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教师的角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音乐教师 角色转换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定了改革目标,随后相继出台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的音乐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提高新课程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教育重组活动,其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对音乐教育改革的千变万化来说,音乐教师的变化是核心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使得音乐教师要尽快与传统角色分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
一、由“教书匠”转变为“促进者”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把书本知识毫无遗漏地灌输给学生,很少考虑学生的意愿如何、未来社会需要与否,也不顾学生个体差异的大小。这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教育,无疑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阻碍了学生的视野与思路,培养出无数“知识口袋”式的学生。新的教育理念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教学观,主张给学生应有的权力和“自由度”,通过教师的爱心、鼓励、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与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与真实的自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传统的观点认为,教师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只重视对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音乐知识技能,缺乏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每节课的形式都固定不变、毫无新意,长此以往,有些教师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变,教师的角色也必须从“教书匠”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转变。
二、由“执行者”转变为“创新者”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课程规范的机械执行者,教学参考资料的照搬者。以教学大纲为“纲”“教”教科书已成为教师职业行为的常规,教师在照搬经验的机械化、程式化的模式中不能自拔。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符合学生成长的新课程。在教学设计上,要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拓宽教学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注重课程要求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
长期以来,教育由于过于强调传承,教师的创造性受到严重制约,机械、简单的重复劳动造成音乐教师职业的可替代性。因而当今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出一大批富有创造教育观念的教师。音乐教师应当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性质与重要性,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愉悦地学习音乐。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逐步建立创造的信心,养成创造的习惯,增强创造的意识并富于创造精神,最终获得杰出的创造能力。
三、由“独行者”转变为“合作者”
《义务教育法》规定了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接受音乐教育,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几个音乐天资高的学生。以往的音乐教学表面看起来似乎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其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需要,而是偏向于少数尖子生和学校的业绩。必须承认,在音乐才能方面,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但这不等于说条件差的就不具备学习音乐的才能和权利。就学习音乐而言,人人都有天分,差异仅仅是相对的。因此,教师应该用更多的办法因材施教,选择适合每一个人学习音乐的角度与途径,寻求适合众人参与的形式,采取人人都可接受的方法与手段,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音乐课程综合化的趋势,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不再以权威的形象出现,教师和学生以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出现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情感的交流者,然后才是指导者。在多边互动、主体交流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要尊重学生人格,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学习个性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导师,音乐又是直接触动精神的艺术。音乐教育的水平是衡量一个民族素质高低的标志,而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有赖于音乐教师自身素质和修养水平。因此音乐教师应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张叔珍.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中学音乐教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02.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师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7-01
不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当今各类教学模式,教师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扮演着重要角色,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绝对的“领导者”,直接影响到最终教学效果。随着美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该教学模式打破了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将学生由被动学习之中解放出来,成为与教师相平等的知识建构者。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知识的唯一来源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
一、教师角色
结合现有文献整理分析可知,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一,教师角色就是教师行为;其二,教师角色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其三,教师角色就是对教师的期望。同时,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教师角色被定义为:教师的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角色行为;二是教师角色期。整体而言,教师角色也即在学校教育中呈现出来的一种身份与地位并由此形成的一定行为规范和模式的总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和管理者以及设计者,担负着知识的传递和解惑而学生则是根据教师的设定教学计划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
二、“翻转课堂”浪潮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一)“主导者”转向“指导者”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衍生的支架式教学策略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类似于建筑工程中的“支架”,也即当学生尚未形成独立学习和探索能力之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综合能力实情给予适当指导也即搭建“支架”。在该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角色由传统的传道者转向为了采用一定的方式给予学生学习指引的“引路人”,借此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我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同时,当学生达成以上教学要求之后,教师要及时“隐退”,卸掉给予学生的“支架”,以开展下一个教学内容。
(二)“设计师”与“监督人”的统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准确地概括世界的任何一种法则,它必须和具体情境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此外,知识也不可能作为实体独立于主体之外。综上所述,由此可知,知识是具备主观性的产物,经过一定刺激即可使之与大脑发生联系进而将外化的知识内化,转化为学习者的内部知识,达到学习的效果。
此外,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学习能力因人而异,并非所有学生均能严格按照教师设计的计划发展,因而教师必然要加以干预,以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自我学习与管理意识,进而“摆脱”教师的监督管理。对于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即可采用“放养”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任由发展;反之,则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乃至家长进行沟通,将脱轨的学生引到既定的轨道之上,跟上教学步伐以实现教学目的。
(三)成为学习和生活“伙伴”
“尊师重道”是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而其中也贯彻着不平等的师生观。回溯历史,不难发现古代中国,特别是正统儒家思想极为推崇教师崇高无上的地位,以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知,在知识建构与学习过程中,师生均需要成功分利用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以探索知识的奥妙,同时再次过程中师生之间并未受到角色的影响而是彼此平等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帮助以最终完成知识构建,达到教学目的。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更为丰富,占据一定的优势自然而然成为构建过程中的“指导者”,带领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整体而言,在翻转课堂过程中师生之间由传统的教学对立转向为教学互助,两者实现了在知识学习与探索层面上的统一。一方面,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题,单一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另一方面,学生亦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强硬灌输,而是与教师一道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在上述过程中,师生逐渐成为了学习与生活中的“伙伴”,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以完成知识的建构亦最终达成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转换;策略
引言
在高科技时代的大环境下,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快速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不断增加,获取信息的时间缩短,成本减低。信息技术所塑造的新的社会格局对各类社会群体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形成巨大冲击,对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困境的研究,无论是从对理论的完善还是对实践的指导方面来讲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师角色的研究,既可以帮助教师认识新的角色期望,设法解决角色再定位过程中的困惑,准确调整自身的角色行为,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师能更快、更顺利的进入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
一 教师的角色
1.1传统的教师角色
在特殊的社会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下,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掌握着大量学生群体所不掌握的知识、理论、信息和方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演示、讲述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者,处于权威的地位[1][2]。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虽然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环境,但我们也应该的确切的认识到传统教师的教学理论,深入分析传统教师的教学理论中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
与“传统教育”观念不同,现代教学讲求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观念[3],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加速了这样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化,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念给传统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中国人习惯于“守旧”,这可能是和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有关,对于广大人民教师而言,角色意识已经根深蒂固,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彻底的改变,而信息技术的继续向前发展,教师要想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就必须要进行自身角色重新定位,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那么,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认清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地位的改变。教师在进行角色认知时,必须要做到“继承、创新”,一方面,传统的教师角色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虽然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我们也要认清它的合理性,使其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是因为现代教育跟传统教育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合性,比方说一些基础知识理论、伦理道德的传承等等;而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扮演一些新的教学角色,从而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困境
2.1 理解上的偏差
2.2 教学环境不完善
2.3 组织培训不到位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具有现代教学观念和多学科管理知识的跨学科人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把信息技术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活动当中。在培训方面,我实习的学校做的也比较独特,每个月都有教学比赛,比赛的形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在比赛中使用的课件等资源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并且每学期都会针对教师做相关的培训,这些都刺激着教师充分、高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反观一些其他学校,教师根本没有机会去一些培训机构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也有做过培训后回到学校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长时间不使用,那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也就慢慢淡忘了。造成这些现象的有很多,学校领导不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教师没有机会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当地没有针对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机构等等,总之就是对教师所做的培训不到位,教师没有掌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本领,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化教学的要求。
2.4 教学理论不完善
三 职能转换策略
3.1 正视信息技术的价值
教师要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让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师要改变过去“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简单化的教学模式,而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一方面
教师要熟练的使用现代教学设备、工具等,另一方面在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过程中,要让教师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真正价值,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既能使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更方便,更有效,也能使教师学习到如何更好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即教师改变以往的被迫式或走形式等非自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而是让教师有规划,有选择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3.2改善配套设施建设
虽然现在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普及,但仍有不少学校存在设备不足、落后、或者陈旧等影响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情况,阻碍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展的步伐,并且,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所知甚少,一些硬件、软件的不足,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在教育上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和专用经费,添置硬件设备和教学软件,在资源建设方面,为防止课件风格单一,提倡教师组成课件开发组,从而做出内容和风格极为丰富的课件资源,为教师能更快、更顺利的进入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教师角色,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3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也有一些学校已经拥有了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却闲置不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不想用或者是不会用,若想真正的、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教师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支持,若想跟上时代的发展,那么教师必须要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即“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要认清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学媒体[5]。以及教学传播环境和教育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六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熟练的使用教育媒体,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教育传播效果,也就是说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技术培训,达到教师能独自完成教学资源建设,能熟练使用教学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效果,为教师能更快、更顺利的进入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教师角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3.4 相关理论指导教师角色再定位
教育实践活动始终是需要理论指导的,具体包括各种传播理论、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社会学理论等。某种特定教育理论就会指导出与之对应的教育工作,从而,也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教师角色。配合信息技术手段,这些理论在教育实践中也能够促进教师进行教学角色定位。一方面,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技术支持、教师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又能够依靠相关的理论指导。例如,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人们非常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自我构建。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意义建构的自主能力时,其理论依托就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经验的背景,学习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其教学方法有情境法、问题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想用该理论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并调整自己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相关理论的发展在推动技术手段应用的同时,也为教师能更快更顺利的进入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提供理论保障。
结 论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师角色;转换.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传统的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方式开始被颠覆。在新的教育时代下,既需要新的语文课程,也需要新型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跳脱出来,及时转换自身角色,从而构造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师角色的内涵
在教育社会学中曾对教师的角色行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教师角色理论,教师教学理论指的是阐述在教学活动中各类社会关系与个体对教师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对于角色理论者而言,学校就如同社会,而社会如同舞台,在舞台上的演员有着其特定的角色,在社会中的个体也有着自己特定的角色,因而,在学校这一“舞台”上,教师也有着特定的角色。教师角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界定,这三个层次分别为教师的社会地位、角色行为以及对教师的期望。
二、高中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
(一)知识的传授者。
语文教师的教育任务就在于将语文知识同时语文课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知识的传授者,首先就要具备合格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才能够扮演一个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语文教师是语文知识的活载体,也是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语文知识的拥有者。在语文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激发其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持续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知识的权威者。
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文化水平决定了其是否能够被学生所信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往往需要教师从旁引导,这样一来,语文教师的知识权威者的角色就呼之欲出了。语文教师将这一角色体现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权威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目标,从而便于自身的语文教学。
(三)课堂的执行者。
传统教育方法下的语文教师受到了教学模式的限制与影响,绝大部分都处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之中。教师在讲台上对照书本讲解课文,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接受课堂的知识,并按部就班的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这种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只作为语文课程的执行者,而没有深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学生自然也无法获得新的课程体验,只能循环的进行枯燥的学习。
三、现代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知识的学习者。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但需要具备相关的综合语文知识和相关的授课方式,还要承担起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文化的持续性传播。现代语文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教学角色,把自己变为学习者,不断的探寻和增强自身能力,再变为教学者去引导和教授学生。首先语文教师还要对教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寻,促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教师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对教材课本进行解读,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寻,从而全面的把握教学进度。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只有将自己的角色转为学习者,才能够更好的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语文知识的殿堂,更好的引导学生配合自身教学行为来完成课堂教学,从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知识的讲述者。
语文教育工作其实就是一项语言的工作,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于表达与传授的基本方式。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过分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并因此受到了批判,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反而开口较少,对于一些错误的问题和学生的疑惑之处不再进行解答,而是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尽管在现代语文教学课堂中,给予学生自主空间是十分重要的,但教师更应当将角色转变为讲述者,适当的对教材进行讲解,对于学生所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尤其是一些必要的问题,教师必须时刻重视,并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这种角色的转换要求的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做到切准要害,精简且学生能够理解为主,不能过于冗长拖拉,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三)课堂的组织者。
作为语文课堂上的主导者,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化应当以组织者的形式进行。在课堂上,教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进度进行全局的把握,处理好“教”与“学”两大内容。对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应当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突出重难点,并在课堂上充分鼓励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探究。同时,教师作为组织者,也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组织一些对课堂教学有利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这时教师就要注意课堂突发状况的处理,并把握好活动范围,管理课堂秩序。此外,教师的课堂组织者教学角色还要求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把课堂主体还给学生,并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距离,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落实、新课程观念的不断更新,初中数学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水平等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必须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通过角色转变来主动迎合新课程标准,这对于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这些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一个大的冲击,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自身角色的转变来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主动迎合新课程,通过新课程的认知来提升自身的水平,以此实现教学组织者到课程开发者的有效转变。另一方面,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师只有主动参与角色转变,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不同的教学重点,也植入了一些新的内容,更强调了初中数学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教师只有通过角色转变才能真正地沉下心来,将传统的教学推动者的角色积极转变到教学服务者、教学引导者等重要角色中来,以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以全方面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数学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笛Ы淌Φ慕巧?转变势在必行,迫在眉睫。那么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应该朝着哪些方面转变呢?
1.教学工作的服务者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直接推动者,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任务及考试提纲、教学规划等实施有计划的教学工作,这虽然有助于提升教学的计划性,帮助教师按部就班地开展有序的教学活动,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将传统的教学组织者向着教学工作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一方面,教师应该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个宽松积极的氛围中进行深入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如在几何图形的讲解中,教师既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同时也应该自己准备一些丰富的几何图形,以此优化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总体来讲,教师的服务者角色内涵丰富,教师服务角色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身到初中数学学习中,以更饱满的姿态来迎接挑战。
2.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是“单对多”的模式,教师按照自己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感受,自顾自地来开展教学工作。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明确缺乏“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学生僵化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师也不了解学生的理解难点在何处。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一方面,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与教学,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对于优等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积极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困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根源,帮助他们针对性地提升数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优化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更要主动地与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面临的不同困惑以及难题,给予他们合理化的帮助。此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和探究数学学习方式。
3.数学课程的开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