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知识与实践

理论知识与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论知识与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理论知识与实践

理论知识与实践范文第1篇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热门专业变成各校均在开设的普通专业。但传统的课堂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进行一定的优化与整合,笔者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看法。本文由收集整理

一、传统的中职计算机课程设计

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更要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上具有很好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中,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只有很少的时间用来上机实践,致使许多学生面对计算机手足无措。且大部分学校老师只管上课,而学生上机却由实验员负责或教师只备上课,不备上机,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搭配”。这种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相脱离,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做法,势必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死板,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者。猎物总有吃完的时候,而学生一旦有了“一杆枪”,就可以靠自己不断去捕猎,继续生存下去。由此可见,计算机这一现代学科在21世纪巨大的挑战面前,必须有所创新与行动。

二、怎样进行计算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优化整合

1.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目标

计算机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学生未来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学生的信息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未来生存能力。“从90年代开始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杠杆,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交往乃至生活”。放弃计算机将不能很好地衣、食、住、行,而尽早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素质、生存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充分消化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自觉将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与之结合起来,秉着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的原则,帮助学生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计算机学科具有更新更快的特点,我们现在讲授的是某一种软件的最新版本硬件的最近资讯,可当学生们真正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原来的最新软件已经被更高级的版本所替代,原来的最新资讯已经变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永远无法停止它发展的脚步,只能在不断学习中更新知识,与时展保持同步。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拥有了自学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事实证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计算机学科同样适用也同样重要。

2.课程设置应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实践证明,中职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会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总之,要让学生获得较扎实的基础素质,以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3.课程设置应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现实就业状况紧密联系

统计数据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工作。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

转贴于

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本文由收集整理位非常需要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首先抓住大的,然后兼顾小的,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多地向就业面大的方面靠拢;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觉得是基本的能力,就不在乎。要切记事情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虽然是大众的工作,但如果在能力上更胜一筹,就业机会就会增加一分。要让学生平时多练,做到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4.以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中出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

理论知识与实践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公司化模式;理论与实践

随着世界经济飞跃式发展,社会转型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造成目前高职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高职学生比以前更加关注个人利益,面临各种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比以前更加突出。不断变化着的新形势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班级“公司化”管理模式概述

班级“公司化”管理模式,就是直接把“社会”搬进了校园,将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融入到班级管理中,把班委会式管理模式改成公司化管理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与学校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谐融合,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管理氛围和在校体验职场。学习、实习、工作,三者和谐地融为一体。在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缩短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的适应时间,提前了解社会和熟悉工作环境。

公司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将公司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劳动计酬、劳动合同关系等因素与学校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量化考核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每位学生都是公司员工,每天面对的不再是老师和同学,而是公司的领导和同事,学生每天要做的也不是简单意义的上课听讲,而是要认真地操作手中的“业务”。通过班级“仿真公司”的锻炼和适应,提高学生对企业的适应力,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迅速提高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敬业、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班级“公司化”更多地是开发学生的资源优势,根据班级的特点,规划配置出六大“事业部”(即学习指导部、纪律督察部、后勤保障部、文体宣传部、企划实践部、人力资源部),公司将分别成立团支部和监事会,监督公司运作和学院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公司员工的思想动态由班级团支部书记和朋辈辅导员负责管理。让全班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做,人人参与班级管理,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工作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的、个性化的、人性化的空间。

二、实施班级“公司化”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必须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生的就业能力,然而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中的一项重大转变。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现象,但用人单位很难招到理想员工也是事实,造成这种“两难”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的能力不足问题,这种能力有知识层面的,有技能层面的,也有心理层面的。高职学生毕业后难就业现象的背后,除了就业市场和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的原因之外,与我们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部分高职学生到了企业以后,在短期内无法适应公司严格的管理制度,不会处理企业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出师不利的重要原因。在高职院校实施班级“公司化”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管理氛围,感悟企业精神,减少就业前的岗位培训。提高实际的就业能力是当前每一所高职院校亟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高职院校实施班级“公司化”管理这一举措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高职院校实施班级“公司化”管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人们社会职业行为的准则。高职学生在职业行为中必须履行和遵守职业道德,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职业理想等诸多内容。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立足于社会。

(二)在高职院校实施班级“公司化”管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

通过实施班级“公司化”管理,使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企业文化、道德规范,感悟企业精神,从而懂得在校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还要懂得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基本的做人道理,从而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职业意识,增强其就业观念,提升其就业能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取胜。

(三)在高职院校实施班级“公司化”管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分析能力。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公司化管理模式下的班级最大优点是鼓励与带动全班同学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有责任为班级的进步而尽力。由于学生是抱着锻炼自己的心态,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获得自己所感兴趣的公司管理岗位,因此非常重视得到这个机会,对于公司所布置的任务往往会认真的、积极主动的去做,这样可以有效的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在高职院校实施班级“公司化”管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

规则意识是要求学生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这是学生毕业后要面对的管理方式。责任意识要求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企业、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处事态度。高职学生如果没有责任心,将来走出校门如何去承担社会责任,如何去完成社会或企业交付的各项任务。

三、试行班级“公司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教育的真谛是对人独特个性的宽容与尊重。现代学生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学生的价值,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传统“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已造成制度管理作用的泛化,片面强调用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来强调学生“服从性”、“统一性”和靠班主任辛辛苦苦的“保姆式”管理、强制高压的“警察式”管理或不负责任的“放羊式”管理方式都注定要失败的。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舞台、交流的空间;应该是一个充满情趣、充满人文、充满活力和魅力及吸引力的地方,是让学生身心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发展的地方,是让学生毕业后有着美好回忆的地方。从CNKI检索情况来看,关于班级“公司化”管理的理论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通过相关文献和报道,班级“公司化”管理的实践研究主要有“宁波兴港职业高中”、“郑州商贸管理学校”曾先后在班级“公司化”管理的实践方面进行过探索,其主要成果有:上20世纪末1999年,宁波兴港职业高中在全国成立了第一家班级公司,班委会变成董事会,草拟了公司章程和制度,并根据公司制度形式设置班干部,日常考核也以公司考核形式进行。此后在国内先后有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湛江第七中学、北京东方大学清华颐文专修学校、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浙江海宁技校、连云港市中药学校等一大批的学校开始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公司化”、“企业化”管理模式的试点和尝试。

郑州商贸管理学校实施“班级公司化管理,教学市场化运作”被评为2009年度郑州十大新闻事件。该校的职业教育围绕“由过去的学校教育变为岗位教育、由知识传授型教育变为知识应用型教育、由毕业后就业变为学习中就业”的办学思路。“班级公司化,教学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将模拟市场作为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训基地老师的指导下走向市场,开展业务联系,完成成本核算、生产销售等任务,使学生在校园里就能体验职业人角色,参与就业锻炼,同时学会交流和沟通,合作和竞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育人为中心,坚持内强管理、外树形象、从严治院”的方针和“以素质立身,靠技能发展”的校训,形成了全员育人格局,教学、生活秩序井然。注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强化班级日常管理。并以学生德育量化考评制度贯穿学生管理主线,严格管理实施中涌现了一大批班级管理的行家高手,为探索高职院校班级“公司化”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可靠保证。

四、班级“公司化”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目标

(一)经营理念:

把自信、励志、合作、竞争和发展定位为班级“公司”的企业精神。自信是成功的前提,所有的同学都应该树立坚定的自信心;要磨练自己的意志,跌倒了再爬起来,要做不倒翁;员工之间要和睦相处,要认识到协作的重要性;树立竞争意识,在学习、生产上展开竞争。使学生能真正成为社会和企业的有用人才,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经营目标:

理论知识与实践范文第3篇

当法学理论与实践出现冲突时,我们的法律人更倾向于理论指导实践,又重新回到理论探索中寻找新的理论去指导实践。英国虽然也有法学教育,但是教育体系与我国有所不同,除了在学校学习相关法学理论知识外,还要跟着实务部门的人学习,因为他们始终认为法律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其实,现实中如果一个律师在辩护过程中引用的内容来自于书本的话,往往会影响法官对此依据的信服度,法官在裁判时也往往从现实的角度去考虑。种种迹象都表现出了这样一种现象,英美国家不少法律人士都对法学理论在法治中的作用产生了怀疑,并且,这种思想已渐渐蔓延到我国。按照哲学认识论,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作用于理论,理论指导实践。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不能缺少法学理论的指导,法学理论的抽象性并不意味着它是空洞的,是一种说教,我们应当利用好“法律解释”这一工具将抽象的法学理论解释清楚。但是我国法律解释的相关理论许多来源于西方,并不能满足我国的具体实情,为此,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找到一种中国式的“法律解释”,以便让更多的人清楚了解法学理论中的“具体”。

二、法学理论对司法实践的意义

尽管法律界一些人士质疑法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但是离开法学理论的指导,司法实践也就失去了章法。我们不得不承认理论家与实践者需要的法学理论是不同的,法官作为实践者也许在裁判过程中不需要前卫的法学理论,但是如果不能掌握一定法学理论的话,分析与解释案件的时候就会力不从心。理论家需要的是一种描述性理论,实践者需要的是一种规范性的理论。规范性的理论不是对实践中所蕴含理论的解释和说明,而是规定一些能证明特定实践和制度的条件,而法学理论却是一种关于法律实践的分析性理论,分析法律的概念和所有法律实践所蕴含的某种真理。因此,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所尊重的理论并不互相矛盾,这也正好反驳了英美一些法律人的观点。法律是保守的,法学是自由的,存在着支持法治的声音就会存在反对的声音,为此不同的立场有着不同的声音。一般来说,法律解释学、规范法学都在方法论上支持法治;法律社会学从严格法治的角度,要求对法治进行变通;自然法学总体上是支持法治的,但它更偏重于对实质正义的追求,因而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与法治理论有些出入;后现代法学、批判法学对法治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从这些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来,不同的法学立场对法治有着不同的态度。但是,在法律解释过程中我们必须选择维护法治,而法学理论只有渗透到解释法律的人身上,才能做到维护法治。

三、通过法律解释使理论进入实践

认为法学理论无用的法律人,一般都是从实践角度来看待问题,只是他们没有看到抽象的法学理论生命力在于它要不断与法律实践相接触、相吻合,接受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对它缺陷的批评,然后反思自己。看不到法学理论这一点的法律人,才会对法学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产生怀疑。法学理论是一种学术,它的主要作用不在于制定行动方案,在于开启智力,因此“如何运用法学理论”是其发挥自身在实践中重要作用的关键,而法律解释恰恰是通过这一道路的途径。如某案例中,某旅行团人员在导游讲解下,部分游客购买了某样商品,某游客之后发现商品的购入价远远高于该商品的正常价格,认为导游、旅行团在其中受贿利益,谋骗游客钱财,遂将导游、旅行社告上了法庭。旅行社认为在购买商品之前,导游已经对商品的内容进行了讲解,游客的购买行为是一种自愿行为,导游并未强行其购买商品,而且也不存在隐瞒行为。法官经审理认为,旅行社与游客之间有着一种合同关系,旅行社有责任有义务在法律和合同规定的范围内保护游客的权益。但是,由于导游在游客购买商品之前已经对商品进行了讲解,并没有侵害消费者的权益,导游和旅行社的行为不是一种欺诈行为,游客应对自己的自愿购买行为负责,遂判游客败诉。该案的关键是游客作为消费者的权益是否被侵害,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有知情权,如果在商品购买中消费者遭受了一定欺诈,知情权受到了侵害,则认为旅行社、导游应承担游客遭受到的损失,因为旅行社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有责任有义务保护游客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可是,旅行社、导游的责任和义务仅限于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内容。在实践中,法官对侵权人主观过错的认定主要依据侵权法中的过错理论,因为游客的行为属自愿行为,购买的时候商家已经告知其商品价格,其仍然购买了商品,在这个过程中并未对消费者产生侵权行为,所以判游客败诉。从本案件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只有通过法律解释,我们才能知道法律是什么,知道抽象的法学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应用,仅仅知道法律概念或法学理论而不知道其是什么的话,法学理论在实践中也就失去了切实作用。

四、法学理论与微观法治的实现方法

法学理论进入实践的主要途径是“法律解释”,在解释事实与法律过程中把理论的作用展现出来。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心理过程。首先,要想将法学理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应对理论相当熟悉。如果不熟悉法学理论甚至不知道法学理论,法学理论进入实践也就失去了前提条件。在笔者看来,法学理论通过解释进入实践的途径有两条:第一,虽说法学理论不是对具体行动方案的制定,但是在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的时候应充分注重理论的引导作用,用理论指导实践;第二,在具体的法律判断形成之后,以法学理论作为判断的理论支撑。这两种方式并不是直接解释法律或法学理论是什么,而是在思考如何在具体行动中切实发挥法学理论的作用,这正是法律解释理论发挥作用的场合。微观法治是一种人工秩序,不是一种自然秩序,本身就是建立在法学理论基础上的,不能离开法学理论而单谈法治。虽然英美国家的法律人对法学理论的研究不够重视,可这些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判例法仍然有着法学理论,只不过没有我们国家对法学理论研究那么重视而已。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看到,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能解释所有问题的理论,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法学理论都能与司法实践结合在一起,即使都能结合在一起,也有部分在结合过程中存在着结合度的问题。上文已经阐述过,法学理论的作用不在于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而是对思维的启发,是对实践的指导,用观念启发的方式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因此,如果法律人在分析和解决案件的时候找不到相对应的理论,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方面就是确实不存在相对应的法学理论,第二个方面实践者对法学理论不够熟悉或是思维存在问题,只能识别那些能对具体案件有所帮助的理论,理解不了那些能够对实践活动有所启发的理论。法律规定中的内容不是一种具体的办案方案,它是法律人解释案件为什么这样办的依据,为此,我们应清楚地看到法律与实践之间有着很大的解释空间,这个解释空间正是法学理论进入实践的途径之一,也是实现微观法治的关键。在发挥法学理论功能解释法律过程中,为了保证法律的严谨性,我们要运用有说服力的语言,但是又不能再用理论来解释,抽象的语言是解释不了抽象的法律条文,必须采用专业性的法律语言,专业性的法律语言某种程度上一种描述性法律语言。法律人士正是要很好地运用这种描述性语言来解读法律,在这个过程中让法学理论进入实践,尽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五、结论

理论知识与实践范文第4篇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意义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互释”功能

实践验证理论,实践教学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应用所学理论,体现为实践可以解释理论[1]。但是,并不是所有理论都要通过实践教学验证或解释,只有那些不能清晰解释或有必要感性体验的理论知识,才需要实验教学验证,以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解释理论,同时理论也解释实践。首先,实践教学不是盲目的,是有目的和计划的,实践前,需用相关理论加以审视,检验是否科学、合理和可行;然后,在实践活动之间,需用相关理论对其进行权衡或评价,确定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可行的、合理的。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互补”作用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在实现总体目标的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各自的功能,这个实施过程是通过交叉互补方式实现的。首先,理论教学需要通过实践教学验证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有效掌握,其中有些是理论教学能够自身解决的,也有些是理论本身做不到的,理论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实践教学的补充;实践教学本身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践过程需要理论进行补充,也需要通过再认识的过程补充理论教学。在教学功能交叉的部分中合理取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合理配备比例,充分利用教学空间和时间资源。

3.利用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强,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可以提高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有了求知的欲望,才会克服困难,主动学习,向着已定的目标做不懈的努力。例如,课后,可以先让学生体验做老师,自己怎么备课,查找资料做课件,然后抽查几个学生,让他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给其他学生讲授一下,这样,在学习中学生就占据了主动性。学生探究学习,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实践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分配时间,进行方案设计,并操作实验,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方法

当前高职院校都在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融的培养体系。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还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定位,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实践教学的方案,增强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2,3]。在理论知识传授的课堂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是一个被忽视的环节。根据四川航天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特点和学生授课情况,总结出如下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

1.案例式教学

首先,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与特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理论教学时,可以将其与我们身边常见的案例联系起来,在案例的选择方面,要选择身边的、常见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案例,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切身感知,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然后,可以举出其他案例反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预留悬念,供学生课下探索。如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讲解螺纹一节内容时。可采用如下教学模式:

(1)生活观察,揭示课题。

老师:谁能举出螺纹在生活中使用的例子?(有老师提出问题,引入学习内容);

学生:课桌通过螺纹在地面上,水管接头通过螺纹连接,圆珠笔的笔杆与笔头部分用的是螺纹连接,等等。(让学生参与讨论,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

老师:谁能说出螺旋线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略)

师:下面我们做个实验。把一张白纸折成细条状,然后拿一圆杯,用纸绕起来。看,这就是螺旋线的形成。(引出螺纹定义)

(2)通过多媒体辅助,认识螺纹的基本要素。

此间,可以找出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参与讨论)验证所讲解理论,例如:水杯盖子多数是多线螺纹,水龙头采用单线螺纹等。总结单线与双线螺纹各自特点。(通过此方式,使学生加深对螺纹基本要素的认识,同时学会对螺纹分类。)

(3)进入螺纹标准画法讲解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内外螺纹的图形。指出其中的可取之处和问题,然后结合上述螺纹结构要素讲解螺纹标准画法。(通过学生动手,分析错误之处,加深学生对螺纹规定画法的理解。)

(4)结合习题册进行练习,并布置课后作业找一找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螺纹零件的应用。(激发学生放学后观察、思考兴趣。)

2.研究专题式教学

专题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不拘于传统理论教学的逻辑框架,敢于采取渗透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找寻主要矛盾、确定解决方案,为职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教学时,可以通过布置大作业的方式,将社会比较热门的专业知识作为专题进行课堂学习,通过课下的资料搜集等过程,形成课堂演讲的PPT。由于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在课堂上完成相关资料的搜索。例如,讲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遇到热处理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知识点(如图1所示),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旧的知识点,又将各个不同知识点联系了起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理论转换教学法

理论转换教学法,既将纯理论的计算通过现有信息技术手段转化为学生的动手操作。例如:在模具专业课《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讲解中,压力中心计算一节,课本中给出的是利用数学解析法进行求解。

如图2所示,一落料件计算其压力中心,

若按理论算,要把图形分为13段,建立坐标系,求出13段直线的中点坐标(x,y)值带入公式1,可求得压力中心坐标。该方法计算烦琐容易出错,学生掌握难度较大,鉴于此,可将冲件压力中心转化为对应薄壁零件的重心的求解。利用CAD软件构建薄壁零件模型如图3所示,壁厚取0.1mm。再利用属性查询工具得出其重心坐标,x和y值即是其压力中心坐标,实践证明其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工程要求。如图所示4:

利用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烦琐的理论计算分析,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授课教师创新动力不足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理论教学相对较弱,部分理论课教师定位出现偏差,仅仅教授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忽略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性。“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式”教学,“例行公事式”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司空见惯。主要由于教师能动性不高和教育体制给予的激励性不够。

2.理论课授课教师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结构中,年轻教师承担主要的理论授课任务,大多数年轻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理论教学具有优势。但是,多数教师处于比较封闭的教学环境,对最新的生产技术,企业发展缺乏相应的了解,导致授课理论老化,实践能力不足,教学水平下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和相关部门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训的投入。

理论知识与实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教师素质;

随着教师教育的提升转型,越来越多的高师院校响应国家政策和社会形势需要增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其培养目标也由向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变为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素质幼儿园师资。①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课程设置的调整。但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仍然难摆脱旧有的窠臼,主要呈现以下两种倾向:一是传统的学术理性取向,主要是受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课程设置上追求专业知识的精深,强调学术性,忽视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性。②二是艺术取向,主要受幼师课程设置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艺术课程,导致毕业生自己能唱会跳,但面对幼儿的艺术教育活动,不会创编和辅导,教育专业素养不高,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不足。③显然,不论偏重哪一取向,都是不合理的,培养出来的人不能全面发展,必然在以后的工作中呈现出各种问题。

一、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学前本科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不能像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那样只注重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教育理论的学习,也不能像一些一心只追求考研率的本科院校一样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艺术技能的培养。这样只注重某一项而轻视另一项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是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学前本科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在“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中,呈现了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教育基础,幼儿活动与指导,幼儿园与家庭、社会,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六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都对应建议若干具体学习模块。④其中,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教育基础,幼儿活动与指导,幼儿园与家庭、社会属于理论课程;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属于实践课程。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看似是一门理论课程,但之所以说它属于实践课程,是因于它具体学习模块中所包含内容决定的。它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方法;师幼互动方法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语言技能;音乐技能;舞蹈技能;美术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⑤教育实践是指学生到幼儿园等具体地教育实践基地去见习,实习,以培养学前本科生的保教实践能力。

二、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因及意义

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之所以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因为我们发现只注重某一方面所呈现出来诸多问题,例如,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去幼儿园时,面对生动和复杂的教学情境,束手无策。“多数园长都反映,本科生在研讨时能够表现出其理论上的优势,但是带班工作却逊色不少”。⑥之所以会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由于本科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所致。

(一)当前本科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本研究从6所部属师范院校相关授课教师及其网站上搜集了各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呈现出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的统一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⑦首先,专业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各大院校的专业理论课时均占专业课课时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实践性课程所占比重较少,实践性课程包括专业技能课程、艺术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在开设情况上,专业技能课程开设较少,比例占专业课课时总量的1/5左右;艺术技能课程即钢琴,舞蹈,美术等艺术技能课有的院校多则开设两年,少则开设一年,课时明显不足;教育实践课程量少,仅占总课时量的6%,形式较为单一。

(二)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学前教育本科课程不仅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多到幼儿园中实地观摩学习,理论结合实践。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参加幼儿园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幼儿的了解,提高自身对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现状的更好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把握当前幼儿园实践中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幼儿教育实践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理论知识中的作用。以幼儿园为课堂,以幼儿真实的行为反应为教材,全身心投入到幼儿教育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措施

(一)建立“U―K共同体”――实践取向的保障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16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少于20%。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⑧据此,我们要加强大学和幼儿园的合作。“U”是指university,即大学。“K”是指kindergarten,即幼儿园。“U―K共同体”即指大学和幼儿园的合作,也就是说聘任幼儿园的园长或者园中的骨干教师到大学来给学前本科生上实践课,能够让学生更真实,更具体的学习幼儿园中的保教实践能力。大学同时也为幼儿园的老师开放图书馆,让他们共享大学学术资源,跟随大学教师学习教育科研方法,使他们具备做科研的能力,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增加他们的理论知识,使他们的课更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而大学教师则向学前本科生传授通识课程,学科专业教育,专业知识,同时大学教师可以更好的利用幼儿园作为研究基地,带领学生做科研项目。这样的模式使三方收益,幼儿教师能具备更多的理论知识学做科研,大学教师能更好的了解一线的具体情况,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将充满趣味,这样由大学教师和幼儿一线教师共同教授的学前本科生,将更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素质。

(二)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构建“30+25+25+10+10”的课程结构

对于学前本科生来说,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智慧,还要具备实践性的能力和技能。所谓的“30+25+25+10+10”的课程结构是指专业理论知识占30分的,专业技能课程占25分,艺术技能课程占25分,教育实践课程占10分,剩余的10分则是一些通识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能够平衡课程比重过重或过轻的状况。但不可否认的,有些学科的确可以通过课时去弥补它的不足,最终得到改善,而艺术技能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一蹴而就的,想要学到熟练自如,是必须从小学习的,人越长大学习技能的吸收力就会越小,因此,学前本科的学生往往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少,可效果却不明显,对于艺术技能的吸收能力显然比不上初中毕业开始学习幼师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里的学生,但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里的学生,由于初中毕业,知识面有限,思维水平也不够深入,因此,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就不是那么透彻,这就是为什么呈现出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更重视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学前本科更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缘故。尽管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的艺术技能吸收能力没那么强,但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在艺术方面也只是起到艺术启蒙的作用,不必精而深。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不应像音乐专业的学生那样掌握演唱、演奏等专业技能,而应以熟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掌握简单的钢琴弹奏、儿歌视奏、边弹边唱,以及编配伴奏等方面的技能为主。可见,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不仅需要课时量的保证,更需要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⑨

(三)探索实践性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性课程要齐头并进,紧密结合,重视一方面而轻视另一面的做法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了。

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过程中,不能只看到幼儿教育工作的表层,只需要教师能够应付当前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而应考虑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事业会深入到要求教师更加专业化,能够深入到每个幼儿的心灵,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健康发展。而教师如果没有宽厚的基础知识,那么就不具备持续发展的潜能,将来就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⑩因此,专业理论课程必须开设,让学生深入学习,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或出现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可能会带给孩子终生的阴影,这将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成长,因此至关重要。

当然,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实践性教学强调真实的情境,因此在与幼儿园实际教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加强自身实践性教学操作平台的建设,如建立蒙台梭利活动室、学前教育实验中心、幼儿园模拟活动实验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从而为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通过创设虚拟现场,由学生分组合作扮演幼儿园的教师和学生,建构模拟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结论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既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和技能,满足幼儿园对人才的要求,不至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从长远效益来看,将更适合社会的需要。

“本文系奕阳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青年学术研究资助课题成果,课题编号为:SEI-QXZ-2013-003

参考文献:

[1]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2]彭寿清,蔡其勇,苏贵民,冉隆锋.实践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7):108.

[3]费广洪,郑春娟,张丽娟.园长视角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深圳、珠海两市幼儿园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8(3):10-12.

[4]王迎兰.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

[5]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Z].2011-10-08.

[6]张永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建议[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

[7]汪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5).

[8]王利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9]李可娟.陕西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5).

注解:

①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②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③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④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⑤彭寿清,蔡其勇,苏贵民,冉隆锋.实践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7):108.

⑥费广洪,郑春娟,张丽娟.园长视角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深圳、珠海两市幼儿园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8(3):10-12.

⑦王迎兰.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

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Z].201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