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的人文价值

文学的人文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的人文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的人文价值

文学的人文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语言文化。语文课程知识是学习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的保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沟通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其工具性一直被世人所重视,而其更为重要的人文性却往往被忽视。事实上,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崇尚“文以载道”,强调语文不容忽视的人文性。由此可见,人文性是语文课程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因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实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一、转变语文教学观念,把握语文课程特点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很少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更加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这种教学目标反映出的教学观念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意;重智能发展,轻心理成长。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只会死记硬背,不知思考问题;只知接受,不知创新,成为一个个装知识的容器。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忽视情感因素的诱发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使得学习变得枯燥乏味。而语文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目标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跟上时代步伐。语文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的作用:一方面要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要弘扬人文精神,崇尚人文价值,丰富精神文化,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充满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师,要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品位。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实践,决不仅仅只以教材的分析、教法的选择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照本宣科的进行语文教学。因为真正的语文教学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

常言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成为自来水。课堂教学方法是常教常新的“水流”,而知识内功才是永远不息的“源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应满足于只做教书匠,应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高品位的学生引路人,用自己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创造性的教学言行将学生带入人文殿堂。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得教师和学生交往的需要得到充分的保证,有利于语文教师专心的教和学生专心地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人文性。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努力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领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不断提高自我。语文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关注课堂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呵护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有耐心,适度宽容,使每个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氛围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激发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此外,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和谐关系,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把语文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思想和生活阅历,去感受语文的文本魅力。教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引领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而不是硬生生地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明代学者朱熹曾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要给学生广阔的自由想象的空间,用真诚的人文情怀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以平等的心态做学生真正的朋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从而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这正是语文课程人文性本质特点的具体反映和价值追求。

三、改变教学方法,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理念

职业学校语文课授课内容的选择和教授方式上也应该有所改变,传统语文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切身体验,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常常照本宣科,倡导的语文实践活动成了口号,并没有发挥真正作用;传统课堂授课方式成为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只是一味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完全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和内心需要,把学生变成了死记硬背、机械理解记忆的工具。针对这一现状,职校的语文教师应尽量避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多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泼的授课方式,通过即兴演讲、课文朗诵、戏剧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尽情发挥,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魅力尽情展现,让语文课堂成为他们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

四、立足课堂,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语文的课程文本,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组合,而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进行人文熏陶的工具。“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人文教育与科学训练有机统一的文学审美活动。是受教育者感悟体验与科学认知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文本,把课文当作人文精神熏陶的主阵地,积极发挥其人文教育作用。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程,是一个生命体验与感悟的过程。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与学习来得更加深刻,它带着生命的印记,焕发着生命的激情。语文课程学习的模糊性决定了不少东西往往只能体会而无法明说,虽然学生口头很难表达,但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印象深刻。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是独一无二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因此,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情、感悟真理,感悟文化。学生会在这样的培养下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内涵的人。

文学的人文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学教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02-02

引言

文学教育集人文性、艺术性、教育性以及鉴赏性为一体,对大学生进行文学教育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文学爱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就目前状况而言,许多大学生对文学教育的兴趣较低,缺乏主动学习文学的习惯。今天,中国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所以,应当做好针对大学生的文学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合理的文学爱好,使学生能体会到文学的巨大魅力。

一、高校文学教育的现状

第一,高校忽视文学教育。现阶段,部分高校对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文学课程较少,无法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文学教育。大多数高校认为,文学教育对学生的就业帮助不大,因此有意降低文学课的数量,从而造成高校文学教育停滞不前的现状。一些高校尚未对文学教育形成科学的认知,对文学教育的教学定位较为模糊,致使文学教育无法引起学生与教师的重视。当代国人提倡实干兴邦,许多人认为错误地认为文学教育只是美好生活的点缀,无法对社会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帮助。在此背景下,不只是高校不重视文学教育,大部分家长也忽视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不鼓励或不赞成子女报考文学专业[1]。

第二,高校文学教育受网络文学的冲击。21世纪是网络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现代人的生活已基本离不开互联网。今天,大多数大学生以电子媒体代替纸质图书,热衷于阅读网络小说,吸收“快餐式”的文化。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严肃文学的兴趣不高,倾向于阅读休闲娱乐小说。由于文化易被同质化,所以今天的大学校园中流行着网络小说文化,大学生不看小说似乎已跟不上时代潮流[2]。

第三,文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较落后,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当前,高校的文学教育课程设置较为落后,存在着大量缺陷。首先,高校没有充分保证学生学习文学教育的课程,学生一星期也上不了几节课。大部分高校在大一时给学生安排了文学课程,然而在学生升至大二、大三时便不再安排文学课程,由于文学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学习深度与难度较大,课程安排的断档极有可能令学生一无所获。

除此之外,由于大学扩招政策的实行,高校语文课基本采用大班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开展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工作,致使学生参与文学教育的互动性不强、兴趣不高,导致文学教育的质量与效率低下,使得文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3]。

二、文学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真”

文学的根本是“真”。文学是一门建立在真实生活经历与社会背景上的科学,与文学有关的一切方面都应当体现出真实性。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其必须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用自身的真才实学来改造社会、促进国家发展。许多近现代的严肃文学作品都蕴涵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能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身边的事物。

鲁迅先生是近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的小说生动现象地反映了“吃人的旧社会”。鲁迅先生采用写实的手法,真实地向人们展现了当时真实的社会,表达了对疾苦民众的同情。通过阅读鲁迅的小说,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旧社会的黑暗。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理应担负起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责,通过阅读鲁迅的文章,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基本认知与感悟,从而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困难。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因此需要让学生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知。文学教育是一种赋予学生社会经验的潜移默化的手段,文学作品中的励志故事可以激励学生奋勇前进,勇敢地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难[4]。

(二)培养学生的“善”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倾向性,所以文学作品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汪曾祺先生的《受戒》中描绘了小和尚明海的懵懂爱情,成功地表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刻画出善良真实的人物形象,为读者呈现出关于善恶的伦理判断。《三字经》曾指出,人之初、性本善,对人性之善做出了总结。每个人心底都有善良的一面,而文字则是发掘人善性的有效因素。

沈从文先生是驰名中外的大文豪,其创作了著名小说《边城》,该部小说耗费了先生大量的心血,先生在小说中表达了自身对“善”的理解,将自己对善的认知浸润在灼热的文字当中。《边城》中的顺顺、老船夫等是典型的善人形象,他们给世界各地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励着人们多做善事、争当善人。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肩负起传承优秀道德传统、弘扬友善文化的重责。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较浅、心智尚不成熟,所以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的道德风气建设工作不容乐观,如果大学生未坚守住道德底线,失去了诚实友善的优良传统,则将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对大学生开展文学教育工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友善意识,教导学生与人为善。大学生的可塑性极强,所以对其进行以“善”为主题的文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社会的信心,让学生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公民。

事实上,一些讽刺小说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善心,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莎士比亚是举世闻名的作家,其创作的《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狡诈、刻薄的形象成功激起了读者的愤慨。一些大学生在看完《威尼斯商人》后表示,自己决不愿成为夏洛克那样的吝啬鬼,而要做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高等教育的初衷是培B对社会有用的人,接受了优秀文学教育的大学生将符合“对社会有用之人”这一标准,他们将用自己的善良净化社会风气,帮助人们重拾信仰,积极生活[5]。

(三)培养学生的“美”

文学的极致便是“美”。纵览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无一例外都散发着美的气息,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品或文字华美、或意境优美隽永,能够给人以感悟,使读者感受到文学美。文学教育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优秀的文学作品通常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大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风景文的自然风光,体会唯美的文学意境。当代大学生急需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全面准确地看待人性,文学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上述目标,使学生成为审美合格、有担当的人才。

三、发挥文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作用的措施

(一)高校要重视大学生文学教育工作

某种意义上,文学教育就是人文教育的分支,同时也是当今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高校应提倡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怀,但是部分高校对大学文学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无法接受先进文学作品的熏陶,丧失了许多与文化名人接触的机会,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高校应当充分意识到文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巨大价值,为学生合理安排文学教育课程。高校应当要求教师恪尽职责,不断地创新文化教育方法,实现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的目标。

(二)遏制网络小说文化流行

从广义的角度看,网络小说也是文学的组成成分,大学生阅读网络小说无可厚非,某种意义上也属于接受文学教育,但是应当看到,优质的文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真善美”,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人生,而目前大部分网络小说毫无营养可言,极少部分网络小说的价值观存在问题,学生深陷网络小说中容易影响学业,不利于新时期的人才培养。

高校应当尽量减少同时接受文学教育的学生数量,安排更多的教室供教师授课。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与竞赛,活跃校园文化学习氛围。学校应当重视遏制不良网络小说文化在校园中的流行,禁止学生上课阅读网络小说,要求班主任对沉迷于网络小说中的学生进行教育,力求使其尽快摆脱网络小说,重回正常的生活、学习轨道,将其作为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6]。

(三)优化文学教育课程设置

由于任何学科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所以应当保持文学教育课程的连贯性,大一、大二、大三乃至大四都应当设置一定数量的文学课。高校可以提升文学课成绩在学分中的权重,如此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文学课、自觉接受学校文学教育的积极性,确保充分地发挥出文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作用。

结语

文学教育是一项古老、富有成效的教育方式,对高等教育的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当接受文学教育,文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善美”,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与道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颖.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2] 杨晓萌.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4,(2).

[3] 余聪聪.文学教育:精神立人与生命价值的叩问[J].读写月报,2016,(27).

[4] 张冉冉.试论21世纪的大学文学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3).

文学的人文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 人文素质培养 本体价值 客体价值 社会价值

“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科学知识在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人格、气质和修养方面的内化,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①包括人的伦理道德修养、哲学历史修养、文学艺术修养等。近年来,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虽然在不断推进,但改革的实效性却不尽理想,表现为国民的人文素质整体提高不够,究其原因,莫过于应试教育的无孔不入。应试教育使旨在提高道德、哲学、艺术、文学等修养的人文素质教育走向式微。而事实上,人文素质教育的真正推行不但能使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且还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更是无法取代的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里更具创造性,还能使其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更有理想和洞察力。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一直以来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受益者和传播者,他们的教育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质量。因此,对于高师声乐专业课程的一个基本认知在于,它不仅仅是为大学生谋生服务的技能课,更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学科。在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所体现的价值在本文可以归纳为主体价值、客体价值、社会价值三大方面。

一、在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价值

人们往往视声乐为天分基础上的专长,因此,声乐教学一般也尤其重视技巧、音色等方面的专门训练,练声、演唱成为日常学习的主要内容。但遵循声乐教学的一般规律,声乐素质是离不开人文素质的,如果离开了人文素质,声乐教学就没有灵魂可言。人们通过歌唱实现生活审美、情感沟通与精神共鸣,通过歌声给他人带来精神愉悦。但一个人的嗓音再好,演唱技巧再高,如果没有富含在音乐中的思想与情感,艺术感染力就很苍白,也难以实现声乐的价值。换言之,一个人的声乐素质也就是其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声乐教学本身的题中之义。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在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中首先体现出主体价值,这一主体价值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来加以引导来实现的。

首先,对声乐作品进行分析。案例作品必须进行人文内涵分析,获得对优秀作品的深刻理解。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的声乐教学不是简单的概念化、具体化、形象化,而是理念、思想与音色、歌唱、伴奏的融合化。伟大的声乐作品必有伟大的意蕴,比如具有史诗性的、影响巨大的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气势宏伟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其中的《黄河颂》深沉浑厚,《黄水谣》清新优美,《黄河怨》凄美悲愤……教学时不能仅进行声乐作品中技术性的教学,还必须感悟作品内含的思想与历史,方能得到作品全部的音乐魅力及价值。

其次,在对学生的声乐训练中,必须将演唱情感纳入教学范畴。

技能技巧只是一首歌曲打动人的技术条件,而真正能打动人心灵的歌曲最需要的是美好情感的投入。嗓音好并掌握歌唱技巧的人很多,但嗓音好、有歌唱技巧并懂得用心灵去歌唱的人却比较少,这正是歌者与歌唱家的区别。歌唱训练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是声乐理论课或者声乐赏析课,而是声乐的践行课。声乐教师往往容易将教学的重中之重放在纠正学生的发声、运气等方面,而忽略了对其演唱情感的引导,殊不知这是很大的一个疏忽,因为如果歌曲没有情感导入,唱出来的歌声就只是好听而不感动人,只有演唱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心灵的歌声”。而情感的张力如何要看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也就是对歌曲的人文思想内涵的把握。如脍炙人口、影响世界的《国际歌》,因为饱含着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人民幸福的坚决争取,从而表现出悲而不怆、低而不沉、雄壮有力的声乐魅力。如果演唱中不能投入这样的情感,就谈不上什么演唱效果。说到底,教师的“声乐教学”中必须渗入“情感教学”,而演唱一首歌曲的情感,最终还是来自于对歌曲的人文思想的理解与吸收。

可见,声乐是一门声音技能与人文素质相融合的艺术,人文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声乐教学的一个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声乐专业知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声乐教师不单单要掌握规范的、系统的声乐技能技巧及教学方法,还需要尽可能地广泛吸取各类艺术知识,涉猎各类相关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物理学等。可见,声乐教师备课既要备“技能”,又要备“人文”。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一定是一个能够发挥出声乐人文价值的教师。

二、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客体价值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声乐教育本身的内容是声乐教学的目的之一,体现主体价值,但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声乐技能、音乐审美能力与未来声乐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与辅助手段,又体现出客体价值。

文学的人文价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应对措施

医学科学从来都不是纯粹地与社会、文化无关的纯自然科学。它与社会、文化紧密相关,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1],其本质为“人性化的医疗”,是基于人文、科学、哲学的学问。医学生的教育不仅要有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的传播,同时还要有科学素质、人文精神、人类文化的修养。西方发达国家如美、英等国较早注意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问题,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医学科学家明确提出了医学既是生物科学,也是社会科学的见解,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相比之下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并亟待进一步加强。

1.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现状

1.1现有医学教育中人文学科的比例偏低。

我国医学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在现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结构方面,尽管通过改革,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趋于合理,但许多深层次问题仍没有解决,传统的教学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人文学科课程绝大部分是国家规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课教育,尽管其中也有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但相对来讲,真正符合医学生特有的人文科学教育的课程很少。重医学知识教育,忽略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倾向没有得到改变。

1.2传统学科分类导致医学生轻视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从医学生的生源来看,医学院校一般是归属于理工科类,中学的文理科分班概念,使得入校的学生一入学就认为,医学院是理工科类学校,学习中自然重理轻文,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人文知识的储备;重医学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医学技术的学习,轻医学人文观、价值观、伦理观等人文精神的修养,甚至把医学科学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的生命意义、生命本质、医学目的、医学价值等问题的思考都排斥在自己的专业学习范围之外。这种落后的医学观念明显影响到医学院校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极大地影响了医学人才观的形成,也势必影响现代医学的长远发展。

1.3现有教育模式不利于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现代高等教育应该是综合性、学术性和人文性“三位一体”的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有独立人格、能自主思考和探索的人才。现代医学高等教育必须考虑医学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追求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融合。[2]但是我们目前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基本上沿用了中学时的应试教育方法,具体表现为:(1)“填鸭式”地“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的公共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偏重名词概念的解释和基本原理的灌输,而忽略了展现逻辑的力量,缺少对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教育,达不到应有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教育结果。(2)医学院校传统上以大班为单位进行教学,班级容量200人左右,甚至更多,非常不利于在传播知识,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例如,教师不易组织课堂讨论;即使组织讨论,也易形成少数人参与的局面。(3)在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影响下,实用主义的学风越刮越盛,学生常常为了“过级”、“考证”而侵占人文学科学习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1.4医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影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是人文学科的任务,还是医学专业课必须关注的问题。目前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多是在实验医学模式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中也存在人文素质的缺失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忽略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自然也很难做到在传播医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渗透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而担任文科教学的教师又由于缺乏医学科学基本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也不能有效地进行医学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此外,在已有的医学课程设置中缺乏对医学生进行艺术、美学教育是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应对措施

2.1逐步调整医学生生源结构,适当增加文科学生的比例。

在目前中学生文理分班的模式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医学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教育的特点和教育目标,适当增加文科生的比例,逐步实现文理兼收。这样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变人们对医学教育的偏见,有利于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2.2加强学科建设,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一方面要继续发挥“两课”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双重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完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把一些医学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如《社会医学》、《心理学》、《医学创造学》、《医学辩证法》等课程逐步纳入必修课;适当地把医院文化、医院管理、医疗保险、医疗法律等内容补充到教学内容中;[3]有计划地逐步加大音乐、绘画、体育等艺术素质的教育等。这有利于医学生科学素质、人文精神、生理素质、艺术素质、人格心理和医学道德的全面发展。

2.3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加强新教师的培训。无论是何种专业的教师,都需要有深厚的医学人文素质;要适当规范教师的言语和行为,为医学生树立表率作用。(2)经常举办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精神专题研讨会,逐步形成校园的特殊文化氛围。(3)教师在晋职、评聘或提拔任用的时候,要把他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日常的师德、师风结合起来,综合考察。(4)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特别重视辅导员的选拔,要把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放到辅导员岗位上,并给予较高的待遇。

2.4注重全过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所谓全过程,一是从一年级就开始进行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直到毕业。二是要在医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注意医学科学教育与医学人文观教育的结合。三是要注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社会调查、义诊、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都是很好的素质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开展校园文明、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爱心、积极向上、公平公正、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这样有利于良好的学风、校风、教风的形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与培养新时代的精神气质。[4]

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大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然而也呼唤着更多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关怀。“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誓词体现了医学注重生命的道德观。在首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有人曾说:“学生身体不好要出残品,成绩不好要出次品,道德不好要出危险品。”此话不无道理。因此,如何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特别是其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培养出满足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是每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谷双魁,汤泓,杨艳.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6):605-606.

[2]路建华,师养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12):95-96.

文学的人文价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文素质教育;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加剧,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以及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已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现代企业更加青睐那些理论丰富、技能过硬、人文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经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也称为“灰领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注重校企深度融合。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 在培养目标上,培养的是技艺型、操作型、具有大学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又称为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和大学生的能工巧匠,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胜任工作岗位。

2 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知识的实用性。课程设置紧跟岗位要求,课程设计按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为核心来展开,按照“必需、够用”原则进行教学和实践训练,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3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工学结合。

4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能够真正突出育人中心,不断提高育人质量,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既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较强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内容之外的其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吸取深厚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报国之志,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取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思想、理论精髓,从而志向远大、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辩证思维、形象思维,从而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从而促进高尚情操、丰富情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 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漏洞

由于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自然更加重视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课。部分学校除了开设教育部明确规定的“两课”外,很少开设其它与人文素质相关的课程。在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更加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而是一个“工具人”。缺少人文要素,高职院校就容易转变成为简单的职业培训所,而无法完成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使命。

2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基础相对较差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基础普遍较差。很多学生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影响,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语言表达能力不高,人文常识欠缺,有些学生表现为自由、散漫、自制力弱,团队精神不强,审美情趣不高。加上自身又不善于学习,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3 高职院校缺乏深厚的人文底蕴

大学之所以称其为大学,不同于社会上的职业培训中心,必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高职院校由于发展起步较晚,人文精神尚处于雏形的塑造中,缺少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

4 高职学生人文学习状况令人堪忧

高职学生受传统不良学习风气影响,进人大学后,不善于读书,更是很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缺少参加人文素质讲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调查,很多学生从未拜读过中国优秀名著,人文基础常识匮乏。还有部分学生从不关心政治,了解时事,没有追求和目标。同时,就业压力的增大也使得学生忙于升学、外语过级以及各种技能考试,而很少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

四、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1 加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

(1)调整课程设置。在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以必修、选修和限选的形式开设人文素质课程。通过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心理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对全体一年级新生在第一学期开设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限选课《大学生就业指导》,对有效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掌握求职应聘技巧、提高自身竞争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根据高职教育特点设置一定比例必修或选修的人文课程,如文学欣赏、艺术欣赏、哲学等,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2)教书育人,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爱岗敬业的意识、吃苦耐劳的能力、精益求精的品格,发挥专业课在提高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3)丰富人文素质课程形式,提高教育实效。人文素质课程绝非简单的理论阐述,更重要的是要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和实践锻炼,使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体会人生哲理,坚定理想信念。课程形式可以设为理论研讨、参观调研、专题讲座、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特别是要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特色,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2 加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校园文化是学校人文思想和经营理念的表现,是全校师生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很大的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更注重实践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有力促进人文素质教育。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每周开设的《人文素质大讲堂》,邀请了国内诸多知名专家为全校师生讲学,效果甚好,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已经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同时,要注重加强社团建设,发挥社团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比如:通过文学社、摄影协会、读书爱好者协会、创业者协会、爱心社、艺术团、心理协会等,通过开展“技能大比武”、“科技文化节”、“宿舍文化节”、“女生节”、“名人进校园”论坛等富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展示

学生的创新成果,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爱心教育”等主题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展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培养团结和谐、相互关爱的文化氛围。

3 培育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为人文素质教育奠定文化基础

高职院校在培育校园文化环境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要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如历代文化名人的塑像、体现人文主题的雕塑建筑等,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同时,学校要着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高职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布设要贴近社会,特别是要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适应岗位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培育人文环境要具有创新性,坚持本土化,使全体师生牢固树立高职教育理念,把人文建设当成创新型高职院校的基础工程来抓。要充分发挥广播站、板报等媒介宣传作用,弘扬人文精神,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在发展的历程中,要鼓励师生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中来。比如:让学生亲自动手植树、种草,并赋予一定的意义和特殊命名。这样既能美化校园,又能通过劳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这些成果具有很强的纪念意义,能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历程,也是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

4 加强社会实践,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空间

社会实践为人文素质教育搭建着广阔的平台。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主题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人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学生通过参加主题实践活动,能够学会与人相处和协作,学会做人和做事。比如: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社会实践,与农民同吃同住,会有助于他们进一步了解国情、民情和社情,体验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通过组织学生“三支一扶”、挂职街道社区等活动,能够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既能增长其阅历,又能积累其经验,有利于素质的全面提高。

5 加强人文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教师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一方面要建设一支稳定的专职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定期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6 建立人文素质考核标准,完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

学校要构建人文素质考核标准,按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整体规划。要充分酝酿和调研,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大赛、技能比武、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实践活动以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特别注重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做人、做事能力的考核。考核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不合格的取消学期度评优资格,并必须进行补修,直至考核达标。