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零售业 连锁经营 消费品
1.外资零售业进入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
1.1正面影响
(1)促进我国零售业改革
外资零售业的进入为我国的零售业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首先,中国零售业必将加强企业结构的重组和经营管理的改革;其次,必将促进较高档次的商业设施建设带动我国经济商业方面基础设施的改革和发展;最后,国际新型零售业态和模式的引入,能够有效地推进本土零售业调整产业结构,改革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2)增强我国零售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
外资零售业非常重视对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培训和优化配置,他们拥有优秀的人才资源,外资零售业进入我国市场必然带动我国零售业甚至是各个行业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培养,提高我国零售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3)提高我国零售业的效益水平
外资零售业为争夺市场占有,降低售价,给消费者提供了较好社会福利。此外,外资零售业进入中国市场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我国零售业加强改革、改进管理、降低成本,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国本土零售业的综合效益水平。
1.2负面影响
(1)抢占大量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是有限的,外资零售业的进入,抢占了有限的市场份额,对我国民族商业形成了挤压态势,导致我国零售业市场份额不断减少。
(2)导致零售业地区分布进一步失衡
外资零售业选址大部分是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而中小城市很少,导致了我国的零售业地区分布进一步失衡。
(3)挤占市场流通资金
在我国零售业市场完全开放后,外资零售业对我国资金注入就开始减少,甚至是零注入资本。同时,利用我国信贷资本进行零售业项目发展的行为经常向供应商、厂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占压供应厂商的流动资金,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的良性发展。
(4)技术和成本冲击
进入我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业规模庞大,大都进行买断式的采购形式,大大降低了供应商和厂商的风险,从而使供应商愿意以低价格销售给零售业,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就具有了强大的价格优势。此外,外资零售业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深度的市场影响网络,建立了先进的人力了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的供应链信息系统,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采购自动化、仓储自动化和销售自动化,改变了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模式,这些也给我国本土零售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技术冲击。
2.我国零售企业的应对策略
2.1培育大型零售企业
为了改变目前外资零售业占据中国大部分零售市场份额的现状,必须加强大型零售业的培养,切实提供我国零售业的竞争力。培养大型零售企业,要立足于国内市场,并且不断地开拓国际市场。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吸收外资大型零售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经验理念,引进优秀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制度,加强科学技术在零售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应用,不断地实现零售业经营管理信息化。
2.2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加强法制建设,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是保证我国零售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快关于零售业市场的立法,制定“中国零售业发展规范”、“城市商业网带领发展规划”、“大店法”的规范零售业市场竞争的法律,对新开的大型商业网点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听证制度,从而促进零售业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保证零售业在具体的发展竞争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我国零售业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提高我国零售业的竞争力。
2.3加大对中小零售企业的扶持力度
首先,加大关于零售业竞争的法律制定,为中小零售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企业之间的公平合理竞争;其次,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改革,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先进的经营管理制度和模式来实现中小零售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从而提供中小零售业的竞争力;再次,加强我国零售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培养,提供我国中小零售业人才的经营管理素质、专业素质等综合素质,为我国中小零售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2.4 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推进
作为国内的本土零售业要加强向中小城市的推进,积极向西部城市发展,开辟农村市场,促进我国零售业的均衡发展。不仅大中城市是庞大的消费市场,而一些小城市和农村也具有很大的消费潜力。有些小城镇和农村人口密度非常大,并且交通也非常便利,商品需求也大,因此,国内本土零售业应注重小城镇和农村的强大市场潜力。当然,在小城镇和农村的零售业网点扩展上,要加强对当地风俗、消费习惯的调查与分析,合理地选择扩展网点,避免盲目性。
参考文献:
[1]张军.国际化背景下的我国零售业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8
[2]杨国春.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现代商业,2008.11
[3]缪琨.外资冲击下的中国零售企业发展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5
[4]蒋孙明.外商进入对中国零售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2
[5]卢和诠.外资零售业进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06
关键词:顾客价值;零售业;服务营销
中图分类号:F7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2-0144-01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换,顾客需求逐渐个性化与多元化,我国服务型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零售业内的竞争尤为激烈。一方面,面临外资零售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强大冲击,另一方面,我国零售业发展呈现业态多元化格局,如百货商店、超市、专卖店、便利店、仓储式商场等。同时,随着网络电商企业的崛起,我国零售业的市场营销观念已逐渐不能适应国际化经济趋势的发展。面对国内外零售业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我国零售业必须改变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树立以提高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服务营销理念,通过提高顾客的感知价值,降低顾客的成本付出,赢得顾客的满意以及忠诚,塑造零售业良好的品牌效应,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详细回顾顾客价值理论和服务营销理论,结合零售业的特点,详细分析了我国零售业的服务营销现状,找出零售业服务营销的不足,提出基于顾客价值提高零售业服务营销策略,不断完善零售业服务营销,提高顾客价值和满意度,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1 理论基础
1.1 服务营销理论
自20世纪60~70年代至今,著名的市场营销学者对服务营销领域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对企事业单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服务营销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西方。1966年,美国著名学者拉斯摩教授首次基于实体产品和无形服务的区别提出了以新的视角分析服务的市场营销问题,并于1974年写了第一本关于服务市场营销的书,从此,学者们开启了研究服务营销的序幕。
“服务营销”是企业在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关注顾客,进而提供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最终实现有利的交换的营销方式。服务营销是通过不断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赢得客户的满意,实现客户的忠诚,并最终实现利润和企业长久的发展。服务市场营销组合包括7个要素,在传统的4 ps的基础上增加了3 p,分别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和人、服务过程、有形展示,简称7 ps。
1.2 顾客价值理论
对于顾客价值理论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学者对顾客的认知不同,研究角度也不同。美国著名的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顾客价值是顾客从产品或服务中获得收益与获得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之差。他提出了著名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即顾客让渡价值等于顾客总价值减去顾客总成本。顾客总价值就是顾客从一定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利益,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顾客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成本包括货币支出、时间支出、精神支出和体力支出。顾客希望获得最大的收益,最小的成本,最大的让渡价值,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载瑟摩尔提出了客户感知价值理论,即客户感知价值就是客户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比较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他强调不同的顾客感知到的价值是不同的,顾客会根据感知到的不同的价值作出购买决定或转换决定。劳特朋提出4 cs理论,即custo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企业首先应以客户为中心,以顾客可以接受的价格提供给顾客便利,重视与顾客的双向沟通,与顾客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2 零售业服务营销现状分析
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直接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用,或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
2.1 零售业特点
零售业经营的产品多且杂,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同时零售业的顾客数量大、分布广,需求差异大,购买频率高,因此很难展开一对一的个性化营销。另外,零售业分布集中,聚集效应明显,都在最大限度的吸引客流,竞争激烈,常打价格促销大战,零售业的销售成本很高。
2.2 零售业服务营销现状
我国零售业对服务营销的理念理解不够,仍然持有的是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对顾客的服务不细致和深入。同时,没有实现由产品为中心转化为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对顾客需求不了解,没有对客户进行合适的市场细分,定位不准确。最后,我国零售企业不重视内部员工的重要性,不重视一线服务人员服务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训,导致服务人员缺乏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优秀的服务技能,使员工不重视对顾客的服务,严重影响了顾客的服务质量。
3 以顾客价值为中心实施零售业服务营销
3.1 转变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
面对国内外零售业的激烈竞争以及消费者需求日渐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挑战,零售业应转变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转变为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服务营销理念。当前,很多零售企业一味的强调市场占有率,把提高销售额作为企业目标,甚至为了争夺顾客大搞价格战,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和顾客利益。现在的消费者已经比较理智,不再是以前完全以价格为唯一取向标准,已经转变成追求良好服务的客户,再加上外资企业的涌入,我国零售业面临外忧内困的状况。因此,我国零售业应根据顾客需求,强化以提高顾客价值为目的的服务营销理念。
3.2 具有全员服务营销意识
服务营销就是全员营销、全程营销。员工在零售业的服务营销活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热情周到的服务能给顾客良好的感知,能大大增加顾客的感知价值,能影响服务营销的效果。但是服务营销不只是内部员工的事情,而是需要全体员工,从上至下都有服务营销的意识,重视顾客价值,从上至下推行服务营销理念,全员都为顾客而服务,都以提高顾客价值为目标。针对一线员工直接面对不同的顾客,企业的管理层应给内部员工一定的授权,并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重视与员工的沟通,了解员工从顾客那收集到的信息,并不断改善企业服务营销现状。
3.3 识别顾客价值,找准市场定位
基于顾客价值实施服务营销,首先应识别顾客价值。因为顾客感知价值的不同,零售业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营销活动。零售企业的顾客分布较为广泛,差异性也很大,因此,零售业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目标顾客群,了解顾客需求,根据顾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营销策略。零售业应通过市场调研,与顾客进行双向沟通,定期的收集顾客对零售业服务营销状况的满意度反馈,以便更好地了解顾客的价值偏好和感知价值,找到存在的不足,改善不足,为更好的实施服务营销打下基础。
3.4 提供个性化服务,改进服务质量
现在的消费者普遍比较挑剔,越来越不满足现在零售企业提供的标准化服务,因此,零售企业应提供更多的个性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如提供班车服务、休息座位、免费书籍以及便民服务等特色服务项目,提高顾客的感知价值,降低顾客的成本支出,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同时,零售业还应改进服务质量,认真挑选服务人员,对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职业素质。零售企业还应定期对现有顾客进行市场调研,收集顾客满意度反馈信息,找到零售业服务营销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改善,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总之,价格只是影响零售业顾客购买及维持购买的低层次原因,良好的服务以及顾客满意度才是决定零售业顾客购买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零售业应以提高顾客价值为目标,提高顾客的总体感知价值,如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降低顾客总获取成本,如价格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提升零售业服务营销水平,塑造零售业良好的口碑,提高零售业的品牌价值,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零售业资源整合相关对策
一、我国零售业的发展
我国的零售业自入世以来,在对外开放的形势推动下飞速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对外开放就意味着外资的大举进入,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我国零售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零售业无论从经营规模、业态的发展、市场份额及零售业的管理水平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主要业态就是单一的百货商店,其市场份额高达60%以上。自中国加入WTO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消费观念的改变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几种新型零售业态出现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商场等,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发展趋势。我国的零售业在短短几年内就在企业规模、组织化程度、影响力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使其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我国零售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大型的零售企业发展的速度较快,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企业整体收益也不错。但是我国的中小型零售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了不少的问题和障碍,其中有企业内部的问题也有行业外部的问题。综观企业内外部所存在的的问题,我国的零售业应该重新调整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整合供应链进行多元化经营,突显自己的经营优势战略,强大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零售业市场求得发展。
资源整合实际上就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是根据企业目前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现状,并依据市场发展的要求对企业的相关资源进行重新优化配置的过程,来突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我国零售企业应该重新审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用自身的资源,进行不断的整合与优化,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零售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二、我国零售业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规模偏小,市场占有率低
从一般性质上来讲,零售业是为了满足分散领域的消费群需要,这就决定了零售业的分散性经营.在零售业领域存在着各种规模扩张的阻碍因素,如自身资源的限制,外界环境的约束,分散型经营的制约,同行业的竞争打击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零售业的规模扩张.导致了我国零售业目前整体规模不大,很难形成规模优势,造成市场占有率低的现状.
零售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很明显的行业之一,零售业的发展对企业规模有强烈的依赖性。虽然我国的零售业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惊人,但是毕竟起步较晚,还无法与国外大型的零售企业相比,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零售企业都没有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都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就导致了零售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低,规模经济效应难以形成。自身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本土的资源没有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上去,使企业的规模扩大缓慢或障碍很大,严重影响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步伐,使零售业的整体市场环境不能很好的得到提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的零售业就缺乏了与国外零售业竞争的优势.目前我国的中小型零售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企业规模以及市场占有率问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实力才不会在日益发展的零售业市场遭到淘汰。
(二)品牌保护意识不强,自有品牌意识落后
开发自有品牌是满足消费者价值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中国的大部分零售业却不重视私人商标的开发和运用。零售业的私人商标商品具有价格低的竞争优势,大多数都是集中在一些低档的食品和日用消费品类.这些私人商标的商品远远低于同类制造商的商标商品.但是中国的零售业缺乏开发自有品牌的能力与前瞻性,往往对开发自有品牌不是很重视,突略了开发自有品牌的意识.
自有品牌商品是未来消费者购物选择的一个新趋势,也是零售企业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目前我国零售普遍存在这么一个现象,那就是不重视自有品牌的开发与投入,宁可将资源投入到企业的其它方面,如降低成本,提高人员素质等,当然这些投入都是必要的,但是零售企业忽略了自有品牌对企业的重要性,零售商普遍认为只有大型的规模和完善的服务才能最吸引消费者,却不知道其实零售业的商品就是服务,使得自己的商品更有吸引力就是对消费者服务的一种提升.而较之于国外的零售企业,他们将开发自有品牌列入了公司的主要投资项目,以沃尔玛为例,沃尔玛经过这么多年的全球性发展,其商品的数量已由最初的35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将近20万种,而其实自有品牌创建了40多个,这其中有20多个还是全球性品牌.其中以”沃尔玛”为品牌命名的商品更是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自有品牌商品给沃尔玛带来了相当大的利润.所以我国的零售业要重新认识自有品牌商品的重要性,树立起品牌意识,增加自有品牌研发投入,创造独有特色的产品及服务,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三)物流与采购体系不完善,运营成本过高
企业的交易成本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企业物流的成本.而目前我国零售业的物流与采购体系规范化水平偏低,大部份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规范的物流与采购体系,这严重阻碍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很多零售企业不注重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采购流程也相当混乱,商品的进货成本过高,流转不顺畅,造成了资金周转困难,直接导致了经济效益的下滑,规模经济很难形成。
零售企业的经营理念就是以低价格来吸引广大消费者。低价格就要求要有相对较低的进货成本,进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与物流配送库存成本,这就要求零售企业的货源价格要尽可能的低价格,物流配送体系也要相应的减少成本。但是目前我们零售企业的这两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采购的高成本直接制约了商品的销售价格也间接限制了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大,物流体系的低效率与高成本也成了阻碍零售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物流是零售业维持经营效率与企业形象的主要支撑点。物流体系的发达与高效率是零售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主要措施之了,也直接反应了企业的商品与服务。而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零售的统一采购,集中配送效率还远远未达到规定的标准,多数企业的集中配送率还达不到30%,物流配送的不规范与不成熟将很难使零售企业的规模效益发挥出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企业经营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管理还仅仅是依靠传统的管理方法。然而传统和管理方式根本适应不了快速发展的零售企业,零售企业普遍存在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不能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大多数零售企业缺少高级专业的管理人才,从而导致零售企业缺乏创新,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大大较低。企业的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电子信息技术,或是利用的很少。而在一些国外的大型零售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物流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高科技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模式,这与我国传统的零售业动作管理方式截然不同。
企业管理理念的落后直接造成了企业经营理念的落后。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下的企业。企业的经营理念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决策活动、发展战略等,代表本企业的企业愿景、经营范围、管理模式、行为规范发展的价值体系。是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依据,是企业内部员工的一种信念,是连接消费者认识企业的一个纽带。管理理念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愿景与经营理念。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想取得更为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得从根本上创新改进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经营理念的完善与发展。
(五)经营品种老化,缺乏经营特色
我国的零售业定位比较模糊,经营品种一陈不变缺乏创新。目前零售业的经营方式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较低,没有树立企业产品的形象和特色,没有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这样就很难吸引消费者。普遍零售企业在经营中没有侧重点,出现“多而不精”的现象,在同质化的零售业市场内,没有突显的亮点来吸引消费者。
在经营方面也较之于国外先进的零售企业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的零售业主要还是依靠购物折价,礼物赠送,价格折让等促销方式,而不是以树立品牌,服务,信誉和企业的整体形象等方面为主的营销战略。缺乏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门店布置等方面的管理经验,使营销管理方面缺乏创新。
三、加强我国零售业资源整合的相关对策
(一)利用资源整合推广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当前是一个规模经济的社会,我国零售业所要面对的就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统筹整合企业的资源,在规范化的基本上扩大规模,实行规范化经营和管理的连锁经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份额。连锁经营是社会经济化的产物,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而在我国还算是一种新型的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
零售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和企业规模,首先;要在规范化经营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企业规模,制定连锁经营的标准和准则,真正实现统一货源,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理念,防止单纯的连而不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连锁经营的规模效应。其次;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选择适当的连锁经营形式。连锁形式包括经营连锁、特许经营、自己连锁三种形式。每一种连锁形式都有基适用的条件,当然也存在缺点。零售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结构、经营特色、企业规模、经济环境以及其它的因素因地制宜来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连锁形式。第三;要重视零售企业的物流采购体系的建设,扩大规模、实现连锁经营是零售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个业的零售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扩张过程中还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连锁经营的过程中进行各方资源的整合,协调连锁经营的发展。
(二)完善物流采购体系,合理有效的进行资源整合,控制运营成本
商品采购是商场主要的业务活动之一。零售业的采购体系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以量制胜,即以大量的进货,从而使商品的单位成本尽可能的降到最低,以大规模的进货即保证了商品货源的低价格,又保证了零售业不间断的商品供应链。即有效的降低了经营成本同时又能提高企业的效率。
物流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了零售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因此零售企业要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的需要,就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适时有效的整合自身的物流资源,以实现高的经济效益.零售业的物流整合就是要根据企业目前的各方面资源状况,对物流系统的功能,资源,体系,结构,信息等要素进行重新的规划与安排,以通过各要素之间的有效而合理的资源整合,对现有的的物流流程进行彻底的改选,以达到迅速提高零售企业物流的效率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物流体系的最优化结构。
(三)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
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引进先进的高科技技术对企业进行管理,如建立现代化的物流配送系统,减少零售业物流成本: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商品进行管理,即减少了管理成本,又加快了商品信息的沟通速度。运用科学化的管理使物流,商流,信息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统一,大幅度提高企业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在人员管理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管理模式,采取适合本企业的先进人才管理理念,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含量。传统的人才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合日益发展的零售业的需要了,必须有一种全新的适合社会经济和零售业市场环境发展的新人才理念
(四)开发自有的商品品牌,创独有的商品品牌及企业形象
商品对零售企业来说是吸引消费者的原动力。因此销售特色商品,自有品牌的商品是赢得顾客的一种主要方式。国外大型的零售企业大部分都经历了从一般品牌发展到自有品牌的过程,有些大型的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甚至达到20%以上。自有品牌具有品牌唯一,价格低,统一生产,统一价格,统一货源等优势,尤其适合消费者的需要。建立和发展零售业自有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的效应已成为零售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的零售业应加大自有品牌研发投入,借助企业的自有资源大力开发自有品牌及商品,树立独有的企业形象,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口碑,进而促进零售的快速发展。
在现代社会零售自有品牌在零售商品结构中的比重在不断的上升,已成为未来零售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零售业自有品牌实质上是零售业对上游供应链的整合,这种整合充分体现了买方市场条件下零售业营销渠道发展的总体趋势。在目前中国市场体制还不是很完善的条件下,零售商在供应渠道上采取自有品牌策略整合比采取外包形式有更低的交易费用,因而更应被我国的零售企业所运用。
(五)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调整经营品种,创新经营模式
零售企业的市场定位是零售企业对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的一种双向选择的行为,市场位是否准确直关系到零售业的发展。而目前我国零售业的经营品种和经营范围基本上相同,没有突出的特色,形成千店一面的不合理行业结构。经营商品雷同这一现象已成为我国零售业大型商场的一个通病。要进一步摆脱这一缺陷,零售企业应该重新审视企业自身的资源,还有根据目前市场竞争的情况以及社会经济这个大环境,重新对企业进行市场定位,调整企业的经营品种,创新企业的经营模式,以适应一部分的消费者的偏好和需要。,以树立企业独有的形象和产品特点,开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吸引消费者。
首先,零售企业要根据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商品的品种和档次进行定位。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让所经营的商品适合一部分的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和偏好,在经营中有所侧重,避免出现“广而全”没有特色的现象。
其次,零售企业要打造自己的独有的服务特色。零售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服务又间接反应了企业的形象。如何提高零售企业的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服务是目前我国零售业的当务之急。也是零售业能否站稳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六)发展电子商务,进行多方位经营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网络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购物必将成为未来人们购物的主要方式。而目前我国零售业的技术含量不高,与一些外资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电子商务必将是零售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经营方式。一种无形的市场迅速发展,网络市场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的零售业从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扩张,给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相对于传统的有店铺商业经营,网络市场存在很多便利因素,例如没有营业时间的限制,没有经营范围的限制,更没有商品陈列与布置的限制,网络经营可以24小时不停营业,服务范围可以拓宽到全球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网络上陈列的商品也可以多种多样,还可以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服务。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传统的零售业态必将全面的发展运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的经营技术,从而为零售业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零售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零售业处在一个规模快速扩张而经营能力却严重缺乏的过渡期。很多零售企业是以单纯的追求企业经营规模和利润为基础的经营,往往忽视了运营管理和企业架构体系管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了零售企业在资源的利用和人才的管理方面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潜在危机。零售企业在向各种业态进行全面扩张的同时,资源方面的不足也开始慢慢显现出来,严重阻碍了零售企业的扩张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零售业市场的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在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推动下,零售企业应该重新审视目前零售业市场的特点,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势及所处的经济环境,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整合优化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完善企业的物流与采购体系,对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从而提高零售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总成本,形成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中国的零售业真正的与跨国的大型零售业并驾齐驱。
参加文献
[1]董雅丽,陶李.整合营销战略[J].企业管理,2004,(6).
[2]雷大章.零售商自有品牌分析[J].商业研究,2002,(2).
[3]刘宇霞.试论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北方经济,2006
[4]张文中.如何系统整合传统零售资源[J].商业文化,2005,11.
[5]王金平.传统零售业的战略转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24.
[6]彭铁志.浅谈WTO后我国零售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7,19.
[7]张志军.零售业十大赢利艺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0.
[8]金薇.我国零售业现状分析及零售业企业的发展对策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
[9]金永生、王正选.零售企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9.
【关键词】零售业现状弊端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降低了商品零售和服务行业的外资准入门槛,外国零售业大面积进入中国,比如:日本的佳世客、八佰伴、大荣、西有、伊藤忠;法国的春天、蓝枫业、家乐福;荷兰的万客隆;美国的沃尔玛;瑞士的麦德龙等。零售业竞争日趋白热化。
这些已进入中国零售业的外资零售企业的规模都相当庞大,平均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达21万平方米,最小的也有2万平方米,远远大于中国现有的商业设施。经由地方政府以各种变通形式自行批准的零售合作合资企业已远远超过了十八家,保守的估计可能已经超过了二百家。它们的业态分布是:三分之二以上是大型百货商场,其余为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和方便店、专卖店等。如今,随着流通业市场的逐步开放,涌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还在不断增多,给本已脆弱的中国零售业带来更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
以后,我国零售商业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流通领域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调节的范围
不断扩大。从利用外资方面看,1992年开始,我国首先在零售领域允许一些城市和几个经济特区在百货零售领域进行利用外资的试验,随之而来的是各地在零售行业对各种利用外资形式在中央政策引导下的大胆实践,合资、合作、租赁、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的零售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1、微利时代已经来临。据内贸部统计,2000年初,全国已有连锁企业1000多家,连锁店超过1.4万家;零售商业网点近年来不断增加,全国平均每千人拥有的零售商业网点,从1978年的1个增加到1996年的11.4个,加上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中国零售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场持久战中,商家首先想到的是价格战,以低价、折扣、赠券、有奖销售来吸引消费者,而成本却无法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利润自然减少。从供货方看,随着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供大于求使生产商严格控制着销售终端的价格,例如在包装上标明“建议售价**元”,留给零售商的自然是越来越窄的利润空间。在发达国家,大多数零售业态的营业盈利率和总资本经常盈利率都在2%左右,在上海,联华、华联、农工商三大主力超市的年利润率均在2%以内,可以说,微利是零售业在竞争中发展的必然趋势。
2、零售业传统优势仍存在。虽然外资零售业蜂拥而入,给中国零售业带来强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但中国零售业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
(1)老字号商店的品牌优势。老字号商店照顾了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惯和民族心理,多年来与顾客及供货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相对于满是洋文标识、全部自动化的洋超市,更能吸引中老年消费者。
(2)信息优势。本地市场更容易了解消费者心理,便于把握市场动向,与在进入中国市场前要做大量市场调查的外资企业相比,节约了时间成本。
(3)产品优势。我国市场产品丰富,产品线多,而且产销距离短,一旦有需求就可立即生产,产销对接速度快。
可以说,我国零售传统企业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在中小城市、乡镇、农村有经营优势,这些优势如果善于利用,会成为我国零售业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抗衡的有利武器。
二、我国零售业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1、市场定位不合理。在区域定位上,大部分零售业都分布在大中城市,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寥寥无几。零售商挤在城市中争份额,却放弃广阔的农村市场。
在业态定位上,出现过分集中和过分稀少的矛盾。偏重于改建扩建大型百货商场,一窝蜂地建超市,忽略了专业性商业形态的发展,集群现象带来的负面效应一是竞争更激烈,生存空间更加狭窄;二是一些企业盲目上马所导致的准备不足,售后环节跟不上,形成服务空白。
2、市场营销手段不科学。重视外在忽视本质。一些商场盲目追求规模,装修斥巨资,外表看起来豪华,却忽视自己的商品能否吸引大多数顾客,服务跟不上,其结果是无法收回投资,更别说盈利了。
偏重价格战。在零售业进入微利时代后,各商家还你追我赶地打价格战,进一步缩小利润空间,结果只能是一损俱损。同时,一些商家为弥补价格上的损失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忽视商品质量。价格战只能使企业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实际上是一种“营销近视症”。
3、设施不足,管理落后。基础设施老化。零售业态的发展,离不开物流。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十分完备的配送中心,在我国还难以看到,我们所用的还只能叫仓库,起不到缩短物资流程,加快流通速度的作用。POS在我国的连锁超市已很普遍,但还停留在付款收现阶段。商品流动信息、仓库储备信息这些市场必备信息却无法看到。
在管理方面,对财务、人力资源的管理,用的还是国企旧体制的那一套,管理弊端多,成本高,成效低。
4、市场应变能力不足。国内零售企业大多习惯在封闭条件下经营,对国际上相关信息知之甚少,当外商进入中国市场后,更是不调查研究就仓促上阵,或是坐以待毙,仍按自己的一套来,应变能力不足,反应滞后。
5、宏观管理薄弱。严格来说这并不是零售企业的过错。计划体制遗留下的市场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使得零售企业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效应,其发展也存在很多制约;外资企业钻法律的漏洞,一些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
上述种种弊端,有的是零售业独有的,有的是一些产业的通病。但无论如何,在“入世”后,大量外资零售企业抢滩中国市场掀起竞争时,任何一种弊病都有可能使民族零售企业无法翻身。
三、中国零售业的对策分析
在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中,涉及商品流通领域的内容包括佣金、批发、零售、特许经营。关于零售服务,中国政府承诺在烟草销售不开放的前提下,加入WTO后一年内允许外商设立合资公司,从事书报杂志、药品、农药、农膜、化肥、成品油以外所有进口和国内产品的零售业务;五年内逐步取消上述七种商品的经营限制。加入WTO后一年内允许外商控股;三年内取消合营公司的数量、地域、股权和企业设立方式方面的限制;五年内除经营少数重要商品和仓储式超市业态的30家店铺以上的连锁企业仍由中方控股外,取消其他一切限制。如此看来中国零售企业要有压迫感,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竞争。
总结外国零售业巨头成功经验,不外乎以下几点:有完整的战略挺进计划;对中国市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准确的业态定位,合理的商圈选择;他们会选择当地市场最有竞争力的经营业态,并找准地理位置,在顾客、供货、自身都有利的地方着手;外资零售业一般规模庞大,物资丰富;力求规模效益,采取低价策略;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强化一线管理,具备完善的信息系统。
中国零售企业要壮大起来,可以借鉴这些经验,但更重要的是结合自身特点,有创造地加以利用。
从政府角度看,应该设立商业进入壁垒,限制外资过度膨胀。必须强化新建大中型商业零售企业的审批制度,尽快制定外商参与我国国内零售批发经营的法规,对违规的地方政府加以惩处。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在战略性改组中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式零售商业集团,收缩过长战线。优化组织结构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树立现代营销观念,提高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以顾客价值为中心,全方位为其提供整体服务,在基础设施、购物环境、销售人员素质上多下工夫。
注重企业的市场定位。强调经营特色,首先应该对消费者市场进行调查和细分,寻找出与自身经营特色相吻合的目标市场,向消费者准确传达自己的“社会形象”。
打破地区限制,努力培养能与外资相抗衡的市场主体,对国内商业零售企业进行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实现跨地区的经济联合,促进规模化和集约化。
开发自己的PB商品。即零售企业通过调查顾客需求和市场状况,选择某种产品,挑选合适的生产厂家或自行设计生产制造这种产品,然后在本企业内以自有品牌进行销售,从而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价格,更重要的是创造名牌企业形象,赢得顾客。
【参考文献】
[1] 曾庆均:《加入WTO对我国商业的影响及对策》,商业企业管理 2001.3。
按照2001年我国的“入世”承诺:到2004年12月11日,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允许外资在批发和零售企业控股。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使得外资零售业巨头在投资策略上拥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据有关统计显示,沃尔玛2008年我国新开30家门店,截至2008年11月,沃尔玛已经在我国拥有217家门店。作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零售巨头家乐福,计划2009年将在我国内地新开门店28家,超过去年的22家。同时,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跨国大型零售商在华发展的不断加速,零售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外资跨国零售商不仅在我国的中心城市扮演着主角,而且还逐渐向二、三级城市推进,外资零售业所到之处,国内商家无不受到巨大震荡,一些企业甚至倒闭,我国的本土零售企业全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商务部商业改革司的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零售业与国外零售业相比,在快速扩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技术能力、财务运作能力、品牌价值能力和人才聚集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距。我国零售业的毛利率约为10%,与发达国家30%左右的毛利率相比差距明显,这使得我国零售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在困境中举步维艰。面临外资零售业的咄咄逼人之势,为了求生存、谋发展,越来越多的我国零售企业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过去以县城和县级市、乡镇市场、部分发达地区农村市场为代表的三、四级市场。由于当前我国零售企业在管理、资本、成本、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力与外资零售巨头相比,存在短期内难以弥补的巨大差距,在此情形下,为避开正面交锋,占领县镇市场空档,通过低成本迅速扩张,积蓄实力,积累开拓县镇市场的经验,将为我国民族零售业在未来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打下坚实基础。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我国县镇零售企业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具体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分析现阶段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零售业拓展县镇零售市场的思路,随后回顾了我国县镇零售业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采用迈克·波特的“五力模型”对我国县镇零售企业的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县镇零售企业的发展模式展开论述。
1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分析
1.1发展现状
1.1.1中国零售业面临的市场环境
首先,我国零售业的整体规模和单店规模偏小,各项成本都较高。目前来看,国内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网点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4年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85%,连锁超市百强的净利润率为1.22%,而国外连锁超市平均利润率为2.22%。过高的运营成本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因素是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占GDP比重的16.7%,而发达国家仅为这个数字的一半;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国内这方面的成本平均高达30%,而沃尔玛则为16%。而且,商品周转速度慢、采购配送水平低造成了高库存和断货共存等问题。然而,外商零售企业的这种规模化优势和低价销售策略大大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使国内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直接影响国内零售企业市场地位。
其次,我国零售业业态层次不齐。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10年里,我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我国出现,但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阶段性,且部分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目前,世界零售企业50强中,已有80%在中国“抢滩登陆”。外国零售企业具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强大的采购能力、物流配送和信息管理水平,这些都是我国零售企业短期内难以赶上的。再加上一些地区为了吸引外资和地方利益考虑,在多方面给外资零售企业以宽松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这些都加大了竞争的差距。我们必需积极应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和促进我国零售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1.1.2中国零售业与外资零售业之间的差距
我国零售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差距也不断显现出来。国内有专家认为,我国零售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50年左右,即我国当前零售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营销方式及服务水平等方面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水平。具体来说,我国零售业与外资零售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规模上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个门店的经营规模差距;另一个是在连锁经营条件下公司整体的经营规模差距。总的来看,目前我国零售业较之国际零售业巨头在这两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当前中国零售10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0%,2007年沃尔玛的销售额为3788亿美元,而中资零售业排名第一的上海百联的销售额仅为871亿元人民币,只相当于沃尔玛12天的销售额。
第二,企业经营上的差距。近几年来,我国零售企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在17%左右,而平均纯利率水平不到2%(我国500强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1.47%,前100强的平均利润率也仅为2.56%);而国外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都在10%左右,但纯利却有3.4%。尽管国外零售企业人工成本较高,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却使其成本远远低于我国。同时,国内零售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配送中心和信息系统,有很多连锁企业不注重建立配送中心,商品进货成本高,流转不畅,资金周转困难。据统计,目前我国连锁业的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率远未达到规定标准,多数企业的集中配送率仅达到30%,配送的不规范将使规模效益很难发挥出来。
第三,信息化程度上的差距。我国零售业市场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是信息能力差,企业普遍缺乏信息专业人员。日本的7-11便利店,每年花在员工教育训练和开会,用于信息沟通上的费用高达3亿日元左右。在沃尔玛,企业拥有全美国最大的卫星通讯系统,全球的几千家门店的商品通过全球网络可在1小时之内全部盘店一遍。有近1900多名信息工作人员,管理着企业庞大的信息流,一个信息工作人员通过对信息的应用和处理,管理着相当于一亿多美金的生意。
第四,管理水平上的差距。我国商业企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普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且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原始创新。
第五,营销方式上的差距。我国零售业主要还是依靠购物折价,礼物赠送等促销方式,而不是以树立品牌、服务、信誉以及企业整体形象等系统的营销战略为主导。
第六,技术上的差距。进入国内的外资零售业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息系统,像深圳的沃尔玛使用的卫星通讯网络,把在中国的连锁店也纳入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连锁网络中,提高了竞争能力。我国零售业与国外先进的零售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从硬件上看零售业使用计算机的普及率不高;从软件上看,采购技术、物流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运用效率也不理想。如我国商品的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30%,商品配送的差错率却是发达国家的数倍。
第七,目标市场定位上的差距。我国零售业企业的目标市场定位不很明确。市场定位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且关系到整个行业结构、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我国零售业企业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对目标顾客的需求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也难以确认真正的行业竞争对手,因此难以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从而难以形成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竞争优势。
1.2存在的问题
1.2.1规模结构不合理、商场集中度低
从进入二十一世纪开始,在高利润的动下,大型零售企业出现了各种所有制、各部门多元投资的局面,全国许多地方相继建成了一批大型百货商店。特别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建成开业的大型百货商店就有很多,待建和准备开业的也大有存在,大大超过了城市居民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不仅如此,各大型零售商场之间盲目追求单体规模的扩大,竞相上档次,搞豪华装修,造价过高,成本增大,致使巨额投资无法在短期内迅速收回。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逐渐向城市边缘地区转移,结果是市中心客流量减少,购买力分流,出现了有场无市、店多客少的现象,使得大型零售商场的经销能力难以充分展开,投资、设施和人员处于闲置状态,经济效益明显下降。这表明,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低,过度竞争现象严重,尚未形成大型零售企业支配零售市场的格局。
1.2.2经营方式缺乏竞争力
在我国,大型超市、便利店、仓储会员店、专业店等逐步成为主流,连锁经营方式也逐渐在零售业中被广泛采用。但目前来看,并没有哪家企业真正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也没有哪一家企业创造出独特的经营和管理方式。零售业还缺乏现代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管理水平较低,员工缺乏培训,整个行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管理上缺乏一贯性,服务上缺乏一致性,企业也就缺乏相应的形成差别化的有效措施。
1.2.3资本、人才资源匮乏
资本是企业实施扩张战略的第一要素,没有资本的扩张无疑于竭泽而渔、饮鸠止渴。对于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零售巨头以及华联、物美等内资零售大鳄来说,其全国扩张之路,要么拥有企业集团的雄厚实力,要么依靠自身多年的资本积累,为其扩张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支撑。而这一切对于区域性零售企业来说都是一件“遥不可及”奢望,没有雄厚资本支撑的盲目扩张最终只能导致失败。
零售行业人才的匮乏有着时间上和理论上的必然。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无论在发展舞台,还是薪酬方面,相对于零售巨头来说都缺乏吸引力;同时,零售企业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大多数区域零售企业都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无论从行业还是具体到企业,区域零售企业的全国扩张都面临着人才“瓶颈”的制约。
1.2.4产品差别缺乏
目前,国内大中城市居民的消费重点已逐步从单纯的物质消费转为物质、时间、空间、服务和附加值的综合消费,顾客不仅要求购物方便,一次购齐所需商品,而且对同一类或同一种商品提出了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零售企业在商品种类、档次、柜台陈列、售后服务和广告宣传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从目前我国零售业的情况来看,大型零售商场功能单一,档次相同,重复建设,相互模仿,店址选择过于集中城市繁华地段,市场定位雷同有余而特色不足,与逐步发展起来的连锁店、超市、专业店等新型业态形成结构重叠,难以通过产品差别、服务差别和企业形象差别吸引广大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同一区域内的大型零售商店只能采取低水平竞争手段,竞相降价销售,想方设法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致使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过度竞争加剧,一方面造成流通资源的浪费和规模不经济,另一方面又难以满足消费者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1.2.5配送中心建设滞后
目前,企业自身的物流设施受传统经营方式影响,致使配送中心建设滞后,缺乏高效率、合理布局的物流配送设施。由于受物流规模的限制,致使企业组织配送商品的能力不足,配送品种不全,同时,由于区域利益的分割,有些商品的跨区域配送也受到限制,导致进货价格不统一,进货质量没有保证,中间环节增多,达不到最低的进货成本,不能实现企业最优效益,不仅提高了连锁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也给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
1.2.6进入壁垒低
由于零售企业的规模弹性较大,既有数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场,也有几平方米的小店,潜在进入者很容易筹集到进入零售业所需的创始资本,使新企业进入零售业的规模经济壁垒较低。在目前买方市场格局初步形成的环境下,新企业不难组织到货源,与原有企业相比,新企业在寻找供应者、签约、履约等方面所发生的相对交易费用并不大。而且由于零售企业的经营技术比较简单,新企业容易招收到商业服务人员,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即可胜任各项工作,这意味着新企业进入零售业的相对费用壁垒并不高。零售企业一般都能采购到不同质量、档次、性能和款式的商品。这就使零售企业间的产品差异较小,新企业进入零售业所面临的产品差异壁垒较低。
1.3积极拓展县镇零售市场
目前,我国城市零售企业竞争激烈。2004年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后,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连锁企业大举进军我国,并主要集中在经济中心城市。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全球50多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有80%在中国“抢滩登陆”,对我国传统的零售业形成渗透和吞并之势。他们利用自身巨大的规模经济优势、强大的全球采购系统、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雄厚的资金,在我国开展了选址开超市、低价采购商品和设立配送中心等经营活动,不断抢占我国市场份额,对我国的零售企业造成严重威胁。
然而,它们大都将目标锁定在大中城市、沿海城市,而对我国一些县镇却无暇顾及。其实,我国县镇零售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县及县以下为24867.4亿元,占32.54%;县以下为16389.5亿元,占21.45%,较上年同比增长12.3%。这一方面表明70%以上的农村居民(含县、镇)仅消费30%左右的社会消费品,另一方面,每年12%以上的增长令人欣喜,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县镇零售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我国县镇零售业市场早就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加大开拓县镇零售业市场的力度,不仅能够为许多工业产品提供销路,而且能够扩大国内需求,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长远利益考虑,在保存城市市场已有实力的同时,将战略重心从城市撤退到周边县镇,走县镇包围中心城市的发展道路,在县镇打造核心竞争能力,不失为一条发展壮大之路。
2中国县镇零售业发展现状分析
2.1发展现状
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县镇零售业发展迅猛,2008年我国县镇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消费品零售额的36%左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县镇的人口(包括农村人口)占了70%以上,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县镇零售市场蕴藏着巨大地潜力,商业的发展空间也非常广阔。
从零售业态来看,目前我国县镇市场的零售业态主要有:小商铺、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综合性商品零售市场等几种形式。从经济成份来看,我国县镇零售市场上主要有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等。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县镇零售市场上已越来越少,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经济仅在沿海发达的一些县镇存在,而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占绝大多数。
2.2存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的情况下,我国县镇零售商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立了以供销社为主体的商业体系。但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我国县镇零售商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供销社已被专卖店、超市、综合性市场等零售商业业态形式所取代,国有经营为主已转变为以个体经营为主。我国县镇零售商业在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可以用“小、乱、低、差”四个字来概括:小,是指市场容量小,企业规模小,市场流通半径小,商品品种少;乱,是指流通秩序乱,进货渠道乱,管理混乱;低,是指经济效益低,产品质量低,商品科技含量低;差,是指竞争能力差,融资功能差,售后服务差,现代化管理手段差。除了具有我国零售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外,我国县镇零售业的缺陷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2.1市场发育不平衡
从全国县镇零售市场来看,区域间县镇零售市场发育不平衡,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零售网点多、发展快、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大。据国家统计局普查资料显示,东部地区零售企业单位数占据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达61.8%,从业人数占59.1%,而中、西部地区零售企业单位数分别占22.6%和15.6%,从业人数则为26.5%和14.4%。
2.2.2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
由于很多的县镇发展的较早,在商业的布局上没有统一的规划,所以县镇零售商业的网点普遍零乱,随意性较大,各种商业网点交叉分布,整体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特别是一些小商铺任意开设,只要是临街门面就开设小商店的现象特别严重。
2.2.3经营理念落后,缺乏竞争意识
事实表明,我国县镇零售业的经营理念较为落后,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坐店式经营,没有竞争意识。尽管能够感觉到同行竞争激烈,但基本上没有经营者会因为竞争采取应对做法和措施,主动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更少。能够真正地树立为顾客着想,为顾客提供方便的商业更是凤毛麟角。
2.2.4规模偏小,管理水平落后
我国县镇零售商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单体分散经营的零售主体所占比重较高。虽然目前在城市零售业中发展较快的连锁超市在县镇也有所发展,但数量还不是很多,占县镇零售商业的比例还比较低,经营规模也小,经营的商品品种、规格等也不齐全。许多连锁店表面连锁而实质仍是单店操作、各自为政,而连锁的核心——“统一采购和配送”至今尚未完成,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也就无从谈起,严重影响了零售业态的健康发展。此外,我国县镇零售业从设施到管理手段都比较落后,流通现代化总体水平较低且进展缓慢。由于长期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县镇流通产业的核心技术、物流和信息设备都远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2.2.5经营大众化,缺乏经营特色
纵观我国县镇零售业的经营情况,从经营的商品品种、经营方式、经营手段和经营策略等方面都趋于大众化,缺乏经营特色。他们大都不能够根据当地县镇的特点和县镇居民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开发特色商品,不能开展有效地价格策略、促销活动规划、商品陈列技术及卖场气氛的营造等营销策略。尽管有些零售业经常开展各种促销活动,但由于促销手段单一,少有变化和缺乏对促销活动的有效整合,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2.2.6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
我国县镇零售业从业人员多数为当地城镇居民和农民,他们缺乏经商所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顾客的心理、顾客的需求、顾客的价值一概不知,习惯于在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行为中,赚取必要的利润,不可能为顾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零售商业的社会功能、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无法实现。
2.2.7商品价格普遍偏高
由于我国县镇零售业进货渠道基本上是从县城或中小城市的批发商或商进货,加上运费后进货成本增加,使得投放到县镇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普遍偏高,越偏僻的县镇价格就越高。
2.3对策分析
2.3.1县镇零售企业方面
从县镇零售企业方面来说,首先要根据当地县镇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县镇特色的零售业态,其中主要是发展实际意义上的县镇连锁超市,而不是当前我国县镇零售市场所表现出的表面连锁而实质上仍是单店操作、各自为政的“伪连锁”超市形式。连锁超市是一种新型的零售业态,它以自助的销售形式向消费者提供低廉、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我国城市市场已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然而在县镇市场上却并不多见,从我国县镇当前的需求情况、消费特点及消费水平上来看,在县镇发展连锁超市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不仅能够为县镇消费者提供价廉的商品,而且能够杜绝假冒伪劣商品。
其次,县镇零售企业要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由于收入和发展前景等原因,很多人不愿意到县镇工作,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县镇零售业发展的瓶颈。人才的缺失不仅影响连锁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前景。为此,县镇零售企业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的员工进行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引进,用待遇吸引人才,用环境留住人才,只有这样县镇零售企业才能够正确、快速的发展。
再次,县镇零售企业要学会运用正确的竞争和营销策略,包括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提供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加强促销工作,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加强成本管理,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争强自身的竞争力等。
2.3.2县镇政府方面
地方县镇政府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发展县镇零售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零售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竞争和营销策略来满足县镇消费者的需求,而且更需要当地县镇政府在宏观上以提高县镇居民及农民的收入、改善县镇基础设施和规范零售市场为中心,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支持、引导与规范县镇零售市场。
另外,县镇零售业的辐射范围不仅仅是县镇居民,还包括了广大的农村消费者。由于农村的零售业不发达,无法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农民往往愿意到县镇一次性购买大量的日常用品和农机用品。这部分的消费者也是县镇零售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因此,地方县镇政府应该进行政策上、资金上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农民增收,同时还要通过信息指导、市场拓展等方式让农民致富。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县镇零售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3中国县镇零售企业的竞争格局分析
现代零售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下,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零售企业战略环境的范围很广,既有社会的因素,又有经济的因素。但是,企业内部所面临的一个直接环境因素就是企业所在的行业。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0年提出的“五力模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行业的竞争特点。对于中国县镇零售企业的竞争格局的分析,本文主要采用“五力模型”进行分析。
3.1模型介绍
波特的“五力模型”(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又称为波特竞争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依据波特教授的观点,一个行业的激烈竞争不是事物的巧合,其根源在于其内在的经济结构。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波特的“五力模型”可表示如下图1所示:
图1 波特“五力模型”
3.2竞争格局分析
3.2.1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
零售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既有合作的一面,也有竞争的一面。上游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决定了其对零售企业的压力大小,也影响着零售企业的竞争格局。影响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供应品对零售企业的重要程度;供应品的可替代程度;零售企业对供应商的重要程度;供应品的差异程度和零售企业的转换费用等。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影响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县镇零售企业的进货渠道杂乱,主要是从县城或中小城市的批发商或商进货,而且各零售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偏低,除了某些稍有规模的零售企业外,在县镇零售市场上,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显然高于零售企业。
3.2.2下游购买者议价能力
下游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对零售企业的竞争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购买者通过压价和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现有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影响购买者议价能力的因素如下:
第一,消费者的集中程度。零售业的消费者多而分散,从单一购买行为和购买数量来看,其对零售企业施加的压力较小。然而,由于零售业的重复购买行为较普遍,因此从整体购买行为和数量来看,分散的最终消费者对零售企业的压力仍然是很大的。
第二,消费者的转换费用。转换费用是消费者购买行为从一家企业转向另一家企业所需支付的费用。转换费用大,消费者对商品的挑选余地就小,施加的压力也小。由于零售业其经营的实体产品在正常市场状态中完全可以从厂商和批发商那里购得,因而各个零售商经营的商品雷同现象比较明显,这就使得消费者可以就同一种商品进行各方面的比较、挑选,转换费用很小,对零售企业的压力也就很大。
第三,消费者掌握信息的程度。消费者对商品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了解的信息越多,其选择余地就越大,对零售企业形成的竞争压力也就越大。随着传媒的发达,以及各厂商为推销商品不遗余力地开展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使得消费者获得和掌握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
第四,商品的供求关系。供大于求时,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就强:供小于求时,购买者的议价能力相对来说就较小。
然而,从我国县镇零售企业的现状来说,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得具体到相应的零售企业,对于不同的零售企业来说,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各不相同,从而各零售企业的竞争能力也不同。
3.2.3潜在进入者的竞争
潜在进入者的竞争也是影响零售企业竞争格局的又一因素,其中,进入壁垒对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起决定作用。进入壁垒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壁垒、相对费用壁垒、产品差异壁垒和行政法规壁垒等。
第一,规模经济壁垒。零售业的规模化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零售业的规模化表现在经营的各个环节,包括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分销、研究与开发等。与生产行业有所不同的是,规模化的趋势在零售业中受到了某种限制,从需要和可能这两方面来讲,都不可能在每个居民点上设立一家较大规模的商店。消费者习惯于某购物场所,除了商品价格、服务质量上的因素外,还有购物的方便程度。这决定了零售商店必须是大中小型相结合的多重结构,是规模大小与所在区域居民消费数量相匹配的网络体系。因此,具有某些特色和某些方面优势的小型商店同样可以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由于零售企业的规模弹性较大,既有数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场,也有几平方米的小店,潜在进入者很容易筹集到进入零售业所需的创始资本,从而使使新企业进入零售业的规模经济壁垒较低。
第二,相对费用壁垒。在目前买方市场格局初步形成的环境下,新企业不难组织到货源,与原有企业相比,新企业在寻找供应者、签约、履约等方面所发生的相对交易费用并不大。而且由于零售企业的经营技术比较简单,新企业容易招收到商业服务人员,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即可胜任各项工作,这意味着新企业进入零售业的相对费用壁垒并不高。
第三,产品差异壁垒。零售企业一般都能采购到不同质量、档次、性能和款式的商品。这就使零售企业间的产品差异较小,新企业进入零售业所面临的产品差异壁垒较低。
第四,行政法规壁垒。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或以法规的形式限制企业进入特定行业,从而形成行政法规壁垒。由于零售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投资较少、见效快,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劳动就业,通常支持新建零售企业,这就使行政法规壁垒较低。
3.2.4替代品的威胁
对于县镇零售企业来说,来自替代品的威胁是指那些提供与零售业相似产品和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某类零售业的行业、组织或个人,主要包括饮食业、宾馆业和批发业等三个方面。
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策略。首先,现有企业产品售价以及获利潜力的提高,将由于存在着能被消费者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其次,由于替代品生产者的侵入,使得现有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或者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售价、或者使其产品具有特色,否则其销量与利润增长的目标就有可能受挫;第三,源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强度,受产品买主转换成本高低的影响。总之,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消费者转换成本越低,其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强。
3.2.5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影响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竞争程度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竞争者数量与实力的扩大加剧竞争程度。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县镇零售业发展迅速,出现前所未有的多种所有制、多业态、多种经营方式一齐发展的态势,超市和连锁超市也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各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规模偏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缺乏竞争意识,这些都影响到了行业内的竞争程度。
第二,竞争方式带来的威胁。商业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种形式。从我国县镇零售企业现状来看,以价格竞争为主的商战似乎与相应的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相适应,在某种意义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战略角度来看,我国县镇零售市场在面临布局不合理,经营者各自为利的情况下,出现了无序、短期、非规范化、恶性的降价循环,最终会削弱企业以质量、环境、服务、信誉为特征的非价格竞争的有序发展。
第三,产品特色与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如果零售企业提供的产品缺乏特色,消费者从一个企业转换到另一个企业消费时的转换成本就较低,则竞争就比较激烈。
第四,退出壁垒。退出壁垒越低,行业内的竞争程度就弱;如果退出壁垒较高,从而使得相当一部分企业继续留在行业内,自然会加剧行业内的竞争程度。就我国县镇零售业的现状来说,较大型的零售企业的退出壁垒较高,而小型的零售企业的退出壁垒则较低。
3.3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外资大型零售企业大举进入我国零售市场,对我国零售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当前我国零售企业在管理、资本、成本、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力与外资零售巨头相比,存在短期内难以弥补的巨大差距,因此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思路之一就是积极拓展我国县镇零售市场。
随着拓展我国县镇零售市场力度和深度的加大,将对我国县镇零售企业的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具体来说,随着我国零售业向县镇市场发展,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可能会减弱、下游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可能会增强、潜在的进入者将会增多、替代品的威胁将会增强、行业内现有的竞争程度也会加剧。这五个方面的综合力量最终将决定我国县镇零售企业新的竞争格局。
4中国县镇零售企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4.1现有主要发展模式分析
现阶段我国县镇零售业主要存在五种发展模式,即:小型杂货店模式、流动商贩模式、定期集市模式、专卖店和部分小规模的连锁超市模式。
4.1.1小型杂货店模式
自从供销社改制之后,小型杂货店模式在县镇、农村纷纷涌现。经营小店的家庭通常把它作为一项副业,为县镇居民提供烟、酒、糖、茶等日用商品。这些小型杂货店大部分都没有办理任何手续,只是进城采购一些相对廉价的商品,然后加价卖给居民。这一模式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商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其次是无法保证商品的连续供应,经营者考虑到需求量和进货成本,往往在某种商品售完后不能及时充货;再次是商品种类很不齐全,经营者一般只会采购一些最为常用的日用品,从而降低储藏成本、提高经济利润。
4.1.2流动商贩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经营者用汽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把商品运送到居民家门口进行交易的一种零售模式。这为居民消费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也存在商品质量差和种类少等问题,并且流动商贩之间由于价格问题易产生矛盾,形成恶性竞争。
4.1.3定期集市模式
县镇居民的大部分购买需求是通过集市模式实现的。在固定的时间设立集市,附近县镇的居民都会前来进行商品交易。定期集市模式的商品较以上两种模式来说是比较齐全的。但定期集市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是道路交通不便,给消费者带来购物成本,不能提供便捷的服务;其次是恶劣天气将导致集市无法正常举行,居民的购买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
4.1.4专卖店模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卖店在我国县镇得到了发展,但总体来说,由于我国县镇居民生活水平以及消费观念的限制,再加上专卖店的商品普遍较贵,因此,在现阶段我国县镇零售市场上,专卖店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4.1.5小型连锁店模式
一些中小型企业已经将眼光投向了广大的县镇三、四级零售市场,在县镇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初步具备连锁经营特征的中小型超市,从而构成了县镇零售业中一支新兴的力量。例如,河南省汝阳县大千元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月,是工会系统帮扶支持下创办的职工创业基地,在县总工会的大力扶持下,企业秉承“以服务求生存、靠政策求发展”的经营理念,坚持求真务实,奋力拼搏,经过近年来的艰苦创业,公司逐步发展壮大,规模由最初开办的一间服饰专卖店发展到目前拥有现代化经营水平的三家大型超市,经营面积由最初的几十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余5000平方米,员工由最初的几个人增加到目前的200余人。2004年4月汝阳县大千元百货(1900平米)开业。2006年1月1日大千元购物广场生活超市工会店(2500平米)开业。2008年5月15日大千元服饰广场(1000平米)开业。
然而,现阶段我国县镇零售连锁店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前文所述的许多连锁店表面连锁而实质仍是单店操作、各自为政,连锁的核心——“统一采购和配送”至今尚未完成,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也无从谈起,严重影响了零售业态的健康发展。
4.2未来发展模式建议
4.2.1大型零售企业应成为主力军
对于我国县镇零售企业的主力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中小零售商业和其它民间商业资本应成为主力军;另一种是认为大型零售企业应成为主力军。就我本身而言,更赞成第二种说法。中小零售企业自身实力决定了它难以在开拓县镇零售市场进程中扮演领军的角色。相对于大企业而言,它们资金基础薄弱,难以满足店面迅速扩张的需要;规模有限,难以通过大规模采购降低成本来适应对价格敏感的县镇消费者;品牌价值较低,缺乏并购、连锁的号召力,也难以获得充足的银行贷款;企业环境较差,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导致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未来高强度竞争的需要。而大型零售企业,如百联、华联、国美、苏宁等,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在大城市与外资的激烈竞争中顽强地生存发展下来,资本雄厚,规模竞争力强,管理先进,品牌知名度高,更能适应县镇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尤其是在市场开拓早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短期内不但难以收回投资,企业甚至还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面临战略性亏损,这些对于实力不济的中小零售企业来讲,是难以承受的。
4.2.2连锁经营与低价格策略模式
连锁经营模式是现代零售业发展的主流模式。连锁经营实质是以利而连,以管而锁,是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零售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产物。连锁经营模式之所以受到许多零售业的追捧和青昧,其原因是连锁经营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使其快速获得成长;可以享受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带来的益处,提高流通效率;可以迅速扩大经营规模,改善服务;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由于我国县镇市场地域广大,连锁扩张的方式要因地制宜,主要采用直营与加盟相结合的扩张模式。对于购买力水平较高、人口相对集中的县级市、县城以及一些富裕农村市镇,可考虑开设大型一站式直营购物中心,利用规模效益,降低运营成本,展示企业实力,产生较大的地区辐射作用。在居民点分散、购买力较低、难以产生规模效益的区域,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当地原有商业资源,采用并购、加盟、特许经营等连锁方式,将现有分散的零售商业网络组成大型利益共享的零售商业连锁经营共同体,可以极大地减缓总部的资金压力和风险,减少启动成本,加快扩张速度。对于连锁加盟者来说,加盟后降低了他们的进货成本,增加他们的收入,有利于提高经营积极性。由于采用加盟连锁方式,不会挤垮当地商业经济,不易增加新的失业人口,有利于与当地经济的和谐发展,更容易得到当地政府、商界的支持,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
连锁经营模式需要自有品牌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自有品牌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差异化优势;总成本优势;促销优势;品牌忠诚优势;文化优势与持续经营优势。
此外,大型连锁零售商的发展一般有三个阶段:初期的低价入手,迅速扩张;中期的情感维系,稳定发展;后期价格维系与情感维系的平衡。因此,在发展我国县镇零售业方面,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在发展的初期实施低价格策略,以实现“低价格——规模扩大——成本降低”的良性循环。
4.2.3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零售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