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市场外汇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外汇衍生品市场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了防范和管理汇率风险的渠道
规避和转移汇率风险是外汇衍生产品的首要功能,这一功能也是外汇衍生品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面对汇率浮动的新环境,银行和其他的金融机构通过开发出外汇衍生产品来更好地控制风险。国际市场外汇衍生品主要包括远期、掉期、期权、及以上产品的组合,近年来外汇衍生品在外汇市场中的比重逐渐增长,并超越即期产品比重,2010 年全球外汇日均交易量约为 4 万亿美元,其中外汇衍生品市场份额就超过60%。从我国情况看,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各类经济主体都面临着自主管理汇率风险的挑战,需要相应的工具和渠道来防范和管理汇率风险。如果缺乏这种渠道,汇率风险会在金融机构和企业内部累积,在汇率波动比较剧烈时可能会引发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较大亏损甚至破产,从而导致整体经济的系统性风险。从经济个体看,衍生品为其防范和管理汇率风险提供了新的工具,使经济主体能够专注于自身的生产经营,而从宏观经济看,经济个体抵御汇率风险能力的增强也同时意味汇率风险对国际收支和金融市场稳定的冲击减弱。
(二)外汇衍生交易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对金融市场稳定的促进作用
从国外外汇衍生品市场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看,作为外汇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汇衍生品极大促进了外汇市场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了外汇市场的作用。一是增加市场流动性。外汇衍生品交易的一大特点是高杠杆性,对于交易规模较小的外汇市场而言,引入外汇衍生品交易可活跃市场交易,增加市场流动性。二是提高交易效率。外汇衍生品交易的另一特点是交易方式灵活,市场交易者可依据自身需求,通过不同的产品组合达到规避风险获取利润的目的,提高了金融市场交易的整体效率。三是价值发现。外汇衍生品市场交易者众多,交易价格透明公开,由于现货和期货市场的价格紧密联系,外汇衍生品交易反映了交易者对价格走势的预期。同时,市场之间或不同金融工具之间的各种套利行为增加了不同市场和不同国家市场间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市场的竞争,缩小买卖差价,修正某些单一市场的不正确定价。
(三)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外汇衍生产品为中央银行提供了一种新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央行可通过衍生产品达到引导预期,降低汇率波动性等目的。首先,使用衍生产品可以减少市场波动性。例如1996 年,墨西哥中央银行建立了外汇期权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墨西哥央行不通过直接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可以在墨西哥比索升值时累积外汇储备,同时不增加贬值时买入比索的压力,达到熨平比索汇率的波动目的。其次,引导预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外汇干预的效果:一方面,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本身会通过市场预期对汇率产生影响,由此形成外汇干预的直接效果;另一方面,外汇干预造成的本币供应量的变化也有助于汇率向中央银行的目标靠拢,形成外汇干预的间接效果。第三,冲销市场短期头寸。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卖出期权来冲销市场主要参与者或做市商的短期头寸,从而限制他们从事不利于市场稳定的外汇交易。央行还可设计不同的期权组合形成本币汇率的目标区,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
(四)合理运用外汇衍生产品可以避免大规模的资金流动,减少对金融市场的冲击
外汇衍生产品给人的一般印象是交易规模大,风险高,对金融市场冲击大,本文在后面的分析中会对外汇衍生品的风险特点予以分析。但同时,也要看到外汇衍生品具备减少市场波动,减小避险活动对外汇市场造成冲击的一面。首先,某些类型的外汇衍生品提供了以较小成本,锁定较大风险的工具,例如外汇期权,对外汇期权的购买者来说,用较少的期权费可以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适合于资金实力较弱,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交易者,而尽管外汇期权的卖方承担较大的风险,但是卖方可以通过不同的衍生品组合以及不同的交易品种分散风险,适合于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强的交易者。外汇期权在交易时只需付出期权费,而到期时一般也为差价交割,避免了大规模的资金流动。一些无本金交割的品种也同样具有资金流动规模小这一特点。其次,还有些外汇结构性衍生产品,只需挂钩一些标的资产,而不需实际用全部本金购买挂钩资产,因此不需要大规模的实际资金流动就可满足避险需求,也避免了大规模资金交易对金融市场和利率、汇率等的冲击。
二、外汇衍生品市场对金融市场造成的风险
外汇衍生品市场的风险有多种,从对宏观经济稳定影响的角度分析可分为以下两种:个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个体风险包含违约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操作或管理风险等。系统性风险主要涉及整个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面临冲击的脆弱性,外汇衍生品交易对整个金融业的风险,外汇衍生品交易跨市场的风险,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对利率、汇率的冲击等等。这部分主要分析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对金融市场稳定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一)衍生品交易加强了交易者之间的联结,更容易导致交易者损失的连锁反应,产生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
衍生品市场以下特点容易引致系统性风险:1.随着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不仅自身从事衍生品交易,而且也更多地给从事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机构提供信贷,因此商业银行也更多地暴露在衍生品市场风险之中。2.衍生品市场容易产生参与者集中的问题,导致风险的交叉反应,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更大。3.由于衍生品交易大多体现在表外,这使得交易者之间评估交易对手风险的难度增加,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也可能使风险较高的交易者能够持续交易,更加大了潜在风险的可能。
(二)外汇衍生品场外交易的增多体现出与场内交易不同的清算风险
场外交易清算风险与场外交易清算风险特点不同。在交易所场内的交易,如果出现交易一方破产或不履行责任,交易所会用保证金来弥补损失,保证金不够,还可向会员征收,所以对手风险很小。但在场外衍生品交易中,既没有保证金要求,也没有集中的清算制度,交易的履约往往取决于对手的资信,因此发生清算风险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大量外汇衍生工具主要在场外交易,因此信用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危害也更大。
(三)外汇衍生品交易的交易集中性和风险对冲增大了衍生品交易对即期汇率的影响
一般而言,外汇衍生品交易对即期外汇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渠道:一是外汇衍生品交易形成的远期汇率直接对即期汇率水平产生预期影响,从而影响即期外汇市场交易行为;二是外汇衍生品到期时产生的资金交易影响到期时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从而影响汇率水平,特别是衍生品交割集中可能会带来即期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剧烈波动,影响市场流动性和汇率水平。三是交易者利用即期外汇市场对冲衍生品交易风险从而影响即期汇率水平。
(四)外汇衍生品交易的发展增大对利率、股价等资产价格的冲击,产生跨市场风险
导致市场间联结增强的是交易者利用衍生产品在不同市场间的套利行为。理论上说,适当的套利行为有利于减少不同市场间的价格差异,使不同市场价格向均衡点收敛。但是这种价格稳定作用的前提是市场流动性充足,由于衍生品对单个交易者来说成本较低,加之衍生品的杠杆效应,因此交易者倾向于大规模的套利活动,这就要求所有市场均有充足流动性使套利的交易能够随时出清。而如果某一市场流动性不足便会导致整个套利交易中断,很可能使所有市场陷入流动性危机。此外,如果外汇衍生市场受到操纵,还会产生预期价格的扭曲,造成金融资产价格的泡沫和大幅波动。
(五)外汇衍生品交易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外汇衍生品对各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外汇衍生品的发展使货币政策传导的时间性和影响范围难以确定。货币互换、利率互换等交易使国际资本流动加快。融资渠道多样化,使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依赖性明显减弱,金融衍生品交易作为一种表外业务,也不受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公开市场操作影响经济的作用也被衍生品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例如金融机构和企业能够通过外汇衍生工具防范汇率波动的风险,这在客观上使得经济主体对汇率政策的反应降低,影响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因而,外汇衍生品交易将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一国的货币政策效果。
三、国际上对衍生品交易的主要监管措施
(一)要求衍生品市场参与者建立和执行衍生品交易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目前指导市场参与者进行衍生品交易内部控制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纳入资本监管框架,并对银行控制衍生品交易风险提出相应程序和步骤。二是30人小组对金融机构开展衍生品交易,在管理层责任、交易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会计标准、信息报告体系等方面提出要求。三是国际证监会组织要求金融机构制定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设立独立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监控和处理风险,并适时调险评估体系等。
(二)提高市场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透明度
随着金融监管的不断完善,对交易商的信息披露要求以及交易商自觉的信息披露在不断增强。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国际证监会组织均要求强化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产品活动及内部风险管理的信息披露。同时,金融机构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衍生品交易信息和风险情况也更为详细,以便利益相关者能有效识别和评估衍生交易风险。
(三)强化非官方组织的行业自律作用
衍生品交易的行业自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个交易所和其他自律机构为交易所衍生品交易制定的规则,主要包括会员资格标准、管理衍生工具合约、监督交易法规执行、争议仲裁调解、违法行为处理、披露价格信息等。二是国际互换和衍生产品协会(ISDA)为场外产品及其交易制定的规则。通常交易双方在正式进行衍生交易之前要先行签订ISDA主协议,规定交易各方的权利、义务、违约事件和终止条款,确定双方应遵守的市场惯例等。
(四)加强官方监管力度和监管机构的国际合作
随着衍生品交易对金融市场冲击的增强,各国监管者越来越重视对金融衍生交易的监管。同时,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衍生品交易更多地呈现出跨境交易特征,因此,监管者也认识到监管合作的重要性。官方监管包含衍生品交易法规的制定和监管机构的设置,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对衍生品交易均设置了专门的官方监管机关,明确了监管分工,制定了相应监管法规。
四、我国防范外汇衍生品市场风险的监管对策
外汇衍生品目前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外汇衍生品业务的增长和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将是必然的趋势。以上分析表明,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完善和稳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客观上也给金融市场发展带来了潜在风险。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完善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防范外汇衍生产品的风险,更好地使其发挥在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一)完善对外汇衍生品的监管体系,出台关于外汇衍生品交易统一的管理法规
首先要明确人民银行、外汇局、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对外汇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权责划分,加强监管机构间的协调。在我国,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涉及多个监管部门,实践中往往存在监管权限模糊或交叉的问题。从大多数成熟市场国家的监管惯例看,对衍生品交易一般采取功能型和机构型监管相结合的模式,我国对外汇衍生品交易也可借鉴这种监管模式。在我国仍实行外汇管理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对外汇衍生产品管理的目标应为防范外汇衍生品交易对外汇市场流动性和汇率水平的冲击,防范外汇衍生品交易对跨境资金流动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鉴于外汇衍生产品本质上是衍生证券,从事外汇衍生品交易的具体金融机构又各自有相应的监管部门,因此加强各部门对外汇衍生品监管的协调也十分必要。同时在外汇衍生品交易行为的管理方面要形成统一的法律法规,对交易要求予以明确,以防范交易风险。
(二)要求从事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机构必须建立和执行相应风险控制制度
交易机构对外汇衍生品交易的风险控制是防范外汇衍生品系统性风险的基础。参照国际上对衍生品交易的相关文件,对交易机构外汇衍生品风险控制的要求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对管理层和交易员的履职要求;二是建立有效的交易管理系统;三是建立适应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的会计标准;四是建立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体系;五是强化外汇衍生品交易的信息披露。
(三)减少清算风险,为加快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随着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的增多,交易量的增大,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将会成为外汇交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加之外汇衍生品交易的发展必然带动场外交易的增加,增大了交易清算风险。此外,远期、掉期及以后推出的各类外汇避险工具都需要专业化的清算所为其提供逐日盯市、强行平仓等服务。为减少清算风险,提高清算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可成立独立清算所,设计外汇衍生交易的登记结算制度、保证金要求、交易限额控制和风险处理等具体清算制度,有效控制清算风险。
(四)建立外汇衍生品的风险预警机制,监测跨市场风险
关键词:外汇交易 风险管理 外汇风险
一、企业外汇交易风险管理概述
(一)外汇交易风险含义
外汇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汇率而导致的可能损失。交易风险是最重要的企业外汇风险,相对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和国家风险,交易风险具有涉险企业广泛和受险时间不一的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受到外汇交易风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此防范交易风险有助于防范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
(二)外汇交易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外汇交易风险是大多数进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直接影响企业和国家收益。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仍达38667.6亿美元,连续3年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由于基数巨大,微小汇率变动都可能会造成巨大损失。2012年前三季度出口纺织品企业平均利润率在4.85%左右,人民币如继续升值10%将对其利润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目前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30%而相对其他主要货币(如欧元)却实际贬值,涉外企业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和资本流动中产生了巨大交易风险。随着我国逐步满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贸易组织要求,人民币汇率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外汇交易风险也将必然增大。
二、企业外汇交易风险管理手段评述
企业选择外汇交易避险方法时总是面临两难选择。内部措施尽管方法陈旧却仍有操作空间,有时也不失为一种简单处置的好方法;外汇衍生品虽然是新生事物,却也并非尽善尽美。
(一)企业运用内部防范措施的局限性
与外汇衍生品相比,企业运用内部防范措施的局限性有三个方面。首先不利维护贸易关系稳定,为了达成合同签订,企业容易在谈判中丧失主动权。其次是事前防范必然加重企业负担,由于需要事前先了解经济走势,了解国家政策方向,对自身抗外汇风险能力进行评估,耗费企业大量时间和精力。最后是一切措施皆以正确预测为前提,国际金融环境复杂多变,如果误判走势,最终非但未能减少损失反而加大损失。
(二)企业运用外汇衍生品的比较优势
与企业常用的外汇交易风险管理内部避险措施相比,运用外汇衍生品管理外汇交易风险管理具有多种优势。首先有利维护贸易关系,内部避险措施属于“零和博弈”,而外汇衍生品因将风险转移到金融市场,可避免贸易双方产生利益冲突。其次企业具有更灵活的操作,可选择面越来越广,在操作上也更加灵活自由。再次衍生品具有成本优势,以往银行常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汇率导致企业难以获得汇率变化好处,而衍生品执行的是自由定价机制相对公允透明。最后衍生品还可以分散风险,企业因锁定成本故能放心生产或贸易,外汇衍生工具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转移到场外市场上达到了风险分散目的。但是企业也应清醒认识到衍生品自身存在的风险,应积极合理地运用外汇衍生品作为避险工具。
三、改善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
(一)衍生品有助于经济增长
衍生品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以美国为例,用计量经济实证分析的方法说明经济增长与衍生品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发展关系和正相关性。为了消除异方差性,将原始数据(图3-1)进行自然对数对比,经过Eview处理后如图3-2所示。
R2=0.97 说明总离合平方和的97%被样本回归直线解释,仅有3%未被解释,样本回归直线对样本点的拟合优度较高。给出显著水平a=0.05,查自由度v=49 的t分布表,得临界值t0.025(49)=2.68,t0=308.0183> t0.025(49) , t1= 39.83381> t0.025(49) ;给出显著水平a=0.10,查自由度v=49 的t分布表,得临界值t0.05(49)=2.01,t0=308.0183> t0.025(49) , t1= 39.83381> t0.025(49)。相关系数检验的P值接近于零。所以在通常的显著水平下(0.0.5和0.10)都拒绝了相关系数为0的原假设,说明衍生品对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二者呈现正相关性。
(二)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仍处发展初期,交易量小、参与主体不够广泛、市场流动性低、品种结构不合理等方面限制了企业利用衍生品市场进行外汇风险管理。一方面由于缺少知识专业人才和投资类型单一,企业对外汇衍生品持谨慎态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2年3季度)》显示,美元币种成交占比93%。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目前存在着外汇远期合同、外汇掉期、货币互换等多种外汇衍生工具,但各种衍生工具的发展和运用并不平衡,结构不合理,2012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仍以即期交易为主,而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图3-3),2011年全球外汇衍生品交易主要以远期合同为主,外汇期货和外汇期权是国际上使用广泛且未来发展趋势最为理想的交易风险管理方式。
(三)积极利用外汇衍生品防范风险
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虽然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金融体制改革初见成效的环境下,中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应朝着更有利于企业运用外汇衍生品的方向发展。1、应鼓励场外走向场内,降低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出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两大致命缺陷:一是场外市场以交易对手方作为清算对手,履约风险极大,二是场外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产品链过长,市场的透明度极低和监管缺失,其破坏性极大,且易集中在少数大型金融机构。因此场外衍生品有走向场内化的趋势和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接受统一管理、进行中央结算的场外衍生品交易。2、应控制复杂度和杠杆倍数,抑制投机行为。衍生品风险巨大的原因在于过高杠杆倍数,但泡沫是可以克服的。3、应政府监管与市场主导双管齐下。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的主导作用能促进衍生品市场的充分竞争和合理发展,但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也警示了政府监管的重要性。政府监管和市场主导双管齐下、协调发展才能创造健康的金融市场环境。4、推进中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国际化进程。防范国际投机资本对我国衍生产品市场的冲击的同时,我国可适度引进有利企业风险防范的金融衍生产品。国内企业普遍缺乏风险抵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衍生品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充分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是大势所趋。5、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企业运用外汇衍生品的前提是需要具备专业的人才来进行交易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人才可培养或直接引进。
四、加强企业自身建设,积极合理运用外汇衍生工具
运用外汇衍生工具管理企业外汇交易风险,除了要依赖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充分发展外,企业对金融衍生品的积极、有效利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独特之处在于产品普遍性和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汇率波动,给企业在国外的筹资成本和国际组合投资的收益产生影响,企业必须熟练运用外汇衍生产品才能实行有效管理风险。近年来包括中航油事件、中信富泰外汇交易亏损、深南电深陷对赌合约、国航和东方航空在燃油期货市场折戟、东凌粮油多年亏损等事件,也暴露出多种问题。一方面企业运用外汇衍生品的积极性不高且经验不足。部分企业疏于交易风险管理或缺乏有效管理工具,对部分外汇衍生工具缺乏了解,不敢轻易试用或未能充分理解其功能与风险。部分企业在运用外汇衍生工具管理外汇交易风险方面经验不足,从2010年起东凌粮油的衍生品业务连年亏损,2012年巨亏1.88亿元。中国企业在处理汇率问题上的经验不足,无法真正成为国外相关机构的对手,导致部分中国企业的风险和收益不成正比,甚至出现重大损失。另一方面企业存在投机心理,不是将外汇衍生品作为固定成本或锁定利润的风险平均工具,而是当作牟取暴利的手段,贸然参与外汇衍工具交易,一旦遇到问题很容易导致亏损金额不断扩大,同时在期货市场上的持仓量远远超出其实际套保需要,掺杂了投机对赌成分。另外企业内部控制缺失也是原因之一。
(二)解决措施及建议
1、对金融衍生产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认识
虽然衍生产品泡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但衍生产品也是双刃剑,科学合理的预测、计划和操作可以控制其风险。企业应将金融衍生工具视为规避风险的工具,坚持价值保持原则,进行外汇风险控制的目的是锁定成本,而不应将其作为操纵获利的工具,因为这样反而会加大市场的风险。
2、加强防范管理层的短期化行为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防止企业做风险过高的金融产品和自己不能理解的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管理层的短期化行为会降低对风险的防范意识,甚至挺而走险,偏离企业风险管理的本来目的。如果企业在风险管理中从实际需要出发,在利用衍生产品规避风险的同时,才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
3、加强企业金融衍生品市场参与者的教育,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近年来包括中信泰富投资外汇衍生品导致巨额亏损等巨额亏损事件,表明对于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美国次贷危机教训深刻,金融创新本来是好事,但其中某些金融产品过度包装,有些金融衍生品诞生之初就风险很大,而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
4、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外汇风险防范机制
进出口企业、持有外汇资产或负债的企业都应高度重视外汇风险管理工作,将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或纳入财务部门或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该项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处理。由于利用金融衍生产品防范外汇风险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企业还应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合作,及时了解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利率的走势,结合风险的实际情况及市场预期,及时采用相应的外汇衍生品,有效规避风险。
五、结论
【关键词】 金融危机;衍生品;认识
全球金融危机后,大家对金融衍生品有“谈虎色变”的感觉,认为金融衍生品是“烫手的山芋”、是“危机的制造者”。本文拟对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如何加强监管进行分析,谈谈对金融衍生品的再认识。
一、金融衍生品的定义
金融衍生品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是一种合约,该合约的价值取决于一项或多项背景资产或指数的价值。金融衍生工具是从传统金融工具中衍生而来,其价值受制于基础性金融工具。目前金融衍生品的主要形式为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四种,其它复杂的产品都是由这些基本的产品组合而成的。
二、金融危机的成因
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到2008年次贷危机激化为金融海啸,击垮美国多家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贷金融机构,导致股市、房市暴跌,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打击全球实体经济,使世界经济衰退,形成国际性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机构为获得高收益而大量地为信用评级过低或收入过低的客户提供贷款,导致美次贷量超过8 000亿元,住房抵押贷款机构为了尽快回收发放的巨额贷款,就以贷款作为支撑,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进行融资,将债券卖给美国国内外的银行、个人、基金、政府机构等投资者。2007年,美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破裂,经济恶化,那些次贷借款买房人大量违约,造成连锁反映,使得住房抵押贷款机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投资者损失惨重。住房抵押债券价格的急剧下跌,带动其他证券价格下跌,使美国金融市场动荡,引发了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这次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美国政府金融监管失控。从2001年以来美联储采取持续不断的降息政策,过于注重支持经济增长,导致严重的资产泡沫形成,却未采取相关监管措施;政府将次级房贷债券的评估和监督权利授予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给这些机构留下太多私下操作的空间;金融上的混业经营和监管上的分业监管,造成了大量的监管漏洞。二是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在自由经济理论下,美国金融机构不断创造出金融衍生品,如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债务抵押支持证券在内的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导致了金融风险在全球的扩散。在OTC市场上信用衍生产品不断“繁衍”和“创新”,并且难以受到监管。因此,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是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三是宏观经济政策运用失误。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在市场失灵时进行干预和调控经济的两大政策措施。及时、准确和有效的政府政策是维护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美联储政策的失误可能是引发金融危机较为重要的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并不是金融衍生品本身而是金融监管、金融衍生品过度创新、宏观经济政策运用失误导致了金融危机的产生。
三、不应扼杀金融衍生品的积极作用
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出现是为了管理和降低风险,但它在发挥规避和转移风险功能的同时也隐藏着风险。由于其投机性和虚拟性,被认为是造成泡沫经济的主要动因,尽管泡沫经济的直接原因在于实体经济本身。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性,诱使人们参与投机,一旦对行情预测失误或交易违约,就会造成巨额亏损,甚至引起连锁反应,造成金融市场动荡。因此不应因金融衍生品的负面作用,而扼杀金融衍生品对于金融市场的积极作用。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只有权证、远期结汇和2010年推出的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为数不多的衍生品品种。在中国金融市场中,金融衍生品的积极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出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资产的规模将不断扩大,金融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使得增强风险管理的要求日益增强。目前利用外汇衍生品防范汇率风险的需求、实现资产避险保值的需求、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等的需求都日趋强烈。以上的变化都要求今后中国金融市场要进一步发挥金融衍生品的积极作用。
从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分析,金融衍生品能够发挥以下作用:一是规避和转移风险。经济活动总是与风险相伴,管理风险的基本思路是风险分散和转移,风险分散即“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金融衍生品的运用,可通过支付一定的代价,将自己所不愿承担的风险转移给其他愿意承担的人。二是价格发现。在场内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汇集了各方面的参与者,集中了大量关于衍生品交易的供求信息和市场预期,通过交易所公开竞价的独特交易方式和严密的组织制度,形成了金融衍生产品价格的连贯性和指示调节作用的超前性。三是降低了筹资成本。金融衍生产品可以把企业在各个市场不同的有利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比较优势,形成最佳的融资条件。四是拓展了市场参与者的业务空间,有利于投资者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也有利于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增加盈利手段。五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金融衍生品价格是对基础市场价格的预期,反映了基础市场未来预期收益率,能引导社会资金向预期收益率高的地方流动。
四、进一步加强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要约束金融衍生品的负面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一)努力实现统一监管
在立法方面,针对目前金融控股公司日趋综合化经营、混业经营以及衍生品日趋复杂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在现有《证券法》、《银行法》和《保险法》的基础上,制定针对金融机构的统一监管法规,以利于监管以上三部法律之间的真空、三不管地带。在监管机构设置方面,目前是以一行三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为主体的四足鼎立监管局面,这种监管机构的设置看似分工细致、管理到位,但面对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产生的复杂的衍生品,其机构设置的弊端将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存在监管漏洞,容易造成监管重叠、增加监管成本、降低监管效率等方面。因此,有必要整合这四家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成立一家能够统一协调全面工作的监管机构,做到监管工作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环环相扣,实现金融监管机构之间高效率的协调合作。
(二)强化金融监管手段
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衍生品业务的备案、定期报告和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通过采取严格的备案、定期报告和信息批露制度,要求相关金融机构及时、全面、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从而将监控重点前移,改事中、事后监管为事前监控,避免出现监管部门“外部监管失控”和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失控”的双被动局面。
(三)立足有效监管,建立可行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
鉴于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在金融业较发达、市场发展较成熟、监管机制比较完善的地区较易发展并且监管难度和风险较小,而我国目前仍处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风险较高、监管难度较大的实际情况,可通过优先发展金融衍生品场内交易,适时推出场外交易作为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模式。通过重点发展场内交易,利用场内交易具有流动性强、透明程度高、风险监控体系严密、更具安全保障等优势,有利于监管和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衍生的负面效应。
(四)加强金融衍生品品种监管
在远期、期货、互换、期权四种基础衍生品交易中,建议优先发展远期、期货交易,在相关条件成熟后再推出互换、期权产品。远期交易相对简单,并且进出口商通过外汇衍生品防范汇率风险的需求日益高涨,因此可优先在中国外汇市场上推出多币种的远期外汇交易。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有近三十年的商品期货的运作和监管经验,已具备逐步推出金融期货的能力,在推出股指期货后在积累监管经验、建立监管制度的前提下,可逐步推出利率期货、外汇期货等金融期货产品。鉴于互换和期权交易产品设计较为复杂,需更加严格的交易条件、更完备的市场环境和复杂的技术要求作为有效监管的支撑,而中国目前的监管水平尚不具备监管到位的能力,为保证金融市场稳定,建议在有关条件成熟后再推出相关产品。
【参考文献】
[1] 尹继志.金融危机生成与扩散机制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1).
[2] 王学勤,张邦辉,黄一超.世界金融衍生品市场[J].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3] 姚兴涛.金融衍生品市场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市场;发展
2008年9月26日,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互助银行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查封、接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桩银行倒闭案。而本轮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则是华尔街所创造的金融衍生品――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由此引发了全球对金融衍生品及其监管的思考。而2004年12月1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消息: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之路和存在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及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顾名思义,它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如现金、外汇、股票、债券等)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兴金融工具。具体而言,衍生金融工具包括远期、期货、互换或期权合约,或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金融工具。目前,通过各种派生技术进行组合设计,市场中已出现了数量庞大、特性各异的衍生产品。主要有:衍生工具与基础工具的组合,如外汇期货、股票期货;衍生工具之间的组合,构造出“再衍生工具”,如“期货期权”、“互换期权”等;直接对衍生工具的个别参量和性质进行设计,产生与基本衍生工具不同的衍生工具,如两面取消期权(binary double barrier knock outoption)、“走廊式期权(corridoroption)”等。
通过以上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的分析,可以归纳出衍生工具的以下特征:
第一,衍生性。衍生金融工具是由作为标的的基本金融工具派生而来,它的价值随着标的物的变动而变动,这就是所谓的衍生性。
第二,杠杆性。杠杆性是指衍生金融工具可以以较少的资金成本获得较多的投资,从而提高投资的收益率。这是衍生金融工具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第三,风险性。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性就是指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资产或权益在未来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衍生金融交易潜在的收益和风险不像基础金融业务那样透明,一旦交易者对行情判断失误而风险管理不够完善,都会遭受惨重的损失。
第四,保值投机二重性。衍生金融工具既可用来保值,也可用来投机。合约的签约目的不同,将导致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不同会计处理。
第五,创新性。从理论上,衍生金融工具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的形式。即通过把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基础工具、不同的现金流量种种工具组合起来,形成不同的衍生金融工具。正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总是显得步伐“滞后”。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历史回顾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逐步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试点回顾早在1984年,我国银行率先开始从事境外外汇衍生交易的业务,开创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衍生交易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缺乏相应的金融监管等配套机制,国内一度曾出现地下衍生交易猖獗、投机盛行等现象。
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试点中,交易区域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当属国债期货交易。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国债期货交易得到迅速发展,到1995年,各地挂牌的国债期货合约已达60多个品种,交易量迅速猛长,市场参与者队伍日益壮大。但像“314”品种、“327”品种和“319”品种等违规事件也不断发生,最终导致了国债期货市场的关闭。直至目前,我们金融衍生市场仍尚未真正建立,金融衍生工具品种匮乏,现在推出的金融衍生工具仅仅是外汇类合约,主要包括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和企业外债管理。
三、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与我国的具体国情是分不开的。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基础金融衍生市场相对不够完善
金融衍生工具(Derivatives)是相对基础工具(Underlying Goods)而言的,基础产品通常包括各种贵金属、债券、股票、利率、外汇、股票指数等。作为以基础产品为基础构建的衍生产品,其价格将随着基础产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基础性金融市场是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基石,只有基础性市场具有丰富的品种和巨额的交易规模,才能支撑起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我国现在已经建立了同业拆借、票据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基础性金融市场。但是,这些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还非常有限,很不规范,存在很多潜在风险。我国的衍生金融市场是在基础金融工具市场还不发达的条件下产生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我国的产生只稍落后于相应基础工具市场2-3年左右,而西方国家在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交易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之后,才有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没有完善的基础金融市场,很难想象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会迅速发展。
(二)市场主体不够成熟
参与者成熟的标志是具备丰富的相关知识,遵循市场规则,有完善的自我约束和风险防范机制。这对于投机者同样适用,成熟的投机者应当在市场规则界定的框架内活动,并且将投机风险控制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投机者将与赌徒无异。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应着力培养成熟的市场主体,因为成熟的市场主体,在金融衍生市场与基础市场的交易缺乏直接联系时,他们会谨慎的成为套利者或图利者,一般来说,套利者有利于将衍生市场与基础市场连接起来,图利者则有利于将衍生市场上不同的合约(或选择权)连接起来,当衍生市场与基础市场出现价格矛盾而存在无风险利润可利用时,成熟的市场主体会积极的加以控制,从而增强市场效率。
(三)衍生金融知识普及率低
金融衍生工具品种繁多,结构复杂,尤其是近年来出现新的衍生工具和复合型的衍生工具,其发行、交易条件、估价技术、交易过程等都非常复杂,即使是金融专业化人士亦难全部认清和掌握。这势必会造成交易者对合约的理解上存在偏差,给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和普及设置障碍。
(四)监管力度不到位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涉及的范围广,运用的通讯电子技术先进,因此衍生工具影响快、波及面大,对其监管应该加大力度。但由于部分衍生工具种类,如远期交易属于场外交易,难于监督和管理;而且衍生金融工具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之前一直作为表外业务进行核算,更加大了政府和自律组织的监管。频频发生的衍生金融工具违规案件大多由于监管松懈导致的,如2008年发生的法国兴业银行诈骗案。
四、对衍生金融工具发展问题的建议
(一)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
目前,我国除存款利率和部分贷款利率未完全市场化外,其余的已基本实现或完全实现了市场化。我们应通过金融市场改革深化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这样才可能产生足够的金融衍生工具需求,金融衍生工具的形成才能真正体现市场规律。2005年7月1日,我国完善了汇率形成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更富弹性、更深化的金融改革应提上日程,从而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为发展外汇类衍生工具创造条件。
(二)规范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
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主体不够成熟,是金融衍生市场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决定了投资必须要慎重,否则一旦损失后果甚至不可估量。因此,必须规范投资主体,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避免投资行为不理性、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同时,应该简历完善的资信评级制度,以加强对投资主体的约束力度。
(三)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衍生工具可以降低市场参与者资产负债表的透明度而且衍生品交易涉及面广并具有高度技术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些提高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的必要性,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通过外部力量进行监管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防范不仅须要在金融企业内进行风险控制,而且还须要管理机构进行外部监管,以防风险扩大,酿成金融风波。使金融衍生工具得到有效监管,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外部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柳钦,王玉.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趋势与我国的理性选择[J].现代财经,2002(2).
2、庄严,赵喜仓.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现状[J].江苏大学学报,2002(3).
3、赵喜仓.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1(8).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可能是世界经济未来最大变数。缩减乃至退出QE,虽并非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结束的明确信号,但也预示其将从应对危机的超大规模刺激政策向常规化政策过渡。历史经验表明,在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较弱的情况下,大国货币政策调整和转向很可能导致全球资金流向发生急剧变化,引起一些国家经济金融风险甚至社会政治动荡。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乃至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背后,都有美国货币政策转向的身影。如今,这一幕似乎又要上演。
冲击新兴经济体
尽管美联储货币政策尚未转向,仅仅是发出可能缩减QE规模的声明,市场投资者就率先作出反应,开始从新兴市场撤出资金。据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公司(EPFR)统计,仅6月份股票资金和债券基金流出新兴经济体金额分别达到200亿美元和180亿美元,流出总金额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峰值。7~8月新兴经济体股市、债市、汇市持续下行,资金仍在持续流出。据国际金融协会(IIF)估计,2013年和2014年新兴市场私人资本跨境流入净额将比2012年分别减少360亿美元和690亿美元至11450亿美元和11120亿美元。
美国退出QE预期增强引发跨境资本流出,将对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第一,主要股市大幅走低,国债收益率明显上升。随着市场对美联储退出QE预期增强,跨境资本迅速撤离新兴市场,直接导致大多数新兴经济体股市指数大幅走低,主要国债收益率明显上升。截至2013年8月28日,MSCI新兴市场指数较年初下降13.8%至909.8点,其中印度、巴西股市市值降幅分别达到33.1%和22.6%。巴西、南非、印度5年期国债收益率较年初分别上升309.3、190.3和140.5个基点至11.6%、7.7%和9.4%。
第二,新兴市场多数货币迅速贬值,外汇储备面临考验。近一段时期大多数新兴经济体货币的走势让投资者感觉一场新的危机似乎又要来临。截至2013年8月28日,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货币对美元汇率分别较年初下降了25.9%、14.6%、8.6%和22%。虽然多年来持续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为新兴市场应对冲击提供较充足的弹药。但今年以来,受资本外流影响以及对外汇市场干预,部分新兴市场外汇储备大幅下降,其中4~7月印尼、土耳其和印度的外汇储备分别减少13.6%、12.7%和5.5%。而近两年经常账户盈余有所收窄、外债持续增长,也使新兴市场外汇储备压力进一步加大。
第三,新兴市场信贷紧缩加剧,银行业风险攀升。资金大量外流也使新兴市场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呈现上行趋势,总体信贷条件收紧,不良贷款攀升。据IIF统计,2013年第二季度新兴经济体信贷条件指数较两年前下降3.5点至49.5点,信贷状况自2012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进入50点以下恶化区间。预计下半年新兴经济体银行业资产恶化的趋势难以有效缓解。
总体上看,跨境资本流动往往是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及政策变化的综合结果。在美国退出QE背景下,资金大幅流出新兴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经济形势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担任增长引擎的新兴市场面临着增速放缓、通胀抬头等诸多问题,危机爆发的源头美国,在经历了挤泡沫、去杠杆之后复苏加快,重新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势头渐显。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增长差异不断缩小,推动此前流入新兴市场的跨境资本向发达市场转移。美国宽松货币政策调整,一方面预示着此前国际市场大量廉价美元充斥的格局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也是以官方的身份确认美国经济复苏的程度,增强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将进一步加快资金从新兴市场流向美国。
虽然资金流出并不意味着增长行将结束,但新兴市场面临的风险不容忽视。据IMF预测,2013~2018年,新兴经济体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5.9%,远高于发达经济体2.3%的年均增速,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将进一步上升到55.1%。新兴市场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未来的风险仍值得忧虑。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5年之后,世界经济金融运行及政策应对经历了从应急到调整阶段的转换,虽然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但全球经济逐步向增长周期的均衡曲线回归是一大趋势,世界经济竞争格局将更趋激烈,所谓“贸易战”、“货币战”将呈现长期化、复杂化,稳增长与控通胀使新兴经济体面临严峻考验。
此外,近年来以美欧发达经济体高调推行“再工业化”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产业价值链高端的竞争优势,也使新兴经济体谋求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型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资本撤离风险加大
在本轮资金流出的浪潮中,中国经济及国内金融市场受到的影响相对有限,特别是在其他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汇率大幅走低的同时,人民币依旧维持较强态势,外国直接投资持续净流入,市场仍然看好中国经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经济金融维持健康稳定运行,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以及金融市场制度的持续健全完善,另一方面高达3.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为中国应对跨境资本异常流动提供了充分的缓冲,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也限制了资金进出中国的渠道和规模。但近一段时期外汇占款连续负增长、股市指数迅速走低、资金成本短期冲高等一系列信号,也显示出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美国退出QE预期增强等因素影响下,跨境资本撤离的风险将逐步凸显。
一是国内金融市场可能再受冲击,经济结构性问题可能进一步凸显。与其他新兴市场相比,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相对较好,金融市场较为稳定,而且受资本项目管制等影响,外国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债券等资产数量有限,但跨境资本持续流出新兴市场将对市场信心造成较大冲击,国内金融市场也将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在美国退出QE背景下,全球流动性环境出现的较大变化,也将在国内资金层面有所体现,经济增长中积累的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不足、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可能进一步凸显,对宏观调控与政策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跨境资本流动的自我平衡机制可能面临更大的考验。跨境资本从前一阶段大量流入新兴市场到近期迅速流出,及其对大多数新兴市场造成的严重冲击,反映了跨境资本较高的波动性与破坏性。目前流出新兴市场的资金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流入总量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如若未来资金继续大幅撤离,一场新的危机可能难以避免。
近年来,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基本实现自主平衡,经济主体根据境内外利差、汇差等市场环境变化调整财务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贸易顺差产生的外汇流入。但如果其他新兴经济体在资金外流的冲击下陷入危机,中国恐难独善其身,届时跨境资本流动自我平衡机制将面临更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