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能减碳的方法

节能减碳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节能减碳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节能减碳的方法

节能减碳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屋 建筑 节能 施工 技术 方法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一、房屋外墙体节能施工技术

1、普通墙体施工

外墙体的砖承重墙一般采用整砖平砌,孔洞垂直方向且长圆孔顺墙长方向设置,空心砖不宜砍凿,不够整砖时用实心砖外砌,墙中洞口预埋件和管道处,应用实心砖砌筑,并在砌筑时留出或预埋,不得随意凿孔和用水泥砂浆填孔,避免外墙体出现通缝、不密实、冷热桥的现象。在空心砌块墙体中,施工技术部门根据设计施工图和工程的具体要求及施工条件绘制砌块排列图。要针对砌块建筑的墙体热阻值低、砌体和粉刷易开裂、灰缝和裂缝处易渗漏等不利因素,从施工角度采取技术措施予以确保。

2、墙体保温施工

墙体保温系统的施工是墙体节能措施的关键环节。墙体的保温层通常设置在墙体的内侧或外侧,设在内侧技术措施简单,但保温效果不如外侧,设在外侧可节省使用面积,但粘结性差,措施不当易产生开裂、渗水、脱落、耐久性减弱等问题,造价一般也高于内设置。施工工艺一般采用抹灰、喷涂、干挂、粘贴、复合等方式。施工中应注意:

基层作清洁、修平、湿润处理,表面不易粘结的混凝土墙、梁、柱等部位打毛或刷粘结剂。

按设计要求弹标准水平线、踢脚线或墙裙线,门窗洞四周宜用水泥砂浆抹宽50mm护角。为保证保温层厚度墙面应做标准灰饼、冲筋。每次抹灰厚度以10mm左右为宜,当底层韧凝且表面有一定强度后再继续下一层。应注意保湿养护但不能水冲。砂浆硬化期间严禁撞击和振动。

为防止首层墙面受到撞击后在抹灰面层与保温材料内造成孔洞,在首层窗台以下墙面加贴一层玻璃纤维网格布。底层墙外表面在墙体防潮以下,要做防潮处理,以防止地面水分通过毛细作用被吸到保温层中影响保温层的使用寿命,防潮处理采用涂刷氯丁型的防水涂料,待涂料表面干燥后再在其表面上喷涂一层界面剂即可做保温施工。

二、门窗节能技术

1、采用新型玻璃

低辐射玻璃是在表面镀上一层半导体氧化物、一锡氧化物等涂层薄膜制成,主要特点是反射率低。这种玻璃对可见光和近红外的透光率较高,反射率较低,可大量获得太阳辐射能,但对常温下的长波红外热的透光率很低,反射率较高,因而保温性能很好。如制成中空玻璃,传热系数可低至普通单层玻璃的1/3~1/4,特别适于以采暖为主的北方地区使用,夏天也有一定的隔热效果。

2、控制住宅窗墙比

住宅窗墙比是指住宅窗户洞口面积与住宅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JGJ26-195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对不同朝向的住宅窗墙比作了严格的规定,指出“北向、东向和西向、南向的窗墙比分别不应超过20%,30%,35%”。

3、提高住宅外窗的气密性

如设置泡沫塑料密封条,使用新型的、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材料。而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可用弹性松软型材料、弹性密闭型材料、密封膏以及边框设灰口密封;框与扇的密封可用橡胶、橡塑或泡沫密封条以及高低缝、回风槽等;扇与扇之间的密封可用密封条、高低缝及缝外压条等;扇与玻璃之间的密封可用各种弹性压条等。

4、设置“温度阻尼区”

所谓“温度阻尼区”就是在室内与室外之间设有中间层次,这一中间层次像热闸一样可阻止室外冷风的直接渗透,减少外墙、外窗的热损耗。在住宅中,将北阳台的外门、窗全部用密封阳台封闭起来,外门设防风门斗,防止冷风倒灌,楼梯间设置成封闭式的,对屋顶上入孔进行封闭处理等措施均能收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三、屋面节能技术

1、合理选择保温材料

通常屋面节能是将容重低、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有一定强度的保温材料设置在防水层和屋面板之间。可选择的保温材料很多,板块状有加气混凝土块、水泥或沥青珍珠岩板、水泥聚苯板、水泥蛭石板、聚苯乙烯板、各种轻骨料混凝土板等;散料加水泥等胶结料现场浇筑的有珍珠岩、蛭石、陶粒、浮石、废聚苯粒、炉渣等。屋面保温隔热材料选用时,一定要按设计和有关产品技术规范,在容重、导热系数、吸水率、外观等性能参数上重点把关,贮存时要注意防水防潮,施工时严格按配合比和施工工艺操作,必要时要进行试配

2、实行倒置式屋面

所谓倒置式屋面,就是将传统屋面构造中的保温层与防水层颠倒,把保温层放在防水层的上面。工程中常用的保温材料如水泥膨胀珍珠岩、水泥蛭石、矿棉岩棉等都是非憎水性的,这类保温材料如果吸湿后,其导热系数将陡增,所以才出现了普通保温屋面中需在保温层上做防水层,在保温层下做隔汽层,从而增加了造价,使构造复杂化。同时防水材料暴露于最上层,加速其老化,缩短了防水层的使用寿命,故应在防水层上加做保护层,这又将增加额外的投资。

3、屋面绿化房

屋建筑实行屋面绿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研究显示,夏季绿化屋面与普通隔热屋面比较,表面温度平均要低6.3℃,屋面下的室内温度相比要低2.6℃;同时明显降低了建筑物周围环境温度,而建筑物周围环境的温度每降低1℃,建筑物内部空调的容量可降低6%;种植屋面保温效果很明显。

4、其他节能技术

现在,不少楼盘越来越怪异,建筑表面积增大,造成夏季太阳辐射也就越多,由于缺乏有效的立体化、综合化的措施,达不到有效的“调温”作用,导致能耗增加。因此,建筑节能设计,首先,应根据地形、环境条件、气候资料等进行综合设计,这也是最根本的前提。

其次,建筑单体设计要避免单纯追求造型而不考虑使用功能,合理设计建筑体型,减少体型系数,尽量选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的形式,避免黑房、黑厕、黑厨房等。总之,节能建筑的墙体、门窗、屋面的保温隔热施工是节能效果的关键,所以务必要施工单位各部门、各工序严格按设计和材料施工工艺的技术措施执行,做好各质量控制点的验收。

参考文献:

节能减碳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 节能设计 措施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一.中国建筑能耗基本情况 我国的建筑能耗量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1/4, 居耗能首位。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需要大量的建造和运行使用能源, 尤其是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耗能。由于我国是主要以煤而不是以油、气等优质能源作为主要能源消耗的国家, 每年由于燃烧矿物燃料向地球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预计到2020 年, 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因此, 中国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承担着重大的责任, 而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 其节能也就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二.建筑设计中造成能耗浪费的原因  (1)利用不可再生能源。我国绝大部分建筑的能源系统还都依赖于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而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还相当落后。目前中国以水电、风能利用、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利用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还不够大;仅以2003年为例,只有约相当5200万吨标准煤的利用,仅占全国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3%。  (2)建筑设计用能负荷偏高。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建筑实际用能与建筑设计的用能负荷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用能负荷都小于设计的最大值,从而造成循环水泵低负荷运行的状况,导致用能设备普遍存在“大马拉小车”的现象,能源浪费严重。  (3)窗墙比过大,大量使用玻璃幕墙。很多大型公共建筑都设计大玻璃幕墙,完全不考虑避阳、绝热等措施,造成了巨大的能耗损失。在一些专家看来,“这都是一些高耗能的建筑垃圾,能源高消耗触目惊心。” 

三.生态建筑的节能分析和 建筑的节能设计3.1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建筑就像有机生命体—样,是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并进行能量消耗而得以生存和运行的,在其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建筑从其周围环境中获得能源的能力以及对能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是体现建筑生态性的重要方向。如何在满足人们生理、心理需要的同时,使建筑有效利用能源,将建筑能耗降至最低,从而不但节约能源同时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生态建筑所关注和探寻的重要内容。建筑能耗通过生产能耗、运输能耗及其建造能耗所组成,在各种能耗中,狭义的建筑能耗一般是指建筑运行能耗。显然在绿色生态建筑的理念下,对于建筑被使用的全过程中,应当充分而有效地使用各种能源。其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来说,即场地选择及其规划节能、建筑设计节能及其辅助设备系统的节能。对于建筑护结构是建筑能量消散经过的主要部件,外窗、外墙及其屋面保温隔热和防热对于实现建筑的热工节能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外窗的的热工节能来讲,有以下一些主要技术措施,即控制各朝向窗墙面积比,提高窗的气密性,提高窗玻璃、窗扇和窗框的保温隔热能力,用活动装置保温隔热;窗的日照涉及房间在冬季利用太阳能采暖,而窗的遮阳和通风是实现房间夏季防热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外墙的热工节能来讲,在北方寒冷地区,建筑保温尤其重要;在南方炎热地区,建筑防热尤其重要。外墙保温隔热主要采取外保温隔热、内保温隔热和单一材料承重保温隔热。而对于外墙的遮阳和通风是南方炎热地区防热的主要途径之一,各种通风墙或防晒墙可以起到较好的防热作用,其中利用植被对外墙进行遮阳防热效果最好。对于屋面的热工节能技术,北方地区寒冷,采取倒置屋面是目前较为先进的一种做法;而针对南力地区炎热,在屋顶设置通风间层、使用植被绿化遮阳、利用屋面蓄水以及被动蒸发冷却,都可达到屋面防热的目的。充分利用自然光是实现照明节能的关键。除了在建筑设计方案阶段充分利用各种反光体(包括侧窗反光体和天窗反光体)外.还可通过采用导光管道的照明技术(包括透镜折射导光通道、内壁反光导光通道、光导纤维导光管道、通光管导光管道等)。 另外从建筑生态技术的角度,根据设计所采取的技术含量的高低,将生态建筑分为低技术生态建筑、中间技术生态建筑和高技术生态建筑三类。在建筑生态设计上通过把概念和具体设计实践相结合,将会收到客观的生态效果。 3.2 建筑设计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建筑内部各种使用功能与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创造出既符合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3.2.1区域规划节能  提倡建筑节能首先应该重视规划节能,这样才能避免在单体方案设计阶段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节能问题。实现规划节能设计,就是以节能作为指导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在考虑容积率、日照间距、建筑密度以及建筑与周边环境协调等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尽可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规划方案,从总体上为建筑节能创造先决条件。  3.2.2建筑单体的节能设计  建筑单体的节能设计,主要是通过控制体型系数(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传热面积、窗墙比等影响建筑能耗的参数,着重对建筑的外部维护结构的构造和内部使用空间的划分进行节能设计。  (1)建筑外部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  建筑围护结构主要由墙、屋顶和门窗构成。建筑物的能耗主要取决于围护结构的热传导和冷风渗透。住宅围护结构的散热量要占采暖热耗的1/3以上。显然,如果建筑围护结构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便可减少室内、室外的热量交换,从而减少所需要提供的采暖和制冷能量。  (2)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的节能设计  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的节能设计,是通过科学合理地平面布局和剖面设计,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分隔和划分,使建筑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提高其通风、采光、保温、隔热的性能,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四、生态建筑规划设计方法  1.尊重地形、地貌  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中,常会遇到复杂地形、地貌的处理。很多设计方往往是将其推平,平衡土方,将其变成平坦的表面再进行设计,以不变应万变。对于人手少、任务重、需要短时间完成设计任务以便争取更多项目的设计单位来说,这样固然是一种解决办法,但生态建筑的设计更提倡在深入研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基地的地形地貌的特征,设计出的建筑物对基地的影响降至最小。  2.保护现状植被  长久以来,城市与建筑物的建设中,绿化植物都是当作点缀物,总是先砍树、后建房、再配置绿化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生态学知识告诉我们,原生或次生地方植被破坏后恢复起来很困难,需要消耗更多资源和人工维护。因此,某种程度上,保护比新植绿化意义更大。尤其古木名树是基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可能将它们组织到居住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去。  3.结合水文特征  溪流、河道、湖泊等环境因素都具有良好的生态意义和景观价值。建筑环境设计应很好的结合水文特征,尽量减少对环境原有自然排水的干扰,努力达到节约用水、控制径流、补充地下水、促进水循环并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的目的。结合水文特征的基地设计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一是保护场地内湿地和水体,尽量维护其蓄水能力,改变遇水即填的简单设计方法;二是采取措施留住雨水,进行直接渗透和贮留渗透设计;三是尽可能保护场地中可渗透性土壤。  4.保护土壤资源  在进行建筑环境的基地处理时,要发挥表层土壤资源的作用。表层土壤是经过漫长的地球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适于生命生存的表层土,是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载体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在自然状态下,经历100~400年的植被覆盖才得以形成1cm厚的表层土。建筑环境建设中的挖填土方、整平、铺装、建筑和径流侵蚀都会破坏或改变宝贵的表层土,因此,在这些过程之前应将填挖区和建筑铺装的表土剥离、贮存、在建筑建成后,再清除建筑垃圾,回填优质表土,以利于地段生态环境的维护。  五、生态建筑高效无污染的设计方法  1.生态建筑的能量利用  目前应用于生态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其中以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最为广泛技术也最为成熟。  (1)太阳能利用。太阳的辐射能量可直接进入居室或把热量贮存于其他领域散放或备用,利用各种建筑材料有不同的传导性能,吸收、贮存热量的性能而使空气增温。阳光照射建筑使墙壁和屋顶加温,阳光透过玻璃窗直接照射室内,使室内空间的表面温暖,太阳能可整体加热建筑并在建筑地段布局上获取巨大的太阳能量效应。在生态建筑中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来加热冷水,是一种无废无污、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方法。我们可以利用目前最可靠的、效果可达9%左右的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接受太阳能,这样不仅可以为照明设备等供电,还能减少火力发电产生的污染,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2)风能利用。生态建筑除利用风压来形成自然通风外,还可利用风力来发电。风力发电系统可以集中布置,也可分散使用。集中式的风力发电系统,以建筑群或小区为单位,在小区的上风处设立风车组,既丰富了小区的景观,又为小区提供了能源供应。随着生态建筑的发展,风能利用设备应可设置在建筑中,直接利用风能为建筑物提供能源,尤其在偏远的山区,综合利用风能,有更重要的意义。  2.自然通风  在建筑地段设计中,空气的流动是另一个重要的气象因素,各地区的气象资料均可提供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和风速,是设计的依据。影响风的环境因素有地形、坡度、朝向以及当地的植被情况及相邻的建筑形态。在任何地段上风的流动都会影响建筑内部的冷暖和内外气候环境。由于通风可增加建筑的散热,由于风压可增加建筑的渗透,夏天的穿堂风可使居室凉爽舒适,因此热天可利用通风使建筑降温,冬季则需要避风措施。 

参考文献 

节能减碳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设计;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S210.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社会总能耗的40%,并呈继续上升趋势。但在城乡建设过程中,由于节能意识不强,执行标准不力,我国建筑能耗高、利用率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建筑节能工作整体水平比较低,因此,开展建筑节能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建筑节能设计原则

1、在建筑的规划中,一般根据夏季主导风向进行规划,采用合理的布局、间距和适当的建筑体形以及路网的合理布局、绿化的分布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建筑的日照和通风,影响建筑的能耗。

2、在建筑单体节能设计实践中,对夏热冬冷、寒冷和严寒地区,通常采用增加房屋进深、控制其体形系数的办法来减少建筑外表面与室外空气的接触,减少散热、降低建筑物采暖能耗。

3、在建筑构造设计和施工中,通过采用外保温技术进行保温隔热的外墙节能设计; 通过阻断热桥的方式达到保温节能的效果; 通过采用高效保温隔热屋面或者不同的屋面形式进行屋顶的节能设计; 通过提高门窗的气密性,采用适当的窗墙面积比、加窗玻璃层数,采用百叶窗等措施来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 通过建筑遮阳设施的设计降低太阳辐射过热和眩光,从而改善室内环境气候,提高室内热舒适性和视觉舒适性,最终达到节能目的。

二、建筑节能的设计方法措施

1、建筑整体的节能设计

(1)建筑选址

节能建筑对基地有选址性,不是任何位置、任何微气候条件下均可诞生合理的节能建筑。建筑基地条件主要是从满足建筑冬季采暖和夏季致凉两个工况要求来进行研究和讨论的。建筑选址时应满足以下三个原则即向阳原则-采暖目的;通风原则-致凉目的;减少能量需求原则-综合目的。尊重气候条件,使未来建筑避免一些外来因素干扰而增加冷(热)负荷,尽量少受自然的“不良”干扰,并通过设计、改造,以降低建筑对能量的需求。

(2)建筑物平面形式

设计者应尽量使建筑物的平面形式平整、简洁,应权衡利弊,兼顾不同类型的建筑造型,尽可能的减少房间的护面积,使体形不要太复杂,凹凸面不要太多,避免因体形复杂和凹凸过多形成外墙面积大而提高体形系数。常见的建筑物平面形式有长方形、正方形、L型、U形等四种。设计者还需综合考虑本地区气候条件、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风环境、围护结构构造形式等各方面因素。

(3)建筑物面宽与幢深

仅从冬季得热最多的角度考虑,应尽量增大南向得热面积,往往要求栋深小,即建筑的长宽比大。但如建筑朝向偏离正南方向,长宽比对日辐射得热的影响就逐渐减少。据资料表明对正南朝向建筑长宽比为5∶1 时,其各向墙面的辐射总得热量为正方形的1.87 倍。但随着朝向的改变,这个比例也就逐渐减少。至偏东或偏西45°时成为1.56倍。至偏东(西)67.5°时,各种长宽比体型的得热已相差不多,至东西向时,正方形的得热还比长方形得热稍多,显然,由于各朝向日辐射得热的变化给最优体型选择增加了复杂性。最优节能体型是以各面护结构传热特性的比例关系为准的,只有当建筑各面的有效传热系数相等时,则正方形为最优体型。但在具体建筑设计中,还应综合考虑体型系数及建筑各面的平均有效传热系数,平均有效传热系数大的一面,其面积应相对较小,平均有效传热系数小的一面,其面积应相对较大。据资料表明,加大栋深由8m 增大到14m,可建筑耗热指标降低11%~33%,因此,对于1000m2~8000m2的南向住宅建筑栋深设计为12m~14m,对建筑节能是比较适宜的。

(4)建筑物层数

加多层数一般可加大体量,降低耗热指标。当建筑面积在2000m2以下时,层数以3~5 层为宜;当建筑面积为3000m2~5000m2时,层数以5~6 层为宜,当建筑面积为5000m2~8000m2 时,层数以6~8 层为宜。

(5)室外风环境设计

完善意义上的节能建筑在满足冬季采暖要求同时必须兼顾夏季致凉问题,即尽量不用常规能源消耗而利用自然提供的条件达到室内创造凉爽目的的方法。建筑致凉最合理的方法是争取良好通风,即利用夜间凉爽的通风使室内热惰性材料降温,致使白天时散失“凉气”而降温,因此建筑规划设计时选择基地环境条件应不影响夏季主导风吹响未来建筑,并考虑冬季主导风尽量少地影响建筑;运用植被、构筑物等永久地貌对导风的作用;对一些基地内的物质因素加以组织、利用,以最简洁、最廉价的方式改造室外环境,以创造良好的风环境,为建筑内部通风提供条件。

(6)绿化环境设计。绿化对建筑的节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调节改善气温、调节碳氧平衡,减少温室效应,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降低噪音,遮阳隔热,可以有效地改善居住区的外部微气候以及建筑室内热环境,降低建筑能耗。小区绿化要综合考虑绿化率、人均公共绿化率、植被的生态效应等诸多因素。

2、围护结构是建筑节能的重点

建筑的围护结构包括屋面、墙体(包括金属、石材等非透明的幕墙)和门窗(包括玻璃幕墙)。建筑师应根据建筑的功能和美观要求,综合考虑经济因素,采取有效的手段,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不同的围护结构性能不同,达到相应的要求所付出的代价也不一样。对于高层建筑,屋面所占的比例很小,围护结构应主要着眼于墙体和门窗。而墙体和外窗中,墙体达到较高的性能比较容易,窗户则是薄弱环节。所以,建筑的开窗面积一般不可过大,过大则使得窗户的设计非常困难。对于采用建筑幕墙的建筑而言,玻璃幕墙要达到比较好的保温性能或隔热性能是比较困难的,而金属幕墙、石材幕墙等非透明幕墙则只要在幕墙面板后面加设保温层就很容易满足保温隔热要求。再如,对于大跨度的建筑,屋面所占比例较大,屋面保温的节能效果是比较好的,而且造价也相应比较低,玻璃幕墙或窗户要达到同样的性能则非常困难。所以,建筑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各个方面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衡量,优化选择。

建筑的围护结构是整体建筑节能的一部分,建筑外窗或幕墙又是围护结构的一部分,所以建筑设计时应该进行综合衡量,对各个部分围护结构的各项性能指标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不能将整个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交给门窗、幕墙企业,因为这样做不利于围护结构设计的经济与合理。

3、选用建筑节能材料

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材料也是全面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健康、高效、经济、节能的原则。一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 大量的新型高效材料不断被研制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 更好地起到节能效果。如新型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在墙体屋顶中的应用, 达到了更好的保温防潮效果; 新型透光隔热玻璃在门窗中的应用, 起到了更好的透光隔热效果; 采用可调节的铝材遮阳板, 达到遮阳的目的。另一方面, 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发掘出一些地方节能材料, 更好地应用到建筑节能中去。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全面推行建筑节能有利于我国的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的能源紧张,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保障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

参考文献:

[1] 徐玉萍,张尧龙.从建筑遮阳谈建筑节能设计[J].今日科苑,2009,(20).

节能减碳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 节能

一、电气节能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建筑电气节能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1)可用性。应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即满足照明的照度、色温、显色指数;满足舒适卫生;满足上下左右的运输通道通畅无阻;满足特殊工艺要求。(2)经济性。建筑电气设计的经济性就是节能应按国情考虑实际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节能而过高地消耗投资,增加运行费用。而是让该部分增加的投资,能在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用节能减少的运行费用进行回收。(3)可靠性。根据用电负荷的等级,保证在各种运行方式下提高供电的连续性,力求可靠供电。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即满足照明的亮度、色温、显色指数;舒适性空调的温度及新风量,也就是舒适卫生;满足上下、左右的运输通道畅通无阻。(4)安全性。保证在进行一切操作切换时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以及能在安全条件下进行维护检修工作。

二、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措施

1、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根据工程供电容量及负荷的具体使用情况,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做到尽量简单可靠,这对于有效地实现电气节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首先,变配电所或箱式变电站位置的设置。现代高层建筑的用电量相当大,在确定变配电所或箱式变电站位置时,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这样可以减小配电半径,有利于减少线路损耗。其次,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及台数。在选择变压器容量和台数时,应根据负荷情况,综合考虑投资和年运行费用,对负荷进行合理分配,选取容量与电力负荷相适应的变压器,使其工作在高效低耗区内,从而实现变压器的投入台数可以随季节性负荷的变化灵活投切,减少部分变压器轻载而引起的不必要的电能浪费。最后,优化变压器的经济运行方式。同一变电站的变压器应尽量并列运行,并联后其负荷可以合理地分配,总损耗可以降至最低限度,同时根据负荷的变化调整并联运行的变压器台数,也是降低变压器损耗的有效措施。

2、电缆线路的合理设计。在一个工程中,线路左右上下纵横交错,小工程线路全长不下万米,大工程更是不计其数,所以线路上的总有功损耗是相当可观的,减少线路上的能耗必须引起设计重视。在建筑中,低压配电室应靠近竖井,而且由低压配电室提供给每个竖井的干线,不至于产生支线沿着干线倒送的现象。亦即低压配电室与竖井位置的布局上应使线路都分向前送,尽可能减少回头输送电能的支线。另外,还可利用某些季节性负荷的线路,这些用户不用时,可提供给常期用户作供电线路使用,以减少线路和电阻。

3、风机水泵的节能。(1)采用高效风机水泵。近年来,我国研制出多种高效率风机和水泵,有的产品效率已接近国外同类产品,应该大力推广。(2)设计时注意选型和配套。选择风机水泵的型号和额定值时,应尽量与工况吻合,使设备运行在高效率区间。(3)调速控制流量,减少节流损失。生产工艺上经常要求变更流量,现场多使用挡板或阀门来调节流量,即采用人为增大阻力的方法来减小流量,这是很不经济的。比较经济的方法是调节原动机的转速来调节流量。(4)合理设计管网,降低管道阻力。设计输送管网时,对走向和管径都要仔细计算,并要求管道内壁具有较高的光洁度,以降低阻力、减小功率损失。(5)在管网或叶轮上涂敷复合材料。其具有高弹性、高强度并易与金属粘接的特点,将其涂敷在管道内部和叶轮上,可以降低叶轮、管道与流体的摩擦系数,从而减小阻力、降低损耗。(6)减小叶轮直径。当所需流量与扬程(风压) 远小于泵或风机的额定值时,可以通过切削叶轮、减小直径来降低风机水泵的输入功率实现节能,但不适用于扬程经常变化的运行环境。(7)调节入口导向叶片。这是离心式风机、水泵流量调节的基本方法,轴流式也可采用。调节入口侧可调导向叶片,可以改变压力和流量特征曲线,使同流量的轴功率比用阀门或挡板调节时低得多。

4、照明系统的节能。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一方面照度、色温、显色指数要达标,另一方面又要达到节能的目的。由于电气照明设备的耗电量与照明设备用电使用时间、照明设备的损耗、房间面积、照明器数量等因素成正比关系,与照明电气的发光效率成反比关系。因此,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减少设备使用时间。在设计的时候,楼梯间、走廊这样的公共场所可采用自动控制的方式,做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考虑到线路损耗,对于面积小的房间可采用一灯一控或二灯一控;面积较大的房间采用多灯一控的方式。同时,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天然光。建筑物靠近室外的部分,在建筑物结构允许的情况下,门窗尽可能开的大些,门窗的玻璃采用选用透光率高的,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的。非靠近室外的部分,可用导光管、反射高窗或棱镜窗将光线引入需要阳光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照明设备的使用时间。

(2)提高光源的利用效率。首先要改善环境的反射条件,即建筑物内的墙壁、天顶、地面以及家具的表面尽量光滑、色彩尽量选用浅色。当然考虑到健康因素,屋顶和墙面的光反射系数宜在55%~60%之间,地面宜为15%~35%。其次用高效光源,首选发光率高的光源,这些光源节能效果及光效都非常显著,因此能够在照明系统的设计环节达到节能的目的。

(3)控制照明器的数量。在设计时要考虑建筑类型及功能的实际需要,按照我国照度标准确定最合适的照度,并且要结合房间面积确定照明器数量及布置。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照明设计软件做出精确的计算,以确定灯具的最为合理的布置,在满足舒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照明器的使用。

节能减碳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能表错误接线 检查方法 防范对策

电能计量的准确、公平、公正、可靠直接关系供、用电双方的利益,做好电能计量工作,不仅要求电能表、互感器本身的检修、检验符合有关规定,更重要的要求接线正确。因此,装接人员要掌握技术,精通业务,熟悉有关的规程制度,使装表接线正确整齐,不发生差错,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1、电能表错误接线检查方法

1.1 带电检查。若无相位伏安表时,只能在联合接线盒上进行验线。在三相负载对称,又能估出功率因数的情况下,可用下列方式来核对有功电能表的接线是否正确。①用秒表测量有功电能表的10转秒数,再根据电压、电流互感器的变比和有功电能表每千瓦的转数计算其高压侧功率。将测得的功率与实际功率比较。②若三相负载对称,用秒表测量有功电能表n转秒数,然后断开联合接线盒与中间相电压,再测量有功电能表n转秒数,看它是否慢一倍,再连接中间相电压,然后将两边的相电压对调,看有功电能表是否停数。如不符合,则电能表接线就不正确。③用钳形电流表分别测试IA和IC,然后将二相电流合并测试,其读数应与单独测试的基本一样,如合并测试时电流是单独测试时的3倍,说明有一相电流方向相反。

1.2 停电检查。在一次侧停电时,可用万用表对电流、电压线圈逐相检查,根据电流互感器一次侧的极性,核对二次线圈接到表计的进出线是否正确;根据电流、电压互感器一次侧的相位,核对二次线圈接到表计的相位是否正确。

2、电能表错误接线分析

2.1三相四线电能表误接线分析。① 某相电流互感器的变比与其余两相不一致或者三相均不一致。安装完毕后目测电流互感器的变比及匝数是否合适,通电后使用钳形电流表核对互感器的变比及三相电流互感器二次电流是否基本平衡,一般三相线路二次电流差异不会大于30%,如不符合,则要进一步判断确实是三相负荷不对称还是互感器变比不对。②电压断线。由于电能表二次回路规定采用铜芯导线,而用户进户线一般为多股铝芯线,在现场安装时一般采用破皮接法,如果接头处理不当,长时间运行由于导线氧化而造成接触不良,致使电能表电压缺相运行。③ 电压电流不同相位。此类错误经常发生在电流互感器与电能表安装位置不在同一平面时,导致在不同功率因数下,电能表快走、慢走、倒走等现象。此类误接线可用抽压法判断,即分别只保留单相电压,看电能表运转是否正常,正常情况是三相均应正转。④ 零线未接入。由于零线接触不良或者是导线内部断开,在三相负荷不平衡时漏计不平衡电量。在安装完毕送电后,用万用表测量三相相电压是否正确即可判断出此类错误。⑤ 单相或者两相电流互感器二次极性接反。当单相互感器接反时,电能表慢走,少计两相电量;当两相互感器接反时,电能表反转,所计电量为一相电量的反向电量;当三相互感器都接反时,电能表反转,所计电量为三相反向电量。

2.2常见单相电能表停转错误情况。①在三相电压对称、三相负载基本平衡条件下,三相四线有功电能表电流回路按正相序接线而电压回路是负相序接线时,电能表必不转。②电流缺相而使电能表转慢,当电流单相开路时,电能表仅计量两相电量;两相开路时,仅计量单相电量;三相开路时,电能表停转。③ 单相电能表电压连接片脱落的错误接线。当电压小钩断开或接触不良造成开路时,这种错误接线的原因:一是修校单相电能表后没有把电压连接片的螺丝拧紧而脱开;二是用户偷电把电压接片松脱。其电压线圈的相线断开,没有电压,电能表不转,漏计电量。④单相电能表的相线与中性线接反的错误接线。中性线从电能表引出后,处在开路状态,而负载跨接在相线之间,用电照样正常,因电能表电流线圈无电流通过而不转,计量不准确。⑤中性线不通过单相电能表的接线方式。这种接线方式,电流、电压回路接线完好,电能运行正常。但时间长了,慢慢出现在电能表接线盒的接头处氧化烧损,如果此现象发生在中性线的接线柱上,将造成电压回路不通,即电压线圈的电压U=0。此时单相电能表不转,而用户的灯仍亮,造成漏计电量。

2.3常见电能表反转的错误接线分析。①电流互感器二次引线三相或二相均接反。当两相互感器接反时,电能表反转,所计电量为一相电量的反向电量;当三相互感器者接反时,电能表反转,所计电量为三相反向电量。② 三相四线电能表跨相接线。当在0°~90°范围内时,三相四线有功电能表呈反转状态。③单相电能表进出线接反或颠倒的错误接线。在装换电能表时,如未将电能表的进出线分清,而将电能表的进线与出线错接或颠倒,其电压线圈仍为正向接线,而电流线圈为反向接线,导致电能表反转,计量不准确。④单相电能表相零线和进出线均颠倒的错误接线。在装换单相电能表,粗心大意或不了解电能表接线方式,不仅将电能表的进出线颠倒,还将电能表进线的相零线颠倒,此时电流线圈虽为正向接线,而电压线圈成反向接线,导致电能表反转。

3、电能表错误接线的防范对策

3.1 规范电能表计量装置的安装接线及工艺 ,规范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接线,是防止计量差错的有效手段。首先电能计量装置的二次回路应符合技术要求: 对高压CT接线,不宜采用简化接线,而应用分相接线,即三相三线二只CT用4根线连接,三相系统三只CT用6根线连接。对于低压的有的仍用简化接线,即三相三线2只CT采用不完全星形接法,用3根线连接; 三相四线3只CT星形法接线,用4根线连接。 其次,当PT二次电压线用电缆连接时,一般采用四芯,一根芯作为备用,35kV以上计费用PT二次回路,应该不能装设隔离开关辅助触点,但安装熔断器;35kV及以下计费PT二次回路,不得装设隔离开关辅助触点和熔断器; 35kV及以下用户应用专用计量互感器; 35kV及以上用户应有CT、PT专用二次回路,不得与保护、测量回路共用。

3.2 低压三相电能表的电压辅助线,要从电能表上侧可密封的地方压接,以免用户私自调整电压相序,这样加大打击偷电窃电行为力度,保证电能表计量准确性。

3.3 电能表间距不小于80mm,与屏边距距离不小于40mm,电能表倾斜度(前后左右)不得超过1°,导线穿过金属盘要用套护圈或塑料管。

3.4 二次回路连接导线最好用黄、绿、红相色线,中性线用黑色线,且导线中间不可有接头,导线连接为螺丝压接式,线头应弯曲成圈,方向与螺丝旋紧方向一致。

3.5 定期查线或查表,保证电能表计量准确性。

4、结束语

电能计量不论是单相电能表还是三相电能表只要电流回路或电压回路或互感器接入出现差错,就会造成计量差错。因此,除在实验室检验合格,在现场按有关规范和技术要求安装,安装完毕后认真查对接线。特别是电流线圈、电压线圈极性端子、CT极性端子必须正确接入。对计量大的用户还需带上实际负荷、实际功率因数进行现场检验。不要认为电能表能正转就正确,要仔细核查电压相序、电流相位正确,测定误差在规定范围内才能确定电能表接线正确。

参考文献:

[1] 孙文全.电能表错误接线的现场判断分析与防范措施[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8

[2] 刘馥萁.浅谈电能计量错误接线检查培训系统设计[J].中外企业家.200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