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我们只有认识到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才能探索出更加适合新形势的美术教师培养方案,进一步改革美术教师培养模式。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美术教师专业化;教师培训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1】。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师专业化巳成为国际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趋向。美术教师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力量,其职业的专业特征更加突出,因此美术专业化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在我国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缺乏创意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创的发挥,阻碍了创造能力的发展。具体而言,学校美术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2】:
第一,学生缺乏想象与创作的空间和时间。许多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每一堂只有35 -45 分钟的美术课制订三维目标,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要引导学生体验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创造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为此,他们设计了诸多教学环节,而分配到每一环节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学生根本无法充分展开思维活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表面,怎能产生创意呢? 学生缺乏足够的练习或创作的时间,又怎能在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呢?
第二,美术教学示范和评价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部分美术教师难以把握技法示范与创造能力的关系,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学生往往模仿范例进行描绘或制作,作品与教师的示范或教师所提供的范例雷同。另一方面,许多美术教师仅仅注重对学生作品的题材、构图和色彩进行评价,而忽视对学生作品中创意部分的分析与评价,学生的创意得不到及时的肯定或鼓励,抑制了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正如尹少淳教授在他的《美术及其教育》中指出, 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为核心开展的教育活动, 其本质是由美术和教育两方面构成。如何提升美术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升美术教师队伍在“教育”方面的能力,正是解决我国美术教育弊端的一个必要考虑因素【3】。
1. 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工作力度和科学性尚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要切实有效地整体提升美术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促进美术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科学的专业化训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1)专业化培训的内容。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师的常规工作而展开的,基本限于岗前培训和零星的工作培训,培训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美术教师岗位职责的一般介绍、常规的工作方法总结等方面。由于缺乏对培训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美术教师培训内容较狭窄,在对美术教师分层次、分阶段的适应性引导,美术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美术教师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2) 专业化培训的方法和手段。目前教师培训较为常见的方法是总结或汇报大会,缺乏交流的氛围和一对一的有效指导,对美术教师的培训也常常与其他教师的培训融在一起。同时由于缺乏培训经费,难以开展有特色、有创新的培训活动,难以为美术教师提供系统的信息,致使培训缺乏有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
(3) 专业化培训的机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各学校对美术教师的培训基本上都由各地教体局统一组织,没有设立美术教师专业化培训的专门机构。而教体局由于忙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培训往往限于完成基本培训内容,对于其他本应开展的专业化培训内容往往只说不做。同时,进行专业化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培训技巧尚待提高。这些都给美术教师专业化培训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推动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讨 针对目前我国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内外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采取相应对策,推动我国美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1)适应形势,更新观念,稳步改革进程。教育现代化形势下,学校美术教育呼唤着学校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更呼唤着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管理者应该顺应形势发展,更新观念,在教育管理中提高认识,加强对美术学科教育的重视,积极开展美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将美术教师专业化培训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认真做好课程建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可以对美术教师产生积极影响,有效地帮助他们自我觉察,扩大职业探索范围,增强行动力,提高综合素养。同时,有利于在美术教师队伍中营造学习氛围,促进队伍职业化进程。因此,美术教师专业化培训应按照课程设置的规范制订教学大纲,规定课时和内容结构,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并重、案例教学与课题研究并举的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教学评估。美术教师专业化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美术教师队伍职业化理念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培训人员对培训的教学手段的探索和专业化模式的创新,提升培训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和凸现美术教师队伍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建立与完善美术教师专业化培训的评估机制。评估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督促美术教师参与培训,提高教学科研成效,检验培训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检验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合理性,为决策层调整培训项目、完善培训计划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形成美术教师专业化培训的长效机制。
(3)改变传统教学行为,探索新的教学实践。美术教师要适应时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一方面,在教学中转变自身的角色,注重自己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不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具有自我导向的积极的知识追求者,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品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艺术实践能力、培养艺术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12卷本),1990-199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008-03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
“职业”是在人类社会分工出现以后而产生的一种从事某种行业活动并能获得相应报酬的社会现象。“专业”就是专门性的职业,英国学者Carr-saunders认为“专业就是一大群人在从事某种需要一定专门技术的职业,这种职业需要某种特殊的智力来支持和完成”。专业化指“一个普通行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达到符合行业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我们所说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教师群体的(外在)专业性提升和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性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包含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个体专业化两个层面的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教师自身提高的过程,也是外部环境、条件等因素促进教师采取措施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成长是一个终生学习、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各种情感因素,提升教师的各种能力,是教师不断成熟、提升、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具有以下几点:
1.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终生的学习,才能不断获取专业成长的营养。
2.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定教师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主动实现专业成长和发展。
3.教师是在持续的专业发展中要实现多个角色转变。如从大学毕业到初涉教育工作,然后成为一位成熟、优秀、卓越的教师。
4.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需要拓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现代化的手段用于教育的实践中,因此教师必须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对现有的教育手段进行补充。
5.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执教生涯的整个过程,但是教师所任职学校的经历情境是该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育师功显。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1994年的《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首次从我国法律角度确定了教师所属的地位。2000年我国的《职业分类大典》第一次把教师纳入八类职业之一,2001年我国首次实施教师资格认定。
目前,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已基本符合专业化标准,但是我国教师专业化标准与西欧等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素质问题与学生素质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也明显凸现出来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对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同时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也是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必要条件。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1.教师“职前―入职―职后”一体化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一个教师的成长周期分成:职前教育、学习导入、能力建立、热心成长、生涯挫折、稳定停滞、生涯段落、生涯引退八个阶段,处在不同阶段的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均不相同,建立和完善“职前―入职―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中小幼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三个”一体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
(1)职前教育――夯实基础。职前教育中有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非师范生在职前基本没有经过专门的培养。但在师范类大学的培养过程中,也存在课程设置陈旧,教师专业性不够明显等问题。
(2)入职教育――角色转变。参加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年我们把它叫作见习期,这一时期其实是从一个大学生转变成一个老师的关键时期,提高各类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从思想上和行为上真正变成一位老师,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
(3)职后教育――成长沃土。教师的发展是终生的、持续性的过程,学校教育工作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职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时代变迁,教师的知识体系以及教育教学的各种能力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整体要求,良好的教学能力就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职后教育可以补充新的知识,发展多种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提高职业素养,继续使教师在常识、智能、品德等方面保持特有的估势,巩固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2.政府、学校、个人制定和实践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整体素质提高。
(1)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发挥着导向作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和经济保证,我们以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教师培养机构都应制订三年或五年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用于指导本地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2)各级各类学校是教师的成长环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直接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学校要根据每个教师实际,科学地进行指导、如实地作出评价,帮助他们制定和实施个人专业化发展规划。
(3)每一个教师要根据自己专业成长的需要,制定长期的3年、5年规划和短期的年度专业化发展目标。认真分析自己的特点,制定和完善个人专业化发展的具体目标。目标内容可分为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二类,共性目标也就是教师职业化的具体要求,如师德、教学、科研等,个性目标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如高学历进修、心理教育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名师培养等。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特长,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
3.强化教学反思――个人业务素质完善。反思指的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有合理性的过程。反思理性推行“实践――反思――开发――推广”的模式。反思的过程是教师的自我纠错、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种自我批判性的态度和方法,有意识的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有利于促进老师形成一种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培养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方式上,基本可分四种方式:撰写教学后记、写反思日记、填写课题手册、案例分析。反思是对自己教学经历进行“归纳、概括、反思、评价、再理解”,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进而为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提高自我专业反思意识,对教师个人的后续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促进教研组备课组合作建设――团队教学实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光靠个人打拼已成为一件不现实的事情,学会合作,借助集体的力量是必然的选择,因此,教研组备课组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了。教研组、备课组是教师进行专业化发展的一个课堂,可以帮助教师学习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为新的教学实践做好支撑和储备。教师相互合作、交流,就是打破相互隔离,敢于承认自己存在的问题,保持开放的心态,寻求同事的合作和帮助,随时准备接受教育新观念,充实自己。而教研组备课组就是为教师相互合作搭建的平台,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展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5.开展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展示教师专业化水平。课程改革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舞台,因此学校有必要立足于校内资源,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关注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如听课与评课、说课、同课异构、课堂中对个别学生的关注、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科课堂评价标准的研究、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与成败等。校本教科研活动要多样化,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确定教科研的方向,做好选课,以点带面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思考与建议
综观近年来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关注:
1.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为本的人的发展过程,但在实践中,市场经济准则在教育领域中仍起着某种导向,这个问题在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时应引起重视。
2.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庞大系统性工程,各个因素相互制约、共同促进的特点。但我们在研究与实践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对这些制约因素尚缺乏深刻认识。
3.教师专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精髓给教师专业化发展孕育营养,但是现在把它与教育专业发展相结合进行研究的还很少。
参考文献:
[1]费舍勒,克里斯藤森.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申燕,吴琳娜,张景焕.优秀教师成长历程的质性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9,(6).
[关键词] 高素质专业化 ;中小学教师;专业适应性 ;专业胜任度
几年来,我校密切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深入中小学一线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不断调整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强化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注重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为师范生提升专业素质、实践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教师教育主动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法及培养途径诸多方面做出积极的回应;另一方面也把教师教育的理论、教改成果应用到基础教育实践中,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我们参照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1] 9课题组对北京、河南、宁夏三个地区以及山东师范大学学者对江苏省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本现状的调查为主要依据,结合我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高师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培养本科层次中小学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辽宁省八个城市和农村,29所学校1067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追踪分析,针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专业适应性和专业胜任程度几个纬度进行了分析,总体归纳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现有状况及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
在被调查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中,有72%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教育观。98.7%的教师表示认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沈阳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中86.8%的教师认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是能够实现的,较多数的学生对此较乐意接受。64.4%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对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 146可见,大多数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持有赞同和支持的态度。但对新课改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仍需要有一段过程。
(二)教师专业知识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调查组对北京、河南和宁夏三个地区的3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关于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调查中最想学习的课程按选择排序如下:“与教学方法、技能有关的知识”达56.1%,居于首位,“与教学设备有关的知识”为45.1%,“与学生身心发展和评价有关的知识”为29.41%,“教育理论相关知识”为21.05%,“与教育科研相关的知识”为16.41%。被调查的教师90%以上毕业于师范院校。由此可见,作为一个教师必备的教育专业理论与方法以及教学技能相关的知识,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教师专业性在职后也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师范生在从教之后,对教育专业知识的需求仍然十分迫切。
(三)教师专业适应性状况
对北京、河南、宁夏等地区教师的调查显示:15.4%的教师不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实践能力;31.3%的教师认为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定势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难以更新;25%的教师要经过学习和不断适应才能投入到课程之中;39.1%的教师在备课中从不利用新资源等教育技术;55.4%的教师认为采用新的教法后,短时期没有见成效;40.3%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推进的速度太快,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1] 243 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适应能力还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四)教师专业胜任程度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对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或活动课程的胜任情况的调查发现:北京、河南、宁夏三个地区的教师中有56.59%的教师认为能够胜任,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需要接受培训后才能胜任;还有40.7%的教师认为需要经过学习和适应后才能胜任。[1] 226
(五)教师专业发展中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北京、河南、宁夏、辽宁等地区教师的调查表明:约50%的教师感觉新课程改革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压力较大,主要表现为教学工作压力、学校制度环境压力、课程改革压力和自我发展压力等。教师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将教改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调查中发现59.5%的教师能够做到课堂里充满师生愉悦的微笑;39.5%的教师勉强做到,18.2%的教师勉强能做到给每位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面对教师的难以进入课程改革的角色及教学中的压力,开展良好的专业培训十分重要。在调查中发现,23.3%的教师缺少集中研修的机会,57.1%的教师认为缺乏行家指导,21.9%的教师缺乏学习相关的信息资料充实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46.6%的教师因教学工作繁重难以挤出时间参与学习和科研活动。[1] 227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具有较好的认同、理解和积极的支持态度。这是教育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但仍然存在着传统的教学体系的束缚、教育行为转变滞后、课程内容陈旧、学科本位、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实践反思与体验匮乏,教师在变革中主体地位的缺失,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机制不健全,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不衔接,师范教育培养的师资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等问题,因而导致了教师专业适应能力下降、教学改革潜能不足、教师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二、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思路
如何建立一个既能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人才和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又能为自身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发挥教师教育的先导性、示范性和保障性作用,是我校教师教育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课题。我们在广泛调研、实地考察和论证的基础上,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提出了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构想。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定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型中小学教师。这种新型人才的培养规格是:厚基础——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宽口径——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和教师专业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教学方法及技术,有较强的专业适应性及自我发展的潜能;高素质——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人格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不断学习与创新的能力;重实践——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教学与科学研究能力,动手实践、勇于创新能力;显个性——具有多种教师专业特长和多样化的职业兴趣及良好的教学技能,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谐发展。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转贴于
几年来,我校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不断探索与创新,构建了“教学与教学统整,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统一,职前培养与职后研训融通”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培养体系一体化,使教学研究和职后研训提前介入职前培养阶段,加强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对基础教育教学实际的了解,缩短了预备教师、准教师入职阶段的适应期,加速了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与此同时不断探索开放的、多元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
目前我校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3+1”培养模式,即改革混合培养,采用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分段实施、分流培养的模式。前3年进行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课程逐渐进入,后1年由教师专业发展学院进行教师专业培训和实践。这种专业化合格师资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师范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养成和训练,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从师任教的技能。
“2+2”培养模式,即前2年按一级学科为主体大类培养,2年后进行学科专业的教师专业分流培养,在第四年由教师专业发展学院集中进行教师专业课程学习,教学研究与教学实习实践指导。这种择优定向、分流培养的模式,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有助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全程化、专业化和优质化。
“3+1+1”“2+2+2”培养模式,即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精英人才”的“本硕一贯制”模式。经过前3年本科专业教育和后1年教师专业培养,以及经过前2年大类学科基础和通识教育,后2年分流进行学科教育、教师专业培养,在第4年对学习成绩优异并有志在教师教育中深造者,经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导师推荐和专业考核,选择优秀学生进入为期2年的硕士层次的学科与课程论方向的学习,获得硕士学位。这种模式的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专家型以及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骨干教师。
一、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是大学教师专业化是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指大学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授大学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大学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强调大学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同时,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大学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具有相应的在大学教学实际教学能力。这是专业化最基本的能力。(2)具有教学设计的独创性,能有效地组织大学课堂教学。+-(3)能在大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总结和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大学教师职业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二、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树立大学教师专业化的新理念,关注大学教师教育信念、专业精神的培养。大学教师专业化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要让教师及整个社会认识到大学教师是种专门的职业,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改变社会对教师职业具有一定替代性或是准专业化等模糊看法,要认识到大学教师是个专门职业,大学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作为教师专业化理论内涵的组成之一,大学教师的教育信念反映的是大学教师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等的基本看法,形成之后,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教育信念在大学教师专业结构中位于较高层次,它统摄大学教师专业结构的其他方面。因此,应该对大学教师进行信念和信仰教育。要自始至终把教师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人来看待,强调教师自我生命活力的体验和专业满足感,增强对教师专业内在的、执着的热爱之情,这样才能将情感内化,形成稳定的个人品质和正确的教育信仰。
(二)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训练,突出大学教师专业化的特色。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训练在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大学教师的知识应该是双重性的,应是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统一。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大学教师要求既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又该通晓教育科学知识,了解教育规律,掌握大学教学技能,避免只会专业知识不会教授知识的情况发生。据说在一所高校,校长聘用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博士来任教。这博士在授课过程中,不太注意教学方法,学生给他提了些建议,后来校长找他谈话时,他还说:这些学生是什么水平?难道我堂堂一名牌博士还教不了他们?在很多大学,教师都是只顾自己搞科学研究和忽视大学教学能力培养的,加上很多大学在招聘教师时把学历作为唯一条件,这就导致很多大学老师有很渊博的知识却没法传授给学生。虽也有些教育学知识在现实中却不会运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大学教师应该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的训练,加强自己的大学从教能力,实现学科专业水平与教育专业水平的同步提升。
1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1年4月国家首次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并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教师不单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专业”。如果说过去教师的工作还只是一种职业,只要具备各门学科知识就可以的话,那么,今天仅仅具备学科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才符合教师资格的要求。确认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关注和努力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先进国家当前教育战略的共同措施。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主题。
2001年我国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培训、学习、提高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竞争的成败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教师专业化”新理念
要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首先要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纵观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现状,不难看出,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可以提高我国教师质量,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差距。因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管理者,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应从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去看待教师教育工作,要从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否长久保持教育领先地位的高度去看待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个专门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教育要在教师专业化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盘考虑、整体设计、转变观念、创新培训模式,树立教师专业化新理念,加速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跨入新世纪,教师专业发展在促进中小学生成长,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对教育专业所期望的是能使教师工作专业化,使教师超越能干的教书匠而成为专业教育家。21世纪的教师教育是以教师专业化为改革取向的,按照教师专业的基本要求,我们作为教育者本人应树立强烈的教师专业化理念,不仅要成为新型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使自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促进者、研究者、改革者与决策者。
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真正认识到“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事业才会成功”。 转贴于 3 讲求实效,探索培训新模式
3.1 “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学校组织和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其基本含义是:以校为本,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校本培训的目标是解决本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中出现的问题是培训的起点,解决这些问题是培训的归宿。
校本培训应遵循“自修——交流——反思——实践——评价”的模式。在集中式培训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放在各学校,由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员性的校本培训。既从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出发,解决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专业发展问题,又要考虑学校的发展目标和需求,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加以整合。加强校内自修、培养骨干、以点带面;加强校际交流、分享成果、借鉴启迪;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自己、课后小结、教学札记、教育个案集体探讨,组织现场培训、实践培训;在学校环境中开展教育科研,在培训学习基础上组织听课评课、教学观摩活动等等。真正做到培训与教学同步,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的需要统一起来。
3.2 “建构式培训”模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是为了弄清教师所面临问题的实质,用以改善教师的行动,它的直接目的在于改善实践,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张“先问题,后学习”,即在培训者指导下,学员从教育实践中选择教育问题,并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展开主动探究式的综合学习。
问题是教师培训的起点,也是确定培训内容的依据。通过听课、走访、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发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参训教师参与问题的选择和培训内容的确定,根据自身在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综合性的学习。问题确定以后,培训者通过一定的途径把问题呈现给学员,培训者和学员同时面对不确定的问题解决过程,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思维和尝试空间,共同进步,双方受益。与传统培训模式不同,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中,培训者没有固定讲课任务,做的是动态的协调、督促、协助工作,这看似很超脱,实际上在培训前必须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精心地设计,对培训者的创造性和探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