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工学校办学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茂名市高级技工学校广东茂名525000)
摘要:在新形势下,技工学校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新形势下技工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对技工学校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 :技工学校;管理;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164-03
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大幅攀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对技工学校也慢慢认可。但由于技工学校招生实行免费免试入学,一些不想读书的学生进入技工学校,致使技工学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较差、不善于或不想学习的问题,给技工学校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技工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与考试入学、择优录取的计划经济时期相比较,学校生源状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随着高中及高校扩招,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每况愈下。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对家长还是学生来说,上技校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虽然社会就业率不低,但技校生的难教学、难管理困扰了技工学校的发展,技校生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这种状况若得不到重视和有效的解决,不但严重浪费国家的教育资源,而且会使技工教育陷入恶性循环。由于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如果继续沿袭传统办学思路、办学模式组织教学和管理,势必形成整体教学组织难度大,教师无所适从、学生学习困难的局面,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尽管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从教授内容、编写计划等方面,既考虑基础好的学生,又照顾基础差的学生,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解决由于学生基础素质差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教学效果并不显著。显然,要对技校教学、课程设置、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改变教学管理模式,重塑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技工教育健康发展。
例如,某地区的职业教育曾走在全国前列,繁荣时期的2007年有大小职校一百七十多所,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之前由于只注重招生数量,教学管理模式陈旧,未能与时俱进,随着形势的变化,现在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十多家学校,其中的原因值得大家深思。
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校和职校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水平与新形势要求不相适应。中职学校与技工学校虽然是同一档次的学校,但分别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致使很多学校在招生费用上支出过大,减少了对教学的投入,影响了办学质量。另外,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共识还未形成。虽然这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很大,但由于很多地方财政困难,真正对技校的投入还不多。也有人提出学习德国“双元制”、“理实一体化”等,而我国国情不同,很多制度尚未完善,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也给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冲击,学生容易受不良思想的侵害。
深圳市高级技工学校曾联合深圳市企业联合会邀请万人市场调查有限公司对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做过调查,调查涉及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工作态度、吃苦精神、工资待遇、专业对口等19项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许多用人单位对技工学校毕业生普遍不满意。主要存在下列问题: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满意度较低,思想素质修养低,眼高手低,心态不稳,频繁“跳槽”,缺乏奉献及刻苦耐劳的精神。就“工作中是否需要刻苦耐劳”这条来说.67.7%的用人单位认为很重要,而只有2.2%学生认为很重要。可见,学生在很多方面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根据教育目标和市场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调整办学思路,转变办学理念,改革技工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计划,因材施教,已是改革迫在眉睫的任务。针对上述情况,在新形势下对技工学校管理改革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一)抓住本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技工教育是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要改变学生的现状,一定要从本质人手,改变学生的思想。只要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读技校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差,是中学教育期间慢慢形成的。因此,技工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在中学养成的思维习惯改变过来并重新塑造。
在这方面,东莞某技工学校就是成功的典范,其经验值得借鉴。该校在2010年前也遇到了上述问题。2010年秋季开始,该校通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推行德行教育和素质教育,开展“三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尊重他人、认真做事、学会感恩、报效父母、奉献社会的良好素养,培养学生在社会中互助友爱、和睦相处的优良品性,培养学生自我反省、敢于改过、严格守纪、完善自我等正确人生态度,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爱护公物、节俭持家的优良品质等。该校认为,素质比技能重要,学生成人比成绩重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学生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两年多时间里,社会效益明显,来校学生爆满,毕业生供不应求。
(二)以学生为本,推进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东莞某技工学校就是通过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三自教育”,让学生参与学校多方面的管理,如保卫、维修、宿舍、清洁卫生、饭堂等各方面的工作,让学生产生主人翁的感觉。同时,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通过分享的形式相互感染,树立“我奉献,我快乐”的理念。通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成本降低了,招生就业工作也树立了良好的品牌.
(三)调整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学习现代新知识、新技术,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理论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文化课以够用为原则,重点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上,改变求大、求全、求多的思想而求专、求精,科学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应打破按照课程科目组织教学的惯例,每一专业按职业岗位要求不同,剔除那些不切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推导、求证过程,加强案例实践教学,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四)改变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学对“因材施教”的解释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所谓分层教学,主要强调以下几点:(1)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2)分层次;(3)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虽然技校生整体文化基础差,但其中也有部分学生是好学的或有某方面的特长。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使学生沿着各自的目标不同程度地提高、发展、前进,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面对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个性极强、学习需求不同的学生,如果教师仍按统一化的标准实施教学,将较难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地开展;如果没有把握好学生兴趣、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的适应关系,将不能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课堂难于管理。另外,统一化的教学不利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发展,对那些本来就学习失败的学生无疑是莫大的打击。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同时,实施分层教学能促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五)正确引导学生选择专业
辍学或厌学的学生,大部分是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对前途感到迷惘。而大部分学生不知自己的特长在哪里,盲目选专业,加上很多家长不管子女实际情况为他们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这样往往耽误了学生的一生。因此,学校正确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显得十分重要。
某校曾对毕业一年后的学生做过跟踪调查,其中33%的人稳定在一家企业,而67%的人“跳槽”两三次。频繁“跳槽”的主要原因是对行业不感兴趣,认为不适合自己做。一年内稳定下来的学生日后基本成为了企业的骨干,而频繁“跳槽”的学生则是另一番天地。由此可见,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十分重要。
(六)严抓教学质量,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力突飞猛进,科技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层出不穷。技工教育面临着改革教育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适合人才的问题。由于教育内涵变化,教学质量观也随之变化,故而应对技工教育质量观进行更准确的定位。应把评价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评价标准,而教学设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近年来,与技校生增多及专业不断更新相比,许多学校在教学设备的更新上远远滞后。技校生强调的是动手能力,如果缺乏实习器材,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上,那何谈质量呢?
(七)严抓教风学风建设
一个学校的学风和教风,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状态的关键。一所发展良好的学校,必定具备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全体教师要树立严谨务实的教风,要做到“敬业爱岗,为人师表,学识渊博,身体力行”,树立全面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要严格遵守教学规范,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 学风是校风最直接的体现,是校风、教风状况的重要标志。要在学生中树立起“勤奋好学,严于律己,爱心助人,勇于实践”的学风。要改进教育管理方法,制定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把学风建设与评选表彰先进联系起来,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学风教育,对不良风气要坚决制止,对违犯校规校纪的行为要及时处理,切实端正学风,纠正在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
(八)整合本地教育资源,减少恶性竞争
为了生源,许多地区各学校之间存在恶性竞争,把大量的人力、财力浪费在招生工作上,造成教学设备资金的投入和人手不足。当地政府部门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整合教育资源,把恶性竞争变为良性循环发展。如通过合并学校,按专业分校区管理,合理分配生源,把招生竞争变为教学质量、素质培养和就业的竞争等。
(九)建立社会评价机制,培养企业需求的学生
【关键词】六级递进 教师 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82-02
一、实施“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背景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专任教师数量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高,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务(职称)、学科结构以及学段、城乡分布结构与教育事业发展相协调;教师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师工作体制机制。该意见还明确要求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
长期以来,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一直把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的第一资源、内涵建设的第一品牌、改革发展的第一财富,把教师作为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以及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最关键、最核心、最宝贵的要素。《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营造各类人才各尽其职、各显其能、各得其所的良好环境,形成强大人才合力”。
《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出,要实施“123456工程”,即一个提高(提高教师队伍的总量),两大任务(培训进修学习、校企合作),三个优化(优化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四个引进(引进拔尖人才、紧缺专业人才、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五项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培养工程、技术能手培养工程、技能大师培养工作、课改专家名师培养工作),六项达标(学历达标、职称达标、“双师”达标、生师比达标、专业带头人和技术能手达标)。
《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还同时提出,要按照“普通教师‘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专业带头人专家、名师”的“六级递进”培养路径,建立以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教师成长机制,形成“教师个人成长与学校事业发展”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氛围。
二、“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是指教师个人与学校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且能综合时代特点和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通过实施“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以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专人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使教师个人规划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匹配,达到教师和学校的共同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师资队伍。同时,教师在总结经验、展示成就、体验成功的同时,会逐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潜能和努力方向,并及时对经验进行梳理和挖掘,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并朝着更高层次发展;有助于教师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促使教师自我反省、主动学习、取长补短;有助于教师形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职业素养,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能为学校制订教师培养策略、学校发展策略,提供重要的基本依据;有利于学校的主动、内涵发展,形成办学特色,为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进一步提高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三、实施“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
(一)“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在原来规定填报《教师业务档案》的基础上,增加“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并通过建立的学校信息化人事管理系统,及时更新、补充和完善个人的职业成长的有关信息。
“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下:一是可行性。规划要有事实依据,要适合自身的特点,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有可考核性,如数量、质量、时间等方面。二是时限性。规划是预测未来的行动,确定将来的目标,因此各项主要活动,何时实施,何时完成,要有时间和时序上的妥善安排,以作为检查行动的依据。三是相关性。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既要与个人的职业发展观和发展需求相联系,还要和学校及各系(部)的总体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四是集中性。要根据自身和学校的实际,合理设计不同时期的目标和任务,目标的大小和幅度要适中,重点要突出。五是适应性。要在对未来阶段一定预测的基础上考虑职业的发展问题,以提高职业发展目标及其实现措施的弹性空间。
(二)确定“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各梯级人员的条件。
(三)教师、教学部门以及学校在“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责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个人的责任。进行自我职业评估(包括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个性、职业价值观、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职业评估),与本系(部)和(教研组)交换意见,设定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执行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的行动计划,进行自我职业发展的绩效评估。教师要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与学校及专业团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要求教师每年至少要听一次专家讲课、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参加一次校级以上培训、参加一次校企合作实践。
2.各系(部)的任务。结合本部门专业建设,做好教学团队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各系(部)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让教师清楚学校专业建设的架构和发展方向,帮助教师审视自己对专业方向选择的正确性,引导教师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战略构想和计划安排,充当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辅导员,为教师职业目标的设定和行动计划提高指导和建议,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进行效果初步评估并提出系(部)意见。
3.学校的任务。为“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设定和行动计划提供指导和建议,保证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进行效果评估。进一步完善考核、培训、待遇等相关管理机制,按照有关条件对在各梯级中的教师给予认定,并进行有效诊断评估。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培训和考核工作。具体工作由教务科、人力资源科和教育研究督导室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四)企业实践经历贯穿于教师培养的全过程。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制度,通过学校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广西工业职教集团两大平台,开展“专业教师访百企”、“百名企业家进校园”活动。经过企业实践,教师了解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岗位职业能力、职业发展规律,掌握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加工工艺、设备操作技能、岗位规范和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三、实施“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条件保障
(一)制度保障。为保证顺利实施“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制定了《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及《关于实施“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意见》,补充完善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遴选及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星级教师评选办法》、《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工作制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产学研合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考核、奖励制度,确保师资队伍建设有章可循。
(二)激励保障。学校实施了岗位管理和教师聘用制度、绩效工资制度,从师德和教学工作态度、教学任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教研活动、学生评教等几个方面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工资待遇、职务晋升、奖励与岗位职责、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挂钩,收入分配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倾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经费保障。学校对教师的培训经费逐年提高,确保每位教师每年参加校本培训以上的培训研究2次以上,保证了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总之,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经过不断完善成长机制,以及“压担子、给任务、引路子、出点子、树典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涌现出了在区内外知名的教师团队,培养了一批发挥引领作用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已由过去的“不求一流球星,但求一流球队”转变为目前的“拥有一流球队,凸显一流球星”,形成了结构进一步合理的“六级递进”梯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辨析 构建 中等职业学校 教育理论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2000-2004年大滑坡时期,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从18739所减少到14454所[1][2],如今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在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前,优势学校如何保持优势地位?落后的学校如何奋起直追?新成立的学校如何迅速做大做强?
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理念出发,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通过对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开发,获得有价值的、宝贵的、难以被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战略优势,即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持续构建之,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为学校创造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特点
1990年,普拉哈拉德(Prahalad)与哈默尔(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能力》,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概念。即是“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通过特定的、持续性的整合,为企业带来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水准回报的能力。”他们认为,企业的成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一种自内而外的企业战略(Inside-out Corporate Strategy),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是企业围绕自身的竞争力整合、巩固工艺技术和生产技能的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保持长盛不衰。
与其它竞争力不同的是,核心竞争力具有有价值性、稀缺性、模仿成本高,无替代性的特点。
有价值性表现在能够使企业利用外部机会或减少外部威胁。比如某些中等职业学校能得到行业的办学经费支持或定点划拨的培训计划。股份制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可获得董事办的经济实体持续给予的办学投资。
稀缺性表现在只有少数企业在现在和将来拥有同类资源。例如当数字媒体为基础的动画产业在全球迅猛发展,而中国的动画业还处在刚刚起步的现阶段。此时某中等职业学校拥有一支兼通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动画设计师资队伍就是一种稀缺性资源。
模仿成本高表现在其他企业不能获取或必须付出高昂成本才能拥有。如专利技术、巨额投资项目。比如某中等职业学校拥有的自行研发的实训设备,校本教材等教学资源。
无替代性是指企业必须通过全面的适当组织,才能拥有该资源带来的利益,并实现竞争优势。比如某中等职业学校经过多年建设而获得的被社会认可的专业龙头地位。
二、中等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辨析
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中等职业学校要评估自己的资源,辨析出可以获得核心竞争力优势资源。尽管不同的中等职业学校,其优势资源各有特点。比如拥有在社会享有盛誉的教学质量品牌,或拥有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或独特的校园文化,或校本教材,或校企结合的订单培养,或顺畅的就业渠道等等。作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办学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个不断前进、发展壮大的中等职业学校,无不是具有浓郁的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能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具有办学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专业跟紧职业市场,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这些特点;学生的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于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优良的职业道德,与就业岗位无缝接合一线技术工人。学校能敏锐地把握发展机会,不断开发新专业、新课程,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能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能制订出清晰的中长期的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 人力资本
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中等职业学校,离不开一支相对稳定而优秀的教师队伍以及一支为教学服务的精良的管理队伍。我国职业学校师资严重匮乏,素质普遍偏低且教师流动性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学不到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又不能掌握实践技能,进而造成学生严重流失[2]。优秀的教师难引进,引进的或培养的优秀教师难留住已成了困扰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大难题。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打造人力资本的核心竞争力方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设计一个打造人才,留住人才的制度,使学校成为优秀人才的洼地。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师的考核管理制度上进行了有战略眼光的改革,比如采取刚柔并济的管理制度,既有严格量化的考核指标,也有让教师能力提升的培训制度;有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关怀措施,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例如采取表彰、工资提升、股权奖励等精神和物质双管齐下的激励措施。打造稳定的名师队伍和精良的管理队伍,也就是打造“人才强校”的竞争力。
(三) 核心技术
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技术体现在核心专业和核心课程的校本特色和绝对优势上。一个有竞争力的中等职业学校,也是一个具有突出专业特色的学校。体现在某专业技能领域的顶尖水平,或者是在某领域成为顶尖人才的高地,这都是中等职业学校核心技术的基本特征。
(四) 就业渠道
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就是选择就业。职业教育的市场导向性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能否满意就业。就业市场是检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要达到的目标:培养的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优良的职业道德,与就业岗位无缝接合一线技术工人,让学生(顾客)对学校的培养感到满意,让企业(顾客)对聘用的毕业生(学校的产品)感到满意,从而建立起学校的高质量的品牌形象,提高学生和社会(顾客)对学校的忠诚度,形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它不是学校有价值资源和能力的孤立存在,而是学校有价值性、稀缺性、模仿成本高,无替代性的资源和能力的有机结合。它是渗透到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达到教学各部门、管理各环节的动态协凋,相互配合,所形成一个不易被模仿和复制的有机整体,为学校带来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水准回报的能力。
三、中等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核心竞争力的辨析在于让中等职业学校集中精力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因为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没有哪个组织能面面俱到专注于所有的业务。只有准确地定位,适当地放弃,在自己的核心优势上纵深发展。即把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本,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才能在专业热点的频繁转换中,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本文以广西机械高级技校为例,分析其核心竞争力的组成及构建过程。
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是始建于1956年,历经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大潮,是广西建校最早,办学规模最大技工学校。先后被评为首批省部级重点技校和首批国家重点技校,是“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类)培训基地”, “第一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荣获“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广西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2012年获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学校”。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2000多人,其中学历制技师、高级工人数占20%,每年对外培训达2000多人。
作者在对该校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后认为,学校拥有核心资源是:1.经多年打造的,在社会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机电类专业优秀品牌;2.优秀的师资队伍;3.具有难于模仿特性的实习工厂。该实习工厂不仅仅拥有齐全的硬件设备,最独特的是其本身就是一个面向市场,具有年产普通车床200台生产能力的生产企业——柳州第二机床厂。该工厂拥有一批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他们同时是学校的教师和实习指导师傅。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就是在这个真实的工作环境里,充当不同岗位的学徒工人。该实习工厂不仅承接对外的生产任务,承担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还进行数学实施设施的研制生产,研制的小型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曾获得全国职协技术开发成果一、二等奖。
工厂即是实习场地,学生得到的是真正的企业岗位培训实习,培养了实际的工作能力。因此,毕业学生的工作能力获得社会好评,在区内外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毕业生供不应求,求学者蜂拥而至。
学校将上述资源和能力进行有机整合,重点建设机电类品牌专业,打造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过硬、教育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和精良管理队伍,并制定出定位准确的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其数控机床加工、模具制造与维修两大专业已成为广西的品牌专业,学校建立起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养龙头地位。
2005年以来,由于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和社会对数控、模具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学校长期形成的良好品牌效应,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机。2005年,报读该校的学生数远远超过了学校的计划招生数。学校采取的应对措施是扩招,以规模效益求发展,提升本校的核心竞争力,稳固并扩大行业领先的地位。
然而,扩招带来的学生数快速增加造成学校的教学硬软件严重不足,使学校面临增扩大教学场地与生活、学习设施的资金压力和师资欠缺的危机。为降低投资风险,把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中,学校走校校联合办学道路,与其它教学资源富余的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将模具、数控、汽修等机电类专业的学生的教育“外包”出去,让合作学校负责上述专业学生的第一学年基础课程教学和管理,而学校只负责按教学大纲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学校因此得以腾出人才物力,重点投入机电类专业的第二、三学年的核心专业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教学及就业渠道的扩展这些业务中。
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围绕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以规模求发展,采取将非核心部分“外包”出去的策略,通过校校合作,充分利用外部教学资源,节省了固定资本投入,将有限的资金和精力去重点经营学校核心业务,整合优势资源,提高学校的“核心价值”,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使学校抓住了发展契机,招生人数连创新高, 2005年招生4000多人(当年招生计划1500人),2006年招生5100人,在校生人数达到11500多人,成为广西第一所万人技工学校。2008年招生人数达突破5800多人,在校生规模达15600多人。2005年,学校的数控实训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中央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2008年机械加工实训基地被自治区教育厅认定为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学校先后荣获劳动部颁发“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和“全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走上了产学研齐头并进的良性发展之路,获得了跨越式的大发展[3][4]。
四、结论
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开发校本资源和能力所获得有价值的、宝贵的、难以被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战略优势。
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通过一系列持续提高和强化来实现的,是一个持之以恒,不断进取,提升的过程。它提供了学校成长的基础和基本发展方向,它是学校的发展战略核心。从战略层面看,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就是帮助学校极大地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中等职业专业人才,构造中等职业教育的优秀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为中等职业学校做大做强,拥有在行业的龙头领先地位,赢得现在和未来的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组.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挑战,[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关键词:中职;德育工作;评估
评估,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某事物或活动做出评述和估量。所谓中职学校工作绩效评估,是指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目标,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合理的评估指标、客观的评估方法,对中职德育的实际效果进行准确的估量和评价。研究和开展德育评估,对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东省教育厅在规划“十二五”教育工作时,把“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创新研究”确定为“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并组织了专门力量,制定了评估体系,确定了评估方法,通过了试点评估,现计划在全省中职学校逐步展开。笔者就“为什么评”“如何评” “评有什么用”三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一、中职德育评估的必要性考量
面对名目繁多、要求不一的评估,很多中职德育工作者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评?依据在哪里?有什么意义?笔者以为,中职德育评估的必要性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 落实各级相关文件精神的需要。
200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学校德育进行督导评估”。2009年,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要把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纳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表彰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和综合评价机制”。 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团省委、省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更进一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把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列入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并合理确定权重。建立健全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和绩效评价机制,探索开展全省中职学校、技工学校德育评估工作,促进全省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规范管理和科学发展。”上述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开展科学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
(二) 贯彻政府战略决策的需要。
200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2010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发展壮大职业教育”中,明确提出要抓实抓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四大重点工作。由此可见,开展中职德育评估,提高中职办学质量,是贯彻政府战略决策的现实需要。
(三) 提高中职办学质量的需要。
1999年至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但并没有很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办学基础薄弱、办学经验不足等原因,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中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从某种程度上说,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还不能相提并论。因此,未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不是扩大规模,而是提高办学质量。学校教育,德育为先,中职德育评估的基本原则“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恰恰契合这种需要。
二、中职德育评估的科学性考量
既然有必要评,那么“如何评”就是很多人关心的重点问题。一个好的评估,其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办法一定要具有可测性和可行性,科学合理,客观公正,清楚明了,便于操作。
(一) 评估内容的科学性。
一是德育评估指标的科学性。我们必须将原则性、概括性、抽象性的德育总目标和大要求逐级分解和细化,使之成为具体化、行为化、可量化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就是德育评估的“指标”。指标是否科学、合理、准确往往决定着评估结果的有效性。评估指标不仅需要在总体上符合党和国家对中职德育工作的总方针和总要求,还要符合中职德育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中职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实际,评估指标的具体指向明确。二是德育评估指标权重的科学性。每一项指标的权重,反映出它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估指标与其自身的权重系数构成了德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如果指标的权重系数偏大或偏小,都不能真正反映出指标的价值和地位,进而使整个指标体系不合理,造成德育评估的结论失真,降低评估的有效性。
目前,广东教育厅根据广东中职德育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按板块、有重点地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每项指标按重要程度设定相应的权重,并对应出相应的分值,定性定量相结合,把定性转化为定量,由定量反映定性。具体为:一级指标4个,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德育基础(22%)、德育实施(53%)、德育效果(15%)、德育创新与特色(10%)。二级指标19个,其中一级指标“德育基础”下设5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德育理念(3%)、德育机构(5%)、德育制度(4%)、德育经费(4%)、全员育人(6%);一级指标“德育实施”下设9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班主任工作(11%)、德育课程(7%)、校园文化(7%)、团委学生会工作(5%)、实习实训(4%)、心理健康教育(5%)、专题教育(4%)、宿舍管理(5%)、合力育人(5%);一级指标“德育效果”下设3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教师表现(3%)、学生表现(5%)、学校综合评价(7%);一级指标“德育创新与特色”下设2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德育科研(6%)、德育工作获奖(4%);三级指标共66个,其中有“设立德育专项经费”等8个必达指标。该指标体系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既务实又创新,主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重视中职德育实施过程,一级指标“德育实施”下设9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权重达53%,这反映评估取向注重中职德育过程,只有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不打扣折规范开展德育工作,才能最终保证中职德育实效,这是当下中职教育由“量变”向“质变”转变过程中的最关键的考量因素。二是重视中职德育特色,一级指标单独设置“德育创新与特色”,权重为10%。这反映“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评估取向,注重中职德育的特色化构建,做到既能整体呈现德育工作的共性,又能突出职业教育职业性特点;做到既能整体显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共性,又能个体凸显每所中职学校的个性特色、亮点品牌;做到既能整体反映我国中职德育的共性,又能彰显广东中职德育的地方特色,突出广东先行先试的实践探索和个性化追求。三是强调了中职德育的根本,在三级指标中明确开列出8项必须指标,从德育经费、全员育人、德育课程“五落实”等强调了中职德育的基本保障,又从学生犯罪、学校公共安全、学生人身安全等强调了中职德育的基本底线。
(二) 评估方式的科学性。
一是德育评估程序的科学性。为了保证评估结果可靠性,评估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步骤进行。每一次德育评估从组织机构到具体负责人,从具体规章制度到评估时间和地点,都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安排。评估方案不仅要科学合理,工作程序更需要严格规范,这是德育评估有效性的内在科学性要求。二是评估信息收集的科学性。信息是德育评估中最基础的要素,德育评估要科学客观,就必须避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必须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程序,科学选取有代表的评估样本,灵活运用各种评估方法,使搜集的评估信息更加全面、客观、准确。三是评估信息分析的科学性,德育是一项长期工作,也可以说是一项隐性很强的工作,评估收集上来的信息,如果只有定性没有定量,就无从把握德育工作的具体水平。如果只有定量没有定性,就无从进行深度分析,给出一个具体的结论。因此必须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做到既有定性分析又能量化显示,使评估“成绩总结恰当、问题指出准确、整改指导到位”。
在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中职德育工作绩效试点评估中,制定了严格的评估程序,如规定了评估组一般由5人组成,组长、副组长由省市督学、市教育局主管中职学校德育副局长、市教育局德育科长或教育专家担任,组员分别由校长(书记)或主管德育副校长(副书记)、学生科长、德育课高级教师构成。明确规定了评估采取听、查、看、测、访、议等多维方式进行,“听”是指听取学校德育工作情况的汇报,分别召开接收实习实训单位和用人单位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听取对学校工作的反映和意见,随机进入课室和实训场地听课(德育课为必听课);“查”是指查阅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会议记录、领导讲话、学生管理制度、学生活动方案及活动总结及其它档案资料;“看”是指察看校容校貌、校园秩序和校园文化设施、心理咨询辅导室、学生宿舍、饭堂,观摩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或社团活动;“问”是指对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是指专访校长(书记)、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学生科长、团委书记、班主任、教师、学生、企业代表;“议”是指评估组在听、查、看、问、访的基础上,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打分,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综合分析评议,形成初步反馈意见。另外,在具体评估的过程中,明确“分类指导与分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兼顾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大中城市与乡镇农村职校、公办职校与民办职校等方面的差异,在指标设计和具体评估中针对不同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同时采取省级、市级分层组织评估的方法,评估结论分市德育不达标学校、市德育达标学校、市德育示范学校、省德育示范学校四个层次。
三、中职德育评估的目标性考量
明确了评估的必要性,也知道了如何去评,但评到底会起什么作用?这同样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实施中职德育工作绩效评估的终极目标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大批德技双高、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具体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 对学校而言。
1.促进规范化管理。在中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今天,每个地区、每所职校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育模式、德育内容、德育手段五花八门,不一而足。通过评估,能指导和帮助中职学校总结德育工作经验,发现存在问题,排除发展隐忧,破解发展难题,引导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迈上规范化管理台阶,夯实德育根基。
2.形成长效化机制。在当下不少职校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德育困局,究其原因,就是工作没形成一套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评估,接受评估专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诊断和评定,就能帮助中职学校整改存在问题,加强工作薄弱环节,从而发现规律、把握规律,建立起一套属于自身的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3.促进特色化发展。当下不少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与普通中学雷同、与其他中职学校雷同的一面,没有自身鲜明特色。所谓的特色化发展,就是在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上,进行的个性化操作。通过评估,在评估专家的指导下,总结成绩,发现优势,明确在今后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突出个性,打造品牌,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 对学生而言。
1.促进健康成长。通过评估,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质量,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养成社会公德、文明行为和职业道德,成为德技双高、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促进毕业就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质、过硬职业技能的中职毕业生无疑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通过评估,可促进中职学校整体德育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的德性成长和专业成才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培育学生的可持续能力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从而促进学生顺利毕业就业和未来可持续发展。
(三) 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
1.摸清德育现状。通过评估,检查各中职学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国全省中职德育工作会议和相关文件精神的真实情况,客观、全面、真实地掌握全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况和质量,为教育厅以及其他政府工作部门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的工作决策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和素材。
2.浓郁德育氛围。通过评估,及时向教育部门、其他相关政府工作部门、社会公众、中职学校提供中职德育的客观实况,让社会各方了解中职德育,关心中职德育,从而浓郁中职德育氛围,形成中职德育合力,促进中职德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3.建立监测体系。通过评估,逐步建立起全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质量监测体系,实现全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时管理。如及时公开公布评估结果,畅通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区组织、企业等多方监督渠道,实施中职德育工作的动态管理,建立中职德育工作动态绩效评估等,从而全面提升广东中职德育工作水平,提高广东中职学校办学质量。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一)专业开设布局结构不合理。东莞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东莞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即做强做优“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五大重点产业。而东莞中等职业学校不考虑东莞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需求,盲目争办一些热门文科类专业,较少开办与产业结构调整适应的工科专业,造成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就业岗位需求。
(二) 专业开发缺乏科学论证,课程设置主观随意。一个专业的开办应具备最基本的条件,而不应当盲目开办。一些学校教师、实训条件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有的学校,专业教学计划是临时拼凑的。不少教师缺乏动手与操作能力,习惯于满堂灌式的理论型教学,靠这样的师资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难以过关。新专业开发的主观随意性、教学计划实施的不规范等问题也明显存在。专业开发存在中闭门造车现象,事先没有进行市场调查,没有可行性论证,专业内涵定位不明确。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难以开设全面,教学计划没有的课程也可以任意添加,应在第四学期开的课程甚至可以挪到第二学期开。新专业的开发方面“模仿主义”盛行,自我研发不如借兄弟学校现成方案省事。
(三)专业建设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专业开设评借学校兴趣,没有完全符合企业和岗位的需求。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情况较少。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走形式,难以落实。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制定只是做做样子,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基本上是职业学校一头热的状态,企业没有体验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看不到给自己带来的效益,欠缺主动性,参与力度不大。
二、东莞中职学校专业建设调整策略
(一)成立东莞中职学校专业办学指导委员会。中职学校专业办学指导委员会,人员结构2/3为行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包括技术的、经营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以大企业为主,兼顾不同性质的企业;指委会作为学校与社会联结的纽带,可以帮助中职学校明确办学思路、合理设置专业,建立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及确认评价学生的质量标准,拓展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社会合作的各种途径。中职学校自身要有常规的走出去开展专业建设的调查制度,采用多种形式,主动获取专业建设的信息。调查企业技术水平、劳动组织方式、人力资源的需求状态和企业开展职业培训的信息。学校要与行业协会骨干、企业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保持广泛的接触,建立定期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制度,用科学的方法规范专业建设。
(二)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供给。东莞素以“世界工厂”著称,对电子、机械加工,模具等工科类人才需求旺盛。从2012年起,我市公办生均拨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但是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的拔款均等,造成理工科专业为主的中职学校经费仍然不足。要适当制定对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通过加大对中职教育的倾斜办度,吸引更多寒门学子接受职业教育。例如东莞急需汽车钣金等专业操作工,可以通过学费补助、生活补助、通过企业赞助设立奖学金等形式吸引贫困地区的学子来莞学习相关专业,解决用工缺口大的问题。
东莞的职业学校比较密集,重点和普通职业学校结构合理。相邻学校之间平均车程约25分钟。密集的学校和发达的交通,为进行校与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奠定了基础。建立全面完整实验室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对任何一个学校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这给规模小的职业学校带来了难题,教学必然会受到影响。如果能在一定范围内,构建专业教学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能为整个专业教学的发展带来生机。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职一个特点是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格外突出,“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也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可采用委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充电”提高动手、丰富实践经验。同时也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传授实践技能,使工程师、技术人员双向流动,以便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办学模式进一步完善。
选派尽可能多的老师参加省培、国培,更是要落实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进行不少于2个月的跟班锻炼的制度,使专业教师有更高的技艺,不能仅停留在书本的理论知识。老师也要努力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成为在本专业有发言权、话语权的专家。鼓励教师参与各行各业的专业技能大赛,通过反复练获取经验,这样教起学生来更有说服力。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实施细则,包括补贴、考勤、奖励及成果展示等内容,严格、有效促进下企业实践的管理制度,真正成为促进东莞职业教育的推手。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成立由职业学校、职能部门、行业企业等联合组成的职教协会,通过职教协会的桥梁作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各校每个骨干专业都应与当地规模以上企业(对口企业)建立深度融合的合作关系。如开展高水平的“专班培养”、“师徒学制”、“工学基地”等技能型人才职业化培养模式。可以在全市推广理工学校、电子科技、纺织服装、机电工程学校的校企合作做法,将理工科专业打造得更突出。建立以校内实训中心为基地、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多功能实训中心,既是学生技能培训、教师科研及生产加工的基地,也是一个向社会开放,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地。
(四)加强专业课程改革,突出专业特色。重视技能教学,增加学生实训课时比例。依据人才的要求,一方面,在总体上满足全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需求,克服未来就业面窄的问题;另一方面,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提高学生对新工艺、新方法的适应能力、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职业素养的学习,提高学生职业化水平。一方面要切实加强职业学校的校风建设,严格管理校风校纪,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职校生源不佳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事实,但是严格的管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素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品德,进一步加强以诚信、爱岗、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五)加强对民办中职学校的帮扶,促进我市公民办中职学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切实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鼓励和扶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使他们成为公办中职教育的有力补充,为东莞的职业教育添砖加瓦。可以探索多种办学体制,如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名校办民校等;也可以实施公、民校“一帮一”政策,一所重点公办学校帮扶一所民办学校,师资、资源互通,加强交流,在课程教学与专业方面规范其建设管理。民校中做得好的也可以在公办学校中推广。如联合技工学校虽然是一所民办学校,校舍、设备一般,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独到的理念和做法,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喜爱,经验可以与其它公办学校共享。
(六)实施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特色专业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重在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双师”队伍建设及管理体制机制、改进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突显区域、行业和学校的特色,促进我省高职教育内涵的提升。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遴选和建设,要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科学定位,彰显特色,有利于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