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投资的内涵

国际投资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投资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投资的内涵

国际投资的内涵范文第1篇

一、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使众多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加上2015年12月亚投行的成立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和落实,使得中国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对外投资额呈现激增态势,保障资本安全问题已迫在眉睫。因此,国际投资教学要求又提升一个新的台阶,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已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因此,国际投资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1.巧妙运用对比法揭示概念内涵

经济领域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一般比较晦涩难懂,但是通过对比法的应用能让学生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对比法即先选定一个参照物,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深入的分析、总结出两个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通过教师点评、凝练、整理出要讲解概念的要点。

比如:国际投资和国内投资、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股权参与与非股权参与、兼并与并购、独资、合资和合作经营、传统投资与风险投资等等都可以通过对比法简洁明了揭示概念的含义。比如:国际投资概念的讲解,就可以通过对比法进行。比如:作为投资主体,必须关注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环境的变化、东道国币值汇率的变化、东道国对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对外投资目标的实现,不管是直接目标还是最终目标。

2.注重双语教学,提高专业水平

英语是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的重要工具,通过双语教学能使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国际投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对学生学习国外经典的国际投资案例、阅读国际经济热点、把控国际投资动态和国际经济形势奠定一定的专业基础,为进一步培养国际专业投资人才做好准备。

在应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切忌本末倒置,英语是载体、是工具、是手段,是用来创造学习的氛围的,绝不是国际投资教学的最终目标,掌握专业知识是首要的根本的目标,千万不能以降低课程教学质量为代价来实现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3.寓教于乐,情景教学

抽象的理论和知识采取直接讲授的方法会比较晦涩难懂,但是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网络视频资源等途径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比如国际投资学中涉及“风险对冲”的概念,该概念就可以通过一个网络传播的案例引入。网络案例内容如下:

一位老太太背着50万美金到银行存款,银行总裁在VIP室亲自接待。总裁问:“这是您老一生的积蓄?“结果老太太自豪的回答:“我以豪赌为生,逢赌必赢,刚赢的!不信你就赌一把,明早你屁股上会出现一个三角形胎记,赌注就是这50万。”总裁认为这绝对不可能,决定应赌。第二天老太太早早到了VIP室,旁边站着一位穿着考究的律师。老太太对银行总裁说:“今天律师作证检查你的屁股”。总裁清楚地知道自己屁股上绝对没有胎记,更别说三角形的了,于是果断地脱掉裤子,老太太看了看说:“果然没有。”但这时站到老太太身后的律师脸色铁青,不停地以头撞墙,并且痛苦地说道:“她刚与我打赌150万,说她可以让一个银行总裁当面脱裤子让她看屁股!”

这个案例中老太太就很好的运用了“风险对冲”,虽然输给了银行总裁50万,却赢了律师150万,规避了风险,获取了收益。

通过这样一个浅显的案例,制造欢快的氛围,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掌握晦涩知识,寓教于乐,在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再进行进一步专业知识的传输。

4.教学重点与时俱进

2008年以前,我国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且廉价等优势吸引了众多投资国的青睐,以引进外资最多而享誉全球。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出现,遭受重创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再加上亚投行的成立,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我国资本走出国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外投资成直线上升。因此,国际投资教学应与时俱进,从研究中国如何引进外资的角度逐渐转向我国对外投资的角度上,着重研究对外投资环境分析、风险的应对等方面,以确保我国对外投资的安全与收益。

再有,我国我国间接投资发展较晚,因此国际投资教学重点会放到直接投资上,而忽略间接投资的学习。但是随着我国网络、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的发展,国际间接投资逐渐走进家庭和个人,因此,国际间接投资内容也不能忽视,应提升其教学地位,使学生通过学习可以通过国际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家庭理财,做到现学现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结论

国际投资的内涵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国际投资自由化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投资发展趋势。它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却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发生了诸多价值冲突,诸如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冲突、代内利益与代际利益的冲突,以及效率与公平基本价值的冲突等。对这些基本的价值冲突进行国内法和国际法层面的法律协调,已经成为加快国际投资规范化的必然路径选择。

关键词:国际投资自由化 可持续发展 价值冲突 法律协调

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促使下,逐渐减少了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加强了对外资的保护,从而进一步加速了国际投资自由化的发展。然而,自由化也并非绝对的自由,由发达国家倡导的投资自由化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与利益冲突,其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价值取向上有着诸多相悖之处。通过法律手段对其进行规制,使其适应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需要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国际投资自由化概述

(一)国际投资自由化概念及现状

国际投资自由化,是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减少或取消那些专门适用于外国投资者的限制性规定,减少或消除有差别的鼓励和补贴从而形成有利于或不利于跨国公司的歧视性市场扭曲。投资自由化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继贸易自由化运动之后掀起的又一次全球性的经济浪潮。它促使国际直接投资额迅速增长,但其流量分布却极不平衡,国际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间产业内的双向投资发展迅速,重点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随着发展中国家逐步顺应全球化及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在立法上开始放宽对外资进入的限制,强化对外资的保护,使得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也大大提高了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数额,但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外投资仍偏向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国际投资自由化的实质特征

1.国际投资自由化是发达国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大多数发达国家既是对外投资的母国,也是接受投资的东道国,同时兼有双重身份。作为对外投资的母国,发达国家鼓励海外投资,因其资本的流动可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由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决定的。同时,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产业,尤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发达国家充分利用了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及自然资源,在实现企业生产利润的同时,也间接对本国国内的自然资源进行了保护。而作为东道国的发达国家,对外国跨国公司在本国的投资一般也都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因其投资多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强强联合能促使双方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时为东道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国际投资自由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不论是作为投资母国还是东道国都是一举多得、受益颇多的一项政策。

2.国际投资自由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相较于发达国家经济基础普遍薄弱,工业生产水平低,科技发展落后,客观上存在着借助国际资本流入获得促进经济增长的资本与技术的内在需求,因此一般情况下均为接受投资的东道国。首先国际投资自由化的浪潮使得东道国国际资本流入增加,促使了东道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各种形式的外国直接投资几乎无不包含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这样可以节省东道国自行研制所需成本,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然而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目的上已分析,为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其并不是从东道国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发达国家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投资,是因其有利可图,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东道国为加快当前本国经济的发展,通常会忽视诸如本国劳动者权利、生态、资源、环境等社会因素,从而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投资自由化可谓一把双刃剑,而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这把剑所指向的一个对象。

国际投资自由化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价值冲突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原则被人们普遍关注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无关系。经济全球化在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忽视了社会进步,各国强调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市场、资本、技术和公司主宰一切,而世界整体的社会进步、人类大多数的基本权利以及国家受到忽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日益脱节。人们对于发展的认识仅限于发展等于增长的经济发展观的基础上。随着人们为此付出的环境、资源方面沉重代价的增多,20世纪80年代逐渐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即“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1980年,联大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发展理解为人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的环境的全面优化,体现了在发展问题上的现在与未来、整体与局部、理性与价值的多重统一。

(二)国际投资自由化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价值冲突

可持续发展原则重视整体、持续、和谐,强调在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社会及未来的发展,不能禁锢于个人的小我之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削弱另一部分人的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在法理上是一种对实质正义的追求。而国际投资自由化在价值取向上则更注重一国国内经济利益的追求,更强调局部、眼前的效率,两者有着明显相左的价值目标。

1.全球共同发展与国内利益的冲突。国际投资自由化带来的全球资本运动,将世界分为明显的两极,发展中国家变成了发达国家剩余资本与产品的消纳场,廉价劳动力、资源与商品的供应地和储藏有毒有害的工业、生活废品的垃圾站。母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东道国社会利益为代价的,这显然是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违反,是对人类基本人权的践踏。作为基本人权核心的发展权强调“发展是总体的,世界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而条件不利的地区的进步是与最繁荣地区的发展相连的。所以发展应该具有全球性的特点。一项能够持久的发展,只能是所有人的共同发展”。可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人权尤其是发展权的忽视,对发展中国家环境的破坏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国际投资自由化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理念的严重价值冲突,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协调不利的反应。

2.代内与代际利益的冲突。国际投资自由化的扩张使得世界劳动分工和布局越发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已专注于高附加值的非污染的知识产业而作为东道国的发展中国家则成了工业制成品和资源密集实物产品的主要产地,同时也成了全球环境代价的主要承受者。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家园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不注重环境发展的国际投资可能在短期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使母国与东道国双方受益,但这种建立在侵犯后代利益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因其违反了可持续发展原则最终会导致全球环境恶化而使子孙后代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3.效率与公平基本价值的冲突。国际投资自由化强调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充分、有效利用,体现了对经济效率的追求。然而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即可发现,“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国际投资自由化并非一个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体,在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中,效率的追求要大于公平,发展中国家显然是发达国家追逐利益、效率下的牺牲者。可持续发展原则更注重效率与公平这对基本价值取向中的公平价值,更强调效率应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忽视了公平的效率等于没有效率。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对实质公平与正义的体现,而从目前国际投资自由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其显然是偏重效率而忽视对公平与正义这些基本价值的考虑。

国际投资自由化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法律协调

国际投资自由化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冲突与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只要在规范国际投资自由化时引入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理念,相信贯穿了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国际投资自由化浪潮会进一步促进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协调国际投资主要有两种手段,即各国国内立法与国际立法,通过在国内及国际立法中引入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理念,加强对投资“自由”的规范,是实现全球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各国国内立法

1.宪法及普通法律中引入可持续发展原则。宪法是各国国内的根本大法,以其一国国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在宪法中引入可持续发展原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一国国内法律的挑战,因其强调的是全球人类利益的发展。然而随着各国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人权问题的关注,各国对人权的认识已经从传统的以个人为本位的人权观念转为对集体人权及人的发展权的认识。而发展权、集体人权正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体现,各国正在逐渐认识到整个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开始利用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宪法引入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同时,各普通法律如劳动法、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等也应吸纳这一原则理念,从国内法对本国劳动者权益、环境及自然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对在本国境内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为追求经济效益破坏生态环境以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加以禁止,不仅针对外国投资,从而在一国国内形成普遍、良好的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的具有强制力和可执行力的法律。

2.专门的投资立法中引入可持续发展原则。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注重在投资立法中强化对国际投资过度“自由”的限制,以维护本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在外资准入方面,对国际投资的不合理限制应减少,但对有损东道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投资应加以限制,而对有利于东道国及全球持续健康发展的国际投资应加以鼓励。在对外资进入后的管制方面,推行国民待遇,使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一道共同遵循国内法律规定,既不偏袒,也不压制,对有违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行为加以制裁,对维护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行为加以鼓励。

(二)国际立法

在国际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中,各发达国家一直试图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制定一项有约束力的全球性法律规范,以构筑符合其自身利益的国际经济法律框架,《外国直接投资指南》、经合组织成员间的《多边投资协议》(MAI)即是发达国家努力的结果,但均以发展中国家的反对而告终。目前采取最多的还是各国间的双边投资条约。而被视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国际投资法典是WTO框架下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Agreement On Trade Related Investment Measures,简称TRIMs协议)。该协议将投资问题纳入世界多边的法律体制当中,扩大了多边贸易体制规范国际投资的范围和能力。多哈回合对社会立法议题的引入,从一方面来说正是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贯彻,它使得劳工问题、环境问题与投资问题在客观上有了联结点。尽管多哈回合谈判进展缓慢,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这一趋势势不可挡。各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在国际层面上建立或制定投资协议,注意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利益协调,加强外资政策的统一立场,力争建立一个能被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认同的、统一的、透明的投资自由化标准,形成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总之,以追逐国内利益为出发点的国际投资自由化运动与强调全球长期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价值取向上是存在矛盾与冲突的。各国通过国内立法与国际合作的方式,依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国际投资法律秩序是未来国际投资自由化的发展方向,也只有兼顾了全球与未来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全球化下经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碧琼.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贸易竞争优势[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2.李平,甘亚平.入世后中国前沿问题分析[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3.龙文懋.全球化与经济安全[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国际投资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NAFTA 投资 国民待遇 最惠国待遇 征收

国际法层面对投资者权利保护的实践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从双边投资条约到区域性投资条约,再到国际多边投资立法的努力,投资者的权利保护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在所有已经生效的国际性投资条约里,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缔结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第十一章,是到目前为止对投资者权利提供最高保护标准的投资条约,号称外国投资者的“权利法案”。无论是其实体规定中赋予投资者的种种权利,还是其程序设计上赋予投资者的权利侵害救济机制,都达到了其他投资条约所不能企及的高度。作为投资者权利保护演变进程的产物,NAFTA第十一章为国际投资法领域内的投资者权利保护树立了一竿暂时无法逾越的标尺。在投资者权利保护演进的过程中,NAFTA第十一章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其赋予投资者前所未有的保护待遇。这是因为NAFTA第十一章在设计之初,即着眼于如下三个基本目标:第一,确立给外国投资及投资者公正待遇的明确规则,从而建立安全的投资环境;第二,通过消除或放宽现有限制,移除现有的国际投资壁垒;第三,为外国投资者和东道国之间的争端提供一种有效解决机制。在第十一章A节规定了NAFTA缔约方保护国际投资的实体法义务,同时在附件1至附件4中列举了缔约方促进投资自由化的例外情况。而B节则规定了NAFTA缔约方因违反第十一章实体法义务,侵害来自另一缔约方投资者利益而引发争端的解决机制。这三部分内容相辅相成,既有实体法规定,又有程序法保障,既有原则,又不乏例外,共同构成NAFTA独具特色。其创新意义的投资者实体权利保护实践,主要包括对“投资”与“投资者”之定义,对国民待遇与最惠国待遇、征收与补偿等的规定。

一、适用范围

作为各种投资条约中的关键术语和核心条款内容之一,“投资”与“投资者”之定义,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投资条约中那些实质性条款和承诺所涵盖的范围,也决定了东道国对投资者权利的保护程度。

1、“投资”的含义

在国际投资条约中,“投资”的定义通常有三种形式:首先是以资产为基础的定义,其次是以企业为基础的定义,再次是以交易为基础的定义。最初国际投资条约对投资的定义,主要采取以企业为基础的定义,将投资限定为FDI。

NAFTA第十一章在国际投资条约关于“投资”的传统定义基础上,做出了突破性规定,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投资”具体形式涵盖了动产、不动产和其他财产权利,如抵押、质押;公司的股份、债券、股票和其他形式的参股;知识产权,特别是著作权、专利、商标、商业秘密、工艺流程、专有技术和商誉;依合同授予的商业特许权,包括通过签订特许权协议、产品分成合同、分销合同等获取利益。不仅如此,还进一步规定,一成员国投资者的投资,系指该成员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拥有或控制的投资。因此,除了单独由国际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合同引起的货币支付请求权以及与商事交易有关的信用拓展如贸易融资(但不包括对企业的贷款)引起的货币支付请求权之外,任何形态的商业活动,几乎都包含在NAFTA的“投资”范围内。

2、“投资者”之定义

和投资之定义一样,有关“投资者”之定义同样在范围上也存在宽松与否之分。许多传统投资条约将投资者划为自然人和企业,而判断自然人或企业投资者是否属于投资条约涵盖范围的唯一标准,是该投资者的国籍。企业国籍的判断,则通常根据缔约国国内法来确定的。NAFTA第十一章所涵盖的“投资者”范围,虽然也是由一成员国的国民和企业两部分组成,但其中的国民不仅包括具有该成员国国籍的公民,也包括该成员国的合法永久居民乃至该成员国认可的其他成员;企业则既包括依该成员国法律设立、组建的一切形式的商业实体,也包括以分支机构名义在该成员国领域内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由此,其没有遵循以往投资条约通行的以国籍作为确定投资者合格与否唯一标准的做法。

二、待遇原则

避免外国投资者基于国籍而遭受歧视性待遇,是任何投资条约缔结的一项基本目标。为达致这以目标,投资条约一般将国民待遇与最惠国待遇列为条约的基本原则,赋予投资者这两项待遇。

1、国民待遇

国际投资法上的国民待遇,要求一国以对待本国投资者的同样方式对待外国投资者,外国投资者同本国投资者在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方面具有同等地位,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争。完全的国民待遇,意味着外国投资者与本国投资者之间在投资待遇上没有任何差别,或者两者之间的任何差别都不得使外国投资者处于任何不利境地。但在实践中,不同东道国出于国家需要,往往会对国民待遇的使用施加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表现为国民待遇原则上之适用于外资进入后的投资营运阶段,而不适用于外资准入阶段,传统的投资条约基本上如此规定;或者表现为国民待遇只适用于一些特定的部门,其他部门则不适用,最为明显的就是GATS关于国民待遇适用的规定。

到目前为止,在国民待遇领域走得最远的投资条约是NAFTA的相关规定。在投资的开业、收购、管理、计划的实施、经营以及销售或其他投资安排方面,任何一方给予另一方投资者或其投资的待遇不得低于在相同情形下,其给予本国投资者或其投资的待遇。这就意味着NAFTA的国民待遇适用范围涵盖了投资的所有阶段,NAFTA成员国的投资者不仅在投资进入后的营运阶段可以享受国民待遇,而且在投资准入阶段同样与东道国投资者的待遇毫无区别。NAFTA关于国民待遇规定的另一项显著特点,就是明确规定了成员国的州或省等地方政府在给予投资者国民待遇时,不得低于在相同情形下该地方政府给予其所属本国投资者及投资的最惠国待遇。

2、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基本含义:根据条约,在某些特定的事项和范围内,一成员国给予另一成员国的投资者或投资之待遇,不低于其给予任何第三方投资者或投资之待遇。NAFTA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与关于国民待遇的规定相似,即在投资的开业、收购、扩张、管理、计划的实施、经营以及销售或其他方面,一方给予另一方投资者或投资的待遇不得低于在相同情形下,其给予另一方或非成员方投资者或投资的待遇。而且进一步规定,一方给予另一方投资者或投资的待遇,应当选择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中之较优惠者。不仅适用于投资开业后的阶段,同样也适用于投资的准入阶段。

三、征收与补偿

长期以来,征收及其补偿问题一直是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有关投资者权利保护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应为它涉及对投资者财产权的处理,而财产权一般被视为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征收方式、征收条件、补偿标准等关键问题上,资本输入国与输入国之间的分歧更是一直存在,并尤为严重。

1、征收方式

首先在征收方式上,NAFTA第1110条第1款规定:“任何成员国不得直接或间接国有化或征收在其境内另一成员国投资者之投资,或者对该投资采取相当于国有化或征收之措施”,从而清楚、明确的承认征收方式有直接、间接之分,肯定“任何相当于国有化或征收的措施”的存在。体现了对多样化征收方式的防范和禁止。对于直接征收,即东道国明示的剥夺外国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并将其收归国有的行为,国际社会一般均承认此典型的征收。NAFTA不仅明文禁止间接征收,在实践中也对间接征收采取较为宽泛的认定标准。东道国的某类措施只要间接但有效的剥夺投资者对其投资的使用或享有,从而与直接征收一样剥夺了投资者对其财产形式上的所有权,即属于NAFTA禁止之列。

2、征收条件

NAFTA明确规定一项合法的征收必须是为了公共目的,基于非歧视原则,符合公共程序,做出补偿。如果不全部满足这四项条件,就构成NAFTA上的违法征收。

3、补偿标准

如上所述,有征收,即应有补偿,否则属违法征收。在NAFTA的成员国中,美国是“即时、充分、有效”补偿原则的忠实推行者。早在NAFTA成立之前,美国即通过美式BIT推行这一原则。在美国看来,实行征收的国家有义务对外国财产所有人支付全部赔偿,并且这一点构成最低待遇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达不到这一标准,国家就必须负赔偿责任。要求对投资之征收实行高标准的补偿,是美国在与他国缔结投资条约时丝毫不放松的一项条件。

NAFTA第十一章的诞生预示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制定国际投资规则的注意力从WTO框架内的努力转向了通过双边或区域合作,构建理想的国际投资规则。NAFTA第十一章是迄今为止全球最为全面的国际投资条约。它标志着在外资待遇、征收及其补偿、东道国对外资的管理、国际投资争端解决等国际投资法的重要领域里,观点长期严重对立的美国和墨西哥放弃了分歧,融入到了NAFTA第十一章中;对于美加两国首次相互达成如此全面的国际投资条约,意味着发达国家相互间也接受了高标准投资保护义务的约束。

【参考文献】

[1] 陈安:国际投资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余劲松:国际投资法[M].法律出版社,2003.

[3] 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国际投资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新思路;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69-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2—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4%以上的;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 457.5亿美元,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1]。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拐点,自那时开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新阶段。同样在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世界开始步入低碳经济时代。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尽可能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对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要求,而中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多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也不能适应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先进的低碳管理制度与经验对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而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对科技领域的投资所占比重很低。低碳经济的兴起将催生一个巨大的低碳产业市场,如何占领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际市场也是中国要面对的问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的与低碳经济兴起的契合,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机遇。中国当前的对外直接投资思路不能适应世界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思路是中国政府和企业要妥善处理好的问题。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思路转变的必要性分析

1.国内发展低碳经济需求的推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CO2排放国,而且占世界排放总量的比重还在不断上升。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面临巨大的碳减排压力。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完成,仍处于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阶段。二是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和“以煤炭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状况决定了,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只能依赖于降低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依赖于技术的创新与制度创新,其中低碳技术是关键。中国整体科技水平低,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也是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制约因素。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都有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的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情况并不乐观。先前中国实行的“市场换技术”策略,丢了市场却没有得到多少核心技术。用钱买不到核心技术,核心技术要自主开发。自主开发有两条路可以走,在国内自主开发和在国外自主开发。前者往往存在成本高,研发周期长的问题。后者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智力资源密集、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利用当地的智力资源进行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投资国导入先进技术的手段正日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到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高新技术的垄断,与国内独立开发相比成本低得多。”[2]寻求先进低碳技术将是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动因。

2.减轻国内碳减排压力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的是外贸导向型的发展策略,对外贸易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中国进出口总额均有所下降以外,中国对外贸易保持着高速增长势头,贸易顺差也持续扩大。对外贸易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面功不可没,但也同样给中国的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许多研究都表明:贸易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增加的一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发达国家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而排放的,即通过出口大量廉价商品而排放的[3]。从国际贸易视角看,由于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出现地域的分离而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归属权的争议,这部分蕴藏在贸易品中的温室气体称为“贸易内涵排放”。Weberetal(2008)发现中国的净出口产品的碳排放量占国内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12%增加到2005年的1/3强。潘家华(2008)研究发现考虑加工贸易的情况下,2006年中国出口碳排放约为31.4亿吨,净出口内涵排放达12.5亿吨CO2 [4]。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加大对产品设计开发和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投资,尽早摆脱在“微笑曲线”底端进行高碳强度和高能耗加工而低利润的局面。同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中国的边际产业和高能耗产业转移到国外。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外贸内涵排放给中国带来的减排压力。

3.占领国际投资新领域的要求。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尽可能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庞大工程,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根据OECD/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8》,“根据参考情景预测,在2007—2030年期间需要累计投资总额超过26万亿美元(以2007年美元价值计算)”;“在两个气候政策情境中,能源供应和需求的巨大转变需要大幅增加新的资本开支,尤其是在发电厂、更多的节能设备和电器方面。在2010—2030年期间,政策情景总计需要比参考情景多投资4.1万亿美元,平均相当于每年世界GDP的0.24%。其中大部分投资用于现有技术的部署和改进。” [5]“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报告中估计,目前有1 700 亿美元的能源效率投资机会,其内部收益率(IRR)将达到17% 或更高。麦肯锡的研究表明,一项旨在利用提高能源效率的成本效益机会的计划,有可能使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减少一半,并能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极具吸引力的投资回报。”[6]由上可以看出,低碳经济发展将催生一个非常广阔的低碳投资市场。中国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阶段,改变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思路,抓住低碳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占领国际投资的新领域,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莫大的积极影响。

4.适应各国经济政策变动的需要。面对即将来临的低碳时代,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通过立法或政府政策的方式确立了国内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通过税收、补贴等财政手段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通过限额—贸易机制来发展低碳经济,降低成本。总而言之,以后企业不可能再像原来那样无所顾忌的进行温室气体排放,必须进行低碳投资,开展节能减排,使自己的生产过程符合相关国家的环境法律要求。中国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也要意识到这种变化,积极转变投资思路。在直接投资中注重节能减排,重点投向低碳产业领域,积极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的低碳经济管理经验。此外,欧美发达国家还打算实施碳关税使气候成本内部化,将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使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下降甚至发生逆转。对外贸易在中国国民经济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目前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的一半以上。碳关税一旦实行将对以上行业的出口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除了积极采取碳减排措施外,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不啻为绕过欧美发达国家碳关税壁垒的好办法。

5.改变中国企业形象的大好机遇。全球企业的经营理念已经发生变化,企业社会责任兴起并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趋势。当今气候变暖是全球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必然要注重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道路。低碳经济的兴起与发展必将深刻改变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和对企业产品的选择。在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更注重节能减排,将改变生活合消费方式,选择购买含碳量低的商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据《文汇报》报道,85%的英国消费者在购买时会考虑产品的环境成本,而非传统意义的‘性价比’。”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企业与外国外消费者的直接接触。在低碳经济时代,中国企业转变对外投资思路,积极进行节能减排,履行相关的环境义务,创建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将改善中国企业在外国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减少当地居民对中国企业的抵触情绪,对提升中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使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的机会大大增加。此外,中国企业国际形象的改善还将有利于改善中国商品的出口环境,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三、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3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个拐点。面对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挑战,低碳经济逐渐兴起。2003年英国政府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确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世界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世界进入低碳经济时代的历史性重合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鉴于国内发展低碳经济需求的推动,减轻国内碳排放压力,占领国际投资新领域,适应各国经济政策变动,改变中国企业形象等各项需求,中国要积极改变对外直接投资思路,以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等.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EB/OL].商务部网站,mofcom.省略.

[2] 杨大楷.国际投资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291.

[3] 李丽平,等.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G]//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35.

[4] 易纲,等.最终消费排放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1):5.

国际投资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财务管理;跨国公司;国际理财环境;国际税收管理;国际投资管理

    一、国际财务管理概述

    (一)国际财务管理的定义

    迄今为止,人们尚未对国际财务管理形成统一的认识。国际财务管理是指按照有关国际惯例和国际经济法的相应条款,根据国际企业财务收支的特点,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企业国际财务活动及其所形成的财务关系的一系列职能性管理活动。本文所讨论的国际财务管理与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在内容上不尽相同,前者主要指跨国企业对国际业务的财务管理,而后者既包括跨国企业对国际业务部分的财务管理,又包括对其国内业务的财务管理。

    (二)国际财务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企业国际化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当企业的经营走出了国门之后,企业的财务活动也必然随之超越国界,由此产生了国际财务管理这一新的领域。国际企业是相对于国内企业而言的,泛指一切超越国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其中,跨国公司是最典型、最全面的国际企业。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国际财务管理成为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西方财务管理学界进行重点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

    在我国,国际财务管理也成为我国财务管理界急需为之投入精力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国际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是这个领域的基础性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开展国际财务管理研究的需要,而且是指导国际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更是培养国际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

    二、目前国际财务管理的体系及评价

    (一)夏乐书模式

    本模式的主要架构为:绪论-国际筹资管理-国际投资管理-外汇风险管理。由于这种体系的代表作是夏乐书编着的《国际财务管理》,故称为“夏乐书模式”。这个体系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内容,比如对国际理财环境的分析。而这个问题对跨国经营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跨国公司理财活动涉及面较广,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地理、自然、技术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跨国公司的理财活动,这些因素大致分为经济环境、社会环境、金融环境、税收环境等四大类,这些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特定的跨国公司理财环境。

    (二)蒋屏模式

    本模式的主要架构为:国际财务管理基础分析-外汇风险管理-国际筹资管理-国际投资管理。由于这种体系的代表作是蒋屏主编的《国际财务管理》,故称其为“蒋屏模式”。这种体系实际上是在分析国际财务环境的前提下,以汇率行为为基础,将国际财务管理从总体上分为国际筹资和国际投资两大部分。

    与蒋屏模式相类似的还有Jeff Madura所着的《国际财务管理》。这个体系虽然分为五个部分,但很明显,其中第二、第三部分是讲同一方面的内容,即外汇汇率的问题。而第四部分短期资产和短期负债管理主要是讲国际融资,第五部分的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管理侧重对国际投资的研究。

    (三)陈玉菁模式

    本模式的主要架构为:国际财务管理基础分析-外汇风险管理-国际筹资管理-国际投资管理-国际税务管理。本模式的命名原则是因为该体系的代表作是陈玉菁所着的《国际财务管理》。

    陈玉菁模式的前四个部分与蒋屏模式类似,只不过在最后增加了国际税务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当然第一部分的基础问题研究有别于前一体系对国际理财环境的分析,它的范围更广,研究的内容更丰富一些。

    在此,有必要对国际税务的问题强调一下,因为它的确是现代国际经营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四)其他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的宋常在《国际财务管理的整体构架》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国际筹资管理;第二,国际投资管理;第三,国际收益管理;第四,外汇风险管理;第五,国际转让定价;第六,国际并购理财;第七,国际理财环境;第八,国际理财目标;第九,国际理财方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筹资和投资作为财务管理学最基本的内容,在国际财务管理这一分支中仍然是最基本的内容,不同的是,各个学者对国际理财环境、外汇风险管理、国际税务管理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同时,针对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跨国企业面临许多的问题,必须随着企业的发展得到管理者的重视,同时理论界学者也要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这样跨国企业才可能健康发展,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研究才能日益完善。

    三、我国国际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国际财务管理的理财目标

    国际理财目标具有两重性、层次性及时域性等特点,同时,理财主体多元化与财务关系多维化,国际理财目标应设定为“相关财富(利益)最大化”,即以长期合并收益为主,辅之以资产流动性和股票市场价值,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财务目标体系。这种观点突破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突出了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在跨国经营的条件下,强调了资产的流动性,并合理考虑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是站在国际理财环境中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综合概括。

    (二)国际财务管理的特点

    1、全球性与整体性。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财务管理决定了国际财务管理也具有全球战略的特征。全球战略的实施要求高层管理当局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把国际性营利组织视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单位或经济实体。因此,国际性营利组织在财务管理的理念与战略上具有全球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协同性与耗散性。国际性营利组织在财务结构及组织上,一般实行适度的集权制和内部一体化,以便利用该组织整体所具有的诸如“资源配置”等特殊能力,促使各成员单位或子(分)公司贯彻统一的财务政策并协同作战,从而发挥或取得犹如“1+1>2”的协同效应。与此同时,国际性营利组织还实行相应的分权制,这是缘于其众多成员单位耗散地分布于全球,而他们又有着不尽相同的业务特征和异质复杂的外界环境。只有实行相应的分权制,才能使之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以便灵活有效地开展经营与理财活动。可见,国际性营利组织在财务管理的结构与组织上具有协同性和耗散性的特点。

    3、异质性与复杂性。世界各地的经济状况、政治气候、法律规定、文化习俗及社会背景各不相同,且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国际性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其他方面,也是国际财务管理有别于国内单一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而又显着的特征。因此,国际性营利组织在财务管理的条件与环境上具有异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4、多元性与层次性。在异质复杂的理财环境里,国际性营利组织在从事财务管理时,既应谋求经济利益,又应重视社会效益,并以前者为基础。可见,国际性营利组织在财务管理的动因与目标上具有多元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5、灵活性与不确定性。基于独特的财务理念和理财目标,国际企业在资本运作、收益分配、风险规避及转让定价等战略性财务方面大都实行统一性政策和一体化管理,以确保全球战略的实施及长期利益的实现。与此同时,鉴于异质复杂的财务环境与动态多变的业务活动,国际企业在财务管理具体策略与技术方法等战术性财务方面往往采取灵活性政策和机动化原则。

    国际企业为实施或实践其全球战略,大都进行多角化经营,因而涉足行业众多,分布区域广泛,理财活动多样,由此也决定了国际企业在所从事的国际资本运作具有特殊性。国际企业在筹措资金方面有多种方式,既可以利用国际股票市场,又可以利用国际债券市场或国际租赁等,显然,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多种多样,筹资来源具有很大的可选择性。在资金投放方面,多角化经营和多样化理财,使国际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并有望取得更大、更高的收益。然而,全球性、多样化的理财活动给国际企业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也因全球各地诸多异质复杂的环境因素及其交织影响而使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较高、较大的风险。

    (三)当前我国国际财务管理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治风险问题。政治风险的存在不仅影响到国际企业的经营成效,而且影响到企业资产的安全。有时出于经济动因(如维持资源的国家控制,国际收支平衡,良好的产业结构)、政治动因(如民族自尊,国家主权完整,政治信仰)等,这类政治风险是国际企业独有的。

    2、外汇风险问题。外汇风险问题是指一个组织、经济实体或个人的资产(债权、权益)与负债(债务、义务),因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其价值上涨或下降的可能性,外汇风险可分为三大类:交易风险、财会风险、经济风险。

    3、资金管理问题。国际企业资金管理问题主要涉及资金管理及内部资金流量管理两个领域。国际企业资金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三大方面。国际企业资金流量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转移、投资决策、资金筹措和资本运营等方面。

    4、国际税务问题。国际企业在多重税收制度下经营,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子公司要根据各国有关的税收规则进行纳税,有时会出现双重课税的可能,很容易使国际企业承担不合理的税收负担。

    5、内部财务控制和评价问题。各国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环境的多样性,以及财务、会计、税收制度的差异,要求国际企业在各地的子公司采取有差别的财务政策,尽力适应当地的环境要求,而这些往往意味着总部财务控制的难度加大。国际企业共同拥有的多种资源和一个适用于所有集团成员的共同目标。虽然在形式上各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但其利益必须服从总体利益。这意味着实现总体利益的过程中,有可能损害某一局部的利润目

    标,并不可避免地引起利润水平的失真,导致利润考核问题的复杂化。

    四、我国国际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界定了国际财务管理的内涵,明确了国际财务管理的理财目标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对目前国际财务管理体系的剖析和构建国际财务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将我国将国际财务管理分为三大部分,共九章内容比较合适,架构体系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是概论,包括四章。具体内容是:第一章交代国际财务管理的基本问题,包括国际财务管理的概念、理财目标、特点和作用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介绍国际财务管理的理财环境,主要是对国际企业面临的他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作具体分析。第三章讨论外汇风险管理。这一章还将涉及国际货币制度和国际收支的内容,同时由汇率因素引起的期权、期货市场的内容也有涉及。第四章是国际理财战略管理。本章将对国际企业理财战略的基本内容和理财战略的形势作具体分析。

    第二部分是国际经营管理,这部分涉及国际企业实际运作的四个重要内容,包括国际融资管理,国际投资管理,国际转让和国际并购,国际纳税管理。其中,第五章的具体内容是国际融资管理。除了国际企业内部融资外,主要阐述两大内容,国际债务融资和国际股票融资,同时对一些衍生金融工具融资也做了一些分析。第六章是国际投资管理,着重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投资环境的评价;其次是对投资项目的风险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和研究;再次是对投资方式作具体的分析。第七章研究国际转让与国际并购(敌意并购的问题除外)。首先分析国际转让与并购的动因,接下来对具体操作做一些初步的试探,最后分析成功的国际转让与国际并购会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第八章是国际纳税管理,世界各国税收制度差异较大,而课税对国际企业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

    第三部分是国际经营的业绩评价(比财务分析中讨论的业绩评价范围更广),这部分内容是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做进一步分析,找出企业经营中的先进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期经营战略和理财战略的制定提供最直接、最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才丽辉,高绍英.浅谈国际化趋势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4(7).

    2、王桂芝,朱洪友.财务管理国际化新动态[J].森林工程,2004(3).

    3、刘冰.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