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
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务管理工作在科研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关键性,规范的财务管理工作对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要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以适应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财务工作管理水平,就必须根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各项财经制度并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内控制度是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预防问题出现的重要环节。制定行之有效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有利于规范和提高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业务程序,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科研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各单位都非常重视管理制度建设,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随着社会和科研单位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使财务管理工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对部分基层科研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基本情况的了解,总结出目前一些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有些单位制定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不够具体或不够完善,有些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有些没有明确的奖罚机制,不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难以保证制度的严格执行,不能充分发挥制度应有的作用,不能真正达到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所应该达到的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内部管理和优化内部管理的目的。二是学风不浓。有些财务人员进取心不强,容易满足于现状,平时不注重自觉学习财会专业知识和国家颁发的财经法律、法规以及各项相关的财经制度,使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都难以得到显著提高,导致有些单位的一些财务人员业务不精,专业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三是财务部门与科研等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有些单位财务部门与其他一些职能部门之间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充分必要的沟通,导致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对彼此相关的工作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工作中缺乏相互理解和相互配合,从而影响工作的协调开展。因此,财务部门与科研等各职能部门之间需要经常进行交流和沟通,理顺各职能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促进各部门彼此之间对相关的工作相互了解,使各部门之间在工作中能够相互理解、支持和配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要求。
二、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意义
为了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必须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强化制度建设,走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在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当中,一是应明确规定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奖惩办法,建立财会人员的岗位职责,强化责任意识。二是应明确规定日常报账等各项工作的操作程序和工作要求以及各项工作的管理办法,包括收入管理办法、支出管理办法、应收暂付款管理办法、货币资金管理办法、库存材料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等,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内控管理制度是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制定详细、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对规范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维护财经纪律,避免或杜绝各种不良问题的发生,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完整和灵活的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明确财会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建立财会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财务人员的收支审批权限,有利于加强对财务收支等各个环节的控制与监督,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其基本任务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和有用的会计信息,而通过制定并执行明确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财会工作者的工作责任感,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促进科研、经济和廉政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对调动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也有积极意义。其次,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有利于完善财务工作秩序,规范财务行为,维护财经纪律,推进财务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进程,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和有序。财务管理制度越健全,管理工作就越到位,不但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各种各样不良行为的发生,而且其服务功能也就越能得到体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科研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了提高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加强财务部门与科研等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关系,就要求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必须根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财经制度的要求,同时结合各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行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以适应新时期科研事业单位发展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财务管理,维护国家财经纪律,促进科研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一)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必须符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科研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规定,有计划地筹集、分配和运用资金,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财务监督与控制,以保证科学研究,科技管理工作和科技经营的顺利完成。因此,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必须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及各项财经制度体现到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中去。只有依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有关财经制度来制定内控管理制度,并组织和动员财务人员认真学习有关的财经法律知识,才能提高广大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使财会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增强财会人员严格依法工作和依法理财的行为,增强工作责任感。只有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法制意识,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才能从源头上遏制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
(二)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应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
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就是适用财务管理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体系,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活动,正确处理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经济关系,以实现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保证科研事业单位担负的社会经济任务的完成。一个单位从财务管理办法到具体项目的财务收支细则订得越细,越切合实际,就越便于操作,有利于管理。由于各单位的具体情况有所区别,对工作的要求和工作目标也有所不同,因此,制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需要针对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完整的、详细的、行之有效的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避免往年存在的问题再次发生,使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工作收到实效,从而推动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三)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与技术、自然资源、资本等物的因素相比,人这个因素最活跃、最重要、最根本,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经济学理论认为,人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因素,各行各业在生产实践中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诸多激励和管理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科研单位来说,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无论是什么工作,最终都是要依靠人来完成。由于科研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各部门的工作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如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既要依靠广大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同样道理,要做好科研工作,在依靠广大科研人员刻苦钻研的同时,也需要财务人员的积极协助与热情服务。因此,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制定,在不违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制定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财务人员、科研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管理措施,稳定人才队伍。制定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管理制度,明确奖罚机制,对在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财会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广大干部职工要给予合理的奖励,对违反财经制度或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人员要给予批评或处罚,以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科研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广大财务人员努力为科研等各项事业服务,为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提高单位的科研水平、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单位的综合实力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晓英.对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4(5).
2、吴波.关于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必要性分析[J].上海会计,2002(2).
3、李明.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1(11).
4、尹冬青,白会香.如何实现“以人为本”这一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关键词: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李梦娥(1982-),女,江苏淮安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98-03
高等学校学生的毕业设计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大学期间的最后学习阶段。该阶段,学生进一步受到科学研究方法、工程设计方法与实践技能的基本训练,并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与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好坏,对于培养拥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跟踪掌握该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知识与技能、有深厚通信背景的专业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毕业设计的一般环节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一个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并取得成果的过程,整个过程受毕业设计领导小组监管。根据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毕业设计的过程[1]一般包含命题,课题审核,选题,调剂,下达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外文译文,撰写报告,答辩资格审查,答辩。各个环节和教师、学生、答辩委员会、毕设领导小组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教师拟定课题,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核课题。学生可以先选择多个审核通过的课题,然后教师再选择学生。如果双向选择不成功,由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调剂,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课题做。课题落实后,指导教师收集资料,下达任务书给学生,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会检查任务书情况。学生按照任务书要求完成开题报告,交与指导教师评阅。毕业设计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也会督查中期检查的情况。外文翻译作为毕业设计的一个内容,要求学生在中期检查后完成,指导教师进行批阅。毕业设计完成后,学生撰写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资格审查通过后进入最后的答辩环节。
二、毕业设计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根据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的持续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扩招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校生数量扩大。过去,一位教师指导3~5名学生,现在,一位教师指导8~10名学生,有的文科专业甚至一位教师指导10~20名学生,学校一般要求毕设课题三年不重复,可想而知,指导教师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么多学生和课题上,每个学生可以得到教师多少的教导和管理?并且,扩招导致的就业难、考研大军庞大等问题,使得毕业设计的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2]
三、人性化管理
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完成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培训,它应当是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塑造“完整”的人。人性化管理是指基于人的利己假设、满意假设、理性假设而实施的管理方式。[3]毕业设计的人性化管理应基于学生的自由,有自由才有选择;基于学生的兴趣,有兴趣才有学习;基于学生的主动,有主动才有进步;基于学生的探究,有探究才有创新。
1.时间安排的人性化
目前毕业设计一般主要安排在第八学期,而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奔波于找工作、为考研面试准备,即使部分学生找到工作,用人单位也会要求学生提前去单位实习然后才能签约,还有少数学生在为出国做准备。所以,可以在第六个学期末的时候布置毕业设计的课题和任务,让学生在第三个暑假和第七学期完成。[4]这次的毕业设计万一没有通过,第八学期仍然可以重修,节省了拿毕业证的时间,也可以更快地投入工作。
还有另外两种设想:第六学期布置任务,毕业设计过程贯穿于第七学期、第八学期,总时间达到要求、论文达到标准,由本人提出申请,组织安排答辩;将毕业设计的训练融入到大一至大三的整个学习过程,进入大四时,只需提交一遍论文即可。
2.选题的人性化
(1)学生确定自己的毕设题目。部分学生已经找到工作,进入企业提前实习,题目可以来源于企业的一些实际项目,或是解决与企业生产相关的问题;部分学生之前参加过ACM程序设计竞赛、信息安全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或者参与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或拓展研究这些竞赛或项目的课题;还有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课题。
(2)教师确定课题。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工作安排等具体情况,提出毕业设计的题目、设计内容、技术要求、设计进度、参考资料、课题难易程度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状况、从业需要、个人发展等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这种双向选择的方式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辅导的人性化
指导教师辅导学生一般会采取面对面或者网上在线的形式。在辅导方法上指导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深入工程生产实践,思考、归纳、比较、综合与分析,独立地解决问题,从而教会学生基本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遵循自然的、科学的人的培养规律。相反地,指导教师不应该在一开始布置给学生任务的时候,就将“道路”告诉学生,有的教师甚至帮助学生完成一部分毕设任务。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命令者或代办者的角色,“学生自由地学习、尊重教授的专门知识,这比一味顺从教授的命令更可取”。[5]
4.学生管理的人性化
本科生到了大四阶段,无非有三类学生:考研生、就业生、出国生三类,这三类学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三类学生除因各自特点所需完成的任务外,主要就剩下毕业设计。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大四阶段的各种任务中,无论是考研生,还是就业生,或者出国生,毕业设计无疑都是排末位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毕业设计的实施不如顺应形势,分类而治。针对三类学生的特点统筹协调安排,比如可以将考研生的毕业设计放到第八学期,就业生的毕业设计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
5.毕业设计成果形式的多样化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俞振伟副教授说:“对于文科专业,很难让一个本科生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观点,但却可以做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调查报告或者对一个学术流派进行一次梳理,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来说非常有意义。”[6]俞教授的话说明论文不是本科生的重点要求,那么论文也不是毕业设计的唯一成果形式。艺术类毕业设计应强调作品;工科类毕业设计应强调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是调查报告或者是作品;经济类、文科类也可以是调查报告;医学类应强调与临床结合,可以是实际病例的治愈过程记录。
四、制度化管理
“制度”是指约束和调整组织中各种行为和关系的规范体系,[7]制度化管理是以制度规范协调组织成员协作行为的一种管理思想,实现刚性管理。毕业设计的制度化管理主要表现在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和促进机制。
1.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管的长效机制
毕业设计工作从选题到答辩历时一个学期之多,很多学生是在实习岗位上完成毕业设计,每个环节、每个阶段工作完成的好坏,都会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加强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监督,建立指导教师的考核制度,实行责任制;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制定工作考勤、任务制度;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制定严格、有序的毕业设计流程及检查制度。比如,指导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答疑和指导,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督促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过程记录并进行检查,填写相关表格;限制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并规定指导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指导时间不少于5小时;指导教师原则上不得出差,确因公出差,须报相关部门审批,出差前指导教师事先向学生布置好任务或委托他人代为指导;学生要态度端正,严格遵守考勤纪律,凡离开毕业设计地点超过2天以上,必须办理请假手续,否则按旷课处理,凡随机抽查3次不到者,评分降低一级,凡累计缺勤时间超过全过程1/3者,不能参加答辩,按不及格处理;在毕业设计的开题、中期检查、答辩中,随机安排第三方(学院督导组或学校督导组)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
2.建立多种毕业设计指导的形式
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相结合。鼓励并安排专业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突出的年轻博士或教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让学生能参与科研项目,进而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对实践与创新的浓厚兴趣。
(1)校企双导师制联合指导毕业设计。[8]这种形式是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要求,也是能够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产业界人士——企业和行业的专家,从选题到最后答辩,全面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让学生利用企业的设备、场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学习技术人员的技术经验,学习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方式,积极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了解专业现状、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校内的指导教师则负责毕业设计的规范化管理。
(2)毕业设计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团队毕业设计是指专业内学生三人以上(含)合作的团队或跨专业学生三人以上(含)合作的团队或跨学科学生三人以上(含人)合作的团队,在二人以上(含)教师的指导下,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完成一个团队课题,每个学生各自承担团队课题分解的一个子课题。团队成员要有协作精神,应经常交流,独立完成各自的子课题。这种形式与个体毕业设计不同,它构建了以指导教师为主、其他教师为辅的群体指导模式,学生可以涉足本专业或跨专业中较多领域,了解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意见和不同的看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精神,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建立有效的成绩评价机制
考研、就业的压力仅仅是导致毕设质量下降的一个表面原因,笔者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毕设成绩评价结果对学生的考核影响。仅仅让学生意识到毕设的重要性还不够,应加强、完善毕设成绩对考研、就业的影响,加强毕设成绩对考研、就业的牵制,笔者所在学校要求考取本校研究生的学生毕设成绩必须为良好,保送研究生毕设成绩必须为优秀。
4.建立奖惩机制
制定对学生、对教师的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高质量毕业设计的产生。设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分层次奖励课题质量高、设计有创新、报告撰写水平高、答辩出色的优秀毕业设计或优秀团队毕业设计,也用于奖励指导出优秀毕业设计或优秀团队毕业设计的优秀指导教师,同时颁发荣誉证书。
对于毕业设计质量较差的情况,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每届毕业设计结束后,随机抽查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合格的责令整改,整改仍不合格应取消其毕业资格。
5.建立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
毕业设计是一项程序性很强的工作,什么时间做什么工作,做完什么工作再做什么工作,有明确的流程。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9]严格按照其流程,可以设置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设置逾期无法上传资料等功能,很大程度上可以督促指导教师和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工作,克服传统模式下人工管理的时空问题、交互问题、过程监控问题、检查问题以及资料的归档等问题,促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毕业设计的管理水平,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
五、总结
毕业设计的制度化管理是管理的基础,人性化管理是管理的另一种方式和途径,促进制度化管理。[10]前者强调管理的刚性、强制性,后者强调管理的柔性、包容性。表面看起来两者存在矛盾、冲突,实际上两种管理方式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目的都是为了规范毕业设计教学,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毕业设计的实践管理中,协调两种管理方式,针对不同的情况,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效果。
本文从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改进的方式。然而,毕业设计质量逐渐走下坡路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学校的重视度不高的问题,一定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包括制度方面的、高等教育环境方面的。或者说态度不端正是表象,制度不合理是根源。杜绝表面因素,着力革新、解决深层次的根源问题,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张新梅,陈国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1):112-115.
[2]汪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1):230-231.
[3]曹元坤.论“人性化管理”中的“人性”[J].当代财经,2006,
(10):61-68.
[4]綦朝晖,綦小芹.半自主式毕业设计质量管理策略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1):189-190.
[5]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15-116.
[6]杨卓娟,杨晓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废之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60-162.
[7]周燕,苏雪梅,王楠.邹议制度、制度权威与制度化管理[J].商业时代,2011,(22):93-94.
[8]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48,52.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合理的管理,是其高效发挥教学和科研作用的基础。本文针对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实验室管理机制。在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实验室管理制度制订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为科学有效地管理实验室,使其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高校培养本科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培养研究生和科研队伍的主要场所,其同时具备教学和科研的职能。因此,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培养和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力并建立高素质的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制订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和使用制度,对充分高效地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总结了几点建议。
一、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1.管理队伍结构的合理配置
目前,多数实验室管理队伍结构配置不合理,责任与权力不分明或越级管理的现象很多,致使实验室的直接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中常常处于“有责无权”的状态,工作开展困难,甚至严重影响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因此,实验室管理队伍结构配置上应当责任与权力分明、各司其职,明确实验室管理的工作职责范围,建立适合本校实验室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能,才能为实验室高效运转提供保障。
2.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师同样负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1]。实验室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培养情况。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发挥高校实验室培养高水平人才功能的必要条件。
3.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高水平的管理是高校实验室高效率运转的必需条件。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可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降低实验室仪器设备损耗金,保证实验室的各项功能合理、高效地发挥。4.培训管理人员对精密仪器使用和维护的能力现代实验室的大型精密仪器越来越多,其使用和维护成本也较为昂贵,所以必须由专业的人员来使用操作和维护。因此,对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进行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培训可以使大型精密仪器得到有效的利用,降低使用维护成本,同时也是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二、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
1.制订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首先要重视安全管理,因为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首要保障。在重视实验室安全方面,必须做好防水、防火、防爆、防毒、防环境污染和防盗窃等工作,以防止各种不测事故的发生,必须严格贯彻“安全第一,以防为主”的方针。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仅要求管理人员做到严格的、高水平的管理,而且要求使用人员严格自律,严格遵守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警惕,经常检查电源、水源、气体阀门等设备,保证其能正常使用。在贵重精密仪器、贵重金属、剧毒试剂药品和重要实验用品方面,要由专人管理,指定专门的存放地点。实验室领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以短期使用为主,不得大量存放。压力容器必须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测,做到及时发现隐患—及时上报—及时处理,严防事故发生。凡未经安全检测,未取得安全合格证的压力容器不得投入使用。门窗要有安全防护措施,消防器材要齐备,并定期进行检查、更换,保证能正常使用。实验人员要按规定倾倒废液及腐蚀性溶液,严禁随意抛弃,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实验室使用完毕后,要切断电源,锁门关窗,方可离开。
2.实行信息化管理及使用登记制度
实验室设备的管理主要包括对现有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等[2]。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为了优化实验服务及管理,高效率地为教学与科研提供相应的实验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实验仪器设备使用前网上预约系统、仪器智能卡授权使用管理系统、使用情况查询系统、仪器设备维护管理系统及仪器设备使用说明和相关技术资料库等。实验室使用人员首先可查看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的相关技术资料,以确定当前实验室的仪器能满足自身实验需求。在此之后需进行网上预约,网络预约系统可看到预使用仪器的使用状态,使用人员可根据实际能预约到的使用时间合理安排实验。预约并确定了使用时间后,使用人员还需对所使用仪器的使用说明进行查看和学习。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仪器设备安装了智能卡,授权使用管理系统通过开通智能卡授权使用的方式为使用人员提供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可详细地记录使用人使用仪器的过程及仪器运转情况,起到实时监控记录的作用,可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实验人员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环境。
3.制订详细的仪器使用管理规定
为了合理高效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减少仪器损耗,维持实验室的稳定运行,需要制订详细的仪器使用管理规定。每台仪器都应配置相关的使用说明和技术资料。使用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必须认真阅读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说明书和有关技术资料,方可进行操作。大型精密贵重仪器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或指导使用。同时,使用人员需在使用结束后对所使用仪器的运转状态做记录备案,以备管理员查看,并判断该仪器是否需要进行维护或维修。
4.制订完善的实验室日常管理规则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室内各种仪器、设备、工具、器皿、材料、试剂、水、电等都是保证实验工作的基本物质条件。因此,所有使用人员必须爱护仪器设备,自觉地管好、用好各项物品和设施。实验结束后,应将所用仪器、设备、工具、材料、化学试剂等归还原处,清理垃圾,回收剩余药品、材料和溶液,排除有害气体,擦洗仪器部件或容器,整理实验桌柜,清扫实验室。离开前要认真检查实验室安全,关好水、电、门窗。一切使用实验室的人员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按规定处理好废气、废水、废料、废液,增强安全意识,注意防火、防爆、防腐蚀、防污染。经常保持实验室良好整洁的环境,做到门、窗、桌等干净,物品存放整齐划一,仪器设备干净整齐。
总之,在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建立中,高素质的实验室管理队伍是中坚力量,设置好实验室人员管理机制,制订完善的实验室管理方案,最终做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才能为实验室高效运转提供保障,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的顺利进行提供优良的条件,为高校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何文亮 单位: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学 科研实验室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4(a)-0113-02
当前我国高校注重教研及教学需要的情况下,设置了科研实验室,支持教研及教学。但是,在良好设置科研实验室的同时,还要注意保障科研实验室安全,否则将有可能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就以化学科研实验室来说,化学科研实验室中存有多种化学品,如若化学品存放不合理、实验室清洁不到位、实验室温湿度控制不佳等,很可能引发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1]。所以,为了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化学科研实验室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强化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监督、控制化学科研实验室的方方面面,如此可以保证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
1 化学科研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
参考与分析国内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日常应用与维护实际情况,确定化学科研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科研实验室安全事故难以预测
化学科研实验室内所开展的大多数实验活动都属于探索性研究,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未知,存在多大程度的危险性也无从知晓,这使得化学科研实验室存在安全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化学科研就是一种探索未知的科研活动,科研人员需要经过不懈努力、多次尝试,逐渐了解化学现象,逐渐得出结论。所以,在化学科研实验室所进行的大多数化学科研项目都是难以预测其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
1.2 未统一管理研究生科研工作
以往,在化学科研实验的过程中,有指导老师负责带领学生进行化学科研,因为每个指导老师所带学生较多,根本无法在学生进行化学科研中做到面面俱到,正确、规范指导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或安全防范等,加之一些学生的安全意识较低或存在侥幸心理,致使化学科研实验室中偶尔也会出现安全事故。而在今时今日,教育领域注重培养全能型人才的情况下,在化学科研实验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往往开放化学科研实验室。但是因为一些学生相关知识掌握不扎实或基本技能不强,使其在化学科研实验室中难以安全、合理、规范地进行化学研究,容易引发安全事故[2]。总结来说,无论是以往还是现今,化学科研实验室应用过程中都没设定统一管理标准来约束、监管学生,从而加剧了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安全隐患。
1.3 实验室调整改造频繁
化学科研实验室调整改造频繁,同样会加大实验室危险性。而综合分析国内一些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管理情况,确定有一些高校为了能够更新科研项目或引进人才,加强校内基础建设,如,化学科研实验室的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所造成的线路破坏、通风设施破坏等将成为安全隐患;化学实验室改造中频繁移动化学试剂、仪器设备,也容易使化学品变质或受潮,给实验室带来安全隐患。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更好地进行科研项目,积极引用仪器设备,致使实验室内高温高压的仪器设备较多,这同样会加剧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危险性[3]。
1.4 危险化学品种类较多
不同于基础化学实验室,化学科研实验室所存放的高危险性化学品较多,为更好地进行化学科研项目研究提供材料。但因为易燃易爆、强酸强碱等高危险性化学品较多,化学科研实验室必然存在较高的危险性,一旦高危险性化学品爆炸或燃烧,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因为多种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加剧了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危险性。
2 强化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
针对化学科研实验室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的情况,强化安全管理,使之能够对实验室进行方方面面的监管与约束,尽量规避安全隐患,必然能够提高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安全性。那么,如何强化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呢?
2.1 对化学科研实验合理布局安排
针对以往化学科研实验室改造频频,且仪器设施放置不合理的情况,笔者建议重新规划实验室,正确布局与安排,实现化学实验室区域化、规范化、合理化。在布局方面,则是根据实验室功能及实验特征,将实验室划分为实验区、理化分析实验区、化学品存放区、仪器设备区等,如此可以分区域地监管与保护,降低安全隐患存在的可能。针对实验室的安排,首先是考虑仪器及化学品存放、应用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室电线、水管等基础设施的布设。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安排大型仪器设备的放置及各种化学品的存放[4]。
2.2 制定完善的、细化的安全管理制度
考虑到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较多,且具有一定难度,在制定完善的、细化的安全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强化以下几方面。
其一,实验室行为规范管理。基于对以往化学科研实验室中学生日常行为,提出规范的、合理的行为管理,如,穿实验服,佩戴防护镜及手套,化学试剂规范应用,化学器皿及时清洗等。
其二,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因为实验室存在较多高危险性化学品,为了避免因化学品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所制定的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中应当明确说明化学品从存放、应用、回收等方面的要求[5]。
2.3 强化实验室相关安全教育与培训
针对很多学生安全实验意识不强及科研不规范的情况,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训,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并使其能够规范地进行化学科研项目,提高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安全性。具体的做法如下。
其一,加强化学品、仪器设备规范操作方面的培训。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化学品,正确操作仪器设备,应当开展专项培训活动,重点讲解各种化学品的应用;各种仪器设备的功能及操作等方面内容,强化学生知识水平及基本技能。
其二,强化安全意识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案例培训、情景式培训、安全技能竞赛、安全讲座、安全演练等,不断地强化学生安全意识,使学生在化学科研过程中能够时刻注意安全操作仪器、安全使用化学品等[6]。
3 结语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诸多高效化学科研实验室均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对此,应当通过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合理布局安排实验室、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与培训等,强化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为使化学科研实验室长期安全应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制度不完善及管理人员不协调两方面。首先,目前许多的高校虽然建立了计算机实验室,但是却疏于管理,并且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统一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也比较单一,这就使得学生对实验室的管理条例不够重视,而管理实验室的老师执行制度和条例的力度也相对较弱,因此实验室管理制度几乎起不到应有的规范作用。其次,高校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人员配备上也存在问题,导致工作任务和人员配备不协调。计算机实验室在高校的各类教学和考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为其配备的管理教师却相对较少,一般只有两三名教师负责计算机实验室日常管理,甚至有些高校让学生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和维护,这就造成了工作任务和人员配备的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暴露出许多的管理和维护问题。
1.2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上述管理的问题之外,对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维护工作中也存在这许多问题。在大部分高校中,由于计算机配备较早,并且未及时更新换代,都存在着硬件配备较低、运行速度较慢、质量较差及超负荷运转等情况,这就会使计算机经常发生硬件故障,不利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如此,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和维护也缺乏相应的培训,因此经常会造成计算机超时间使用、网络病毒传播以及人为造成的硬件损坏等情况发生。
2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
2.1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实验管理制度是对实验室实现有效管理和维护的关键,对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各项规范条例,例如《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使用规范》《学生上机操作条例》《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等,通过设立和完善这些规章制度,规范计算机实验室使用者的行为,使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维护都有据可循。同时还要加强对于使用者的教育和指导,使他们自觉遵守相应的制度,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使用方法。除此之外,完善的制度并不只是一纸空文,还应注意制度的运行和落实,建立督导小组定期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检查,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要采取措施进行处罚,提高制度运行的效力和约束力。
2.2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队伍建设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实验室管理和维护同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首先,要加大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的师资配备,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数量,尤其是在实验室任务较为繁重的时候,更要抽调人员来协助管理。其次,还要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服务素质。高校要向计算机实验室引进具有高学历、高技术的教师参加工作,并且还要定期组织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使管理人员能够树立起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优秀工作品格,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服务素质,能够更好更快地解决计算机实验室出现的各种问题,促使计算机实验室的良好运行,为实验室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2.3计算机实验室软硬件管理与维护
对于计算机实验室软硬件的管理与维护也是保障计算机实验室良好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采取科学合理的软硬件管理方法和手段,能够有效降低计算机发生故障概率。第一,就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装来说,母机制作尤为关键,必须经过周密考虑,这对系统安装与恢复很重要。当系统瘫痪或因感染计算机病毒而无法正常运转时,可以快速地恢复到系统原始的“安全”状态,而不用每次都重装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从繁琐的系统安装与维护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第二,还可以利用硬盘保护卡来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时,经常会因为操作失误等原因,使硬盘数据被删除或格式化,这就给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而使用硬盘保护卡就可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大大提高了管理和维护水平。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