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生教育管理;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大学教育是社会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发挥人的潜能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中华民族美好蓝图的实现,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时间已经过半,教育工作者们深刻理解《纲要》中“育人为本、优先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革创新、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认真贯彻执行,使我国教育实现质的突破,但是仍然有许多因素制约着优秀人才的培养。

1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1.1部分思政工作人员、辅导员素质有待提升,应用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部分思政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和职业化水平较低,重理论性研究,轻应用性研究,针对学风建设、学生实际的应用性调查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1.1.1原因分析。①由于编制限制,各学校普遍存在专职辅导员数量不足,且忙于日常事务,用于研究的时间较少。而高校扩招、学生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后,辅导员增加了心理辅导、资助、就业等工作内容,工作量增大,辅导员人数配备的不足,使得辅导员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只能投入到各项具体事务之中,无暇顾及对工作的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②思政工作人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虽然各学校较为重视思政工作人员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但由于辅导员流动性大,职业化水平低,依然存在部分思政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足、专业水平不够、开展工作的有效性有待提升的问题,不少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辅导员的素质有待提升,工作能力、专业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1.1.2改进措施[1]。加强思政工作人员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思政工作人员和辅导员专业化程度和职业化水平,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思政工作人员和辅导员队伍。①补充辅导员数量,逐步解决辅导员超负荷工作的问题。辅导员工作繁杂,辅导员人数不足,必然会导致辅导员忙于应付各项具体工作,影响辅导员工作质量和效果,难以把学生的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潜心研究,并做深、做细、做实。②实施思政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素质提升工程。邀请校内外思政工作领域专家和辅导员年度人物来校进行多层面、针对性的辅导,派出思政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参加全国、自治区的各类培训和会议,通过分批次、分轮次的培训、进修、参观、考察、挂职锻炼,实现思政工作人员和辅导员人人都有专业进修、人人都有学历提高、人人都有外出培训、人人都有参观考察、人人都有课题研究的机会,切实提高思政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的素质与能力。③完善激励机制,制定辅导员系列职称评定和行政职务聘用办法,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制定科学有效的辅导员系列职称评定和行政职务聘用办法,全面展开“解、改、评、提”工作(即:不合格的解聘、不优秀的改进、优秀的评定职称、连续几年优秀的提拔),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1.2部分教师参与学生管理不足

目前,教师支持和参与学生工作的力度不够,尤其是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新指导及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帮扶不足。

1.2.1原因分析。主要是部分教师在高校扩招后,课时量增多,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参与程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出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应有作用。

1.2.2改进措施。加强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作用的发挥,充分利用和发挥教师的专业影响力,提升学生指导与服务的质量。①多渠道拓展教师的育人职能。充分利用教师课堂教学、课后指导、人格和专业影响力,发挥教师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作为实行学分制的配套措施,全面推行学业导师制,导师从学生入学开始直至毕业,提供持续的教育、指导与服务,充分发挥导师的育人职能。②提高教师对学生工作的关注度。加强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考核力度,把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维度之一,并和教师的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结合起来,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参与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提升教师对学生工作的关注、支持和参与力度。

1.3学校管理与服务人员为学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

学校管理与服务人员结合本职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程度不够,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未能达到学生人人满意的程度。

1.3.1原因分析。①有些管理和服务人员素质修养不高,对自身所担负育人职能认识不到位、不深刻,育人功能发挥不足;②学校对管理服务人员的育人考核评价缺位。

1.3.2改进措施。①加强对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引导和教育,进一步明晰管理服务人员在学生发展中的职责与任务,拓展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深度与广度,提升育人效果。②加强管理和服务人员育人维度的考核,把育人维度的考核结果和绩效工资挂钩,和他们的切实利益相关联,提升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育人质量。

2学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有的学生功利倾向严重,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校的学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2.1原因分析①学生的学习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征。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形式和课程内容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②教风带动学风效果不突出。有的教师对自身在学风建设中的角色和责任认识不到位,自身作用发挥不充分,没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对学风建设关注不够,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不能吸引学生,课堂管理能力较弱。

2.2改进措施学校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及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学风建设。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在把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突出核心课程,完善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制度,加大选修课、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力度,强化网络化课堂,实行课程网络公开化,加强教师的自我约束和学校对教师课程的监督力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成长成才。②加强政策引领,发挥教风带动学风的积极作用。在新修订的有关职称晋升、岗位聘任、成果奖励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重要制度中,加大对教师教学业绩、职业道德的考核力度,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学,诚信治学,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和专业影响力,提升育人效果,形成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建设的有效机制。

3学生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1就业创业工作体制机制尚需完善,就业创业工作队伍建设亟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力度不够

有的学校就业创业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创业教育是新课题,起步较晚。

3.1.1原因分析。①有的就业创业工作队伍建设比较薄弱。由于人员编制所限,学校就业创业专职工作人员人数低于教育部要求,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以行政人员为主,和各学院的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全程化程度低,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及服务的质量有待提升。②创新创业教育力度不够。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尚属新课题,如果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和服务有待加强,毕业生创业数量和质量并不乐观。

3.1.2改进措施。学校加强就业创业工作体制和队伍的建设,提升就业创业工作质量。①完善和明确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系、机制和责任,落实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就业指导分工负责制、就业实效责任制、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等机制,明确二级学院在就业创业工作的责任,推动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完善“一对一”、“全覆盖”的就业指导关系,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②要以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为根本,加强就业创业工作队伍建设,提升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质量。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课观摩、评选等活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精品课程,加强对就业创业教育规律的研究,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和就业心理指导,增强就业技能指导和精细化的服务,举办形式多样的就业创业指导师培训,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就业创业教育质量。③把创业教育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工作重点。以两校区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为抓手,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培训等各类创业实践活动,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多渠道、多方式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实施学生创业引领和帮扶计划,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论坛、社区等新媒体优势,加大创业典型人物的宣传力度,既要宣传高大上的创业典型人物,更要宣传小而美的创业典型事迹,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创业,努力营造褒奖成功、宽容失败,关心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浓厚氛围。

3.2贫困生资助后的教育不够深入,学生诚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学生资助项目较多,受资助学生范围较广,有效解决了贫困生的助学问题。但贫困生资助后的诚信、感恩教育不够深入和细致,对受资助学生的回访和调查不足。

3.2.1原因分析。①招生范围大、学生分布地域广,工作人员少,对受助学生的回访和调查缺乏足够的人员和稳定的资金保障,对受助学生的诚信监督力度不够。②因为社会、生源地各级政府部门的学生诚信体系体制不健全,学生信息不完整。③受助学生多,学校资助工作人员和学院辅导员忙于事务性工作多,资助教育投入时间和精力少。

3.2.2改进措施。学校将加大学生资助后教育的工作力度,重视和加强贫困生诚信、感恩教育体系的建设。①设立专项资助工作经费,用于对受助学生的回访与调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监督力度。②树立精准资助的理念,精准识别、帮扶贫困学生。通过调研了解学生的消费水平,确保把资助款项发放到最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手里,提高对贫困学生帮扶的精准度。③加强学生诚信体系的建设,完善学生诚信信息,树立诚信典型,通过受助学生致信资助单位、参加公益活动等方式,开展诚信感恩教育,形成爱心接力。

3.3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作用发挥有待加强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工作中还存在危机预防弱于危机后干预工作的情况。

3.3.1原因分析。①发现干预对象的及时性和精准性不够,对干预对象的筛查能力有待提高。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排斥、躲避心理危机干预的行为。②危机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其他工作关联度还不够,与教育管理、就业指导、勤工助学等学生工作体系的联动不够。

3.3.2改进措施。进一步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充分发挥心理危机干预的预防作用。①做到危机信息来源畅通、心理危机第一时间处置,权责分明、处置有效。②要理清思路、努力实践,加强危机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中其他工作的集成联动与配合协调处置,积极探索危机干预与学生工作体系中的其他领域的合作途径[2]。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是管理中的主力军,建立一支完善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保障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只有这样的管理队伍才能实现良好的学风建设、优秀的人才培养、以人为本的学生日常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文辉.《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贯彻实施与辅导员职能、培训、聘任及考核测评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141~194.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第2篇

1、办学特色与整体优化的关系

办学特色,是指在总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从教育本质与功能方面理解,《纲要》中所强调的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是基于:一要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二要面向全体学生;三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目标是对每个学生素质与能力做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并达到最高水平,使之具有主动适应社会与发展社会的能力。因此,办学特色决不是指少数人具有的某种技能和本领,而是指全体学生的身体、心理、智能、道德、审美、劳动和交往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不是指学校一个系统,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教育诸系统的综合。所以应“以点带面”,最终使学校工作在整体上、全方位地反映出这种特点,使学生、学校实现整体优化。

2、办学特色的确立与形成的关系

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上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体现。办学特色的确立是校长领导下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不能人云亦云,要结合学校实际,立足本校的生情、师情和校情。在实施过程中,要从整体着眼,部分入手,重点突破,整体优化,即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专题突破,逐步提高的程序。具体做法是点面结合,注重训练(示范、操作、竞赛、实践、反复训练),注重评估(制定“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打好全面育人基幢评估标准),让学生在严格训练中知行,在丰富多彩活动中明理,在生动活泼课堂上学知,在活动课中发展特长。

3、办学特色与常规的关系

办学特色是一种创新,通常表现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与办学指导思想有新意;二是办学措施与途径有创造性;三是办学成效有新气象新面貌。创新并不等于花样翻新,更不能生搬硬套外部经验,应充分分析本校的办学基础和学校常规。如培养学生“守纪律”的好习惯,要求学生走路成行、无声和课间站队“快、静、齐”,这实际上就是学校一日常规所规定的。可见,办学特色并非都是开创性的,有好多是历史上形成的特色,对此应保留并通过继承和发扬传统而实现学校的特色。

4、办学特色与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关系

要把学校办出特色,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特长。因为学校特色往往来自于学校有特长的教师,以及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与升华。因此,促使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并不断形成和完善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一要把基本功训练的成果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能力;二要引导教师在总结已有教学经验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开展“最佳一堂课”、“优质课”评选活动,“新苗杯”竞赛活动等,帮助教师总结提高,使其尽快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办大学 加强 核心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32-03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高成就之一。“核心竞争力”一词最先于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进一步分析,核心竞争力可以表述为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独特并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之中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使企业长期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

那么,什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呢?根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笔者认为:学校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蕴涵于学校组织内质之中的,难于被其他学校模仿之独特的,能够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或竞争优势,是能够使学校在长期的竞争中稳操主动权的基本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有的民办大学蒸蒸日上,入学门槛越来越高,如南京大学的金陵学院、东南大学的成贤学院,录取分数线与江苏省的本二持平,有些热门专业甚至超过本二并接近本一分数线,而有的民办大学却举步维艰,每年招生都异常吃力甚至需要该校老师到处游说也不一定能完成招生指标,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民办大学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再加上任何一种行业竞争永远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所以,民办大学如何加强核心竞争力以及如何长期地保持核心竞争力,就成了所有民办大学必须要面对的生死攸关的严肃课题。民办大学除了常规的经济实力比拼以外(硬件设施不是本文探讨的课题,因为笔者坚信所有硬件设施都是可以通过相关的途径进行改善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办学理念是否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为例,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民办大学如何加强核心竞争力。

一、学者: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在其对外的宣传资料中有如下表述: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是1999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创办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学院座落在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的南京林业大学校区内,学院教学设施齐全,生活环境优良。南方学院自1999年建院以来,秉承百年老校――南京林业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依托南京林业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独立组织教学,是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南方学院的学生与南京林业大学其它学院的学生共享学校的图书资料、实验设施、体育场馆、学生公寓等教学生活资源。

这里的“依托南京林业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对打算报考南方学院的学生无疑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南京林业大学有很多一流的树木学、林产化工、制浆造纸、园林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木材科学与技术、竹类研究、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著名学者,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外聘院士6名,博士生导师128名。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作为一所民办大学要想加强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拥有自己的学者团队,如南方学院可以共享南京林业大学的学者团队,对于很多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来说,这无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办法,并在当今的教育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如果是没有母体学校可以依托的民办大学,那么也可以采取横向联合办学的模式,和一些名牌大学的强势学科取得联系,指派自己学校的专职教师前去进修,奖励自己的专职教师报考著名学者的硕士或博士,并进而参与本学科的科研工作,这样就可以采用“借鸡下蛋”的策略培养属于自己的学者团队。南京的三江学院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该校的很多强势学科都是引进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名牌大学退休的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采用“传、帮、带”的模式渐渐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老、中、青搭配合理的学者团队,而且三江学院还从广大的“海归”派中择优录取了很多教学骨干力量,他们的到来又为三江学院输入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目前三江学院教师岗位进入的门槛是博士学历,已经和很多公办大学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江苏每年的“专转本”统一考试,三江学院已经成了很多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求学之地。

加强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者是根本基础,没有高水平质量的学者,就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校,而一个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校则根本谈不上什么核心竞争力。学者是学校的最基本的资源,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尊重学者的劳动,尊重学者的创造,尊重学者的知识、人格、人品,将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而学者为人、为学的风范、崇高的师德和思想境界,就成为能否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学科: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载体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所依托的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的优势学科有:

南京林业大学现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博士点、40个硕士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整体授予权和副教授、教授任职资格的评审权,并具有农业推广硕士、林业工程硕士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生态学、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和林木遗传育种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和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对于很多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来说,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是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强大支撑,如依托母体学校徐州医学院的民办华方学院的麻醉学也是非常强势的学科,每年报考华方学院麻醉学专业的学生真是趋之若骛。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考生避开一些本二专业而选择民办本科热门专业的原因。对南方学院的学生来说,他们既享有与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同样的教学资源,也同样享有保送读研究生的权利,如果选择走考研之路,也与南京林业大学的本科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录取分数线没有任何差异,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和付出。但是对于没有母体学校依托的专门意义上的民办大学来说,一方面从学校生存的角度来说,需要设置一些与就业市场密切相关的专业甚至是一些高职类的就业热门专业,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建设,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否则就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百年树人”大计,就会陷入鼠目寸光的办学怪圈。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家长的意愿也是希望孩子能够继续深造,而且大多也能供得起,哪怕是省吃俭用。所以从民办大学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没有属于自己的优势学科而空谈核心竞争力也只是画饼充饥和水中捞月。前文所提到的三江学院就已经拥有了一些优势学科并在新兴学科的建设上也闯出了一条新路子,而且有些专业还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

加强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科是必然载体。学者的声望和影响总是以一定的学科为基础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集中体现在学校优势学科发展的水平和数量上,同样也体现在学科优势的发展势头上。学科优势作为学科发展的亮点,不仅是优势学科产生的前驱,而且可能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形成的先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是学校发展的明智选择。

三、学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所依托的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的学术优势有:

学校设有22个研究所、中心,拥有19个江苏省或国家林业局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重点开发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每年开展课题研究400多项,共承担各类科研开发项目2000余项,其中包括“973”、“863”在内的国家攻关和部省重点项目6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0项。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及批准专利450项,有260项获国家、部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1项;国家发明一、三、四等奖各一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部、省级奖励220项,中国专利创造发明金奖一项。学校主办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人文社科版)》、《林业科技开发》、《室内设计与装修》和《林业节能》等学术刊物,其中《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成为中国核心期刊。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的50多所学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关系。

前北京大学校长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任何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该校的学术水平的高低。大学,为什么要研究高深学问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理解:一是大学的性质,研究高深学问者,不应为升官发财,应为国家、人民而学习。大学竞争的目的与企业不一样,作为一种非赢利性组织,大学所追求的不是私人利益,而是社会公共利益,其产品也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知识性的,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其过程主要不是材料消耗性的,而是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是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学习过程。二是时代、社会之需,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发展的时代,无高深学问,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当今社会。三是个人的角度,学则利国利民,利人利己,不学则误国误民,误人误己。

南方学院依托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的学术优势,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拥有了自己的竞争优势,但是南方学院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也应该培养自己的学术骨干,开发自己的科研项目,因此南方学院的领导阶层一方面积极鼓励自己的专职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同时也制定了科研奖励机制,力争在依托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的学术优势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的学术团队。

加强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术是重要标志。从现代高等教育的观念来看,学术成果在形式上除了包括著作、论文外,也包括科研发明、技术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咨询报告等等。尊重学术就是尊重知识,就是尊重学者。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弘扬创新的学术风尚,形成科学的学术评价体制和机制,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加强民办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四、学风: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学风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

考量一所大学的学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校园氛围,包括校园的建筑、景点、绿化等物质文化,这些对师生都能起到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

二是学生管理,包括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制度文化。这些能对学生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

三是教育载体,学风的形成总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活动载体实施教育而逐步形成的,这些活动包括学校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特别是以素质教育和“三创”教育为核心的科技活动、社会活动等,也包括学术风气、文化氛围等精神文化。这些对师生能起到陶冶心灵的作用。

很多百年老校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学风,对于有母体学校可以依托的民办大学来说,母体学校的学风会深深浸染自己的校园,比如南方学院所依托的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就是一所百年老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师严谨治学,学生努力进取,以致于考取了南方学院的学生都觉得自己很幸运。而对于没有母体学校可以依托的民办大学来说,则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建设属于自己学校的学风。比如平时就应该注重对教师风范的要求。教师风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等的综合表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教师风范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是学校品牌和校风的象征。教师的教风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及各项教学活动中,也表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还表现在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等方面。在当前形势下,教师抵制学术腐败也是教师风范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学习风气的培养。学生学习风气包括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与效果以及校园课外丰富活跃的科学文化活动等等。学习风气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学习作风和精神风貌,是在长期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种风尚。此外考风也是学风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考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风气。考风在近年来有恶化的趋势,因此要看学校为端正考风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执行效果。总之,良好学风的建立和形成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

加强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风是必要保证。有没有良好的学风,有没有历史积淀的富有特色的学风,是一个学校能否跻身名校――中国名校或世界名校之根本。学风是学者风范的写真,也是学科和学术水平的体现。这几年来,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很多就是针对学风出现某些的反应。学校的学风,实在是社会衡量教育质量和民办大学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准绳。

五、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对象

任何一所大学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培养能够造福社会乃至全人类的优秀人才,因此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整体素质。民办大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扭转社会上对民办大学生的很多不利看法。南方学院针对自身学校学生的特点,专门制定了“南方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如下:

1.培养大学生树立热爱祖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满足自豪感和正确认识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历史眼光;

2.引导大学生面向世界,了解和借鉴世界各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理解人类的创造力在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体现并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3.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有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价值判断力,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确立体现时代要求的人文精神和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4.培养大学生形成文明的行为举止和健康的审美观点,使他们表现出深厚的文化教养和高尚的艺术情趣;

5.培养大学生掌握服务农(林)业、农村、农民的专业本领,树立为农林业服务的思想。

除了制定“南方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南方学院还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1.在语言文学方面:要能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讲普通话,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了解古今中外的主要名家、名著、名作和文学发展概貌;有鉴别当代文学思潮的能力。

2.在历史方面:具有正确的历史观,能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评析;熟悉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及主要的历史事件;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了解外国历史的基本常识。

3.在哲学方面,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了解中外哲学基本知识;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有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有为国家奉献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远大的理想。

4.在艺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基本的动手和表演能力、一定的艺术鉴赏力;懂得乐理;能欣赏古今中外经典艺术作品。

5.在自然科学方面:应了解与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及当代科学发展趋势;能较为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现代办公技术;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备一定的专业特长和较强的实践创新技能。

6.在社会科学方面: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必要的经济知识、心理学知识、法律知识以及有关当代世界政治与文化格局的知识。

通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南方学院终于赢得了广大考生的广泛认可,每年的招生形势喜人,这和南方学院超前的人才培养意识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第4篇

一、教师教学道德

教学道德属于教学伦理范畴的内容。早在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就根据当时教学片面追求科学化、教学中人性的一面被抽去的现象,提出尊重儿童的思想,奏响了教学伦理研究的序曲。20世纪上半叶,美国哲学家杜威明确提出了教学伦理道德问题。1966年英国教育哲学家彼得斯提出教育的两大标准,即传授有价值的东西和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并且具体分析了教育过程的伦理基础:民主、平等、自由、尊重、兴趣等,这些就是教学道德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学道德的概念被正式提了出来。西方一些研究者详细分析了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道德问题,提出教师从事教学必须具备的品质,如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强烈的责任感、善于自我批评的精神、成熟的思想以及探索世界奥妙的热情等等。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教师教学道德的研究,主要观点体现为:第一,教学道德表现为对人的尊重。要在尊重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施与教育,并且要规范教师的言行。在教学中,要使自己的语言更合乎道德要求,并且要使教学更富有文化内容和教育意义。第二,教学的内容要体现教育价值,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教师要把科学的、有价值的内容讲出来,就必须认真、科学、严肃地对待教学。第三,教学方式要体现民主性,课堂教学要呈现出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要以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相处。第四,教学体现教育者善的品质,教师要关爱学生,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仅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还要使教学为受教育者服务,以受教育者获得真正的发展为目的。可见,教师的教学道德涉及教学活动的道德问题、教师教学的行为品质问题,以及师德规范要求等问题。

综上所述,教学道德应该是人的道德品性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射。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而教学道德的价值基础应为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道德的,反之,阻碍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不道德或道德程度不高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的发展视为评判教师教学道德的基础。

二、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现状

1.部分教师学养不足,专业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自199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学校招生数量的激增使得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批拥有高学历的毕业生进入高校担任教师。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和学院升为大学的进程,学历、职称、科研水平以及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在这一评价标准的导向下,高校教师面临着科研工作、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发展型压力,使其精力不能集中在本职教学上,学校对教师教学绩效的考核也往往被淡化。部分教师学养不足,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不讲究教学方法,上课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课堂教学缺少文化氛围,更缺乏育人意识,对教学工作不负责任,过于随意。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降低了高校教学质量,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和尊严。因此教师缺乏师德的表现,会给高等学校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部分教师教学道德意识淡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教学领域也悄然改变,教师教学道德问题受到关注。目前,部分高校存在诸多教学道德意识淡漠的现象。如:为应付教学检查和考核评估而大做表面文章,不惜弄虚作假;投入大量财力引进人才、重学历轻能力的用人思想,使得一批没有教学实践能力的高学历人士进入教学领域;教学管理松懈,教师私自调课,甚至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只以完成教学工作为己任,而没有真正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要求出发组织教学,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这些现象都对教学工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学校并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个人的成长及学校的正常运转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完善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对策与建议

1.重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学道德的价值中枢。教学道德通过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力。作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是衡量其是否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但教学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还应包括传授专业知识的本领与技能,需要借助教育技术、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予以实现。

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首先来自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其次还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体悟以及充分表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要善于思考,突破知识障碍,并有效分清教学的重难点,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具成效性。教学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思考,形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体系,经过传授,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体悟就是从教学体验中获得经验,深入专业学习,吸收优秀成果,学会借鉴、吸收和发展自我。在此基础上体悟学科的创新,使自己拥有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当然,教师的创新体悟最终还是要经过有效的教学磨炼来实现,因此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质。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体现的是教师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文化熏陶,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2.加强对教师道德责任感的要求并鼓励践行

道德责任感是教师教学道德的真实体现。具有道德责任感的教师会尊重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己任、科学而负责地对待教学工

作。教师的责任意识同样是通过教学渠道发挥作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影响作用往往体现在教师所持的教学观念方面。教师执著的精神、严谨的学风、生动的教学、热情的态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教学观念就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持有何种教学观念,都应对学生高度负责。高校要加强对教师道德责任感的要求,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践行道德规范。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也要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管理,引领高校教师将发展重点转向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3.注重教师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民办高校 发展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及其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综合反映了的学校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文化活动、物质设施、人文环境等。校园文化的内涵是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生和老师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具体而言,校园文化通常分为四个部分,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校园文化在民办高校中的重要性:

1、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增强其办学特色,提高竞争力。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强校之本,办学特色不仅包括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还包括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无论是哪方面的特色,都需要相应的特色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对民办高校来说,只有从自身办学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状况的校园文化,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民办高校师生起到精神凝聚作用。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是一种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一种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刚起步不久的民办高校,如具有丰富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可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3、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提升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由于民办高校起步比较晚,基本上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社会认可度普遍偏低。因此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烘托,才能真正被社会认可,才能将民办高校做大做强。

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就是让由于学生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形成的浓郁的精神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不自觉地形成这种文化品格和文化意识,个体的差别只在于其受熏陶的深浅而已。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托之一,它甚至比一般的具体课程学习更重要。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由于民办高校是改革开放的新型产物、发展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足,校园文化建设也处于探索过程之中,因此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其办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首先,从作为校园文化主体之一的学生来看,由于民办高校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与公办高校录取分数线相比要低、基础薄弱,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方面较差,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距,以致民办大学生容易滋生自卑心理。但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实践能力和自主意识等方面较其他高校学生强。在民办高校机制下,一般来说学生对学校的期望值颇高。他们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受益者,因此在民办高校应切合实际,要把握住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发挥自身的优势,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教育步骤和教育方案,注意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和适用性,来弥补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

其次,教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许多民办高校中存在着师资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影响了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民办高校教师以"老"和"少"为主,即离退休返聘的老年人较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较多.而能够肩负重担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较少,不利于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 民办高校通常实行的是全员聘任制,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基本上是松散的临时雇佣关系,受学校制约较少,人员流动性大,约束力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风、学风水平的提高。

再次,从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来看,作为校园文化的客体,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对于多数民办高校来说,建校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依靠学生的学费和杂费,没有国家投资、企业资助和社会捐助,造成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很多项目建设不能付诸实施,致使民办高校基本没有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 另一方面部分新建的民办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尚不明确,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滞后,缺乏清晰的办学理念,这些对学校的物质文明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均不利。

第四,从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来看,多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部门依附于学生管理部门,把校园文化建设当成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面上,强调的是对学生的控制。有的民办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整体办学指导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综上所述,当前民办高校必须认清形势,采取得力措施解决问题,发挥民办院校的办学优势,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有效地搞好,带动促进学校从整体上健康发展。

三、提高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一)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充实校园文化的知识内涵和学术气氛。

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要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整体建设的一项内容,其发展关乎着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民办高校应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观念上形成共识是搞好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优秀的校园文化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和学术氛围,让学生在实际而贴切的知识与学术的气息中受熏陶,开拓思维,增长知识,最终形成一种校园精神。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设和谐优雅的校园文化。

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依靠学生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组建各种学生社团,举办如校园文化节、艺术节、等各类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投身文化活动,积极策划、组织和参与各类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大学生依照兴趣参加社团、发展特长。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实践文化,感受文化,理解文化,从而达到纯净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三)加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发挥青年教师带头示范的作用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年轻教师居多,年轻教师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有活力、兴趣广泛、组织能力和参与能力强,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而且青年教师头脑活跃、思维敏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提供更多创新思路,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也能起到引导作用。这无疑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民办高校可邀请学科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开讲座,通过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严谨的治学精神,启发师生对各科文化类型兼收并蓄、扬长避短,从而丰富、发展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

(四) 创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式,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并非是一层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外来文化的传入,校园文化也必然随之变化。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新特点,我们要善于观察总结,改变传统思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新方法,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同时,民办高校应提高文化品牌意识,打造一个好的品牌,既能展示学校形象,又能体现该校综合实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满足于形式,也不能满足于校园客观环境的建设。文化特色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反映,是学校对外形象的一个映射。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应有着自己的特色,专业设置应服务当地经济、紧跟市场需要,在这样的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氛围中,师生们容易受到熏陶和激励,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阳慧岚 廖亦凡.论民办高校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 [J],科技信息,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