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部科技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校; 内部控制; 科研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2-0100-03
随着国家对科技的高投入,高校科研经费总额不断增加,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科研经费规模的不断增长,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科研能力、学科综合水平的提高,但目前部分高校存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格、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不仅引起了各级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教育部、财政部进一步加大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力度,同时出台了多个关于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文件,并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科研活动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如何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加强对科研经费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环境――相对薄弱
内部环境是高校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高校内部环境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架构、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人力资源政策和高校文化等。目前,内部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未建立或落实科研经费使用、执行、监督方面的经济责任制;二是部分项目负责人(含课题负责人,下同)尚未树立科研经费公共属性理念,规范使用科研经费的意识不强;三是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分散在高校各类管理制度中,尚未形成健全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二)风险评估――尚未建立
风险评估是高校及时识别、分析单位层面与业务层面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的外部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总量、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因素,内部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学校层面风险因素和科研活动层面风险因素。其中,学校层面风险因素包括组织机构设置、科研管理机制建设、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等因素;科研业务层面风险因素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因素。目前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科研活动风险评估机制,也没有由专门机构围绕以上风险来源系统地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并采取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力度不够
控制活动是确保高校风险得以应对和控制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高校,包括学校层面的机构和岗位设置,也包括科研业务层面的各个管理流程。目前,控制活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预算控制方面存在预算编制不细化、预算执行不严的情况;二是收支控制方面存在部分收入通过“代管经费”科目核算、科研项目经费未专款专用等现象;三是实物资产控制方面未严格执行资产清查制度,资产共享差等问题;四是科研合同控制方面存在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对接不畅等情况。
(四)信息与沟通――衔接不畅
信息与沟通是高校及时、准确地收集、加工、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的有效载体,是连接其他四个要素的桥梁。目前,信息与沟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科研、财务、资产等职能部门以及项目组(含课题组,下同)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科研经费管理信息沟通不畅;二是科研经费信息与沟通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缺乏信息披露制度。
(五)内部监督――投入不足
内部监督是高校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形成书面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为保证内部监督的有效性,高校需要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全面、及时地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自我评价。目前,高校审计、监察等部门因人员力量不足等原因,采取的内部监督更多是事后监督,而缺少事前、事中监督,也没有全面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一)从上到下,切实加强内部环境的基础作用
高校首先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大学章程,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组织架构,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有效机制;明确高校科研业务流程及岗位职责,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实现岗位之间的制约和监督。此外,还需要采取以下内部控制措施:
1.明确责任主体,强化经济责任。明确校(院)长的领导责任及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监察等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院、系、所及其他校内科研机构的监管责任和项目负责人的直接责任,并签订科研经费经济责任状,使高校各级部门和人员正确认识和履行自身所负有的经济责任,确保经费使用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有效行使。
2.完善管理制度,出台内部控制规范。(1)逐步完善涉及高校科研活动全过程中的人、财、物各方面的管理办法、制度以及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形成程序规范、简洁易行、覆盖所有纵向及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制度体系。(2)明确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并出台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规范,为高校各级各部门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提供操作指南。
3.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加强科研行为管理。(1)聘请财经、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对科研人员进行财经法规专项培训、警示法纪教育、科学伦理教育等,引导科研人员增强法律意识,树立科研经费公共属性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和内部控制意识。(2)制定科研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和推行科研人员科技诚信档案制度和科研廉政责任制,并制订相应的防范和惩治措施,增强科研人员道德自律性,贯彻遵纪守法思想。(3)建立科研人员科研绩效考核、评价、奖励制度,完善绩效档案,并将其作为科研人员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项目推荐的重要依据,同时对经费管理规范、使用效益高的科研团队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项目申报或经费分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二)从无到有,逐渐发挥风险评估的指引作用
高校要根据科研经费管理目标,设定控制目标,并及时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在风险评估中,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估机制,需要将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学校内部各个部门以及管理岗位,并对其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如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收集外部信息,充分关注国家政策及形势变化、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媒体网络信息报道等,了解科研经费管理动态与趋势;财务、资产等部门要收集内部数据资料,及时跟踪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情况,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等定性方法与统计推论等定量方法,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造成的影响程度,查找大额采购项目、大额资金收付业务、特殊支出业务等活动的内部控制风险点,并寻找风险应对措施。
(三)由弱到强,重点提高控制活动的管控作用
高校科研经费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和信息内部公开。高校要通过预算控制方法将学校所有科研业务衔接起来,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业务权限、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确保科研资产安全完整,收支合法合规,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1.突出预算控制,充分发挥预算对科研活动的整体管控作用。(1)明确预算编制与调整制度,要求项目负责人编制科学、合理、真实的全口径预算,并对纵向科研项目实施预算评审制度,要求按预算审核建议调整项目预算,做到从源头上控制科研经费管理。(2)采用预算总量控制与分项控制相结合的办法,控制科研经费开支范围、标准及额度,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3)加强科研经费会计核算口径与科研经费决算报表体系的衔接管理,提高科研经费预决算报表信息质量。(4)建立预算分析与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反馈预算分析及执行情况,督促项目组及时改进,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2.加强收支控制,保证收入的完整性和支出的规范性。(1)明确要求所有科研经费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且通过“科研经费拨款”或“科研事业收入”科目进行核算。(2)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支出控制:1)加强支出审批控制,对越权审批的一律不予支出,并严防有多个项目的科研人员混用和挪用科研经费;2)加强支出审核控制,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是否符合预算、合同(任务书),审批手续是否齐全;3)加强外拨(转拨)经费的审核,重点审核外拨(转拨)经费额度、拨付方式、开户银行和账号等内容是否与合作(外协)项目合同相符;4)加强支付控制,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其中,支付劳务性费用,应建立银行卡支付制度,一律通过个人银行卡以零现金方式支付。
3.加强资产控制,强化对实物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管控。(1)对实物资产实施归口管理,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2)建立大型、贵重仪器设备采购前论证及评估制度,需购置重大仪器设备、重要文本文献等时,要综合考虑学校现有相关资产存量及使用情况、区域内资源配置及共享情况,进行资产购置审批,避免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3)科研资产采购应严格遵守招标管理制度,涉及政府采购的,要求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相关规定执行。(4)建立资产验收和登记制度,建立台账,加强实物管理。(5)坚持和完善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对所有科研资产定期组织清查盘点工作,并根据盘点结果采取相应措施。(6)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与信息共享,并公开可共享仪器设备详细信息,提高资产共享率。(7)建立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处置评估制度。
4.加强合同控制,明确管理路径,建立全方位的合同监督管理体系。(1)对科研合同统一归口管理,明确合同签订范围,实行授权审批制度。(2)严格审查对方的资质原件,对合同文本严格审核,必要时会审或借助专家力量进行审核。同时,要建立合同文本统一分类和连续编号制度,以防止或及早发现合同文本的遗失。(3)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跟踪,根据需要及时补充、变更甚至解除合同。发生纠纷的,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协商谈判。(4)建立财务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财务部门应当根据合同履行情况办理价款结算、进行账务处理。(5)规范合同管理人员职责,明确合同流转、借阅和归还的职责权限和审批程序等有关要求,加强科研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
(四)由点到面,全面提高信息与沟通的联动效果
1.强化部门协同,建立科研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利用校内局域网联合打造全面涵盖科研立项、合同签订、经费支出、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全过程的科研信息与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确保信息在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进行顺畅沟通和反馈,方便科研人员实时了解科研经费动态信息,有效解决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
2.推进信息公开,确保科研经费财务及审计信息公开透明。(1)探索建立科研财务信息披露制度,逐步推进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考评等方面信息披露工作,确保科研经费信息公开透明,促进科研人员合法、合规使用经费。(2)探索建立科研经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审计结果公开化、透明化,进一步增强科研经费审计监督效果。
(五)由表入里,有效发挥内部监督的免疫作用
1.加强审计监督,逐步推行科研经费全过程审计和绩效审计。在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前提下,增加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审计运行经费,为审计部门加强科研经费监督提供支持。审计部门在继续做好科研审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结题审计力度,同时引入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并逐步推行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效果。
2.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合理保证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由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牵头,组织高校科研、财务、资产等部门及关键岗位人员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时查找设计及运行缺陷,分析原因,提出建议,进行整改,促进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 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57-62.
[3] 高庆峰.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3(2):126-128.
关键词: 大学物理 中学物理 几何光学 衔接
中学物理课程与大学物理课程在教材上有着一定程度的重复,更有着深度、广度与难度的提高和拓展,不可避免地在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之间存在着内容和环节上的一些脱节。因此,找到大学物理教材和中学物理教材内容上的衔接点,然后抓住衔接点使大学新生顺利完成从中学向大学的过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大学后继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对现行大学物理课程和中学物理课程的衔接情况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本文中,以理工科类所采用的大学物理教材、普通高中理科生所采用的人教版物理教材和初中生采用的人教版物理教材(主要是前两者)为参考,对大学物理的几何光学部分(大学物理下册第17章几何光学[1])如何与中学物理中相应知识(选修2―3的第1章光的折射和第2章光学仪器[2])衔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理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促进大学物理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也希望为中学物理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1.大学物理课程和中学物理课程基本要求的对比
对照《大学物理基本要求》[3]与《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简称为《新课标》),从教学目标看,《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把基础物理知识与技能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训练和方法体验、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要求》则强调在系统掌握物理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努力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显然,大学物理教学要求是在高中物理要求的基础上加以提高。
所以,将《要求》和《新课标》中对几何光学部分的基本要求做比较,分析大学物理中几何光学部分知识点的分布特点,结果见下表。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大学物理几何光学部分中有60%以上的知识点在中学物理中出现过。然而,大学物理的内容既不能是对中学物理知识的重复讲解,又不能完全抛开中学物理的内容,直接引入新的知识,否则就会出现知识连接脱轨的现象,那么大学物理应该如何衔接中学物理知识,并顺利引入新的知识呢?下面我将针对部分典型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共同涉及知识点的相关要求及教材衔接处理
通过对比,大学物理中几何光学部分的知识点在中学物理中已涉及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几何光学基本定律、折射率、光在平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全反射、薄透镜及其成像公式和作图法、光学仪器。
1)几何光学基本定律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光路可逆性,光的折射定律。前三个定律一带而过,做衔接的铺垫。
2)折射率:在折射定律中将中学的折射率细分为:①相对折射率=n=(第二种介质相对于第一种介质的折射率);②绝对折射率n=(相对于真空的折射率)。然后斯涅耳定律是折射定律的另一种常用形式,由相对折射率和绝对折射率两个公式推导而来:nsini=nsinr。
3)光在平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大学物理教材上点了一下实像和虚像,由同心光束在折射时被破坏导出一种现象叫像散,从而接入新知识“视深度”,视深度是入射光线交主光轴的点离界面距离P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交主光轴的点离界面距离p′,得p′=p。
4)全反射、薄透镜,薄透镜的作图法和光学仪器部分:除了基本的定义和条件外,还介绍了一些全反射的用途和薄透镜的一些内容,其他只做了解用。
3.新增知识点的相关要求及教材衔接处理
大学物理几何光学部分知识点中新引入的知识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斯涅耳定律、视深度、光在球面上的反射和折射、薄透镜的横向放大率、薄透镜的光焦度与焦距。下面以一个典型例子分析大学物理教材对该部分知识的设计。
如图,从光源S发出光线SA到半径r、曲率中心为C、顶点为O的球面反光镜AOB上,反射光线交主轴于S′。则光线SAS′的光程为=nl+nl′;其中(余弦定理):
光程是角度φ的函数,根据费马定理,物象间的光程应取极值或常量。故对其求导并令其倒数为零。
=n[2r(r-p)sinφ]+n[-2r(p′-r)sinφ]=0;
化简得-=0
在近轴条件下,φ很小,可认为cosφ≈1,此时l≈和l′==-p′;带入上式得+=
当入射光是平行光时即p=-∞,得p′=,此时p′即是焦点,焦距f′=可得近轴区域的球面反射成像公式:+=,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物像公式。
就像这样的推导方法一样,先由中学的知识开端,加进大学物理的内容,使定律从理想状态的使用条件推广到普遍适用的公式。
4.结语
大学物理中几何光学部分的内容除一些知识外,绝大多数概念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接触,故教材设计中的展开应适度,避免重复。
对于大学物理中的新增知识点,由于大学生都已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分析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不能像对待中学生一样,应用图画或大量例子使其理解的设计方法,大学教材对新知识的设计,应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锻炼,还应突出设计手法上的灵活多变。总之,大学物理教材的设计在知识的衔接上既不能繁琐地重复讲解,又不能出现知识的断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大学物理教材设计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尹国盛,彭成晓.大学物理(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查新机构 查新报告 查新队伍 查新管理
[分类号]G251
1 引言
科技查新是一项以科研活动和科技管理为服务对象,以科技文献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检索和分析研究为手段,为查证科学技术内容的新颖性提供服务的工作。科技查新工作的作用贯穿了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是科技管理活动中进行创新评估的重要手段。伴随着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查新行业不断壮大,科技查新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决策科学化的一个有效支持系统,为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增加。为了保证科技创新投入的合理分配,提升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需要从科技立项、过程控制、项目验收和成果鉴定等多个环节对创新活动进行控制,这给科技查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在机构分布、行业管理、人员素质、报告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将在深入分析我国科技查新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整个查新行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2 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开始于1985年,最初在医药卫生和国防科工领域开展,随后,原国家科委(现为科技部)逐渐开始推动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并加强对科技查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比如,原国家科委于1990年10月印发了《关于推荐第一批查新咨询科技立项及成果管理的情报检索单位的通知》,授权11家文献信息单位为一级查新单位,又于1992年拟定了《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并起草了《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在经过长时间的查新实践和管理摸索之后,科学技术部于2000年12月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国科发计字[2000]544号),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科技查新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2.1 科技查新机构的管理系统
在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等国务院职能部门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等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出于服务于本部门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需要,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都纷纷开展了科技查新机构认定工作。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对全国科技查新机构的调查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全国通过各级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查新机构共有300多家(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查新机构主要分布在各地的科委、科技厅系统,国家部委次之,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科技管理工作对科技查新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使科技查新工作更好地为科技管理工作提供服务。
2.2 科技查新机构的地区和查新数量分布
通常情况下,科技查新机构以本地的科研和科技管理活动为服务对象,查新咨询工作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根据可以统计的信息显示,部分查新机构的地域分布以及历年来查新项目数量的分布见表2。
科技查新机构的地区和查新数量分布是由一个地区的科研和科技管理需求决定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科技查新工作服务于本地科技活动的能力。当这种地域性的差别超过一定范围时,将影响本地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这就需要借助查新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来实现各地查新工作的均衡。
2.3 教育部系统科技查新工作现状
2003年2月27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取消了40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第26项为“科技查新机构业务资质认定”。此后,科技查新机构业务资质认定和科技查新业务培训不再属于行政管理范畴。但是,为了保证科技查新工作为高校科技查新的支撑作用,教育部还持续开展了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站的认定。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已经分4批完成了67所科技查新工作站的认定,教育部部级查新机构的年检数据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我国查新机构近年的发展状况。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查新站数量增长的同时,查新机构年均完成的查新项目数量也保持了持续的增长。这说明高校(包含高校以外的单位)科技创新活动对查新工作的需求量还处在不断上升的趋势,科技查新工作的重要性日显突出。
为了加强对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教育部还制定了《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并于2004年4月13日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工作的意见》,对科技查新机构资质的认定和管理等方面的规则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还通过年检、查新员、查新审核员培训等多种途径保证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
3 科技查新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科技查新工作在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持作用,并逐步形成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但由于查新机构的认定和管理部门不一致,查新人员质量良莠不齐,查新机构在管理规范、服务理念上的差异,从整体上来说,科技查新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3.1 科技查新行业缺乏统一管理和引导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查新机构认定部门多达10多个,不同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的管理从总体上遵循科技部颁发的《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同时,又根据部门自身的特征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各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认定标准、管理细则、人员水平等要求的不一致,导致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取消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行政审批之后,科技查新行业实际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查新机构的权威性无法认定,查新质量无法保障。管理的分散导致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从而无法体现整个行业的合力,限制了科技查新工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的发挥。
3.2 科技查新业务量分布不均衡
由表1中可以看出,截止到2001年6月,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除港、澳、台外),都设有查新机构,其中北京查新机构最多,共36家;其次是江苏和广西,各17家,而查新机构最少的青海和地区,分别只有3家和2家。全国平均每家查新机构的年均受理量为142.80项,其中13个省市地区的平均每家查新机构年均受理量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河北、广东、黑龙江三省的平均每家机构年均受理量分别为
347.67项、285项和239.67项,分居前3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青海和则居于最后3位,仅为26.67项、25项和12.5项,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来说,经济发达、科技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拥有的查新机构和完成的查新项目数量更多。显然,这是查新需求拉动的结果,经济发达、科技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查新的需求更高。但这种地区分布不均的现象将会对经济和科技发展本来就落后地区的科研工作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我国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
3.3 查新报告质量控制机制不完善
查新报告是科技查新项目的最终成果,是查新机构交付给查新委托人的最终产品,是科技查新的作用和意义的直观体现。查新报告的质量不佳,将影响查新委托人和科技管理人员对查新项目科学技术内容新颖性的判断,误导科研活动与科技管理决策。
根据文献研究以及对部分机构查新报告的分析,笔者发现部分机构的查新报告在报告格式、内容描述、查新结论表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比如:查新报告格式过于简单,与《科技查新规范》中的规定不一致;查新报告数据的采集缺乏全面性,查新结论的描述缺乏专指度和深度;查新项目创新点的提炼、文献对比分析的内容与项目的科学技术内容不一致;查新报告用词缺乏规范性等。
查新报告质量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查新报告的质量控制机制和评估准则。《科技查新规范》中虽然对查新程序和查新报告的内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由于整个查新流程和每个步骤的工作都依赖于查新人员的智力劳动,而且这种智力劳动分布在所有的学科和研究领域中,当前还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手段来控制查新报告的质量,也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准则。
3.4 查新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科技查新规范》对于基本术语“查新人员”解释为:“是指参与查新工作的人员,包括查新员、审核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其中查新员和审核员是查新人员的主体。对于查新员和审核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科技查新规范》中也有明确规定,包括其法律意识、道德修养、查新资格、业务知识、业务能力、职称、学历、工作经验等多方面。在实际查新工作中,科技查新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包括查新中应用到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情报检索的实践能力、查阅外文文献的外语认知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及信息情报检索和分析等能力。这些能力整合起来就是准确查新,出具一份专业、严谨、公正的科技查新报告的能力。另外,查新人员是查新工作的具体实施者,除了应具有以上提到的这些业务能力,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及较好的语言沟通和理解能力等。
目前,由于查新机构的认定和管理还比较分散,仍有一些查新机构不重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查新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不熟悉新学科、新领域的发展趋势及进展情况,信息分析能力不高。对整个科技查新行业来说,由于人员流动量大,工作经验积累困难,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仍严重缺乏。
4 促进科技查新行业发展的措施
科技查新工作是我国科技创新管理的重要支撑手段,为了促进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更好的服务于科研活动和科技管理活动,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促进整个查新行业的发展。
4.1 加强规范化管理和统一布局
科技查新机构管理的分散以及业务量的不均衡,限制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整体效能的发挥。为了充分发挥科技查新工作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把关作用,促进查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从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入手,严格推进对《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科技查新规范》等管理办法的实施。同时,需要对全国的科技查新需求进行摸底调研,统一规划科技查新机构的区域布局,以适应科技创新活动对查新工作的需求,避免科技查新行业的无序竞争。
4.2 加强查新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查新队伍是科技查新行业发展的根本。随着科学研究的交叉渗透,新兴学科的不断产生以及科技信息资源检索途径和工具的不断演进,科技查新人员的查新技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为了促进查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查新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具体来说,需要建立规范的查新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要求查新人员接受学科知识、信息检索、文献分析等方面的培训,并通过严格的考核,持证上岗。同时,还需要加强查新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这可以通过举办查新研讨会、组建科技查新行业协会等多种途径来买现。
4.3 加强对电子科技信息资源的综合发掘和利用
电子科技信息资源,包括各种文献库、数据库、专利库等等,是当前科技查新中使用最广泛的查新资源,各查新机构在电子信息资源上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长。但电子信息资源种类繁多,质量也良莠不齐,如何有效的甄别、选择合适的电子信息资源,保证查新检索结果的全面、正确和有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随着电子科技信息资源数量的增加,有限的资源建设经费也限制了查新机构资源建设的完整性,从而可能影响查新的质量。面对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由信息资源建设专业人士和学科专业人员联手加强对电子科技信息资源质量的评价;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网络免费信息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只有从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人手,才能为查新工作的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4.4 加强科技查新用户满意度建设
科技查新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用户满意度是查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决定因素。只有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查新机构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查新项目,才能体现存在的价值。作为创新评价中的第三方机构,科技查新的用户同时包含了科技查新项目的委托人和科技管理人员。为了加强用户满意度建设,查新机构不但需要不断在服务态度、查新专业技能等方面下功夫,以获取查新委托人员的满意,还需要坚守客观的科技查新立场,保证查新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以获取科技管理者的满意。
4.5 建立查新用户反馈机制
为了保证查新的质量,提升查新报告的质量是关键。为此,学术界和查新实践人员都不断探索通过查新报告质量评估来促进其质量的提升。查新报告质量评估是从事后评估的角度来保证查新报告的质量,可以促进查新机构和查新人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查新报告的最终用户是查新委托人和科技管理者,而且由于科技信息的滞后性和查新报告的时效性,只有查新用户在消化和使用查新报告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对查新报告质量最准确的认识。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一种查新用户的反馈机制,搜集查新用户对查新报告的质量反馈,通过对质量反馈结果的综合分析,来获得对查新机构或查新人员的查新报告质量评估。
4.6 开展科技信息增值服务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积累了大量的科技信息资源,大批的信息咨询服务专业人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科技信息服务能力。随着科技信息服务市场化的逐步推进,科技查新机构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深入挖掘自身在科技信息资源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信息增值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查新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潜力,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
1937年出生的蔡言厚现在仍是中南大学为数不多的返聘教授、北京吉利大学教育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国家培训网讲师、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研究团队学术主任等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还曾担任过中南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军工办主任、“211工程”办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1993和1994两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同行评议专家、湖南省首届自然科学基金会常务理事、《现代大学教育》审稿人等职务。他是与时俱进的科技管理专家,大学评价的权威专家,高考状元的评论专家。
与时俱进的科技管理专家
蔡教授自1980年开展科技管理研究,1982年发表研究论文以来,共发表科技管理论文40余篇,主编或参与著书10本,其中《走向世界》一书填补了国内科学管理领域的一项空白,《现代科技写作》列为中国国家培训网教材。他提出了“敢于和善于支持第一流科技人才和新兴学科是把我国高校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措施之一”的建议,并撰写了“论敢于和善于支持第一流科技人才——兼论有关单位振兴的标志”一文发表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入《科技管理与成就》;他的“‘211工程’中研究型大学合理布局的探讨”为实施“211工程大学”计划指明了发展方向;他的“完善中国科学基金制的建议——对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资助框架方案的探讨”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创新群体”起了促进作用;他的“创新型团队的地位、内涵及组成”为建立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大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科技管理的工作岗位上,蔡言厚教授以满腔的热情,高瞻远瞩的运筹,战略家的胆识,协助原中南工业大学历届校领导做好学校的科技管理工作。他参加学校世行贷款的“中国第二个大学发展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以及负责承办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申报“211工程”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申报工作,均获得立项,还曾发起过‘1995亚洲科技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他站在科技管理的前沿阵地,在新开辟的资助领域和奖励领域努力探索,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他指导多名教师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资助,负责指导、修改、定稿的“轧机变相单辊驱动技术及其开发”项目在国家首次颁发科技进步奖时获一等奖,使学校成为当时全国获得一等奖的8所高校之一;由他指导的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三次都获得奖励,使学校获得自然科学奖数量在1991年以前在全国理工科高校排行中居第6位。并且,由蔡教授进行高校的比较研究,多次发表中国(大陆)大学排行榜以及大学量化评价案例研究,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他所在的学校领导进行重大决策提供依据。例如,在申报“211工程”项目时,何时预审,在“211工程”“九五”立项时,能否进入第一批建设学校;又如,进入教育部以后,要不要与其它学校合并,与谁合并效果最佳等等。
大学评价的权威专家
蔡言厚教授除了做好科技管理的本职工作以外,还积极投入大学评价,发表了40余篇论文;其中对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和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代表作有《大学科研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大学科研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设置若干原则的探讨》、《中国校友会大学的排行榜的理论与实践》等。
蔡教授是我国进行多指标大学评价的第一人[1],他支持所有的大学评价机构进行大学排名,并担任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大学评价研究团队学术负责人,对其它两家中介评价机构的评价指标提出完善意见,促进了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健康发展。经他参与的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是目前最权威的大学排行榜之一,时上百家媒体转载,人民网、新浪网等长年挂网备查。
中国校友会网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指标体系是投入与产出并重,源生数据,质量第一;综合排名强调质量,是核心竞争力排名,其实质是科学贡献力和杰出人才排名;其主要指标数据的时间跨度是1952年至排行榜公布的前一年,多数指标数据的时间跨度是从它诞生的那年至排行榜公布的前一年,客观地反映了近60年来我国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状况和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现状。这一研究成果凝聚了蔡教授的心血。
中国校友会网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有三个特点[2]:一是在科学研究的三级评价指标中,不采用论文指标而是采用国家级奖励成果、特别是“国家重大奖励成果”指标;二是在人才培养的三级评价指标中不采用“新生的高考成绩”或“毕业生的数量”,而采用“毕业生质量”,特别是“杰出校友”;三是为了改变目前重理轻文的现象,平衡自然科学中的两院院士,在社会科学的评价指标中引入了“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其中“杰出校友”是2003年年底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大类人才中的杰出人才;而且把人选富豪榜的企业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杰出人才的代表引入评价指标参数。这种评价指标体系符合中国国情,是中国校友会网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也是蔡言厚教授成为大学评价权威专家的根基所在。
>> 创新视角下校企合作形式研究 企业视角下的校企合作 信息化背景下校企科技合作助力技术创新的策略 创新创业视角下校企合作平台构建 区域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 协同创新视角下校企合作教育的开展 地方高校转型期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地方高校转型形势下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研究 基于企业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分析 移动课堂嵌入视角的校企合作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研究 北部湾经济区视角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视角下的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校企合作视角下的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改研究 基于专业实践课程外包视角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优化机制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校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课程嵌入的方法研究 协会为校企搭建钢结构技术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德育模式创新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 01- 15].
[3]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官方网站[EB/OL].(http://sipo.gov. cn)
[4] 李文静.区域校企专利合作申请网络比较研究――基于广东的实证分析[J].现代情报,2015,35(12):106- 109,118.
[5] 张金娟.基于中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途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6):151-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