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议专题研究

会议专题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议专题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议专题研究

会议专题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岗证”一体化 会计专业 融合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115-02

“课岗证”一体化是指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加入国家职业标准对会计人员所要求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质,在教学中结合岗位实际操作鼓励学生考取会计相关证书,形成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理论学习、岗位实践和获取证书的“课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课岗证”一体化要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并将会计类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将会计相关职业证书考试标准与课程大纲相衔接,做到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能力融合,理论学习与职业证书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零距离上岗。具体来说,就是将会计人员所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有效地融合到大学的核心课程当中,形成基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课岗证”一体化的核心课程体系。

一、现有会计教育模式的不足

会计相关课程现有教学模式为理论教材内容授课+部分实训课程+期末纸质考试,包括:按教材讲授相关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如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等;按实训教材组织相关实践练习,如ERP沙盘模拟、虚拟账务处理等;期末考核以纸质考试成绩为主,结合课堂表现、实训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定。这种模式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岗位技能,对学生通过相关资格考试的帮助也不是很大。

(一)考核方式单一。对于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会计专业,以理论纸质考试作为主要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并且无法全方位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各种能力。会计相关专业能力要求包含全面的会计岗位操作技能,必须通过全方位的考核和评价模式,才能更好地督促学生把相关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尽快提高相关实践操作水平,争取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偏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现有会计课程的安排,先根据教材顺序讲授会计要素的发生和计量办法,再选取相关案例进行适当练习。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由于教师需要讲授的内容较多,缺乏时间和精力组织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实训环节形式化,技能要求模糊化。实训过程按照传统的实训教材安排,笼统地展示了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岗位情况和业务种类介绍,展现了企业所有的会计处理流程,但缺乏对每一个处理流程的细化,缺乏实际操作环节练习。实际工作当中,很多会计岗位都分得比较细致,实训课程与企业实际会计业务情况脱节,导致学生对会计岗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无法达到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同时实训课时安排较少,缺少实训场地和器材,实训的效果不是很显著。

二、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岗位要求与执业证书考取深度融入到课堂日常教学中,通过三者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入大量岗位操作技能练习课程,同时有针对性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使毕业生同时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岗位操作技能和执业证书,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有利于普通高校创建自己的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高校的发展与生源的扩大离不开精品课程的创建,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必经之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已深入开展,各类高校都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探索,普通高校会计专业应把握时机,积极通过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类型多样的会计类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素养,促进普通高校会计专业的发展。

(三)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要求。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能够在准确掌握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按照会计基本操作规范进行建账、会计凭证整理、登账、对账、试算平衡、财务报表编制、结账以及基本财务分析等工作,此项工作流程较长,工作内容较为繁杂。虽然会计准则是全国统一规定的,但是如何正确运用该项准则则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唯一的和绝对正确的标准化答案,而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通过实际操作和师生互动及长时间的工作积累方能形成,所以,实践能力培养一直都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普通本科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了使学生适应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校会计专业必须建立“课岗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坚持以下原则:

(一)相关课程与会计岗位的要求相融合。高校应依据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设置与会计岗位高度结合的教学体系,例如,可以构建“四环双轨制”的实践育人体系,也就是要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实践。

(二)相关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可以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时,尽量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时间保持一致,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课程开发与构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是将财政厅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和财政部的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融入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实现专业知识和社会认证相结合。课程与职业证书相融通后的课程体系,分成四个学年来实现。

第一学年:完成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出纳实务、资产岗位会计核算、往来岗位会计核算和薪酬岗位会计核算的学习,能够获得相关技能认证。

第二学年:完成资金岗位会计核算、成本会计岗位核算、财务成果会计核算、主管会计岗位核算、纳税实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内容的学习,要求没有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学生获得该资格证书,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部分学生可以报考助理会计师证。

第三学年:完成会计信息系统-供应链、会计综合实训等学习。

第四学年:安排顶岗实习,要求每一位学生至少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获得企业颁发的企业实习经历证书。

(三)相关课程与职业技能比赛结合。为了检验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各类行业团体和各级教育机构均在组织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也为各院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由于此类竞赛以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为主,学生要在规定时间里在线按手工和电算化的操作要求完成总账、分类账、报表、核算、供应链管理以及往来项目管理等模块的处理,学生要综合运用全部所学知识并以团队为单位展开分工协作才能完成此项任务,积极参加此类职业技能比赛对于会计专业教学科研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推行“课岗证”一体化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急需创建双师型结构的教师团队。要将“课岗证”一体化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理论素养,还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是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双师型结构的建立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例如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导致很多教师不能深入企业实践,缺乏实践经验。

(二)教材不能满足“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求。许多高校现用的教材都是偏理论而轻实践,已经不能满足“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求。也正是因为教材的实用性较差,影响了“课”与“岗”的一体化。

(三)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不到位。“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例如“课”与“岗”的一体化,需要有众多的企业与学校合作,但企业与学校的社会责任与目标定位不同,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学校一定的政策支持,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帮助学校能够与供学生实习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当然,资金的支付也同样重要,必须具备完善的实训室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才能更好地保证“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五、解决办法

(一)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并分批次安排理论型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由学校牵头购买各种网络视频资料供教师学习,深入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并带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来。同时,分批次安排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深入企业脱岗实践。争取在3年内使双师型教师达到教师总人数的70%以上。

(二)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资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高校可以将各自的优质资源共享到一个公共平台,各个高校在此平台吸取别的高校的资源,取长补短。

(三)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会计类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学校可以建立专门针对会计类专业的相关基金,或者建议当地政府加大对会计类专业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保障学生对基本学习设施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青松.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当代经济,2012,(19).

[2]龙菊梅.电大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成人教育,2014,(6).

会议专题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关系 转移续接 问题 措施

随着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迁移较为普遍。由于当前的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与续接显得较为滞后,难以适应现今劳动力大迁移的局势。基于此,有必要对当前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以便找到较为适宜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途径,使我国社会保险获得长足发展。

一、何谓社会保险关系

(一)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而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保险一般由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构成。社会保险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社会再分配,发挥稳定社会生活、繁荣经济的用途。

(二)社会保险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关系即参保人员的缴费与享受的法律权益的实现。也就是说,社会保险关系即指社会保险计划中当事人之间由于社会保险所建立的关系。社会保险关系所涉及的主体包括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保险人指社会保险机构,它受社会和政府委托,作为一个社会公共组织代表社会和政府行使社会责任,对社会保险关系的建立、转移续接、资金管理等负责;投保人指具有投保条件的特定经济组织或者有固定收入来源的社会成员;在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下的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与投保人是一致的,社会保险只对投保人发生关系。我国规定了社会保险缴费的最低年限为15年,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保险机制运作过程中,这些保险关系体现出一种连续性。

二、当前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主要问题

(一)跨地区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的退保问题

社会保险基金作为一种社会保险的组成形式,它通常是以各主要省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通常来说,当地为了保护自身的社会保险基金不致流失,在劳动力发生转移时,一般采取保护性措施,只转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险个人账户,而保留劳动力社会保险中经济组织支付的那部分社会保险,这就形成了劳动力在向其他省域转移过程中的退保问题。退保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我国社会保险转移续接的不力。退保不仅打击了个人参与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使投保人的权益难以得到合法维护,也使国家因此丧失了大量的社会保险基金,动摇了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基础,不断拉大了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缺口,给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从而不利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顺利推行。

(二)跨区域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中的保障真空

随着城镇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也逐渐得到推行。但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完全是依照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来推行的,这就使得在推行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的复杂性被忽视,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续接过程中的社会保障真空。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个区域间的投保基数存在着相应的差别。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险投保基数较高,而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域社会保险投保基数则较低,这就使得劳动力在经济情况不一致的区域间流动时,会出现保障真空。例如,一个从青海到广东打工的工人,按照当前的社会保险转移续接政策,他在广东地区按照当地的投保基数进行投保之后,如果投保期限不够15年的话,它所缴纳的社会保险将转移续接到青海当地,他缴纳了广东地区较高的社会保险基金,却依然享受不到广东当地的社会保险待遇,只能享受到青海当地的社会保险水平,造成该工人在广东地区社会保险事实上的保障真空。而同时,由于该工人在广东地区投保,青海地区的社会保险机构并没有获取该工人的社会保险费用,在该工人进行社会保险转移续接时,青海地区往往不愿意接受该工人的社会保险关系,造成该工人投保在两地都难以得到保障。

三、改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问题的措施

(一)消弭区域间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的障碍

为了促使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国家应该打破以区域为单位的社会保险统筹关系,在全国范围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险统筹关系。只有实现了社会保险的全国统筹,才能够保障人力资源在全国的自由流动,促使我国人力资源得到最佳调配。在全国统筹的层次上,国家可以充分根据各地劳动力的需求,制定社会保险的全国统筹标准,使社会保险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顺利推行。例如,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到发达地区工作,发达地区使用了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就要充分尊重劳动力个人的意愿,由劳动力本人选择按照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险基数或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险基数来缴纳社会保险基数,而不是按照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险基数来缴纳社会保险,这也是对落后地区劳动力的一种补偿,同时也能够保障劳动力至少能够享受一方的社会保障,不至于出现社会保障真空。

(二)建立专门的农民工社会保险转移续接机制

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险机制尚未形成,农民工的社会保险转移续接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从实际来看,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机制,为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提供重要保障。例如,建立一个专门农民工社会保险机构,制定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基数和缴纳标准,并建立相应的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保护措施,使农民工无论在何地参与工作,都由农民工保险机构代收社会保险费用,累计记取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缴纳年限,从而有效避免了农民工不断的退保问题,也保障了农民工应该享受的社会保险权限。

参考文献:

[1]刁春燕。有关我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13)

会议专题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府经济职能 转变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确立并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政府经济职能未能发生转变,政府在经济职能管理上的一些问题日趋突出,对正常的经济活动产生干扰,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在经济职能上进行转变,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含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政府要从宏观角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要制定规划、协调发展、服务人民、监督调控的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服务等,来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统筹安排。这些职能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对扰乱正常市场经济活动的违法犯罪进行有效打击,对市场正常运行进行监管,防止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符合中国的国情,对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在经济职能上的建设要对市场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进行监督、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要加强监管、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缩小贫富差距并消除两极分化、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上,必须要符合市场经济体系的规律与特征,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起着决定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作用效果显著。但是,如果市场脱离政府干预,那将导致市场的决定作用失灵。价格由于供求关系出现变化导致价值上下波动,使资源出现浪费,部分行业出现垄断的情况造成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发生,最终出现对抗性的矛盾,造成社会动荡。市场配置资源本身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例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存在市场因素的关系决定了政府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来弥补市场的缺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这就要求政府的经济职能要不断进行转变。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经济职能要进行转变的要求。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再加上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所以在针对实际国情上,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的缺陷。并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政府在经济上要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同时要把发展方式进行转变,避免走向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能转变的方式

(一)从掌控市场职能转变为市场调控职能

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当中,政府包办一切,对所有经济社会事务进行直接承担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市场配置的资源逐渐得到增加,使政府对相关资源的控制有所放松,但是政府在部分职能上面管理内容仍然较多较死。社会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仍然需要市场来发挥相应的职能,政府不应过多的干涉。但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环境仍不健全,部分企业在经济管理水平仍然较低,市场经验能力不足。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发展无法对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政府在部分职能上要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对市场的管理上要有选择有重点。

(二)从直接管理职能转变为间接管理职能

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最大问题是我国政企合一现象,虽然政企分开的经济体制改革仍然在进行中,但是政企分开已经成为经济生活的重大趋势。只有将微观经济的职能交给企业,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涉有所减少,才能对市场经济条件的环境建设上有所完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将相关审批的项目要逐渐减少,政府在市场经济建设当中绝对不能出现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情况,在相关决策上要有透明度,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度,通过转向间接管理的职能,为企业正常经济生产提供一个平等、独立、稳定的环境。

(三)从参与竞争职能转变为制定规则职能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我国确定到现在仅仅只有25年的时间,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得到确立。但是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新旧体制的转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政府在经济体制的转轨上的问题要引起重视。但由于政府参与市场活动并进行监督管理的现象一直存在。因此,在职能转变上政府应为市场服务,来对市场活动进行监管,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四)从管制市场职能转变为服务市场职能

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要从原来的管制市场职能到服务市场职能进行转变。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当中,经济市场活动的中心是政府,一般由政府对市场的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成为了经济活动的中心,之前的旧体制对市场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政府为了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在经济活动上应主动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好的服务,市场反过来对政府的服务管理提出更好的要求,因此通过两者的互动,政府能更好的服务市场。

会议专题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目标; 科学健身指导; 社会体育休闲管理

1 前言

近些年,中国的体育事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社会体育各个方面都获得了稳步的提高。但是,我国的体育国情实施中制约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海口经济学院同样有很多问题以及潜在问题都需要进行解决,其中海口经济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问题最为令人担忧,处理不好,将大大制约学校体育专业的发展。

2 研究成果与原因探究

2. 1 根据最新的国家体育总局的相关规定,加大了对社会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争取在接下来的完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发展方向和规定,优化课程设定,使社会体育事业系统化发展。20世纪末,国家教育部发文通知:加大对个别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力度,深化科学体育的理论建设,凸显先进技术和能力的学习,完善民间社会体育的管理制度和咨询模式,加大社会体育事业单位自我经营与管理能力建设,同时中央各级部门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加大投入力度以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2. 2 体育事业在当前海口经济学院的方向定位情况

当前,海口经济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已经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不仅在数量获得了增加,并且在规模上得到了普及,同时在专业内容上更加丰富。在原来,社会体育专业主要集中在重点的体育院校,比如说:北京体院、上海体院和武汉体院,但是如今的相关专业已经拓展到更多综合院校中,海口经济学院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本文在搜集和总结海口经济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现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2. 2. 1 海口经济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是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规定来发展的,是以发展社会专业体育人才为方向的,也许与其他学校发展模式是不尽相同,但是始终没有偏离总的发展轨道。

2. 2. 2 海口经济学院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总结可归为如下几个部类:

首先,学校体育教育。根据相关的调查表明,海口经济学院中的社会体育专业都把不同阶段的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其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方向。例如,学校就将社会体育教育专业设置成了不同的阶段,其中包括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并且每一个阶段的培养模式、方法、过程以及反馈方式都是不同的。 可见学校体育教育这个发展方向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的。

其次,经营性的专业人才。据最近的资料统计,海口经济学院在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从事经营性的事务,比如组织和管理相关体育团体型组织、公共组织、社会公共场所、盈利性的休闲俱乐部,其中还包括体育酒店和饭店,这样的专业培养模式可以获得很高的经营性收益。

第三,健身咨询型人才。海口经济学院在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的时候明确提出要把其向健身咨询方向发展,并且这个方向从2012年现在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6.3%,所说如此,但是其绝对没有偏离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

第四,以自身独特优势为支撑的发展方向。随着各个高校的发展,每个学校都秉着着发展特色专业的思路进行开拓创新。海口经济学院,因为该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该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方面有着高端的研究,依靠这些优势,该学校将社会体育专业开辟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这样一个富有创意的范畴。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校都采取相对应的模式,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有:休闲娱乐咨询方向、 体育市场探索方向、 体育保健保养方向、 社区体育咨询方向、 体育旅游方向、 防身方向、 高尔夫球管理方向、 体育媒体方向等等。

由于在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笔者对这样的一个现实对全国主要的体育院校进行了调查,最终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将近九成的学生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的实质内容和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其次,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相关研究和理论与社会现实存在脱节的现象,为将来的生活以及就业提供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第三,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现实,七成多的学生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对目标的达到是极为不利的。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

首先,当海口经济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战略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基于此战略基础上的个别战术存在笼统的问题;其次,学校将体育经营以及经济型人才作为其专业研究重要方向,同时注重健身咨询型以及体育研究型人才的发展,长此以往,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以自身特色作为依托,发展学校的特色方向和专业,将会最大化的发挥人才的与众不同的技能,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

3. 2 建议

首先,积极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和治学经验,采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办学模式,在掌握先进理论的同时考虑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发展体育专业,海口经济学院可以适当借鉴国外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呈现专业细化的特点,对政治,经济,文化必须进行综合考虑;

其次,海口经济学院可以在组织管理、 咨询服务、信息反馈、经营投入以及教学科研中的某个方面进行细分,也可在社会体育环节内的其它层面进行分解,但一定要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特点, 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

第三,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层面必须要为人先,必须在发展方向上有所体现;最后,关于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同样要注意专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人才优势达到最大化,避免出现人才浪费和闲置。

参考文献:

[ 1] 姚望.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研究[ 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 10) .

[ 2] 汪康乐,邰崇禧, 谈强, 等. 体育社会科学新学科创建的调查研究[ 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5) : 14 - 16.

[ 3] 陆亨伯. 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 J]. 体育文化导刊,2002 , ( 3): 73- 74

[ 4] 李正荣.武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3) : 103 - 104.

[ 5] 陈永军.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 ( 6) .

本文为海口经济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HJKD12-09.

作者信息:赵云鹏;1980.3;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

会议专题研究范文第5篇

旗妇儿工委办公室:

按照《关于“两纲”专项督查反馈问题整改落实的通知》(妇儿工委办发〔2020〕2号)文件精神,我局对照问题整改清单进行整改,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专题研究妇女儿童会议次数较少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我局进行整改,加大了专题研究妇女儿童会议次数,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加强专题研究次数。

二、各成员单位联络员更换频繁,工作衔接不够顺畅

以前的单位联络员有所变动,在合并后就一直是一位联络员,没有变动情况,工作人员在旗妇女儿童联络微信群中,工作衔接顺畅。

三、成员单位档案资料还不够完善,比如,38个成员单位只有4个单位有“两纲”实施情况自查报告,但内容还不完善,需重新撰写

我局有“两纲”实施情况自查报告,在接到整改通知后,继续完善了内容并重新进行撰写,现已撰写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