发声练习联系紧密,声乐发声练习离不开视唱练耳的调式与调性训练中的音程、音阶及和弦训练、旋律训练、节奏训练等环节。发声练习是用于训练声音技能技巧最基本的一种练习,通过发声练习解决如发声的位置、气息控制、音域、换声点等声乐技巧问题,是获得科学歌唱方法的重要途径。声乐教学一般可以分为发声练习与歌曲作品的演唱两个部分,在这两部分教学中,视唱练耳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即使能较自如地调节自己的声音也不一定能准确唱好音高和节奏,那更谈不上用娴熟的声乐技巧来演绎音乐作品。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声乐初学者采用的发声练习及练习曲不尽相同,基本的发声练习一般以音阶、琶音为主,再根据学生的发音特点选择一些母音加以训练。在视唱练耳教学的基本训练中必须先掌握调式音阶以及和弦的构唱,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声乐技巧来构唱音阶及和弦,既巩固了发声技巧又让枯燥的音阶、和弦的构唱练习更加准确。没有歌词的声乐练习曲唱起来难度较大、篇幅长,这就对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进行看谱视唱,再选择合适的母音进行发声训练。
视唱中包括各种速度、力度、表情记号等,它不仅是乐句之间、段落之间进行对比的重要手段也是情感的表露与体现。要完成完整的视唱曲目,必须把以上内容充分地表现出来,无论是单声部、多声部视唱在练习过程中力度控制是发声技巧的体现,应避免死板的喊唱。声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时和视唱教师在授课时都会要求学生用轻声或弱声发音,轻声不仅有利于让耳朵准确分辨其音准程度,而且可以帮助练习者感知声带某一部位的准确点,并做进一步调整达到音准和发声技巧的完美结合。特别是碰到唱长音时更需要在声音的延长过程中用气息保持住音高、控制好歌唱力度,避免出现上下波动让声音更圆润。
二、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教学都注重对音乐 “听”与“唱” 的感知力与理解力的培养
声乐教学是通过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使学生达到能够熟练运用某种歌唱技能或歌唱方法进行歌曲演唱的目的。无论歌唱还是乐器演奏,都离不开音乐听觉,在“唱”与“奏”的实践中,内心听觉重点要把握音高、旋律、节奏、音强、音色、乐句组织、乐曲风格等。完整的音乐听觉应该体现对这些方面的整体感知和理解。在对乐曲理解的同时进行整体的构思想象,从音乐作品风格、情绪、形象到作品调性、力度、色彩、速度的处理都离不开细致、准确的音乐感知力与理解力。声乐和视唱都要用内心所构造的声音画面去引导自己的歌唱。内心构造的声音是靠“听”来完成的,它是通过严格的视唱练耳训练得到的。从视唱练耳训练中掌握音高、旋律、节奏、音强、音色、调性感等技巧,从声乐训练中听教师正确发声范唱到学生模仿发声,再到教师评价、纠正学生让学生再次调整状态进行歌唱,都离不开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在教学中让学生一定要注意听自己的声音,学会在唱的过程中运用内心的听觉不断检查和调整自己的音准和节奏,通过声乐良好的发声方法并带有表现力地歌唱,就会把各种音乐要素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教学都注重对乐感的培养
乐感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从视唱练耳训练中的音乐节奏、旋律的把握到声乐歌唱中的圆润、细腻、流畅的处理以及歌曲鲜明层次感的表达都离不开乐感。 节奏是乐感的核心,演唱者如不能在同一节拍与速度中演唱,就会出现赶节奏与拖节奏的现象。在视唱练耳训练中反复训练学生节奏感的把握是重点,只有通过视唱练耳严格的节奏训练,才能在看谱视唱和声乐演唱中表现出较强的乐感,演(视)唱中体现了节拍节奏的基本规律才能提高音乐的美感。在两门课程教学中的“视唱”与“歌唱”都要求学生要圆润、细腻、流畅地表现音乐,尤其在声乐教学中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演唱歌曲时,由于乐句的衔接不连贯,时断时续而导致音乐的完整性的缺失。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演唱时对乐句节拍尾音的忽略,即当乐句将要结束时,演唱者情绪松懈,把应该四拍的唱成了三拍半,这实际上是学生不重视节拍节奏而引起的,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这说明在视唱练耳教学环节中基本技能把握不到位,在每个音(字)的衔接时应该用气息支撑住,连贯唱出准确的音高节奏和准确的歌词发音。如在歌唱乐曲时字与字衔接时要紧密,结尾的字与下句的字头要贴住,不留有空隙,母音换字时不要有大的动作与变化,让声音连在一起,用气息支持,把每个音均匀、连贯地唱出来等,这也是声乐教学中歌唱音乐作品不能含糊的地方。因此,把握乐感,注重声音的连贯和乐句连接的紧密,才能达到完整的音乐表现力。
四、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教学都强调音乐实践,注重音乐记忆与想象力的培养
我们理解的歌唱是音响艺术,不是歌唱者随心所欲唱出来的,是作曲家们运用音乐的多种素材,把节奏、节拍、调式、和声、对位、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精心设计出来,用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音乐作品。视唱练耳与声乐课程是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音乐记忆力与想象力等多向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记忆音乐的能力,如听音记谱中,进行音高、节奏、速度、节拍、调式、调性等多方面内容的系统性综合训练,经过较长时期的锻炼,不断总结,不断记忆,展开想象,才能完成记谱任务,从而培养和锻炼音乐的记忆能力与想象力。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快地掌握音准、节奏、速度、节拍等,要大量进行看谱视唱和重点视唱曲目的背唱或默写,通过视唱曲目的背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注意音乐中的节拍、节奏、音高、强弱等不同要素。让学生大脑中积累和储备大量的音乐信息来增强对音乐要素的敏感度,培养和锻炼音乐的记忆能力和想象力。在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试唱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歌词和旋律两部分的处理。其中,对一首全新完整作品的旋律处理实质上就相当于视唱若干个乐句,歌曲的旋律背唱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演唱过程中通过想象勾画出与作品相符合的画面或形象,并全身心融入到作品情景中调整好发声器官状态,细致准确地将作品演绎完整。在视唱练耳训练中,学生要学会处理众多的音乐术语和表情记号,有良好的视唱练耳训练作为基础,能够极大地帮助他们演绎完整的声乐作品。在不断演绎完整的声乐作品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打下了基础。
把视唱练耳与声乐融会贯通有机链接进行教学,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将这两门课程的技术性、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层次,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1、孙从音、范建明 《基本乐科教程 练耳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年
关键词:识字;生活;激起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81-01
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内容与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1]。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尽量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多媒体去创设生活情境,将识字“置于”现实生活之中。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4”时,找一些蝴蝶,蟋蟀、蚂蚁等动物的图片,并把他们制作成动画,让这一类看图识字的文字带有鲜明的色彩,为孩子在识字和生活间架起一座桥梁,激发学生作为生活的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识字,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
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
二、结合游戏,拉近距离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2]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
平常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无意的组织一些小型游戏,比如,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义。如学习“采”字,教师可以做一个动作,即用“爪”在“木”上,表示一个人用手指在树木中采集,这就是采集的“采”字,再如:学习“休”字,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人会休息呢?通过游戏之后,让学生自己明确,人在累了的情况下才会休息,所以,学习这个字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现场进行表演,在一棵树下,一个人在玩耍,玩累了,就靠在树旁边休息,这样,一个“人”字,加上一个“木”字,就构成了一个新的字,即“休”。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还会表现得很活跃。
三、巧编字谜,开启窍门
认清字形,记忆字形是儿童识字的难点和关键。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编字谜来学生字,让学生把握字形结构、笔顺、笔画的特点,特别是加强对生字的观察、分析,并在完成这些思维活动之后,通过联想的方法使学生回忆起熟字、熟部件或者某个具体的事物、情景,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如,教学“坐”这个字,我编成字谜:“一个人,两个人,并肩坐在土堆上。”这个谜语既提示了字形,又提示了字音、字义,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这个字。再如:“一大一小,尖字”,“有两个动物,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山上,鲜字”,“多一半,夕字”。显然用这样有趣的方法,比一个个拆分讲解字型要强多了。
四、编写儿歌激发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记忆的效率取决于平时对记忆材料的理解。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儿童的天性明显地要求直观性。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要尽量注意直观性。
编写儿歌编一些琅琅上口的顺口溜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一个很好途径。从中能让儿童感悟,常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教学“碧”字,可边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边编有趣的顺口溜:“王和尚,白和尚,并排坐在石头上。”教学“会”字可编写字谜:“人在高处走,云在脚下行”,使干巴巴字形教学变得富有童趣。
五、利用广告就地取材
电视广告最大的优点是音形兼备,并且重复率高,从而不断刺激幼儿的视、听、记忆、认和方面的神经,使学生在反复谛听、观看电视声音和画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记住并认识了这些词语的字形。[5]
我们平常在街头看到一些商店招牌,或者广告,借这个场景的机会,就是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个招牌或者广告是什么意思,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很多人喜欢吃,但我们知道这些东西叫什么名字,怎么写吗?借助这种形式来学习识字,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识字途径。
六、立足生活见缝插针
学生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汉字到处可见。儿童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汉字,处处需要认字,这种社会资源是很好的识字课本。
当我们外出活动时,自然接触到社会。社会是个大课堂,学习汉字的素材,随处可见。比如到动物园、公园游玩的时候,可以从指示牌、动植物简介中,认识许多动物、植物名称,认识许多汉字;热闹的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孩子在购物时,认一认自己喜欢的商品的名称、认一认食品包装袋上的文字。这些课外教材拓宽了识字渠道,使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轻松地认识和巩固生字,还增强了生活的能力。
汉字奥妙本无穷,链接生活易识字。我国的汉字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了,我们要教育学生掌握汉字的特征,充分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生活服务,这就需要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来进行引导,让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中、课余、课外及实践中,都可以教育好自己的学生正确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1] 樊新哲.创设教学情境实施快乐识字.吉林画报(教育百家A)2013,(8)
[2] 孔纯超.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3(7)
关键词:视唱练耳 教学 节奏训练
如今,音乐对于人们来说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那么节奏的培训也成为了一个重要学习部分。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节奏也已成为了核心内容,如果音乐之中没有了节奏,那么音乐就失去了生命力,音乐的整体水平也就得不到提高。下面就来探讨一下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一、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概念和意义
其实节奏就是三个要素组成的,它们分别是节奏、节拍、速度。在节奏里,速度也就是节奏的快慢,节拍就是节奏的间隔停顿的时间长短,在音乐节奏的学习中就是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练习,才会达到理想的境界。节奏的强弱、快慢等都是节奏中要注意的重点,现在,视唱练耳课程中的节奏训练已经成为很受关注的一个重点了。由于练耳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的一种,所以找出最有效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对节奏感的认识,对今后的音乐道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们也可以通过音乐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升级到自身的素养的提升。
二、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途径
(一)让节奏回归于生活
节奏本来就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节奏的存在,雨水滴落在地上的声音、汽车鸣笛的声音、小鸟唧唧哇哇的叫声等都是日常生活中会听到的声音,这些声音都可以说成是节奏。如果我们在学习音乐的时候,只是在音乐中找节奏感,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把节奏回归到生活之中,这样才可以把音乐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这种结合会给人一种很奇幻的美。教师们在教授视唱课程之前,首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这样他们才会完整地进入到音乐的学习状态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大自然中各种节奏的展示把音乐的美秒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让他们从视觉、听觉、感觉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之处。
(二)简单的节奏和复杂的节奏结合在一起
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多把简单的节奏和复杂的节奏结合在一起来训练学生的听觉能力,简单的节奏可以让学生们更快地融入到音乐之中,更好地接收音乐节奏做传递给他们的精髓。而复杂的节奏会难度相比而言会大一些,但是只有这样才可以训练学生们的反应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三)用不同的乐器练习来强化对节奏的区分和记忆
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关于节奏的记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们来说,节奏的记忆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乐器来强化学生对节奏感的认识和区分。首先教师要用一些简单易懂的乐器,并运用到身体上的动作和乐器的结合,让学生记忆深刻。然后再利用一些经典的音乐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领悟音乐的精妙之处,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对节奏的区分,同时也让学生对节奏的记忆深刻。这样的教学才可以让学生们轻松快乐地将音乐节奏掌握到位。
(四)学习优秀的节奏训练方法
学生节奏训练的有效方法会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教师教学的质量,所以节奏是视唱练耳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很好地学习节奏,我们就应该多学习优秀的节奏训练方法。例如:利用自己的肢体来表达对音乐节奏感的体会和认识。这种方式不仅仅是用大脑还利用了肢体语言来全面地诠释了音乐的美,这种方式会让学生们学习到平衡支配身体的同时也平衡支配自己的音乐节奏。
(五)要用正确的教学评价来评论学生的成果
在音乐方面的成绩评估是不能单纯地以数字的高低来衡量的,音乐评价应该有一个很全面的评分系统,才能将学生们的真实成绩显示出来。因为成绩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无论是怎样的,这都是他们努力后得到的结果,对于这个结果他们当然是想知道最真实和正确的评价,只有公平正确的评价才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有学习的热情,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雷晓红.浅谈视听练耳教学中的节奏训练[J].延边教育学院报,2010,(12).
关键词:历史教学 现实 链接
史学家卡尔曾说:“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里理解现在。”所以说:历史课连系实际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根本的落脚点。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历史教学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这就要求历史科任老师做到历史教学与现实相连接。
初中历史教材简略,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如果能充分利用好现实资源发挥历史教学与现实链接的意义与作用,其功用可谓是一举多得:1、历史教学与现实的链接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又会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学生容易感悟出历史的深层意蕴。2、历史教学与现实的链接既可以让学生养成密切关注现实社会的习惯,又便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和现实、个人与国家、人生和社会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和判断,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3、历史教学与现实的链接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客观、发展的历史眼光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各种复杂现象,能够实事求是的分析事物。4、历史教学与现实的链接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所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链接现象,是指教师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中吸收养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历史教学的现实感主要表现为:在讲授具体史实时应该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启迪学生思考和认识当前时代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引导学生从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经验教训中吸取借鉴;通过剖析历史事件,启发学生透过重大现实世界的表象人情其本质等分。
历史与现实链接的策略意图是:在课程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如果能把历史性、时代性和思想教育性三者有机结合,运用书中的事例“抛砖引玉”,适时、恰当地与现实链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融会贯通的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课堂换发生机活力。其基本策略可以例述如下:
再导入新课时以现实材料精巧设疑激趣。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途中的指路人。作为历史教师,应抛弃照本宣科和应试教育的思想,致力于改革课堂教学,充分挖掘、研究现实材料,并且要将现实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创设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情境,将之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之有趣、思之有味。例如:在学习《开元盛世》一课时,如果单纯地直接讲述就会感觉僵硬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引用的《沁园春 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然后在设定三个连续的问题: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到底他们有什么雄才大略,丰功伟绩,能激发起对他们有如此强烈的历史情怀呢?
他们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有什么作用?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对于中国社会又有怎样的影响?
一个问题分解为三个紧密相连的,各为系统最终又有机形成整体的相扣环节,化大为小、化难为易,能够便于学生去思索作答。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认识现实生活,在古今联系中继承优秀传统,汲取精神营养,弘扬民族精神,这既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将历史与国际内的时事相结合,创设历史与现实链接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认识现实问题。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曾说:“单做事实的穿凿、记忆、叙述,觉不是历史教学。对我们至为重要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精神,是社会的意志冲动,是时代精神。”创设历史与现实链接的教学情境就是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现实相联系,使基本理论更具体、更生动、更具说服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例如充分利用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创设教学情境,将历史与时事相结合,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将历史与现实链接,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历史教育功能的最终体现。在教授《对外友好往来》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中国和日本同是亚洲东部的两个重要国家,现在经常被称作“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大约在距今2000多年前,就建立了交往关系。(1)、概述古代、1894——1945年间、现代史上中日关系变化的基本趋势。古代和现代变化对中国的外交状况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反日、抗日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抵制日货”是中国人民对日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试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简述其直接原因和影响。(3)、日本在二战以后一再否认侵华的战争和史实,简析其历史原因。从世界和平发展的角度来说,你认为中日关系应当怎样发展?并且适时使用多媒体播放《甲午风云》、《》、《屠城血证》等影片的片段,让学生罗列日本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感悟到“发展才是硬道理“。教学中我们应抓住某一契合点,联系学生生活的设计、实际,联系当今重大社会问题、国际问题,尤其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之处,使学生在两者的结合中产生深沉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感,真正实现学史使人明智的目的,给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现实搭配一座沟通的桥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相应,史学家的宗旨就在于“经世致用”、“彰往而察来”。因此历史教学应该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活动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更好的解决现在以及将来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健全知识结构的需要。因为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了解和记住过去,还应该是在学习和研究过去中去吸取历史教训,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