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研管理;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06-01

一、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特点

(一)有效整合教研与科研,教育科研不再“浮夸”

校本科研管理制度将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于“校本”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为了解决学校当前的突出问题,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科研管理制度将教研与科研看作是一对孪生兄弟,用科研方法提升教研的质量,在教研中科研;以教研作为科研的平台,将科研作实作深。在机构设置上,校本科研管理制度主张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将教研与科研进行有效整合,提升学校教科研的质量与效益。

(二)真正适合中小学教师,引导激发教师热爱教育科研

“所谓制度,就是由一系列内在相关的规则或规范构成的系统。但是另一方面,再纯粹、再外在的制度性规则,都不是现成地摆在那里的东西,不是写在纸上的东西,它一定要体现在行动中,一定是在特定社群范围内为人们所实际地遵守的规则。”校本科研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所共同制定的适合其特点的制度,因此在执行中更容易将外在的规则转化为教师们自觉自愿的行动。另一方面,对于教育科研比较薄弱的学校来说,制度的强制性、导向性都可以有效地引导教师从被动作科研到主动作科研,以“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喜悦来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热爱教育科研。

(三)完善体制,促进教育科研的健康、持续发展

校本科研管理制度确立了学校的科研管理机构为教科室,确立了校本科研组织制度、校本科研启动制度、专家指导制度、科研交流制度、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将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纳入到有序规范的轨道。

“动力内化意味着学校形成自己内在的发展需求、动机和动力机制。”校本科研管理制度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学校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蓝图,是在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为每一所学校量身定做的科研管理制度,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建立了具有内在动力的管理制度,能在应对外在需求时保持主动、善于选择并不丢失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其旨向为在正确的科研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教育科研走上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学校的科研管理及其制度的状况

学校要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只重视教师对科研的态度、能力等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的科研管理及其制度作扶持。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的科研管理还有待提高,而教育科研制度还有待完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对学校科研管理制度的满意度不高。仅有19%的教师对学校现有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表示很满意,有一半的教师表示较满意,但是还有14.7%的教师表示不太满意,甚至有8.2%的教师表示很不满意。

教师的满意度之所以不高,主要是基于学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并没有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或者专业发展起到明显的帮助,而且,学校目前的教育科研管理及其制度的执行力不高,还有待提高。

在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中,学校教科室应该要发挥较大的作用,承担着学校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职责,同时,也要帮助学校教师解决教育科研工作上的点滴问题,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教育科研工作。

三、学校科研管理制度创新策略

(一)科研工作量抵充制度

推行科研工作量抵充制度的前提是,将学校的各项工作均折算为一定的工作量,包括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等。因此,这是一项涉及全校的系统工程。为此,学校应建立工作量核算的小组,该小组须由校长牵头,以便协调各方关系,最终决断;由教导处、政教处、科研室等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以便了解各部门的利益诉求;由教师代表参与,以便听取教师的意见。该小组负责起草工作量核算的具体办法,征询方方面面的建议,不断完善操作方案。

(二)校级课题招标制度

学校行政和资深教师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实际教学和管理中的问题,结合学校的科研发展规划,商讨确定课题指南。

之所以要由学校行政和资深教师共同商定课题指南,是因为这两者各有优势。课题指南旨在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的教育科研,因此必须吸纳学校行政的意见,他们对于学校的整体情况最为清楚,对学校的改革方向有明确的思路。这样,有他们参与编订的课题指南就能够很好地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更契合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而资深教师的参与能够发挥他们的专业眼光,使课题指南更加科学化。

(三)实践成果实效性评判制度

教师在提供了课题研究的文字性材料之后,根据课题研究的具体成果进行实践展示,比如:涉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公开课等形式让评判者切实了解该成果的价值所在;或者涉及学校学生档案袋管理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展示学校实际对学生档案袋运用的情况来让评判者真实感受档案袋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海燕.教师怎样开展教育科研[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 陈鹏飞.走向校本教研[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调肺养心颗粒;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玉丹荣心丸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Tiaofei Yangxin Granular for viral myocarditis in children. Methods 120 out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6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60 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oral Tiaofei Yangxin Granular,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oral Yudan Rongxin Pill. Observe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fter 2 courses of treatment. Results The state of illness in 2 groups had been better, but here was no different in total effective rates.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cure rates (P<0.05). Conclusion There was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in Tiaofei Yangxin Granular for viral myocarditis in children and side effect been found. So can be extended in clinic.

Key words: Tiaofei Yangxin Granular; viral myocarditis in children; Yudan Rongxin Pill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各种病毒侵犯小儿心肌或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可继发于呼吸道、消化道病毒感染之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各年龄均可发病,尤以3岁以上的小儿多见,发病无季节性,轻重各异,病程长短不一,现代医学因无特效疗法常使部分病例病程迁延或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证。中医认为此病属于“心悸”,多按怔忡、心痹、胸痹、虚劳等证进行辨证论治,若系急性感染起病者,又从温热病着眼进行诊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我们运用中药调肺养心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60例,并和玉丹荣心丸作对比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就诊的、发病在半年以内的属于急性期门诊患儿,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中男28例,女32例;7岁以下25例,7~10岁13例,10~16岁22例,7岁以上者占58.3 %。对照组中男30例,女30例;7岁以下21例,7~10岁19例,10~16岁20例,7岁以上者占65.0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9年9月昆明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2)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4 d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多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3)CK|MB升高或血清肌钙蛋白(TnI或TnT)阳性。

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儿科学》国家规划教材并结合临床而制定。气阴两虚、瘀热阻心证:感冒后出现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舌质暗红、苔薄、脉结代。

凡符合西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属于气阴两虚、瘀热阻心,发病年龄2~16岁者均为纳入病例。

2.3 排除标准

年龄在16岁以上者,过敏体质及对本组药物有过敏者,有较严重心律失常,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有严重心脑、肝肾、内分泌、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等。

3 方法

3.1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调肺养心颗粒,5岁以下5 g/次,1日2次;6~8岁10 g/次,1日2次;9~16岁10 g/次,1日3次或遵医嘱。

对照组口服玉丹荣心丸(上海玉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3岁2粒/次,1日3次;4~6岁3粒/次,1日3次;6岁以上4粒/次,1日3次。

4周为1个疗程,全部病例均服药2个疗程。观察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本病的药物。

3.2 观察项目

3.2.1 症状、体征的变化及计分

症候量化计分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实施)制定,治疗前和治疗后各记录1次。

神疲乏力:无乏力或乏力治愈为“0”分,精神略差,稍感乏力为“2”分,精神疲惫、欲寐少言、乏力明显为“4”分,精神淡漠、懒于言语、活动后极度乏力为“6”分。心悸:无心悸或心悸治愈为“0”分,偶感心悸、可自行缓解为“2”分,心悸发作频繁、但不影响活动为“4”分,心悸持续不减、影响活动为“6”分。气短:无气短或气短治愈为“0”分,偶有气短、活动后明显为“1”分,气短轻微、活动后明显为“2”分,气短休息时亦明显为“3”分。自汗:无异常出汗现象为“0”分,剧烈活动后汗多或手心潮湿为“1”分,轻微活动后汗多为“2”分,休息时汗出不止为“3”分。盗汗:无异常出汗现象为“0”分,醒后手心潮湿为“1”分,醒后皮肤潮湿为“2”分,醒后头发衣服汗湿为“3”分。

3.2.2 观察用药安全性

治疗前后各查1次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并各查1次血、尿、便常规化验和肝、肾功能检查,预计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检测指标、严重程度和消除方法等。

4 结果

4.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下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临床拟订,依据治疗前后患儿的主要症状、体征的变化,进行综合评定(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

4.1.1 总体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恢复正常,疗效指数≥91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电图、血清酶基本恢复正常,其他有明显改善,疗效指数≥61 %、≤9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有一定改善,疗效指数≥31 %、≤6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均无改善,疗效指数≤30 %。

4.1.2 主要症状判定标准

痊愈:主要症状完全消失,积分值减少≥95 %。显效:主要症状积分值减少≥70 %。有效:主要症状积分值减少≥30 %。无效:主要症状积分值减少<30 %。

4.2 两组疗效比较

4.2.1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略)

4.2.2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均为95.0 %,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心电图恢复正常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心肌酶则对照组优于治疗组(P<0.05)。见表2。表2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例(略)

4.2.3 两组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患儿病情均有好转,但在痊愈率方面有统计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表3 两组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例(略)

4.2.4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血、尿、便常规检查均正常,肝、肾功能正常,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5 讨论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研课题制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制度改革

科研事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人民的整体素养,并且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科研经费是促进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管理人员加强对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视程度。如果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能适应科研事业的发展,将会影响国家的发展进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该加快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的步伐。另外,课题制度是指以公平竞争为基本原则,以课题为中心的科研管理模式,加强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研究,有利于课题制的顺利实行,进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演变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的科研活动属于国民经济计划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在管理方面具有统一分配的性质,研究经费需要通过专项科研经费或者国家科学事业经费的形式划分到科研组织,在当时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缺乏成本预算制度,同时缺乏成本核算,不利于经费管理制度的合理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首先,我国实行了合同制管理模式,提出针对不同形式的科研经费要实行不同形式的合同管理。例如我国颁布的《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前不久,该办法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进行了重新修订,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改革。

我国在1999年提出课题制,在《国家科研计划实行管理规定》中指出课题制管理的核心是对经费的管理,并且指出通过国家拨款而实行的科研项目必须采用课题制。另外,我国各地政府也逐渐开始实行课题制,并且在逐渐改进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的缺陷

(一)缺乏对科研经费的区分

在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行业的课题研究方向不同,同时其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致使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是在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实行中,对课题经费的管理基本相同,缺乏对不同科研项目的针对性措施,不利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多样化发展。我国通过一个标准来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难以满足新时期的经济发展需求。

(二)缺乏合理的资源分配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存在科研经费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国家或者单位的科研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在科研资源的分配方面,存在科研项目宏观布局不合理、科研人员分配不合理和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的现象。我国目前的科研项目大多数集中于重要的城市和学校,科研经费由于过度集中,致使科研项目的分配不合理。在我国的科研项目发展中,部分科研人员可以承接几十个科研项目,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难以完成一系列的科研项目,致使其将科研项目承包给其他人员,这种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不利于科研资源的合理分配。

(三)缺乏合理的预算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过程中,实施成本预算,加强对研究经费的成本管理,有利于节省预算开支,促进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合理发展。但是,在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全面预算实行中,管理人员缺乏对预算的重视程度,导致预算不合理,不利于节约预算成本。我国的科研经费预算由管理人员独自负责,财务部门缺乏对预算的管理,由于管理人员缺乏预算相关的专业知识,将预算看做成简单的财务项目,不能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来完成预算。由此可见,这种情况下的预算将会存在较大的偏差,不利于成本的节约。对于我国的预算管理而言,缺乏相应的法律管理措施,导致经费的申报程序简单,不利于对经费的合理管理。

(四)逐步推进科研单位“去行政化改革

目前,科研管理体制与科研事业发展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科研单位的行政化属性,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科研单位都是所谓“事业编制”,使科学研究按照行政单位的管理方式运作,随着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明显的矛盾,例如在“三公经费”管理、公务机票采购等政策的实施上,就出现了与科研规律相左的问题。所以,要彻底改变现有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就要加快去行政化的步伐。

(五)缺乏后期补助

在科研项目的实行中,后期补助是指管理部门对研究人员的奖励或者补助。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管理部门发放的补助过少,不足以奖励或者补助研究人员。同时,国家以及相关企业发放的科研经费经过一定的预算,仅仅可以满足正常的研究需求。后期补助的不足,不利于提高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课题制度下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措施

(一)合理的课题立项

在我国科研经费的管理中,由于缺乏对科研经费的合理区分,不利于对科研经费的合理管理。针对这种现象,规范科研的课题立项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课题立项合理的发展可以提高我国科研的效率,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课题立项需要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专家需要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研究的发展方向来制定发展目标。并且要对科研经费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另外,我国需要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来实行不同的经费管理制度,利用同一种经费管理制度不利于对科研项目的科学管理。只有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实行中,规范课题立项,并且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目标进行合理的划分,才可以促进科研项目合理的发展。

(二)促进科研项目的创新

在我国科研项目的实行中,大部分科研项目由重要科研机构及大学完成,希望通过这个方式来促进科研项目的创新发展。但是这种形式的科研会局限思维,毕竟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集体的思维才是无限的。因此,我国应该扩大科研范围,将科研扩展到全国各地,只有集思广益,才可以更好的促进科研事业的创新发展。同时,我国对经费的管理应该以成本控制为中心,对科研经费的投资要注重科学性,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来整合更多的资源,进而可以更好的促进科研事业的创新。

(三)加强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

在我国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中,缺乏合理的预算,大部分经费通常由管理人员支配,不利于对经费的预算。因此,在对经费的管理过程中,我国应该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重视程度,继而可以制定合理的措施来加强对经费的管理。首先,我国应该制定经费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上给予经费管理的限制,使相关人员可以合理的运用科研经费;其次,我国科研机构应该加强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只有运用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才可以更好的对项目经费进行合理的预算;最后,我国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对科研机构的经费使用进行合理的监督,以期科研经费可以得到合理的运用。通过一系列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可以保证科研经费的合理运用,进而可以更好的促进科研项目的发展。

(四)重视科研人员的收入

在科研事业的发展中,科研人员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不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继而不利于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建立相应的劳动报酬机制,适当的提高科研人员的劳动报酬。在科研项目的实施中,合理的劳动报酬规划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付出可以得到相应的重视,进而可以更好的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

(五)完善后期补助制度

在我国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中,缺乏相应的后期补助制度,不利于提高科研机构的积极性,不利于科研事业的发展。后期资助是指管理部门掌握一定的科研经费,当科研项目完成时,可以根据项目的成果来对科研机构进行奖励或者补助。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完善后期补助制度,增加后期补助的金额。加强后期补助可以提升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对成长期的研究人员进行鼓励。在科研项目的进行中,科研成果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预知性,加强后期补助,可以弥补项目中的不足。进而可以更好的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

在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实行中,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缺乏合理的预算和科研人员的后入与付出不成比例等问题,制约着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科研机构可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成本的预算,并且可以加强对科研人员的重视。只有科学的实行科研经费管理,才可以更好的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志强.刍议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

[2]王瑾.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3]王征.基于科研经费管理的科研廉政机制建设研究[J].财政监督,2014,(30).

[4]刘军民.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创新驱动战略[J].地方财政研究,2014,(12).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高校不仅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战场,而且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2010年,高校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3项,自然科学奖20项,技术发明奖26项,分占总数的43.5%、66.7%和76.5%,这不仅是高校科研竞争实力的有力说明,而且对高校科研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管理是一个人的活动和知识的运动相统一的过程”[1],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本身必然会带来科研管理理论的繁荣。然而目前教育管理研究或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献大多强调学校层面的宏观管理体制研究,对于院系层面的基层科研管理体制研究甚少。院系科研管理虽然是科研管理的基层环节,却是“管理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科研管理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左右的桥梁作用,是协调各部门关系的纽带。基层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和科研实力的稳步提高,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基层科研管理机制已势在必行。

1.高校基层科研管理的工作现状及问题

1.1基层科研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是高校科研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然而一些观点认为,院系只要根据校级科研管理制度,按章办事即可,无需额外制定基层科研管理制度。校级科研管理制度是从宏观角度对整个学校科研发展的把握及导向,这种宏观的管理制度势必不能满足不同院系科研发展的需要。而且在缺乏基层科研管理制度的情况下,科研管理人员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办事员,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基层科研管理处于一种被动服务的状态,制约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立足于校级科研管理制度,从各院系科研发展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院系实际情况的基层科研管理制度十分必要。

1.2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长期被忽视。

高校科研管理队伍,不仅包括校级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还包括各院系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长期以来,人们对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认为基层科研管理人员不过是下传信息、上报材料,工作缺乏技术含量。多数基层科研管理人员身兼数职,鲜有机会参加业务学习与培训,致使一些基层科研管理人员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在工作中不注重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管理课题的研究,这不仅限制了高校科研管理效率的提高,而且影响了科研管理改革的进程。

1.3基层科研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科研质量的稳步提升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2],但目前基层科研管理工作在这方面存在欠缺,一是在业绩考核时重数量、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的不良风气,不利于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的长期发展;二是激励的实施未能实现最大化目标,不能针对不同性质的科研活动和科研人员实现因事而异、因人而异,未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1.4基层科研管理在项目申报中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科研管理是指科研管理人员对课题从项目申请到实施、完成的全过程管理[3]。然而在现有工作制度和工作条件下,基层科研管理人员仅仅是发挥上传下达、布置任务、上报材料的作用,较少过问所申报项目的创新性,较少对课题组在项目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指导帮助,尤其对立项后的过程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过程管理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课题的监督检查,也难以保证课题如期、高质量完成。另外我在对近几年项目申报的情况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习惯于单打独斗,缺少固定的科研团队,以致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经常出现相似课题的重复申报,不仅浪费资料配置,也导致申报命中率大大减少。如果能将分散的科研力量有效整合,则可以增强科研竞争力,提高项目获批几率。

2.解决高校基层科研管理问题的对策

2.1立足院系实际,建立健全基层科研管理制度。

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科研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研究人员能够释放出更大的潜能、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科研管理要尽可能地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和保证[4]。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科研管理,保障基层科研工作顺利实施,合理规范的基层科研管理制度必不可少。一个合理规范的基层科研管理制度应该具备下列特征:①符合各院系科研的实际情况,满足各院系科研发展的需要;②充分采纳了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意见;③具有灵活的奖惩制度,符合教师的科研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从而促进院系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和科研质量的稳步提高。

2.2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实现科研管理目标,引领科研发展方向有着紧密的联系[5]。一名合格的基层款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高度的敬业精神、基本的综合业务知识、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较好的社会交际能力、熟练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强的档案管理能力、严守信息的保密素质。然而,人们对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加强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十分必要。加强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高校首先应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基层科研管理在高校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其次应因人制宜地为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组织各类培训和进修,提高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扩充业务知识、更新科研管理理念;最后应建立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激发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进取精神、开拓意识和创新潜能。同时,基层科研管人员也应主动加强学习,充实和丰富自己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研管理工作需要。

2.3实施激励机制,有效激发教师科研积极性。

科研激励是促进科研发展的有效手段,由于高校中各院系科研发展不完全均衡,因此院系在具体实施激励政策时,还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人因时而异,多种激励措施结合,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首先,激励应因人因时而异。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例如青年教师活跃勤奋、工作热情高,但在生活上刚刚自立,经济上的需求占据其主要地位,因而在实施激励时应多给予经济上的补贴;而对于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教师,其学识水平、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相对较高,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带领学科建设与发展是他们的需求重点,因此应着重让他们做科学研究,并鼓励他们多带年轻人,形成科研创新梯队[6]。其次,激励应采取多种措施。除物质奖励外,对于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院系还可以利用非经济报酬使其更具有受重视感和满足感,例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高层次的培训、参与院系决策机会等。总之,通过经济与非经济奖励,促使激励水平最大化。

2.4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科研活动全过程科学管理。

如前文所述,科研管理是指科研管理人员对课题从项目申请到实施、完成的全过程管理,达到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要实现这一过程,管理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传统的基层科研管理偏重于布置任务、上报材料,而科研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则要求基层科研管理人员认真学习科研政策导向,广泛搜集科研信息,研究不同类型课题申报程序,并以此为指导向教师提供信息、积极引导,提高课题申报命中率;在课题申报成功后,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应随时对课题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协助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做好结题验收和成果评价、成果鉴定、专利申请、成果推广等后续工作。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性、渗透性及综合性日渐明显,个体教师由于研究领域的局限,信息量和知识量难免受到影响。因此,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教师具体情况及院系科研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协调作用,促使分散的科研力量有效整合,形成固定的教师科研团队,从而有效提高科研效率,提升科研竞争力。

3.结语

高校作为高科技战线的主力军,面对新的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基层科研管理作为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高校科研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基层科研管理要顺应时展的需求,健全基层科研管理制度、加强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实施激励机制、创新管理模式,从而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质量、增强高校科研实力。

参考文献:

[1]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陈亚芬.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137.

[3]于惠芳.服务・学习・研究:高校科研管理的三个维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2):85.

[4]袁贵仁.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我国加入WTO后,这对我国农业科研管理是一个新的机遇。随着我国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业科学研究所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在这过程中,农业科研管理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其的发展。因此,本文对农业科研管理制度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策略,以期促进我国又快又好的发展。

农业科研管理大多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农业项目只存在管理项目的档案、文件等,没有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也没有付诸行动。所以,现在我们急需从体制、人才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1 农业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学科建设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齐全的学科布局并没有得到调整和完善,建立与之相应的特色学科建设。特别是边远省份如等地区,暂时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还有一些传统学科在新理论、新知识、新成就的影响下没有得到及时的发展,从而无法满足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现代科学的新知识和新理论来充实。希望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并围绕突出特色、建设一流的目标,加强学科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2 科研工作落后于产业化生产

从目前来看,科研成果的主要存在形式是适用性强的技术,但却缺乏关键技术,而对于专利性、物理化等方面的成果少之又少,从而无法满足我国科技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一部分的科研成果因为受到条块管理的影响,不能形成产业化的生产系统。尤其是由于农业科研管理的研究力量比较分散,研发出来的成果只能单独的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最终导致了产品开发的单一性。

1.3 科研成果产业化企业少、效益低

目前,大多数的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结构缺乏合理性,技术性的收益比较低,没有明显的优势,尤其现在还有很多科研人员有着“小富即安”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使得科技的开发只注重追求片面利益,而忽视了市场的效益。同时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依赖于自身需求的运行,各部门为了追求自身的部门利益,缺乏协调统一的运行机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科研成果的发展。

1.4 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农业科研管理在向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开发经营型的人才,尤其是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现在大部分的农业科研管理人才都是从别的部门调过来的,或者是半路出家,缺乏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自我发展的意识不足,从而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1.5 经营管理比较混乱

农业科研管理在开发经营的过程中,法律意识普遍不强,缺乏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从而无法保证正当权益,科研成果出现权属不清的的现象。同时由于制约机制存在的缺陷,从而出现个人专断而导致决策失去的问题层出不穷,为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负赢不负亏的现象,上述的所有现象都为国家的资产和知识产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 创新农业科研管理体制的策略

2.1 加强教育力度,提高思想观念

思想是行为的指南针,没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就不可能有科学合理的行动。因此,想要创新农业科研管理体制,首先要在科研人群中开展政策教育、市场教育、经济理论教育等,让所有的科研人员摆脱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先进合理的竞争观念、市场经济观念以及创新观念,跟随时展的脚步,提高紧迫感和危机感,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创新中去。

2.2 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建设科技产业

农业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有效的结合科研与生产以及市场和成果,这是促进农业科研管理良好发展的前提。在结合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重要的物质保障条件,因此需要不断拓宽筹资的渠道,建立个人、集体以及国家等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同时还需要积极举办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的服务,并且还要积极举办科学企业,用以作为自我发展的支持条件。

2.3 加强人事管理制度创新

改进人事管理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加宽农业科研管理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完善;其次科学合理的设置岗,建设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科技队伍,根据每个科研人员的特点,将其分配到相应的岗位;再次,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探索各种各样能够显示公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最后是深化人事改革,大胆引入和建立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并且建设岗位责任制,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2.4 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制度

为了提高农业科研管理在科技领域中不断创新成果和技术,必须稳定科研人员,因此农业科研管理相关部门首先就需要根据科研人员的业绩和能力,对其职进行晋升;其次是提高科研人员的工资与待遇,从而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的实现科技创新。

2.5 强化和重视专利的管理制度

想要强化和重视专利的管理制度,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强化科研人员的知识教育,改变他们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专利意识;其次是建全完善管理机构,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再次是对政策进行调整,提高专利工作在农业科研管理的地位和价值;最后对相关的经费进行统筹安排,支持科研人员的发明专利。

结束语

总之, 农业科研管理想要创新管理体制,必须要充分了解研究所的管理现状,正确认识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所示进行解决。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手段对科研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