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量比的应用

量比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量比的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量比的应用

量比的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辩证思维比值法物理量定义式决定式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144-03一、问题的提出

比值法是定义物理量的一种方法,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理量的比值的形式来定义新的物理量的方法,也叫比值定义法。根据物理量的概念,物理量的比值定义也应包括两个层次[1]:一是阐明它的物理属性或物理意义(质的规定性);二是说及它的量度方法(量的规定性)。依据量度方法写出的数学表达式称为定义式。

关于比值法,高中物理教材有所论述,但不全面。很多中学物理教师当被问及比值法的实质时,几乎很少有人能回答出来。目前有不少关于比值法的研究和探讨,但有些观点是矛盾的或不全面的。基于此,本文从辩证思维角度对比值法的实质、分类、定义式与决定式的区别进一步探讨并提出以下观点:1.比值法的实质是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2.可同时考虑引入目的与因果辩证关系对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进行分类。3.“知因求果”类型的比值定义式同时也是决定式的一种形式。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二、辩证思维在比值法的实质中的应用

关于比值法的实质,笔者认为应回答清楚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用这些物理量来定义?二是这些物理量为什么采取比的形式?三是相比的物理量哪些作为分子(被除数),哪些作为分母(除数)?

(一)比值法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比值法是下定义的一种方式,因此也要符合逻辑学关于下定义的一些规则,但又不可机械地套用。给物理量下定义应同时满足两条要求[2]:一是定义的结果能从量的方面反映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并跟引用这个物理量的目的一致起来;二是定义本身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而定义所得到的量值受客观事物的性质所制约。如加速度的定义式之所以是a=■,是因为Δv与Δt的比值可以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与引入加速度的目的一致,并且Δv与Δt的比值受运动过程的性质所制约。而a=■虽然也是比值形式,但F与m的比值并不满足以上两条要求,所以不是加速度的定义式。这说明比值形式的公式并不一定是比值定义式,比值定义式既要求有“比的形式”,也要求有“比的内容(内涵)”。比值定义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因此,一个物理量的比值定义式往往是唯一的。

(二)比值法是原因与结果的辩证统一

比值法为什么采取比的形式,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没有讲得很清楚。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3-1》中关于电场强度的定义:“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某个位置所受的力,的确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成正比。试验还表明,在电场的不同位置,F=Eq中的比例常数E一般说来是不一样的,它反映了电场在这点的性质,叫做电场强度。根据F=Eq我们知道E=■。”从中可看出,该叙述主要强调F与q的比值是常数,并能反应电场的性质,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要比。该定义把结果(比值是常数)当原因(为什么把F与q的比值作为电场强度的定义)来叙述[3],逻辑上是混乱的,我们不能把比值是常数当成是相比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因果辩证关系“由因推果”来说明比的原因。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为了区分并认识物理事物某方面的属性、状态或效果,区分离开不了分类的思维方法,而分类的基础是比较的思维方法,比较需要统一标准,统一标准需要分割[4],分割需要采取数学上相比的方法。思维过程可简化如下图所示:

区分属性、性质、效果分类比较统一标准分割相比

(三)比值法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

与物理量引入目的(质的规定性)相关的物理量称为相关物理量。如电场强度是表征电场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因此是相关物理量。多数情况下,相关物理量是作为分子的,如速度、电场强度、比热容等。但也有相关物理量作为分母的情况。如电阻的定义式R=■中,电流是相关物理量,因为电阻是表征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但电流在分母位置。因此,认为“与依据除法定义的物理量相关的物理量,指的是定义这个物理量的,充当被除数的物理量”[5]的观点是片面的。相关物理量应该从物理量的质的规定性来定义,而不应从位置来定义。相关物理量的位置应根据物理量质的规定性和人们的思维习惯来决定,比值定义式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如速度定义为v=■,当选定标准Δt后,Δx越大表示v越大,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如果速度定义为v=■,虽不违背科学性(客观性),且在体育比赛等一些情况下也采用,但在一般的运动快慢比较中,这种定义方法并不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主观性)。电阻定义式中把电流放在分母位置,使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是为了符合人们对“阻碍”的理解。

三、辩证思维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分类中的应用

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常见的有两种分法。第一种把物理量分为两类[6]:一类表示物体或物质的固有属性,如密度、电容;另一类表示物体的外在运动状态或相互作用强弱,如速度、压强。第二种把物理量分为四类[7]:一是与快慢有关,如速度、功率;二是与物体或物质特性有关,如密度、电阻;三是与效果有关,如压强;四是与强度有关,如电流。这两种方法都是基于物理量引入目的的不同来分类的。笔者认为,同时考虑引入目的和因果辩证关系,把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分为三类更有利于教学。

(一)“知果求因”与表示物体或物质的属性的物理量

表示物体或物质属性的物理量,是物体或物质固有的,可看成内因,而右侧有外因也有结果,内外因共同作用决定结果。因此该类物理量定义式属于“知果求因”的公式。如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中,电场强度是电场固有的属性,是内因,试探电荷是外来的,是外因,电场力是内外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通过电场力这个结果和试探电荷这个外因的比值可认识(定义)电场强度这个内因。其他同类物理量如磁感应强度B=■、密度ρ=■、热值q=■等。

该类物理量在定义时是作为常量看待的,定义式右侧诸量(有因有果)不是相互独立的,因此不能说被定义物理量与右侧分子成正比,与分母成反比,即被定义物理量并不由右侧分子和分母决定。当该类物理量被定义后,就转化为变量,可以讨论它和其他物理量的函数关系了。如体积一定时,可以说密度与质量成正比。这里密度已经不是定义,而是随不同物质而变的变量了。

(二) “知果求因”与表示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表示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的比值定义式,与表示物体或物质属性的物理量比值定义式一样,也属于“知果求因”的公式。不同之处是前者主要针对的是物体的外部行为即物理过程,后者主要针对的是物体或物质的内部属性。表示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如速度的定义式v=■中,速度v是物理过程的内因,时间Δt是外因,位移Δx可看成物理过程的结果。其他同类物理量如加速度a=■、角速度ω=■、角加速度α=■等。

该类物理量往往是某种状态量(结果)对时间的变化率,可理解为某种物理过程的本质特征,看成是相对不变的,右侧诸量(有因有果)不是相互独立的,因此不能说左侧被定义物理量与右侧分子成正比,与分母成反比,即不能说被定义物理量由右侧分子和分母决定。同理,当该类物理量被定义后就转化为变量,可以讨论它和其他物理量的函数关系了。如时间一定时,可以说速度与位移成正比。这里速度变成了随不同物体而变的变量,已经不是定义的叙述。

(三)“知因求果”与表示作用或变化的效果的物理量

表示作用的效果的物理量往往是作为结果出现的。如在压强的定义式P=■中,压强P是作为压力F这种作用的效果出现的,P是结果,F是内因,受力面积S可看成是外因。表示变化的效果的物理量往往也是作为结果出现的。如在电流定义式I=■中,电流I是作为通过某个截面的电荷量的变化ΔQ引起的效果,可看成是结果,ΔQ是内因,时间变化量Δt可看成是外因。因此,该类物理量定义式属于“知因求果”的公式。因此,认为“比值定义式中左侧被定义的量不是结果,而是物理现象中的原因之一,右侧既有结果又有原因”[8]的观点是片面的。其他同类物理量如感应电动势ω=■、功率P=■等。

该类定义式中右侧诸量(内外因)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共同作用(相比)决定左侧的被定义物理量。因此,该类定义式同时也可理解为决定式。一定条件下,可以说左边被定义物理量与右侧分子成正比,与右侧分母成反比,或说左侧被定义物理量由右侧诸量决定。如在公式P=■中,可以说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因为压力与受力面积是相互独立的变量。

四、辩证思维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定义式与决定式区别中的应用

所谓物理量的决定式,是表征某一导出物理量受其他物理量的制约或决定的数学表达式[1]。因此,物理量的决定式可看成是“知因求果”的公式,公式右边诸量一般是相互独立的原因。

由于表示属性或运动状态的两类物理量的定义式是由结果和外因的比值来定义的,而结果是不能决定原因的,因此它们的决定式“另有其人”。但表示效果的物理量的定义式是由内外因的比值来定义的,因此它们同时也是决定式。不管对于哪一类物理量,决定式都可能不止一个,因为“一果多因”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如电流的决定式在局部电路中为I=■,在全电路中为I=■。因此,认为“凡是用比值法定义的导出物理量的定义式并非决定式”[1,9]的观点是片面的。如压强的定义式P=■同时也是压强的决定式[10],并且是适用范围最广的决定式,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适用,压强的另外一个决定式P=ρgh只是由P=■推导出来的特殊形式。因此,把P=■只看成压强的定义式,而决定式只有P=ρgh的观点[11]是片面的。定义式与决定式的关系要根据物理量的类型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五、辩证思维对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教学的建议

(一) 挖掘比值法中的辩证关系,避免物理教学数学化

物理公式虽然采用了数学公式的形式,但每个量都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并且在不同条件下,同样形式的公式可能有不同的内涵。物理公式变形后,每个物理量的内涵和外延可能都发生变化。数学公式中各量是一般的变量,提供了各种可能性,但物理公式是与一定的现实(条件)结合起来的,物理公式中各量的关系(如因果关系)受现实的制约。物理公式是内容与形式,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因此,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挖掘物理公式中蕴藏的各种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避免物理教学数学化,从而达到对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

(二)对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进行分类教学

不同类型的物理量的比值定义,既有共同的本质特征,也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对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可以采用分类教学策略。对某种类型的物理量的定义教学,要注意处理好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不能以偏概全,把某种类型的物理量的比值定义特点当成是比值法的共同本质特征,同时也要注意各种类型的比值定义的特殊性,以达到具体的理解。

因此,我们不能把比值是常数作为比值法的依据或本质特征,因为对于表示作用或变化的效果的物理量来说,比值并不是定值。当然,对每种类型物理量的比值定义教学,除了讲清楚定义过程中利用了分类法、比较法以及为了统一标准进行比较而采取分割的数学手段即相比以外,还需要讲清楚各种类型的比值定义的引入目的及特殊的因果关系等,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比值法。

[参考文献]

[1]黎宗传.浅议物理量的定义、定义式和决定式[J].物理教师,1999,09:10-11.

[2]辛培之.物理量定义问题的讨论[J].物理教师,1984,03:38-41.

[3]邢.按照比值定义法的本质改进高中物理概念的编写[J].物理教师,2004,04:5-7.

[4]刘志英.比值法引入物理量的过程还原――由“速度”“压强”概念的引入说起[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0,06:61-62.

[5]吕文玲.浅谈利用除法定义的物理量[J].中学理科,2003,09:27-28.

[6]王志宏,李卫平.谈比值法定义的两类物理量及其教学[J].物理教师,2007,04:6-7.

[7]艾文华.比值法定义物理概念教学初探[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05:60.

[8]缪秉成.物理量的定义式、决定式和量度式[J].物理教师,1992,10:5-6.

[9]牛晓平.浅谈“定义式”与“决定式”[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03:20.

量比的应用范文第2篇

On the Application of BIM Technology in Bridge Engineering

胡青 HU Qing

(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西安 710065)

(Architecture Labor University of Shaanxi Province,Xi´an 710065,China)

摘要: 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综合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相关信息的数据模型,服务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本文介绍了BIM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特点,结合桥梁工程的施工特点阐述了BIM 技术的优势,同时提出了 BIM 技术在设计运营等阶段的特点,以促进BIM 技术的成熟和普及。

Abstract: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is the data model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technology, integrating all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serving in the whole project life cycl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M technology in home and abroad, elaborates the advantages of BIM technology by combini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idge project, and also propo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M technology in design and operation stage to promote maturity and popularity of BIM technology.

关键词 : BIM技术;信息化;桥梁工程;施工

Key words: BIM technology;informatization;bridge construction;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U4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073-02

1BIM技术发展现状

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基于三维模型的智能工作方式,它能够创造、发掘和保存建筑设计、施工、运营全流程中的各项数据,从而大幅度提升决策效率和生产力,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预计未来两年内,中国BIM应用率较高的施工企业数量将会有108%的增长,它将广泛应用与建筑设计和道桥建设领域。

2BIM技术在桥梁施工阶段的应用

2.1 数字信息化施工

钢构桥梁所用的部分构件可以异地加工,然后运至施工现场进行拼装。运用数字信息化手段可以预制桥梁结构,然后通过工厂化的生产制造手段防控施工中的各种不利因素,以确保构件质量达标,同时进一步桥体施工周期,提高效益。

2.2 施工模拟

基于BIM技术的4D桥梁施工模拟技术可以在项目建造过程中编制科学的施工组织计划,同时严格把控施工进度,合理布置场地并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以点带面,全面把控整座桥体的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以期在提高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施工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3 安全数据信息管理

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安全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搭载管理施工中的关键数据,并利用集成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使各单位全面掌握桥梁施工的安全信息,以便制定科学有效的施工组织方案,防止因安全信息数据管理滞后而埋下安全隐患,甚至引发施工安全事故。

2.4 物料设备管理

在BIM技术问世之前,施工单位往往借鉴物流行业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及技术方案,例如使用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技术;可以将桥梁构件、工程设备以及相关物料贴上标签,以此跟踪管理施工进度。但RFID技术只能识别一部分信息,无法掌握桥梁施工全过程的数据流,这点缺陷可以通过基于BIM技术的桥梁信息模型来弥补。

2.5 协同作业

协同作业是设计之外的各种设计文件与办公文档管理、人员权限管理、设计校审流程、计划任务、项目状态查询统计等与设计相关的管理功能,以及设计方与业主、施工方、监理方、材料供应商、运营商等与项目相关各方,进行文件交互、沟通交流等的协同管理系统。在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利用BIM技术实现协同作业,能保证施工科学合理化。BIM技术不仅在施工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并且对提高设计、运营领域的效率、节约成本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BIM技术带给桥梁工程的革新

3.1 方案评审的直观性

基于BIM的桥梁工程,可以让业主在方案选择评审阶段更加直观地看到工程完工后的效果及相关数据分析。

3.2 更加准确的工程造价

基于BIM模型的工料计算相比基于2D图纸的预算更加准确、而且更多的工作由计算机完成,且节省了大量时间。

3.3 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

BIM技术所提供的协同设计、参数化设计功能,有助于优化桥梁结构设计,可以避免施工环节多次返工,既节省时间和成本,又能保证施工效率。新型生产方式的兴起,如构件的模块化、预制化程度大大提高,BIM数据信息模型代替传统图纸移交给施工单位等。

3.4 有助于桥梁工程的创新性与先进性

作为当今建筑业最具前瞻性的技术之一,BIM技术用可视的数字模型串联起设计、建造和运营全过程。BIM所提供的信息共享交互平台能使早期参与方案设计的各个协作方进行互相经验探讨、信息协调,实现项目创新性与先进性。

3.5 方便工程及相关设备管理与维护

BIM竣工模型传递到工程运营管理单位,能为其日常的常规运营管理、安全管理、养护维修等工作带来便利。先进的工程进度管理与质量控制,业主可利用BIM技术所输出的可视化效果、监视工程进度,校验工程完成的质量。

4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4.1 项目概况

陈翔路为城市次干路I级,双向4车道,起点里程K3+170,自西向东依次穿过规五路、古猗园路、轨道11号线、沪嘉高速、瑞林路、通湖路,终点里程K3+670,全长约500m。包括道路、桥梁、建筑、园林、排水、交通设施等常见的专业内容,是一个典型的市政工程案例。

4.2 BIM在陈翔路地道工程中的典型应用

陈翔路地道工程是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第一次在市政工程中采用BIM技术。在项目进行中,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做出了大量的探索性实践,从方案开始,到初设、施工图,再到施工等各项目阶段,都充分发挥了BIM的技术优势。

4.2.1 BIM在勘察阶段的应用

工程测量需获取工程及周边环境的大量空间信息和基本属性信息,运用Autodesk Revit软件帮助完成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而借助这一模型,设计和施工人员可以清楚地洞察拟建工程内容与工程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快速了解和掌握土层、地下水、管线、地表等情况,也助力项目组处理不良地质、管线交叉等问题。

4.2.2 BIM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陈翔路地道工程涉及专业较多,根据工程项目特点,需要充分发挥BIM模型参数化建模优势对项目进行全工程内容的BIM模型(含钢筋)应用,包括地质、地道主体结构、桥梁、管理用房、雨污水系统、泵站及周边环境等内容。依靠BIM技术的优势,利用Autodesk Navisworks对节点的碰撞校核功能进行智能化碰撞检查,根据生成的碰撞检查报告,直接索引到BIM模型中打开生成的局部三维模型,在其中找到相应的构件并进行调整,从而避免在设计、构件制作以及现场施工阶段产生矛盾。

Autodesk Navisworks、Autodesk Infrastructure Modeler等软件可将BIM模型与项目进度表动态链接,较为直观地表现出施工流程。在BIM技术的统一设计平台帮助下,在各阶段都可以与各专项设计团队紧密同步并且共享设计成果,这一模式避免了不同团队之间由于沟通问题而产生失误与返工,从而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

在基于BIM的地道结构计算应用研究中,通过BIM建模软件Autodesk Revit到BIM分析软件AutodeskRobot的无缝连接,并将BIM计算结果与通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RSA的计算结果是可靠、有效的,能够满足工程设计计算的要求。其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不仅使得从BIM建模到BIM设计一步到位,节省单独建模计算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使得三维复杂结构计算分析效率大大提高。

4.2.3 BIM在施工中的应用

在施工阶段,城建总院购置了机器人全站仪,率先将机器人全站仪应用于市政工程中。通过将已在Autodesk Revit中建立的模型直接导入测量手簿,实现现场直接放样,省去了利用图纸等其他元素计算放样点位坐标的繁琐过程,避免了复杂的计算,从而达成效率与精度提高2~3倍的效果。在陈翔路地道工程项目中,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BIM技术结合应用,完成了工作现场的勘察、信息建模、信息管理等大量工作,不仅在勘察前期作用巨大,而且还为设计到施工阶段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信息。

4.3 实际效果分析

在陈翔路地道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Autodesk Navisworks、Autodesk Infrastructure Modeler等软件将BIM模型与项目进度表动态链接,较为直观地表现出施工流程。此外还进行施工进度模拟、施工场景模拟,并结合视频制作技术支撑视频,帮助设计与建筑专业人士整合设计成果,优化施工方案。基于欧特克系列BIM软件的通用性以及便捷性,实现现场环境、方案设计、模型分析、施工模拟、安全管理等各方面的综合提升,大大提高了模型的重复利用率,降低了应用研究的综合成本,成果斐然,为工程建设赢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结论

桥梁作为重大的公益性建筑,理应体现高水准的工程质量和服务品质。而基于BIM的欧特克软件可实现现场环境、方案设计、模型分析、施工模拟、安全管理等各方面的综合提升,大大提高了模型的重复利用率,降低了应用研究的综合成本。

参考文献:

[1]洪磊.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量比的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形图测绘 地籍测量

中图分类号:P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是一项以客观而又准确地通过所测地形图的三维空间来描述地物、地貌景观,为城市的合理规划服务为目的,以地表上的地物、地貌作为表示对象,并以规定的点、线、图示符号、文字以及数字注记来描述地物、地貌景观的技术性工作。大比例尺地形图一般用于城市规划与管理;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工厂、矿山设计与施工;矿山的储量计算;各类工程设计与施工,条带状地形图一般用于铁路、公路等的设计与施工。

2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地籍测量包括地籍调查和地籍图测绘两方面。地籍调查是地籍测量的中心环节,重点是搜集和查清每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类型、用途、数量和质量等地籍信息。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它是以地籍调查为依据,以测量技术为手段,从控制到碎部,精确测出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境界、权属界址点的坐标与宗地面积以及地籍图,以满足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部门的需要的技术性工作。地籍测量的成果资料是地籍图,它的主要要素是宗地的权属界线,这些界线有的是可见的线状地物,也有的是不可见的点位连线等。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地籍测量成果、资料的使用功能上,地籍测量成果、资料在土地管理和土地科学利用方面具有法律性、经济型、社会性和地理性作用。

3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地籍测量的共同点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地籍测量都是涉及图形的测绘,因此在图形测绘的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共同点:

(1)测图成果都是大比例尺

(2)依据的基础理论相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测量都是通过使用测量仪器量测角度、距离、高程,并依据测量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来确定地面界址点活地物特征点的平面位置。

(3) 遵循的测图原则相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测量都遵循着“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从高精度到低精度”的测图基本原则。

(4) 测图方法相同

大比例尺数字测量和地籍测量均是先控制测量、图根测量,再碎部测量。测量成果输入计算机,数字化成图。

(5) 采用的投影方式和坐标系统相同

当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都是采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统一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当面积小于25测区时,一般不经投影而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在平面上直接进行计算。

(6)采用的图幅分幅方法及编号相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测量的图幅分幅都是采用坐标网格的矩形或正方形分幅法。图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整10m)整数码,纵坐标在前,横坐标在后,中间短线连接。

4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地籍测量的不同点

(1) 测图目的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是以客观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观为目的,主要用于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等,应用范围较广。地籍测量是以权属管理工作为目的,专门用于地籍管理和土地登记,应用范围狭窄。

(2) 工作量不同

地籍图测绘的核心是以反映宗地权属范围的界址点坐标来表达宗地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利用现状的,地籍图较高的精度要求也相应导致了成图作业方法的高要求,所以地籍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工作量大很多。

(3)测量点位精度要求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成图比例尺关系很大,一般是指图上的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位的测定精度。地形测量规范要求:重要的地物与地物轮廓对于附近根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6mm,次要地物与地物轮廓位置中误差不大于0.8mm。地籍测量的精度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精度和地籍图测绘精度,《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地籍图根控制点相对于临近基本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在图上不得超过±0.1mm,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地籍图根控制点误差不得超过图上±0.3mm。因界址点为地籍图的主要因素,界址点的坐标精度代表了地籍资料的定位精度。界址点的图上位置精度是影响地籍图面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相同比例尺的情况下,地籍测量队细部界址点的测定要求比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时一般地物点的点位测量精度要求高。

(4) 图上标示的内容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只强调客观地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观,具体的专业内容往往留给用户应用时自行填补。地籍测量的地籍图测绘首先应考虑表示权属、权属关系、土地用途等一系列内容。地籍图上所显示的现象如地籍号、地类号、权属界线等往往是地表上看不到或无法直接测量的。此外、地籍测量要求地籍图上所标示的内容与地籍调查锁搜集的信息内容必须完全吻合,并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5)测图要素选择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要求标示的是地面上的所有地物、地貌要素,如地面上的河流、山脉、道路、居民点、地面高低起伏等,比较详尽。地籍测量的测图要素主要是地籍界址点、界址线、权属关系、地籍号、地类号、土地用途、土地面积等与土地管理有关的内容。地籍图上反映的地物较少,不要求反映地貌。虽然地籍图上也有一些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但他们是作为地籍要素的一些环境因素而表示的,起定位和衬托作用。

(6)依据的规范和图示不同

地籍图测绘是以表示地籍调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平面图,作业依据是1993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在表现形式上还有专门的地籍图图示。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依据是国家测绘局制定的《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测量规范)》和相应的地形图图示符号。

5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资料与大比例尺地形图

(1)利用地籍测量资料更新大比例尺地形图

地籍测量是以坐标数据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作为界标物的道路、水面界线、房屋、各类墙栅等地物都有较好精度的点位坐标。因此,我们可利用地籍测量提供的房屋拐角点及地物特征点的点位坐标,及时更新大比例尺地形图,以保证成图的现势性。

(2)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编绘地籍图

地籍图必须有众多的地物要素作衬托,才能清楚地表现出地籍要素的位置特征,缩短成图周期,降低成本费用,又能满足土地管理的需要,因此,它在建制镇、村庄地籍测量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6结束语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籍图两者虽然在表示的内容上、取舍上各有侧重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它们之间却有着紧密地联系。加强整个城市的各个部门的测绘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测绘,对避免重复测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才能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测绘资源共享的同时,使测绘工作的发展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杨德麟等,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原理、方法、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量比的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改良切口;鼻内镜;鼻中隔矫正术

【中图分类号】R7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318-01

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鼻中隔矫正术作为鼻科的最基本的手术,逐渐引起各级医师的重视,对其手术要求也随之增高,即尽量达到手术的微创并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痛苦。改良切口的选择使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微创成为可能。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自2007年―2010年选取鼻中隔偏曲为鼻中隔中后端有一骨棘或骨嵴的病人125例,其中男78例,女47例,年龄在16-60岁,平均年龄35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切口手术。

1.2 手术方法:

1.2.1 麻醉:0度鼻内镜下使用含肾上腺素的1%地卡因棉片麻醉收缩鼻腔两次后,于偏曲处前端用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

1.2.2 手术步骤:圆刀或镰状刀于鼻中隔偏曲处骨棘或骨嵴前端3-5mm做一弧形小切口,切开黏膜软骨膜并向后小心分离,将偏曲部分骨质不完全暴露;在鼻中隔软骨和骨交界处切开并分离对侧粘软骨膜,分离至偏曲处后端,咬骨钳将偏曲部骨质完全去除。如果偏曲部位接近中鼻甲或于中鼻甲后端,可于偏曲前2mm切开黏膜,充分分离偏曲侧黏膜后直接用平凿去除或咬钳直接咬除偏曲处骨质。

1.2.3 术后处理:恢复黏膜后行切口处小块膨胀止血海绵双侧局部鼻腔填塞压迫。切口部位粘膜无需缝合。所有患者术后抗炎治疗,于24-48小时内抽取鼻腔内填塞物,术后使用海水和鼻喷激素交替喷鼻,保持切口处清洁湿润。

2 结果

125例中满意112例,基本满意13例。其疗效判定:鼻中隔居中、鼻腔通气良好为满意和良好;鼻中隔稍有偏离、双侧鼻腔通气良好为基本满意或良好。切口基本于一周之内愈合。随访3月至6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发现鼻中隔感染、穿孔鼻腔粘连及鼻梁塌陷等并发症,鼻塞头痛的不适症状消失。

3 讨论

鼻中隔矫正术作为鼻科最基本的手术应做到熟练和微创,并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由于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鼻中隔矫正术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操作,为改良切口成为可能。改良切口主要是针对于偏曲位于鼻中隔后端且明显有一骨棘或骨嵴的患者,手术只在偏曲部位操作。通过这组病例的研究,可以发现改良切口使手术操作更为精细准确,有针对性,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鼻中隔软骨和骨部分,以免术后鼻中隔随呼吸的改变而发生偏移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减少了手术器械在鼻腔内的操作次数,减少了黏膜副损伤,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鼻腔填塞时只行切口处局部填塞压迫,减少了患者术后鼻塞头痛不适感觉;使切口尽量远离前鼻孔,减少了术后感染机会。改良切口的选择符合微创手术的标准。同时改良切口较传统切口减少了术后鼻中隔出血、血肿、术腔粘连、感染、穿孔、鼻梁塌陷等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鹏,李士新,孙德义,等.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7,13(4):300-301

量比的应用范文第5篇

导尿术是指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无菌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1]。为了比较普通导尿管与双腔气囊导尿管在临床的使用情况,选择由骨伤科与烧伤科两组构成的创伤病区施行。从08年9月~09年9月统计情况如下。

1 用物

一次性导尿包,普通导尿管,气囊导尿管,型号按年龄分,10ml注射器,生理盐水,一次性集尿袋。

2 方法

根据病人年龄选择合适的型号,成人用14~18号,儿童用8~12号。消毒与插入方法相同,有尿液流出继续插入5~7cm。使用气囊导尿管之前,检查气囊是否漏气,插入到位后注入生理盐水10ml,将尿管向外轻拉至有阻力为止。

3 结果

气囊导尿管的突出率4%远低于普通导尿管的44%,漏尿率气囊导尿管2%低于普通导尿管15%。

4 经验总结:

4.1 使用气囊导尿管,能减少护士的重复劳动,节省了操作时间,减少污染发生的机会。[2]降低患者费用,患者容易接受。

4.2 为手术和留置尿管的患者导尿,临床上要大力提倡使用双腔气囊导尿管。

4.3据统计,医院内发生的感染约40%与导尿有关[3],总医院统计长期导尿者100%发生菌尿[4]。

4.4为老年女性导尿,要在阴道前壁寻找尿道口,以免误入阴道。

4.5插入尿管后,一定要确认进入膀胱才能注水,以免气囊在尿道注水后长期压迫,造成损伤。注水量全科统一10ml。如注射量大于10ML,应有特殊记录,以免拔管时造成损伤。

4.6 留置尿管期间,每日尿道口护理两次。大小便后,会保持清洁干燥。

4.7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尿道口有分泌物时,应拔出尿管。

4.8会阴烧伤及截瘫的患者,应避免胶布外固定,以免加重局部创面感染或胶布过敏。

4.9杜绝不必要的导尿,尽量减少留置尿管时间。

4.10拔管时气囊内的液体不能抽出,可能是活塞失灵,不能强行拉出。在确保气囊在膀胱内的情况下,可经气囊通道强行注入30~50ML生理盐水胀破气囊。[5]

4.11 告知患者,不能自行拔管,如有不适,通知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1

[2] 曲秀芬,刘良勤,徐靖,等.密闭式膀胱冲洗方法改良与应用效果评价 [J].现代护理杂志,2004,10(97)973

[3] 刘兵,王嘉,李利华.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预防对策及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1999,9(3):185~187

[4]喻学江,任旭东,杜燕.导尿与尿路感染的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1996.11(6):12~1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AI文章写作

高效、专业、量身定制满意为止!

开始体验

相关期刊更多

中药材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粮油食品科技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铀矿冶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