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范文第1篇

一、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我国水资源紧缺与用水效率低下、水污染严重与水污染防治相对滞后、水体调节功能弱化与水环境不断恶化、传统的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健康等诸多矛盾,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保持水资源与人口、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我们应该从多方面着手解决此问题。

(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坚持分类对待的原则,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定额内平价,超额部分适当加价,以提高用水门槛。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福利水”制度,水没有被当作一种经济商品对待,所以,在水资源的配制上,市场机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当前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遵循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确实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合理应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二)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的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是保护水资源的根本出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紧紧抓住当前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的机遇,在制订和落实工业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科学调整工业结构和用水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的发展。

不断完善工业用水价格调节市场化。应尽快改变现有工业用水体制,建立和完善工业节水价格机制,利用市场化、商品化机制调节水价。对水价实施分类管理,按其质量优劣,分类计算,使用者要合理的缴纳水资源费,包括供水投入的成本费,排放污水治理成本费等,适当拉大各级水量间的差价,利用经济杠杆激励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发挥其最大社会经济效益。

(三)狠抓污染防治,维护水生态环境健康。一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高能耗、重污染的工业比重,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倡循环经济,严格执行排污许可、排污总量控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落实企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责任。二是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设,尽快实现乡镇生活垃圾及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在没有集中进行污水处理的农村地区,采取人工快速渗透、接触氧化技术等简易处理法对污水进行处理,在农业生产中实施土地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缓释可控化肥和有机复合肥的生产使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以处理好人畜禽粪便。三是大力开展次级河流综合整治。按照次级河流区位和水域功能要求分类整治,重点实施截污控源和严重污染河段清淤,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坚决取缔肥水养殖。四是加大水环境监测力度。完善监测站网布设,实现监测全覆盖,丰富监测项目,提高检测水平,统一和规范监测信息体系,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强化监测结果运用。

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水是生命的源泉,动植物离不开水,人类更离不开水。一旦没有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但是能够饮用的淡水资源日益减少,其中一个原因是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所以,要想有充足的水资源,不仅要保护水资源,还要节约用水。水危机已经是全球性的事实,无数有识之士为此忧心忡忡。早在1977年联合国就召开水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正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把水看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时代已经过去,把水当成宝贵资源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行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是一场革命。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范文第2篇

水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随人口增长,环境破坏,水资源局面日益紧张。本文在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简单分析基础上,提出合理策略,以确保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水资源;开发保护;可持续利用;策略

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2420m3,远小于世界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而大量农业、工业上的污水不断排入到自然水体,让水资源供求更为紧张。水资源的这种紧张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给人们生活造成很大不便。近些年随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淡水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在未来极可能出现严重水危机。

1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水资源多来源于降水,总量丰富,但是在分布及开发利用上存在如下问题:

1.1人均水量少我国当前淡水资源的总量为28124×108m3,河川径流量27115×108m3,在世界上位于第六位[1]。但是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2420m3,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1/4;亩均水资源量仅为1770m3,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及亩均水量数字却不容乐观。

1.2水土资源组合、时空分布不均衡我国的水资源在组合及时空分布上不均衡,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南方水资源在总量上为全国水资源的81%,但人口总数却占全国的54.7%,耕地面积占35.9%[2];而北方四区水资源在总量上为全国水资源的14.4%,但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8.3%。在季风气候影响下,我国降水及径流年内分配均匀度差,年际变化显著,每三年就会出现一次严重水旱灾害,旱涝灾害比较频繁。

1.3河流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鉴于自然条件限制及人类活动破坏,我国森林的覆盖率仅为12%,而水土流失面积却达到了150×104km2,是全国国土面积的1/6,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在这种状况下,河流含沙量很大。

1.4各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平衡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各地并不平衡,南方水资源利用率低,长江、珠江分别为16%及15%,闽浙地区不足4%,西南地区不足1%。但是北方少水地区对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程度却很高,海河、辽河、淮河、黄河的利用率分别为67%、68%、73%及39%,内陆河开发利用率为32%。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上海河浅层地下水的利用率为83%,远高于黄河流域的49%,北方也是高于南方。

2水资源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

2.1可持续发展策略要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1)完善水资源管理办法,建立流域水管理机制,明确管理机构性质、权力、职责;(2)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国家需要对水政策、法规、监管等方面进行宏观管理,流域机构对水资源直接监管,进行体制创新;(3)在平等协商、资源共享原则下,利益相关者在特定条件下共同参与,对水资源权属关系进行划分,确定水资源使用方式及使用范围,推行水资源有偿转让及有偿使用政策,建立水交易权许可市场,在经济手段下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机制上的创新;(4)建设信息采集传输基础下的综合数据库,对水资源的调度运行进行全程监控,完善水情信息系统及防汛指挥系统,在此基础上建成多目标管理的综合决策调度系统,完成科技创新;(5)在节水导向下建立需水管理模式,对需水增长按照需求管理进行控制,通过用水结构调整还满足需水要求。将传统水利转变为现代水利,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2可持续利用策略要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做到:(1)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已建水利工程需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完善供水管理机制,不断改善供水的基础条件,加强配套工程的建设力度,对带病运行工程加快改扩建进度,提高工程效益。对规划中的水利工程,需要做好科学调查,并进行全面充分的评价,做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2)开发利用节水性的水资源:农林灌溉中要推行微灌、滴灌、喷灌等科学灌水技术;城镇中限量供水,最大限度减少供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优化配水,科学管理,为节水提供保障;(3)保护水质,治理污染:划定出水源的保护范围,保护范围之内不能进行废物堆放,限制渔业开发,禁止进行植被破坏,确保水源清洁;加强废水处理工程的建设,让经过处理后的达标水能够按照需要二次利用,提高水利用率,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

2.3综合开发利用策略要确保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需要做到:(1)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保护水资源重要性,增强忧患意识,日常生活中能自觉节水;(2)严格参照新《水法》要求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管理中将水高效利用,优化配置作为核心;建立并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法规保障体系,对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实现人同自然的真正和谐共处;(3)加强植物造林,利用山区优势,推进绿色家园建设,最大限度净化空气,涵养水分;将区域城市内湖泊充分利用起来,加快湿地建设,对水源不断净化;加强建设清洁能源,将农村养殖污染、生活污染问题彻底解决,田间严禁进行秸秆焚烧,保持良好生态环境。

3结语

总之,我国水资源紧缺,对水资源的高需求同水资源的天然分布间不相适应,有必要对国家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改变水资源开发及利用中的不合理状况,解决水源紧张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赵丽娟.汉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8):159-159.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范文第3篇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当前国际国内水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但是,什么样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就是可持续的,如何衡量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却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技术性难题。本文结合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进行了粗浅的分析。1导言

最近十几年,随着可持续思维模式的普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可持续利用的含义主要是指有限的水资源在不受到破坏的基础上,能够持续地为人类所利用,支持现代以及今后人类的发展。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同时也会造成灾害,兼具利弊功过于一体。这里主要从资源的角度探讨其可持续利用问题。

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们基本已经形成共识,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和相应政策法规的制定都是围绕着这个主旨展开和实行的。但是,什么是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如何衡量一种水资源管理或利用模式属于可持续的还是不可持续的?这类问题是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水资源研究人员还是水资源管理决策者都感到困惑的大问题,也是进行水资源科学合理管理和利用的主要技术性难题。针对这类问题,国际上也在做积极的技术探讨和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倡导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就属于这类努力和尝试,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到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积极肯定和支持。中国有关研究部门也在进行类似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研究方面,有关的研究也在不断展开。在本文中,作者根据从事水资源研究的经验和国际国内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上和相关管理模式上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即将到来的21世纪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衡量指标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2水资源的属性与功能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不是一些水资源利用管理指标的简单累计和组合。这种体系首先应体现水资源的各种自然与人文方面的属性和功能,并能够反映各种主要的人、水、自然环境三大系统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是建立在水资源各种属性与功能的保护和三大系统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基础上的。

2.1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问题

水资源具有多重属性。在制定指标体系来评价水资源时,必须考虑水资源的这些属性才能实现全面客观的评价和衡量。从自然资源的角度来说,水资源具有通常所说的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资源属性是指水资源系统提供淡水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相当于为人类的各种生活生产过程提供原材料,这种资源属性还包含很多其他间接功能如渔业水产等;环境属性包括更丰富的内涵,如水资源系统能够接纳稀释和净化人类各类活动排泄出来的污染物质、为人类提供美好的生存景观、改善和维持局地气候、支持植被发育、保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等等。水资源具有的这两种属性也代表了水资源的两种功能。这两方面的属性或功能应该得到很好的维持和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有限的淡水资源能够为人类永续利用,而不至于出现枯竭、退化甚至功能完全丧失的严重问题。

2.2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问题

除上述各种功能或属性外,水资源对于人类还有两种重要属性,即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水资源属于大自然物质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然界为人类能够生存繁衍提供的物质基础。每个人都有利用水资源维持生存和繁殖的权利。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时刻都以水资源的占有和获取作为生存发展前提和基础。任何地区的任何人或社会阶层都有权利得到基本的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这种属性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应该得到具体的体现。然而,到了近代社会,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驱动着水资源的需求不断盘升,而水资源尤其是优质淡水的数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处于季风气候区的中国,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分布造成了地区性水资源紧张。因此,在水资源的开发活动中出现了对水资源的竞争,包括人类和人类之间,上下游、左右岸、城乡、工农等区域或部门性的竞争。在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时,应该考虑到水资源的社会属性和人类甚至动植物拥有基本生存所需的水资源的权利。

水资源系统具有时空分布和变化的属性。为了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就要对水资源进行时空上的调节和分配,同时,由于用水有水质要求,又存在水质净化和处理问题。在这些活动中,人类投入了资金、物质、人力和时间,劳动的投入使开发后的水资源具有了相应更高价值,具有了某种产品的属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有价值商品的原因。在水资源可持续指标体系中也应该充分考虑这种经济属性。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这种经济价值能否得到实现是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

3选择指标的原则

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是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服务的。因此,制定指标体系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包括:

可操作性:对某种水资源利用模式的可持续性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的支持。这些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是指标体系可靠性的基础。而我国现实条件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等方面的监测监督和资料信息等方面还十分薄弱。因此,在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时,不应脱离资料信息条件的实际,盲目地建立看似全面实则不可行的指标体系。同时指标系统应简洁明确,易于计算和分析;

独立性: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活动中包含了多种指标,一些指标所评价的范围具有相互重叠的区域。例如,一个地区的水资源耗水率(如按耗水量/取水量计)、水资源利用效率(如按有效耗水/取水量计)之间相互有重复部分。因此,所选定的指标不应面面俱到地包容各种用水指标,而应抓住关键性独立指标进行分析和计算;

灵活性:水资源具有明显的时空属性,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地区对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出发点。指标是随地区变化的。对于不同的地区按照一个通用固定的模式计算出来的水资源利用管理评价结果可能得出某些地区属于可持续的,某些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是不可持续的等结论,而实际情况可能恰好相反。因此,指标体系应具有灵活性,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允许进行相应的调整。

问题导向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应该能够体现人、水、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主要过程和矛盾,从指标体系中能够看到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后果,从而,为决策者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支持。

从这些原则出发,可以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并非一些孤立静态的数字集合,而是人、水、自然环境三者相互作用及其作用结果的一幅数字展示图。其中应有驱动性指标、核心指标、表征指标,例如,驱动性指标包括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水资源开发利用指标能够衡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但河道断流、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和枯竭、植被退化等都属于表征性指标,属于水资源过度利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描述。在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时应分清驱动性指标、核心指标和表征性指标的界限。在试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评价时,宜先局限在核心指标上。随着工作的深入,再向两边扩展,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全面评价。

4指标体系框架

根据上述分析,水资源可持续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如表1所示的体系框架。

表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

在表1所示的框架中,驱动指标与核心指标间以及核心指标与表征指标间通过一系列的过程相互作用和联系。例如,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规模、用水定额等指标对水资源利用形成推动,社会公平性的管理通过水资源空间及部门的配置影响用水者的相互关系等等。

水资源利用是否是可持续的主要通过核心指标来衡量。表征指标可以对核心指标进行验证并进行影响评价,对利用和管理政策提出调整意见和建议;而核心指标又可以对驱动指标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其他类反馈意见。这三方面是有机的整体。

5核心指标分析和量化

根据前面的分析,人类对水资源的作用过程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开发利用和保护;另一类是分配和用水管理。前者发生在水源区;后者发生在社会经济用水系统内部。因此,可持续 利用核心指标中应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开发利用程度不应超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可利用量,而水质的保护可以从质量上支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分配中要考虑水资源的社会属性,保护脆弱阶层或地区的利益,而用水管理的目的是要实现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并促进其利用效益。

开发利用指标

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否是可持续的可以看开发利用量是否超出当地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但这里开发利用量和可利用量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和仔细推敲的问题。

首先,水资源利用量的概念十分模糊。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存在重复利用问题,利用量甚至超出水资源总量,而这并不能说明这种水资源利用属于不可持续的。如果更明确一些,应分清取水量、耗水量和排水或退水量。如果退水水质没有下降,则实际利用量就是耗水量。但是实际上,人类用水后的排水大多会有严重的水质问题。这样的退水与取水比较不仅使用功能降低了很多,而且有时会污染原本清洁的淡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如果以取水量作为用水量又掩盖了很多排水被重复利用的事实,夸大了用水水平。因此,进行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分析时应该分析耗水量和退水水质和当地用水对水质的要求。能否将质量惩罚函数的方法应用到水资源利用量中目前是一个值得商榷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次,水资源可利用量也是难以定量的。按照目前一般的解释,可利用量是在不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会对自然的水文循环造成很大破坏的情况下,人类能够利用的水资源量。理论上,技术经济条件可行的情况下,所有水资源都可以得到控制并为人类所利用,甚至包括雨水。但是,过度的开发必然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泥沙淤积、土地沙化、植被退化、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破坏和丧失等。这些问题会反过来限制和危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违背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初衷。因此,必须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足够的水量,避免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要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水循环的影响。这些都是重要的技术性难题,迫切需要加强技术投入,制定相应的技术导则。

除上述现状性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之外,未来新的水资源开发技术将使水资源可利用量发生很大的改变。包括雨水资源化、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等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水资源可利用量将大大提高。这种技术进步因素应在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展望中给予充分的重视。

水质保护

水资源的环境属性能够服务和支持资源属性,如果没有水体的自净能力很多用水和排水会受到严重影响。而反过来,水质的下降会降低甚至丧失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因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中的另一种指标是水质保护指标。这里可以用水体的水质类型来衡量水质安全问题,而水质是否符合用水要求和水体功能的发挥又要结合用水。

水质的好坏受纳污量和水体自净能力或环境容量的影响,而水体自净能力与水量大小有直接关系。因此,也就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排污和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对水质指标形成驱动。因此在进行水资源保护时,不仅要进行污染总量控制,也要进行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

社会公平性

人类的每个成员均享有获得基本生存条件的权利,包括获得生活所需的基本卫生供水。这种水资源的社会属性应在指标体系中给予应有的重视。根据世界资源研究院的1997-1998世界资源报告,目前全世界有24%的人缺乏安全卫生的饮用水,中国的比例会更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有限的淡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地区间、部门间以及社会各阶层间对水资源的竞争愈趋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用水竞争中,保障那些易受侵害的地区、群体或社会阶层,维持水资源分配的平衡与公正应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重要内容。传统上,我国水资源管理对水资源的社会属性认识过度而经济属性受到忽略,导致了各种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正严重阻碍着水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现在又有另一种趋势,就是过度强调水资源的经济属性,这种趋势同样潜伏着危险,会造成水资源分配的不均并造成社会动荡。如何根据各地区的自然和文化发展历史与特点在上述两大属性的实现上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水资源的社会公平性指标包括多种类型,包括流域尺度上的上下游左右岸、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各阶层和群体间的分配等。由于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决定了水资源的总量中应该区分出从社会公平出发进行分配的部分和可以通过经济调节或市场机制进行优化配置的部分。前者要优先考虑,其目的是在用户支付能力的范围内能够在水量上和水质上满足用户的基本生活需求。目前,我国各地区水资源分配问题很多水事纠纷不断升级,有水量之争也有水质引发的问题。社会各个收入阶层对用水的支付能力不同,现有的大一统式的供水用水价格体系继续发展下去会损害低收入阶层的利益,违背水资源社会属性原则。地区性水资源分配更是当前和今后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升级会严重影响团结和社会稳定,危害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从社会属性出发,进行水资源的福利性分配,其作用主要放在满足基本生产生活需要来考虑,具体的量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经济价值

水资源是有价值的。其经济价值能否得到实现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这里存在着考虑水资源开发等因素的水资源价格和用水效益的两个方面。价格方面的指标可以选用供水部门的成本回收数据。而用水效益对水资源开发和供水行业的成本回收具有重要的影响。用水效益方面目前有两类指标:一类是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为耗水量占总取水量的比例;另一类是利用效益指标,即单方取水或耗水所形成的经济价值。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多采用前者而轻视后者,重效率轻效益。其实二个指标相互关联及各有侧重缺一不可。对不同的用水用不同类型的指标,如社会福利性用水可以采用效率指标衡量,而经济性用水要用效益性指标来衡量。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是衡量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标志。这类指标又受开发利用类指标的影响,例如,水资源严重匮乏或开发利用程度高的地区,对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均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促进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效益指标和效率指标的管理属于需水管理的范畴。

6主要驱动性指标分析

前面分析了各种核心指标。对应这些核心指标的是驱动性指标和表征性指标。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来说,认识这些驱动因素十分重要,因此在此作简要探讨。

水资源利用受地理、气候、人口、经济规模和结构、收入水平、社会福利等影响。除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外,其他均属社会经济因素。人口数量和增长率、居民支付和购买能力、经济结构和规模等加上各类用水的效率指标驱动着水资源利用量和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对于不同的用水部门在总用水中的分配又可建立相应的重要性指标。在此基础上,还可建立节约用水潜力性指标。这几类指标的组合构成水资源利用核心指标的输入端。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时除进行核心指标的评价外,还可以结合驱动性指标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和潜力进行预测和展望,从而,主动地调整水资源管理战略并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预警性反馈信息。

环境容量指标同样受着多种指标的驱动和影响,例如,人口与生活污水排放、经济发展和污染负荷量、水处理与投资能力、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容量变化等指标。因此,环境容量指标与水资源利用指标之间息息相关,不可孤立地研究和评价。而社会属性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资源管理领域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应明确水资源的区域配置方案、用水的社会福利性程度、易受危害群体的保护等内容。

水资源利用效果性指标的影响因素和技术进步及水资源监督管理有关。包括用水计量能力和比率、成本与价格比、逐级累积进价制度的实施范围、奖惩制度、社会对水资源有限性和稀缺性认识普及程度、决策部门的管理水平、用水系统的工艺水平和更新改造技术经济能力等等。同时,技术进步和革命会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发生质的飞跃,例如,世界 农业专家目前正在研究耐旱抗病虫害作物的基因生物工程研究。如果取得突破,作为水资源的最大用户的农业用水效率将大大提高。

7结语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范文第4篇

[关键词]节约用水 保护环境 开发利用

进入21世纪,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水资源紧张的年代,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更令人堪忧:一是我国水资源相对数量严重短缺。二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很不平衡。水资源绝对数量西少东多,而人均占有量东缺西丰,成两个反向递度分布。三是我国的水环境也在日益恶化,导致水资源可利用率降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如何节约用水,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也是我们研究的一项课题。

一、水资源是重要的环境资源,也是重要的能源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和开发利用的产品很多,决不只是水能的利用所产生的电能产品;防洪、饮水、灌溉、航运、养殖、生态、旅游、替代能源、减排等“产品”效益甚至可能远远大于电力产品效益;当然,电能是目前最直接可以准确计量和交易的基础性产品。

水电开发是一项典型的具有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的事业,水电建设和运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是一项成熟技术,包括环境风险在内的工程风险都可控。

水电是兼有一次与二次能源双重功能的优质能源;水电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迄今可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和最重要的替代能源;大水电、小水电都是自然的、清洁的,都应该以可持续的方式加速发展。国内外一些机构和人士坚决支持小水电,而坚决反对大水电,实际上这在科学道理上来讲是不通的。大水电也有可能是低坝,小水电也有可能是高坝,都要因地制宜,多方面兼顾并综合利用。

二、 建立和健全水资源保护

科学利用水资源必须同时兼顾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坚决制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尤其是主要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要科学、全面规划,以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为切实目标,必须考虑多功能、跨区域的综合利用,坚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代价换取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程序的保障作用。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包括公约,尤其是关于水利和电力、能源和环境、水库和土地、移民等,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专业部门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政策法规冲突,防止短期行为和本位主义。

无论是规划、设计要求,还是建设、运行规定,无论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调控或市场机制导向,还是投资开发组织或运营机构职责,都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和考核指标,以便监督制约保证统筹兼顾。

把生态环保作为工程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规划设计的系统性统筹兼顾,包括坝址、坝型选择,引水方式选择等。尽量减少淹没、减少地震、控制滑坡,保障生态流量和水体安全,并保证流域开发和运行统一、有序。

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与恢复,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尽量少明挖,并保证及时支护、恢复或改善。把环保工程与枢纽工程同等对待,概算要保证,使用要到位,效果要考核。

三、科学利用和完善水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

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按照系统工程要求,全方位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休牧(或轮牧)还草、返耕还(山、坡)林,营造湿地、草甸、林地、植被等,提高水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继续实施退田还湖、筑坝蓄水、疏浚河流,综合治理、开发利用,以保护水体、控制调节水量,保障供水、防火减灾。

但是,各地在“退耕还林、还草”、“筑坝蓄水”中存在的问题、土地的承载能力问题和移民搬迁与安置的长期稳定问题、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的措施不足问题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具体配套措施不足的问题、各责任主体和责任目标的趋向与实施保障不足的矛盾等等问题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正好说明了其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艰巨性。

健全移民补偿和安置长效机制。对于因实施休牧还草、退耕还林的草原和山地移民和因兴修水利、筑坝蓄水的移民,为保证其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除及时、足量到位(一次性)失地补偿和迁移安置补偿费用外,移民后扶植发展,更需要长周期、稳定、透明以及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措施到位,而不应只是制定一些短期(十年,再延十年)或不明期限的保障“政策”。

注重水利水电工程经济功能指标和公益功能指标考核。科学确定工程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公共效益指标,不仅指导规划、建设可行性评价,也指导运行绩效考核。

制定流域生态、安全、经济调度统一机制。建立流域统一调度机制,统筹水情、电力、供水、水运、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公益”和“多产品”功能。既要防止洪水灾害和水质污染,又要防止断流、断航,安全、优质、高效利用水资源。

明确水资源产品利益和税费分配机制。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游区域与下游区域,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投资收益、税收和资源费分成),包括相关循环产业(结构)支持机制,平衡当地和关联区域的损失和受惠。

四、全民教育加强节约用水意识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又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他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增强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法制意识是摆在每个公民面前的一个迫切课题。农业是用水的大户,增强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大搞节水型农业,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是对水利建设提出的新的课题,所以,我们一定要经过艰苦的奋斗,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在国民经济中有一个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体系,有一个有效的抗旱、防洪保安体系,有一个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体系,才能保证我国由农业生产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使我们国家经济腾飞,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我国水资源很难实现一体化管理,管理上的“不给力”造成了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障碍。水资源管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不但牵涉到对地表水、地下水的管理,还牵涉到大气水等的管理,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要实现对这个庞大系统的管理是极为艰巨的,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需要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但是实际上,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管理比较分散,比如地表水、地下水等往往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各个部门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水资源管理处“信息孤岛”状态,各个管理部门之间都坚持“各自为盈”,在涉及到某些利益问题时,各部门之间又往往互相推诿,导致水资源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度仍然不够,我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管理还处在一个“干打雷,不下雨”的尴尬局面,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水资源管理的资金投入迟迟不到位。同时,不能做到水资源管理资金的专款专用,原本被用来进行水资源管理的资金往往被挪作他用。

(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仍走“老路子”,不注重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下。首先,在我国很多地区,城市的供水设备普遍落后世界先进水平,在工业节水方面新技术的使用“寥寥无几”,工业节水技术的落后使得工业用水居高不下,工业用水的可循环利用率偏低,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生产效力下, 我国的水资源使用量是发达国家的好几倍,我国工业用水消耗量巨大。一些工业企业尽管供水设备和节水技术已跟不上时代步伐,但是仍然原地踏步,为了眼前利益不愿意更换新设备,不愿意引进新技术。这些都使得我国工业所排污水的利用率极低,无法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

(三)我国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号召还未能深入人心。数据表明,我国是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水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我国水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节水技术跟不上,使得水资源的利用率低下造成浪费,我国农业灌溉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这一方面是因为灌溉技术和灌溉配套设备落后,造成灌溉水的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群众的节约用水意识薄弱。除此之外,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水浪费也是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

除以上要素外,水污染严重、过度开采等也是造成我国水资源难以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

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必须以使用新技术、推广节能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根本。首先,应该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采用新技术,比如雨水的回收再利用技术和工业用水的重复循环利用技术。我国降雨量丰富,要加大对雨水的收集,这样可以缓解用水压力。必须根据我国雨水分布的特点研发雨水回收再利用技术,提高雨水的使用率。必须在各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这是实现工业节水的必然途径,比如,可以推广利用蒸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技术,可以发展工业废水的零排放技术,可以发展工业外排废水的回收利用技术。除此之外,在我国大力推广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节能技术也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途径,比如可以推广一些节水用具,可以发展工业冷却水和洗涤水技术。而针对农业灌溉用水浪费严重的现象,必须要推广新的灌溉技术和灌溉设备,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制度是保证,必须努力实现水资源管理的一体化,必须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我国水资源管理比较分散,组织机构设置重叠,管理混乱,难以实现集中化控制,难以实现各部门的协调高速运转,水资源管理处于一个低效状态。因此,必须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长远规划,让各部门都围绕这个规划制定工作计划,并围绕这个规划实现各部门间的沟通,保证各部门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保证各部门的统一协调工作。同时,必须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健全法律法规,要加快相关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大水资源各项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力度。要以管理为保证,切实提高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节水和防治水污染是关键。首先,要加大节水宣传力度,要强化全民节水意识。要在全民中开展节水宣传教育,要让所有民众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节水意识,让他们身体力行,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除此之外,要加大水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力度,要让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远离水资源保护区,禁止工业污水排入干净水域,要实现工业废水的零排放。同时,对三令五申仍然一意孤行的工业企业,要严格按照水资源保护制度和法律,对其进行处理,要对污染严重的企业予以停业治理和关厂等严厉处分,要尽一切努力防治水污染,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结语:综上所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强化全民节水意识,必须加大对节水、循环水等技术的利用,必须严禁过度开采造成水体破坏,必须积极采取对策防治水污染。

参考文献:

[1]来玉香;;陕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2]金学军;陈荣税;;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