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母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到了外婆家的大门,外婆看着我们来,就迈着小脚跑出来把我抱在怀里,亲了又亲,母亲一个劲地催我叫“外婆”,我喃喃地叫了一声“外婆”,外婆乐得欢天喜地,又回里屋给我拿来了很多的糖果。
??母亲似乎放心地走了,从此我在外婆家常住了,我可以依赖的就是外婆。
??一早起来,便嚷着让外婆给我穿衣服。肚子饿了,我就跑到外婆的身边。在外面受小伙伴欺负了,我也是在外婆的怀里大哭一场,然后在外婆暖暖的怀里睡着。
??小的时候,我还经常尿湿裤子,外婆从不发火。每一次外婆都是急急忙忙给我换了,然后轻轻地拍一下我的屁股,责怪着说:“看你下次还敢不敢这样 ”
??该到读书的年龄了,我又是哭,又是闹,就是不愿意去比监狱还难受的地方,外婆束手无策,好说好歹我才愿意去,可是我要外婆每天放学后在学校门口等我。
??就这样,第一天放学后,我就看见了疲惫瘦小的外婆在风中站着等我。那时的我根本就不知道心疼外婆,她是小脚,走路非常吃力,可是外婆和我读书一样从来没有缺席过。六年了,外婆在小学的校门后等了我六年,外婆在那条坑坑洼洼的路上踉踉跄跄走了六年。
??小学毕业以后,我被母亲接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开始的时候,我是死活不愿意跟母亲回去。在这些年的生活里我已经离不开了外婆,可是这里没有初中,高中,懂事的我还是没有扭过固执的母亲,我跟在母亲的后面离开了相依了十年的外婆。
??还记得走的时候,外婆依依不舍,把我们送上了车,外婆还在不停地向我们招手。外婆熟悉的身影变得越来越模糊,车上的我也哭成了泪人,抬头看着母亲,她的脸上也有那晶莹的泪滴。
??母亲和外婆一样深深地爱着我。回来后,没有多久我就习惯了跟母亲的相处,可是我还是常常想着慈祥善良的外婆。
??后来我回去看过几次外婆。看到我来,外婆高兴万分,她会在厨房里忙整整一天,就是为了给我做小时候喜欢吃的菜;她会烧红薯给我吃,哪怕她记性很差,可是她还是没有忘记她的外孙女最喜欢吃烧红薯。我的好外婆,她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在那几天的时候里给了我。
??就在我去北京读大学的时候,接到了外婆病重的消息,听母亲在电话里说她在床上躺了整整四天了,不吃不喝,好在还没有断气,所有的亲人除了我都到了,似乎外婆还在等着我。
??我匆匆请了假,就去赶车。第二天我风尘仆仆回到了外婆的老家,当我看到奄奄一息的外婆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失声痛哭起来,我一遍一遍呼喊着外婆,外婆听到我的呼喊声了吗?她含含糊糊的声音,我们谁也听不清楚,没过多久,外婆就断气了。
??外婆是在等我,等她的这个不常回去的外孙女。
??外婆的一生里有过多少对我的等待,有时是在家的门口,有时是在回家的路上,有时是在学校的门口,只有最后一次外婆是在病床上完成了她的最后一次等待。
??母亲的母亲走了,母亲和我一样的悲伤,我能做的就是对我的母亲好一点,才能告慰在黄泉下的另外一位伟大的母亲。
??这一生母亲给的爱是厚重的,而母亲的母亲,外婆给我的爱和关怀也是让我刻骨铭心的。
??母亲是伟大的,母亲的母亲也是伟大的。他们无私地把爱给了我们,他们无怨无悔付出为了我们。他们是上帝派给我们的天使。
流浪了几天,刚刚归来,原本想在外一段时间的,因为再过几天就是母亲节了,要回来看母亲给母亲上坟。这次,回家的路似乎很长,我木然的望着窗外,看着田野风景扑面而来,又飞样的后退,最后消失在视线之外。我,想着妈妈!
最近,朋友,也很少联络了,爱情,依旧一片苍茫。偶尔我会产生一种错觉,一种以为自己真的是一个潇洒地可以很快忘记忧伤的人的错觉,惟有想到母亲时。喜欢一个人在外,什么都不想,想到那逛逛就到哪逛逛。前天,一个人逛街的时候,在一个卖布鞋的铺前,伫立了很久,以前最爱给妈妈买布鞋,可现在该买给谁啊?顿时泪静静的流下。妈妈的脚因为小时候家穷,鞋总是到小到不能穿才换,导致了脚变形,所以,近几年有了那种完全是手工棉布做的鞋,总爱给她买。妈妈的离开,让我过早的经历生死离别,也让我捂出很多。多么希望妈妈的离去是一场梦,当我醒来,又可以看到温暖、慈爱的妈妈。当明白这是一个我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对死神我就不再敬畏了,如果死神能这么轻易地将我至亲至爱的人带走,它还有什么可值得我敬畏的?
母亲这一生艰辛非常!从年轻时就疾病缠身,总是很佩服妈妈的对付病魔的勇气和毅力,几十年来总是每天不间断的大把吃药,却从不向我们诉苦。头几年,我每天晚上会给妈妈按摩,妈妈那时总会感到很是惬意,感叹道:“还是闺女细心啊”。可只坚持了几年,现在心里满是惭愧与内疚,就是这样的小事,对于妈妈是幸福。我不知道那时自己成天在忙些什么?几年前,妈妈因为糖尿病引起的病发症,右眼几近失明,左眼看人也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在济南动手术,可到了手术室因为妈妈的心脏和血压的问题,没能动成,下了手术室,爸爸拉着妈妈的手说:“眼睛看不见了,我拉着你”。妈妈和我们兄妹几个都流泪的点了点头。妈妈有幸,遇到真正爱她照顾她一辈子的爸爸。现在每每看到爸爸,总会想哭,从妈妈离去到现在爸爸依然还是每夜失眠,所以已近七十的他总要到外面奔波忙碌着,只有这样他才会好过点。说到这,真的要感谢一下爸爸的朋友和徒弟们,他们能够了解爸爸,所以总会用各种理由要爸爸去他们那里,我知道他们的用心良苦,感谢他们!
因为我千里迢迢远嫁他乡,母亲的心胸便横跨了地北和天南。她所承载的,已超出了一个平常母亲的负重。女儿出生六个月后,我要赶到安徽上班,受当时生活条件的限制,女儿不能带在身边,我不得不把她留在老家黑龙江。此后的一千六百多个日夜,母亲替我承担起了本应我承担的责任。
照片成为我了解女儿成长历程的窗口。“百日留影”很显然是在照相馆拍的,小家伙悠然地坐在椅子上,憨憨地笑着,眉宇间流动的快乐让我这个当妈的心里踏实了许多。猛然间,照片下面边沿部分一只粗糙的手跃入眼里,那是母亲的手!紧紧地扶着孩子的小腹,生怕她一不小心跌下去。我看不见母亲的脸,却可以知道她怎样抱着女儿小心翼翼地走到照相馆,可以知道她佝偻臃肿的身躯如何躲开摄影师的镜头,而做这一切的本该是我。
以后的日子,女儿的照片源源不断地寄来,有在家里拍的生活照。有在影楼拍的特写。有母亲抱着的、有蹒跚学步的、有吃得满嘴流油的、有张牙舞爪仰天大笑的……“抚摸”着她胖胖的小腿,母亲如何把她养得如此健壮?欣赏着她楚楚的穿着,是母亲细密的针脚包裹得她有模有样。
我在他乡以极大的耐力坚持了四年多,不排除母亲的支持与理解。而母亲所展现的耐力和坚持却超出我太多太多。
女儿一日四餐,一向大大咧咧的母亲竟然也细致起来了,戴上老花镜,一句一句看着科学喂养手册,严格按照这个阶段婴儿的进食量喂奶粉。女儿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再听话地等着喂饭,而是无限炫耀地从这个房间蹿到那个房间,循环往复,似乎在宣告:“我会直立行走了。”母亲便如影随形,弯腰屈背。一顿饭就是一次战斗,往往到最后,母亲吃的只有残羹剩饭了。女儿有一个时期喜欢在室外闲逛,看车、看人、看天地,月上中天还不愿进门,母亲上了一天的班后仍然乐此不疲地舍命陪“小人”。女儿夜半无来由地啼哭时,母亲抱着她在小台灯的光晕里来回踱步的剪影,是我不敢轻易去触摸的,我怕视线模糊了那珍贵的瞬间。
为减轻我的思儿之苦,母亲带着女儿来看我。黑龙江到安徽,四千里路途,一老一小在空气不流通的车厢里闷上两天,情形可想而知。女儿两岁大时,母亲带着女儿从哈尔滨上车后,试图把中铺换成下铺,没能成功,母亲只好携着女儿在中铺的上上下下中坚持到了终点。她们是怎样爬上爬下的,我从不敢去想。还有一次,我要赶到江苏的婆婆家过年,母亲为了大家都能够团聚,毅然决定前往江苏。我们是在上海碰头的。从上海到婆婆家还要乘五六个小时的汽车,由于晕车,我紧闭着眼睛昏昏欲睡。可同样晕车的母亲却在一路上与孩子说说笑笑,在肮脏的车厢里调节着快乐的心情。母亲是怎样若无其事地应对晕车的,我从不敢去想。
母爱是一丝阳光,
在寒冷的冬天,
为我们送来温暖;
母爱是一座清泉,
在迷茫的沙漠中,
为我们送来清新的希望;
母爱是枝叶茂密的大树,
即使在炎炎夏日,
也甘愿撑起一片绿阴。
母爱是辽阔的大海,
无边无际,不求回报;
母爱是一缕微风,
送来清凉与芬芳;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是我们幸福的源泉。
如果我是蘑菇,
母亲就是雨水,养育我;
如果我是世间万物,
那么母亲就是醉人的春风,
令我复苏,生机勃勃;
如果我是花朵,
母亲就是美丽的春天,任我绽放;
如果我是闹钟,
母亲就是电池,
为我的前进加油鼓劲;
母亲哺育了我,
让我健康快乐地成长,
“母”这个字最开始代表母亲,始于商朝甲骨文时代。“母”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女”字加上两乳,象征哺乳女性之形。这也是“母”最早的出现。“母亲”二字的出现随着“母”的出现而水到渠成。
古代能作“母”的别称的还有“妣”字,秦汉之际《尔雅》一书在《释亲》中写道:“父为考,母为妣。”只不过后来妣这个字在唐代之后逐渐改用来指去世的母亲。
此后一直过了1000多年,“妈”这个字才第一次代表母亲。在三国时代张揖在其所著《广雅・释亲》一节中说:“妈,母也。”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在张揖的这本书里,也出现了与“妈”对应的“爸”。(“翁,爸,爹,?,父也。”)这一时期另一个可以指代母亲的词汇也出现了――“姥”(发音同“母”)。流行于南北朝的著名长诗《孔雀东南飞》里说“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意思就是母亲。一般来说,在成文的东西里,母、姥出现的较多,在生活口语中则以“妈”的称谓出现。在元代,还出现了一个可以指代母亲的词汇,那就是“奶奶”,用“奶奶”来称谓母亲,在南北都有出现,而且至今在山西和福建一些地区,仍旧保留着“奶奶”这样的用法。
“妈妈”的出现
以前曾有观点认为,“妈妈”是舶来品,在中国使用的时间顶多100年左右。这实际是错的,“妈妈”在宋代就用来指代母亲了。也就是在“妈”字作为母亲的指代出现之后近1000年,古人在口语中终于出现了“妈妈”的叠音说法来称呼母亲。这时候的“妈妈”出现在文字中,常常是与“爹爹”对应出现。南宋诗人汪应辰(此人17岁中状元,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曾经写道:“维年月日,爹爹妈妈以清酌、时果、庶羞之奠……”
从宋元时代开始,“妈妈”一词大量出现在当时民间的口语和戏曲中。一些学者认为,“妈妈”的大量出现,可能是北方少数民族对母亲的称谓对当时的语言产生了影响。目前保留的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根据学者考证,创作于南宋时期)中,就提到“妈妈两国夫人刘氏,知它享的多少荣华,受的多少富贵。”南宋文学家洪迈所著《夷坚志》里也有儿子拜见母亲称其为“妈妈”的描写。创作于元代末年的著名南戏《琵琶记》,戏中主角蔡邕称呼其父母就用的是“爹爹妈妈”。
虽然“妈妈”在这一时期开始广泛使用来称呼母亲,但是“妈妈”在此后大约500年的时间里还保留着多种含义。比如,宋代周著所著《清波凌志》中,用“妈妈”指代年纪大的妻子;元代俞琰所著《席上腐谈》中说:“今人称妇人为妈妈。”也就是用“妈妈”来指代结婚的年长妇女;“妈妈”还在宋元时期指代妓院里的老鸨,成书于宋元之际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对名妓李师师的老鸨子就称为“妈妈”。这种用法,在后来的元明成书的《水浒传》中大量使用。此外,“妈妈”还在许多场合指代祖母、曾祖母,比如南宋叶绍翁所著《四朝见闻录》,宋宁宗即称呼自己的曾祖母宋高宗吴皇后为“大妈妈”。
从宋元开始,称谓母亲的比较雅的字是“娘”,南北通用,其中北方基本只用“娘”,而南方是“娘”“妈”都用。其实“娘”字在唐代之前是用来形容年轻小姑娘的,用来指代母亲的是“”。按照清代学者段玉裁的观点,这俩字在唐代以前是不能混用的。而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娘”开始具有了母亲的意思,到了宋元时代,“娘”“”彻底混用,既可指母亲,也可指年轻女子,两个字也逐渐成了一个字――“娘”。
母亲节与近代中国
许多人以为母亲节是最近30年来进入中国的洋玩意儿。实际不然,1923年美国决定以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1926年中国浙江就有人举办了母亲节纪念活动。1935年,当时的《妇女共鸣》杂志报道了上海各界纪念母亲节的情况:“上海中外妇女均集会举行纪念,中华团体计有中华妇女节制会、中华妇女……合于是日下午三时,在圆明园路会所举行纪念礼,来宾百余人。”
在母亲节进入中国的早期,母亲节相关的纪念活动主要是由来华的传教士来推动的,因此最初几年,很多活动都是在教会、教堂举行,具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因此,与中国国民结合并不紧密,而且往往局限于大城市的少数达官贵人的自娱自乐。
但是,由于母亲节传入的节点,正是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关键时刻,因此母亲节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尤其是1937年全面爆发后,万千中华儿女奋起抗击日本法西斯,母亲送子上战场,要承担的是相思之苦甚至丧子之苦。1939年《妇女生活》发表纪念母亲节的文章,其中写道:万千中国母亲为了保障更多华夏子孙的生存权,更是忍痛把自己心爱的儿女送往前线,去抗击日本法西斯,争取国家民族的自由、独立、解放和世界永久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