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管理提升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科技档案;管理;大数据
档案是记录人类社会实践行为的重要依据,是文化财富和智慧的凝结,对于未来的实践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记载着人类活动的诸多情况、数据、理论以及方法。而科技档案,本身作为关系到组织环境中科技发展的重要文献材料,其对于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尤其应当引起重视。
一、当前国企科技档案现状分析
科技档案是科学技术档案的简称,是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证书、声像资料等科技文件材料,在当前多媒体数字时代中,记录材料开始呈现出明显的面向新媒体载体倾斜的特征。对应地,在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领域,我国早在1980年即由国务院出台“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其明确指出了科技档案的概念,并且对其管理工作进行了界定。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除了要遵从工作条例的界定和说明以外,一般企业环境中还会进一步针对行业内部的技术特征,修正完成更为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制度,进一步从细节上指导档案管理工作的展开。
虽然存在这样多方面的工作指导与保证,科技档案的管理,仍然存在比较大的提升空间,这种状况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成。首先对于国有企业工作环境而言,档案的管理一直都较为重视,这种重视起源于人事领域,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对于企业发展重要性的提升,企业也开始给予科技档案以必要的关注。但是在科技档案管理领域中,仍然残存了严重的传统档案管理思想,即档案角色更多作为既往工作记录存在,而非一种能够指导未来实践的经验。这种思想进一步造成科技档案自身价值实现,并且成为其深入利用的阻碍。除此以外,科技档案自身的特征也不同于以往传统人事或者工作档案。科技档案作为记录生产实践过程中诸多细节的载体,尤其是在当前数字时代之下,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其中以多媒体信息记录材料最为突出。这些多媒体数据格式,虽然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可供采集的来源以及科技档案自身的内容,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为档案的查找和利用带来了不利影响。尤其是当前得到广泛应用的流媒体数据格式,本身难以实现有效检索,阻碍了档案的检索和深入利用,这也成为当前科技档案,甚至于一般性的工作档案在应用环境中最为不利的方面。
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所带给档案领域的冲击同样不容忽视。这种冲击从两个方面形成显著影响,其一在于海量数据,从客观上要求对档案信息和数据展开更为有效的分类、存储以及检索,并且考虑到更为多样化的数据格式,传输等策略也应当纳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体系的视线之中。另一个方面,则是大数据环境推动了对应的大数据技术的成熟,更为快速的服务开始涌现,甚至于网络架构本身的均衡性也开始得到重视。反映在科技档案领域中,就是对更多种类数据格式的识别,以及检索,在近年来成为可能,这些技术都推动者科技档案的检索效率不断提升,档案利用效果也得以不断优化。
二、大数据环境下的科技档案检索优化应用
大数据环境之下,数据在总量以及多样化方面都有所突破。进一步体现在科技档案领域,就是检索的简易化和检索的不可执行特征朝向两个方向同时延伸。简易化,即指曾经的以纸张作为媒体主要形式的档案格局,被数字所打破,数据库技术以及Web技术的广泛应用,直接使得档案本身能够支持起更为有效的检索查询。档案面向的服务对象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电子化的手段来实现检索并且获取到相关档案信息。除此以外,档案本身的全电子化,突破了纸媒时代的传统标签检索体系,同时能够支持起更为复杂和自动化的模糊查询等功能,对于推动科技档案应用有着积极价值。另一个方面,数字化的进步,使得很多新型数据格式涌入到科技档案环境之中,其中以图片和流媒体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这些新型的媒体格式,虽然能够实现全电子化,但是却无法实现有效检索,包括对于图片和流媒体的识别,迄今为止也仍然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大数据管理在科技档案领域中的另一个主要应用,在于实现整个网络环境的快速响应。由于海量数据的出现,想要实现更好的档案内容检索,提升档案利用率,就必然需要从每一个细节来推动用户体验的完善,从而才能帮助用户形成检索档案的习惯,进一步在实现科技档案自身价值的基础之上推动科技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技术包括分布式数据存储和处理,以及包括数据挖掘在内的技术等。分布式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够在云思路的基础之上打造更大容量的数据库,并且集合网络环境中的全部运算能力,来面向用户实现高效的数据检索。而数据挖掘,则通过获取海量的用户行为,分析出其相关特征,矶允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甄选和优化,决定不同数据所存放的地方,甚至于对检索结果的缓存等细节,也都实现优化,从而达到检索速度和效果的提升。
除此以外,大数据环境下的安全和开放特征,也成为推动科技档案价值实现的重要武器。包括用户访问权限授予在内的安全体系,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之上,提供面向更多档案受众群体的信息提供。安全和开放,成为大数据环境下档案管理的一种微妙平衡,而这种平衡的实现,必然对于推动档案自身价值实现而言意义深远。
三、结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面对档案信息资源海量化、多样化和复杂性的特点,传统的、被动的利用方式也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和变革,加强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整合档案资料中显性知识,深度挖掘隐性知识,使显性知识规范化,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能否推动档案自身价值实现的关键。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
围绕“交流合作创新发展”主题,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创新、强科技,扎实推进“科技质检实验区”建设,全面推进科技进步。
二、活动重点
扎实推进局“十二五”科技工作规划,努力实现科技工作“两有两更”目标——领域有突破;能力有提升;成果更丰富;绩效更科学。(领域突破:在科研项目申报领域、科技开放式合作服务方面实现突破。能力提升:提升公共检测平台服务能力、科研团队建设能力和科技领军人才创新能力。成果丰富:科研制标项目申报、完成数创新成绩。绩效科学:完善科技工作目标管理办法,调动科技激情,鼓励科技创新。)
三、活动时间
2012年2月-2012年4月:活动策划期
2012年5月-2013年3月:活动实施期
2013年3月-2013年4月:活动总结期
四、活动安排
(一)开展活动,营造氛围。制定第四届“振兴杯”科技活动方案,召开专题科技活动会,深化科技创新氛围,扩大科技工作影响,举办科技项目会;召开项目进度汇报会,落实在研项目进度,督促项目保质、保量完成;举办检验检疫学术论文征集活动,提升全员政策理论研究水平。
(二)完善机制,规范管理。完善《局科技工作管理办法》、《局科技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局青年科技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编制和试行《局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管理办法》,梳理科技经费管理,规范科技管理工作。改选、成立新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吸纳培养人才,充实科技人才队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质检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持续五支特色科技团队打造工作,努力培养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
(三)自主立项,激励青年。按照《局青年科技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结合本局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工作,对已通过省局专业组初审但最终未能立项的科研项目,试行本局立项,激发青年开展科学研究热情,提升青年同志科研能力和水平,加强科技储备,促进人才成长,实现科技人才新老对接。
(四)积极应对,合力破壁。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助力科技服务发展,开通网上科技之家,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举办技术性贸易措施专题讲座,组建局WTO信息团队,充分发挥首席检验员和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跟踪、报告国外技术法规、标准和通报情况,尝试开展国外技术壁垒信息预警平台,开通局WTO资讯微博,及时、快捷地向工贸企业技术性贸易措施。广泛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调查工作,召开代表性企业座谈会,征集企业评议专家,增加企业话语权。
(五)分步实施,分层培训。适时开展科研管理工作培训,编制并公布科研管理工作流程,充分发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作用,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筹办实验室绩效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实验室层次。运用“技术讲堂”,开展检验检测岗位技能全员培训,提升一线人员检测水平。
(六)主动出击,丰富成果。主动联合市科技局、市农科所和市农委等部门,举办“科技服务三农”科研项目鉴定会活动,多方“联合”,促进科技服务发展。主动出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优势,参与高层次项目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专利、应用转化。
(七)加强储备,长效发展。组织各类科技申报工作(4-5月,整理检验检疫工作热点、盲点、难点,谋划年度申报工作;6-8月,进行目标方案工作的调研;9月,全面展开申报工作),冲击高端课题申报,充分发挥院士等载体作用,力争高端课题立项零突破。
(八)力促实验室升级。整合资源,促进实验室层次整体升级。拍摄食品添加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宣传片,力争在总局的统一安排下通过实验室验收工作;扎实推进国家级车用灯具重点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工作,力争实验室获得3C认证资质;加强化矿实验室建设,力争该实验室晋级总局区域性实验室。
(九)对各部门、专业组和个人的科技工作进行年终考核计分,通报科技活动成绩、展示科技工作亮点,掀起新一轮“振兴杯”科技创新活动争先创优新;积极组织开展检验检疫“科技质检实验区”申报、创建工作。
五、活动要求
(一)明确目标,制订计划。科技管理部门要紧紧围绕我局十二五规划中的科技工作目标,制定本年度的全局科技工作目标,并按部门进行指标分解。各部门和各专业条线要根据分解的指标明确各自的工作和任务,落实到人。
(二)规范工作,提高质量。科技管理部门要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制定和完善相关科技管理制度,引导科技工作有重点、有计划开展。各部门要根据相关制度,规范申报立项、项目研究、鉴定登记、经费使用等各个环节,确保各项科技工作的质量。
1、科技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科技管理信息化是科技宣传与服务的重要窗口,通过把大量的科技政策法规和信息在网上,并及时更新,社会各界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接受科技管理部门提供的科技服务,并可以对科技管理部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科技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此途径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了解社会公众对科技服务的要求,使科技部门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导向。
1.1 提高办事效率和科技管理水平
目前的科技管理体系,是基于传统工业化时代的工作模式建立起来的,实行信息化管理后,必然会由于手段的创新而有创新的科技管理方法,这将导致科技管理改革,提升相关部门的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比如每年项目申报都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实际上,科研项目并不是只在那几个时间段才开始研发,企业或社会也并不是只在那几个时间段才有进行新科研项目研发的需求,我们是否能支持科研项目组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申报科技项目?再比如项目监管,现有的科技管理领域有“重立项、轻管理”的问题。一年可能立项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有的项目还要持续好几年,如何监管好这么多的科技项目,一直是科技管理部门面I临的难题。还有,仪凭人脑对纸面信息的简单分析,很难对科技经费投入结构是否合理做出准确判断。但有了信息系统后,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得到解决。在没有信息化手段的时代。我们只能采取传统方法管理。通过实施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可以有效促进科技管理改革,提高办事效率,从而提升科技主管部门的行政能力。
1.2 促进科技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科技管理信息化的灵魂是科技管理,信息化是手段,实施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打破部门分割的制约,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以前由单一业务处室实施的项目审批流程,改革为通过多业务股室联合审批的过程。以项目受理为例,以前是计划股初选,通过后再分发给业务股室处理,信息化改革后,审批过程由业务股室、专家评估、分管领导审批的模式,促使项目立项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建立科技项目系统,优化了科技管理的业务流程,提供统一的申报人口和管理入口,为项目提供依据,并建立了资信评价系统,使管理落实到人和单位,从技术的角度杜绝重复申报的情况。同时,由于信息集中存储和高度共享,对不同用户、管理者均保持一致,根据不同权限划用,各类型用户可经授权获得需要的数据,管理部门各业务股室之间可以分享管理数据.不再各自为政,在管理部门内部还可以实现完全透明,促进科技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1.3 节省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
信息化建设,除初建时期购置硬件设备和开发软件需较大的经费投入外,日常运转可节约大量经费。这方面国外已有许多成功经验。如欧盟国家实行了电子政务,使政府预算每年减少20%,总金额达140亿欧元;美国国家环保署统计,将一些环保资料送上网络,比通过邮局发送要节省开支500多万美元。科技管理部门实行电子政务,大量的文件、简报、报表通过上网,每年可减少一笔不小的纸张、印刷和邮寄费。
2、惠安县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实现
单位信息化建设一般分四部分建设内容,即网络、OA、网站、业务系统。2010年以来,惠安县科技局信息化建设围绕科技管理信息化应用、部门网站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内容,规划实施了“惠安县科技信息网建设”、“惠安县科技局OA系统专项建设”、“惠安县科技项目申报系统”等专项,内容涵盖了部门网站建设、实施、政府信息公开、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科技管理信息化工作。
2.1 惠安科技信息网站
惠安科技信息网站于2000年建设,2004年~2005年从县科技三项费用安排专项经费36万元,用于农村科技信息网建设,2010年又重新改版,整合惠安县农村科技信息网,强.化惠安科技信息网站,网站名称改成惠安县科技1 10网站。网站选择微软公司的NET的平台和配合SQI Server 2008数据库进行开发,网站页面力求简洁、布局合理,栏目设置力求实用性、导向性、清晰方便用户。根据惠安县科技局职能设置政府信息公开、通知公告、内设机构、科技新闻、政策法规、视频点播、办事指南等主要栏目。
2.2 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科技主管部门通过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方向,推动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创新。长期以来,科技主管部门一直在探索科技项目的管理方式。建立网上项目申报管理系统是科技主管理部门在探索科技计划管理,创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职能实践中,形成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项目管理系统根据科技主管部门的工作需求,对人才资源、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和集中管理,实现科技项目管理从申报、立项、进度监控、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等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目前惠安县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管理惠安县专题项目、重点项目两类项目。用户分为科技管理部门业务科室、项目承担单位,专家用户三类。申报流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要经历公告、项目申报、项目立项、项目签收等环节。
惠安县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结构图如下:
惠安县科技项目具体操作程序:首先申报单位网上注册,将单位代码证作为附件上传,申报受理中心审核单位信息。申报单位注册成功以后,在线填写项目申报书并提交。业务科室受理申报书,分别整理并提交评审专家进行评审,专家给出项目评审意见后,业务科室汇总交由相关部门进行联审,最终确定项目是否立项。系统管理员将立项的项目反馈给申报单位。立项的项目承担单位在网上填写科技项目合同书。项目完成后由承担单位网上申请项目验收,由县科技局组织专家进行验收或成果鉴定。本项目申报系统在2011年底开始运行,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成本,同时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3 科技局0A办公自动化系统
传统办公模式,缺少重要信息传递和工作流程环节,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各部分的信息传递和事务交接仍然由人工完成,容易出现差错;二是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集成,无法实现协同工作,及时沟通;三是信息和工作流程相分离,缺少至关重要的随时记录,使工作监控和评估困难重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OA办公系统应运而生,实现了真正的网络化办公环境和无纸办公。惠安县科技局OA办公自动化系统于2012年设计完成并在单位全面普及,实现了全员使用,并基本上实现了单位内部收文、办文、发文办理过程的无纸化办公;实现了单位内部跨部门办理,局领导参与办文环节,办文过程进行了痕迹保留;建设电子公文库,设计部署了电子公文档案管理软件和电子公文数据库,将2010年以来的全部公文整理、加工,纳入电子公文档案系统,实现了OA系统与电子公文库的无缝集成。目前局机关各股室与下属单位的公文传输,实现了系统平台内纵向的公文传输。办文质量和效率都得到极大的提升。整个OA自动化办公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公文模块、电子公文、政务信息、办公信息、文件库、个人事务、干部学习库。
(1)对外信息功能
①电子公文模块:新建电子公文一领导会稿一局长签发一选择发文范围;
②公务信息模块:新建信件一领导签发一承办人。
(2)内部公文流转
通过公文办件模块下的收支办件、收文阅件功能进行内部流转。流转程序如下图:
3、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几点思考
3.1 领导重视是推进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效能、高投入的现代化基础建设,所涉及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购置。再则,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使工作业务的处理像是一条流水线作业,各个工序之间存在着前后关联、上下互动的关系,最终工序的“操作工”往往是领导,如果领导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就会在领导的最终工序积压,最终导致整个生产的停滞。惠安县科技局信息化建设之所以能得到较快发展,可以说直接得益于领导的重视和亲历亲为。局长亲自抓信息化建设工作,将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和管理工作交由办公室承担,建立信息化建设方案以及相应的制度。从科技情报研究所抽调人员成立信息中心,承担机关的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维护、信息安全与保密等具体工作,解决电子政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排除技术故障,开展培训和技术咨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规定从2012年8月开始全面推行网上无纸化办公;上班后和下班前必须登陆办公自动化系统处理公务;在外出差,要及时上网浏览信息,保证重要文件的及时处理。领导们以身作则,带头上网操作、浏览、阅读、批阅,从而保证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1.1宏观层面科技管理现状
科技发展离不开科技管理体制的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体制的好坏。近些年,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发展迅速,不断革新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科研活动自由度有较大释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1)行政化的科研管理。行政化管理下建立的科技活动管理体制,存在科研活动审批、监管和评价机制相对僵化,有效的科技管理激励机制匮乏,科技资源分散化、碎片化,部门间的联动性非常有限,文件审批程序烦琐,与企业经济联系不紧密,科研项目经费分配不科学等问题。由此导致了科研成效低,严重制约了科研活动的高效推进,更容易滋生学术腐败[2]。2)科技型人才参差不齐。由于对专业技术人员身份、编制等的管理刻板,影响人才流动,致使人才分配不均,使用效率低下。由于地域经济的差异,使得大多数优秀人才涌入发达地区,导致部分欠发达、偏远地区科研高端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科研活动均衡发展和科技创新。3)科技创新缺乏保护。科技创新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头,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我国科技体制对科技创新的保护还需不断加强,科技人员研发的很多新品种、新技术、专利等成果被无偿窃用,很难得到根本的控制,影响了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与热情。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进行的保护及其健全的保护措施与科技评价机制、优良的创新环境、对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4)核心科技创新匮乏。核心科技创新问题长期困扰着科技工作者,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研发成果大多数是二次开发和加工,市场竞争力弱。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创新体制对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性的作用有限、产学研联动性不强等,影响了科技工作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积极性,制约了科研成果与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
1.2微观层面科技管理现状
1)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深度不够。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的核心是项目管理,但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立项,而缺乏项目管理的有效联动与监管。一方面,缺少对项目的计划、实施、评价等的有效规划;另一方面,项目管理者、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没有与科研活动有效联系起来,容易产生科技工作者工作懒散、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导致科研活动执行不力,甚至影响项目的研究结果与价值实现。2)科技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农业科技管理需要有配套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与制约,但也不免会有走歪门邪道的科研人员出现。科研项目传统管理中,在项目立项和结题方面很难做到公平、公正的审查,监督弱化,项目检查、审核流于形式,致使项目完成的质量大打折扣,科研成果水平低,未能真正实现科技管理的价值。3)科技管理理念陈旧。创新的理念必将替代落后的理念,这是社会发展的共识,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陈旧落后的管理理念,不仅会影响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而且还会造成科技成果的水平和效益大打折扣。科研工作者往往只注重项目申报立项工作,却弱化了项目实施期间的管理工作,监督疲于应付,验收把关不严,科技管理缺乏系统性和严谨性。鉴于此,创新管理理念[3],强化科研工作者项目管理的意识很有必要。强化管理意识,深入认识科技管理的实质,是高效地完成科技管理工作的基石。
2新常态下农业科研机构科技管理的意义及重要性
在深化机制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科研环境方面,可以通过申请国家五大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等渠道多元化争取项目经费;申报各类科技计划类项目的竞争也非常激烈,通过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平台和人才建设等,提高科研团队自身研究能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环境的变化,对科技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通过去碎片化,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取得有利位置。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全社会对科技需求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迫切要求增强科技管理的整体效益[4]。由此可见,当前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管理制度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基础应用科研项目区别于建设工程项目等相关类型项目,迫切需要科技主导部门针对当前的科技体制和科研机构的管理进行革新,不仅要创新管理理念,还要突破陈旧的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例如,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精细化管理理念,主要运用于大规模企业中的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及质量安全管理模式,这样可能更有利于资源的高效整合,给科技工作者甚至全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5]。
3促进农业科技管理适应新常态的建议
3.1制订科研机构科技管理战略规划
随着全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依然保持不变,承担着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伴随科技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类科研机构间申请科研项目的竞争日益激烈,不管是科研院所还是高校,其重心会侧重于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对科研的管理工作也将更加重视。因此,科研院所、高校或是企业规划一个中长期的科技管理战略很有必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对科研工作实行有效规划,颁布实施科学的配套科研管理方案,加大科研管理的力度,为项目的执行提供方向与指导。另外,要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协助科研工作者顺利开展科研活动,兼顾成本控制和科技管理效果。
3.2创新科研机构联动机制
各农业科研机构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时,不仅仅针对科研项目自身进行管理,还涵盖对课题经费、科技人员、实施过程等的监管。因此,在对农业项目进行管理时,注重部门间的联动性非常重要。1)创新科学思维。运用科学的思维,坚持正确的决策导向,既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减少重大失误,又可以增强每个管理者在科研活动管理中的责任心,有效强化集体与个人的联动性。2)创新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农业科研机构在项目实施期间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时,要严格按照项目经费预算要求合理使用经费,确保间接经费使用到位,重视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审计与监管,加强培训,提升科技人员对经费开支的认识,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益,为科研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保障。3)创新专家、学术委员会决策制。成立学术委员会对农业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活动很有必要,邀请具有行业影响力、成果丰硕、经验丰富的专家,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命题、科技前沿动向、科技人才管理以及科技决策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探索农业科研机构在科研活动管理中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3.3创建科研活动电子化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科技活动管理的电子信息化管理创新应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6-7]。当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传统的科技管理模式逐渐被电子网络化管理所取代。科研单位可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建立电子信息化的科技管理方式,开发科学的科研活动管理网络系统,通过网络平台不仅可以简单、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种科研资料,还可完成对项目的申报、立项、审核、评审、验收、考核等一系列流程的管理工作,不仅使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数据质量得到了保证,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又可便利本单位的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的统筹高效管理,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送相关资料,最终实现无缝对接。
3.4建立综合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
当前,在农业科技管理活动中,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关键的。国家、省部级各类计划项目要得到高质量的执行、结题,必须要有一支具有多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科技人员队伍。农业科技人员是团队探索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因此,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是农业科研机构的重中之重,应培养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队伍,凝心聚力钻研学术。农业科研机构应结合自身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建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对项目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另一方面,鼓励大量综合型人才从事科研工作。在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中,可以通过绩效考核和奖励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性[8];设立有关的资质审查办法,精准选用具备管理与科研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提升科研项目的实施效率;定期开展培训,提升自身研究能力,挖掘其在科研活动中的创新潜能。
3.5探索先进的科技管理模式
科技管理强调的是一个过程,管理内容包括范围、组织、进度、成本、质量和协调等,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成果评价等手段实现项目目标[9]。科研机构要准确预判未来发展趋势,探寻适合自身的先进科技管理模式,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科技命题前沿方向,特别是在面临科技命题难点与热点时,做好系统调研与可行性分析,强化自身的科学研究与管理能力,做到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实现管理与研究活动高效联动。任何一个管理理念、方式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逐渐完善,不断更新的科研管理理念、模式终将淘汰陈旧过时的理念、模式,必将为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
3.6创新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激发创新活力
在规范项目经费使用、严格查处违规使用者的同时,更应深思并解决经费管理办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科研经费存在碎片化、模式化、行政化、功利化倾向等具体问题。掌握创新规律,依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自有特点,科学地监督管理。例如,有关管理部门应从以前的管理思维中剥离出来,下放项目遴选、立项、验收、评价、奖励等管理权,把项目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等宏观管理作为工作重心,提高公共服务品质[10],既不“失位”也不“越位”;在经费使用配置上,需更加重视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在经费使用上,既严格监督又给探索创新留足空间,宜宽则宽、宜严则严[11]。
4结语
关键词:管理;实效;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90-01
工程技术大队为巩固“管理基础年”成果,坚持“三大基地”的宗旨,围绕“四高”管理工作理念,积极开展“管理推进年”活动,不断加大科技攻关和技术质量管理力度,逐步解决制约分公司发展的技术难题,努力为分公司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抓管理,全面提升各项工作水平
一是科研生产兼顾,到顺管理流程。由于工作重点由原来的单一科研型转换成了科研和生产并重型,结合大队实际,不断完善科技管理、技术质量、安全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健全了岗位目标责任制,规范工作流程,促进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例如,组织骨干力量编写了《科技工作管理手册(试行版)》,该手册对科技管理流程进行了详细描述,针对调研、开题、科技计划、中评估、验收评审、存档、查新、经费管理及现场试验等过程中易出错环节,给出了工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该手册的修改完善,为技术干部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编制大队滚动发展计划,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为提前做好生产及科研的组织协调工作,按照分公司的统一要求,分五个方面编制了大队三年滚动发展计划,同时重点编制了2012年度生产经营建议计划,并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落实,为大队生产、科研有序运行奠定了基础。
三是实行科技项目精细化管理,确保大队年度目标实现。所有项目由年度计划分解为月度计划,定期召开例会听取计划完成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运行中的问题,确保项目按照计划运行。采取领导干部承包制,形成承包领导、室主任、项目负责人逐级负责的科研管理体系,年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进行“严考核、硬兑现”。
二、抓生产,提升技术监督话语权
一是优化内部结构,提升服务能力。大队转型后,近30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科研生产队伍上来,通过大队办公会研究合理安排岗位,优化人员配置,并根据生产需求对大队原有职能室六室一办重组整合为七室一办。方案设计组是大队人员最多、任务最重的部门,4月份大队进行调研后结合该室实际对其人员和职能又一次进行整合重组,在原射孔地质组、管输设计组、作业地质组基础上增设电缆设计组,各组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明显提升。
二是加强沟通协调,创建窗口单位。一是对采油厂等送到的资料及时审核验收、发现问题时积极与采油厂沟通协调,及时整改。通过方案设计室与采油厂的沟通提升在制定射孔方案上的话语权。二是在九厂和六厂区块开发时,建议采油厂根据油藏特点、地质构造、注采连通关系等条件,有针对性的首选几口井,采取管输射孔施工,然后根据这些井的施工情况,结合钻井信息综合分析区块压力等井控影响因素,再确定区块的整体开发施工方式。三是充分发挥协调职能,加强与试油大队、射孔大队、作业大队、试采大队的生产沟通,及时掌握他们的生产动态,保障方案设计及资料下发的及时性、准确性。
三是开展技术交流,增强业务水平。充分发挥科研、生产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大队多次组织专业技术培训。首先举办“三大技术”、“方案设计”、“科研管理”、“HSE”和禁毒讲座等培训班,先后有近200人参加学习。其次开展“师带徒”活动,使参训人员得到全面提高,最终达到做设计的人懂技术、懂技术的人能做设计的目标。第三开展外部交流,先后邀请了西安物华巨能爆破器材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川南机械厂等专家或技术人员来到大队进行技术交流。会上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别就在用起爆装置及安全措施和塔东地区射孔完井工艺及井下工具进行了讲解和介绍。通过技术交流,丰富了技术人员知识,开阔了视野,为下一步开展科技攻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抓HSE,强化质量管理上水平
大队成立以来,还承担着HSET作职能,做为安全质量的一道关口,针对高产井、稠油井、浅层气井、深井和重点井等疑难井,严把设计审核关,仔细考虑设计每一步,针对每口井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而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一是从设计优化、应用工具的选型开始,合理组织生产紧盯施工过程,从技术上保证施工的安全和施工质量。对于高产井,试油工程设计中更多的采用了测试队自主设计的上提下放式全通径测试器,有效解决高产井通径小节流的问题;对于稠油井,原油粘度大,抽子下不去,经常影响试油进度和抽汲质量,每口井都要求下乳强磁降粘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针对容易出砂井,设计中体现防砂工具,针对超浅井,每口井都加入机械锁紧机构等等,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保证了现场施工质量。
二是采取统一管理,合理调配的模式,保证施工各工序、质量管理各环节紧密运行。对于特殊井井和重点井,选派了技术水平高的组员长期住井,严把施工过程关,同时大家经常深入现场指导施工。特别是在齐平1井的施工过程中,关键工序驻井,现场监督指导每道工序,结合现场实际施工方案最优选择,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保证了齐平1井施工的顺利进行。通过以上种种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保证了施工的工程质量,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是强培训。今年有5人参加了油公司英语、分公司涉外英语、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和禁毒宣讲员培训。大队内部目前已经组织了3期培训班,其中40人参加了HSE安全知识培训,25人参加了射孔新技术新工艺培训,80多人参加了禁毒宣传教育知识培训等。与此同时,将技能培训与岗位练兵相结合,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成长。通过一系列培训,使员工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发挥才干,使之成为技术领域多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